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豫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 历史 含解析.doc,共(11)页,817.500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801e212e11b9988500ac242bbf2270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豫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年上期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记》对于商代内外服的关系描述道:“殷道衰,诸侯或不至。”“
殷复兴,诸侯归之。”这说明()A.商代后期宗法分封制衰落B.商的强弱是维持外服臣属关系的关键C.频繁迁都导致商实力下降D.商纣王的暴行削弱了王室的权威2、商朝历史成为“信史”得益于()A.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
B.甲骨卜辞与姜寨遗址的印证C.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D.《史记》记载与神话传说的印证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度D.郡国并行制4、史书中记载,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材料中的“田氏取齐”“六卿分晋”实质上反映了()A.异姓诸侯日益壮大B.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C.大夫势力左右政权D.周王室权威得以加强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
”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6、汉武帝时,由中央政府专门向富商豪民发行白金币。白金币
有三种,用银、锡合铸而成,作价奇高,其中圆形龙纹币,重八两,值三千钱;方形马纹币,重六两,值五百钱;椭圆形龟纹币,重四两,值三百钱。朝廷这种做法()A.稳定了金融秩序B.将铸币权收归了中央C.削弱了地方实力D.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7、“秦兼天下,建皇帝
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材料主要表明秦朝()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8、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B.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9、唐朝
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制的“租”“调”收税模式,货币成为税收的主要方式,政府征发徭役也以“和雇”(官府出钱雇用技工、民匠从事劳役制作)为主。材料表明两税法()A.不再征收人丁税B.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抑制了土地兼并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10、下表是唐前中期国家控制的
户数、口数、纳税人口数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唐历公历户数口数纳税人口数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8914709529193098208321肃宗乾元三年760年19331741699038
62370799A.土地制度被破坏B.经济重心的南移C.经济结构的巨变D.征税标准的变化11、下图为唐诗中科技内容分学科数量分析对比。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科学技术丰富了文学内容B.统治阶层重视科技C.科技趋向体系化和理论化D.科技水平领先世界12、
“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期的特有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3、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
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14、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两幅壁画。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B.犁耕技术已
在西北地区出现C.西晋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D.魏晋时期曲辕犁还没有出现15、对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北方统一B.民族交融C.中外交流D.文化昌盛16、文物是活的历史。下列是关于唐三彩的一组文物图片,作为历
史材料,它们()①展示了唐代高度发达的制瓷技术②有助于了解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③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④是唐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历史见证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二、材料题17、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时人们已认识到水与土是农业的基础,“食之所生,水与土也”。宋国的农业灌溉条件也比较优越,宋境内有睢水、获水、扳水等水流,当时人们在睢水筑起堤防,旱时便可决水灌田。这些水流不仅利于宋境的农田灌溉,也使水上交通得以便利。——摘编自新民《春秋战国时期的
宋国经济》材料二“西门豹引漳水灌邺,以富魏之河内”“(水工郑国)凿泾水自中山西。渠就用注填瘀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古代容量单位)。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河渠书》(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并说明其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说明战国时期水利工程修建的主要意义。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后期,诸
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弄则乱。一则安,异别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
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
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期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史概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议,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
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2.根据上述材料,自战国到西汉,统治阶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19、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交融,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
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
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
产方式发生的变化。(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交融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栽武帝好《公羊》,昭
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这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汲取其他学说的成分以充实和
完善自己,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加之汉代通经致仕政策的刺激,于是‘专事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儒学特别注重德化,讲求调适人伦,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
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当时流传这样的话:“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摘编自孔毅《汉晋之际儒学信仰的危机与演化》材料二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曰渐失效。据《汉书》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
,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
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经过玄学挣扎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洗礼,国人在两晋时期突然拥有了少见的思辨能力和兴
趣,这为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对话奠定了基础。——摘编自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之际儒学成为重要社会信仰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晋之际儒学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并简析玄学兴起的意义。参考答
案1、答案:B解析:2、答案:A解析:商朝的历史之所以能成为信史,是因为当时已经有文字记载,遗留下来的文献、甲骨卜辞等都可以进行印证,因此本题选择A项。B项只涉及一部分,排除;C项错误,二里头遗址是夏朝的
