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专用,纲要上第1_14课)(全解全析)(天津专用)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262.933 KB
  • 2024-10-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天津专用,纲要上第1_14课)(全解全析)(天津专用)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天津专用,纲要上第1_14课)(全解全析)(天津专用)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天津专用,纲要上第1_14课)(全解全析)(天津专用)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9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4.00 元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天津专用,纲要上第1_14课)(全解全析)(天津专用).docx,共(12)页,262.93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d347b57fec1947ebcd6e44c5f5421b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天津专用)(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

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4课。5、难度系数:0.75。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以下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位于长江流域的有()①仰韶文化②河姆渡文化③龙山文化④良渚文化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

】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位于长江流域,②④正确;仰韶文化位于黄河流域,排除①;龙山文化位于黄河流域,排除③,故选B项。2.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现了男女合葬墓

。其中1号墓,男性遗体放于墓穴正中.女性则在正穴扩出的一个小长方坑中,1、13、35号三座墓,随葬品的放置多数偏于男性一侧。由此反映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处于()A.母系氏族社会B.父系氏族社会时期C.奴隶制

社会D.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国)。材料表明,大汶口文化晚期,男性地位高于女性,可知大汶口文化晚期处于父系氏族社会

,B项正确,材料表明,大汶口文化晚期,男性地位高于女性,可知大汶口文化晚期不是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排除A项;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的时期,排除C项;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主要是阶级的存在、私有制出现和军队、宫殿、监狱、礼器等权力象征,从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现了男女合

葬墓,无法得出是早期国家形成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社会大动荡、政治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民族大融合,其根本原因是()A.铁犁牛耕的出现B.争霸战争的影响C.变法运动的兴起D.国家

统一的趋势【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根

源在生产力发展,争霸战争、变法运动、国家统一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社会转型,而非出现社会转型的根源,排除BCD项。故选A项。4.春秋时期,四周戎狄蛮夷等民族逐渐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这一观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A.中原地区经济发达B.中原地区文化先进C.周边各族迁徙到中原地区D.周边各族与

华夏族往来频繁【答案】A【解析】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经济发达,对少数民族的吸引力较强,因此四周戎狄蛮夷等民族逐渐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A项正确;文化先进的基础是经济,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周边各族迁徙到中原地区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C项;由于经济文化的先进,周边少数民

族和华夏族往来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5.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

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由材料可知,仅仅是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这体现了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的特点,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故无法体现出中央集权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皇权的宗教性描述,无法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国家政事的决策方式,无法体现独断性和随意性,排除C项。故选D项。6.秦始皇统一全国

后第二年(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据《汉书》记载,驰道宽五十步(约今69米),隔三丈(约今7米)栽一棵树,道两旁用金属锥夯筑厚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秦始皇修建驰道的根本目的是()A.改善国内交通B.促进经济发展C.改善百姓

生活D.巩固秦朝统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修建驰道的根本目的是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进而巩固统一,巩固秦朝统治,D项正确;改善

国内交通、促进经济发展是秦朝修建驰道产生的影响,并非其根本目的,排除A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驰道的修建与百姓生活改善没有直接联系,且修建驰道的目的是巩固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7.西汉时期有许多名臣佳话传世,如:董仲舒为了学业有成而“三年不窥园”;霍去病立

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班超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而“投笔从戎”。这反映的时代风貌是()A.内敛含蓄B.开放包容C.锐意进取D.谦恭谨慎【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材料董仲舒勤勉致学终成一代大儒,霍去病反击匈奴为国效命,班超弃抄文书而“投笔从戎”去建功立业,是体现锐意进取,C正确;内敛含蓄体现不出来时代的风貌,排除A项;开放包容是体现对外政策的,排除B项;谦恭谨慎是体现个人品质的,排除D项。故选C项。8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诸多重大调整。下列各项,属于西汉初年施政方针“重大调整”的是()A.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C.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D.设立中朝,牵制外朝【

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政策是严刑峻法,不恤民力,而西汉之初采用黄老思想,休养生息,促进了经济的恢复,A项正确;尊崇儒术、颁布推恩

令和设立中朝都是汉武帝时期的措施,不是西汉初年施政方针的“重大调整”,排除B、C、D项。故选A项。9.据史料记载,东晋元帝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邀请丞相王导与其并排上坐。该史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士族专权B.政权更迭C.北民南迁D.民族交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

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导是当时的士族,司马睿依靠王导,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说明当时士族专权,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东晋政权的统治,非政权更迭,排除B项;北民南迁是中原人口南迁

到江南,排除C项;题干是东晋皇帝与大臣的关系,不能体现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A项。10.魏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改革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其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D.顺应了历史

