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7)页,56.115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8a93c415a461d3fb8ce3dd4393c1e6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四川省绵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人情往来渗透于人们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也常常被当作一种有形的或无形的资源进行
互换。人情一般都是在非等价交换的原则下进行的,并在这种非等价交换中反反复复,使得这种人情交换旷日持久地持续下去,村民之间依赖这种人情关系不断地形成自己的社会关系。但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开放和流动的社会环境。使乡土村民社会关系的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使他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利益上的相互关系及其极端重要性。
虽然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村民们的交往行为依旧按照人情的规则在互惠往来,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交往活动中的经济利益交换成分却在逐渐增加。费孝通认为,随着社会生活越来越发达,乡土社会关系之间的经济利益交往也会越来越频繁。人和人之间单靠人
情难以维持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乡土社会关系也就会随之变得理性化、功利化,目的性增强,渐渐失去其本有的温情的一面。(摘编自刘青《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乡土社会关系的变迁》)材料二(摘编来白罗芳菲《过个年预计花多少钱?人情支出成最大花费》材料三:乡土社会是一
个典型的熟人社会,因为封闭的经济环境决定了这个自给自足的社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以村落为生活单位的乡村社会,以乡情为纽带维系着它的正常运转。乡村社会村落聚居的生存状态,使农民在这个相对狭小的环境中很易于彼此熟识,即使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中,乡土社会的乡情因素依然可以游刃有余地调和或者说
超脱于这些纷争。此外,以祠堂宗族为纽带的人际关系使这种关系迥异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一旦这种类似于乡情的社会关系受到冲击,农民们的社交关系也便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失去这种有效的约束,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面临着信任缺失和秩序混乱的
危险。(摘编自魏韬《白鹿原:失落的乡土中国》)材料四: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宗法传统的社会,人们生活在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社教规范网络中,根本无法衍生出个人的权利、独立的人格。“梁漱溟在把中国的社会系统同西方的社会系统进行对比之后断言中国社会既不是个人本位的,也不是社会本位的,而是关系
本位的。”(《金耀基自选集》)其中关系本位其实就是家族本位、集体本位。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主体地位被淹没在集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洪流之中,从而无法产生以个人独立、社会自主为基础的契约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契约主要是作为一种经济范畴起作用,因其领域狭小不可能对整个社会关
系发生全局性影响。当代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换成市场经济体制,遵循的是“从身份到契约”的演变规律。但由于契约文化的先天不足,我国当前只重视私人契约而不重视社会契约,只重视契约的微观分析而不重视契约的宏观研究。
由此可看出中国市民社会文化特征的不完整性。(摘编自龚玉伟《析论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建构》)1.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是()A.随着经济利益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逢年过节请客送礼是维系人情往来的主要方式。B.过年过节的走亲访友逐渐与经济利益挂钩,
这反映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对人情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冲击。C.调查对象中有超过80%的人对春节开销感到有压力,说明他们的收入和春节消费需求并未达到平衡状态。D.人情支出在过年开销中占据了大部分比重,这让绝大部分调查对象感到有经济压力,但他们都反映能
够承受。2.下列对各个材料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现实交往活动中经济利益交换成分逐渐增加,使得社会关系越来越变得理性化、功利化。B.材料二中可见,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宣传重情轻利的社会交往观念,引
导人们理性消费。C.材料三认为,乡情社会关系受到现代某些价值观的冲击,会导致乡土人际关系的巨大变化,产生信任危机。D.材料四中,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国契约文化的先天不足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三的论据来使用的一项是()A.归有光《项脊轩志》中说:“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B.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灶上的泥土用红纸裹着,塞在我箱子底下。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可以煮点吃。C.《哦,香雪》中
,香雪误踏上火车去到陌生的三十里外的地方,当她回家的时候,遇到前来寻找她的姐妹们。D.在乡土社会中,亲属、村民间借钱也司空见惯,是靠人情做抵押,不需要签字画押订立字据,但是借契已成。4.根据材料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A.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要加强传统文化建设,建立诚信、有序的社会行
为规范。B.在社会交往和年节赠送礼品方面,多宣传重情轻利的社会交往观念,引导人们理性消费。C.针对“契约文化的先天不足”,重视契约文化的建设和对契约的宏观研究,完善市民社会文化。D.人情往来是资源互换,乡情维系乡土社会的正常运转,因此传统社会系统符合我国现代国情
