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共(4)页,87.28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a621646dac686dee34a3576f59f6c1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1.(2021·山东德州高一期末)“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说明(A)A.周朝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B.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C.礼乐制度得到恢复D.中央
集权制度正式确立解析“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说明分封制瓦解,周朝传统政治秩序遭到了破坏,故选A项;材料不能说明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是对周朝传统礼乐制度的破坏,排除C项;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是在秦朝,排除D项。
2.(2021·广东汕头高一期末)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王子带作乱,襄王出奔。晋文公出兵护送襄王回王都,杀王子带。晋文公此举是为了(B)A.夺取天子地位B.争当诸侯霸主C.维护分封秩序D.增强王室实力解析晋文公护送出奔的周襄王,并把作乱的王子带杀掉,使得晋文公在政治上有了资本
,以有功之臣的身份,对天下发号施令,晋文公此举是为了争当诸侯霸主,故选B项;晋文公护送周襄王回到王都,可见并非意在夺取天子之位,排除A项;维护分封秩序并不是晋文公的目的,排除C项;诸侯争霸时期,晋文公此举是给自己增加政治资本,而非增强王室实力,排除D项。
3.(2021·山东学业水平)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主要表现在周边各族(C)A.大量迁居黄河流域B.生产方式迅速封建化C.华夏认同不断发展D.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民族认
同不断发展,故C项正确。4.(2021·北京延庆高二期末)《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菑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这反映了(B)A.春秋战国时期的贫富悬殊B
.齐国都城的经济繁荣景象C.战国进入战乱动荡时期D.商鞅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解析据材料可知齐国都城“临菑”经济繁荣,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齐国都城经济繁荣,并无与其他地区作对比,无法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贫富悬殊,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齐国都城繁荣的景象,与战国
时期战乱动荡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齐国,商鞅变法是在秦国,排除D项。5.(2021·海南高二期末)进入战国后,各诸侯国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制度改革,如李悝在魏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这些改革都(A)A.顺应了社会转型
的需要B.遏制了新兴诸侯纷争C.增强了华夏观念的认同D.加速了周王室的衰亡解析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大多属于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顺应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趋势,故选A项;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直接目的是富国强兵,在诸侯中争夺霸主,排除B项;华夏认同的观念主要体现在华夏族与少数民族之间,
排除C项;各诸侯的变法运动会加速奴隶制度的解体和崩溃,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创造条件,与周王室的盛衰无关,排除D项。6.(2021·北京学业水平)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D)①实行宗法制②奖励军功③普遍推行县制④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奖励军功、推行县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都属于商鞅变法的措施,故D项正确;宗法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①错误,排除A、B、C三项。7.(2021·北京东城高一期末)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和解释是历史学科的素养要求之一。
下列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D)A.①B.②C.③D.④解析“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④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这一说法是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对商鞅变法这一概念的历史解释,故选D项。8.(2021·广东普宁高
一期末)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孔子思想的核心是(A)A.“仁”B.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制度应随着时代变
化有所改良解析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故选A项;“克己复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成分,体现了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仁”的思想在社会伦理秩序上的体现,排除C项;发展变化的观点属于法家思想,排除D项。9.(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
)“儒道互补”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框架。下列主张中,属于道家思想的是(B)A.“复礼”与“归仁”B.“无为”与“自然”C.“兼爱”与“尚同”D.“变法”与“专制”10.(2021·浙江衢州高一期末)在他看来,人天生具有的只是身体
的欲望和能力,并不存在生而具有的善性,唯一的出路就是赋予礼义法度以强制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在重礼的同时,非常强调法的重要性。材料中的“他”是(B)A.孟子B.荀子C.墨子D.韩非解析荀子主张礼法并治,“他”是荀子,故选B项;孟子主张民贵
君轻,排除A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韩非强调变革,排除D项。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11.(2021·河北省级联测高一测试)春秋时期,秦、齐等国大胆起用身份地位不高甚至是奴隶出身的人,委以重任。在思想领域,尚贤
使能的观念也蓬勃发展起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A)A.诸侯争霸的需要B.周王室衰微的冲击C.世官制度的瓦解D.军功爵制的发展解析材料中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诸侯之间进行争霸,迫切需要更多的人才,故选A项;材料中现象与周王室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
项;春秋时期,世官制依然普遍存在,排除C项;军功爵制其本质也是人才选拔的方式,其原因和选贤举能一样,排除D项。12.(2021·广东汕头高一期末)春秋时期,中原诸侯认为南方的楚国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
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C)A.南方经济赶上北方B.诸侯纷争逐渐缓和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D.夷夏矛盾基本解决解析楚国在春秋时期被认为是蛮夷,到了战国时期,楚国被视为华夏族的一部分,可见华夏认同的观念逐渐增强,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经济不可能赶上北方,排
除A项;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不断,诸侯的纷争更加激烈,排除B项;夷夏矛盾没有解决,排除D项。13.(2021·北京丰台高一期末)商鞅在谈及治国理念时指出:“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下
变法措施反映其上述治国理念的是(A)①奖励军功②奖励耕织③实行什伍连坐④推行郡县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材料“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体现了军功授爵,故①正确;“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体现了奖励耕织的耕战思想,故②正确;什伍连坐体现的是国家对基层社会
的管理和控制,故③错误;郡县制强调的是地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14.(2021·广东中山高一期末)在孔子看来,要纠正春秋时代的社会弊端,最可靠的手段是(D)A.道法自然,无为而治B.礼法兼治,王霸并用C.以民为本,推崇天理D.恢复周礼,倡导
仁义解析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诸侯争霸的现状,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思想,即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故选D项;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排除A项;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属于荀子的思想,排除B项;以民为本,推崇天理属于程朱理学,排除C项。15.(2021·湖南湘西州高一期末)战国
时期某一学派思想家提出“德”与“刑”是君主实行统治的权柄,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德要由君出,德要归于君,以此构建了国家至上、君主至上的理论体系。该学派是(B)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解析法家强化君主的权力,迎合了大一统的历史发展趋势,故选B项;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排除A项;道
家主张“无为而治”,与君主至上不符,排除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排除D项。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山西浑源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有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
鼻环。材料二春秋时期共主衰微,王命不行,战国时期“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据许倬云统计,春秋时期,就《左传》记载,共计大小战役1200余次,和平期间78年;战国时期,共计战役460余次,和平期间89年。材料三就百亩之田而言,《周礼》云,“上地,家七人”,但至战国
之初,却成为“上农夫食九人”(《孟子·万章下》),土地生产力增加,人口也大幅度增加。(1)根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可以初步推测当时哪些社会生产情况?(2)材料二、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3
)还有哪些史实既是以上材料所述社会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也是构成这个时代特征的重要内容?参考答案(1)情况:手工业水平,农业生产使用牛耕。(2)特征: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大发展)。(3)史实:“
百家争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主张“仁”“礼”;法家提倡法治、激进的功利主义,实行君主集权制度;道家主张“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