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592.298 KB
  • 2025-01-1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江淮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江淮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江淮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省江淮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docx,共(11)页,592.298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97abb658ab1b371768f661bf75b06c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江淮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阶段性联考高二地理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

,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安徽省某地学生某日日出时刻在学校操场上进行立杆测影,测得的杆影朝向如下图,此时该地吹东风。完成下面小题。1.图示

时刻当地太阳位于()A.东北方B.西南方C.东南方D.西北方2.该日最可能为()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3.3个小时内该杆影移动方向和长度变化情况为()A.逆时针变长B.逆时针变短C.顺时针变短D

.顺时针变长【答案】1.A2.B3.C【解析】【分析】1题详解】测量杆影时当地吹东风,则旗帜向西飘扬,可知旗杆右边为正西、左边为正东,通过方位图可知,杆影朝【向西南方,则太阳位于东北方,A正确,BCD错误。故选A。【2题详解】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此时太阳位于其

东北方向,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最可能为选项中的夏至日,B正确,ACD错误。故选B。【3题详解】由上题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根据杆影朝向得知当地太阳位于东北,且当地正值日出,昼长大于12小时,3个小时内太阳向偏南方向运动,即杆影呈顺时针方向向西北方向移动,且随着太阳高度变大,杆影长度变

短,即顺时针变短,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日出日落方位:1、太阳直射赤道上时,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2、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偏北)。3、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偏南)。南阿尔卑斯山脉贯穿新西兰南岛,呈东北—西南走向,山脉冰川广布,被称为

新西兰的“白色脊梁”。下图为南阿尔卑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4.南阿尔卑斯山脉的主要成因是()A.板块挤压B.板块张裂C.冰川侵蚀D.流水侵蚀5.在南阿尔卑斯山脉常见地貌有()①石柱②沙丘③刀刃状山脊④U形谷A.①②

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4.A5.D【解析】【4题详解】由图及所学知识可知,新西兰南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地壳抬升形成高大的南阿尔卑斯山脉,A正确,C错误;山脉的形成与冰川侵蚀和流水侵蚀没有必然关联,CD错误。故选A。【5

题详解】南阿尔卑斯山脉冰川广布,故地表多冰川作用形成的冰川地貌,刀刃状山脊和U形谷由冰川侵蚀作用形的成,属于冰川地貌,③④正确;石柱受海水侵蚀形成,常出现于海岸附近,①错误;沙丘由风力作用形成,常出现在干旱地区,②错误。故选D。【点

睛】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外力作用,在高山和高纬地区,这种作用尤为显著。我国虽地处中、低纬,西部却有巨大的高山和高原,由于特殊的地势条件和气候条件,所以广泛发育了现代高山冰川。黄河兰州段位于青藏高原东缘,自地质历史时期以来发育有众多河漫滩,河漫滩在地壳运动和河流作用下被废弃,形成了高于洪水

位的各级不同高度的河流阶地。下图为黄河兰州段河流阶地示意图,T1阶地已基本消失。完成下面小题。6.T2~T5阶地间海拔高差小,可能是T2~T5阶地形成期间()A.地壳抬升速度慢B.河流下切作用强C.受外力侵蚀严重D.气

候呈现暖湿化7.T1阶地古环境已基本消失,主要原因是()A.形成时间较早,地表剥蚀严重B.地势平坦开阔,人类活动剧烈C.海拔高度较低,河水时常淹没D.海水溯流倒灌,沉积环境改变8.该河段凹岸和凸岸分别为()A.东岸西岸B.西岸东岸

C.南岸北岸D.北岸南岸【答案】6.A7.B8.C【解析】【6题详解】T2~T5阶地距离黄河较近,说明河漫滩被废弃的时间较晚,河流阶地形成时间晚。当地壳抬升速度慢时,区域地势起伏差异变小,河流下切作用减弱,导致T2~T5阶地间海拔高差变小;T2~T5阶地地势起伏较小,且形成时间晚

,受外力侵蚀相对较小,A正确,C错误;气候若呈现暖湿化,则河流径流量增大,河流下切作用增强,会加大T2~T5阶地间海拔高差,BD错误。故选A。【7题详解】由图推知,T1阶地位于T2阶地下部,形成时间相对更晚,A错误;距离黄