。5.在经济转型的时期,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将会面临哪些问题?请结合以上材料进行分析。【答案】1.B2.B3.B4.D5①人际关系功利化:市场经济使乡土社会交往的经济利益成分增多,人情往来愈发理性、功利,温情减少。②信任缺失与秩序混乱:乡土社会靠乡情、宗族
维系运转,受到现代价值观冲击,这种约束一旦减弱,人与人之间易出现信任危机,乡村秩序也会受影响。③契约文化不完善:中国有宗法传统,契约文化先天不足,当前重视私人契约、微观分析,忽视社会契约与宏观研究,导致市民社会文化特征不完整。④人情消
费压力大:人情支出让大多数人有压力,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家庭经济,还会改变乡土人情交往纯粹性。【解析】【导语】本文探讨了中国乡土社会及人情关系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变化。材料一分析了市场经济对传统人情关系的冲击,材料二通过图表反映了人情开销在现代节日中的
重要性,材料三描述了乡村社会的紧密人情纽带及其脆弱性,材料四探讨了中国传统契约文化的不足及其影响。整体文章旨在阐述市场经济对传统乡土社会关系带来的挑战与变革。【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逢年过节请客送礼是维系人情往来的
主要方式”错误,无中生有。材料并未明确说明“逢年过节请客送礼”是维系人情往来的“主要方式”。C.“说明他们的收入和春节消费需求并未达到平衡状态”错误。调查对象超80%对春节开销有压力,但不能就此说明收入和春节消费需求未平衡,属于过度推断。D.“他们都
反映能够承受”错误。与材料二图表数据不符,图表显示近三成人觉得压力大,感觉累。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B.“我们应宣传重情轻利的社会交往观念,引导人们理性消费”错误。材料二的图表只是呈现春节人情支出情况,未提及要宣传重情轻利观念及引导理性消费。故选
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三主要论述: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以乡情为纽带维系其正常运转。A.体现出在乡土环境中,邻里往来频繁,大家生活空间紧密,彼此熟悉,凸显了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这一特点。B.奶妈偷偷给“我”裹灶上的泥土,展现的是“安土重迁”的情节
,不涉及人际关系或乡村的运转。C.香雪同乡的姐妹们前来寻找身处陌生之地的她,体现的是乡情。D.亲属、村民间借钱靠人情,以“人情”为“借契”体现乡土社会中的乡情。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D.“因此传统社会系统符合我国现代国情”
错误。人情往来和乡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乡土社会的正常运转,但材料三和四都指出传统社会在现代经济环境下遇到的挑战与不足,传统的人情往来和乡情关系已经受到了冲击,可见传统社会系统已不完全符合我国现代国情。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
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人际关系功利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流动,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但人情关系却逐渐淡化。经济利益交换成分的增加,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理性化和功利化,目的性增强,渐渐失去其本有的温情的一面,人们更看重利益得失,影响乡村
人际关系和谐。②信任缺失与秩序混乱:乡土社会中的信任关系主要建立在熟人关系之上,乡土社会靠乡情、宗族维系运转,受到现代价值观冲击,一旦这种关系受到破坏,农民们的社交关系就会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同时,失去这种有效的约束,乡村社会中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即面临着信任缺失和秩序混乱的危险,乡村秩序会受到很大影响。③契约文化不完善:中国有宗法传统,历史上契约文化先天不足,主要作为经济范畴起作用,未能对整个社会关系产生全局性影响。而当前重视私人契约、微观分析,忽视社会契约与宏观研究,这种契约文化的
缺失将制约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市民社会文化特征不完整,影响乡土社会向现代转型。④人情消费压力大:从材料二可知,人情支出成为过年最大花费,多数人对此表示有压力,重利轻情的社会交往观念如果持续发展,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家庭经济,还会改变乡土人情交往纯粹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体共4小
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父亲的东篱李汉荣①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颠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②可是,翻检我自己,自
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蝈蝈向我传
授民谣的唱法。那些民谣都失传了,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蛐蛐,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③其实,不说别的,就说我的鞋子吧,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见过水泥、轮胎、塑料、污水、玻璃、铁钉、痰迹、垃圾,见过无数的、大同小异的鞋子吧。④从这阅历贫乏的鞋子,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贫乏,就可以看出我们离土
地、离故乡、离田园,离得有多么远,我们离得太远太远了。⑤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
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⑥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
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⑦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
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⑧直到2001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以上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竟然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⑨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
