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docx,共(8)页,1.858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74416391c50003134729789e92de57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学年第二学期浙江G5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学号和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写在指定位置;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选择题部分一、选
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左传·昭公七年》载楚国申无宇的话说:“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
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臣,谁非君臣。”唐代柳宗元指出:“封建非圣人意,势也。”据此可知,分封制()A.已经包含着大一统的制度萌芽B.采取分土而治是当时的形势使然C.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D.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2.春秋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
不同,但也存在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孟子则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春秋战国时代士的“共同的特点”是()A.
闪耀着民本思想光辉B.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C.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政治主张D.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3.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基本特点。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是“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权,必须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中重要的一点是: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
通畅。下列项中,属于秦朝“保证政令通畅”的措施有()①构筑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②实行巡视监察制度以加强对官员的管理③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④修筑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和急递铺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政治的混乱也导致租庸调的实物税征收困难,于是唐朝政府
开始通过两税法征收铜钱。这一变化使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都得到了发展。但铜钱不便于大量运输,各地的节度使也禁止铜钱外流。为了不被节度使和强盗发现,当时的商人开发出了一种既安全又便捷的汇款技术。当时商人开发的“汇款技术”是()的A.会子
B.“飞钱”C.庄票D.汇票5.马可·波罗(1254年—1324年)曾经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且在忽必烈手下工作了17年,后来他从海路经波斯湾回到威尼斯,又在与热那亚的战争中被捕。他在狱中口述的《东方见闻录》记载了大量关于中国的信息。他不可
能记载的“中国信息”是()A.不管走到哪,都可以用纸币进行支付B.刺桐(泉州)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C.中国人来拜访我……有的要学数学,有的对伦理科学感兴趣D.杭州除了各街道上密密麻麻店铺外,还有十个大广场或市场6.清代,随着农业生产集约化和农艺的
进步,土地收获量有了提高。在乾隆当政的六十年间,江南米价陡涨四倍,驱使着人们热衷于购买土地。正如有人描述的: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莫不志在良田。关于这种现象所产生的主要影响,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促进农产品商品
化迅速发展B.引进玉米等农作物,种植遍布全国C.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D.加剧人地矛盾,统治危机初步显现7.如何调节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使地方长官既拥有相对集中、足以应对突发事变的权力,又不使其权力尾大不掉而违背中央集权的原则,是历代统治者反复思考的一大难题。而这一
难题在清朝得到了相对完美的解决。“相对完美的解决”主要是指()A.军机处的设立B.总督、巡抚制度的固定C.京察和大计实行D.省、府、县三级的形成8.阅读如图,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城市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
本模式图()A.城市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B.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并平衡发展C.具有近代化性质和半殖民地特征的.D.公共交通的大发展促进了市区面积的扩大9.革命歌谣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路
走来的有声记忆。其中《插秧曲》中唱到:“一、二、三……绿映映……插得整齐又好看……我们是苏维埃公民,都得参加革命战争”。这一歌谣反映了()A.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B.土地革命时期人民群众唱述新生活C.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开始
利用歌谣宣传革命D.解放战争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必胜的信念10.阅读如表,导致1978—1984年中国农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农业各项指标增长(1978—1984)单位:万吨1978年1980年1982
年1984年1984年比1978年增长1978年至1984年年平均增长农业总产值(亿元)1397192224833214130%14.9%粮食3047732056354504073133.6%4.9%肉类85612051350154080%10.3%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B.取消农业税和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C.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和大型农业机械使用D.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方针实施11.《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法典编撰达到顶峰的标志。法典首次明确规定:废除奴役终身制,债务人奴役不得超过3年;债主不得殴打、虐待或杀害债务人;高利贷
