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6 页
  • 大小 339.500 KB
  • 2024-09-2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3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共(16)页,339.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acd898ba343a93731bd1fdee07cc09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鹤壁高中2023届高一历史第三次段考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共50道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1、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商代A.王

权与神权相结合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D.开始确立“家天下”制度2、下图西周的诸侯国中,姬姓贵族封国是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②3、《诗经·大雅·板》中有“大邦维屏,大宗维翰”的表述。学者刘宗绪将“大邦维屏”解释为:把经由而

建立的大国尊为周王室的屏障。根据刘宗绪的解释,其中空格处为A.宗法制B.礼乐制度C.分封制D.世袭制4、某学者指出,秦代的郡县制构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他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秦代A.疆

域规模的扩大B.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C.三公九卿各司其职D.皇权的至高无上5、“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摘自《哈佛中国史》)材料介绍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A.汉朝

B.唐朝C.宋朝D.元朝6、下图所示为元代政区。对图中标有“★”号的地区实施直接管理的机构是-2-A.中书省B.腹里C.宣政院D.三司7、《元史》述:“也先不花,蒙古族人。至元二十三年担任云南行省平章,大德二年(1298年)首次迁任湖广

行省平章,八年迁河南行省平章,九年进拜湖广行省左丞相。”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B.行省长官都由蒙古族人担任C.行省长官全权负责地方军政事务D.元朝通过省官互迁加强中央集权8、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演变历经传承与创新,如“汉承秦制”、“元承宋制”。其中,“元承宋制”在中央机构的表现为A.中书省与行省制B.中书省与枢密院C.枢密院与宣政院D.中书门下与宣政院9、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B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C.“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10、雍正时期重臣张廷玉拟定了军机处的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

,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这反映了A.军机大臣具有参与重要事务的职权B.清政府开始有章可循地处理行政事务C.皇帝只处理军机处上达的紧急奏折D.内阁被军机处取代不再处理任何政务11、晚清某官员在奏折中论及一场战争时指出,“往

岁英法犯阕,不过赔千余万两,添设通商口岸二三处而已,未闻割地以求成也,今倭一海岛小国,以中国之全力受困东隅,国将何以为国?”这场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12、近代某

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材料中涉及的特权是A.领事裁判权B.传教士传教权C.片面最惠国待遇D.居住及租地权13、帝国主义这时并不支持康、梁这些知识分子,而是支持旧势力,这时候的旧势力也

已变得对帝国主义很顺从了。这一局面最早出现于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中日甲午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4、孙中山说:“我国民要脱满洲政府束缚,要将满洲政府所有压制人民之手段、专制不平之政治、暴虐残忍之刑罚、勒

派加抽之苛捐与及满洲政府所纵容之虎狼官吏,一切扫除。”他意在A.建立中国同盟会B.推翻清王朝的统治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改善工农生活15、1919年10月,李大钊撰文指出:“五四运动系排斥‘大亚细亚主义’,即排斥侵略主义,

非有深仇于日本人也。斯世有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吾人均应排斥之!故鄙意以为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该文旨在A.宣传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意义B

.揭示五四运动具有某种普遍性的意义C.说明五四运动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D.强调五四运动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特点16、1927年,天津《大公报》的一篇社论中写道:“党军去秋突出武汉,今春进陷苏浙,世人惊为意外,渐认为南北势力将有不可测之变化。”这说明A.北洋军阀的统

治被推翻B.国民革命运动开始兴起C.北伐实现了中国的统一D.国共合作取得巨大成功17、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材料中“中国化命运”指的是A.国共合作B.秋收起义C.“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

8、“……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上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这首流行于20世纪前期的著名军歌描述的军队是A.工农红军B.东北抗日联军C.八路军D.新四军-4-19、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在陕西拜祭黄帝陵,共产党的祭文是:

“维某年四月五日,苏维埃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恭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束帛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陵。”该文中的“某年”可能是A.民国二十年B.民国二十四年C.民国二十六年D.民国二十九年20、甲午战后“公车上书”痛陈利害,力主变法的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五四运动时期疾呼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既有学生、市民又有工人阶级;而至抗战时期,全民抗战的理念深入人心。这种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A.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日益壮大B.民族觉醒与国家认同不断深入C.精英教育与文化普及同步发展D.民众理念与官

