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79.186 KB
  • 2024-10-0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0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共(13)页,79.18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713e4475e46012ccb9d6ff5aef8ea4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炎德·英才大联考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二)历史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据考证,曾侯乙编钟上一句铭文为“临有江夏”

,提到了“夏水”,这与《左传》中记载公元前529年楚灵王在乾溪之役(楚国内乱)众叛亲离后“王沿夏,将欲入鄢”中的“夏”一致,都是汉水别名。这表明()A.文物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曾国建国于春秋中晚期C.文物

与文献可相互印证D.曾楚两国有过正面交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曾侯乙编钟上的一句铭文……《左传》中记载公元前529年楚灵王

在乾溪之役(楚国内乱)众叛亲离”可知,文物属于实物史料,《左传》属于文献史料,相互佐证既有利于史料证伪,也有利于还原历史事实,C项正确;文物与文献是否可靠要经过考证,排除A项;曾国建国于何时材料未提到,排除B项;题干信息中唯一提到的战争“乾溪之役”属于楚国内乱,

排除D项。故选C项。2.秦代民田占有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有爵者实行赐田制,二是对无爵者实行授田制。无论是赐田制还是授田制,皆为土地私有制。该政策的推行()A.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B.推动国家统一的实现C.

打击了地方贵族势力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通过赐田和授田,发展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土地利用率,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A项正确;秦代指秦朝统一后的历史时期,排

除B项;打击了地方贵族势力与“对有爵者实行赐田制”不符,排除C项;赐田和授田并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A项。3.晋孝武帝时,贾弼之在朝廷的支持下广收百氏谱记,写成了《姓氏簿状》,建立了正式的士族家谱档案;王僧孺受梁武帝之命改定百家谱,著有《十

八州谱》等著作。这些举措()A.深受门阀制度的影响B.完善了血缘宗法制度C.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D.践行了儒家治国理念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姓氏簿状》和《十八州谱》的修订,是为了突出世家大

族的特殊地位,进而维护其特权,反映了这些措施深受门阀制度的影响,A项正确;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崩溃瓦解,排除B项;门阀政治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治国理念,排除D项。故选A项。4.唐太宗曾对门下省长官说,国家“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

,有是有非,衔以为怨。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据此可知,当时()A.政治体制中蕴含着理性色彩B.君主专制干涉政府的运行C.中枢机构以权谋私现象突出D.三省六部制存在严重弊病【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可知,设立三省的目的是相

互监督,避免出现决策的失误,体现了政治体制中蕴含着理性色彩,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君主专制的干涉,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政治体制中蕴含着理性色彩,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5.“斗茶”是中国古代评比茶之优劣的一种方式。据北宋蔡襄《茶录》记载:“建安民间试茶

,皆不入香,恐夺其真。”可知,斗茶之风由贡茶之产地——福建建安兴起。到了宋代,从制茶者到茶商,从民间到皇宫,从百姓到文人雅士,各个阶层都爱玩斗茶。由此可见,宋代()A.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B.社会生活平民

化趋势加强C.茶叶在全国普遍种植D.文人雅士引领了社会潮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到了宋代,从制茶者到茶商,从民间到皇宫,从百姓到文人雅士,各个阶层都爱玩斗茶。”可知,宋代从皇宫到文人雅士都喜爱民间斗茶,表明宋代的社会

生活普通化、大众化,体现了宋代社会生活平民化趋势加强,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茶叶在全国普遍种植表述太绝对,有的地方不适宜种植茶叶,排除C项;由材料“到了宋代,从制茶者到茶商,从民间到

皇宫,从百姓到文人雅士,各个阶层都爱玩斗茶。”可知文人雅士也是斗茶阶层之一,看不出引领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6.契丹建国后向东扩张,灭渤海国后,包括女真、铁骊、达卢古、鼻骨德等东疆部族纷纷主动臣服,成为辽朝羁縻统治下的属国属部。辽

太祖在渤海故地仿旧制建东丹国,辽太宗时诏命东丹举国西迁。辽朝在东北的扩张()A.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B.促进了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交流C.加剧了民族政权对峙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

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契丹政权灭渤海国,对女真等部族羁縻统治,仿其旧制建东丹国,命东丹国西迁等,加快了与东北各族的交

