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疆石河子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6)页,52.53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7cc6715447e91e1262029b7829d8e0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月考试卷一、选择题1.根据古书所引《世本·作篇》记载,三皇五帝传说时代的一些创造发明有:伯余作衣裳,史皇作图,仓颉作书,鲧作城郭,尧作宫室,昆吾作陶,蚩尤以金作兵,巫彭作医……。这些又与现今的
考古发明相参照。据此可以得出()A.英雄人物作用巨大B.文明社会略具雏形C.史书所载真实可靠D.阶级分化日趋明显【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传说时代(中国)。据材料“史皇作图,
仓颉作书,鲧作城郭,尧作宫室,昆吾作陶,蚩尤以金作兵……”,可知,三皇五帝传说时代,存在文字、城郭以及宫室等,这些都是文明出现的标志,说明文明社会略具雏形,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明社会的特点,并不是突出英雄人物,排除A项;传说时代的史书记载,真实性有待考证,排除C项;仅从
材料,无法得出阶级分化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2.下表为某同学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收集到秦朝的相关信息。由此可知,该同学探究的主题是秦朝()经济政治分家拆户计户授田以户纳税丁徭更役编户什伍乡里制度郡县制度家国同构为基础的国家治理机构A.国家社会治理能力提升B.制度设计
使专制皇权空前强化C.中央集权官僚体系扩张D.分权制衡的理念渗入政治体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秦朝采取的赋税制度和基层治理措施客观上利于
提高秦朝的国家治理能力,A项正确;专制皇权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官僚体系的扩张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分权制衡是权力分立并相互制约,皇帝制度下,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材料未体现分权的的制衡,排除D
项。故选A项。3.《北史·西域传》载:“(高昌)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1972年吐鲁番出土开元四年(716年)唐写本《论语郑氏注》残片,说明了()A.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B.民族交融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C.族际流动与文化整合加强D.西城少数
民族受到中原文化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代之前的高昌就已经设有官学,并以《五经》等为教材,教授学生,而吐鲁番出土文书有《论
语》等典籍,这些书籍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也已成为西州地方学校的教材,且与中原地区学校教材无异,这说明魏晋以来西域少数民族受中原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魏晋以来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丰富,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人员流动和文
化交融趋于一体化的整合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4.开元十年前后,玄宗以翰林待诏中文学之士为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一起,帮助皇帝起草重要文书,分掌制诏书敕。开元二十六年,选翰林待诏中一部分人为翰林学士,
别置学士院,专门执掌起草制诏书敕。此举()A.强化了文官的地位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便于君主把控朝政D.有利于消除宦官把持朝政【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
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翰林供奉和翰林学士本为文学之士,后逐渐被玄宗赋予起草诏书的权力,其目的是削弱中书令等宰相的权力,以便把控朝政,C项正确;翰林学
士、三省各部门都属于文官,体现不出文官地位的强化,排除A项;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不能反映材料的本质,排除B项;玄宗开元年间还不存在宦官把持朝政的局面,且“消除”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5.据《元史·天文志》载:钦命四海测验,以南北“取直测影”
、纬度间隔原则,遍及北海到南海,西凉州到高丽,特别关注中部城市或人口密集区域,如仅中书省就有大名、登州、大都等7个测点。不久,据测验结果,元朝颁行了《授时历》。据此可知,元朝四海测验()A.加强了京畿地的基层管理B.开拓出更加
广阔的疆域C.忽视了天文学的历史传承D.具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四海测验范围广,
依据测验结果制定颁行的历法,能够普遍适用于各地区各民族,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具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元朝四海测验具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A项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A项;四海测验不等于开疆拓土,开疆拓土是测验的前提,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元朝四海测验具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题干没有表明“忽视天文学的历史传承”,排除C项。故选D项。6.明初通政司地位甚高,位列九卿之,获得了承相拆分、整理、通交各类奏章给皇帝的权力,承担起“核准帝命,通情下达”的重任。但在明代中
后期,重臣权宣对通政司封入内廷的密疏内容进行实质性处理的事情时有发生。据此可知,明代()A.君主专制影响中枢运行机制B.密奏制度遭到破坏C.通政司的法定地位大幅下降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初确立的奏章由通政司整理后直达皇帝的制度,在明代中后期遭到了破坏,这与明朝后期专制体制的变化特别是阁臣和宦官专权有关,反映出专制体制冲击官僚机制运行,A项正确;密奏制度出现于清代,排除B项;材料反映通政司的实际地
位而非法定地位下降,通政司仍然享有收受、检查内外奏章的法定权力,排除C项;材料内容属于君主专制层面的变化,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7.清朝定鼎北京后,大力推行以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为基本内容的经济政策。同时实行圈地政策
,强制推行投充法(允许八旗贵族“收充贫民为役使用”)和逃人法(惩治投充旗下逃亡者)。这表明,清初()A.经济发展区域化趋势明显B.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C执政者喜好影响经济发展D.统治政策具有两重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
