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5 页
  • 大小 167.000 KB
  • 2024-09-1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2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25)页,167.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bf8490fd74e6f1d47820a56d887e7b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单选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一部分(单选题共6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60分)1.“佛山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万计。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

矣。”此现象反映了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B.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C.小农经济在不断解体D.闭关锁国政策已破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洋针的传入导致了中国古代传统手工业的衰落,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B项正确。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与材料强调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导致中国传统手工业的衰落不符,排除A。小农经济解体的标志是男不耕,女不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实际上宣告闭关锁国政策破产,与材料不符,

排除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结合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冲击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2.1843—1852年,英商不得不在中国的通商口岸以低于成本20%—30%的价格销售棉纺织品。这一现

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近代机器棉纺业的发展B.供过于求,超过国人购买力C.自然经济对英货的顽强抵抗D.英国棉纺织品的质量低劣【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英货有很强的抵抗作用,故C项正确。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A项错误。B属于材料中的现象,并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以判断,英国棉纺织业在当时主要采用机器生产,质量不一定低劣,同时这也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3.1894年前,嘉定“布经市极盛”,但“自洋纱盛行,不数年间,无复有布经营业,而市况顿衰。”在南汇“近三

十年洋布盛行,于是织布之利亦渐失败。”这些现象表明当地A.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加强B.土纺布对外贸易日益萎缩C.农业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D.近代民族纺织业缓慢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洋布在中国的个别地方销售量大增,土布受到极大冲击,说明当地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故答

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洋布进入中国市场,不是中国的土纺布出口,排除B项;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是指更多的农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C项;材料中的土纺布是手工业产品,不是近代民族纺织业的产品,排除D

项。4.从洋务运动的实践看,洋务派没有把下列哪一项列为“夷”之“长技”A.议会制度B.机器生产C.科技教育D.军事技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洋务运动是在不改变封建专制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一次改革

运动,所以涉及到政治制度变革的内容洋务派是不会将其列为“夷”之“长技”的,故选A项;机器生产、科技教育和军事技术都是当是洋务派认为的西方“长技”,学习这些内容不会触动封建专制统治基础,是学习的重点内容,故排除B、C、D项。【点睛】洋务运动的指导思

想是“中体西用”,其本质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因此学习的重点内容都在政治变革之外。5.1872年8月11日,30名幼童自上海驶往美国旧金山,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留学生活。这在中国二千年历史中,特开“新纪元”之事,当时被誉为“中华创始之举,亦古来未有之事”。这表明

A.中国教育近代化由此起步B.洋务派热衷于学习西方先进科技C.清政府充分信任汉族官僚D.边疆危机直接促成此次留学教育【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来改变清政府落后面貌是洋务派发起

留学教育德最初目的,B项正确;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A项错误;清政府充分信任汉族官僚,材料无法体现,C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清政府遭遇严重的边疆危机,与留学教育没有直接关系

,D项错误。故选B。6.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A.经济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的趋势B.列强对南方的破坏甚于北方C.东部沿海的自然条件优势更加明显D.农业经济阻碍了近代

化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反映的是中国内向型的农耕经济下主要是南与北的差异,而“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则说明,近

代西方入侵以来,中外经济往来密切,沿海经济迅速发展,东西差距扩大。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南方受西方入侵较早,但对其开发也较早,排除;C项,根据中国近代史,东部崛起更多出于政策因素,排除;D项,材料主要阐述中国历史上的地域差异,与农业无直接关联,排除。7.1862年,浙江人叶澄衷在上海虹口美

租界开设了近代上海第一家五金行号“顺记”。因为叶澄衷在经营过程中重视信誉,不久美孚石油公司就委托“顺记”帮助推销煤油,“顺记”以此为契机得到快速发展。该现象表明当时A.部分民族资本家重视经营策略B.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依赖于

外商C.外商企业刺激了民族工商业的诞生D.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起步较早【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重视信誉”“美孚石油公司请由‘顺记’帮助推销煤油”、“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可以看出部分民族资本家比

较重视经营策略,以加快自身企业发展,A正确。“依赖”一词明显不符合史实,仅从题干信息无体现,排除B;C项说法本身正确,但题干不是在讲民族工商业的诞生问题,而是发展,排除C;题干没有把上海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其他地方进行比较,排除D

。8.据《南海县志》记载,珠江三角洲一带机器缫丝业起步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三四年间,南(海)顺(德)两邑继之而起者,多至百数十家。”与此情形直接相关的是A.广州被列为通商口岸B.外国资本输入的刺激C.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D.新式企

