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docx,共(7)页,2.669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7bbb3940dae5f723d0ac649a571f5a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湖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一、选择题1.从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除了高位神“帝”和祖先崇拜外,商人对风、雨、虹、雪等自然现象都有祭祀记录,这些自然现象受到了商人的重视。由此可以推知
当时A.民间信仰体系与官方相同B.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C.农业生产是重要经济活动D.土地是国家财富来源2.史载,330年,晋成帝开始度田收税,规定每亩税米三升。哀帝继位之后减少田租,每亩税米二升。太元年间,鉴于“咸康初年计算税米,五十多万斛收不上来”的情况,规定按
人丁收税米。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A.赋役沉重导致农民抗交B.按丁收税成为历史必然趋势C.大官僚大地主势力强大D.税制变化加重了地主的负担3.阿倍仲麻吕(汉名见衡)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遭唐留学生之-。他先在长安太学学习,毕业后参加唐朝科举考试,于开元年间
高中进士.历仕三代皇帝,官至左散脯常侍兼安南都护,曾以大唐使节身份回访日本。由此可知,当时中国A.科举制度对应试者没有身份限制B.科举考试制度被日本所仿效C.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D.吸收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4.“卓筒井”是宋仁宗年间出现于四川的新式盐井
,用唧筒代替牛皮囊为取卤器,是井盐史上钻凿工艺的重大革新,问世后即迅速流传,使井盐的产量激增。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手工业生产日益专业化B.制盐技术世界领先C.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D.生产力水平提高5.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
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经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反映了当时A.手工业发展阻碍农业生产B.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6.以下是我国古代关于疫病的认识。这反映出《吕氏
春秋·季春纪》“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的《黄帝内经》“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向大小,病状相似。’东汉张仲景认为气候不正常是疫病传播原因。隋代巢元方第一次明确提出“疫”是具有传染性的。明末吴又可认识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
播两条途径。A.中国古代瘟疫发生较频繁B.气候变化导致疫病的传播C.中国古代对瘟疫的认识逐步深化D.中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7.民国纪元的头十年,“海关为划一时刻起见,尝以东经120度经线之时刻,为沿海各关通用之时。称之曰海岸时,实即第八区之标准时。其时区范围未经规定,但内地如京奉、京汉、津浦
等线路,以及长江一带,均采用之。”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南京国民政府大力推行标准时B.时间观念更新是交通进步前提C.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趋向平衡D.标准时推行符合社会发展需求8.“平民”最初是指与享受特权的
官宦相对的黎民百姓。中共建党初期将“平民”用于描述劳资斗争,包含与资产阶级对抗的含义。中共三大上,陈独秀等人将“平民”再次解释为最初的内涵。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中共A.放弃了阶级斗争的主张B.确立了共产主义的目标
C.对国情认识进一步深入D.实现了从幼稚走向成熟9.1953年开始,新中国将劳动用工制度的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建设计划,到1955年最终形成了统包分配,能进不出的劳动管理制度,实现了"全民就业"。据此可知,影响该时期就业政策的主要因素是A.重工业发展对
人才需求B.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C.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解放D.重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10.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
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说明A.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B.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优势地位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D.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11.古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文化的重要构成。在古希腊神话中,天神雅典娜为了寻求公平正义,采用陪审团的集体审
判的模式创立了阿瑞奥帕戈陪审法庭,这为后来雅典陪审法庭的创立提供了借鉴。对此,合理的解读是A.民主政治植根于久远的文化传统B.公平正义只存在于雅典神话中C.雅典娜是雅典城邦民主的奠基人D.编撰神话意在树立法律权威性12.“那里有爬满青藤的金字塔
,有古木参天的城市废墟,有令人瞠目的巨大而精美的雕刻艺术,有无数让人难以解释的谜团……奥尔梅克、托尔特克、阿兹特克……难以计数的黄金在无人知晓的洞穴、深井中沉睡,直到欧洲人背着火枪的身影在密林外闪现……”这段描述可能出自A.《古代近东文明——古代两河文明、埃
及文明、波斯文明研究》B.《亚历山大远征记》C.《探寻古罗马文明》D.《黄金帝国的落日:追踪美洲古代文明》13.16、17世纪,西班牙在拉丁美洲以贵金属开发为核心,建立起封建性的大庄园种植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种植的不是玉米而是
从欧洲引进的小麦。这举措A.造成了殖民地经济畸形发展B.促进了西班牙的资本原始积累C.以传播先进生产方式为出发点D.推动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均衡化14.三角贸易是指一个牵扯到三个区域或港口的贸易名词。根据下图判断A.图1推动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B.