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初推行的以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为基本内容的经济政策具有顺.乎历史潮流而行的进步性,而圈地政策以及投充法、逃人法的制定,则反映了满族贵族的野蛮性与落后性,是其逆历史潮流
的重要表现,可知统治政策具有两重性,D项正确;材料表明了清初统治政策具有两重性,没有反映出经济发展区域化趋势,排除A项;仅凭材料不能说明君主专制加强,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清初的经济政策是受统治者喜好所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8.有学者认为:“1
9世纪最后十年……被迫向竞争对手或侵略者学习的选择,也带来深层次的心态紧张,进而促生一种集焦虑和激情于一体的急迫情绪,总想完全彻底地一次性解决中国的问题,并不惜借助非常规的方式。”这可以用来说明()A.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B.维新变法的特点C.义和团运动兴
起过程D.甲午战争的背景【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世纪最后十年(中国)。据材料“进而促生一种集焦虑和激情于一体的急迫情绪,总想完全彻底地一次性解决中国的问题,并不惜借助非常规的方式”,可知19世纪最后十年,也
就是1890年左右,结合所学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来挽救民族危机,B项正确;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未触及封建体制,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向西方学习,并不是与西方斗争或战争,排除CD项。故选B项。9.1861年,清政府拟在北京设立“通商抚夷全局”,旋即觉得不妥
而改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此后,“夷”、“夷务”等字眼逐渐变为“洋”、“洋务”等表述。“华夷”、“华洋”的对立也慢慢化作了“中西”、“中外”的并举。这表明,当时()A.近代外交意识出现B.洋务运动影响外交政策C.半殖民地程度加深D.中外反动势力走向联合【答案】A【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总理衙门的设置,标志着中国从传统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转变,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洋”、“洋务”“中西”、“中外
”可知,当时已经出现近代外交意识,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洋务运动对外交政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近代外交的发展,与社会性质变化无关,排除C项;D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故选A项。10.自从“楚辞”诞生以来
,在其传播与接受中,屈原的形象也处于不断变迁中。在传统文化中,他被界定为“忠臣的楷模”“志土的榜样”。新文化运动时期,屈原作为“人”,特别是作为文豪、诗人、文学家的“伟人”身份,被重建起来。据此可知()A.屈原形象随时代发展而完善B.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C.现代文化与传
统文化已割裂D.北洋政府无力抵制新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传统屈原形象是“忠臣”,服从“忠君”这一传统伦理思想
,维护君主统治,服务于政治。新文化运动时期,强调屈原在文学上的地位,淡化其政治意义,因为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反对旧伦理思想,所以,屈原形象的重构反映出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屈原形
象解读的差异,不是完善,排除A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割裂”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北洋政府无力抵制新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1.据有关统计,民营资本所占的比重,在工矿交通业总资本中,从1894年的38.2%,上升到1912年
前后的70.9%、1920年前后的79.8%。在银行业总资本中,从1904年之前的零点,增加至1912年前后的27.5%、1920年前后的51.4%。民营企业和官办企业的资本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是1894—1913年的15.08%、14.54%,改变为191
3—1920年的10.54%、3.81%。据此可知()A.晚清时期民营企业的资本明显占据优势B.民国初期官营企业的资本年增长率较高C.官营和民营企业均推动近代中国工业化D.清朝政府和民国政府限制国营企业发
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894年到1920年的中国。据材料数据可知,主要涉及官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晚清和民国初年两个阶段的发展情况,
这些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不管哪个阶段哪种类型企业,都共同推动了近代中国工业化,C项正确;民营企业在工矿交通和银行方面增长迅速,但不能说明晚清时期民营企业的资本就占据优势,毕竟这里只有两个行业数据,排除A项;
民国初年官营企业年增长率明显低于民营企业,排除B项;这个时期,清朝政府和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并未出现限制国营企业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2.早期党组织的成员,如俞秀松,“改名换服”到厚生铁厂做工,
并给工人讲课。当时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的李中,“以一师范学生在江南造船厂打铁”,并帮助陈独秀等组织机器工会。以上信息可以说明早期党组织的成员()A.注重同工人群众相结合B.自力更生能力不断提升C.来自社会基层不同行业D.理论研究水平不断深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
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早期中国。材料中出现“厚生铁厂做工”“江南造船厂打铁”“组织机器工会”等信息,足以表明早期党组织的成员重视与工人群众相结合,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早期党组织成员的
经济来源,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早期党组织成员从事行业情况,同时结合相关史实可知,成员应以知识分子为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成员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13.1941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成立;1942年10月
,晋西北临时参议会召开第一届临时参议会;1943年1月,晋察冀边区首届参议会开幕,包括山东、华中、苏南、苏北等根据地的参议会,从内容到形式均以陕甘宁边区“三三制”参议会制度为样本。据此可知,“三三制”参议会制度的实行()A.表明抗日民主转权有各根据地建立B