业的引领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机器缫丝业起步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两邑继之而起者,多至百数十家”,可见广东地区机器缫丝业推动了周边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凸显出新式企业引领作用,D正确;广州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实行

时期被列为对外贸易窗口,A错误;材料论述的国内企业刺激作用,不是外国资本输入影响,B错误;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是19世纪末期,不符合材料时间,C错误。9.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由“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可知外来工

业品深入到中国的民众生活中,可知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10.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

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

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说明中国对英国的棉纱的消费量很低,其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有两方面作用,同时中国小

农经济能够实现自给自足,鸦片战争不会使中国棉花的消费量瞬间减少,所以A不选。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企业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所以B不选。该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整体上是高于印度的,C说法排除掉。考

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农业的特点11.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

。这表明,洋务企业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说明洋务企业管理极为不完善,故A项错误;“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说明洋务企业过渡依赖

西方技术,故B项正确;洋务企业是中国人采用机器生产经营的近代企业,故C项错误;“有些洋匠不懂技术”不代表所有洋匠都为外行,故D项错误。点睛:2018年4月16日美国宣布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

年,无疑会重挫中兴的发展。中兴事件对中国企业是个镜鉴,中国企业必须进一步提高创新,尽快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本题隐性契合民族工业的热点问题,强调民族工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不能受制于人。本题涉及的核心素养是历史

解释和家国情怀。12.从光绪21年到光绪24年,各省商股开办的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厂矿企业有70多个。到光绪25年,中国自办纱厂的纱锭总数已多达336722枚。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B.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明显缓和C.清政府的原有政策发生变动D.与改

良主义的内容有吻合之处【答案】C【解析】【详解】光绪25年为1899年,从材料“从光绪21年到光绪24年……开办的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厂矿企业有70多个。到光绪25年,中国自办纱厂的纱锭总数已多达336722枚”中看出,甲午战后,中国近代工

业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之一,排除;19世纪末,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不断激化,故B项

排除;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促进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而非与改良主义多有吻合之处,故D项排除。【点睛】“从光绪21年到光绪24年……开办的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厂矿企业有70多个。到光绪25年,中国自办纱厂的纱锭总数已多达3

36722枚”是关键信息。13.近代实业家张謇认为:“棉之始,农之事;棉之终,商之事:其中则工之事。”在实践中,大生纱厂通过为土布业提供优质机纱而获利丰厚。由此可见,张謇的实业之路取得一定成效的原因是A.重视农工商业的互动发展B.采用新技术发展机器织布业C.以改造小农经济为着力点D.以抵御外国商品

倾销为目的【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棉之始,农之事;棉之终,商之事:其中则工之事。”“为土布业提供优质机纱”体现出张謇重视农业、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为土布业提供优质机纱”说明并不是采用新技术发展机器织布业,故B项错误;张謇的着力点是发展近代

工业,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外国商品倾销的抵抗,故D项错误。14.张謇在担任民国农商总长(1913年10月至1915年9月)期间,先后颁行了20多个法规条例,如《商会法》、《证券交易所法》、《公司条例》、《矿业条例》等,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施行细则,涉及到农、林、工、渔、牧、副等

方面。这些法规条例的颁行A.有效抵制了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B.有利于促进近代民族企业的发展C.改变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经济结构D.清除了旧势力对近代企业的干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张謇颁布一

系列法规条例和细则,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表明这些法规条例的颁行改变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经济结构,故B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法规条例的颁行抵制了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故排除A选项;这些法规的发行无法改变中国近代社会的经济结构,故排除C选项;选项D中的“消除”过于绝对且与题意无关,排除

D。15.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西洋建筑。甲午战争后,西洋建筑向内地扩展,但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这一现象说明西方建筑A.在中国的发展不平衡B.取代传统建筑的必然性C.风格受中国传统建筑影响D.只分布在通商口岸和租界【答案】A

【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的建筑存在地区的不平衡性,故A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西方建筑取得传统建筑,而是并存现象,故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西洋建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排

除C;由材料“发展主要限于城市”来看,城市并非只通商口岸和租界,故排除D。16.20世纪30年代,“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同时期的河南官方

则下令:“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纳税一元。”这些现象表明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特点是A.全盘西化B.中西合璧C.官方主导D.新旧杂陈【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

