山东省郯城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93.111 KB
  • 2024-10-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东省郯城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郯城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郯城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9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东省郯城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docx,共(12)页,93.11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d7df3efc960433704ffe906eb7db77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语文2021.1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常有人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

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

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

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当然,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

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归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现

在,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

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

推行的,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论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乡土社会安土重迁,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前辈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

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

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

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材料二:对于加强法治建设而言,礼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作用。《礼记•经解》中说:“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而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

患”。汉初贾谊认为,礼与法不能偏废,而应相辅相成:“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治安策》)二者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互相接续的关系。事实表明,单纯依靠法治,要引导人们理性地认识与处理自我

与他者、个人与群体、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等等关系,在全新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人们思想的统一、意志的统一、行动的统一,重新构建全社会的整体性、稳定性、确定性,困难重重。面对网络时代的新挑战,礼治有助于重建个人、家庭、

社会、国家这些伦理性实体的整体性、稳定性、确定性。因为礼作为责任伦理,在维护家庭、社会、国家这些伦理性实体,持续不断地给它们以活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百年来,礼治虽然迭遭否定、冲击和破坏,但在广大基层社会中,在众多家庭和社会团体中,特别是在和

古代相比变化不是彳艮大的乡土社会中,公共秩序的维持仍然依靠“对传统规则的服膺”,即所谓礼治。表现为乡土社会中的礼俗、人情、乡规、家训、族约等等,它们在民间一直保持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今日中国,礼治建设并非没有基础

,它其实有着深厚与肥沃的土壤。(摘编自姜义华《论“礼治”的当代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中国社会是“礼治”的社会。B.如果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那么可以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或者“无

需规律“的社会。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教化而主动地服于成规。D.乡土社会中的礼俗、乡规、家训、族约等,与古代比变化不是很大,它们一直保持着根深蒂固的影响。2.根

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前三段,对“人治”“法治”概念作辨析,指出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为下文提出“礼治”张本。B.材料一第五、六段先阐释礼的内涵,指

明礼和法都是一种行为规范,因为法律需要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所以礼这种规范只能靠传统维持。C.材料一最后三段,进一步辨析礼治、法治、人治,以此总结全篇,凸显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特色,行文上与开篇相呼应,结构圆和。D.材料二谈古

论今,阐明礼作为责任伦理,有助于重建家庭、社会、国家这些伦理性实体的整体性、稳定性等,指出“礼治”具有积极的当代意义。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证明礼与法具有相辅相成关系的一项是(3分)A.“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B.“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礼记》)C.“礼之正于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荀子》)D.“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治安策》)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运用的论证方式和论

证方法。(4分)5.在高度重视法治建设的今天,如何进行礼治建设?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秋光甫跃辉一年又一年,我行走在这秋天里。一年又一年,我走出这秋天,走到现在这一刻这一地。左手

边是梨园,右手边是葡萄园。果实熟透的馥郁气息浮动在空气里。我背着旅行包,拖着行李箱。箱子轮子一路咯喳咯螫。路是弹石路——不,几年前又翻修过一次,如今是砖路了。路面被大车碾压过,仍然坑坑洼洼的。我小时候,这是条土路,一下雨便泥泞不堪。雨后的秋

天,颜色会更深沉,更滞重。刚刚还乌暗沉重的云,抖落一场雨后,轻飘飘地升高了。朝东南边望,一朵飘忽的云正停在四大山顶。四围的天蓝得灰蒙蒙的。继续往东走,时间慢慢倒退。退回七八年前,路边还没西瓜地,也没占地几十

亩的明德小学。横沟寨子没现在这么大,路南路北,望出去很远,方能看到竹林掩映的村落。一片连一片的田里,谷子成熟了,谷穗沉沉地垂着头,不堪重负的样子。田里有人在割谷子,反手抓住谷秆下半截,顺手握住镰刀,刀刃长长,闪着寒光,轻轻地一声嚓,谷秆