.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形势的需要C.扩大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D.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晋冀鲁豫、华中、苏南、苏北等根据地推行“三三制”参议会制度,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推动了根据地的民主运动和政权建设,这有利于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战,适应了当时民族解放战争形势的需要,B项正确;中国共
产党仅在晋冀鲁豫、华中、苏南、苏北等根据地推行“三三制”参议会制度,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并不是在各根据地均建立,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在当时还不是执政党,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三三制”参议会制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14.据统计,北京市1953
年住宅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12.4%,1954年为9.3%,1955年为6.6%,1955年住宅投资额仅为1953年的61.8%,1955年新增住宅固定资产总值仅为1953年的78%。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经济困难B.国家重点建设的需要C.北京人
口减少D.抗美援朝斗争的进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至195
7年,其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变化来看,可知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需要,B项正确;国家经济出现困难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左倾错误导致的,排除A项;北京人口减少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抗美援朝在195
3年就已经结束,排除D项。故选B项。15.2005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决定()A.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B.标志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C.为开展三线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D.明晰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5年10月8日(中国)。据本题
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党和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工业反哺农业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举措,A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是指在党中央的支持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时间不符。排除B项;三线
建设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时间不符,排除C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是在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大,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6.亚里士多德记载当时希腊普遍流行的政体“正如人们谈论风向时,只有北风和南风,其他都是
二者的变体,政体亦是只有两类,即民主制和寡头制”;在不同城邦之间,民主制和寡头制的深刻矛盾导致雅典和斯巴达斗争不止,并最终导致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两种政体都建立在对奴隶专政的基础上B.斯巴
达寡头政治下公民丧失参政的权力C.雅典鼠疫决定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果D.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本质是希腊政体之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希腊。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虽然
斯巴达是寡头政治代表,但公民仍享有公民权利的,雅典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代表,因此两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故A项正确;斯巴达寡头政治下公民仍然有权力,排除B项;战争前期,雅典爆发严重鼠疫,伯里克利去世,但鼠疫不能决定战争结果,故排除C项;古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两大联盟之间的利益之争,本质并非政体之争,排除D项。故选A项。17.“那里有爬满青藤的金字塔,有古木参天的城市废墟,有令人瞠目的巨大而精美的雕刻艺术,有无数让人难以解释的谜团……奥尔梅克、玛雅、托尔特克、阿兹特克、印加……数不清
的故事在密林中悄然上演,难以计数的黄金在无人知晓的洞穴、深井中沉睡,直到欧洲人背着火枪的身影在密林外闪现……”这是某部著作中的一段描述,可能出自()A.《古代近东文明——古代两河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研究》B.《亚历山大远征记》C.《探寻古希腊文明》D.《黄金帝国的落日:追踪美洲古代文明》【答
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玛雅、托尔特克、阿兹特克、印加文明等都属于美洲地区,D项正确;A项涉及西亚和北非
地区的,不符题意,排除A项;B项属于欧洲文明,不符题意,排除B项;C项涉及欧洲的希腊,与美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8.据学者统计,从1565年到1815年,西属美洲殖民地当局每年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在100万一400万比索,用来购买
中国的生丝、绸缎等商品。1571—1821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比索,其中约一半流入中国。这反映了()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逆差地位B.中国与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C.西班牙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D.白银流入中国引发价格革命【答