河最近,地势平坦开阔,且便于取水,可能分布有大规模聚落,受人类活动影响剧烈,地表沉积环境被破坏殆尽,导致其阶地古环境基本消失,B正确;阶地位于洪水位之上,不会被河水淹没,C错误;该河段位于黄河上游,不会发生海水溯流倒灌,D错误。故选B。【8题详解】由图可知

,该河段河流流向为东—西向,河流凹岸和凸岸只能为南、北岸,AB错误;该河段北岸有众多河漫滩发育,流水堆积作用显著,形成凸岸;南岸河流侵蚀作用显著,形成凹岸,C正确,D错误。故选C。【点睛】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

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当南下的冷空气遇云贵高原山地阻挡,其锋面在昆明和贵阳之间来回摆动,便形成了昆明准静止锋。研究发现,昆明准静止锋在不同年份位置变化较大。下图为昆明准静止锋示

意图。完成下面小题。9.下图中符合图示锋面的是()A.B.C.D.10.不同年份昆明准静止锋位置变化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势起伏的状况B.冷空气势力强弱C.大气中水汽含量D.近地面大气温度11.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贵阳地区的居民应()A.

外出常备雨伞B.预防高温中暑C.警惕洪水威胁D.调低空调温度【答案】9.C10.B11.A【解析】【9题详解】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昆明准静止锋是冷空气遇山地阻挡形成,冷空气来自云贵北部,贵阳一侧受冷空气影响,昆明一侧受暖空气影响,故冷锋向昆明方向

移动,暖空气爬升,昆明位于冷锋锋前、贵阳位于冷锋锋后,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题详解】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不同年份,冷空气势力强弱不同,当冷空气势力较强的年份,能越过更多山地的阻挡,导致其锋面位置偏南,而冷空气势力较弱的年份,不能

越过更多山地,其锋面位置相对靠北,B正确;地势起伏的状况、大气中水汽含量、近地面大气温度对昆明准静止锋位置变化影响较小,ACD错误。故选B。【11题详解】读图,分析可知,贵阳地处准静止锋西北侧,多低温阴雨天气,故当地居民外出时应常备雨伞,而

室内为保持舒适的环境,应调高空调温度;贵阳地区多阴雨天气,但地表径流汇集慢,不易发生洪水灾害,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昆明准静止锋又称云贵准静止锋,是一个在云贵高原的大气现象,主要由变性的

极地大陆气团和西南气流受云贵高原地形阻滞演变而形成,云层低而薄,易形成连阴雨天气。南渡江发源于海南岛中部山地,自西南流向东北而后入海,是海南岛最大的河流,自古以来南渡江河运繁忙,但1956年后,随着经济的发展,

东西部经济活动增加,导致河道运输连贯性变差,多段河道间不能互通。图1为海南岛河流分布示意图,图2为1956~2020年南渡江龙塘水文站月均径流量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2.1956年后南渡江河道运输连贯性变差,推测其主要原因

是()A.河流径流量减小B.铁路运输出现C.流域地势起伏大D.跨河大桥的修建13.1956~2020年南渡江月均径流量变化可能会导致()A.河流的含沙量增大B.流域大坝持续减少C.海水倒灌现象频发D.年内径流变化增大【答案】12.D13.C【解析】【12题详解】由材料可知,东西部经济的发展导致河流

运输连贯性变差,最可能是1956年开始,为了连接东西部交的通,在河流修建了多座跨河大桥,船舶通行受到限制,南渡江上下游之间河运受阻,导致运输连贯性变差,D正确;河流径流量和地势起伏变化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不会导致河流短期内

河流运输连贯性变差,AC错误;海南岛铁路为环岛修建,且只需跨河道一次,对南渡江河运影响小,B错误。故选D。【13题详解】由图可知,1956~2020年南渡江径流量总体呈减少趋势,河口处河流水量减少,沉积作用减弱,海水倒灌现象频繁出现,C正确;年径流量减少,河流含沙量减少,A错误;由图可知,南渡江年

内月均径流量变得平稳,可能是因为南渡江流域大坝增多,对河流径流调节作用增强,年内径流变化减小,BD错误。故选C。【点睛】水库的作用有:1.供水:水库可以收集雨水和河水,为城市、农村和工业提供水源,保证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水。2.发电:水库可以利用水