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项正确;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与“东疆部族纷纷主动臣服”等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契丹政权与东北等部族均为游牧民族,排除B项;灭渤海国、迁东丹国,实行羁縻统治等,削弱而非加剧了民族政权对峙,排除C项。故选D项。7.明初对地方高层政区的管理实行都指挥使

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三司分立,并分属中央三个不同的机构。明后期陆续向各地派遣总督、巡抚,统驭三司,总揽地方权力,逐渐成为固定的职位。督抚的设置A.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奠定了行省制度的基础D.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后期陆续向各地派遣总

督、巡抚,统驭三司,总揽地方权力,督抚的设置主要是对地方权力的整合,有利于迅速解决三司分权带来的弊端,高效解决地方事务,提高行政效率,B项正确;明朝三司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而督抚的设置是为了提高行政效

率,排除A;元朝是已经确立行省制度,排除C;督抚制度是对地方管理制度的调整,不能说是完善,排除D。8.明末,市面上出版了《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等一类由商人编撰的书籍,介绍了国内主要的水陆交通要道。有的书后还附有一些诗文,描述商旅艰辛。这反映出当时

()A.地理知识受到关注B.商人支持出版事业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经世致用思想传播【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末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天下路

程图引》等一类由商人编撰的书籍,介绍了国内主要的水陆交通要道。”及所学可知,明末商人在经商的过程中记录了国内主要的水陆交通要道,并且在市面上出版了《天下水陆路程》,适应了当时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的需求,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地理知识受到关注,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商人支持出版

事业,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项;经世致用一词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选项与题干信

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9.李贽认为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并不是什么“万世之至论”。他强调“各从所好,各聘所长”,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和个性。他的主张()A

.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B.具有近代思想启蒙的意义C.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D.反映正在成长的市民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并不是什么万世之至论……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和个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促使了思

想上的变化,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排除A项;李贽的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并不是近代思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李贽对理学的批判,不能得出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表康熙年年间苏州织造李煦奏折内容摘录。由此可知,

奏折制度()上奏内容上奏时间苏州得雨并报米价折康熙三十二年七月贺亲征噶尔丹获胜折康熙三十五年七月闻太仓有人起事折康熙四十六年十二月巡盐张应召居官情形折康熙六十年八月A.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B.赋予了中央机构决策权C.滋生了因循守旧风气D.强化了

对官僚机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奏折制度,皇帝可以更好的知晓地方的事务,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D项正确;奏折制度并不是会降低效率,排除A项;奏折制度并不会赋予中央决策权,排除B项;C项与奏

折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据历年海关报告统计,中国棉花出口由1871年至1873年的8486公担,发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290417公担。同时中国棉纺织业中以洋棉纱代替手工棉纱的现象日益普遍。由此可见()为A.中国对外贸易逆差加

大B.近代棉纺织业发展停滞C.传统自然经济日益解体D.列强加快对华资本输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年至1893年(中国)。根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中国棉花出口大幅增长,洋棉纱代替手

工棉纱现象日益普遍,这一现象说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后,棉纺织业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传统自然经济日益解体,C项正确;材料提及棉花出口量增大,洋棉纱进口增多,不能说明整体贸易逆差问题,排除A项;材料说明中国棉纺织

业发展迅速,排除B项;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列强资本才大量输入,排除D项。故选C项。12.1900年6月,由上海等地官员与各国驻上海领事议定的《保护上海长江内地通共章程》中规定:“各国以后如不待中国督抚商允,竟至多

派兵轮驶入长江等处,以致百姓怀疑,借端启衅,毁坏洋商、教士人命产业,事后中国不认赔偿。”这从侧面反映出()A.列强改变了侵略中国的态度B.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C.中国人民抗争对列强的冲击D.地方割据的局面已基本形成【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00年的上海等地官员与各国驻上海领事议定的《保护上海长江内地通共章程》中“各国以后如不待中国督抚商允,竟至多派兵轮驶入长江等处,以致百姓怀疑,借端启衅,毁坏洋商、教士人命产业,事后中国不认赔偿”可知在一定的

章程中,要求各国多派兵进入长江等处需要与中国督抚商允,否则百姓破坏,中国不认赔偿,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抗争冲击了列强的侵略,C项正确;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态度没有改变,八国联军侵华就是例证,排除A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

