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共(24)页,65.42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9706be8146c528ca0935d093d48dde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财经三人谈:“羊了个羊”爆火,是巧合还是必然?《环球时报》2022.9.24编者的话:近日,一款名为“羊了个羊
”的消消乐类游戏爆火朋友圈,其游戏特色是简单易上手的操作和“永远都过不了”的第二关。用户被逼看广告获得道具的盈利模式引发了广泛的争论。本文旨在探讨“羊了个羊”为什么会爆火,国外如何看待这一类型的小游戏,以及“羊了个羊”可能会对我国游戏产业产生哪些影响。材料一“羊了
个羊”为什么会火?主要因为以下几点:第一,“羊了个羊”利用反向营销。游戏玩法并不新颖,是模仿而非创新。但其并非以通关来激发玩家热情,而是通过卡关难题甚至“死局”激发玩家胜负欲。第二“羊了个羊”上线门槛低。大型
网游需要申请版号,而小游戏不需要版号,当然小游戏也不能有充值接口,故而利用广告变现是小游戏的常规操作。“羊了个羊”由此把运营重点都投放在社交媒体传播上。所以,“羊了个羊”并非游戏内容上的创新,而是营销上的成功
。第三,“羊了个羊”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有效传播。当前,微信对于小程序流量略有倾斜,小程序也的确更加容易诞生爆款。综上所述,“羊了个羊”的确为小游戏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路,利用用户群体心理和社交媒体传播力来吸引流量,并以广告实现流量变现。但“羊了个羊”这个小游戏的火爆注定是
短暂的。一方面,“卡关”和广告让游戏玩家体验很差;另一方面,没完没了的社交媒体营销和各类广告,可能会让游戏面临违规风险。首先,卡关有诱导营销的嫌疑。游戏制作者一般会留下一条不用看广告就能通关的路径,如果看广告是游戏通关的必
选项,那么游戏本身就不是游戏,而是诱导用户看广告,是诱导性营销行为。其次,广告内容的合规性问题。嵌入广告的内容本身需要严格审核。对于广告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及时发现游戏广告中的违规内容,防止违规广告、虚假广告嵌入其中;另一方面,要明确广告内容审核责任,当游戏广告出现问题的时候要能够及时找到相关责任
人。第三,防止小游戏利用社交媒体恶意营销。社交圈传播可以很快导入用户流量,但要避免恶意营销和骚扰用户,要赋予用户选择权,广告推送要获得用户的授权。“羊了个羊”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游戏作品,但它的确是一轮成功的营销。在国外,类似的小游戏也在社交媒体
大行其道,次数多了,用户审美疲劳很快产生,相似做法的小游戏“卷”成一片。而对于社交平台来说,其也担心小游戏不佳的口碑带来负面影响,故而国外很多社交平台正在不断降低这些小游戏的流量扶持权重。笔者认为,游戏产业可以从中学到游戏营销的思路,利用群体心理和社交媒体扩
大游戏影响力,但游戏产业不能在游戏制作上走“羊了个羊”的老路。相信随着我国游戏版号发放正常化,更有新鲜感、制作更加精良的游戏“正规军”将重新占据用户终端。(摘编自盘和林《营销“成功”难掩违规风险》,作者是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材料二对游戏行业而言,这种
被定义为“超休闲游戏”的品类,往往都会伴随着社交网络上的病毒式传播。无论是现在的“羊了个羊”,还是之前的“合成大西瓜”,浪潮永远翻腾不休,只是浪头大小有别。作为一款以“三消”(三个相同的图案连接即可消除的游戏——编者注)为基础玩法的游戏,“羊了个羊”深谙“超休闲游戏”的底层设计逻辑。无数
玩家成了“羊了个羊”社交裂变链条上的一环,循环往复着“玩游戏——遇到困难——分享广告——继续玩游戏”的动作,让其在短短数天的时间内,覆盖了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与个人朋友圈。当然,这不是“羊了个羊”的问题,而是“超休闲游戏”在设计之初就天然存在的问题:这类游戏所有设计的最终
导向,都只是为了让你点开广告或分享链接,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于社交网络进行更广泛的传播。而“超休闲游戏”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与移动端游戏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愤怒的小鸟”作为此类游戏的鼻祖,证实了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由于制
作成本低、周期短、回报收益高等特点,“超休闲游戏”在国内游戏市场上出现也愈发频繁。但对游戏行业来说,笔者认为这并不值得鼓励。“超休闲游戏”的投入与产出比是畸形的,而无论是传统的主机游戏、独立游戏,还是常规的移动端游戏,从制作到发行层面,每一个环节都是充满风险的。
也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游戏行业才能拥有如今的盛况。可惜的是,时至今日,我们早已对这些夹杂在信息流与视频广告中的“超休闲游戏”习以为常。和国外成熟产业链下制作的游戏相比,国内游戏产业生产能力与经验相对羸弱,类似
“羊了个羊”这样低成本、以营销见长、以“圈钱”为目的的游戏依然大行其道。因此,我国的游戏产业要向上发展,还需要监管的革新、游戏从业者和舆论共同努力。(摘编自王塑《“超休闲游戏”长盛不衰是怎么回事?》,作者是游戏门户网站3DMGAME主编)材料三
一款大概率无法通关的游戏,居然能够引发巨大的话题度,这背后的社会心理现象值得探讨。笔者认为,从“羊了个羊”游戏本身的游戏规则来看,其吸引人的一点是“低门槛”,只需要玩家点点屏幕,没有复杂规则,一眼就能看懂的游戏设置,是让游戏
具备全社会广泛传播的基础。同时,游戏出现的“无规律性”也是激发玩家好奇心和持续探索的动力。可以看到,游戏第二关出现了大量无规律的元素排布,一方面骤然提升了难度,但在另一方面也让游戏就如同刮彩票一般,全凭运气,这满足了玩家猎奇和撞大运的心理,能让他们持续不断地
投入和开始下一局。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完全随机也满足了当下社会公众期待的“公平需求”。不少游戏大作,充值付费玩家或者愿意花时间和精力的玩家的实力肯定要远远强于新手,但是“羊了个羊”这类以随机性为爆点的游戏则不然,没有充值渠道也
没有太多技巧,所有人在一局游戏开始时都在一条起跑线上,一视同仁,因此也正是这样的设计,具备了让人们乐于分享的基础。类似于这样的爆款小游戏,隔三差五就会出现一例,其满足了上述的需求之外,或许也因为满足了心理学上的“首因
效应”,即指“先入为主”印象带来的效果。游戏内简单的三消和色彩搭配起到了对人们第一印象的美化作用,进而强化了其传播效果。当然,随着游戏的广泛传播,自然也有不少人动起了歪脑筋,不少媒体报道有人利用玩家迫切想
过关的心理设置了一些诈骗手段,这些行为应当被及时制止和处罚。但需要指出的是,因游戏而产生的违法犯罪并不一定是游戏创作者主观设置的结果,舆论切不可将罪责完全归咎于游戏创作者,对于负面的情况,如何正向引导
才是关键。(摘编自施钢《小游戏火了当心有人动歪脑筋》,作者是心理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羊了个羊”游戏实质上只是一轮成功的营销
,无内容创新、某些较差的玩家体验以及可能面临违规风险等,使得它并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游戏作品。B.“羊了个羊”有一个“永远都过不了”的第二关,看广告是游戏通关的必选项,而在游戏中诱导用户看广告,就是诱导性营销行为。C.“羊了个羊”的反
