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专题07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天津版)含解析.docx,共(13)页,31.626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8259c752f3db7ec30c0f59050dcb06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07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2022·天津·耀华中学高一期末)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B.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C.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
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D.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是唐代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错误。白居易的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应该是“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故选C。2.(2021·天津东丽·高一期末)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师说》中的“说”和《琵琶行》中的“行”都代表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偏于议
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B.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一般自称用名,称人以字。称字时一般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称周瑜为“公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称孙权为“孙仲谋”。C.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都是我国古
代的纪年法,《琵琶行》小序中的“元和十年”属于干支纪年。D.词兴起于隋唐,鼎盛于宋。词的别称有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余等。词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苏轼是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是婉约派代表词人。【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文
化常识的能力。A.“这种文体偏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只能指“说”这种文体。“行”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C.“元和十年”属于年号纪年。D.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故选B。3.(2021·天津
一中高一期末)下列选项中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是()A.《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B.《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
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本书。“经”指六经的经文,“传”指的是人物传记,像《史记》《汉书》中的大部分作品。C.《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入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句子中“出官”是指京官贬黜往地方任职,“迁谪”是指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D
.《登泰山记》中“是月丁未”的“丁未”是古代干支纪日,“戊申晦”中的“晦”指的是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此外,古代农历每月十五称为“望”,十六是“既望”。【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传’指的是人
物传记”错,“六艺经传”的“传”指的是解释经书的著作。故选B。4.(2021·天津·静海一中高一期末)下面所列作品相关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沁园春·长沙》古典诗词毛泽东词人自己革命豪情B《红烛》现代诗闻一多新月派自我牺牲精神C《
琵琶行》长篇抒情诗白居易琵琶女文章合为时而著D《赤壁赋》古代散文苏轼主客问答唐宋八大家之首A.AB.BC.CD.D【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沁园春·长沙》
是现代新诗,《沁园春·长沙》是用古典诗词的形式表现现当代生活场景和情感的一首词。C.《琵琶行》是长篇叙事诗。D.唐宋八大家之首是韩愈,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故选B。5.(2021·天津市咸水
沽第一中学高一期末)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合称“苏辛”。B.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中国
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乡土中国》是他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C.古代以水之南为阳,山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阳,水之北为阴。如华阳在华山之北,江阴在长江之北。D.词,兴于隋唐,盛于宋
,也叫曲子词、诗余、长短句,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豪放派的代表作。【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古代以水之南
为阳,山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阳,水之北为阴。如华阳在华山之北,江阴在长江之北”错误,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故选C。6.(2021·天津·高一期末)下列文化、文
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昌耀,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诗人,代表作有《划呀,划呀,父亲们》《红烛》。雪莱,英国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B.“采采芣莒,薄言采之”出自《诗经·周南》,内容上属于《风》《雅》《颂》中的《风》。所谓
