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DOC
  • 阅读 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0 页
  • 大小 31.379 KB
  • 2025-01-0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6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docx,共(10)页,31.379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7c84223d292f10ba0f4c16da357631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

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

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

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

是学得来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

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

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摘编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材料二:唐代为吾国诗之盛世,宋诗既异于唐,故褒之者谓其深曲瘦劲,别辟新境;而贬之者谓其枯淡生涩,不及前人。实则平心论

之,宋诗虽殊于唐,而善学唐者莫过于宋。唐人以种种因缘,既在诗坛上留空前之伟绩,宋人欲求树立,不得不自出机杼,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唐宋诗之异点,先粗略论之。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

,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然此中实各有利弊,故宋诗非能胜于唐诗,仅异于唐诗而已。内容上,唐诗以情景为主,即叙事说理,亦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叹含蓄。惟杜甫多叙述议论,然其笔

力雄奇,能化实为虚,以轻灵运苍质。韩愈、孟郊等以作散文之法作诗,始于心之所思,目之所睹,身之所经,描摹刻画,委曲详尽,此在唐诗为别派。宋人承其流而衍之,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如苏黄多咏墨、咏纸、咏砚、咏茶、咏

画扇、咏饮食之诗,而一咏茶小诗,可以和韵四五次。余如朋友往还之迹,谐谑之语,以及论事说理讲学衡文之见解,在宋人诗中尤恒遇之。此皆唐诗所罕见也。夫诗本以言情,情不能直达,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此六朝及唐人之所长也。宋人略唐人之所详,详唐人之所略,虽尽事理之精微,而乏兴象之华妙。技术上,唐诗

已甚精美,宋人则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盖唐人尚天人相半,在有意无意之间,宋人则纯出于有意,欲以人巧夺天工矣。在用事、对偶、句法、用韵、声调诸端皆如此。(摘编自缪钺《论宋诗》)材料三: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

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我学西方诗是从十九世纪浪漫派诗人入手,从前只觉得这派诗有趣味,讨厌前一个时期的假古典派的作品,不了解法国象

征派和现代美国的诗;因为这些诗都和浪漫派诗不同。后来我多读一些象征派诗和英国现代诗,对它们逐渐感到趣味,又觉得我从前所爱好的浪漫派诗有好些毛病,对于它们的爱好不免淡薄了许多。我又回头看看假古典派的作品,逐渐明白作者的环境立场和用意

,觉得它们也有不可抹煞处,对于他们的嫌恶也不免减少了许多。在这种变迁中我又征服了许多新领土,对于已得的领土也比从前认识较清楚。对于中国诗我也经过了同样的变迁。最初我由爱好唐诗而看轻宋诗,后来我又由爱好魏晋诗而看轻唐诗。现在觉得各朝诗

都各有特点,我们不能以衡量魏晋诗的标准去衡量唐诗和宋诗。它们代表几种不同的趣味,我们不必强其同。对于某一种诗,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是一-种新收获;从偏嗜到和他种诗参观互较而重新加以公平的估价,是对于已征服的领土筑了一层更坚固的壁垒。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对于

口胃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真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真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趣

味很少生来就广博,好比开疆辟土,要不厌弃荒原瘠壤,一分一寸地逐渐向外伸张。(摘编自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钱钟书认为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没有推陈出新,而在缪钺

和朱光潜看来,唐诗和宋诗既有异同,又各有所长。B.钱钟书和缪钺沉潜于唐宋诗而有独到发现,朱光潜认为要想欣赏一派诗的佳妙,应该把该诗派和别的诗派作比较。C.钱钟书《谈艺录》中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和材料二缪钺的观点大

体一致。D.钱钟书和缪钺都认为唐诗在诗坛上留下了空前之伟绩;朱光潜认为,读者的阅读趣味也要逐渐地伸张而致广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二都有对比论证,在对比中揭示了宋诗的特色及其创新。B.材料一、三都有比喻论证,并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开疆辟土的比喻。C.材料二、三都有

举例论证,举例典范,给读者留下了鲜活的印象。D.材料一、二侧重写了唐宋诗的发展,材料三写了作者的主观感受。3.根据缪钺的观点,下列关于唐宋诗的比喻不恰当的一项是()A.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海秋菊,自留冷香。B.唐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

而回味隽永;宋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C.譬诸游山水,唐诗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D.譬诸修园林,唐诗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4.请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概括宋诗的成就。5.请简要梳理材料