⑩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老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然后,我就到了家。⑪走进老屋
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荞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
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⑫“结庐在人境,而
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
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
过和问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
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⑭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⑮而我呢?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山水。我写着故园之词,
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⑯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
亲。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父
亲的东篱”充满田园牧歌般的诗意,让人不由地联想到土地、劳动与美,显得朴实而又厚重,打通了现实与历史的联系。B.第②段说“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蛐蛐,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使用了拟人手法,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喜爱。C.第⑤段作“一次
次钻进《诗经》里”,又说“一头扎进唐朝山水里”,并用“露水”“青草”等意象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D.作者在回乡见闻的基础上,突出了内心感受与思考,是为了借回归田园、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父亲“守护东篱”的赞美。7.下列对文章艺
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写“我”喜欢陶渊明,热爱田园意象,是为了为下文回归田园,体悟父亲扎根乡土、辛勤劳作创造诗意田园生活进行铺垫。B.“东篱”既可以理解为父亲耕种的菜园,代表了真实的田园生活,还可以理解为真正的田园诗意,是
我们的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C.第⑬段画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写出了父亲对花草和庄稼的呵护,表达了父亲对土地和庄稼的感情是最为朴实而真挚的。D.文章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展示了自己的思考和探寻,化用诗词语句,使用成语
,打造古典雅致、朴素简洁的语言风格。8.作者为什么说“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请结合文章分析。9.文章第⑪段与下面的选文相比,在写景意图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简析。“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
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答案】6.
B7.C8.作者感激和赞美父亲是因为父亲以自己的劳作构建了真实的田园生活,维护着“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而自己之前的做法只是自恋,父亲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对田园诗意的延续。9.①都是通过描写自然景象来展现生机与活力。本文第⑪段描写了父亲菜园里的景象,有各种蔬菜、花草,还有
昆虫等,充满生机与活力,展现出田园的美好与诗意。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选文描写了地坛里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等景象,虽然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同样展现出一种生机。②都是通过描写自然景象来表达一种对生命的感悟。本文第⑪段描写菜园景象是为了突出父亲的
田园生活充满诗意,与作者之前在诗文中寻求的田园诗意形成对比,进而引出对父亲维护“东篱”的赞美。《我与地坛》中的选文描写地坛景象是为了表达即使园子荒芜但生命依然顽强,表达作者在地坛中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
“我”在田园生活中自我发现的描写,揭示了对传统田园诗意与现实乡土生活的深刻思考。文章通过对故乡与父亲的细腻刻画,表达了对朴实乡村生活的赞美,以及由自我疏离到重新认同的心理历程。作者对陶渊明诗意的向往,与父亲实实在在的土地情感形成对比,唤起读者对真
实生活的思索,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哲理。【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喜爱”错误。“丢三落四”“哼着小调”把蛐蛐当作人来写,是拟人手法,但这里表达出的是作者对曾经熟悉的自然的怀念,而不仅仅是对自
然的喜爱。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的能力。C.“外貌描写”错误。第⑬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父亲对花草和庄稼的呵护,表达父亲对土地和庄稼朴实真挚的感情,但并没有外貌描写。故选
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的能力。①首先,父亲虽然不识字、不读诗,但他在菜园里辛勤劳作,用竹条、木条等修补篱笆,精心种植着各种蔬菜、花草,如“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
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他在菜园里培植着朴素的意境,这是一种真实的田园生活,与作者之前在诗文中寻求的田园意境形成对比。②其次,作者之前认为自己读诗、写诗是在延续诗脉、诗心、
田园意趣、乡愁等,但回乡看到父亲的行为后,才明白自己的做法只是自恋,而父亲这样的普通农民,虽然不懂诗,却实实在在地维护着陶渊明式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如“我的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
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景物描写的作