便齐刷刷断了。不多时回头看看,身后的谷茬上,整整齐齐摆放的谷子,谷穗垂着头,几乎要扎进泥里。泥里有时候还残存着些水,水里能捉到肥白的谷花鱼。忽然,眼前飞起一只大鸟,灰色的翅膀扇动几下,不动了,枯叶似的,呱呱叫着飘远了。前面不远处,大概是要有个鸟窝了。渐渐的,更多人往来田境上。一担一

担谷子压在男人们肩头。我爸正在其中。肩杠两边,捆扎得很壮实的谷子从地上掠过,碰擦到路边的野草,窸窸又窣窣。我跟在我爸身后,也挑着谷子。我的挑子轻得多,但也压得我抬不起头。汗水打湿头发,流进眼睛,眼睛涩疼,睁不开了。许久,不见我爸换肩,我却已经换过好

几次。越换越疼,两肩的骨肉就如碎裂了一般。有一年,雨水淋湿谷子,谷子翻倍地重了。田境也越发泥泞,平常走路已不方便,何况还要挑谷子?人们挑着谷子走着,咬牙切齿,一声不吭。到得夜里,昏暗灯光下,我爸脱下衬衫,右肩膀红艳艳的,是皮肉裂翻开来了。第二天抬谷子,每次把肩杠放到肩上,我爸都格外小心,不能压进

裂口里,只能纵向压在裂口之上。我妈叮嘱,谷穗一定得朝上,不然容易碰落谷粒。即便如此,谷粒仍被我弄掉不少。手推车底下,事先垫的蓝色塑料布上,谷粒落了黄黄一片。再往前走,无尽的金黄里,凸显出几片绿绿的藕田。原本藕田边还有席草,如今也割去了。绿而细的席

草就晾晒在道路两边。多少次,我偷偷地踩上去,听那翠绿的的声音。再过些日子,等席草晒黄了,干了,村里便可听见笃笃笃的打席子的声音。继续往东,到横沟小学了。小学墙上写了大大的红字,“五讲四美”“四个现代化”。学校的铁门关着,已经没人了。再往前走几步,猛

地立住了,一条长蛇正横在路中央。站定了看,那蛇一动不动,原来是早已被压得只剩下皮的死蛇。——收获日,总能看到长蛇出没,它们躲不过闪着寒光的镰刀,也躲不过两头尖尖的肩杠。再往东,时间再退,退到所有钢筋混凝土房子都轰然消失。我扔掉行李箱,扔

掉旅行包,背上了书包。可小学时背了六年的书包是怎样的?竟有些不能确定了。还要脱掉外套,再脱掉鞋。光着脚丫子,走到二十多年前。脚下的路不再是弹石路,不再是细沙路,而是完完全全的土路;走进村子,路不再是水泥路,而是一条落满枯叶的小路,终年潮湿又阴暗。小路边上,家里后院的小门敞开着。后

院矮矮一圈土墙,不少地方倾圮了,杂草从墙根冒出。墙外的水沟边,有一丛碧绿的美人蕉正吐出黄色花朵。美人蕉的苗,是我读小学三年级时,从村里人家要来的。从小门进入耳房,鼻孔被谷秆发酵的热烘烘的气味猛击一拳。谷子刚收回来,一捆捆无声地堆在耳房里。中秋那天,有时家里的谷子还没揽完。

当晚,全家仍然会在耳房劳作。砰砰砰——砰砰砰声一声,永远不会结束似的。忙乱的收获日,总算走向尾声。谷粒入仓,农具入库。只剩下稻草一捆一捆,有的靠墙,有的摊地,还有的留在田里。谷草越晒越干,也越轻,轻得可以飞上天。那天上的云,也是越来越轻了。我一边看云,一边走进村里。清晨的村子,秋光如泼,遍

地漫流。我知道,秋天的黄金早已埋入记忆的泥土。二十多年后,我像个陌生人一样回到收获日的村子,村里越来越多新房子。一年一年,唯有秋光如昨。我爬上新房楼顶看村子,像个看风景的旁观者。村外空旷的田亩满布谷茬,谷茬迸出了一层陌生的绿意。(选自《文汇报》,有删节)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写“我”在一个金黄的秋天,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面对大好秋光,触景生情,感慨万千。B.“谷草越晒越干,也越轻,轻得可以飞上天”,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谷秆晾晒过后轻飘飘的特点。C.文末写“我”“像个看风景的旁观者”,意在表明面对农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已选择了逃