遗址;D项错误,《史记》并不是当代人记载的历史。3、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导致血缘关系疏远,各个诸侯如同仇人一般相互攻击,相互讨伐。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实行郡县制,C项正确;分封制是地方管理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不是地方管理制度,A
、B两项与材料不符;郡国并行制始于汉初,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4、答案:B解析:“田氏取齐”和“六卿分晋”都是战国时期卿大夫夺取诸侯权位的事件,这些做法破坏了宗法分封制度之下权力继承与分配的体系,说明宗法分封制度趋向瓦解,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卿大夫取代诸侯,而非异姓诸侯日益壮大,
排除A项;大夫势力左右政权是材料的表面现象,而非实质,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周王室衰微,而非权威加强,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
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材料中富民思想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要求,故D项正确;富民思想不等于民本思想,且无法从材料中看出其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属于各学
派的主张,不代表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故C项错误。6、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白金币的形制可知,其与铜钱的面值比远远超过银与铜的价值比,
即白金币铸钱所耗远低于所铸货币的币值,因而中央政府专门向富商豪民发行白金币,等于变相地获取了额外的货币收入,这就意味着富商豪民的经济利益受损,从而使得这些地方豪强的经济实力遭到削弱,故选C项。白金币的币值与实际价值严重不符,容易引发民间私铸,进而造成通货膨胀,无益于金融秩序的稳定,排除A项。铸
币权“收归”中央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项。D项明显与材料内容无关。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秦朝官制。依据材料“罢侯置守”、设三公可知,秦朝打破贵族世袭制度,创立了由皇帝任命官员的官僚制度,选C项;材料不能体现等级制度日趋固化,排除
A项;题干没有体现监察制度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郡国并行在西汉出现并逐渐消失,排除D项。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统治措施的变化。依据材料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统治策略发生了大的改变,结合史实,这是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发展的需要,故D正确;黄老之学在汉
初适应了汉代社会的发展,A错误;B本身错误,这两种思想各有特色,只是适应各自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无法单纯作比较,故B错误;C项表述绝对化,统治思想的变化未必都能促进经济的发展,C错误。9、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两
税法实行后货币成为税收的主要方式,徭役征发也以“和雇”为主,这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D项正确;两税法的征收标准虽以资产为主,但也并未彻底取消按人丁纳税,排除A项;两税法不以人丁为主要标准进行征税,减轻了对
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两税法的实施有利于缓解因土地兼并而导致的财政困难,但并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土地制度的破坏。材料反映出唐代国家控制的户口数量骤减,且纳税人口数所占比例较低,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乱导致国有土地减少,土地兼并盛行使均田制遭到破坏
,租庸调制无法再推行下去,故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不一定会导致唐代国家所控制的户数、口数、纳税人口数发生如此巨变,排除B项;唐代前中期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并未发生巨变,排除C项;780年,两税法开始实行,与材料时间
不符,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唐代政府对刀枪等武器的严格管控,旨在抑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秩序,故选C项,排除B项;A项是表面现象,此做法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材料并没有强调唐朝政府管控的范围,无法体现出对特殊地区的管控加强,排除D项。12、答
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对外交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都符合唐朝“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故A项正确;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是在元朝,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C,D三项错误。13、答案:B解析:A项错
误,统一文字是在秦始皇时期;由题干和图片可知,经文中的种字体是先秦古文、小篆、隶书,这反映出我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故B项符合题意,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4、答案:B解析:15、答案:B解析:由题干图片“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民族
交融的历史现象,故选B项。1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的文化,材料中的唐三彩属于陶器,和瓷器制作无关,故①错误;三组文物都涉及胡人和骆驼,骆驼被称为“沙漢之舟”,是“丝绸之路”的主要交通工具,骆驼和胡人的形象成为唐三彩中的元素,体现了唐代社会生
活的丰富多彩以及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特点,故②③④符合题意,选D项。17、答案:(1)原因:重视水利兴修和灌溉。时代背景:大动荡、大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经济也逐渐摆脱奴隶制的桎梏,得到空前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2)主要
意义: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发展了农业生产;有利于商业、交通运输的发展;使诸侯国富强起来,兼并其他国家,从而实现局部统一;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奖励耕织,兴修水利,国力增强,最终统一中国。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建设。(1)第一小问重要原因,根据材料一“当时人
们已认识到水与土是农业的基础……宋境内有睢水、获水、汲水等水流……”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重视水利兴修和灌溉。第二小问时代背景,根据材料出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经济》并结合所学,可从总体时代特征、政治、经济等角度作答。(2)根据材料二“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水工郑国)……
”,可得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发展了农业生产;结合所学,可从有利于商业、交通运输的发展,以及使诸侯国富强起来,兼并其他诸侯国,从而实现局部统一角度回答;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商鞅变法,可得出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国力增强
,最终统一六国。18、答案: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统一思想。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3.①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
上的统一。②二者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也扩大了儒学,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进步和儒学的发展。解析:19、答案:(1)变化: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2)汉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
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实行均田制、三长制、租庸调制。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3)影响: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解析:20、答案:1.受统治集团尊崇,成为国家正统思
想;是知识阶层的安身立命之道;被普通民众认同,民间影响日益扩大。2.原因:儒学的烦琐化、神秘化、封闭化导致其自身活力丧失和影响力下降;社会动荡侵蚀了儒学信仰的政治、物质基础;佛道思想对知阶层和普通民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人的抽象思辨能力;推动了中国文化与
佛教思想的交流;解放和开阔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儒学的复兴(新儒学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