向营销手段,是指用逼迫的方式让玩家去关注广告和进行社交圈传播,而不是用激励的方式去激发玩家的热情。D.微信对于小程序流量略有倾斜的做法,是因为像“超休闲游戏”这样的小程序更加容易诞生爆款,从而带来可观的收益,同时也并不担心小游戏不佳的口碑带来
负面影响。2.下列关于“超休闲游戏”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超休闲游戏”一般都具有制作成本低、周期短、回报收益高等特点,其开山之作“愤怒的小鸟”的成功,证实了这是一种极具可行性的商业模式。B.移动端游戏市场的发展给“超休
闲游戏”的长盛不衰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而“超休闲游戏”在国内游戏市场上愈发频繁出现,这使得游戏行业能拥有如今的盛况。C.“超休闲游戏”的营销思路,是利用群体心理和社交媒体扩大游戏影响力,以用户流量的巨大规模,通过植入广告等手段来实现盈利,并不直接充值,具有一定的隐蔽性。D.“超休闲游戏”的
游戏设置一般都没有复杂的规则,操作简单,易于上手。但这类游戏往往都善于暗中利用玩家的游戏心理,使其乐此不疲,欲罢不能。3.下列说法不属于材料中所说的“社会心理现象”的一项是()A.故意设置的难题更能激发游戏玩家的胜负欲。B.为了强
化人们的第一印象,而加强游戏的美化。C.完全随机的“无规律性”契合社会公众的“公平需求”。D.利用玩家心理设置诈骗手段的违法犯罪行为。4.三则材料都对“羊了个羊”爆火的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的探讨中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各自不同的侧重点?5.三则材料探讨的问题
,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从游戏商家、消费者、监管部门等角度来作分析。【答案】1.A2.B3.D4.①共同点:三个材料都分析了“羊了个羊”爆火的原因。②侧重点:材料一分析了这种营销模式可能存在的违规风险和弊病。材
料二从游戏产业发展的角度认为这种现象不是游戏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材料三从社会层面提出要对这一现象可能诱发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重视。5.①在玩家和用户方面:利用游戏来休闲怡情无可厚非,但是也不能被游戏吸引和诱导而陷入沉迷。并谨防诈骗。②在开发和运营方面:利用网络营销固然有利可图
,但是提高游戏质量才是游戏行业发展的正确途径。③在舆论和监管方面:既要对游戏行业的发展进行正向引导,也要对游戏行业现象中出现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监管和打击。【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看广告就是游戏通关的必选项”错误,曲解文意
,原文是“游戏制作者一般会留下一条不用看广告就能通关的路径”,由“如果看广告是游戏通关的必选项,那么游戏本身就不是游戏,而是诱导用户看广告,是诱导性营销行为”可知,题干表述在文中只是假设。C.“反向营销手段,是指用逼迫的方式让玩家去关注广告和进行社交圈传播”错误,原文是“利用反向营销……但其并非
以通关来激发玩家热情,而是通过卡关难题甚至‘死局’激发玩家胜负欲”,选项曲解文意,把营销手段的内容理解错了,偷换信息。D.“同时也并不担心小游戏不佳的口碑带来负面影响”错误,由“而对于社交平台来说,其也担心小游戏不佳的口碑带来负面影响,故而国外很多社交平台正在
不断降低这些小游戏的流量扶持权重”可知,社交平台会担心,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概念和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超休闲游戏’在国内游戏市场上愈发频繁出现,这使得游戏行业能拥有如今的盛况”错误,强加因果,原文中“但对游戏行业来说,……而无论是传统
的主机游戏、独立游戏,还是常规的移动端游戏,从制作到发行层面,每一个环节都是充满风险的。也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游戏行业才能拥有如今的盛况”可知,原因是“每一个环节都是充满风险的”“游戏行业才能拥有如今的盛况”。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概念和分析
、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A.“故意设置的难题”“激发游戏玩家的胜负欲”属于“社会心理现象”。B.“加强游戏的美化”属于“社会心理现象”。C.“社会公众的‘公平需求’”属于“社会心理现象”。D.“违法犯罪
行为”本身不是“社会心理现象”,而是一种行为。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共同点:材料一信息是“‘羊了个羊’为什么会火?主要因为以下几点:第一,‘羊了个羊’利用反向营销”“第二,‘羊了个羊’上线门槛低”“第三,‘羊了个羊’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有效
传播”;材料二信息是“而‘超休闲游戏’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与移动端游戏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制作成本低、周期短、回报收益高等特点,‘超休闲游戏’在国内游戏市场上出现也愈发频繁”;材料三信息是“笔者认为,从‘羊
了个羊’游戏本身的游戏规则来看,其吸引人的一点是‘低门槛’……同时,游戏出现的‘无规律性’也是激发玩家好奇心和持续探索的动力”“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完全随机也满足了当下社会公众期待的‘公平需求’”;可见,三个材料都分析了“羊了个羊”爆火的
原因。侧重点:材料一“但‘羊了个羊’这个小游戏的火爆注定是短暂的。一方面,‘卡关’和广告让游戏玩家体验很差;另一方面,没完没了的社交媒体营销和各类广告,可能会让游戏面临违规风险”,可见,材料一侧重分析了这种营销模式可能存在的违规风险和弊病;材料二“但对游戏行业来说,笔者认为这并不
值得鼓励……因此,我国的游戏产业要向上发展,还需要监管的革新、游戏从业者和舆论共同努力”,可见,材料二侧重从游戏产业发展的角度认为这种现象不是游戏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还需要监管的革新、游戏从业者和舆论共同努力;材料三“当然,随着游戏的广泛传播,自
然也有不少人动起了歪脑筋,不少媒体报道有人利用玩家迫切想过关的心理设置了一些诈骗手段,这些行为应当被及时制止和处罚”,可见,材料三从社会层面提出要对这一现象可能诱发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重视。【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
提出见解的能力。由材料二“‘超休闲游戏’在设计之初就天然存在的问题:这类游戏所有设计的最终导向,都只是为了让你点开广告或分享链接,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于社交网络进行更广泛的传播”,可知这类游戏所有设计的最终导向,都只是为了通过让人分
享而使开发商获得收益,从玩家和用户方面看,利用游戏来休闲怡情无可厚非,但是也不能被游戏吸引和诱导而陷入沉迷。由材料一“游戏产业可以从中学到游戏营销的思路,利用群体心理和社交媒体扩大游戏影响力,但游戏产业不能在游戏制作上走‘羊了个羊