离。D.作者写乡村的道路,由泥泞的土路到弹石路,再到砖路、水泥路,从一个侧面写出了乡村的变迁。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细节描写很精彩,“抓住”“握着”“轻轻地一声嚓”“齐刷刷”等,生动地写出农民割谷子的娴熟技艺。B.文章善用动词,如用“

扇动”“飘远”等词语来描摹大鸟,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大鸟缓慢飞远的轻盈之美。C.“鼻孔被谷秆发酵的热烘烘的气味猛击一>”运用通感,将触觉转化为嗅觉,写出谷秆发酵后气味浓烈刺鼻。D.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流畅,意蕴丰富,修辞使用巧妙,遣词造句不落窠臼,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8.本文以“秋光”为题,却用较大篇幅回忆“我爸”挑谷子的情景,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9.有人说,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请简要说明本文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劝学(节选)《荀子》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糅以为轮,其曲中规。虽

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拿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③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

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趺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

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⑤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成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

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漪,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孽芝,无

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鸳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0.下列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B.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

/所系者然也/C.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7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D.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

者然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剑,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B.陛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世”,跨出两脚为“步”;步,

属于古今异义。C.“乾隆三十九年”是帝王年号纪年,“是月丁未”中“丁未”为干支纪日。D.《师说》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②段论述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使人

智慧明达、言行无过。B.第③段运用对比和引用论证,阐明受教育和受道德熏陶的重要性。C.文章针对现实,强调“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D.《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多以比喻阐发道理,生动形象。13.把文中画

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14.请根据第⑥段内容,简要概括学习应持有的态度。(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9分)涉江采芙蓉①[汉]佚名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注】①选自《古诗十九首》,东汉

后期作品。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湖岸泽畔有很多幽香兰草,以花喻人,暗示兰泽有很多美女同样在采

莲赠人,揭示在外游宦人之多。B.颔联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主人公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忧”的强烈效果,倍增其哀。C.颈联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附着在千山万水的漫漫长路上,语言平实

,却感情极为凄惋。D.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离别相思之情,反映了游子和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16.有人说这首诗可以从不同的叙述视角解读出同一主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

轼在《赤壁赋》中用",”描绘出秋风的朗爽与秋水的澄净,体现怡然自得的心境。(2)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观点与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样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3)让我们亲近传统文化,走近陶渊明,去体验“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与和谐;走近李白,去学习",”(《行路难》)的抱负与自信。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1分)有人说,在空间上有两种东西永远让人类,一是故乡,一是远方。求学还是出差,探亲还是旅游,每一次远行,都让我们以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感受着时代的脉

动、社会的发展。路还是那条路,然而,我们在不一样的时间刻度上看到,“中国号”列车以坚定的姿态,一次次驶过历史的站台。(①);出行的脚步,丈量着国家的进步。70年披荆斩棘,70年砥砺奋进,70年厚积薄发。从起步,历经艰辛奋斗,今天

,我国交通事业构筑起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并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为大国复兴铺就了前行的坦途。从愚公移山的故事,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喟叹,出行便捷始终是老百姓的朴素愿望。新时代,人民群众不仅渴望提高出行速度,(

②),期盼与国家共命运、共发展,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取消省界收费站、让高速公路更加畅通无阻;创新服务方式、让高铁上的乘客收到沿途的外卖;多措并举、努力提高航班正点率……今天,路网在加密、列车在提速、服务在优化,一个流动的中国,正在向着“人悦其行、物优其流”

的稳步行进。经济发展每前进一步,民生改善就跟进一步,始终承载着的是我们党不变的初心和使命。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迷恋无论一穷二白愿景B.着迷无论家徒四壁目标C.着迷不管一穷二白目标D.迷恋不管家徒四壁愿景19.请简

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4分)“中国号”列车以坚定的姿态,一次次驶过历史的站台。20.请准确补写出文中括号里的语句,使上下文语意贯通,每句不超过12个字。(4分)21.下面文段有几处语言表达或标点使用存在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