势,通过水轮机发电,为当地提供电力。3.水质改善:水库可以储存大量的水,把污染的水淤积在水库底部,净化水质,保护河流的水质。4.水土保持:水库可以控制水位,有效地防止洪水,保护河流沿岸的土地,防止土地被冲刷。5.渔业:水库可以为渔民提供渔业资源,保护河流的生

物多样性,促进渔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西伯利亚地区常出现地表下陷现象,形成众多低于周边的“地坑”,“地坑”深度从几米到上百米不等,“地坑”内的植被长势远不及其周边地区。下图为西伯利亚某“地坑”景观。完成下面小题。14.西伯利亚“地坑”形成原

因是()A.地壳断裂下陷B.地下冻土融化C.天外陨石冲击D.流水侵蚀地表15.“地坑”内植被长势远不及其周边地区,主要是“地坑”内()A.地表起伏较大B.水分含量较多C.热量相对不足D.土壤肥力较低16

.图示“地坑”周边的地带性植被可能为()A.落叶阔叶林B.稀树草原C.常绿阔叶林D.针叶林【答案】14.B15.B16.D【解析】14题详解】西伯利亚位于中高纬度地区,地下分布有深厚的冻土层,近年来全球气

候变暖加剧,地下冻土层融化,融【化后的土层开始坍塌,导致地表下陷,形成“地坑”,B正确,ACD错误。故选B。【15题详解】“地坑”由冻土融化后下陷形成,冻土融化后的水分进入“地坑”,且“地坑”地势较周边低,流水易在此汇集,形成洼地,水分含量较多,不利于植物扎根和吸收养分,导致植

被长势远不及其周边地区,B正确,“地坑”形成后最明显改变的土壤水分条件,对地表起伏程度、热量、肥力影响较小,ACD错误。故选B。【16题详解】西伯利亚位于中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地带性植被以耐寒的针叶林为主,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植被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分、植被适应环境的能力和人类活动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地球上的植被分布和生长状况。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印度西南部有一狭长低地,每

年在特定的时段,海水因盛行风会漫过海堤倒灌河流,且在集中降雨下河流因急汇水状态又会进入海洋,从而形成海水和河水交汇的景观——回水。下图为回水区地理位置示意图。(1)指出导致海水漫过海堤的盛行风风向,并简述该盛行风的形成过

程。(2)说出回水景观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并说明理由。(3)回水区周边发育有大面积热带雨林植被,推测其形成原因。【答案】17.盛行风风向:西南风。形成过程: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

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18.季节:夏季。理由:夏季,北印度洋受西南季风影响大,海水易漫过海堤进入陆地;夏季印度半岛降水量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河水可以漫过海堤,与海水交汇。19.地处低纬度地区,全年气温较高;位于西南风的迎风坡,降水量丰富;沿海

有季风洋流(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作用显著。【解析】【小问1详解】导致海水漫过海堤的盛行风风向为西南风。在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小问2详解】

水景观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为夏季。夏季,海水在西南季风影响下,易漫过海堤进入陆地;夏季印度半岛降水量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河水可以漫过海堤,与海水交汇。小问3详解】热带雨林生长区全年气温较高,降水量丰富。印度西南部地处低

纬度地区,全年气温较高;位于西南风的迎风坡,降水量丰富;沿海有季风洋流(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作用显著。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当两种或几种不同性质的海水或洋流交汇时,在交汇处形成狭窄过渡带水域,这便是海洋锋,海洋锋处海水垂直扰动频繁,在水平方向海水交换较少。大西洋北部多海洋锋现象,且

夏秋季尤为明显。下图为大西洋北部地理位置示意图。(1)从海水温度方面判断甲、乙两类洋流性质,并说明判断依据。(2)指出图示大西洋北部海洋锋大致走向,并分析海洋锋在夏秋季尤为明显的原因。(3)简述海洋锋对图示区域渔业和航海的影响。【答案】18.甲:寒流;乙:暖流。判断依据:甲类洋流由高纬

流向低纬,较流经区域水温低,为寒流;乙类洋流由低纬流向高纬,较流经区域水温高,为暖流。19.走向:东北—西南。原因:夏秋季受西风(西南风)影响大,北上洋流势力较强;夏秋季气温高,北极海冰融化量大,南下寒流流量大;夏秋季海水温度高,海水膨胀导致体积增大,海水扰