方思想渐趋一致21、西周的国家格局与商代颇为相似,商代方国林立,西周则有许多诸侯国。然而,商代的方国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西周的诸侯国则多是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A.商王位卑与方国首领地位平等B.周王能够完全控制各个诸侯国C.商周两代行使王权的强弱差异D.血缘关系

开始影响国家的政权22、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

构权势弱化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23、秦朝,侍中只是少府属下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汉武帝时地位渐高,常参与政务;魏晋以后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侍中地位的变化A.打破了选官任官的特权

垄断B.奠定三省六部制的基础C.适应了君主专制加强的需要D.开创了家臣干政的先河24、下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该表说明科举制的实行A.提高官员文化素质B.扩大官吏人才来源C.导致官僚队伍

膨胀D.加强了中央集权-5-25、崇祯年间的内阁大学士黄景昉在《馆阁旧事》中写道:“文渊阁为禁中深严之地,门榜圣旨,闲杂莫敢窥者。跟随班从,至阁门止,惟一、二书写仆得从入,各给牌为验。”文渊阁“禁中深严”主要是因为内阁A.为丞相办公所在B

.是处理政务的场所C.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D.阁员参决政事品级极高26、明太祖朱元璋曾铸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最腐败时,司礼监太监却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其根本原因在于A.政治腐

败B.宦官专权C.中央集权D.君主专制27、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C

.彻底解决了决策失误的问题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28、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清朝沿袭明制,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

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这反映了明清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政治制度不断成熟D.地方机构办事高效29、清同治七年(1868年),清政府与英、美驻上海领事议订《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在租界设会审公廨(也称会审公堂),会审

公廨设正会审官1人,总管公廨事务,副会审官6人,办理刑民案件,另设秘书处,华洋刑事科、华务民事科、洋务科,管卷室。陪审官则由外国领事担任。这反映出列强在华享有A.最惠国待遇B.司法豁免权C.领事裁判权D.关税自主权30、由于这场战争,江、浙及赣、

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祸,竞相逃往上海,上海的外国人和中国富商把值钱的东西放在船上随时逃跑,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工事和巡逻队保护自身的安全。这场“战争”指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北伐战争D.淞沪会战-6-31、1899--1900年,美国先后两次发出照

会: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要求其他列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干涉”“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清帝国从事贸易”等。这体现了美国A.抵制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B.推行门户开放政策C.在国际关系中居主导地位D.重视发展美中关系32、有人评论义和团:“明显是由反动

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A.行动具有爱国

和盲目双重性B.革命任务始终是反侵略反封建C.参与者具广泛性和全民族性D.失败是中外势力联合剿杀所致33、租界和使馆区既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表现形式,也是传播西方文明的窗口。与下图历史现象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A.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C.鸦片战争八国

联军侵华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4、“冲击﹣﹣反应”模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是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驱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

下列史实对应关系最符合“冲击﹣﹣反应”模式的是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B.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C.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D.巴黎和会﹣﹣国民大革命35、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

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A.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B.外交观念逐步近代化C.未尽到

外交家应尽之责D.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36、下列两幅图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通商口岸示意图。通商口岸开辟的变化,反映出这一阶段-7-A.中国领土主权一步步遭到破坏B.西方列强完全垄断中国进出口贸易C.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

地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化半封建社会37、为使“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理论创新是A.提出了革命统一战线理论B.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C.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D.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38、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

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下列时代精神请按其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①长征精神②五四精神③抗战精神④井冈山精神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①③②④D.③④①②39、毛泽东对正面战场抗战评价道:“从37年的卢沟桥事迹

到38年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国民党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如此评价的主要依据是A.国民政府组织大规模会战B.独立自主地进行游击战争C.为敌后战场开辟创造条件D.配合了各国反法西斯战争40、在“一二〮九”学

生运动中,北平学生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的“最危险的时候”是指A.1840--1842年鸦片战争B.1931年九一八事变C.1935年华北事变D.1937年卢沟桥事变41、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宣布废除宣统

年号,采用黄帝纪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政府采用民国纪年,宣布五族共和。纪年方式的变化表明革命派A.发展了民族主义的内涵B.扩大了学习西方的范围C.改变了对待清廷的策略D.调整了民权主义的重心42、下表是20世纪40年代华北地区某一村庄的