’的老路。相信随着我国游戏版号发放正常化,更有新鲜感、制作更加精良的游戏‘正规军’将重新占据用户终端”,可知从开发和运营方面看,利用群体心理和社交媒体扩大游戏影响力这样的思路虽然有利可图,但只是暂时的,提高游戏质量才是游戏行业发展的正确途径。由材料二“但对游戏
行业来说,笔者认为这并不值得鼓励。‘超休闲游戏’的投入与产出比是畸形的,而无论是传统的主机游戏、独立游戏,还是常规的移动端游戏,从制作到发行层面,每一个环节都是充满风险的”“因此,我国的游戏产业要向上发展,还需要监
管的革新、游戏从业者和舆论共同努力”,可知“超休闲游戏”的投入与产出比是畸形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充满风险的,所以,从舆论和监管方面看,既要对游戏行业的发展进行正向引导,也要对游戏行业现象中出现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监管和打击。(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斗寒图[注]冯骥才老沈和我,还有国画系另一名教师潘大年,是二十多年前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同学。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我一直暗暗为他揪
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但对于他,我毫无办法,似乎只有等待这场悲剧的来临。现在,祸事果然临到他的头上了。他怎么样了呢?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我推开门。只见老沈坐在一张破旧的、掉了漆皮儿的小
圆桌前。手里捏着一个六边形的白瓷小酒盅闷闷独酌。他见我来了,没有起身,只略略抬一抬他胡茬浓密的稍尖的下巴,叫我坐在他对面。他穿着一件对襟的黑绸面的中式小棉袄,紧紧包着瘦瘦的身子。他头发白了不少,梳成老年式的背头,但头发
硬,总有一些不服帖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我俩像在小酒店偶然同桌的陌客,都在喝自己的闷酒。这时,他站起身,走到墙角的画案前,在毡子上铺开一张雪白的画纸,磨好墨,又从墙上的筷子篓里取出一支长锋
、尖头磨秃的狼毫画笔。老沈手握笔管,对平展展的白纸凝视片刻。忽然,他的双眉就像受惊的燕子的一双翅膀抖动一下,仿佛胸中有股激情奔涌上来。跟着,这激情跑到他的笔管上,这笔管就在他手中狂乱地抖颤,随即他的臂肘一抬,那饱蘸浓墨汁的画笔如同鹞鹰击兔一般倏然落到纸上。笔管闪电似地挥动,笔锋在纸面上来
回翻转、戳擦,宛如狂风吹舞的柳条拂扫水面。在洁白的纸面上出现一条变幻着的捉摸不定的墨色的形体——但这只是须臾间的感觉。随后,一株苍拙劲拔的老梅树跃然而生。这时他的笔头落入盛满清水的水盆里一扰,笔上的墨在水中像乌云一样化开,混成灰色。那笔又在粉罐里猛点两下,重新落回到纸上。冲动
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他的肘腕肩臂,乃至全身都在用力。左手撑着桌边,仿佛不这样,身子就要扑在画上。由于振动之故,两绺头发滑
落到额前,他也不去管,任它们在光滑的鼓脑门上像穗子一般摆动。静静的屋中,只响着他带着腕力的笔锋在纸上的摩擦声,还有笔管磕碰水盆和色碟的叮当声。我斜瞅他一眼,只见他的嘴角用力向下一撇一撇,不知是浑身用力之故,是嘴里没有嚼尽的干辣椒所致,还是一种苦涩心情的流露。此时,
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这时屋门开了,从外边走进两个人来。我一看,原来一个是潘大年,另一个是老沈的女学生范瑛。老沈落好墨,换一支洁净的大羊毫笔,从洋红碗儿里蘸了浓浓的颜色,在梅树枝头点上几朵花儿,补上蕊。花满蕊饱,艳丽如洗,光艳夺目。于
是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然后他又拿起那支狼毫画笔,用枯笔墨在画幅上端写了“斗寒图”三个醒目的大字。字迹端庄沉着,刚毅跌宕,颇含金石气息,好像是熔了铁水铸上去似的,
挖也挖不掉,并与画风十分相合。我受了强烈的感染。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动。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潘大年冲动地说:“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看了它,什么话
也不用再说了。人就该这样嘛!”老沈听了,顿时感动得眼圈都发红了。他咬着下唇,似乎在克制自己要奔涌出来的一种快感。潘大年对他说:“我有个要求!”潘大年的表情郑重又诚恳。“什么?”“把你这幅画送给我吧!这幅画可以说是你的代表作。”老沈把我们送到院门外,范瑛忽疑虑重重地说:“沈老师,您参加
市美展那幅画是不是先撤回来?”“为什么?”“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别叫他再来找您的麻烦。”“不!”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我和潘大年、范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谈内容主要是怎样劝动老沈撤回他参加市
美展的作品。在我们三人该分手各自回家的当口,我觉得心里还有件什么悬而未决、隐隐不安的事似的,跟着我明白为了什么,便对潘大年说:“画你可得收好了。别给人乱看!”潘大年听了,摇了摇他胖胖而扁平的脸,含着笑反问我:“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听他这话,我便放心回
家去。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选自中篇小说《斗寒图》,有改动)[注]老沈参加市友谊宾馆大厅布置,画了几幅画,遭到了不懂绘画艺术的市委文教书记赵雄公开批评,赵雄断言老沈的画里包藏着“反党”的毒箭。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祸事果然临到他的头上了”,“祸事”指赵雄已经盯上了老沈,“果然”表现了“我”对老沈的担忧不是多余的。B.“头发硬,总有--些不服帖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表面写老沈的外在,实则写他的性格。C.潘大年郑重诚恳地要求老沈把《斗寒图》送给他,是因为
潘大年认为这幅画是老沈的代表作,这幅画很值得收藏。D.“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未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因为“我”受到了老沈精神的感染,从中得到了人生启示。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交代
了时代背景,丰富了老沈的形象。B.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正面描写手法和侧面烘托手法,塑造了画家老沈作为艺术家的典型形象。C.老沈挥毫创作《斗寒图》是本文描写的重点,突出了老沈绘画技艺的高超,彰显了老沈的性格,也有助于故事情节展开。D.结尾处
潘大年的话让“我”放心了,照应了开头“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表达了“我”为大家关心保护老沈而感到欣慰。8.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作用。9.冯骥才提出了“写人生”的观点,主张描写人生况味,表现了人性美。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体现了哪些人性美。【答案】6.C7.A8