受限制,违法者将被没收全部财产。据此可知,该法典()A.侧重保护债务人的权益B.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C.为研究古代非洲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D.注重调节债务人和债权人的矛盾12.有美国学者说:“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人口减少
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天花不仅击溃了印第安人的抵抗力,也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冲击。印第安人不再相信神的庇护,转而信仰“欧洲上帝”。材料主要反映了天花()A.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B.导致印第安文明的彻底消亡.C.使美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D.加快了欧洲征服美
洲的进程13.如图为印刷于英国伦敦,发行于毛里求斯的殖民地银行纸币。1810年,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取了毛里求斯,顺理成章地将自己的货币体系推行至当地,不料在之后不久的1847年,由于深受英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再加上国际糖价下跌,毛里求斯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据此可知(
)A.英国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形成B.越来越多的地区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欧美主导的世界市场对弱势国家的重大经济影响D.英国的殖民统治给毛里求斯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4.英国人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民族,在国家政治制度方面成就丰富厚重。
美国学者海斯等人指出:“英国是第一个摧毁专制政体的国家,也是最后建立民主政体的国家之一。”西欧历史学家哈勒维则评论说:“英国是供宪政考古的博物馆,这里积聚了以往岁月的陈物遗迹。”上述材料旨在说明英国“政治制度”()A.富有原创性精神B.呈现出连续性和渐进
性的特点C.具有灵活性特点D.发展的主体是君主制和议会制15.1955年,联合国颁布了《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报告》,倡导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共同参与社区事务,以自身的努力和政府联合一致,合理利用社区内外资源,
共同为改善社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而努力。据此可知()A.联合国积极推动社区建设B.社区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C.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D.社区已发展成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
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6.在宋代中国与亚洲海洋各国共同推动下,南海、印度洋沿岸地区、东北亚之间有了稳定而密切的贸易联系,有学者称之为南海贸易体系。在这个体
系中,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是世界市场需求最大的商品,同时中国也是东南亚、南亚香料的主要消费者。据此可知,“南海贸易体系”()A.扩大了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B.为朝贡贸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C.推动了新的亚洲贸易中心形成D.导致陆上丝绸之
路的重要性下降的17.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
句等的愚蠢。材料旨在说明()A.三民主义照搬了西方的政治制度B.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C.社会制度的变革要和人事相结合D.辛亥革命未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18.2000年10月,12日,中非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本着“平等协商、增进了解、加强友谊、促进
合作”的宗旨,通过了《北京宣言》和《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开辟了中非关系发展的新纪元。下列选项中,属于新中国为促进中非友谊所做的努力有()①提出“求同存异”为中非友好提供指导原则②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成立中非合作论坛③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为中非合作提供平台④中共十八
大以来提出“真实亲诚”的中非关系理念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9.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事是()A.中国印刷术的传播B.草原丝绸之路的开通C.蒙古军队第二次西征D.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20.全球经济共同体的扩展只不过是各民族之间相互斗争的另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并没有使
各民族为捍卫自己的文化而斗争变得更容易,而恰恰使得这种斗争变得更困难,因为这种全球经济共同体在本民族内部唤起当前物质利益与民族未来的冲突,并使既得利益者与本民族的敌人联手而反对民族的未来。材料旨在说明()A.经
济全球化给各地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挑战B.民族内部的既得利益者极力推动全球经济共同体扩展C.经济全球化下一个民族当前物质利益与未来的冲突难以调和D.各民族之间应该摒弃斗争,携手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21.在治史方法上,以顾炎武为代表的明末清初思想家认为史家的
任务就是要“述往事,勖来者”“述往事以为来者师”,史学要“引古筹今”“鉴往训今”,史家要博古通今,成“一家之言”。材料旨在()A.强调史学为现实服务的功能,主张经世致用B.阐明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认识C.批判传统史观的束缚,注重叙述重大影响力的