土地占有情况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1945年人口数量1947年人口数量1945年人均占有面积(亩)1947年人均占有面积(亩)-8-地主1807.220富农1741748.234中农7537534.714.71贫农6506503.24.69赤贫181804.3A.打倒土豪分田地保障农

村革命根据地B.通过合作社方式进行土地所有制变更C.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D.没收地主土地以实现“耕者有其田”43、1935年6月,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在其《中国未来的局势》中认为,“他知道自己会吃败仗,而失败就意味着

后方会爆发叛乱,因此他情愿坐视不动,控制住他能够控制的一切,指望外国的影响帮助他保住外商企业十分集中的上海。”可见,史迪威认为国民政府A.以对日退让换领土主权完整B.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C.开展了全国抗战的准备工作D.借助大国外交以谋求

局势缓和44、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合作——对立——合作”。能够体现此变化的一组历史事件是A.北伐战争——长征——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B.国民党一大召开——北伐战争——重庆谈判C.国民党一大召开——南昌起义——北平谈判D.四·一二政变——七

七事变——淮海战役45、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表著名的“五一口号”,其中第五条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方针A.明确了建立新中国的基本途径B.首次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C.为向社

会主义过渡指明了方向D.赋予政协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46、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

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47、“比较”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9-宪法或宪法性文

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文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或评价《共同纲领》①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1954年宪法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②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82年宪法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规定我国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四项基本原则和改

革开放的基本方针③A.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B.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C.①新中国成立后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①三大战

役胜利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48、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认为中国民主党派不是“政治花瓶”,并说:“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

唱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主要指的是A.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B.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9、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

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其意图是A.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B.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贯彻民族平等的原则D.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50、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

,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投票通过这部“伟大文献”的会议是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0-二、非选

择题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个人命运。材料一“四科取士”为“一曰徳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

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隋唐五代史论集》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

。……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オ,首先设立秀オ、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四贫苦子弟,类皆廉

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1)据材料一指出与

之对应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3分)(2)据材料二,指出两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结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4分)(3)据材料三、四,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4分)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

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材料二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11-滇

、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

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材料三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开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

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及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即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中美英《波茨坦公告》)者也。(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3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

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的原因(2分)。分析为什么中国能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2分)。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2分)。(3)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2分)。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3分)。-12-高一历史第三次月考参考

答案一、选择题参考答案1--5ACCBC6--10ADBCA11--15CCDBB16--20DCCCB21--25CBCBB26--30DBBCA31--35BACBB36--40CBBAC41--45ADD

AA46--50AACCC二、非选择题51、(11分)(1)制度:察举制;标准:德行、才学、明法、意志谋略、孝悌。(3分)(2)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中正独揽人オ的选拔与评判;世家大族垄断高级官职;寒门オ俊遭到

埋没。(4分)(3)作用: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考试选拔人オ,相对公平公正;逐步放宽录取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4分)52、(14分)(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3分)(2)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的原因:英国请求中国求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或保卫大西南。(2分)中国能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中国在印、滇、缅战场和国内战场坚持抗

日,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2分)《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战时合作,消灭法西斯;战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2分)(3)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2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3分)-13-详解答案:1、A解析:材料未体现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权力,A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

。2、C解析:①是齐国,是功臣姜子牙的封地,排除;④是楚国,也不是姬姓封国,可以排除。②是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③是燕国,是召公召公奭的封地。3、C解析:材料“大邦维屏”的意思是大国犹如屏障挡风,反映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封邦建国的分封制。故选C。4、B解析:

贵族政治是按照血缘关系来选拔官员,而官僚政治是按照才能或者声望来选拔官员,有一定的任期,不世袭。故选B。5、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的二府三司制。6、A解析:图中标有“★”号的地区是由中书省直接管辖,被称为腹里,但不是由腹里管辖。7、D解析:A项中书省是元朝最

高行政机构,排除;B项行省长官都由蒙古族人担任说法绝对,可以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8、B解析:A项中的行省制宋朝没有,可以排除,而且行省制,并且不是中央机构;宋朝没有宣政院,可以排除CD项。9、C解析:A项是分封制

