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五校教学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2 页
  • 大小 297.937 KB
  • 2024-09-2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福建省宁德市五校教学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宁德市五校教学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宁德市五校教学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9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福建省宁德市五校教学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共(22)页,297.93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6b8cb93f61f3981cf4e163bafeefcd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福建省宁德市五校教学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

而喻的。“春秋笔法”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模式,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叙述者的价值判断。当下学术界,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

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同时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

学理论体系。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

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

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结构安排等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

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春秋笔法”是中国叙事学有别于西方叙事学的主要范畴和基本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也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摘编自李洲良《

春秋笔法研究三题》)材料二:中国小说源于史传。史传之叙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中国小说有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大系统。文言小说直接由史传衍生出来,其叙事传统继承史传自不待言;白话小说从民间“说话”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当生活在

史官文化中的文人雅士成为它的主要创作者的时候,便意味着它也纳入到了史传叙事传统之中。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是中国文化所决定的历史发展归宿。白话叙述脱胎于口头文学的“说话”,而口头文学叙事方式的特征之一便是主观叙述。所谓主观叙述,就是叙事者随时都伴随在

读者左右,或者诠释情节中疑惑难解的问题;或者提醒要注意某个关键处,或者把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直言不讳地说出来。白话小说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是由长篇章回小说来完成的。从历史纵向看,长篇章回小说对于客观叙述的把握又有一个从不甚纯熟发展到比较纯熟

的过程。到《红楼梦》则达到古典小说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戚蓼生《石头记序》对于《红楼梦》的叙事评论道: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红楼梦》客观叙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叙述者戏剧化。一般客观叙述的小说,在叙述初次登场的人物时常有一段对这个人物的肖像描写和对他

的背景资料的介绍,使人感到叙事者即作者的存在。《红楼梦》却把这个任务转交给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担当此任的人物便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叙事者,于是叙事者与作者分离开来,叙事者的观点并不等于作者的观点,这样作者就更深地隐蔽起来。作者让作品中行动的人物充任叙

述者,由于叙述者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的观点,所以作品对某个重要人物和事物的叙述,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综合各人所叙,便是人物的立体影像。《红楼梦》客观叙述的另一特点是叙述的限知性,限知是相对全知而言,全知就是叙事

者无所不知。这种无所不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叙述视点的随意转换,二是随意代述角色的隐衷。限知叙述之叙事者也是有视点的,也可以代述角色的隐衷,不同的是他的叙述视点相对固定,而代述角色的隐衷也有限制,叙事者不能自由地进入任何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限知性的客观叙述,有效地隐蔽了真正的叙事者——作者。《

春秋》所开创的直书其事的客观叙述原则,在小说《红楼梦》中得到生动的体现。春秋笔法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褒贬,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

宝钗,作者到底褒谁贬谁,如果用笔与削的春秋笔法来考量,得出作者之偏爱林黛玉的结论,谅必并不困难。曹雪芹是怎样表达他的倾向的呢?除了别的手段之外,他用了笔削的手法,他对黛玉的心理活动倾注了大量笔墨,却基本上不写宝钗的内心隐衷。客观叙述中笔与削大有深意,就“

笔”而言,又有一个如何写,也就是载笔之体的问题。用晦之道,就是载笔的最重要的原则,其要义是直书其事却并不用直笔。(摘编石昌渝《春秋笔法与〈红楼梦〉的叙事方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A.B.C.D.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才能摆脱当下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B.如果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对“春秋笔法”的认识就不能局限于修辞手法这方面。C.由于白话小说是从口头文学演进而成

,因此需要通过长篇章回小说来帮助它完成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D.只要小说家与史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受到经学观念的影响,他们所叙述的作品就都会运用到笔削这一手法。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有关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别了,不列颠尼亚》写到“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叙事者在对客观事实的叙述中包含了自己的价值判断。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且把闲话休题,只说正话”,表明了叙事者伴随在读者身边,提醒读者注意作品的主要内容。C.《茶馆》塑造了面貌各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得益于作者采用全知叙述