“风土之音曰风”,这是《诗经》中最有艺术成就和价值的一部分。C.“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此句中的阴阳是指方向,如《愚公移山》中“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D.郁达夫,原名郁文,小说家
、散文家,代表作《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于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其为烈士。【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昌耀……代表作有……《红烛》”错误,《红烛》是闻一多作品;“代表作有
诗歌《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错误,《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诗剧。故选A。7.(2021·天津河东·高一期末)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鲁迅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和文艺阵线内部对待文化遗产的两种错误倾向,进行了辛辣的批判。B.朱
自清,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C.姚鼐,明代著名散文家,字姬传,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人,“唐宋派”的代表人物,著有《惜抱轩全集》等。D.茹志娟,当代著名女作家。擅长写抒情心理小说,战争题材,以空灵精致的笔触展示军
民间的深情厚谊。【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明代著名散文家……‘唐宋派’”错误。姚鼐,清代,“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故选C。8.(2021·天津滨海新·高一期末)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前人有“六义”的说法,分别是“风”“雅”“颂”“赋”“比”“兴”。B.雪莱,美国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西风颂》、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C.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D.词,又名“诗余
”“长短句”,一般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盛行于两宋,代表词人有柳永、苏轼、辛弃疾等。【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雪莱,美国诗人”错误,是“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作家。故选
B。9.(2022·天津·高一期末)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七月既望”,“既望”的意思是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B.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
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左迁”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白居易因越职上书言事,触怒当朝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C.郁达夫,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语出《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
岁之将暮”。D.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文学家、诗人和戏剧家。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浪漫主义诗人”错,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故选B。10.(2022·天津
河西·高一期末)下列各项中,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女神》中富有时代性的一首新诗,诗人采用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想象奇特,情感激越,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B.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
园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他的《归园田居》(其一)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C.通讯有记叙文的特点,可以记叙描写,有人物和事件;又有新闻的特点,必须真实,有时效性。所以在通讯写作时,作者往往不会发表
自己的看法和观点。D.“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这是对诗人闻一多的评价。【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通讯有记叙文的特点……又有新闻的特点……作者往往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错
误。通讯又具有记叙文和新闻没有的特点,常常加入作者的观点和评论。故选C。11.(2022·天津·耀华中学高一期末)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这里的“阳谷”是说泰山南面山谷中
的水,而“阴谷”是指泰山北面山谷中的水。B.古代常常借装束代指人的身份地位。“青青子衿”代指读书人;“羽扇纶巾”,是武将的装束,形容周瑜有武将风度;“江州司马青衫湿”,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
,十五为“望”,最后一天为“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这里的“既望”是过了望日后的一天,是指农历每月十六日。D.“烽火扬州路”中“路”为宋元时的行政区域,表示行政区域的还有“道”“郡”等。【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
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这是武将的装束”错误。应该是儒将的装束。意思是手拿着羽毛扇子,头戴着青丝绶的头巾。形容周瑜有儒将风度。故选B。二、名著阅读12.(2022·天津·高一期末)在《文字下乡》中,作
者说乡土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一方面空间上不需要,因为总是可以面对面;另一方面是时间上不需要,因为在乡土文化中有声音就足够了,乡土社会有文化但不需要文字,因为他们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生活的需求。你赞同作者的这种观点吗?为什么?【答案】示例一:赞同。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