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和世界)。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西属美洲殖民地当局大量购买中国生丝、绸缎等商品,中国商品通过太平洋的大帆船贸易销往世界各地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B项正确;这一时期白银流入中国,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排除A项;西班牙并未垄断东西方的贸易,排除C项;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但没有全部流入市场,并未引发价格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19
.有学者在论述文艺复兴时说:“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上帝以爱来创造……人能够由于承认上帝而把他吸引到自己灵魂的狭窄范围以内来,但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上的幸福。”由此可知,文艺复兴运动()A.维护了教会至上的地位B.推动了城市世俗生活发展
C.增强了人们的理性思维D.使民众生活方式发生质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17世纪(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文艺复兴是在宗教信仰不动摇的前提下借助宗
教信仰发展人文主义的本质,反映了以人为中心的理性思想在文化传统传承中打破以神为中心的思维有了很大的突破,C项正确;文艺复兴不反对宗教信仰,但是反对教会的腐化和堕落,排除A项;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中心客观上推动了人对现实物质生活的追求,但是这个影响不符合材料核心思想内涵,排除B项;文艺
复兴后民众虽然开始关注现世,但依然信仰上帝,生活方式并未发生根本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20.以声援1863—1864年波兰人民起义为契机,英、法、德、意、波兰、爱尔兰等国的工人代表于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圣马丁堂集会,成立了无产阶级第一个群众性国际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简称“
国际”或“协会”。这一事件()A.直接推动法国巴黎公社成立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诞生C.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D.有利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的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国际的成立,使国际工人运动走向联合,助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D项正确;巴黎公社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排除B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排除C项。故选D项。21.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20世纪的历史潮流……它首先在亚洲出现高潮,接着转向非洲和拉丁美洲,一浪高过一浪,殖民
主义体系的堤坝一块块塌落。从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大约30年左右时间,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A.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B.促进亚非拉独立运动的高涨C.表明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D.直接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随着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推动了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表明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C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推动了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
,而非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促进亚非拉独立运动的高涨,B项因果倒置,排除;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并且与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2.列宁在一次报告中指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俄国当前形
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下列对此报告理解正确的是()A.第二阶段革命后出现第一个苏维埃政权B.蕴含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C.第二阶段革命推翻了封建罗曼诺夫王朝D
.第一阶段革命性质为社会主义民主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俄国)。根据材料“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个报告应该是四月提纲,当时存在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第一阶段革命是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第二阶段革命是要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蕴含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B项正确;第一阶段革命后出现了苏维埃政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排除A项;第一阶段革命推翻了封建罗曼诺夫王朝
,排除C项;第一阶段革命性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23.20世纪40—60年代,美国“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欠发达社会应以一种有计划、有控制、加速度的方式重视西方的发展。在各国尚不存在西方体制及传统时,应引进或通过“功能等同物”来加以替
代,这理论()A.顺应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诉求B.漠视殖民制度的历史影响力C.助推了美国对中间地带的争夺D.使国际形势趋向平稳与缓和【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时空是20世纪40—60年代的
美国。根据材料“欠发达社会应以一种有计划、有控制、加速度的方式重视西方的发展。在各国尚不存在西方体制及传统时,应引进或通过‘功能等同物’来加以替代”及所学可知,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争霸,都拼命向美苏阵营之外的中间地带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以期在
冷战对抗中获得广泛支持,而这一理论加速了美国对中间地带的争夺,C项正确;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诉求主要是反帝反殖,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经典现代化理论在第三世界落后问题上,认为是第三世界制度和观念落后导致的,材料中经典