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可知是受西方生活方式影响;由材料“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纳税一元”可知河南政府限制西方服饰,倡导传统服饰;故这些现象表明出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特点是新旧杂陈,D项正确。全盘西化与材料中河南官方的态

度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近代中国习俗变迁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而是强调新旧杂陈,排除B。C项官方主导的信息,与材料上海流行的生活方式不符,排除。17.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

等大城市兴起。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碎)。这反映了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B.儒

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C.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D.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谊舞源于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后

逐渐被人们接受,说明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主平等的思想,故A项排除;B项说法绝对化,儒家的传统思想没有被完全抛弃;D项说法错误,国人生活没有全盘西化,排除。18.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

感忧虑:“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由此可见A.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B.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C.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D.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

动【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及“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可知,株洲则因铁路

通车走向兴盛,而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而衰落,因此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B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铁路修建影响城市的兴起与衰落,没有涉及改变南北经济格局,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D错误。19.“1908年,虹口大戏院仅能

容纳观众250人。十多年后,上海电影院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而20世纪30年代,电影院的平均观众容量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最大容量的大光明电影院将近2000个。”材料表明A.电影业竞争较为激烈B.电影成为民众娱乐主流C.电

影大众化有所发展D.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将近2000个”中可以看出,上海电影院的规模不断扩大,这说明观影人数逐步增长,观看电影日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故

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海电影院规模的扩大,不能反映电影业的竞争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对民众消费情况进行对比,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的是上海影院的发展情况,不能说明中国电影制作和发行的情况,故D项错误。【点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扩大至

990个座位左右”“将近2000个”。20.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

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背景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AC两项为无关项,对材料内容解读不正确,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主要原因,所以排除AC两项。D项是梁启超注重易服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正是因为长袍马

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所以他主张易服,根本目的是为了变法维新制度氛围,故答案选择B项。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主张易服21.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

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都是A.属于近代洋务企业B.属于资本主义工业C.实业救国的具体实践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答案】D【解析】【详解】江南制造总局属于近代洋务企业,大生纱厂属于近

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AB;大生纱厂创办属于实业救国的具体实践,故C项错误。不管是洋务运动企业,还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采用大机器生产,都推动了中国工业的近代化,故D项正确。【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

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

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22.洋务运动的发起者奕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确是封建制度的忠贞不二的卫道者。他们发起“洋务”事业的初衷,在援西洋之长,以扶封建统治大厦之将倾。但是,“结果和它

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换(1ie)拧拨了一下,当机换一旦转动,……,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这样评价洋务运动主要是因为A.洋务运动客观上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B.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

外国经济侵略C.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D.洋务运动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洋务运动的初衷是“扶封建统治大厦之将倾”,但是“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说明洋务运动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但客观上也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

产生,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故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与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无关,故B正确;创办军事企业的目的是维护统治,不是材料主旨,故C错误;材料与镇压太平天国无关,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注重对材料“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的理解,说明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所以说与期望相反。23.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工商业者群体意识逐渐形成,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工商业者在创办实业、抵制洋货、收回利权、立宪运动、民主革命、抗日救亡等众多社会事务中日益显示出自身的实力和存在价值

。对此,下列历史解释正确的是A.工商业者依旧属于传统的社会群体B.工商业者投身社会事务是有利可图C.工商业者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D.工商业者是倡导革命的新中坚力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内容可知,工商业者是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属于新的社会力量,而非传统的社会群

体,故排除A项;工商业者投身社会事务也有显示自身实力和存在价值的因素,并非全部都是为了图利,故排除B项;根据“工商业者在创办实业、抵制洋货、收回利权、立宪运动、民主革命、抗日救亡等众多社会事务中日益显示出自身的实力和存在价值”可知工商业者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故选C项

;题意只反映了工商业者对社会事务的参与,没有体现其实倡导革命的新中坚力量,故排除D项。24.民国成立后,一些地主、富农开始把目光投向经商致富。1912年,全国各地农村成立的垦殖公司71家,资金635万元;1922年,仅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八省统计

,垦殖公司就由59家扩增到100家,资金达到1245万元。材料表明A.农业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B.农村生活方式发生质变C.封建土地所有制基本被消灭D.主要是政治动荡的结果【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一些

地主、富农开始把目光投向经商致富”“垦殖公司就由59家扩增到100家,资金达到1245万元”中分析出,民国建立以来,农村经营模式发生了一定改变,即从传统的封建农业变成垦殖公司,从而促使了农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仍然占