用的能力。(1)本文第⑪段和《我与地坛》中的选文在写景意图上都通过描写自然景象来展现生机与活力。本文第⑪段描写的对象是父亲菜园里的景象。文章中提到菜园中种植了多种蔬菜如莴笋、白菜、茄子,以及乡土野菜荞荠菜,还有指甲花、车前草、薄荷等各种花草。这些植物的生长状况描述得非常生动,显示
出生命力和活力。此外,文中还描述了蛾子、虫子、蝴蝶在花草间嬉戏的场面。通过多样植物和昆虫的活动,展现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田园画面。尽管看似平静,但细致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生命律动,体现了田园生活
的美好与诗意。《我与地坛》的描写对象是地坛中的小生物等自然现象。选文中描述了蜂儿在半空中停留,蚂蚁忽然转身疾走,瓢虫升上天空,蝉蜕显得寂寞,露水滚动并聚集成光。这些细节生动地捕捉了地坛中生命活动的瞬间。即便园子被描述为荒芜,但并不显得衰败,这些精巧的生物描写意在呈现自然界的
活力和张力,唤起读者对于生命顽强生长的共鸣。(2)都是通过描写自然景象来表达一种对生命的感悟。在本文中,第⑪段描绘的景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生机,还通过对父亲耕种情景的描述,表达了对父亲日常劳动的赞美。父亲虽不识字、不读诗,但以实际行动“维护东篱”,继承并延续了这种田园诗意,
这种感悟让作者意识到生活中的真实诗意与精神家园。与此相似,《我与地坛》中对园中自然景象的记录并不止步于景物的外在表现,而是在于体现生命的韧性。即便环境荒芜,生命的顽强和不屈令人感悟到生命的力量与意义。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
题,21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韩愈传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
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
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
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
、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嫂郑丧,为服期以报。(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删改)材料二: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
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操行A坚正B拙于C世务D调授E
四门F博士G转H监察I御史11.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为刺史阴相党”和“其阴,济水东流”(《登泰山记》)两句中的“阴”含义不同。B.“愈坐是复为博士”和“停车坐爱枫林晚”(《山行》)两句中的“坐”含义不同。C.“如仆隶焉”和“圣心备焉”(
《劝学》)两句中的“焉”用法相同。D.“谏官论之不听”和“听其所止”(《后赤壁赋》)两句中的“听”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幼刻苦读书,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后来考中进士,
终成一代名士。B.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C.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D.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
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2)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
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14.韩愈在其嫂郑氏离世后,为何要“服期以报”?【答案】10BDG11.B12.B13.(1)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怀有一颗忠心,怎么可能这样做?希望皇上稍微宽恕他,从而引导群臣进谏。(2)(他
)还颇能奖掖鼓励后辈,招待在家中的十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14.①韩愈幼年丧母,其长嫂郑氏如母,承担了抚养教育韩愈的责任。②韩愈视嫂如母,长嫂郑氏去世后,他穿丧服守孝,以此报答嫂子养育之恩。【解析】【导语】这两篇文言材料描绘了韩愈的一生及
其个性特征。《韩愈传》主要勾勒了韩愈的成长背景、仕途经历及其思想风貌,展现出他在仕途上的跌宕起伏以及坚持正义、忠诚的品格。韩愈对朋友忠厚,对后进提携不遗余力,尽显其仁义精神。《旧唐书·韩愈传》则进一步补充了韩愈在政治上的直
言不讳和坚贞不屈,强调他在逆境中仍坚持操守,不慕权贵的高尚品德。两篇材料均突出韩愈以德行著称的形象。【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愈)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操行”作主语,“坚正”作谓语,故应在B处断开;“拙
”作谓语,“于世务”作后置状语,故应在D处断开;“四门博士”“调授”的宾语;“监察御史”“转”的宾语,故应在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的能力。A.正确。私下/山的北面。句意:认为刺史与人私下相互勾结。/泰山的
北面,济水向东流去。B.错误。都意为“因为”。句意:韩愈因此重新担任博士。/我停下马车,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C.正确。都作句末语气词。句意:就像对待奴仆一样。/圣人的心怀具备了。D.正确。听从/听凭。句意: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从。/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B.“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错。选文中根本没有提及这件事。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
言文句子的能力。(1)“安”,怎么;“少”通“稍”,稍微,稍稍;“宽假”,宽恕。(2)“诱厉后进”,奖掖鼓励后辈;“馆”,名词作动词,招入、招待;“虽”,即使;“怡然”,和颜悦色的样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①结合“愈生三
岁而孤……嫂郑鞠之”可知,韩愈幼年成了孤儿后,其长嫂郑氏待他如母,承担了抚养教育韩愈的责任。②结合“嫂郑丧,为服期以报”可知,韩愈视嫂如母,长嫂郑氏去世后,他穿丧服守孝,以此报答嫂子的养育之恩。参考译文:材料一:韩
愈,字退之,是邓州南阳人。七世祖名茂,有功于后魏,封为安定王。他的父亲叫韩仲卿,做官武昌令,有很好的政绩,离开之后,县里的百姓刻石碑来歌颂他的功德。最终做官做到秘书郎。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他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外居住。韩会去世之后,嫂子郑氏抚养他。韩愈