二的行文脉络。(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秋唱谢应龙一季的雨水足,晒够了秋阳,地里有个好收成。田边一个人站着,一个人蹲着,站着的抽着旱烟卷儿的是四爷,蹲着的头上结着素边皂布头巾的是四奶。田是村里的好田。村里现有的田都好。稍差的这些年都种上

了大豆、花生和红薯,荇里都疯长着青草儿——种的人不愁收,播了种完事。甭管它大豆比白米细,花生赛黄豆大,红薯藤遮不住烈烈的黄土。站在田边,可以看清整个村院,村子里没有狗了,行路的人走得静心清闲。蹲着的四奶对抽着旱烟,

眼睛直望着村子黄土大道的四爷说:“老头子,甭等了,开镰吧!”甭等了?这几天四爷等的就是他的儿子!大儿子在恢复高考后那年上了大学,工作在城里,秋收时总要请假回来帮衬爹,原是不要等的,直到三年前,儿子升了职,开镰

时就再也未见到他影子。春节小车回来,劝爹:这几亩田,就别在它上面想主意,穷折腾了。四爷眼一瞪,那年春节就过得没滋没味的。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二儿子,三儿子,一个专科,一个本科,考得让村里人眼红。四爷听了

消息,好久未作声。半晌才说,谁让他们走了呢?说的是实话。半个也不会回来了。四爷的眼又朝村里逡巡了一阵后,他叹了口气才回过头来对四奶说:“开镰吧。”开镰了,熟透的水稻沉沉地朝着镰刀挥去的方向倒下。沉沉倒下的水稻

在四爷的眼中闪过一道道无比绚丽的弧线,一股无言的稻香痒痒甜甜地悬浮在秋日的风中了,他忍不住打了个响亮的喷嚏。四爷说:“老婆子,看我割了好大的一蔸呢!”四奶接言:“我也割了好大的一蔸呢!”四爷一愣,随即就笑了,“割吧。”日近当午,四爷抬头看了

一下天,天穹里尽是一层薄薄的青云,没有一丝儿的彩色,天底下的飞鸟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邻家地里的庄稼早已割了,稻草胡乱地散在田里,东一垛西一垛的。在不远处的稻田里是几柱冲天的浓烟在飘……四爷的心就猛然地紧缩了一下,他一下就怀念起过去那火火热热的情景来:男人

挑禾挥汗如雨,女人割禾弯腰如弓,机声鸣鸣,镰光闪闪,连最顽皮的娃儿们也跟在挑桶后边泥着脸蛋抢拾着稻穗……四奶说:“我又割了好大的一蔸呢!”四爷看了看已汗流浃背的四奶,她满头的白发和烘黄的稻色正衬着一种游离状的美丽。四爷很痴迷地看了一阵,说:“老婆子,我总觉得这地里怪冷清的

。”四奶抬起满是汗湿的脸,她撩起青布衬衣的下襟在脸上撸了一下,便笑了说:“冷清就冷清吧,难道让人一边唱戏不成?”四爷说:“今日里我才真觉得自己老了。”四奶听了,一愣,随后就豁开牙床笑。“笑啥呢。”四爷见状,问。“笑你七十还不服老呢,想想,人若不老不去,这黄土地上的人

又一茬连着一茬疯长,到今日恐怕连挤都挤不下呢?更何况人要吃要喝,堆成这么多,会弄成啥样呢?”“那种田的把式都老了又去了,田地里冷冷清清了,你说又会成啥样呢?”四奶听了,又一愣。她看见四爷的眼空洞而又迷失般地在空荡荡的田野上呆望着——路上有几个人正远远地朝这里走来。四奶跟着望,

过了一阵,四奶说:“不是咱家的儿,割吧。”“割吧,割起才热闹点。”镰刀又动作起来,稻子在轻吟的阵痛声中成功地倒下。忽然,四爷嘶哑着粗犷的嗓门吼叫了起来:锄禾日当午,挣钱儿读书,谁知读书儿,进城不沾土,说读书,说读书……空旷的田野里,一段如泣如

诉的歌谣,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撒向了天地的四方。不远处一棵苦楝树上一群打盹的鸟儿惊醒了,扇动着惊恐的翅膀箭一般地逃去。四奶没来由地竟浑身颤栗起来,低头看,一层殷红的血液已浸过了她的指尖,无声地点滴在稻田里,她回过头去想看,却不见了血痕,血早已溶浸尘土之中了……6.下列对小

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日割稻,田间地头,老两口你一言我一语,对话简单朴素,富有生活气息,既传递出丰收的喜悦,又暗含着愁绪。B.文中儿子们虽事业有成,但对土地上的劳作已经淡漠,这样写突出了当

今乡村社会只剩老人与小孩留守的空心化现状。C.四奶不小心割破手指,血液溶浸在脚下的尘土中,这一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将人与土地的血肉联系,刻画得入骨入髓。D.小说以“秋唱”为标题,悲怆秋唱引发读者对农村现状的关注和思考,使小说更有含蓄、深沉的情味,富有诗意。7.