据主导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故BC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政治动荡,故D项排除。25.开始于1914年的这一轮实业投资热,被史家认为是中国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在过去的40多年里,外国公司已经在众多民生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并引发了消费的空间,民族资本正是在这一前提下,靠生产成本

的低廉以及对本土市场的熟悉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材料说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前提是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国内市场的扩大B.洋务运动的刺激与诱导C.经济作物种植的增加D.政府的鼓励与扶助【答案】A【解析】依据“外国公司已经在众多民生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资

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引发了消费的空间”(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市场需求扩大)分析,可知本题选A项。洋务运动与19世纪90年代破产,排除B;CD题干没有体现。26.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

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A.服饰的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B.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C.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空前繁荣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干中的“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莫不

竟以衣服炫耀为务”、“下至娼优隶卒”也“俨然望族之家”等信息可知,当时单凭服饰已经难以判断出人的等级了,故选B;A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7.1865年,总理衙门致函李鸿章,要求他对报纸上刊登他将在上海附近架设电线的说法做出合理解释。李鸿章说

:“鸿章前曾设为自置铜线,以敌彼飞线之议,原以备万不获一之时,存此一说,并未稍涉假借……铜线铁路,断不可行之中国。”这种情况说明A.近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严峻B.中国开办电报的时机尚未成熟C.晚清民用工业发展初具规模D.总理衙门反对发展电线电报业【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存此一说,并未稍

涉假借”“铜线铁路,断不可行之中国”等信息可以看出,尽管李鸿章已有设立电线的主张和打算,但保守派势力过于强大,表明中国开办电报的时机尚未成熟。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中“以敌彼飞线之议,原以备万不获一之时”只是李鸿章未雨绸缪的说法,并没有体现出近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严峻,排除;C项材料未

体现晚清民用工业发展初具规模,排除;D项材料中总理衙门只是要求李鸿章对报纸上的说法做出解释,并没有体现出反对发展电线电报业,排除。2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

国”并不存在;他还认为“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故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以便稽览”。这表明魏源A.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B.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C.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D.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依据【答案】C【解析】材料“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比较了中国农历与

西洋历法的差异”反映出魏源一些观念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观念,主张向西方学习,故C项正确;A项是洋务派的观点,排除;B项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排除;D项是维新派的观点,排除。点睛:材料“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是解

题的关键。29.面临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洋务派秉持着“中体西用”的思想,用自己的脊梁支撑起没落中的清帝国,使得蓬勃一时的洋务运动,最终只能如同绣在屏风上的鸟几儿无法飞期,随着那个时代一起下沉。以下言论与洋务派思想一致的是A.底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而非孔孟之长经也。B.圣人之为治法也,随

时而变义,时移而法亦移。C.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D.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答案】A【解析】【详解】“中西西用”思想强调用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

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选项A认为应当维护孔孟传统儒家思想,学习西方技术来实现富强,符合洋务派思想,为正确选项;选项B认为圣人教导众生的方法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导众生的方法也要变移,与洋务思想不一致,排除;选项C

主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这与洋务思想中维护旧制度的主张不一致,排除;选项D认为应当变革,这与洋务派思想中保守一面不符,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思想的理解,即用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

强。30.20世纪初的中国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名词,如社会、政党、政府、民族、阶级、主义、思想、观念、真理、知识、唯物、唯心、主体、客体、具体、抽象等。这一历史现象A.是西学大量引入中国的产物B.推动了新文化

运动高潮的到来C.是知识分子群体壮大的结果D.彻底瓦解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20世纪初的中国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名词,这些新名词与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相关,故A正确;故A正确;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等,不符合题意,排

除B;材料中这些新名词与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相关,与知识分子群体壮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20世纪初的中国涌现出的新名词不能产生彻底瓦解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的效果,并且D表述太绝对,错误。31.康有为说:“董生(董仲舒)更以孔子作新王,变

周制,以殷、周为王者之后。大言炎炎,直著宗旨。孔门微言口说,于是大著。孔子为改制教主,赖董生大明。”康有为这些言论的意图是A.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B.促使儒学传播的普及性C.肯定董学的历史进步性D.维护专制君

