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196.000 KB
  • 2024-09-2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4)页,196.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8f1dcb3c134ba410b57ba6d2b81ed8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历史试卷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一、二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高一历史组一、单选题(每题2.5分,共75分)1.根据下面图片,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A.嫡长子继承制B.兄终弟及制C.庶子继承制D.禅让制【答案】A【解析】【详解】

图片反映了王位和财产由嫡长子继承的方式,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选A项;B项是商朝实行的权力继承制度,排除B项;庶子继承制与当时继承制度不符,排除C项;禅让制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推选首领制度,与图片材料不符,排除D项。2.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有3个嫡子,但他

想传位给贤能的小儿子季历。季历深感为难,他的大哥太伯、二哥虞仲主动避逃荆蛮后,季历方才继位。这反映了A.嫡长子继承方式得到认同B.墨家选贤任能思想的影响C.周礼文化辐射到长江流域D.宗法制的基本原则遭破坏【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有3个嫡子,但他想传位给贤能的小儿子季历。季历深感为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说明嫡长子继承方式得到认同,故A正确。墨家选贤任能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不是西周,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周礼文化辐射到长江流

域,故C排除。西周时期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没有遭破坏,故D排除。-2-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宗法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这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这种制度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

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3.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种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一种思想”是指A.克己复礼B.民贵君轻、仁政C.无为而治D.君主集权、法治【答案】B【解析】【详解】秦朝灭亡的

主要原因在于秦统治者的暴政引发了农民起义,所以材料中“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是指统治者要施行“仁政”,这些内容正是孟子的“民贵君轻”,“仁政”思想的重要体现,故选B;A是孔子思想,排除;C

是法家思想,排除;D是法家思想,排除。4.在中国历史上,孔了一再被“神化”,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孔子又被抓住保守的一面,进而被“鬼化”。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A.“仁者爱人”B.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C.“克己复礼”D.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

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克己复礼”的思想要求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实质上是承认等级制度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的反抗斗争,具有保守性,因此C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体现的都是孔子主张中进步的一面,排除。故选C。5.荀子

认为“人性之恶”,主张“礼义者,圣人之所生(创建)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对后世影响极大。其主张强调()A.后天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3-C.勇于突破传统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答案】A【解析】【详

解】材料中的意思是说礼义是圣人制定的,通过学习人们就能得到,经过努力就能做到。说明荀子强调后天努力对于个人品德的完善的作用,A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后天养成教育的作用,不是说明性格的问题,B错误;材料不是主张突破传统的礼制束缚,C错误;材料不涉及专制暴政的信息,D错误。6.记

听课笔记是历史学习的好习惯,小张在笔记本中记录了以下关键词:城门立木取信、建立县制、奖励军功等。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要内容是()A齐桓公首霸B.商鞅变法C.郡县制确立D.百家争鸣【答案】B【解析】【详解】立木

取信的典故来源于商鞅变法,故选B项;ACD项与此事件无关,排除。7.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指的是主张道法自然的道家,“专制君主的参谋

集团”指的是主张君主专制的法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指的是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家,“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指的是主张仁爱的儒家。由此可知,D正确;ABC错误。8.墨家在自然科学方面建树极大,如

《墨子》中对小孔成像、杠杆原理、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并不是从单纯的科学兴趣出发,而是要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这反映出,《墨子》A.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需求B.代表了古代中国的科学发展水平C.吸收了各家学派的思想精华D.符合上层统治者的

价值取向【答案】A-4-【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墨子》所记述的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不仅仅是出于兴趣,而是本着服务生活实践、生产需要的目的,这既反映了墨家学派的实用价值,又反映了墨家学派的贫民化旨趣,故选A;材料无法体

现《墨子》在古代中国的科学史上的地位,排除B;材料只体现墨家自然科学的贡献,并没有说明墨家的思想来源,排除C;墨家代表的是劳动人民的意志,排除D。【点睛】紧扣关键信息“要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分析解答即可。9.下列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中与西周

时期的宗法制最相近的是()A.中央集权制B.郡县制C.中央官制D.皇位世袭制【答案】D【解析】【详解】皇位世袭制中包含着宗法血缘的因素,故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10.《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

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各行业的人通过努力和智慧而致富,体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B项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且汉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材料反映的是富人影响力较大,不能得出其控制郡县的结论,故D不

正确。11.“考秦之制,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后世官制,变化繁賾,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这反映了秦朝A.构建起隶属于丞相的监察体系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D.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的

基本原则【答案】D-5-【解析】【详解】材料所体现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结合材料“后世官制,变化繁賾,而其原理”,说明秦朝的官制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基本原则,故D项正确;监察体系并不隶属于丞相,排除A项;B项强调的是郡县制,与

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C项“完成”表述有误,排除C项。12.鉴于汉初丞相势大,汉武帝指示近臣就“内改制度”等问题与大臣辩论。由此形成A.刺史制度B.中朝制度C.学校制度D.察举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指示近臣就“内改制度”等问题与大臣辩论”可得出是指汉武帝设立的中朝制度,指派