订之后,排除B项;晚清时期虽然有中央权力下移,但未出现地方割据,排除D项。故选C项。13.下图为民国漫画《自作孽,不可活》,漫画中的石碑上刻有“萬岁”二字,碑座上书“民国六年七月一日立此镇压”。该漫画A.揭示了清政府必然走向灭亡B.揭露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C.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推动了国民

革命运动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民国六年七月”可知,这是1917年,从漫画人物形象以及“万岁”,可以判断出漫画讽刺的是张勋复辟事件,而张勋复辟的失败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项正确;1912年清政府就

已经灭亡,排除A项;袁世凯复辟时间是在1915年,民国四年,排除B项;国民革命运动开始时间是在192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4.1924年,国民党开始重视民众运动,广东成为全国农民运动中心。1926年底到1927年上半年,湖南、湖

北农民运动迅猛发展,而广东农民运动却停滞不前。这一现象说明()A.两湖地区土地革命迅速发展B.革命政权的群众基础得以扩大C.农民运动推动了国民大革命D.革命形势的发展影响农民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926年底到1927年上半年,湖

南、湖北农民运动迅猛发展,而广东农民运动却停滞不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进行到湖南、湖北,这些地方的农民运动就发展迅速,体现的是革命形势对农民运动的影响,D项正确;土地革命是我党在根据地进行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革命政

权的基础,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民大革命对农民运动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5.《中国的1936年:两种命运的决战》一书中叙述:说起1936年的中国,也发生了很多重大的事情、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中国的大西北就先后发生了两件几乎堪称“扭

转时局”的政治事件。这两个政治事件的共同点是()A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B.结束了国共十年对峙局面.C.积聚了民族救亡力量D.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两个政治事件是指会宁会师和西安事变,

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战略转移的完成,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其共同点是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后,两者积聚了抗日救亡力量,C项正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排除A项;西安事变结束了国共十年对峙局面,排除B项;国民革命推翻了北

洋军阀反动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16.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公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一切乡村中在土地制度改革前的债务。《中国土地法大纲》的

这些规定A.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促成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C.逐渐改变国共两党力量对比D.推动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制定使解放区的农民获得了土地,极大地提高了农民

的参军和生产积极性,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改造才底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解放区的土改并未直接促成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B项;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1947年10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已转入战略进攻的新态势,排除D项。故选C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18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6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出自明代冯

梦龙《古今小说》,被学者认定为传世的宋元话本。话本梗概如下:故事发生在南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杨思温“因靖康年间,流寓在燕山(今北京),犹幸相逢姨夫张二官人在燕山开店,遂寓居焉’。燕山百姓“虽居北地,也重元宵。未闻鼓采喧天,只听胡笳聒耳”。这里虽不及东京元宵的盛

况,也是“街上喧闹“半是京华(东京)流寓人”。东京人有元宵夜插戴花朵的习惯,而燕山的女真孩童、女子头顶耳畔戴着葱、蒜做装饰;东京流行的娱乐方式“三棒鼓”也处处可见。杨思温在一位贵夫人的随从队伍中见到一女子,打扮“好似东京人”,疑其为义兄之妻郑意娘。他跟着

对方来到燕山最大的酒楼秦楼。这里“似东京白樊楼一般,楼上有六十个阁儿,下面散铺七八十副卓(同‘桌’)凳。当夜卖酒,合堂热闹”。秦楼也有来自东京酒楼的跑堂(服务人员),杨思温从他们口中得知夫人“常常夜间将带宅眷来此饮

酒”。杨思温就此打听到女子的居所,彼此相认。的材料二《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写郑意娘被金人掳去,不甘屈辱,自刎而死。反映了妇女在民族压迫下的悲惨命运,讴歌了她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主题。总的看来,宋代话本中的优秀小说比较冖阔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尤其

是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鲜明地表现了市民和其他下层人民的思想愿望,具有朦胧的民主倾向和反抗精神。——杨忠《浅宋元话本及其价值与影响》(1)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故事梗概中提取情节,指出它们所反映的两宋社会发展