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韩愈考中了进士。正赶上董晋做宣武节度使,上表章让韩愈做了观察推官。董晋去世之后,韩愈跟随灵柩离开京城,不到四天,汴梁的军队作乱,韩愈于是就离开了。华阴令柳涧犯了罪,前刺史弹
劾他,但还没有得到回复,刺史就被罢免了。柳涧暗示百姓拦住(他)索要军队食宿费和劳役的钱,后刺史很厌烦他这样做,追究他的案件,朝廷将柳涧贬为房州司马。韩愈经过华州的时候,认为刺史与人私下相互勾结,便上疏惩治他们。不久,御史再一
次勘问,得到柳涧收受贿赂的证据,再一次贬官,做了封溪县尉。韩愈因此重新担任博士。韩愈才华横溢,却多次被贬,官职也下降了,于是,就写了《进学解》来表明心迹。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请佛骨进入皇宫禁苑,三天后,才送到佛寺中供养。韩愈很厌恶这种
行为,就上书朝廷(建议废止)。韩愈的奏章送上去,皇上看了大怒,拿着奏章给宰相看,要将韩愈处死。裴度、崔群进谏说:“韩愈言语冒犯,惩罚是应该的。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怀有一颗忠心,怎么可能这样做?希望皇上稍微宽恕他,从而引导群臣进谏。”皇上说:“韩愈
说我奉侍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韩愈,只是朝廷一个臣子,胆敢狂妄若是,坚决不可以赦免!”于是,全国上下都感到恐惧,即使是外戚替韩愈说情,还是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人交
往,无论人家荣辱沉浮他都不改变态度。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关系友好。孟郊、张籍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时,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间称赞推荐他们,结果张籍终于考中进士科,仕宦之途顺利。后来韩愈虽然显贵,但每
遇公事之闲暇,就和他们交谈会餐,论文赋诗,和昔日一样。然而他对待诸权门豪士,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他还颇能奖掖鼓励后辈,招待在家中的十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他总是把振
兴名教和弘奖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经他资助出嫁的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女多达十人。凡是内外亲戚或朋友中没有后代的人,为他们出嫁孤女并救济他们的家属。嫂子郑氏死后,为她服丧一年作为报答。材料二: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
宾客佐僚。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害怕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一些部门随意发布政令,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从。韩愈也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
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后改任江陵府掾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赤壁怀古戴复古①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③,
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
瞒。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B.“鱼龙怒”运用拟人的手法从侧面表现出周瑜火攻曹军时的排山倒海之势。C.“今如许”三字反问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它将作者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D.同为赤壁怀古
之作,与苏轼的词风格豪迈不同,戴词质朴婉约,含蓄蕴藉。16.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为怀古之作,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同:都表达了对周瑜英雄气概的敬佩赞美之情。异:①苏词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
怀古是为伤己。②戴词意在表现战争场面宏大激烈,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怀古是为讽今。【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D.“戴词质朴婉约”错误,戴词同样风格豪迈,尤其在写赤壁之战时,语言苍劲有力,
不属婉约风格,清人纪昀就认为此词豪壮之气不逊于苏轼。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词“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和苏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都表达了对周瑜英雄气概的敬佩赞美之情。苏轼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复杂的。“故国”两句便由周郎转到自己。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语似轻淡,意却沉郁。所以苏词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越
、年少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戴词用浓墨重采,极力渲染气氛,艺术地再现惊心动魂的战争场面。“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
之势。“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词写到这里,陡然转折,用“今如许”三字提出问题:现在又怎样呢?这转折一问,问得很好,感慨苍茫,意味深厚。南渡之后,国
势一日不如一日,复古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全含在这一问句中。所以戴词意在表现战争场面宏大激烈,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怀古是为讽今。(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处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短歌行》中,“______,_____
_”两句叙写朋友欢聚,在宴会上诉说往日情谊。(2)中国是一个有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3)《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两句话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答案】①.