言表达准确、规范、连贯。(4分)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②戴口罩、勤洗手、少外出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共识。③然而,围桌共食、不用公筷的就餐方式,给病毒传播带来了便捷的途径,危及人民的健康。④“

舌尖上的防疫战——公筷行动计划”提出了“分餐进食少夹菜”“礼貌劝客用公筷”等建议,⑤倡导人们使用公勺公筷,养成文明用餐。⑥多一双公筷,多一分安心,从现在开始,从你我开始。⑦提高公筷意识,让“分餐进食”成为文明餐桌的标配。22.请仿

照下面以“青春”为话题的诗节,仿写第二节后四句。要求:句式一致,修辞相同,字数相等,意蕴相合。(5分)青春是蓝色的,像深远的晴空,像迷人的海洋,深远辽阔,富于幻想。青春是红色的,,,,o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新年前夕,习近平主席发表2021

年新年贺词,回顾中国人民“用众志成城、坚忍不拔书写了抗疫史诗”,展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勉励我们“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各大媒体也纷纷发表新年献词,如:《哪怕世界在历史三峡中漂流,你我有彼此在》(《南方周末》),《越过风浪就

是最美的远方》(《新华日报》),《与你共赴一个新的春天》(《光明日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我们盼望的春节很快就到了。贴春联、吃团圆饭是春节重要的习俗,“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传承着一代代家风。除夕之夜,家人团聚,辞旧迎新。假如今年你家

年夜饭上,每位家庭成员都发言,作为高一学生的你,想对家人讲些什么呢?请结合家风、家训,借鉴以上新年贺词,总结过去、憧憬未来,写一篇春节贺词,作为你的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21.11.(3分)C(A项,“中国社会是'礼治'的社会”错,混淆概念;根据文意,“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B项,“乡土社会是'无法'或者'无需规律'的社会”错。文中有“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

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判断失误,顾此失彼。D项,“与古代比变化不是很大”的是乡土社会,并非“乡土社会中的礼俗、乡规、家训、族约”)2.(3分)B(“法律需要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与“维持礼这种规范的就只能是传统”并非因果关系)3.(3分)D(实行礼治是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将它禁止,而实行

法治是在事情发生之后才去制止。在《治安策》中,贾谊认为,礼与法两者互为表里,各有侧重,礼侧重于教化,可防患于未然,其功用在于“劝善”;法侧重于处罚,惩戒于已然,其功用在于“惩恶”。该句最能证明礼与法具有相

辅相成的关系)4.(4分)(1)采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1分)先批驳了乡土中国是人治与法治是相对的观点和乡土社会秩序无需外力维持等观点,继而确立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的观点。(1分)(2)论证方法主要运用了比较法

(或对比法)、引证法、举例法等。具体分析如下:①比较法。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与现代社会秩序作比较,引出乡土社会秩序的特点。②引证法。引用《论语》中“颜渊问仁”的相关文字,证明古人遵循礼一般具有主动性。③举例法。列举老子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秩序无需外力维持,从反面证明乡土社会并非“无法无天”

或“无需规律”。(2分。答出一种论证方法,1分;再结合文意简要分析,1分)5.(6分)①学习历代社会所累积的经验,适当发挥优秀传统的效力;②发挥礼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作用,解决治理某些社会问题;③让礼治与法治相辅相成、互相接续;④主动学习礼,敬畏礼,遵守礼,遵守传统规则,自觉维持社会秩序。(每点2

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6.(3分)C(“逃离”有误;根据文意,“我”无法融入乡村生活)7.(3分)C(应为嗅觉转化为触觉)8.(4分)①文章写故乡秋光里的景物,还写故乡的人事,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②写父亲挑谷子,表达出作者的亲情和对故乡的眷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③用生动的细

节描写,展示了父亲吃苦耐劳的品质,使文章更有感染力。(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9.(6分)①本文作者走在回村的路上,在路上、在村中的所见所闻是实写;对于童年少年生活的回忆是虚写。(2分)②本文实写虚写,巧妙交织,现实和回忆灵活穿插,体现了对故乡的眷恋,对乡村生