,诸侯有着相当大的独立性,属于地方分权;B项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要发挥宰相大臣的参政议事的作用,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D项反映的是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C项反映的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10、A解析:从材料“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

,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可以看出军机大臣具有参与重要事务的职权,故选A;材料只是张廷玉拟定了军机处的规制,不能反映清政府开始有章可循地处理行政事务,B项排除;“要事用折”并非“紧急奏折”,可以排除C项;材料“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

“可以看出”内阁处理日常事务,可以排除D项。11、C解析:材料“今倭一海岛小国”可以看出是日本。12、C解析:材料中“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可以看出是利益一体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13、D解析:材料“这时候的旧势力也已变得对帝国主义很顺从了”可以判断此时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

中国的工具,所以应该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签订后。14、B解析:根据材料可以判断孙中山反对清政府的主张,其他选项材料未体现。15、B解析:材料中“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可以看出作者强调的是五四运动作为民族解放运动的

普遍性。16、D解析:材料时间地点也可以判断是国民大革命运动时期时期北伐取得了重大进展。A项错在国民大革命运动只是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B项国民革命运动开始兴起于1924年,可以排除;C项北伐未实现中国的统一,可以排除;-14-17、C解析:

根据所学很容易判断是C项。18、C解析:根据所学: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115师打的,故选C项。19、C解析:根据材料的内容可以判断此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初步形成(1936年12月12日之后)但是还未形成全民族团结抗

战。所以应该是1937年9月之前。A项是1931年;B项是1935年;C项是1937年;D项是1940年,故选C项。20、B解析:材料体现了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反侵略的民族意识。AC两项未体现,D项民众理念与官方思想渐趋一致说法错

误。21、C解析:A项商王的地位高于方国首领,排除;B项周代的封国有较大的独立性,该项陈述过于夸张,排除;C项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周王对诸侯国的控制力比商朝要强,正确;D项夏商时期就已经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度,所以血缘关系影响政权并不

是从周朝开始的,排除。22、B解析:依据材料“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等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宦官、外戚相继把持朝政,说明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故B正确;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强化,故排

除A;题干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信息,故排除C;封建制度的腐朽是王朝灭亡的根源,故排除D。23、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皇帝的亲信侍从从参与机务到成为事实的宰相,主要和君主专制的强化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选官制度,A选项排除。材料与三省六部制无

关,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家臣干政,D选项排除。24、B解析:据材料可以看出,从隋唐到宋,寒门子弟入仕的人数不断增加,说明科举制的推行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提高了寒门子弟入仕的机会,从而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故B正确。提高官员的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以及官僚队伍膨胀无法从材料中看出,排

除ACD。25、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渊阁作为内阁处理政务的场所,因此文渊阁“禁中深严”,故B项正确。明太祖时废除丞相制度,故A项错误;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内阁没有决策权,故D项错误。26、D解析:司礼监太监的权力来自于皇帝的授权,其实

质是君主专制的体现,故D项正确;AB两项属于皇权专制的产物,排除;内臣在这儿是指宦官,与中央集权无关,C项排除。故选D。27、B解析:材料中的密折制有利于为皇帝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更好的掌握地方情况,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A选项排除;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排除;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28、B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布政使职权的变化,未体现扩大地方行政权力,A错误。布政使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变为由皇帝任命的巡抚的属官,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正确。布政使职权的变化不能体现政治制度的成熟,C错误。布政使职权的变化不能体现地方机构办事高效,D错误。故选B。29、C解析: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领事裁判权从它本身的性质和含义来看,这是外国在华侨民脱离中国司法管辖的一种特权。“华洋刑事科、华务民

事科、洋务科,管卷室。陪审官则由外国领事担任”表明外国人在中国触犯了法律,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说明列强在华享有领事裁判权,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30、A解析:依据材料“江、浙及赣、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祸”表明,

这场“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当时,活动于江苏、浙江、安徽南部的太平军,在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等带领下,转战于江西、福建、广东,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31、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故B项正确。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是企图通过“

机会均等”的手段,缓和列强在华矛盾,防止列强瓜分中国,-15-以保持整个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的自由开放,故A项错误。题干不能反映门户开放政策在国际关系中居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应排除。32、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和影响以及材料