主的权威性【答案】A【解析】【详解】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维新变法,材料“董生(董仲舒)更以孔子作新王,变周制,以殷、周为王者之后。大言炎炎,直著宗旨。孔门微言口说,于是大著。孔子为改制教主,赖董生大明”体现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创新者董仲舒提倡改制,从而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故选A;B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康有为主旨君主立宪制,而不是君主专制,排除D。32.1907年,孙中山说:“我们现在已经陷入‘双重奴隶’的田地了。我们应该赶快湔洗这个耻辱,以免除亡国灭种的痛苦。我们革命党的行动,就是要谋中国的自由平等。”

这反映了他的A.民生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想C.民族主义思想D.国民革命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双重奴隶”可知,是指清政府的奴隶和帝国主义的奴隶,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反映的是孙中山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故C正确。材料涉及

的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故AB错误。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错误。33.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在给胡适的回信中说:“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适之等若

在三十年前提倡白话文,只需章行严一篇文章便驳得烟消灰灭。此时章行严的崇论宏议有谁肯听?”据此可知,陈独秀认为A.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有其历史必然性B.文学革命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工具C.文学革命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普及D.白话

文运动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可知,白话文运动的兴起适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一个必然性的结果,故选A。材料的主旨在于揭示文学革命的

原因,而不是文学革命的性质或影响,排除BC;“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运动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而胡适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则是在1917年,排除D。34.19世纪60~70年代,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都看到“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的优越性。但王韬、

薛福成等人只是进行启蒙式的宣传,而郑观应则是以一项政治改革主张来提出,主张中国“下仿泰西之良法”设立议院。郑观应的这一主张A.推动了否定封建专制制度思想的发展B.表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时机已成熟C.体现了独尊外邦而轻视传统的观念D.说明洋务运动主

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郑观应则是以一项政治改革主张来提出,主张中国‘下仿泰西之良法’设立议院”来看,郑观应主张在中国设立议院,实行西方民主政治制度,说明这一主张推动了否定封建专制制度思

想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早期维新派开展的活动并没有推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时机的成熟,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郑观应轻视传统,排除C项;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不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D项。35.陈独秀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国民“最后之觉悟

”,又说“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性质行为之改善”。在陈独秀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是A.倡导思想变革以改造中国社会B.呼吁民主革命以反抗君主专制C.提升国民素质以改变中国习俗D.宣传社会主义以推

动政治变革【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陈独秀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国民“最后”(最重要)的觉悟,又强调“国民性质行为”的改善是“根本之救亡”,结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及特征,可知这是作为激进民主主义者的陈独秀在

宣扬思想变革以改造中国社会,而这也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主题,A项正确;君主专制已被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B项时间不符,排除;陈独秀并非呼吁改革社会习俗,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宣传社会主义”,排除D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

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性质行为之改善”,联系所学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分析解答。36.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

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惟目前的内外压迫……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即可知,材料主张进行各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由此可知,这一论述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B正确。材料没有具体阐述新三民主义理论的内容,排除A。工农武装割据不与国民

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党外合作,不符合材料,C、D两项排除。【点睛】解答本题,应注意比较革命统一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异同:相同点:都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并推动实现的;都采取国共合作的形式;都适应历史发

展,促进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发展;都由于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破坏而告终。不同点:历史背景不同——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前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前,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具体内容不同——革命统一战线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独立,新三民

主义成为合作的政治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两党在民族矛盾上升时的协调行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有更大的独立性;影响不同——革命统一战线时期,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因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使蒋介石、汪精卫公开背叛并大肆屠杀工农群众,大革命失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逐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坚持领

导,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发展,为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37.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

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B.基督教平等思想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D.“中体西用”思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天朝田亩制度》主张体现以平均地产为核心的平均主

义思想,故A项错误,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吸取基督教的思想,故B项错误,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中“拜上帝教“是吸收儒家大同思想,故C项错误;“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38.

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

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答案】A【解析】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留日学生占多数,结合所学知识,这与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较早开放通商口岸有关,经

济文化水平较高,有利于接受外来文化,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作为革命的高潮,开始于1911年,排除B;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C;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因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

力范围不同,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D。【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的开放。【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近代中国留日学

生区域分布不平衡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近代中国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不平衡的认识和理解。本题难度不大,实际上类似的角度在以往高考题也曾考查过,如2015年全国Ⅰ卷27题就考查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对文

化格局的影响。由此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关注以往的高考真题,认识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问题的原因进行正确分析。39.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

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答案】B【解析】此题注意把握时间:1928年。此时毛泽东虽然已经点燃了“工农武