.①小说故事由“我”来讲述,叙述内容更真实可信。②“我”是事件的参与者,随着“我”的见闻,情节得以展开。③“我”的“揪心”、关心和“放心”等系列行为,衬托出了老沈傲岸不屈的性格,使老沈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④通过“我”的见闻和
感受,表现那个时代艺术工作者对艺术追求的坚守,凸显了对文艺工作者美好品格赞美的主题。9.①善良真诚。文中“我”、潘大年、范瑛担忧、关心、保护老沈,体现了人性美。②宁直不屈。面对歪曲评价恶意中伤,老沈没有屈服,而是激情奔涌、挥毫泼墨,作《斗寒图》。③执着追求。老沈坚
持自己的画找不出什么毛病,表现出他对艺术创作的不改初心、执着追求。【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C.“是因为潘大年认为这幅画是老沈的代表作,这幅画很值得收藏”错误,由上文潘大年“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看了它,
什么话也不用再说了。人就该这样嘛”这段话可知,老沈的这幅画展现了他傲岸不屈的人格品质,这幅画一旦传出去会给老沈招来祸事;再结合后文“我”让潘大年不要把老沈的这幅画给人看时,潘大年“含着笑反问我:‘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可知潘大年要求老沈把画送给他主要是想要保护老
沈,不让批斗者知道这幅画的存在。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能力。A.“丰富了老沈的形象”错,小说开头“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后文不畏艰难执着追求艺术的老沈出场做了铺垫,而不是丰富老沈的形象。故选A。【8题详
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的作用的能力。小说中人物形象可以分为叙述者形象和塑造的形象。本文叙述者形象由“我”充当,这是第一人称,考生可以从小说中“我”对故事情节发展、形象塑造、主旨凸显以及读者感受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文中来看,“我”是小说故事的叙述者,在情节上不断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我”因担心老沈而去看的他,“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和老沈一起喝闷酒,然后亲眼看他作画,并和潘大年、范瑛一起商量如何劝老沈撤回参展的画作等,最后“放心回家去。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总之,故事都是“我”这一见证者的所见所闻,使
读者读来感觉真实可信,给人以真实感。以“我”的视角去塑造主要人物,“我”对文中的主要人物起了陪衬作用,例如,通过“我”的眼睛看老沈作画,“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
,这株老梅就是傲岸不屈的老沈的化身;还有“我”劝老沈把画从画展撤回来,而他坚决不允许,更真实地反映出老沈傲岸不屈的性格。在主旨上,以“我”的视角,表现了以老沈为代表的艺术家的风骨,“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
,然而老沈却用“斗寒图”表达了他的不屈与坚守,在范瑛劝他把画撤回来时他说“不!”“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通过“我”的视角,表达了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艺术工作者对艺术追求的坚守,凸显了对文艺工作者美
好品格赞美的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题干提示考生要从“写人生”的角度进行回答,要从文中找到描写人生况味,表现“人性美”的语句进行分析。如“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
棉帽子,去他家看他”;潘大年和范瑛也来看他,而且潘大年懂老沈,“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看了它,什么话也不用再说了。人就该这样嘛!”,范瑛很担心他,“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别叫他再
来找您的麻烦”,这些表现了“我”、潘大年对老沈的关心和鼓励,展现了这些朋友的真诚善良,体现了人性美。如面对歪曲评价恶意中伤,老沈没有屈服,而是激情奔涌、挥毫泼墨,用他的画作“斗寒图”表现自己的刚直不屈,“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
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这也是人性美。“‘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别叫他再来找您的麻烦。’‘不’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老沈面对别人来找麻烦一点也不畏惧,并且坚持参加画
展,表现了老沈对艺术创作的不改初心、执着追求,这同样是人性美。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
,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的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安石
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
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轼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
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
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
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一般是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时由长辈或贵宾所取,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又叫“表字”,可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B.《春秋》
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是由孔子修订而成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为儒家“五经”。C.禁军原指皇帝的亲兵,侍卫京城宫廷。北宋称正规军为禁军,从各地招募或从军中选拔,除防守京师外,还分番调成各地,由地方主官差遣指挥