契阔谈䜩②.心念旧恩③.师者④.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⑤.舳舻千里⑥.旌旗蔽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易错字词:契、䜩、受、舳舻、旌旗、蔽。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
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她亦是书香宦门之家,她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①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凡这屏上所绣的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一②味浓艳匠工可比;每一③枝花侧皆
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④,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这是《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的一段关于元宵宴席的描写,曹雪芹不吝赞美地为苏绣女子慧娘作传,也令读到此处的人都仿佛看到了苏绣之美。“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为了完成一幅精美的苏绣作品,苏绣艺术家需
要将一根不足一毫米的丝线劈成一百二十八分之一,染色师需要将一种颜色染成深浅各二十个色级来保证色彩细腻。苏绣技艺之精巧,心思之繁复,令人(甲)。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苏绣并没有(乙),而是与时俱进。它似藤蔓般吸取每个时代的文化风俗精髓,从传统苏
绣十指春风极尽天工之巧,到近代苏绣西学东渐展现融合之美,再到现代苏绣与时偕行描绘锦绣中华,苏绣作品的题材(丙),文化内涵博大深厚。苏绣,你是一幅画,以针为笔,于万千经纬中勾描古典的传说,你是一首诗,以绣化墨,于纵横交叠中氤氲万物之灵。你在春秋战国抖开的丝线,绵延千年岁月,终在新时代绣制出了锦绣江南
。18.文中加序号的“一”的用法与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④不同②与③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D.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对苏绣的称呼由“它”到“你”,这种人称转换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答案】18.C19.甲:叹为观止/赞不绝口/拍案叫绝乙:固步自封/安于现状/停滞不前丙:包罗万象20.①“它”是第三人称,代指叙述对象苏绣,抒情灵活自由,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其特点;②“你”是第二人称,将苏绣拟人化,便于直接抒情,表达
作者对苏绣的赞美;③“它”到“你”的转换,有利于逐渐强化作者情感。【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①与③处的“一”用在量词“件”“枝”前,表示是最小的正整数;②处的“一”与“味”合起来是“盲目,一个劲
儿地”的意思;④处的“一”是“相同”的意思。所以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甲处,此处是说苏绣精巧的技艺、繁复的心思令人赞叹,使用“叹为观止”或“赞不绝口”或“拍案叫绝”。“叹为观止”,指的是赞美所见
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赞不绝口”,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乙处,结合后面“与时俱进”可知,此处是说苏绣在几千年的发展里程中并没有止步,应使用“固步自封”或“安于现状”或“停滞
不前”。“固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安于现状”,对情况习惯了,不愿改变。“停滞不前”,停留下来,不继续前进。丙处,此处是说苏绣题材内容之丰富,使用“包罗万象”。“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
应有尽有。【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明确“它”和“你”这两个代词区别。“它”专指人以外的事物,作为第三人称代词,一般更为客观,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更直白,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你”是第二人称代词,如用来指称物体,一般含拟人色彩,可以拉近距离,便于直接抒发情感。
然后结合语境分析指代的对象以及达到的效果。从题干和句中可知,这二者都是对苏绣的称呼,上文“它似藤蔓般吸取每个时代的文化风俗精髓”以“它”指代苏绣,客观真实反映其特点;下文“苏绣,你是一幅画,以针为笔,于万千经纬中勾描古典的传说,你是一首诗,以绣化
墨,于纵横交叠中氤氲万物之灵”换用“你”指代苏绣,显然具有拟人的效果,同时好似作者在面对苏绣直接抒发赞美之情,这种转换有利于强化作者的情感。(二)语言文字运用(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与地坛的对话中,也促使作者在静穆的氛围中学会了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深陷轮椅,空间缩小但时间延长,于