的一个重要特征,并谈谈对该特征的认识。(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两个小说情节及对应的历史特征,对历史特征的概述和分析准确全面)(2)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宋元话本的史料价值【答案】(1)示例情节一:燕山居民和东京一样重视元宵节;燕山酒楼在规模、经营方式上与东京相似;服饰、娱乐也受到了北宋习俗的影响;东京

人移居燕山,与女真人杂居等。历史特征:两宋时期民族交融加深。认识: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没有中断,政权间经济、文化联系稳定;各民族杂居,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相互影响;少数民族政权接受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各民族间的经济

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情节二:杨思温姨夫“在燕山开店”;秦楼规模大,营业时间长;城市娱乐生活丰富等。历史特征:宋元时期城市兴盛,认识: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海外贸易活跃、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城市的兴盛

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发展、坊市制度瓦解,城市生活及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推动了宋词、元曲、话本等市民文化的发展。(2)宋元话本属于文献史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元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材料中提及的《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既能体现宋元时期政权并立的背景之下各民族的冲突与交融、又能展示城市经济的繁盛、对于

研究宋元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话本属于文学作品,存在一定的虚构性,有艺术加工成分,需要找寻其他类型史料与之相互印证。【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如选取燕山居民和东京一样重视元宵节;燕山酒楼在规模、经营

方式上与东京相似;服饰、娱乐也受到了北宋习俗的影响;东京人移居燕山,与女真人杂居等情节,这些情节反映了两宋时期民族交融的较深。说明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没有中断,政权间经济、文化联系稳定;各民族杂居,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相互影响;少数民族政权接受中原王

朝的政治制度;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选择其他的情结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小问2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对于宋元话本的史料价值,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元话本属于文献史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宋元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材料中提及的《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既能体现宋元时期政权并立的背景之下各民族的冲突与交融、又能展示城市经济的繁盛、对于研究宋元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话本属于文学作品,存在一定的虚构性,有艺术加工成分,需要找寻其他类型史料与之相互印证。18.阅读材料,完

成下列要求。一封信件,两份译文1793年,英国政府派马戛尔尼率团使华,以东印度公司董事长弗兰西斯培林爵士致两广总督郭世勋信件的形式,将此事通知给中国。材料一为该信英文内容直译,材料二为郭世勋上乾隆皇帝奏折所附此信之中译本。材料一最仁慈的英王陛下听说:贵国皇帝庆祝八十

万寿的时候,本来准备着英国住广州的臣民推派代表前往北京奉申祝敬,但据说该代表等未能如期派出,陛下感到十分遗憾。为了对贵国皇帝树立友谊,为了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来往,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中表和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

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材料二“……敬禀者,我国王兼管三处地方,向有夷商来粤贸易,素沐皇恩。今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赴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公选妥干

贡使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物产丰盈,我国王感激下尽。”——以上材料均选自陈雍、熊燕军(信息传递与中国传统官僚的政治心理》(1)比较

上述材料,概括两份译文的内容差异。(2)谈谈你对两份译文内容差异的理解。【答案】(1)内容差异:①中方官员并没有严格按照原意进行翻译,而是进行了夸大、并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如“素沐皇恩”“惶恐不安”等;②英方的原意“为了……树立友谊”,体现出平等观念,中方的翻译将英方称“英”、以及“表慕顺

之心”等体现出等级差异;③英方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商业关系”,而中方翻译稿则说是“带有贵重贡物”“贡使”“施恩远夷”等,体现朝贡关系。(2)对差异的理解,可以与其所处的背景、影响等方面回答;或者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政策等

方面理解。可参考范例:两份译文的差异体现出的是文明的迥异:英国正处于工业文明开始时期,而中国正处于农业文明的最后辉煌时期。英方要表达的原意是:“为了增进……商业关系”,这是由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积极向外拓展,借助工业革命向外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而中

方翻译成:“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并且中方官员翻译普遍存在夸大现象,这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的朝贡贸易体制、闭塞的封建小农经济与闭关锁国政策造就了天朝上国的虚骄自大心态。英方原意体现出平等观

念、中方的翻译体现出等级差异、体现了中西方对外政策与思想文化的不同:中国长期闭关锁国、而西方积极对外扩张;中国的思想禁锢、封闭无知,未能及时察觉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对本国带来的威胁,而西方在城市复兴,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崇尚自由