。D.“举子”即举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谓之举人。明清时称乡试中试者为举人。乡试多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第一名为“解元”。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对苏轼寄寓了匡正文坛风气的厚望,并在梅圣俞面前大力推崇。人
们初听时认为是虚夸,久了后才信服欧阳修的话。B.苏轼因势利导。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朝廷奏论其不好之处;新政下达之后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C.苏轼处事果决。决堤时不准富人出城安定了民心,还说服卒长支持抗洪。苏轼还亲率禁军持畚锸筑堤,并住在城上
督促,最终保全了徐州城。D.苏轼能言善辩。他和宰相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时各执己见,司马光很忿然,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往事进行了巧妙的回应。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2)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14.苏轼被“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请结合上文分析其原因。【答案】10.B11.C12.C13.(1)(欧阳修)就想把他从众多考生中选拔为第一名,但又怀疑文
章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只是评为第二名。(2)(苏轼)总是把爱戴君王作为根本,忠心地规劝,正直地奏论,他正直无畏的节操,众大臣中没有超过他的。14.①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朝廷奏论其不好之处,可见苏轼为人正直,仗义执言,容易招人嫌恶;②苏轼因法以便民,发洪水
时为稳住民心不准富人逃离,可见他总是体恤仁爱百姓,易招富人嫉恨;③他和宰相据理力争,可见其实事求是,不阿权贵,容易招致权贵排挤。【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陆贽的文章。不久读到《庄子)
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些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日数千言”形容的是“属文”,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是书”做“见”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
识的能力。C.“由地方主官差遣指挥”错误。北宋称正规军为禁军,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分隶三衙,地方主官无权调动差遣,这一点可以从苏轼和卒长的对话中得知,厢军是北宋的地方性部队。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苏轼还亲率禁军持畚锸筑堤”错
误。由原文“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可知,头目就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由此可知,是卒长亲自率领禁军部属在城东南筑堤,而不是苏轼。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
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欲擢冠多士”,省略句,省略主语“欧阳修”;“擢冠”,选拔为第一名;“但”,只是;“置”,评。(2)“本”,根本;“谠论”,正直地奏论;“挺挺”,正直无畏;“出其右”,超过他的。【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结合“安
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可知,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朝廷奏论其不好之处,可见苏轼为人正直,仗义执言,容易招人嫌恶;结合“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可知,苏轼因法以便民,发洪水时为稳住民心不准富人逃离,
可见他总是体恤仁爱百姓,易招富人嫉恨;结合“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可知,他和宰相据理力争,可见其实事求是,不阿权贵,容易招致权贵排挤。参考译文:苏轼,
字子瞻,四川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陆贽的文章。不久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些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
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离奇的弊病很严重。主试官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办法能纠正它,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把他从众多考生中选拔为第一名,但又怀疑文章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只是评为第二名;苏
轼又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名,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应当避开此人。让其高出众人一头之地啊!”刚开始听者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一段时间之后大家才信服了他的话
。当时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他上书朝廷奏论其不好之处。当时新的法令纷纷颁布,苏轼在这期间,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因为他得以安宁。改任密州知州。司农推行令民自报田地财产的手实法,不按时实行的就以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反诏令的罪责。如果
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于司农,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吃惊地说:“你慢一点推行新法。”不久,朝延知道这法令有害于百姓,撤销了它。(苏轼)调到徐州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
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人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心都会散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将远出城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虽然你们是禁军也要暂