信息来分析。A项从材料可以看出有爱国心,但又有盲目性。B项义和团不反对清政府,所以体现不出反封建特征。C项材料看不出广泛性和全民族性。D项材料看不出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33、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来

分析。A项在上海成立租界是鸦片战争产生的影响,但是东交民巷变成使馆区不是甲午战争的结果。B项在上海设立租界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C项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可以在中国租赁土地房屋居住。这样在上海就出现了租界。八国联军侵华以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中规定东交民巷设立为使馆区。D项第二次

鸦片战争之前就出现了租界。34、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洋务运动对应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驱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

”可以判断材料强调的是外部因素所引起社会实现变化,甲午中日战争促使国人思想意识崛起,引起戊戌变法。故B项正确。应该是义和团运动对应八国联军侵华。故C项错误。应是五四运动对应巴黎和会。故D项错误。35、B解析:A项依据

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受到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B项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可知,李鸿章对签约的认识由传统华夷观下的“议和”“羁縻”,逐渐转变为了近代外交观下的“平等”“约章”,这表明李鸿章作为近代中国的重要外交家,其天朝上

国的大国中心观逐渐削弱,同时逐步接受西方外交思想,在外交实践中逐渐趋向近代化。C项题干所给材料无法体现李鸿章有无尽到外交家应尽的职责。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的行为并不是卖国。36、C解析:第一幅图是《

南京条约》中的五口通商;第二幅图是《马关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沙市重庆的开放说明已经从东南沿海深入内地,故选C项。37、B解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开创的就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38、B解析:长征的时间是1934年10月到1936年

10月;五四运动的时间是1919年5月4日到6月;抗日战争是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8月15日,全民族抗战是193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创是1927年10月。所以排序是②④①③。39、A解析:

在抗战的防御阶段国民政府组织大规模会战牵制了日本的主力。40、C解析:在“一二〮九”学生运动中,北平学生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根据“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时间1935年可以判断是C项。41、A解析

:纪年方式的改变反映的是从狭隘反满到五族共和的变化。说明革命派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丰富发展了民族主义的内涵,故A项正确;纪年不属于学习西方的结果,B项错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的革命目标没有发生变化,C项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42、D解析:材料反映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以实现“耕者

有其田”,符合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的做法,故D符合题意;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时间是1927至1937年,故A不符合题意;实行合作社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建国后实施的,故B不符合题意;地主减租减息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政策,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43、D解析:材料“指望外国的影响帮助

他保住外商企业十分集中的上海”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企图借助大国外交以谋求中日局势缓和,故选D。对日退让则会使领土丢失,则领土与主权不可能完整,排除A;“他情愿坐视不动,控制住他能够控制的一切”说明以蒋介石为首的-16-国民政府依然奉行“攘

外必先安内”政策,并未开展全国抗战的准备工作,排除BC。44、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长征是在国民政府的围剿下共产党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产物

,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北伐战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B选项排除;北平谈判是国民党在共产党的武力逼迫下进行的,体现的是对抗,C选项排除;淮海战役是国共双方之间的战略决战,体现的是对抗,D选项排除。45、A解析:根据材料中“1948

年”、“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等信息可知,该方针对建立新中国的路径进行了说明,故A符合题意;首次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是在1945年中共七大,而非1948

年,故排除D;C与材料无关,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赋予政协会议职权的问题,故排除D。46、A解析:本题考察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的战略意图,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察,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选A项。47、A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共同纲领》颁布于解放战争顺利进行,新中国成立

之前,故①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954年宪法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②为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82年宪法是我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故③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综上所诉,故选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不是198

2年宪法,是21世纪初,排除CB项;D项三大战役胜利是1949年1月,而《共同纲领》是1949年9月,此时渡江战役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所以是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排除D项。48、C解析:材料中认为中国民主党派不是“政治花瓶”而是“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出材料主要强调的是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A项不符合史实,因为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但不是政党制度;B项表述有误,各民主党派不直接参与政府管理;D项与题干的主旨无关,故选C项。49、C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以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取代具有民族歧视意味的归绥、迪化等词,说明人民

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怀,体现了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平等,故C项正确。50、C解析:A项是1949年3月,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是1949年9月,与题干时间不符;由题干中“1954年”“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广大人民获得选举权,C项正确。D项是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305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