亲信近臣组成“内朝”,以削弱三公九卿为首的外朝,故B正确;刺史是监察地方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学校制度与教育有关,而察举制度是选官制度,都不符合题意,排除CD。13.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

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D.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皇位继承依然实行世袭制,政权依然

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但皇帝制度是秦朝首创,家天下在管理上不再是分封制,而是中央集权制,故D项正确;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全面推行郡县制,着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C项错误;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使得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B项错误。14.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

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答案】A【解析】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是对秦朝郡县制的消极反思,造成了王国问题。-6-15.有学者认为:

秦代焚书禁学与汉代独尊儒术的目的均是为了统一思想,但手段却大相径庭,秦代重“禁”,汉代重“尊”,下列举措符合“汉尊”特点的是A.奉行“黄老”的无为而治思想B.诸侯王将封地再行分封给子弟C.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D.重用儒生、设置太学与郡国学【答案】D【解析】【详解】根

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独尊儒术,重用儒生、设置太学与郡国学,体现了“独尊儒术”,符合“汉尊”的特点,故D正确;“黄老”的无为而治思想不是儒术,也不是为了统一思想,故排除A;诸侯王将封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体现的是“推恩令”,而

不是统一思想和“独尊儒术”,故排除B;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是经济统制,而不是思想统一,故排除C。【点睛】16.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此举旨在A.削弱侯国力量、加强中央

集权B.树立皇帝的威信、加强君主专制C.改革嫡长子继承制、完善分封制D.为推行郡县制扫除障碍【答案】A【解析】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将诸侯国越分越小,其目的是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和地方诸侯国的关系,不能体现加强

君主专制,故B错误;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汉武帝的推恩令与完善分封制无关,故C错误;秦朝已经推行郡县制,故D错误。故选A。17.东汉豪强地主在庄园内纳宾客附徒,兴办教育,经营各种经济事业,豢养军队,甚至通过舆论,控制地方政权。田庄()A.是王国问题的延续B.为国家培养人才C.利于维

护君主专制D.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豪强地主在田庄中控制大量人口,掌握地方教育、经济和军队,通过舆论控制地方政权等,说明田庄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符合题意;西汉时期,-7-王国问

题已经解决,东汉田庄不是王国问题的延续,A项错误;豪强地主控制人才和舆论,不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而是为了发展家族势力,B项错误;东汉田庄控制地方教育、经济、军事和舆论等,不利于维护君主专制,C项错误。18.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

“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A.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B.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C.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D.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

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董仲舒跳出了先秦儒家强调宗法的小圈子,将视野扩展到了四夷和天下,主张建立王道政治,这符合汉代大一统的政治需求,D正确;民本思想产生在董仲舒之前,排除A;董仲舒的思想并未摆脱“家国一体”的观念,只不过是将这种观念放大

到了整个国家范围,涵盖了四夷,B排除;董仲舒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束缚不等于反对宗法伦理思想,其明确提出了三纲五常的理论,排除C。19.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

行分封制意在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说明刘邦推行分封制的目的主要在于确保皇位的稳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是主要目的,故C项正确,A项错误;刘邦只是借鉴了西周

的分封制,不是继承西周的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刘邦在推行分封制的同时还推行了郡县制,实行“郡国并行制”,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汉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20.历史上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是发生在统治阶层对农民阶层横征暴敛的时期。下列历史人物属于农民起义领袖的是()A.安禄山B.史思

明C.黄巢D.姚崇【答案】C-8-【解析】【详解】黄巢是农民起义领袖,C正确;安禄山、史思明是地主阶级,属于藩镇割据,不属于农民起义,排除A、B;姚崇是地主阶级,未领导起义,排除D。21.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

强皇权。其中属于隋唐时期举措的是A.三公九卿B.内朝C.三省六部D.军机处【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故C正确;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立内朝,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ABD不符合题意,排除。22.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

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

平公正【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B。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C项。23.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

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9-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答案】C【解析】【详解

】根据曹魏时期选官在程序上要求“中正”出据书面的正式材料,选拔内容包括家世、品行和道德才能等,反映了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注重公正合理的一面,C项正确;要求“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等,表明其并没有随意,排除A项;九品中

正制以家世为先,不能促进社会阶级流动,也无法摒弃门第间的差别,排除BD项。24.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据此可知唐代A.六部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B.执行机关既分工明确又功能完善C.尚书省统领全国行政事务D.三省成为国家最高政务领导机构【答案】B【解析】【详解】唐代三生六部制下,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而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

领全国事务,由此可知,唐代决策和执行机关分工明确,功能完善,B正确;题干不仅仅涉及六部,还提及皇帝和三省这一领导机构,A片面解读材料,排除;C不符合史实,尚书省负责执行,皇帝、三省、六部和二十四司统领全国行政事务,