且请你们为我效力。”士兵头目说:“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头目就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洪水里。苏轼住在城墙上,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划分城墙各自防守,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当初,
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时间长了产生了弊端,王安石担任宋神宗的宰相时,改为免役制。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制的害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苏轼说:“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免役制的害处是官吏聚敛民财,钱财聚集在朝廷而百姓有闹钱荒的灾患。差役制的害处是百姓长时间服役
,不能专心致力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较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些不法的事情。这两种害处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司马光并不认为苏轼说得正确。苏轼又在政事堂陈述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很愤怒。苏轼说:“当年宰相韩魏公指责陕西省的义勇军,您当时是谏官,努力和他争执,韩公不高兴了,您也不顾。我以前听您详细说过
这件事,难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许我苏轼把话说完吗?”司马光听完笑了起来。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总是把爱戴君王作为根本,忠心地规劝,正直地奏论,他正直无畏的节操,众大臣中没有超过他的。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
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书愤(其一)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①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
雄。陇头吟②王维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③。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④,节旄落尽海西头。[注]①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
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②陇头吟:乐府旧题。陇头,指陇山一带,大致在今陕西陇县到甘肃清水县一带。③太白:指太白星。在古人眼中,太白星主征战。④典属国:指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事务的官。15.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A.《书愤(其一)》首联“白发萧萧”表示诗人年华老去,却只能“卧泽中”,一个“卧”字形象写出诗人闲处家中的情形。B.《书愤(其一)》颈联实写春雨中春草茂盛的上林苑和夜月下残垣断壁的洛阳宫,营造出一种破败颓然又生机盎然的氛围。C.《陇头吟》一、二两句,写一位充
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星象,表现他渴望建立边功的壮志豪情。D.《陇头吟》把长安少年成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这些不同的场景集中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16.两首诗都使用到了“苏武”的典故,但作者对典故的剪裁和所抒发的感情
却有所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说说不同在哪里。【答案】15.B16.答案:《书愤(其一)》《陇头吟》对典故的剪裁苏武被困于大窖,匈奴不给饮食,苏武啮雪餐毡,忠贞不屈。苏武被扣匈奴多年,节旄落尽,最终也不过做了个典属国的小官。抒发的感情借苏武对国家的忠心不泯,表达自己对国家的
耿耿孤忠。同情关西老将,将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来说明朝廷不公,功臣得不到封赏,抒发了悲怆愤懑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书愤(其一)》颈联实写春雨中春草茂盛的上林苑和夜月下残垣断壁的
洛阳宫”错误。颈联中,上林苑是汉时旧苑,洛阳宫则是唐代宫殿,这里只是作者的一种想象,故此处应为虚写。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书愤(其一)》抒发自己的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
愤懑。其时,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他想到,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自己的一片孤忠。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苏武被困于大窖,匈奴不给饮食,苏武啮雪餐毡,忠贞不屈。作者的耿耿孤忠,有天地可鉴。借苏武对国家的忠心不泯,表达自己对国家的耿耿孤忠。《陇头吟
》中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头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
。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同情关西老将,将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来说明朝廷不公,功臣得不到封赏,抒发了悲怆愤懑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春江花月夜》中诗人以白云、青枫浦
托物言情,写出游子像一片白云般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上独自忧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屈原列传》中写出了屈原如莲、如蝉一般高洁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过秦论》中“______,_____