,让叙事者能自由进入各种角色的内心世界。D.《三国演义》叙事结构中蜀汉这条线索最重要,着墨最多,按春秋笔法的笔与削来看,这体现了作者抑曹尊刘的褒贬立场。4.请以《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塑造为例,简要说明《红楼梦》是如何将叙述者戏剧化的。5.法国汉学家于连认

为,“春秋笔法”是一种“迂回”的话语表达,对它的研究是理解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看法的理解。【答案】1.D2.B3.C4.《红楼梦》对贾宝玉的塑造,不是通过作者单独来完成的,而是由冷子兴、王夫人、林黛玉等作品中的人物充任叙述者来完成的

;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综合多次的叙述,才完成贾宝玉立体形象的塑造。5.“春秋笔法”的“迂回”表现为寓褒贬于曲折的用笔之中;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涉及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并在文化史上有重要意义,对它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化。【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

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完成中国学术当代话语的构建”错误。材料一第一段“‘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

选择,同时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据此看出是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并未说“完成中国学术当代话语的构建”。B.“中国史传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叙事方式”错误,原文“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C.“文人雅士成为白话小说的主要创作者意味白话小说纳入史传

叙事传统,决定了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错误。材料二第一段“白话小说从民间‘说话’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当生活在史官文化中的文人雅士成为它的主要创作者的时候,便意味着它也纳入到了史传叙事传统之中。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是中国文化所决定的历史发展

归宿”,据此看出,是中国文化决定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只有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才能摆脱当下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错误,材料一第三段“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

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据此看出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化,原文只是说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C.“由于白话小说是从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因此需要通过长篇章回小说来帮助它完成从

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错误。材料一第一段“白话小说从民间‘说话’口头文学演进而成”,材料一第三段“白话小说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是由长篇章回小说来完成的”,据此看出,选项中二者并没有因果关系。D.“只要小说家与史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受到经学观念的影响,他们所叙述的作品就都会运

用到笔削这一手法”错误。材料一第四段“‘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的向”,选项说法绝对化。故选B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C.“《茶馆》……这得益于作者采用全知叙述,让叙事者能自由进入各种角色的内心世界”错误。材料二第五段“全知就是叙事者无所不知。这种无所不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叙述视点的随意转换,二是随意代述角色的隐衷。限

知叙述之叙事者也是有视点的,也可以代述角色的隐衷,不同的是他的叙述视点相对固定,而代述角色的隐衷也有限制,叙事者不能自由地进入任何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限知性的客观叙述,有效地隐蔽了真正的叙事者——作者”,而《茶馆》没有心理描写,只用客观的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据此可知并非全知叙述。故

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材料二第四段“《红楼梦》客观叙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叙述者戏剧化。一般客观叙述的小说,在叙述初次登场的人物时常有一段对这个人物的肖像描写和对他的背景资料的介绍,使人感到叙事者即作者的存在。《红楼梦》却把这个任务转交给作品中的人

物,作品中担当此任的人物便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叙事者,于是叙事者与作者分离开来,叙事者的观点并不等于作者的观点,这样作者就更深地隐蔽起来。作者让作品中行动的人物充任叙述者,由于叙述者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的观点,所以作品对某个重要人物和事物的叙述,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综合

各人所叙,便是人物的立体影像”。以贾宝玉为例,结合原文来分析《红楼梦》是如何将叙述者戏剧化:贾宝玉作为初次登场的人物之一,在被叙述时有一段细腻精彩的肖像描写和别对他的评价,使人感到叙事者即作者的存在。此肖像描写通过林黛玉的视角来完成,同时外

界对贾宝玉的认识评价通过冷子兴、王夫人的介绍和林黛玉听说的内容来完成,冷子兴说宝玉满一周岁的时候,贾政想试一下宝玉的志向,就拿来很多好东西放在宝玉跟前,有纸、笔、墨、刀剑以及官帽等,想看宝玉抓的是啥;结果,宝玉一把抓住了女人用的胭指和钗环等东西,气得