动大,海洋锋明显。20.海洋锋扰动海水,底层海水上泛,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增加海域渔业资源;海洋锋形成处海水蒸发较强,雨雾天气较多,且海水运动剧烈,不利于船舶航行。【【解析】【分析】本题以海洋锋为背景,涉及洋流性质、海洋锋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

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是寒流;乙是暖流。判断依据:甲类洋流由高纬流向低纬,从水温较低区域的流向水温较高的区域,相比于流经区域水温低,是寒流;乙类洋流由低纬流向高纬,

从水温较高低区域的流向水温较低的区域,相比于流经区域水温高,是暖流。【小问2详解】读图,结合经纬网从图中可知大西洋北部海洋锋大致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原因:夏秋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偏北,西风带北移,受西风(西南风)影响大,北上洋

流势力较强;夏秋季太阳高度较高,气温高,格陵兰大陆冰盖和海冰融化,南下寒流流量较大;夏秋季海水温度高,海水膨胀,体积增大,导致海水扰动大,故海洋锋在夏秋季尤为明显。【小问3详解】读图可知,区域不同性质的海水交汇

,海水扰动强烈,加快了营养物质上涌,浮游生物繁盛,饵料充足,有利于鱼类聚集,增加渔民的捕捞量;但是寒流携带的冰山向较低纬度漂移,受海洋锋阻挡而聚集,寒暖海水交汇处的上空容易出现大雾,能见度降低,海水扰动剧烈,加重了船舶航行的风险。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东北低山丘陵区园土层深厚肥

沃,成为当地的主要农产区,但高强度的农业垦殖和山地植被破坏导致该地区发育了众多的侵蚀沟(如图1所示)。研究发现,坡向对侵蚀沟发育强度影响较大。图2为东北长白山中段(东北—西南走向)某地低山丘陵区不同坡向侵蚀沟密度分布示意图,该地有季节性冻土分

布。(1)根据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简述东北低山丘陵区侵蚀沟的发育过程。(2)指出东北长白山中段低山丘陵区侵蚀沟密度分布状况,并推测形成东坡和南坡侵蚀沟密度状况的原因。(3)说明东北低山丘陵区侵蚀沟发育对当地人类生产生活及自然环境

的危害。【答案】(1)低山丘陵区人类活动频繁,山地植被被破坏,坡面径流增多,山地径流汇集不断冲刷坡面土壤,低地或沟壑区的土壤被流水侵蚀严重,土层变薄,土壤流失,形成侵蚀沟。(2)分布状况:侵蚀沟密度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东坡、南坡和西南坡;北坡和西北坡分布较少。原因:东坡和南坡位于夏季风的迎风

坡,降水量大,对土壤侵蚀强度大;东坡和南坡位于阳坡,白天接受太阳辐射多,昼夜温差大,冬季冻融频繁,土壤易流失;东坡和南坡地势起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水热条件好,农业活动强度大,坡面水土流失严重。(3)降低土壤肥力,导致农业减产;土壤被冲刷,岩石裸露,易引发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水流易沿侵蚀沟汇集,引发山区洪水,威胁当地生命财产安全;植被遭到破坏,加剧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解析】【分析】本题以东北低山丘陵区的土壤侵蚀为材料背景设置试题,涉及侵蚀沟的形成过程、分布差异及其成因、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图

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落实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材料“东北低山丘陵区园土层深厚肥沃,成为当地的主要农产区,高强度的

农业垦殖和山地植被破坏导致该地区发育了众多的侵蚀沟”可知,低山丘陵区人类农垦活动强度大、频率高,山地植被被破坏,植被对水土的保持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坡面径流增多,山地径流汇集速度快、流量大,不断冲刷坡面土壤,低地或沟壑区的土壤被流水侵蚀严重,土层变薄,土壤流失,形成侵蚀沟。【小问2详解】读图

2可知,侵蚀沟密度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坡、南坡和西南坡,而在北坡和西北坡分布较少。根据所学可知,坡向影响着气温和降水,阳坡温度高、阴坡温度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东北长白山中段低山丘陵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东坡和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降水量大,降水以及地表径

流对土壤侵蚀强度大;东坡和南坡位于阳坡,白天接受太阳辐射多,昼夜温差大,冬季冻融频繁,土壤易流失;东坡和南坡地势起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水热条件好,农业活动强度大,坡面水土流失严重。【小问3详解】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

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5618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