图2标志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C.图3有利于美洲资本主义的发展D.三者都体现西方资本主义扩张性15.近代以来,英国村庄的聚落形态发生了变化,中心聚集型村庄越来越少,呈手指状或章鱼须状向外放射型的村庄越来越多,“指尖”则是农田,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工业革命推动农
村城市化进程B.自由主义思想盛行加剧农村的分散C.工业革命后新型交通工具的兴起的的D.工业化严重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16.1945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而1995
年的《世贸组织协定》则将“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A.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增强B.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C.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D.冷战结束推动国际决策民主化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汉时期,城
市成为了国家的统治中心,辐射统治周边乡村;经济上城乡还处于一体化的自然状态之下,村民和城郭居民都以农业生产为主。到中唐后,政府为增加收入,开始实行“以贫富为差”“凡百役之费,一钱敛之”的制度,并将户口分为“乡村户,”(以从事农业的
乡村居民为主)乖“坊郭户”(以从事工商业的城市居民为主),规定“坊郭户配现钱须多”。这反映出中国由传统的“四民(士、农、工、商)分业”向“城乡分业”的转化。同时,由于新的选拔制度将越来越多的乡村优秀分子吸引到城市,从而使城市变成
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乡村变成政治上的边缘和经济上的皇粮供应地。城乡关系由以往的“城乡一体”走向了“城乡分离”,城乡的贫富差距也迅速加大。——据戴顺祥《从城乡一体到城乡分离》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演变历程示意图——据年猛《中国城乡关系演变历程、融合障碍
与支持政策》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到唐朝中期“城乡分离”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示意图中①和②的相关内容。(3)综上,谈谈你对我国城乡关系演变认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的材料一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潮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
1648年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认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的根本原则,确立了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中的核心地位。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直到二战之后,
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才逐渐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行为规则,构成了当代国际法。国际组织大量出现,使国际法中出现了全新的关于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法律体系。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国际法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分支-国际
经济法。同时,还产生了许多国际法的新分支,比如航空法、外空法、国际环境保护法等。——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材料二中国坚定捍卫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以建设性姿态参与国
际规则制定,已参加了几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500多项国际公约和2万多项双边条约,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国际法治的坚定维护者和建设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契合当代国际法发展大势,为国际法指明了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和共
同的前途命运为依归的新的价值目标。——摘编自徐宏《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国际法发展的新特点,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中国在国际法体系中地位的变化,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推动国际
法发展的积极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图1是画家维米尔描绘妻子秤钱币的情景;图2中一位地理学家正埋首绘制地图;图3中一位戴帽子的军官与妇人在玩牌,黑人男孩手持青花瓷壶在旁斟茶。男人帽子由产自北美五大湖区的海狸皮制成,青花
茶壶可能来自中国。类似题材,在同一时期其他荷兰画家笔下均有呈现。材料中的油画创作取材于当时荷兰市民的日常生活。根据油画折射出的历史信息,自拟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结合至少两幅油画提炼主题,简要说明历史信息,史论结合,逻辑严密)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
要求。材料晚清时期,中国传统的医疗卫生管理日渐颓废。20世纪初,中国新式知识精英积极倡言发展医疗卫生,其中俞廉三在奏设医学堂时指出:“医术一门为人生性命所关,中国医学最精,以向未专立学科,渐致失传。”1905年,民政部成立后,设
卫生司,负责医疗卫生,并对医疗卫生建设作了相应的规划并建立了多种新式医院,各地相继创办了一批官办医学校,同时还颁布了《预防时疫清洁规则》《管理饮食物营业规则》等相关的专门法规。在民政部的指导下,各地举办了清洁卫生、学校卫生
、防疫等公共卫生事业并倡导进行医学研究。由于整体观念与制度的落后以及受制于人才和财力,新政时期的医疗卫生政策只能是中国近代医疗卫生政策的发端,只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实施,取得一定成效,促进了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
的发展。——摘编自李传斌《清末新政时期的医疗卫生政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医疗卫生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医疗卫生改革的影响。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
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