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专项复习期中综合检测03(原卷版).doc,共(9)页,2.358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92d5ac8bc0aade1ce9c6b403b067b6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试卷032020--2021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综合检测考号姓名班级考试范围:;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认真答题,书写规范题号12345
678910111213答案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第I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平解放西藏”内容
应形成的整体认识是A.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采取的行动B.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胜利的斗争C.实现祖国大陆的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D.巩固新中国政权而采取的措施2.949年《人民日报》中刊载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
国,有了真正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该文评述的是A.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席位3.1921年到1949年,中共先后成立了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
长江书局、马列学院、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解放社等专门机构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953年,成立中共中央编译局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工作。这些工作A.目的是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武装全党B.掀起了全国学习马克思主
义的高潮C.启蒙中国人民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全球传播4.“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的同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出动2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根据上述材料说明美国侵略朝鲜A.孤军深入,单独对朝作战B.严重威
胁中国的安全C.打着保护“朝鲜人民旗号”D.得到苏联等国的支持5.当地时间2020年9月26日中午,第七批在韩中国志愿军烈士遗骸及遗物装殓仪式在韩国仁川一处遗骸临时安置所举行。此次韩方共向中方移交117位志愿军烈士遗骸及遗物,是2014年第一批(437位)之后近年来韩方
单年度发掘及向中方交接最多的一次。70年前这场战争①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③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④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耕者有其田,既是孙中山先生提
出的三民主义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共产党宣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的下列措施中,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C.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7.农民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
塘9.8万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材料反映了A.土地改革提升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B.农业合作社的兴办有利于公共工程的兴建C.土地改革为抗美援朝战争提供
物质基础D.农业合作化运动满足了一五计划的需求8.1954年在完成全国基层选举的基础上,分别选举产生1226名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台湾省代表暂缺)。其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48%,党外人士558人,占45.52%。这反映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A.提高决
策科学性B.强调制度稳定性C.权力具有至上性D.具有广泛代表性9.下图是1952年和1957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导致图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第一个五年计划B.人民公社化运动C.“大跃进”运动D.文化大革命310.莫言在小说《生死疲劳》中有
这样一段描写:“住在东厢房里的另一户人家,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个狂风暴雨日,生了—对双胞胎女婴。这两个女孩,长名互助,幼名合作。”小说情节反映的历史背景是A.土地改革B.三大改造C.抗美援朝D.改革开放11.下面的组图为1956年1月拍
摄的照片。它反映了当时我国进行的A.土地改革运动B.全行业公私合营C.人民公社运动D.农业合作化运动12.学者彼得·诺兰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选择了一条最
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中国当时的选择是A.走上了由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发展道路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C.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D.推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资本13.当时的报纸上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形象地反映了社会主义道路探
索过程中的失误。你认为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是①中共八大的召开②由于朝鲜战争的影响③急于求成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14.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他以身作则,亲自带队到灾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泥沙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抗灾防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被
人民称为“党的好干部”,他是A.王进喜B.焦裕禄C.雷锋D.孔繁森1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全面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时代。党中
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4新理念”主要是基于对下列哪一事件的反思?A.三大改造存在过急、过快的问题B.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农村生产力C.“大跃进”造成三年经济严重困难D.“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16.“历史,总是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上更能勾起人们的回忆和反思”。以下
时间节点勾起的回忆,符合史实的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7.“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的樊篱。使中国人冲破“个人崇拜”樊篱的历史事件是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
.中共八大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D.中共十一大18.“为了吃饱肚皮,冒上杀头的风险,这是时代的荒谬,却是普通人跃上历史浪尖的荣光。一纸惊世骇俗的契约,十几个庄严的血指印,宣告一个尊重人性尊重常识的时代到来了,亿万农民从此告别饥饿。”上述文字描述的对象是A.北伐战争中的农民协会会员B.打土豪
分田地的井冈山农民C.土地改革中分到土地的农民D.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普通农民19.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抓住这一趋势带来的历史机遇,中共中央于1992年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A.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B.发展乡镇企业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D.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20.阅读下图《1981年和2016年中国出口商品总额与构成》,分析正确的是5A.农轻重结构比例已严重失调B.国际市场限制初级产品贸易C.工业制造水平远远领先世界D.改革开放推动出口