贾政顿足捶胸,一个劲地摇头说道:完了完了,这样的子弟要是长大,非是个酒色之徒不可!说宝玉尤其喜欢跟女孩混在一块,还对此发表过极为古怪的论调,说什么女人是水做的肉,男人是泥做的肉,所以女人很是可爱清爽,男人则

庸俗恶臭;其他如王夫人向黛玉的介绍的宝玉情况,告诉黛玉说要小心有一个表哥,大家叫他混世魔王,以母亲的口吻介绍其顽劣的个性;以及黛玉听别人所说的宝玉的情况等。这些都不是在一个场景,一个情节完成,而是而是综合多次的叙述,才完成贾宝玉的形象逐步地丰

满立体起来的。据此可分析出,《红楼梦》对贾宝玉的塑造,不是通过作者单独来完成的,而是由冷子兴、王夫人、林黛玉等作品中的人物充任叙述者来完成的;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综合多次的叙述,才完成贾宝玉立体形象的塑造。【5题详解】本题考

查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法国汉学家于连认为,“春秋笔法”是一种“迂回”的话语表达,对它的研究是理解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第一,材料一第四段“‘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据此分析出,“春秋笔法”的“迂回”表

现为寓褒贬于曲折的用笔之中;第二,材料一第一段“‘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材料一第五段“‘春秋笔法’是中国

独有的理论范畴,也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据此分析出,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涉及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并在文化史上有重要意义,对它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化。(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小说

,完成小题。月下桨声韩少功雨后初晴,水面长出了长毛,有千丝万缕的白雾牵绕飞扬。一条小船近了,船上的一点红也近了。原来是一件红色上衣,穿在一个女孩身上。女孩在船边小心翼翼地放网。一个更小的男孩撅着屁股在船头划桨。我多次在黄昏时分看见这条小船,小小年纪的

两个渔夫在远处忙碌,总是不说话,也不看我一眼。我想起静谧的月夜里,常有一线桨声飘入我梦中,莫非就是这条船?在这里住了两年多,我早已熟悉张家李家的孩子,但不认识那两张面孔。他们的家也许不在附近。刚好城里有客人要来,得买点鱼。我朝小船吆喝一声。他们望了我一眼。你们有鱼卖吗?

大鱼小鱼都行。我指了一下院子的方向,我就住在那里。他们并未回话,隔了好半天,女孩朝这边摇了摇手。也许,前段时间把鱼打光了。水管所雇来的人们张好大网,敲击着船舷,把鱼往网里赶。接连闹腾好几个日夜,木棒敲出三拍的欢乐,两拍的焦急,慢板的忧伤以及若有所思……久违的山歌,在半夜里会偶尔鬼鬼祟祟地

冒出来:“第一先把父母孝,有老有少第二条,第三为人要周到……”我只好去水管所买了鱼,看到一些没收来的渔网。水管所的人说,附近有农民偷偷违禁打鱼,有时还用密网,把小鱼也打了。城里的客人来了,驾着刚买的日本轿车。一起吃着鱼,我说到有

农民用密网打鱼。他痛心地说,农民就是觉悟低,一点环保意识也没有。又说,如今民风实在刁悍,有一次他的汽车陷进坑里,路边有农民抄着手,不给钱就不帮忙。客人走后,第二天一早,院子里响起一阵狗吠。开门一看,红衣女孩手里提着一只泥水糊糊的塑料袋,被狗吓得进退两难。她赤裸的双脚在石板上留下水淋

淋的脚印,脚踝还沾着一片草叶。我愣了一下,好容易才记起几天前的问购。塑料袋里有一二十条鱼,大的约摸半斤,小的只有指头那么粗,鲫鱼草鱼杂得有点不成样子。从她疲惫的神色来看,大概这就是他们忙了半个夜晚的收获吧。估计这女孩用的也是密网,

没有放过小鱼,下手有些嫌狠。但我没有说什么。我已经从邻居那里知道了他们的来历。他们是姐弟俩,住在十几里之外的大山,弟弟欠了学费,两人借了条小船出来打鱼。他们的父亲一年前病逝,母亲也变得神志不清,不久前走失了。我收下鱼。在完成交易的过程