活的怀念。③实写乡村生活的变化,产生了喜悦之情,生发出对家乡生活更加美好的期待之情。(2分)10.(3分)A11.(3分)D(《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12.(3分)B(第③段运用喻证和引证,没用对比论证

)13.(8分)(1)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的地方,(外出)交游一定要接近有知识才能的人,用这种方法防止邪恶的东西污染接近了正直的思想。(4分。“游”“就”“中正”,各1分;句意连贯,1分)(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壮的筋骨,向上吃尘土,向下喝泉水,是用心专一的缘故。(4分

。“爪牙”“上下”,各1分;定语后置,句意连贯,1分)14.(3分)①重视积累;②坚持不懈;③专一不躁。(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15.(3分)A(揭示在外游宦人之多,牵强)16.(6分)【示例1】以全能视角叙述,表达对亲人的思念,表现忠贞的爱情。全诗采用蒙太奇的手法,一边是妻子在采莲

赠人,但人在远方;一边是丈夫同时在回望故乡,思念妻子。画面重叠,虽千山万险,忧伤痛苦,但同心终老之志不变。【示例2】以妻子的视角叙述对丈夫的思念。主人公是妻子,采芳草赠人而不在,想象丈夫在客居之地遥望故乡,陡增思亲情绪,面对漫漫长路,忧伤之中,长寄离思而

忠贞不渝。【示例3】以丈夫视角叙述,思乡怀人。主人公是游子,他采摘了兰草,想送给心上人,可是心上人却在遥远的故乡,这束芳草送给谁呢?想到同心相爱的人分隔异地,不禁悲从中来。点化了楚辞采芳寄情的意境,表现在相会无缘的浓厚感伤情调下的忠贞爱情。【示例

4】以丈夫视角叙述,思乡怀人。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词”的“虚拟”方式:即通过想象妻子采芳草表达离思,把离思从夫妻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

望旧乡”的情景。(叙述视角1分,主题2分,分析3分。合乎情理,自圆其说即可酌情赋分)17.(8分)(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共6分,每空1分,增减字、错别字,该空

不得分)18.(3分)A(①着迷,对人或事物产生难以舍弃的爱好。迷恋,不仅有着迷的意思,还有热爱、欣赏的意思。②“无论…都”注重发生的情况;“不管…都”体现说话人的决心。“求学还是出差,探亲还是旅游,每一次远行”是发生的情况,故选“无论”。③一穷二白,形容基础差,底子薄。家徒四壁,形容

极其穷困,一无所有。文中是为了突出“起步”时的情况——基础差,故选“一穷二白”。①愿景,是一种概念,是对来未来的设想,是立场和信仰,在短期内不一定能够实现。目标,是清晰的、看得见的,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预期成果。文中的语境“人悦其行、物优其流”是笼统的设想和愿望

,故选“愿景”。)19.(4分)运用比喻,(1分)将中国比喻为列车,将历史比喻为站台,(1分)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中国交通事业在历史坐标中坚定执着的发展历程。(2分)20.(4分)①出行的路,连着发展的路(2分)②更渴望改善出行品质(2分)(

①联系上文“每一次远行、都让我们以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感受着时代的脉动、社会的发展”可以看出是“出行的路,连着发展的路”。②联系上文“从愚公移山的故事,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喟叹”可以看出老百姓的出行便捷的朴素愿望,是从根基上的“能出行”到提高“出行速度”为基点生发出来的。)21.(

4分)④“带来”改为“提供”,或去掉“的途径”,(1分)⑥“养成文明用餐”后加上“的习惯”,(1分)⑦“多一分安心”后面的逗号改为分号或句号,(1分)⑧“提高”改为“增强”。(1分)22.示例:像燃烧的火焰像初升的太阳朝气

蓬勃充满希望(5分。写出一句得1分,语意连贯,1分)【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燥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

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

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

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

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

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生长在高山之上,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因

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的地方,(外出)交游一定要接近有知识才能的人,用这种方法防止邪恶的东西污染接近了正直的思想。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

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

牙齿,没有强壮的筋骨,向上吃尘土,向下喝泉水,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鳍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66579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