是“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想”(思考)。想的内容是“想关于死的事”,“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思考的是莎士比亚式的“tobeornottobe”的终极问题。“想”得那么专注,“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想”得那么有耐心,“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甲______,
“想了好几年”。这种状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罗丹的雕塑《思想者》,真正的“思想”本身就是一个痛苦而沉重的过程。“想”的结果还不错:“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既然这样,乙______;即使生命卑微似
蜂渺小如蚁,也应该活出自己的美丽和精彩。地坛启发“我”把握人生的意义:既然身体无法自如行走,那就让精神自由飞翔。每位作家似乎都有一个可触可感可忆的灵魂栖居之地,如陕北的沟沟峁峁之于路遥,高密东北乡之于
莫言,瓦尔登湖之于梭罗,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之于博尔赫斯。在遭遇了人生的重大变故和沉重打击后,史铁生寻觅到的精神家园是一座荒芜的园子——地坛,“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
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地坛就是这样一个所在: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提供了心灵的栖息地,让他能够冷静思考,让他看到自己的灵魂。由最初进入地坛时的“逃避”到长达几年的“想”(思考)到最后的“安心”,由沉郁和绝望到挣扎和纠结再到沉静和平和,这是作
者与地坛相守和对话时的心路历程;由最初的几度选择赴死,到最后的选择“向死而生”,这是作者的行为转变;而由“逃避者”成长为“思想者”,对作者来说则是最特别的角色转变。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
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下面句子中的“特别”与文中加点的“特别”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下课后,李老师特别把他留下来单独讲解了这道题。(副词,特地)B.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副词,格外)C.生命中有万事的可能,你就是我要遇见的
特别的人(形容词,与众不同,不普通)D.他喜欢跳舞,特别是在无人的角落随心而舞享受这独有的自在。(副词,尤其)【答案】21.①“想”得那么长久。②在拥有生命时就要好好活着。22.C【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
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选段中“‘想’得那么专注,‘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想得那么有耐心,‘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甲______,‘想了好几年’”是一组排比,其中的每一个句子后句是对前句的解释。“想了好几年”是说
想的时间长,由此可填出:“想”得那么长久。乙处:由前句“终于弄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也应该活出自己的美丽和精彩”可填出:在拥有生命时就要好好活着。【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语境义的理解的能力。文中加点的“特别”是形容词,意思是与众不同、不普通,强调这
种角色转变有着独特之处。A.“特别”是副词,意为特地,是说李老师专门、特意把他留下来讲解题目。B.“特别”是副词,意为格外,用来突出北国的秋在“清”“静”“悲凉”方面的程度。C.“特别的人”中“特别”是形容词,指与众不同、不普通的人。D.“特别”是副词,意为尤其,是在进一步强调在“无
人的角落随心而舞”这一情况。故选C。四、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高三,晚自习。教学楼灯火通明,鸦雀无声。突然停电!学生们或茫然,或笑闹;或于廊道“散步”,或倚栏而望星空……半小时后,来电。教学楼鸦雀无声,灯火通明。这似乎也是现代文明社会中,
我们的生活写照:一切设定好了程序,高效而规律地运行。突然间,没有电,没有网,高速堵车,飞机停航……这一刻我们偏离轨道,生活失序。“片刻”之后,不管你是否愿意,一切终归常态。或许你的生活也有意外“停电”的时候,如果可以选择,你想停留在彼时彼地,还是回归正轨?自选一个角度,自拟标题,写作成文,谈
谈你的选择和思考,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生活,需要点“意外”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我们大多按部就班地生活。学生便是学校、教室、家庭三点一线,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去学校的路上。久而久之,生活平淡无奇,一个个活泼有趣的少年被程序约束失去了活力。如果生活有点让人惊喜的意外,我会选