“文字”的社会。文化的传承可以采用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延续。在这一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所以文字之于定型的乡土社会是没有必要的。示例二:不赞同。乡土社会世代相传,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代相传并不是由文字记录的,正因为这样,造成了很多文化的
消亡;除此之外,《乡土中国》是以上世纪40年代的社会为背景创作的,已经不适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中观点的能力。题干要求回答是否赞同费老在《文字下乡》中的观点。其实费孝通老先生的观点
是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有语言,有声音符号传情达意就可以了。如果回答赞同他的观点,那么重点是表达:一,他说这句话的立场是基于传统的乡土社会;二,传统的乡土社会可以采用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可以遵循这个思路:作者认为,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
的社会。语言是在具有相同经验或相似环境的群体中所使用的一种用声音表达的象征体系,是为了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文字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时间和空间阻隔的情况下,双方约定好代表意义的一种记号。而中国乡土社会由于土地的不
流动性,导致了人们的历世不移。大家都生活在一个相对定型的社会,彼此相互熟悉,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在这个社会中,语言是足够传情达意和传递世代间的经验的了。也就是说,在中国乡土社会,文字有时候是多余的。所以文字之于定型的乡土社会是没有必要的。如果否定他的观点,主
要立足点:时代在发展,文字相较于声音等亲密语言,有更多更大的优越性等等。总之,先读懂费孝通的观点,然后找准自己的立场,言之成理即可。可以是:乡土社会尽管世代相传,能够记录和传播大多数的知识和经验,但是每个人是不一样的,难免会出现认知偏差,并不能保证这种传播方式能够完整记录和保存老
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经验,很多非物质遗产是由代代相传并非文字记录的,但是也正因为这样,产生了很多文化的消亡。而文字的出现恰好能够弥补这些缺陷。除此之外,费老的《乡土中国》是以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为背景创作的,已经不适用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13.(2022·天津·耀华中学高一
期末)阅读《乡土中国·文字下乡》的相关文字,并完成后面的小题。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
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碎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
,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碎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
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为“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
。“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
知识上是不及城里人多。这是正确的。材料中对“愚”的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B.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苞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C.作者看来,“愚”就
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D.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文段中作者对有关概念的观点态度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
.“从客观标准来看”错误。原文是“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可见“从客观标准来看”是相对于病和贫,“愚”应为主观标准。B.“都是‘愚’的具体表现”错误。原文说“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
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作者认为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C.“‘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错误。“就是”说法绝对,原文中是“如果”。原文“‘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故选D。14.(2022·天津红桥·高一期末)
某班举行费孝通《乡土中国》阅读心得交流活动。请你为甲、乙两位主持人,围绕会议主旨撰写开场主持稿,营造良好交流氛围,引导活动顺利展开。80字左右。【答案】甲:为什么我们要阅读《乡土中国》?乙:因为阅读它,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民族的特性。合:让
我们不要忘记自己脚下的根。让我们敞开心扉,谈心得,促交流,共同认识这部伟大的著作!【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主持稿的能力。题目要求为“费孝通《乡土中国》阅读心得交流活动”写一则主持稿,要求是“营造良好交流氛围,引导活动顺利展开”。写作时必
须突出主题,可以先简单介绍《乡土中国》的大致内容、这本书的价值、地位等;然后重点突出今天阅读这本书的意义,以引发阅读交流的兴趣,达到营造交流氛围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主持人是两位,写作主持稿时要分出两位主持人要说的话。还要注意字数限制。1
5.(2021·天津东丽·高一期末)中国人自古安土重迁,可为什么现如今“北漂”“南漂”却这么多呢?请结合《乡土中国》中相关章节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答案】《乡土本色》这一章论述从基层来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特点是“土气”“聚居”“不流动”。土地
是不流动的,因此,靠土地谋生的人也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人们聚村而居,“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在这里,人口的流动必然是不频繁的,“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而现代社会商业发达,土地对人的束缚力变弱,甚至很多农村人也不再以土地为谋生的主要手段,选择进城打工,人口的流动性也随