_”两句表明秦始皇的暴力统治不但震慑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也震慑了国内的勇士。(4)《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引《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作答时,顺势从中引申出“______,______”的道理。【答案】①.白云一片去悠悠②.青枫浦上不胜愁③.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④.蝉蜕于浊秽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⑥.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⑦.忧劳可以兴国⑧.逸豫可以亡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悠、濯、淖、蝉蜕、秽、怨、逸豫。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下面小题。“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____①____,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
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如今,人工智能技术____②_____,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
机器人。俄罗斯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的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不负众望,一战成名。“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
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______③_____。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
律B.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D.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答案】18.①牛刀小试②日新月异③杞人忧天19.D20.示例:在俄罗斯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
”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强调人工智能,“九歌”只是在“作诗”上显示一下本领,应用成语“牛刀小试”。“牛刀小试”,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
展一下。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进步很快,所以应该用成语“日新月异”。“日新月异”,形容发展、进步很快。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有专家认为这是没必要的担心,所以应该用成语“杞人忧天”。“杞人
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前面说“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是说“学习”;后面说“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这是“学习”的结果。那么中间应是说如何达到这一结
果,再分析中间的内容,应先“学习”,才能“摸索出规律”。A项,前一句是被动句,后一句又是主动句,两句的主语不一致,故排除;BC两项都是把结果和过程颠倒了,排除BC。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
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中途易辙,“俄罗斯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的主语是“俄罗斯”,语意未表达完整,后面主语却变成了“‘张小明’记者”。所以可将“在”移至句前,让“在俄罗斯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做句前状语;二是残缺介词,应是“以……速度发布”,所以
应在“并”后加“以”。(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根据选必上课文《老人与海》(节选),完成下面小题。2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中
篇小说《老人与海》等。他因前者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1954年凭借后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文风简练,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B.在人物塑造上,除了对老人的动作做精准细致的描写外,还有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一种是无声的心理活动,一种是有声的自言自语。主人公总是用有声的自言自
语来否定自己的犹豫,不断激励自己,给自己带来力量和勇气。C.小说最后写圣地亚哥扛着桅杆走回小屋时一路上坐下歇息了四次。作者有意识地使用“四”,“四次”歇息照应着前面的“四回”拼搏,每一次歇息是为下一次“站起来”养
精蓄锐,凸显了老人不怕失败,永不言败的“硬汉精神”。D.老人在和鲨鱼搏斗中,凭着毅力、勇气和智慧顽强对抗,最终虽然大马林鱼只剩下骨架,老人依然大声说“没有什么把我打垮”。老人维护了“人的灵魂的尊严”。作者借此揭示出主题——可以避免的悲剧命运和决不屈服的顽强精神。22.海
明威凭借“对叙事艺术的精通”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们称海明威的作品具有“电报式”的风格,这一风格在《老人与海》中有哪些体现?【答案】21.B22.“电报式”风格是指其叙事简洁、客观。体现为:①内容高度集中,略去一切历史背景,人物少到
不能再少,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②情节线性推进,不枝不蔓,聚焦到老人捕鱼的三天三夜,不做主观的评价议论,纯客观地再现人鱼搏斗的经过;只用简明的时间描写标志情节的发展,如“一个小时后”“已经驾船航行了两个钟头”等,情节推进显得简洁明
晰。③语言简短凝练,描写上避免过多地使用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辞藻,尽量采用不加修饰、直截了当的叙述。④其极尽省略的叙述艺术,反而使小说充满了象征和寓言的意味,简洁的叙述表面之下隐藏了许多深层的意蕴。【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整体把握能力。A.“因前者……”错
误,作者是因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而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C.“歇息了四次。作者有意识地使用‘四’,‘四次’歇息照应着前面的‘四回’拼搏”错误,走回小屋时一路上坐下歇息了五次,前面和鲨鱼一共经历了“五回