发展潮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这次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D项正确;北魏实现北方统一是改革成功的条件,不是根本原

因,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是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改革措施全面易行也是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1.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618年,

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B.北宋时,占城稻由越南传入并推广C.1069年,宋朝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D.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历史事实是客观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主观评论,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属于历史观点,D项正确;ABC项

都是历史事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12.历代中央政府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下列属于中央政府加强对新疆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是()①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②唐朝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③元朝设宣政院④清朝设伊犁将军A.①②③B.①②④C

.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代中央政府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先后设立相关机构,如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唐朝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清朝设伊犁将军。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项。故选B项。13.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

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概括得出结论是:政府在税收上开始不以人丁而以财产为标准

,这说明政府对人身的控制放松了,开始改变战国以来以人头税为主的赋税政策,人身的依附关系放松,C项正确;材料并无提及农产品商品化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了收税标准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不能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了收税标准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不能催

生新的经济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14.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魏贾思勰所著的()A.《氾胜之书》B.《四民月令》C.《齐民要术》D.《农书》【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所

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C项正确;《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农学著作,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

项;《四民月令》是东汉后期崔寔创作的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农书》是元代总结中国农业生产经验的一部农学著作,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C项。15.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欲治之(地方藩镇),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

天下自安矣。”宋初统治者制定的制其钱谷的措施是()A.派文官到地方担任知州B.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政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北宋中国。“制其钱谷

”意为限制地方的财政权,结合所学,北宋时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B项正确;派文官到地方担任知州是为了抑制武将,与限制地方的财政权关系不大,排除A项;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削弱了宰相的权力,不是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举措,

排除C项;中央设置二府三司加强了君主专制,不是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举措,排除D项。故选B项。16.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

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是()民族内容梳理①实行南北面官制度②古代羌人的分支,政权定都兴庆府③与南宋长期对峙,后现“大定之治”④完成统一,设立驿站,进行了制度创新A.党项、女真、鲜卑

、蒙古B.鲜卑、女真、蒙古、满洲C.女真、吐蕃、契丹、满洲D.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公元

10世纪到13世纪是辽宋夏金元时期。①辽是契丹族,实行南北面官制。②西夏是党项族,定都兴庆府。③金是女真族,与南宋长期对峙,金世宗在位时期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大定之治”。④元朝是蒙古族,完成全国统一,设立了驿站,进

行了制度创新。D项正确;其它三项所述民族与表格内容对应不准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7.宋朝时期人们的婚姻择偶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其主要原因是()A.租佃关系形成B.商品经济发展,门第观念日趋淡化C.宋代贱民阶层的数量明显减少D.社会身

份实现平等【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宋朝时期,人们在婚姻择偶时,不再强调祖先名望,反映出门第观念日趋

淡化,其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B项正确;据所学,租佃关系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宋代贱民阶层的数量明显减少并非影响宋人婚姻择偶观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据所学,宋朝并未真正实现社会成员身份的平等,排除D项。故选B项。18.盛唐时期,南

方有人口390多万;北方有人口510多万;至北宋末年,南方有人口1100多万,北方有人口660多万。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行政区划的改革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区域市场的形成D.国家的重新实现统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

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盛唐时期至北宋末年(中国)。据本题材料“盛唐时期,南方有人口390多万;北方有人口510多万;至北宋末年,南方有人口1100多万,北方有人口660多万。”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从五代开始,南方经济逐渐超越北方,并日益成为全国经济先进地区,而且南方人口数量也超过北方,南方的人口迅速增加,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唐宋时期行政区划改革的相关论述,排除

A项;唐朝时期就已经形成区域市场,排除C项;国家重新实现统一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9.据《明史》记载:“(郑和下两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材料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A.增加中国的海外贸易B.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C.炫耀明朝国威D.加强与外国的友好往来【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明代中国。由“(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

属于政治行为,并不是为了增加海外贸易和开拓新的贸易市场,排除A、B项;加强与外国的友好往来不是材料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20.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的新问题。史书记载:“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舶

夷趋濠镜者,托言舟触风涛缝裂,水湿贡物,愿借地晾晒。海道副使汪柏狥贿许之,仅蓬累数十间。”此处的“夷”指()A.西班牙B.葡萄牙C.荷兰D.英国【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

(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对外殖民扩张,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以晾晒货物为由,侵占了中国的澳门,据此判断,此处的夷是葡萄牙,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主要向西殖民,排除A项;荷兰殖

民者侵占中国台湾,排除C项;英国在鸦片战争后侵占中国香港,排除D项。故选B项。21.嘉庆十四年(1809)清朝规定:“商、渔船只,各按海道远近人数多寡,每人每日带食米一升之外,并带余米一升,以防风信阻滞。若有多带米谷以及麦豆杂粮,即系偷运。”这说明