结构变化21.20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广东省宝安县(为深圳市的前身),一个农民劳动一天的收人平均是0.7元,而香港则有70元港币左右;一边早就用上了电视、冰箱,另一边只能吃红薯、咸鱼……悬殊的差距,引起了群众大规
模逃港。面对这种现象,中共中央采取的举措是A.实行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B.推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C.进行艰辛谈判,加人世贸组织D.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人党章22.历史图片所包含的信息十分丰富,借助历史图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能有效地认识历史现象。以下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表述最准确的是A.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C.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3.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
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是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
十四大D.中共十九大24.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自2012年就任总书记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关注和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多次国内考察,把扶贫开发作为重要内容。以上说明实现中国梦必须A.全面从严治党B.不断为民造福6C
.全面深化改革D.全面依法治国25.疫情暴发后,中国众志成城,科学防控,基本控制了疫情的扩散。中国积极参加全球疫情防控,截至4月12日,中国已向140多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这体现了中国A.积极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坚持“一带一路”战略C.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II卷(非选择题,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6小题13分,第27小题10分,第28小题13分,第29小题14分,共50分)26.以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史实,请运用
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1)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政治、经济、民主法制领域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请各举一例说明。(6分)(2)李明同学展示“新中国成就”时,选用了如下示意图。结合大事年表分析,你认为他展示的是哪一成就?判断的理由是什么?(3分)(3)王刚同
学在展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成就”时,搜集到如下素材。结合大事年表分析,以下数据、照片、报纸是否可以在展示中作为事例使用?为什么?(4分)7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材料二1980年1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的农业工作会议指出“分田单干也不等于资本主义,没有什么可怕,群众已
经认可了。到底哪种制度合适,主要看增产是否显著,农民收入是否增加,大多数群众是否欢迎。”………安徽的经验很快得到中央的肯定,逐渐在全国农村推广,农村改革历程的开启,体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的新的民本恶想。——摘编自孙明杰《万里农村改革中的民本思想》材料三8
(1)根据材料一指出福建“一五计划”建设期间取得的成就,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发展工业的策略及意义。(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徽经验”的政策名称,概括“安徽经验”在全国得以推广的原因。(3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3分)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大会于1921年7月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还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部编版)材料二广阔的农村是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统治的薄弱环节。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革命力量只有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不断地发展壮大,才能在长期的战争中逐渐削弱敌人,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摘自《九年
义务教育课本中国历史(试用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材料三农村改革以前,农村人民公社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性,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到年终结算,收入不多。1978年底,全国还有上
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部编版)(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3分)(2)材料二反映出中国革命的重心从城市转向何处?结合所
学知识,写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2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农村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为改变这种状况,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进行了什么探索?(4分)(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中国探索特色发展道路的成功经验。(4分)929.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
中国初始工业化和防卫性现代化的第一步,不仅包括了现代生产力和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引进,同时也催促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大地上的生长。1949年革命的胜利带来了(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一次全面大转换,中国力图探索一条非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979年以来,在国际国内"出现巨大变化的形势下,
进行了又一次独特的体制内模式转变,开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摘编自罗荣果《现代化新论》材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又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正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所处新的历史方位基础上作出的。这一判断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新的发展阶段和党的奋斗目标有了部要求。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年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年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摘编自栗战书《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第一步”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简析其历史进步性。(3分)(2)材料一中“全面大转换”和“独特的体制内模式”的内部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共为了实现该“大转换”的实践探索。(5分)(3)据材料
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目前我国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和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4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中国现代化道路给你的启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