现代化理论指出了亚非拉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性问题,不是讨论亚非拉历史上落后的原因,排除B项;该理论加剧了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排除D项。故选C项。24.1999年以来,凡遇到一些重要国际会议,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均举行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在第31届世界经济论坛开幕的同
时,由反全球化斗士参加的世界社会论坛也在召开。这说明()A.发达国家是全球化主要受益者B.反全球化已成为主流民意C.经济全球化进程面临一定挑战D.经济全球化加剧文明冲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99年以来(世
界)。据材料“凡遇到一些重要国际会议,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均举行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可知经济全球化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逆全球化的挑战,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排除A项;反全球
化只是少数国家的少数人,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全球化和文明冲突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是“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权,必须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
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妥善划分地方行政层级,有效分配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并对地方官员权力实施监督,使行政层级合理适度,权力分配轻重相宜,官吏管控有法可依。第二,处理好郡县与分封的关系……如果无原则的分
封割裂了中央集权,一定会出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严重失衡,进而导致国家政治混乱。第三,维护中央权威,保持政令畅通。——摘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材料二中枢机构变化的走势,是由皇帝与官僚机构、官僚
队伍的矛盾决定的:皇帝一方面要设置得力的办事机构,需要赋予它权力;一方面担心掌握权力的大臣权势日高,威胁到皇权,因此要另设亲信机构予以制约。中枢机构权力分立的格局,正是出于相互制衡的考虑。——摘编自邓小南《中国古代史的纵与
横》材料三如果没有康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中国就没有现在的版图,就更谈不上现在的统一;而且那时候不统一,中国将是一盘散沙,在近现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后势必分崩离析。后来列强入侵,中国各族人民都起来反抗侵略,西藏反对英国,东北反
对日本,云南、广西反对法国。应该说是康乾盛世奠定了这一根基。——摘编自戴逸《盛世的沉沦》(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具体措施。结合所学,综述这些措施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以明朝为例,指出其中枢机构的名称和职能,概括“中枢
机构权力分立的格局”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康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的贡献。结合所学,简述康乾时期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的主要举措。【答案】(1)措施: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实行
文书制度。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2)名称:内阁。职能:参与决策的顾问机构。影响:强化了皇权。(3)贡献: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近代抵抗外敌入侵准备了心理基础。举措:康熙时册封五世班禅;“达赖喇嘛”和“
班禅额尔德尼”都由中央政府册封,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秦朝。第一小问是措施,据材料一“善划分地方行政层级,有效分配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可知,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据材料一“并对地方官员权力实施监督”可知,建立以御史大夫为
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据材料一“维护中央权威,保持政令畅通”可知,实行文书制度。第二小问是作用,结合所学从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角度分析。【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
析题。时空:明朝。第一小问是名称,结合所学可知,内阁。第二小问是职能,结合所学从参与决策的顾问机构的角度分析。第三小问是影响,据材料二“一方面担心掌握权力的大臣权势日高,威胁到皇权,因此要另设亲信机构予以制约”可知,强化了皇权。【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拖。时空:清朝。第
一小问是贡献,据材料三“如果没有康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中国就没有现在的版图,就更谈不上现在的统一”可知,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据材料三“而且那时候不统一,中国将是一盘散沙,在近现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后势必分崩离析。后来列强入侵,中国各族人民都
起来反抗侵略,西藏反对英国,东北反对日本,云南、广西反对法国”可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近代抵抗外敌入侵准备了心理基础。第二小问是举措,结合所学从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来说明。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继比利时之后的是法
国,不过,由于若干原因,其发展速度怪得多。法国的煤、铁资源的所在地相隔一定的距离,而且,1871年,铁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割让给德国,进一步削弱了法国的地位。法国工业传统上专门生产极不适合机械化和大量生产的奢侈品。此外,劳动力供应受到限制,因为行会力量很强大,农民们又不愿意离开
土地,尤其是在革命期间分配土地之后。不过,工业化的确逐渐影响了法国北部——在阿尔萨斯—洛林以及里尔、鲁昂和巴黎的周围地区。然而,事实仍旧是,到1914年,法国并未象比利时、英国或德国那样彻底工业化。——摘