装割据”等星星之火,但中共中央仍然坚持城市暴动。由材料中“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革命高潮”相结合,才能变成“全国胜利”的信息可知,农民战争要配合城市暴动,以城市暴动为主体,故B项符合材料的原意。排除其它选项。【考点定位】本题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具体考查中国革命道路。40.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

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A.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C.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D.敦促列强维护

原有世界格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题干发生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代表顾维钧呼吁国际社会给予中国以有效帮助,否则会“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说明中国政府仅靠自身力量无

力阻挡日本的侵略,因此顾维钧在国家会议上多方呼吁,争取各国对华的同情与帮助,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顾维钧警示如果列强继续采取绥靖政策,对远东的暴乱听之任之,很可能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但这并不是他的主要目的,他主要的出发点是为中国的抗战寻求支援和帮助,故A选

项错误;顾维钧在材料强调了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但这不是其主要目的,故B选项错误;顾维钧强调列强应维护远东地区的和平,但不等于他认为应维护原有的世界格局,故D选项错误。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41题12分,42题12分,43题16分,计40分)41.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2到1919年,是山东经济发展一个较重要的时期。济南、青岛、烟台三埠工业勃兴,欧战以来,尤为蓬勃,设厂数目大为增加。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兴的行业,如纺纱业、面粉业、火柴业等。——吕伟俊《民国山东

史》材料二材料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作为近代中国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它还为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如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也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卢新建主编:《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历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济南等城市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

学知识,指出推动其快速发展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的图片,概括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并根据材料三,简要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答案】(1)主要表现:设厂数目增加,出现新兴行业

。因素:辛亥革命的推动(民国的建立;民国政府推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实业救国;提倡使用国货);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2)特点:曲折发展作用: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推动中国经

济发展、民主革命和思想解放进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中国济南等城市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设厂数

目大为增加。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兴的行业”分析得出。推动其快速发展的因素应当联系所学,从辛亥革命的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和一战的影响来回答。(2)从材料二图片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曲折的

发展过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它还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奠定了物质基础……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等信息分

析概括得出。【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42.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摘编自《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材料二“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

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张謇《张季子·文录》材料三1927年8月以后,同时出现了两条道路的选择,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

。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到以乡村为中心,这在以往是没有前例的。法国的巴黎公社和俄国的十月革命,都是首都的暴动。但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据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等整编(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3)十月革命开创的无

产阶级革命道路有何特点?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中国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正确道路的重要因素。【答案】(1)原因:19世纪中期以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反帝爱国运动是五四运动的鲜明主题;这次运动由爱国学生发起,工人阶级、商

人相继加入,群众基础广泛。(2)区别: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3)特点:以工人阶级为主体进行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因素:中国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以毛

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析】【详解】(1)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五四运动之所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是因为19世纪中期以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致五四

运动的爆发,反帝爱国运动是五四运动的鲜明主题;这次运动由爱国学生发起,工人阶级、商人相继加入,群众基础广泛。(2)区别: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因此与中国古代封

建王朝更替有着根本区别。(3)特点:根据“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十月革命是以工人阶级为主体进行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因素:根据“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可知,中国革

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主要是因为中国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等。

43.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除旧布新的改革史,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斗争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

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材料二三

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相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陈

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材料三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

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潮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请回答:(1)材料一认为

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深化革命,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以什么为旗帜掀起思想解放运动?(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根源是什么?材料二认为束缚中国民主的最大阻碍是什么?(3)材料三提出,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的演进。以

“器物”层次为例,概括指出思想领域里的两个史实依据。(4)材料三对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请说出相应的理由。【答案】(1).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未能清除。民主和科学。(2).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障碍:封建伦理纲常。(3).林则徐

等(或答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4).答案一:赞同。理由:新文化运动促使了民众的觉醒,使人们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或唤起了人们对国家事务的关心)答案二:不赞同。理由: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存在一定

的局限性【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注意材料信息“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办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沉积。”,再结合所学知识,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旨在改造国人的思

想,以图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第(2)题依据材料信息“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大分水岭也。进行分析概括可知民主政治的根源是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依据材料“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

和之效,自相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进行概括可知束缚国民的最大障碍是封建伦理纲常。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器物;资产阶级:维

新派——君主立宪(维新变法),革命派——民主共和(辛亥革命)——制度;激进民主主义者——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思想。根据题干要求列举器物层次的两例即可。第(4)题本问属于开放式问题,如赞同,就回答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理由: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了民众的觉醒,使

人们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如不赞同,就回答新文化运动的局限。理由: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或否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抵抗派和洋务派的思想;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85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