事件D.揭示实地调研、对史料求源等方法对史事考证的重要性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2题14分,第23题6分,第24题20分,第25题12分,共52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初,河南道行台、兵部尚书杨尚希上奏说:“当今郡县
,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需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引自《隋书·杨尚希传》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自秦代以来就重视采取合适的
民族政策。一般而言,少数民族居住在边疆地带,这些地带为了防御的需要,常常设置有军管型的行政组织,这些组织往往与少数民族的特殊行政制度结合在一起,不容易分开。土司制度兴起于元朝,是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政策上的一大变化。从秦汉以至唐宋时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上
是羁縻政策。土司制度则比羁縻政策进了一层,变间接统治为直接统治。土司统治比较起郡县制来,自然是一种落后的社会形态。而且从实质上说来,土司统治是一种半割据状态,与中央集权制是水火不相容的。经过再进一步的改土归流,土司制度就转变为正式的郡县制了。——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
行政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杨尚希上奏”的具体问题。结合所学,指出隋朝解决这些问题的政治实践及影响。(2)结合所学,列举汉代和唐代“军管型的行政组织”各一例。根据材料二、概括土司制度带来的在少数民族政策上的
“一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简析明清时期“改土归流”的原因和历史影响。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永乐十八年(1420),紫禁城工程基本竣工,一朵建筑奇葩终于盛开在拥有古老文明的东方。这座辉煌的宫殿,不仅气势磅礴,精美绝伦,同时还巧妙的蕴含了中
国传统思想文化观念。宫殿设计所蕴含的礼制规范更是超乎想象,从台阶数量到大殿的尺寸,甚至小到一颗门钉,都不是随意安放。紫禁城,一直成为国人的目光聚焦之所在,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中枢。之后近六百年中,除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这20余年外,这里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枢。今天,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已
不再是昔日的皇家禁地,而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已经成为两千多万人口共同生活的家园,同时也是13亿中国人共同的心灵家园。——摘编自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析明清“紫禁城(故宫)”之价值。24.战争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但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材料一3世纪至6世纪是欧亚大陆普遍遭受入侵的时期,结束了古典文明,宣告了中世纪文明的到来。欧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地区入侵者以日耳曼人居多。这些日耳曼民族的制度和风俗,应当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因为罗
马帝国崩溃之后,它们成为西方新兴文明的基本组成部分。几种新的日耳曼语和罗曼语取代了拉丁语,新兴的基督教接替了古罗马诸神.罗马帝国的结构已为一群新的民族国家所替代。尽管西罗马帝国灭亡了,但它也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材料二所谓欧洲共性,是指欧洲社会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制度方面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在拿破仑之前,欧洲已存在不少共性。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资本主义的法国与封建主义的欧洲大陆其他国家产生了制度上的分
歧与对立,欧洲的共性削弱了,差异性扩大了。然而,拿破仑战争及其改革扭转了这一趋势,把革命的种子播撒在被征服地区,欧洲大陆处处闪耀着法国大革命原则与理念的光辉,欧洲的共性重新得到加强。——摘编自宛凤英《拿破仑发动战争与欧洲一体化进
程》材料三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20世纪的历史潮流,它的兴起是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危机同时发生的。它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殖民体系的崩溃和民族独立的国家体系的建立。……这一历史潮流虽然在东方自20世纪初就开始了
,但是,只有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形成不可挡的洪流。亚非拉发展中的民族独立国家在国情上千差万别,政治体制、发展道路、历史传统、文化和民族各不相同。独立后的新加坡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历史上接受“龙的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又以“新儒学”为指导思想。新加坡正确地处理
了经济建设与政治改革、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传统与现代化以及本国与邻国等关系。——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日耳曼入侵给欧洲带来的“根本性的变化”,并指
出罗马帝国留下“丰富的遗产”在中世纪欧洲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法国太革命后欧洲旧的“共性”削弱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拿破仑战争及其改革后欧洲新“共性”的政治文化内涵。(3)根据材料三、
结合所学,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成为“不可挡的洪流”的主要原因。综合材料一二三、归纳不同时期的战争对文化影响的历史启示。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科技创新。历史
事实表明,经济大国不等于经济强国。一个国家长期落后归根到底是由于技术落后,而不是取决于经济规模大小。……由于技术创新和工业制造落后于人,西方列强才得以用坚船利炮轰开我们的国门。中国近代史上落后挨打的根子就是技术落后。这个教训太深刻了!——习近平《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
联组讨论时的讲话》(2013年3月4日)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影响,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