”搏斗。D.“可以避免的悲剧命运和决不屈服的顽强精神”错误,作者借此揭示出主题应该是“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和决不屈服的顽强精神”。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电报式
”风格是指其叙事简洁、客观。内容:《老人与海》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展开,讲述他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的历程,塑造圣地亚哥“硬汉子”形象。内容高度集中,略去一切历史背景,人物很少,形象鲜明。的情节:采取了纵式结构的方式,把一系列情节的发展按自然的时空
顺序安排在三天时间内进行,情节推进显得简洁明晰。语言:《老人与海》没有精雕细琢,也没有微妙深奥,然而只不过是简洁质朴、文字平定而已,开拓了小说的描写空间,丰富了小说的文学意蕴,使人产生一种“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的感受。技巧:使用象征手法,如大马林鱼是理想事
物的象征,是美好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标。鲨鱼代表着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阻止人们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各种破坏力的集合,是各种邪恶势力的象征。简洁的叙述表面之下隐藏了许多深层的意蕴。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国自古就有“大
丈夫能屈能伸”之说,这一说法典出《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意思是:尺蠖这种小虫子身体弯曲起来,目的是为了伸长;龙蛇这样的事物,身体是要蛰伏起来的,为的是可以继续生存。而《孟子·滕文公下》
中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两种人生态度各有其价值,但又似乎相互矛盾。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人生态度?请写一篇文章(诗歌除外),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正大光明的智与勇“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此是“能屈能伸”的具体表现。于人类而言,则是能屈能伸地运用自己的优势、劣势。至于如何“屈”“伸”,何时“屈”何时“伸”,取决于实际情况。由此,大丈夫在遇到不同的情况下,能自如运用优
势,隐藏劣势。不管怎样,大丈夫先思,后智,左右利弊后再巧妙行动,才是最智慧的行为。就如苏轼在《留侯论》中所说“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
志甚远也”,因此能屈能伸展现了大丈夫(君子)的“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则是“定”的姿态。面对外界的改变,自身得失处境的改变,以意志坚定面对,保守初心。“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具体实在的因素,以“止”的态度面对,更体现的是
一种“勇”。能敢于立足,敢于不违背心中的道,此乃勇。勇的背后是君子心里有明确的,正大光明之原则,有毫不动摇的毅立。苏武牧羊保气节,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戊戌六君子节气皓天撼地。他们用自己的坚定成就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本色,哪怕生活异常艰
难,也傲然挺立到最后。如此,霸业成,英雄显,中华民族永不屈服。所以,说这两句古话矛盾,是因为没有正确看待“能屈能伸”。“屈”与“伸”这两种行为的转换,对于大丈夫而言,并不表示改变原则,前后不一,表示的是大丈夫左右利弊后再巧妙行动的大智慧。大丈夫眼前屈,也许是看到远方利义;眼前伸,也许是必
要伸才能得利义。楚汉争霸时期,起初刘邦的兵力远远不及项羽,小不忍则乱大谋,所以鸿门宴上刘邦忍气吞声,赢得了发展和壮大的时机,最终将项羽兵围垓下。而项羽兵败乌江,逃跑就意味着承认失败,所以他毅然放弃生还的机会,赢得了后人的赞叹,让司马迁说他“位虽不
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由此,这两句古话不矛盾,甚至加在一起,可以得出有智、有勇的大丈夫形象。当今时代,人们会拿“能屈能伸”作为自己挡箭牌,会将自己的顽固和强硬当作不能“屈”的诠释,反而忘了古时这两句话都是用来描写大丈夫的。他们以这两句话为标准,行事做人都有前
提——“明”智,“明”勇。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才会用“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来形容君子,而知、仁、勇的标准都合乎最高的境界。没了这最高、最善的境界,知也只能为“歪智”,勇也只能为“乱勇”。准确理解这两种人生态度,才会对“正”知,“正”勇有恰当认识,才能行为上行动,
思想上约束,才能如大丈夫一样“能屈能伸”,不能“淫”“移”“屈”,以智慧、勇气,甚至是仁义面对这个世界。只有止于至善,达到品德最高境界,方可称一句:大丈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材料所举的这两句传世名言,前者
的意思是尺蠖这种小虫子身体弯曲起来,目的是为了伸长;龙蛇这样的事物,身体是要蛰伏起来的,为的是可以继续生存。所以,这里强调的“能屈能伸”,是出于对未来的长远考虑而暂时选择融入当下的处世智慧。后者的意思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里的“不能屈”,强调
的是为人的气节。从字面意思看,两者似乎是截然对立、水火不容的矛盾对立面。然而,我们却可以用孟子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以及孔子所说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将两者结合起来:大丈夫应当在得志被委以重任的时候,富贵不淫,威武不
屈,积极行动,尽力做事,做到“达则兼济天下”;在不得志被舍弃不用的时候,在行为上适当“屈”,在心态上却“贫贱不能移”,耐心敛藏、贮藏、提高自己,坦然地“穷则独善其身”。具体论述过程中,可以首先解释“能屈能伸”和“不能屈”这两类人生态度的具体内涵。写作时,
可以赞同某一方,批评另一方,可以探索矛盾双方的转化,探索对立冲突之后的结果,但最合理的还是能找到二者的对立统一与转化之处,并最终指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能够做到:在失意时能安心忍耐修炼自己,在得志时能痛快淋漓地大干一番。此外,论述过程
中,还可结合当下现实,思考今日之我辈该拥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今日的我们也要对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身外世界要有明澈清晰的理解与把握,能够做到:该仁慈时总的是慈眉善目;身陷逆境需忍让之时,也能表现得韧性十足;机会出现需决断时,又表现出毫不犹豫的果断。立意:1.屈与不屈都是正大光明智与勇。2
.屈与不屈都需要强大意志力坚守。3.握紧人生方向盘,行走于屈与不屈之间。的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