当时()A.禁绝了大宗商品的外销B.对外贸易曰益走向萎缩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D.商人难以开拓海外市场【答案】D【解析】题干“每人每日带食米一升之外,并带余米一升”“若有多带米谷以及麦豆杂粮,即系偷运”反映了嘉庆时期对出海

航行船只所带粮食的限制,这是限制海外贸易的表现,不利于海外市场的开拓,D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出洋贸易商人及船夫等所携带的用于食用的米粮数,与大宗商品贸易无关,排除A项;仅凭材料不能证明对外贸易日益走向萎缩,排除B项;清政府的这一规定不是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而是对海外贸易的限

制,排除C项。故选D项。22.1661年,郑成功回复揆一:“今日我来索地,则地当归我,其他私人财物,可听带走而归。”1662年2月,揆一在战败投降协议书上签字,率领残余士兵乘船退出台湾。揆一是A.西班牙人B.英国人C.荷兰人D.日本人【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61年郑成功驱逐荷

兰人,收回台湾,这场战争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台湾的经营,开启了明郑政权对台湾的统治。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23.美洲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从而利于商业资本

的集聚。这一现象最初发生在()A.唐朝B.南宋时期C.明朝后期D.清朝前期【答案】C【解析】“美洲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指的是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的时间是明朝中后期,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C

项正确;AB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清朝前期,不符合“最初发生”,排除D项。故选C项。24.下表为清朝前期人口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一变化的主要外来因素是A.清朝前期社会的安定B.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C.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D.高产农业作物的引进【答案】D【解析】根据

材料中“清朝前期人口变化情况表”可以看出,清朝前期的人口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玉米等高产作物引入,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属于外来因素,D项正确;社会的安定属于内在因素,排除A项;唐朝时曲辕犁的出现,标

志着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属于内在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25.明清时期,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古典小说创作进入了繁盛时期。清代有部小说通过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变故,展示了封建末世的社会生活,被誉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这部小说是A.《西游记》B.《

水浒传》C.《三国演义》D.《红楼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通过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变故,展示了封建末世的社会生活”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小说是《红楼梦》,D项正确;《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成书于明代,A项排除;《水浒传》

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

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B项排除;《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

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C项排除。故选D项。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50分)2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材料中国古代某时期政权更迭图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和图中内容,填写出图中标号①②③处的名称。(6分)(2)据图概括说明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特点。(8分)(3)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并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

(10分)【答案】(1)①西晋②隋朝③南北朝(6分)(2)政权更迭频繁;国家总体处于分裂状况;出现大分裂、政权对立、局部统一与大一统现象。(写出任一点2分,共8分)(3)趋势:分裂走向统一(2分)原因:南方经济发展;民族交融加强;局部统一等。(写出4点,共8分)【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蜀吴之后是西晋,北周之后是隋朝;而北魏和南朝共称为南北朝,因此①西晋②隋朝③南北朝。(2)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国家总体处于分裂状况;出现大分裂、政权对立、局部统一与大一统现象。(3)趋势:从北周到隋朝,再到隋朝灭陈,体现了分裂走向

统一。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原因是南方经济发展;民族交融加强;局部统一等。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封叔振铎于曹,封叔武于成,封叔处于霍。”——司马迁《史记·管蔡世家》材

料二秦朝建立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示意图材料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

视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四唐朝中枢行政示意图(1)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什么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该制度。(8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制度分别是什么?依据材

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10分)(3)依据材料四并联系所学,指出唐代的中枢行政制度并简析其积极作用。(8分)【答案】(1)分封制。(2分)评价:分封制对巩固西周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加

强了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但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长期分裂局面的重要原因。(写出任意三点,共6分)(2)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4分)表现: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内外朝制

;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监督;实行察举制,完善了人才选拔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和游侠等社会不法行为。(写出任意三点,6分)(3)制度:三省六部制。(2分)积极作用:

三省六部制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写出任意三点,6分)【解析】(1)制度:根据材料“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封叔振铎

于曹,封叔武于成,封叔处于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评价:结合所学知识,积极作用是分封制对巩固西周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消极作用是分封制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长期分裂局面的重要原因。(2)制度:根据材料“秦朝建立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示意图”可知,秦朝时期,中

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表现:根据材料“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可知,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内外朝制;根据材料“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可知,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根据材料“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可知,实行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监督;根据材料“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

拔制度”可知,实行察举制,完善了人才选拔制度;根据材料“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可知,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和游侠等社会不法行为。(3)制度:根据材料“唐朝中枢行政示意图”可知,唐代的中枢行政

制度是三省六部制。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三省六部制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