之增强。因此“北漂”“南漂”现象非常普遍。【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题干有三个句子,第一个“中国人自古安土重迁”,学生需要分析中国人安土重迁的原因;第二个“可为什么现如今‘北漂’‘南漂’却这么多呢”,学生需要结合现代社会的特征分析人们“漂泊”的原因
,第三个“请结合《乡土中国》中相关章节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告诉学生必须表明自己的观点,并且该观点的得出需要结合自己对《乡土中国》的理解。由文本可知,费孝通认为中国传统的社会具有乡土性,人们靠土地谋生养家,而土地是不流动的。同时,乡土社会,人们聚族而居、聚村而居,形成一个个的固定团
体,因此乡土社会的特点是“聚居”“不流动”。现代社会,交通方便,商业发达,人们谋生不再只是依靠不动的土地,除了务农,他们可以选择进城打工,这就增强了人口的流动性。16.(2021·天津·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
下列问题。①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利来推行的,而是在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
敬畏质感,使人服膺……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乡土中国·礼治秩序》②此种人文礼仪,因为
是我们社会构成的基本原则,故凡合乎礼度的行动,都可以在道德上使我们觉得没有歉员,令我们喜悦。……一个有礼的社会,自然也就是美善合一的社会了。——《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有人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法治”建设,“礼治”
已然过时,不需要也没必要。你同意吗?为什么?请结合材料作答。【答案】不同意。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法治也需要礼治。两者互为补充。②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要注意“传统”的保持,以保证“礼”存在的土壤。③要注意适度原则。既
要坚持法治建设,也要注意礼治(精神文明)建设要适度、合宜。【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题干要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法治’建设,‘礼治’已
然过时,不需要也没必要”这一观点做出评价,并陈述理由。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即同意与否。一般来说,“法治”和“礼治”都有存在的价值,否定一方或过于肯定一方都有失偏颇,所以应明确表示“不同意”。接着围绕“礼治”和“法治”各自的功能以及现代社会的特点来陈述理由。如“维持
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利来推行的,而是在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质感”,可见“礼治”与人的精神面貌相关,人的精神面貌提升了,思想层次提高了,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关乎的不仅是经济,还有人的思想,所以礼治不可缺,而维持礼的是传统,所以在推进城镇
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传统”,保证“礼”存在的土壤;如“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法治是从外对人的限制,限制人的行为,如果说礼治是从内,那么法治是从外,二者互为补充,不可或缺。无论是礼治,还是法治,都不可过度,要注
意适度的原则。考生可以围绕这些陈述理由。17.(2021·天津市咸水沽第一中学高一期末)《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下面关于《乡土中国》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A.乡下人与城里人知识结
构不尽相同,易产生乡下人“愚”的误解。B.在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但是语言可以作为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C.与西方社会界限模糊的“团体格局”不同,中国的“差序格局”下,团体的界限很清晰。D.中国没有平等爱人的宗教文化,只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有等级差序的爱。E.人靠一套象征体系来存储记忆,因为
人凭借记忆积累的过去的经验对现在的生活有益。而对集体而言,共同的记忆就是文化。【答案】B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B.“但是语言可以作为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错误,在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C.“团体的界限很清晰”
错误,与西方社会界限分明的“团体格局”不同,中国的“差序格局”下,团体的界限并不清晰。故选BC。18.(2021·天津·高一期末)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家族》一篇中,提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庭关系的主轴是什么?请结合费氏观点,谈
谈当今中国家庭成员关系的变化及现状。(不超过80字)【答案】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庭关系的主轴是为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为配轴。当代中国家庭逐渐向以夫妇为主导变化。亲子代际关系既有对传统的保留,更多地则随社会变革发生了强弱变化。家庭成员平等的局面基本形成。家庭核心化和小型化受到推动。亲代与成年已婚
子代,无论同居还是分居,夫妇经济一体是普遍现象。亲子同居、家庭亲代和已婚子代完全共财者已大大减少。【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家族》一文中指出:“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
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可见,家庭关系的主轴是为父子关系。第二问考生可在对以上观点的理解下,结合当今中国家庭成员关系的现
状来谈变化。《乡土中国》中是原生家庭与新生家庭融合成为一个“大家庭”,而当今中国家庭主要以夫妻为主导,夫妇经济一体,不是和长辈共同拥有财产;老年人很少和孩子住在一起,亲子代际关系既有对传统的保留,更多地则随社会变革发生了变化等等。19.(20
21·天津滨海新·高一期末)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推荐阅读的学术著作《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社会学著作。小明很想研读一番,但看看目录,概念繁多,翻翻内容,枯燥无
味。几次翻开,又几次放下。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给小明介绍阅读《乡土中国》的方法。【答案】在阅读学术著作中,应用“三步骤”(略读——精读——研读)的方法来进行阅读。先通过“略读”,基本了解《乡土中国》的大体内容,对其结构有初步的了
