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21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共(21)页,77.14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945955e9ee3a5149273dbe652e5a90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作品背景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晋国和楚国大战于城濮,结果楚国大败,晋国的霸业完成。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协助楚国一起攻打晋国,而且晋文公年轻时流亡到郑国,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旧怨加到一块,于两年后联合秦国讨伐郑国。郑伯闻讯后,派烛之武面见秦穆公,劝他退兵。烛
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分析当时的形势,抓住利害关系,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的道理,终于说动秦国退兵。晋军失去盟军支持后,也被迫撤离了郑国。此文即是记叙了这一历史事件。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译文:晋
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
:“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
厌之有?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
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
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
天。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这是不仁道的;失去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也撤离郑国。词句注释烛之武:本名武,此处指烛地叫武的人。退
:使撤退。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无礼于晋:指晋文公重耳作公子时流亡经过郑国,郑文公不以礼相待之事。贰:对晋有二心,与楚亲近。晋、楚城濮之战时,郑国曾派兵援助楚国。军:驻扎。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氾(fán)南:水之南。⑦佚之狐
:郑国大夫。郑伯:郑文公。缒(zhuì):系在绳子上放下去。鄙:边疆,这里作动词,意为开辟边疆。越国以鄙远:越过晋国把远离秦国的郑国作为边境。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后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节。赐:恩惠,指秦穆公帮助晋惠公回国继位
之事。版:打土墙用的夹板,这里指防御工事。厌:同“餍”,饱,满足。封:疆界,这里作动词,意为疆界。阙:通“缺”,损害。说:同“悦”,喜悦。杞子、逢孙、杨孙:都是秦国大夫。戍:防守。子犯:狐偃,字子犯,是晋文公
的舅父。微:非,无。夫人:此人,指秦穆公。敝(bì):动词,害。所与:同盟者。知:通“智”,明智。乱:分裂。整:联合,团结。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聪明。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撒兵。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
.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即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戎为疆界。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获利。古今异义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有二心今:
数词二的大写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主人行李之往来古:出使的人今: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今有急而求子古:您,多指男子今:儿子比微夫人之力古:那个人今:尊称人的妻子)一词多义而①今急而求子(表承接,才)②夜缒
而出(表修饰,不译)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承接,不译)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承接,就)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代词,它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自己的④吾其还也副词,还是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
敢以(之)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来)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来)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焉①予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
怎么能)特殊句式1、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2、省略句(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3)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4、状语后置主要人物介绍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
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
察力和预见性。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
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临危受命,文章结构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每段内容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迫晋退兵烛之武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一是交代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古用的老臣,二是说明烛之武先委婉批评郑伯不
能用人,但又肯定了在关键时刻郑伯尚能接受规谏,勇于自责的优秀品质,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烛之武为
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二是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
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
秦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说秦的结果是: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秦权衡利害,决
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烛之武的游说艺术讲究语言艺术善于分析利弊善于揣摩心理善于利用矛盾以“史”巧施离间以“害”巧析形势以“利”巧攻心理本文语言特色一、伏笔照应,组织严密。该文处处注意伏笔与
照应。秦、晋围郑的主要原因,是晋国为了征服异己,再加上晋文公与郑有个人恩怨。这一事件的发生,与秦毫无关系,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文章开头两句话“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这一事件的背景,为全文作了铺垫。秦、晋虽是联合,二者并不是无隙可乘,这就
容易使人理解:烛之武所以能够说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开头的预示而展开的。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孤立了晋国,晋师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正是这一暗示的结果。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有头有尾,结构严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
,矛盾展示充分,收尾也圆满。二、波澜起伏,生动活泼。行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当郑国处于危急之际,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秦君,烛之武的一番牢骚,使事情发生波折。郑文公的引咎自责,也增添了情节的戏剧性。烛之武在说秦君的时候,一开头就指出亡郑于秦无益;但接着
又退一步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此作为缓冲;紧接下去三、详略得当,说理透彻。文章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
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都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在说理这个主题上,着意描绘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入胜。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全部说辞只有
短短的一百多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动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