择停留彼时彼地。生活需要一些意外的调味剂。机械的生活逐渐让人们变得无趣麻木,如果过于规律,生活与生命都会固化。意外的来临,让生活有了润滑剂,让反复工作的机器得到休憩,不是长期如一、自始至终地摩擦。正是因为反抗生活常态的压制,才有了那篇火遍全网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那不仅是辞职老师的宣言,更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落在许多年轻人的心上,并萌发了驿动的芽。生活中常有意外,你永远不知道意外与明天哪个先到,或许意外是惊喜亦或是惊吓,我们都要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要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迟”的心境。无论如何,用唯心主义的观点来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呐!你
也不知道意外什么时候会来,它来了,就好好招待它。意外是常态生活中的不速之客。我们最终要恢复常态,回到正轨。既然这是大势所趋,何不趁此意外,做一些自己喜欢,让自己快乐的事吧?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古人言: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
九,既然已经如此不如意了,倒不如反倒行其事啊!意外了,失序了,越轨了,那就呆在那里,能快乐一分一秒也好,都不负“意外”光临了一场。我们都是活在“套子”里的人,不敢跳出舒适圈与温柔乡,不敢去策马奔腾,活得潇潇洒洒,我们在乎世俗的观点,最后活成了世俗人,我们大多数人变成了巴金笔下的“觉新”、“觉民
”。如果“意外”来临的那一刻,允许我们不顾念一切,那就勇敢地做一回“觉慧”吧!如果意外多了,说不定你也习惯成为觉慧。生活如果有“意外”光临,不要回避,不要错过,带一点自由与不羁之心,和它来次友好的会晤,我想那也不失为人生之快
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要求根据所给材料,面对生活中的意外“停电”,如果可以选择,是
想停留在彼时彼地,还是想回归正轨,谈谈自己的选择和思考,写作时,需要考生明确自己的态度,体现自己的思考。【审题】本次作文给出了相应的材料和要求,面对材料作文,首先要认真审读材料:教学楼停电,打乱了学生学习的节奏,也带来意
外的轻松和快乐;来电之后,一切恢复常态,重新进入有序而充实的生活。以上作为引子,引出社会的方方面面:被迫、偶然、短暂的偏离、失序;然后意外消除,回归生活常态。生活的偏离、失序是一种意外的生命体验,并不根本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但短暂的偏离或使生命的内在变化:或者唤起回
忆,或者关注到忽略的美景,或者心生憧憬。停留或回归,选择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考生在规律、沉静,或许也不免压抑的当下,要有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坚持,对梦想的追寻。此题的关键词是“停电”“失序”“正轨”“意外”等,能围绕这些词语着笔,更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1.选择留在彼时彼地,
立意为:失序和意外的“变”既然来了,就顺应“变”融入“变”,冷静接受它,好好招待它,尽量利用它,学会享受它,或许有意外的体验,这也是一种打破常态、越离正轨的勇气。2.选择回归正轨,立意为: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不管别人如何哄闹、喧腾或者茫然、盲从,我们能以从容应突变,以不变对突变,迅速抽身出来,恢
复常态,回归正轨,这是一种自我调适与纠正。【素材】1.那篇火遍全网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那不仅是辞职老师的宣言,更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落在许多年轻人的心上,并萌发了驿动的芽。2.生活需要调味剂。智能机器尚且需要检修、休憩,生物人更应张弛有度,“失序”是停顿,停顿不是浪费
时间,是积攒更大的能量,是有意的调剂补充。3.打破了常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也许是机遇,诱惑人们跳出既定的舒适地带,迎接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契机。【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
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选择留在彼时彼地”这一中心论点,从“顺应‘变’融入‘变’”“尽量利用它,学会享受它”“开创新的境界”三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
尾的照应关系。【点睛】构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结构:第一步,巧引材料,表明态度。首先就是根据自己的写作角度,恰当地引述材料,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样一则材料,不同的写作角度会有不同的引述方式。第二步,分析原因,摆出事
实,阐明道理。引述材料之后,紧接着就需要结合材料分析论证。论证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层次,一般说来,可以先分析原因,再引用事实证明,然后结合事实阐明道理,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三步,回应开头,总结全文。材料贯穿全文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文章的结尾不是简单地总结全文,而是回应开头,既再次表明自己
的态度,又深化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