解,然后通过“精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对《乡土中国》中的一些概念进行细致的解读,一边阅读,一边批注。最后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再读《乡土中国》,对其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深入的专题研究。【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阅读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的能
力。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提出,阅读《乡土中国》这类学术著作,要先“粗”后“细”,逐步推进。因此在阅读《乡土中国》时可以采用三个步骤:略读——精读——研读。“略读”就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的浏览,对《乡土中国》,要先阅读书名、作者介绍和目录,大致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然后快速浏览
,勾画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勾画精彩语句或段落,然后再通览全书,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等重要概念,明确各篇的逻辑结构、论证语言等。“精读”就是要在咬文嚼字中,进行深入细致的读。读时应一边阅读、一边批注。比如在《差序格局》中,作者提出“差序格局”理论后,又是如何运用“差序格局”
来认识“自我主义”的呢?通过精读进行梳理,我们可以概括为,以“己”为中心,不以“小己”来应对一切,而道德范围依着需要而推大或者缩小。“研读”就是研究性阅读,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可以结合自身
的生活实际,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阅读《乡土中国》中,要通过它来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精神,认识中国乡土社会和中国当代社会,然后进一步讨论如何建设与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社会相贯通的中国当代文化。比如,在《无讼》中,作者提出:“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作用,它
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在中国乡村社会,讲究礼治,“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如果“一个人为了自私
的动机,偷偷地越出了规矩”,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式是“评理”(即调解)。联系现实来思考,现代社会的建立固然需要法治秩序,但是,是不是法律就能“管”住所有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由法律来裁决?特别是在中国的乡村社会包
括现代的乡村社会,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依然需要“礼治”“教化”“调解”,或许,这就是中国国情,中国特色。这样的理解,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和解决问题都应该是有帮助的。根据上述的三种步骤和举例的内容来梳理阅读的方法。20.(2021·天津红桥·高一期末)《乡土中国》是当
代社会学家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请你谈谈通读《乡土中国》后的主要收获。要求符合作品内容,表述条理清晰,字数不少于80字。【答案】读完这本书,我认为作者的核心观点是表达了中国的乡土社会受传统儒家观念的影响,是一个追求稳定的、
变化漫长的熟人社会。但在这种社会中也在不断孕育出新的概念,权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产生的变化,对于乡土社会的冲击等等,但我们并不能否认,作为中国社会基层的乡土社会仍然是当今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部分。无论我们的社会如何发展,都离不开对这个最基本的问题的研究与探索。【详解】本题考查学
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乡土中国》是一本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共有14篇文章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的社会结构、道德体系、礼法、乡村权力的分配、血缘地缘等各方面,从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到权力结
构,从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等多个角度着眼,探讨了中国文化形成的基本形态。本题要求谈谈通读《乡土中国》后的主要收获,可就其中的一点展开谈看法,也可以就其中的几点展开,要有自己的观点,要符合作品内容,表述条理清晰即可。注意字数的要求。21.(2022·天津和平·高一期末)
高一的部分同学对阅读《乡土中国》这本学术著作有畏难情绪。请你结合自己阅读该书的体验,给他们提供一点阅读建议。限100字内。【答案】示例一:读此书,宜“粗读”与“细读”结合,先“粗”后“细”。首先应该对作者写作本书的时代背景要有所了解,其次是读书的目录,再次,要对书中的一些概念有
所了解,如“礼治秩序”“无为政治”等。示例二:首先应该对作者写作本书的时代背景要有所了解,可以找一些反映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或学术著作来阅读;其次,要对书中的一些概念有所了解,可以通过网上查阅的方式获知其确切所指。如“群己界限”“差序
格局”等。【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表达方式:说明关键词:《乡土中国》、阅读建议写作对象:试题要求为高一的部分同学阅读《乡土中国》提供阅读建议写作要点:《乡土中国》是一本学术著作。阅读社会科学论著,宜“粗读”与“细读”结合,先“粗”后“细”。先了解作者的意图
,知道全书的主旨。可以看序跋,看出版介绍及相关评论,大致清楚作者和写作背景,看他为何要做这项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这是粗略的“预读”,做准备的。除了看出版介绍、读序跋,还应当看看目录。
社科类著作的目录,一般都比较明晰,主要的观点往往会出现在章节的标题或目录中。看一遍《乡土中国》的目录,可能对其中有些名词或者问题不怎么懂得,也可以有些是感兴趣的,回头再想想后记中交代的研究背景,我们对这本书的主旨,便有粗略的了解了。社科论著的阅读要有些计划和步骤
,多动脑筋,多一些理性思考。“细读”时最要紧的,是“抓概念”。在科学研究中,把某些现象或者事物所体现的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说法”(往往是某一个词句),这就是概念。比如,《乡土中国》中就有“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礼治
秩序”“无为政治”等等概念,“细读”时要作为重点去“抓”。抓住了概念才能纲举目张,把握全书的主要内容和学术创见,理解其研究的价值。读完了,也许就从中学到如何阅读社科论著,如何分析思考社会现象,如何做一个
有头脑、有见识、有担当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