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德国的工业化方式截然不同于法国。1871年以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步伐前进,使欧洲其他所有的经济,包括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促成了这一惊人的进步。同时,阿尔萨斯—洛林地区
的获得,使德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增加了宝贵的铁储备物。德国还占有这样的优势:一开始就拥有比英国较陈旧的设备更有效的新式机械。而且,德国政府还通过建立运河网、铁路网、必要时提供关税保护和津贴以及制定能培养出一连串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和技
师的有效的教育制度,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这些因素使德国到1914年时能在钢铁、化学和电力工业方面超过欧洲其他所有的国家,能在采煤和纺织工业方面跟随英国之后。——摘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法国工业革命发展“速度怪得
多”以及德国工业革命发展“巨人般步伐”的各自原因。(2)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影响工业革命发展的因素。【答案】(1)法国工业革命发展“速度怪得多”原因:所需煤铁资源空间分布不够合理,且受战争影响导致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被割
让;传统部门(如奢侈品等)与机械化大批量生产不适应。德国工业革命发展“巨人般步伐”原因: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国家统一,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政治保障;通过战争获得了重要工矿资源,进一步推动了其迅速发展。(2)因素:国家是否统一,安定的政治环境,是开展与推进工业革命重要的前
提与保障;能否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工业革命战略,是否能够及时做好相关产业优化升级是关键;完善国家基础设施,制定配套政策,整合国内资源,处理好国际外交环境是应有之意。【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法德)。据材料“法国的煤、铁资源的所在地相隔一定的
距离,而且,1871年,铁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割让给德国”,得出所需煤铁资源空间分布不够合理,且受战争影响导致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被割让;据材料“法国工业传统上专门生产极不适合机械化和大量生产的奢侈品”,得出传统部门(如奢侈品等)与机械化大批量生产不适应
。德国:据材料“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促成了这一惊人的进步”,得出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国家统一,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政治保障;据材料“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获得,使德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增加了宝贵的铁储备物”,得出通过战争获得了重要工矿资源,进一步推动了其迅速发展。【小问2详解】本题是列举
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法德)。从国家统一、政治环境与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国家是否统一,安定的政治环境,是开展与推进工业革命重要的前提与保障;从国家工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分析,得出能否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工业革命战略
,是否能够及时做好相关产业优化升级是关键;从国家基础设施,国内资源的角度分析,得出完善国家基础设施,制定配套政策,整合国内资源,处理好国际外交环境是应有之意。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长达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导致中国在族群融合的基础上
走向集权并日臻完善:商朝和西周时期华夏族群从黄河中游向东、向南扩张,形成华夏文明核心地带;秦朝,华夏国家持续向南扩张,并以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取代分崩离析的封建体制;儒家世俗说教在汉代上升为官方意识形态,此后在历代封建王朝依然保持其正统地位,教义也日趋复杂;唐朝及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均主要采用科举考
试制度,使得士人地位上升,主导了地方社会。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论题:中央集权制度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论述:夏商周时期,在
频繁的往来和联系过程中,周边的民族逐渐对华夏文明产生了认同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秦朝通过郡县制、官僚政治等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
想成为此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隋唐时期确立科举制为选官用官的主要制度,这就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综上可知,
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发展完善。【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论述题。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材料“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导致中国在族群融合的基础上走向集权并日臻完善”可知中国走向集权体制是
多种因素造成的。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按照历史进程从不同因素阐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夏商周民族认同奠定中央集权的基础;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各国变法,中央集权雏形出现,法家提出加强中央集权理论;秦朝以法家理论作
为指导思想,秦朝通过郡县制、官僚政治等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此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隋唐时期确立科举制为选官用官的主要制度,这就把选拔
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外封建王朝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各级官僚的监察,中央集权不断完善。最后进行总结,古代统治者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
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