排除C;皇帝和三省是国家最高政务领导机关,排除D。25.以下图表为唐朝进士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确立B.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10-C.依旧以门第出身为标准D.杜绝了门阀恩荫的现象【答案】B【解析】

【详解】据所学,唐朝以前推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依靠门第,士族垄断做官,据材料小姓子弟和寒素子弟也占有一定比例,说明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故选B项;据材料“寒素子弟、小姓子弟”可知,选拔的不全是士族子弟,排除A项;唐代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其依据是才学,而不是门第,排除C项;材

料中士族子弟仍占大部分,不能说明杜绝了门阀恩荫的现象,排除D项。26.唐代均田制基本沿袭隋代,但唐代进一步缩短百姓成丁入老的年龄,把三分之一的男子排除在足额授田的范围之外,同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的内容。这反映了唐代均田制A.抑制了土地兼并的行为B.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C.

促进了地主经济的发展D.维护了官僚集团的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缩短百姓成丁入老的年龄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这有利于其他社会成员获得田地,从而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故B正确;其他社会成员获得授田与抑制土地兼并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地主经济的发展的信息,故C错误;其他社会成员不一定是官僚,故材料不能说明维护官僚集团的利益,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

的内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其他社会成员扩大统治基础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答案。27.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作为史料,它-11-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

的趋势C.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D.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答案】D【解析】【详解】西汉末年佛教已经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原,《送子天王图》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作用,不能作为印证佛教传入中国时的史料,故A选项错误;题中《送子天王图》

只是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朝拜的景象,并未反映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故B选项错误;古代中国绘画包含了山水画、花鸟画、宗教画、历史画等多种形式,并不是仅以宗教题材为主,故C选项错误;根据《送子天王图》的画中净饭王和摩耶夫人及其

子的穿着符合汉族帝王的传统装束,可以看出体现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故D选项正确。28.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A.具

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B.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可以

看出,吴道子的宗教画,把宗教中的人物画杨与世间的人物相似,反映出带有一定的世俗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来因素,排除B项;从材料的内容看不出人物的神韵,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排除D项。29.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

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12-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

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材料中“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真宗……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的信息,说明当时雕版印刷应用

比较普遍,故应选C。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是毕昇发明的;B项材料中主要论及雕版印刷,未涉及活字印刷;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全部是官方刻书,当时应该有民间刻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30.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社会思潮,它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穷

极宇宙人生的哲理。魏晋名士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魏晋玄学A.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B.背离了孔子儒学思想C.主张无为与伦理名分结合D.发展了天人感应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

可知,儒家思想强调伦理规范,注重纲常明教,道家崇尚自然,与材料“魏晋名士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相符,故可知魏晋玄学主张无为与伦理名分结合,C项正确。材料反映玄学是儒学和道家思想的结合,没有涉及

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排除A。魏晋玄学中蕴含着儒家的纲常礼教,与孔子思想存在一致的地方,排除B。魏晋玄学是融合儒、道两派思想而成,不是发展了天人感应思想,排除D。点睛:关于属于概念型选择题,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

(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本题考查玄学,解题的关键是对理解材料“魏晋名士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识记玄学的史实即可。二、材料题(共25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材料一由于中国文

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他们在旅行和辩论的过程中,吸引信徒,逐渐形成各哲学学派。——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凡制度、典礼所及者,除宗法、丧服数大端外,上自天子、诸候,下至大夫、士止,民无与焉,所谓

“礼不下庶人”是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的特点。其代表人物有哪些?【答案】

(1)背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剧烈变化,一批思想家互相争辩互相学习,各自提出关于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主张。(2)特点:提倡德治和仁政。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和代表人物,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

力。(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应当根据材料信息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剧烈变化、一批思想家各自提出关于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主张等方面来回答。(2)联系所学可知,先秦时期儒家

思想的特点是提倡德治和仁政。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32.材料一:从隋朝开始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至20世纪初被宣布废除。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历代沿用,时加修正,唐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宋正式确立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宋至明清,防弊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材

料二: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公子,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中国考试制度史》请回答:(1)根据

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影响。-14-【答案】(1)①延续时间长;②不断发展和完善;③体现公平公正。(2)积极: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

。消极:忽视科技;压抑个性;禁锢思想。【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从隋朝开始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至20世纪初被宣布废除”可知,科举制延续时间长;根据材料“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

员,历代沿用,时加修正,唐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宋正式确立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可知,不断发展和完善;根据材料“宋至明清,防弊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可知,科举制体现公平公正。(2)积极:根据材料“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公子,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可知,打破世家大

族对仕途的垄断;根据材料“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可知,科举制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注重才学,能够提高官员文

化素质;科举制采取自由投考方式,择优录取,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能够促进社会稳定。消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重视儒家经典,忽视科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压抑个性;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科举制选拔的是服务皇权的群体,禁锢思想。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21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