、平等的思想、这都使得中西方的译文在措辞上产生很大的不同。中国统治者固步自封的保守心态虽在短期内起到了自我保卫的作用,但长远来看严重影响了中国发展进程,为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埋下隐患。反观英国积极扩张、顺应历史潮流,逐渐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两种不同文明类型的国家在新形势下的外交抉择,所表

现出的不同思想与文化差异浓缩在这封简短书信的不同“译本”当中。两个国家截然不同的命运走向启示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两份译文的内容差异根据“向有夷商来粤贸易

,素沐皇恩”、“未能遣使赴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可知,中方官员并没有严格按照原意进行翻译,而是进行了夸大、并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如“素沐皇恩”“惶恐不安”等;根据“为了对贵国皇帝树立友谊,为了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来往,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

业关系”、“以表其慕顺之心”可知,英方的原意“为了……树立友谊”,体现出平等观念,中方的翻译将英方称“英”、以及“表慕顺之心”等体现出等级差异;英方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两国的商业关系。而根据“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可知,中方翻译稿则说是“带有贵重贡物”“贡

使”“施恩远夷”等,体现朝贡关系。【小问2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对于两份译文内容上的差异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政策等方面理解。如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文明开始时期,而中国正处于农业文明的最后辉煌时期。英方要表达的原意是:“为

了增进……商业关系”,这是由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积极向外拓展,借的助工业革命向外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而中方翻译成:“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并且中方官员翻译普遍存在夸大现象,这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的朝贡贸易体制、闭塞的封建小农经济与闭关锁国政策造就

了天朝上国的虚骄自大心态。英方的原意体现出平等观念、中方的翻译体现出等级差异、体现了中西方对外政策与思想文化的不同:中国长期闭关锁国、而西方积极对外扩张;中国的思想禁锢、封闭无知,未能及时察觉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对本国带来的威胁,而西方在城市复兴,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崇尚自

由、平等的思想、这都使得中西方的译文在措辞上产生很大的不同。中国统治者固步自封的保守心态虽在短期内起到了自我保卫的作用,但长远来看严重影响了中国发展进程,为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埋下隐患。反观英国积极扩张、

顺应历史潮流,逐渐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所以两种不同文明类型的国家在新形势下的外交抉择,所表现出的不同思想与文化差异浓缩在这封简短书信的不同“译本”当中。两个国家截然不同的命运走向启示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62—1893年中国

设立的各类新式学堂(部分)创办时间学堂名称地点专业设置创办者1862京师同文馆北京英文、法文、算学奕䜣等1866福建船政学堂福州制造、驾驶、绘图左宗棠1874操炮学堂上海制炮工程江南制造总局1880天津电报学堂天津电讯李鸿章1883金陵同文电学馆

南京电讯左宗棠1884广东黄埔鱼雷学堂广州驾驶、鱼雷张之洞1888珲春俄文书院珲春俄文希元1890山东威海卫水师学堂威海驾驶丁汝昌1890旅顺口鱼雷学堂旅顺鱼雷丁汝昌1892湖北采矿工程学堂武昌矿务张之洞提取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新式学堂的创设进行评析。【答案

】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列强侵略步步进逼,西学东渐不断深入,晚清政府面临着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从依据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来看,新式学堂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一是语言学堂,以教授外国语言、培养外交和外语

人才为宗旨;二是技术学堂,以培养轮船制造、航海、电讯、矿务等领域的专门人才为宗旨;三是军事学堂,以培养海军、陆军的指挥人员为宗旨。这一时期的新式学堂绝大多数是应外交、国防建设的需要而产生,有鲜明的针对性。从分布地区来看,新式学堂大部分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内陆

城市多为交通枢纽、工商业重镇及军事要冲,如珲春、武昌、南京等,与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入侵和西方文化冲击影响的总体态势大致相合。从创办者来看,几乎都是清政府的重臣要员。创办新式教育,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而且意味着对旧传统的偏离和挑战,会遇到顽强的抵制,需要强有力的政治人物的倡导和支持。

晚清新式学堂的创设,对中国教育近代化和国内各项新式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新式学堂缺乏全局上的总体规划,各自为政,难成系统,仍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的体现。【解析】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

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305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