从文中看,小说中的“四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8.小说中画线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

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

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亮上疏请自贬三等,汉主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破贼,乃为贼所破,此病不在

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青龙二年,亮屯五丈原。秋八月,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

。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是月,亮卒于军中。长史杨仪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司马懿,懿追之。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敛军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懿按.行亮之营垒处所,叹

曰:“天下奇才也!”追至赤岸,不及而还。的(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B.于是考微

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C.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D.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10.下列对文中加

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拔:攻取B.汉主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行:兼任C.校.变通之道于将来校:订正D.懿按.行亮之营垒处所按:控制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

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但诸葛亮对他十分器重,并在出兵祁山时委以重任。B.马谡领兵失误,被张郃打败,失了街亭,蜀军因此失去了前进的依靠,只得返回汉中。C.司马懿从诸葛亮的使者口中得知,诸葛亮事情多但吃得少,便推断他可能会不久

于世。D.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命令杨仪反举旗帜进攻,司马懿只得领军后退,蜀军取得了胜利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2)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13.陈

寿评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登楼①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②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③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④,

日暮聊为梁父吟⑤。[注释]①本诗作于764年春,此时诗人已客居成都五年。②玉垒:山名。③西山寇盗:763年正月,安史之乱平定,十月,吐蕃攻陷长安,年底又破松、维、保等州,继而再陷剑南、西山诸州。④后主:指蜀。汉后主刘禅,宠信宦官,终致亡国。⑤《

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诗篇。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同样是反衬手法。B.颔联写锦江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浮云起灭正像古今世势变幻

,形成了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北极”指极北边远之地,点明朝廷之难以企及,“莫相侵”是对敌人的警告,义正辞严,浩气凛然。D.这首七律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颔联“来天地”和“变古今”气势浩大,颈联“终”和“莫”

则在痛苦中透出坚定的信念。15.本诗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请结合全诗谈谈“伤客心”的原因主要有哪些?(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陶渊明《归园田

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的向往。(3)白居易《琵琶行》用语简洁凝练,开篇的“__________”一句就交代了人物、地点、时间和事件,“__________

”一句点明季节,并渲染了氛围。(4)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句共七组叠字统领全词,奠定了凄凉哀伤的感情基调。(5)古人在修身时很注重自我反省,《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

”,《劝学》中有“__________”,荀子认为这样做了就可以达到“__________”的境界。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

寒。”这是很多人_______的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知识体系,是中国农耕社会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所_______的基本准则。二十四节气及其实践活动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美好生活

的象征。然而在气象科学蓬勃发展、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时代,我们与二十四节气似乎有了某种程度的“脱钩”。那么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保护二十四节气?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护二十四节气就是保护民族精神。漫漫历史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形成了诸多民俗,_______带有地域色彩,但中华民族勤劳勇

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以贯之。二十的的四节气蕴含的思想精神,是_______的农耕文化的命脉之所在,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与魂”。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

心得到壮大和培育。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耳熟能详遵守即使不绝如缕B.耳濡目染遵守尽管不绝如缕C.耳濡目染遵循即使源远流长D.耳熟能详遵循尽管源远流长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黄河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河,

怎么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摇篮”呢?B.陶渊明在“复得返自然”的淡泊中,展现出世间另一种美好的人生。C.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捡拾一些烂菜叶,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D.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

,赋予了它新的含义。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从而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B.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

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C.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培育和壮大。D.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培育和壮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节日

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

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①。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

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②,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

后恢复吃晚饭,③,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20.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

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

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作文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李绅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可见劳动辛苦;高尔基语“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可见劳动快乐。的确,劳动有苦有乐。请叙写一位你身边的劳动者,表

达你对劳动苦乐的思考。要求:(1)综合材料大意,选好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2)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不得抄袭和套作;(3)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800字。的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