中,她始终拒绝坐下,说话时总看着狗,听我说狗不咬人,仍怯怯地不时朝桌下看一眼。“你很怕狗么?”我妻子问。她不好意思地笑笑。“你家没有养狗么?”她摇摇头。“你喝茶。”她点点头,却没有喝。她才走不久,狗又叫了起来。窗外橘红色一晃,她气喘吁吁地返回来。“

对不起,刚才错了……”她大声说。“错了什么?”妻子问。“把钱算错了。”“不会错吧?不是两斤四两么?”“真算错了。”“刚才是你看的秤,你报的价,你说多少就多少,我并没有……”妻子说。我也觉得我们没有什么责任。“不是,是你们多给了。

”她红着脸,说刚才回到船上,弟弟一听钱的数字,就一口咬定算错了。他们又算了一次,果然是我们多给了一块钱。弟弟很生气,要她赶快来退还。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

去。一块钱怎值得她这样急匆匆地赶来并且做出这么多复杂的动作?“一块钱就算是你的脚力钱吧。”我说。“不行不行……”她把头摇成了拨浪鼓。“以后还要找你买鱼,一块钱就先存你那里。”“不行不行……”拨浪鼓还在摇

。“你们还会打鱼吧?”“不一定。水管所不准我们下网了……”“弟弟的学费赚够了吗?”“他不打算读了。”“为什么?”她没有回答,只是固执地要寻找一块钱。可是小钞票凑不够一块钱。最后我们满足她的要求,好歹收了七角

。她做了什么亏心事似地,浑身不自在,犹犹豫豫地低头而去。傍晚我们回家,发现院门前有一把葱。路边锄草的妇人说,一个穿红衣的姑娘来过,见我们不在,就把葱留在门前。妻子叹了口气,说如今的社会,难得还有这样的诚实。她清出一个旧挎包,一支水笔,说要给那位上学的弟弟,替

他们省两个钱。但是我再也没有遇上姐弟俩。后来从一位船夫口里得知,水管所加强禁渔,他们被收了渔网,回山里种田去了。学费凑足了吗?弟弟还能继续读书吗?人世间许多事,我们并不知道,萍水相逢之际,连对方名字也不知道。每天早上,推窗眺望

,远处一两叶小船如发夹别在青山绿水之中。只是那些船上没有一点红。每天晚上,偶尔听到竹林那边传来桨声,是一条小船的足迹,在水面播出了月光的碎片,还有一个个梦境。只是桨声粗重,不像孩子的腕力。有时月夜太静,删

除了声音传递的距离,晚风一吹,远在天边的桨声翻过院墙,滚落阶前,七零八落的,引来小狗一次次寻找。它当然找不到什么,鼻子抽缩着,叫了两声,回头看我,眼里全是困惑。我也不明白,是何处的桨声,悠悠飘落到我家的墙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再出现的红色上衣成为女孩的特定标志,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而红色的显眼与女孩的内向少言又形成了反差。B.城里来的客人认定农民觉悟低、民风十分刁悍,“我”的妻子却没有这种成见,对姐弟

两人的态度比较亲和友善。C.小男孩很懂事,在船头帮忙划桨;也很聪明,一听钱的数字就知算错了;催促姐姐赶紧退还钱,又可见他的诚实。D.狗的两次吠叫引出女孩的出场,巧妙推动情节发展;狗让女孩提心吊胆的描写,又使女孩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7.关于文中人们拉网赶鱼

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交代女孩摇手的原因,也为姐弟忙了半晚却收获不丰这一情节做好铺垫。B.赶鱼时的热闹场面与月夜的柔美景象形成鲜明对照,从不同角度表现乡野的氛围。C.击舷的节拍蕴含着欢乐、焦急、忧伤等复杂情愫,与

后文姐弟情绪的变化相呼应。D.民歌含有较明显教化意味,暗示姐弟成长的环境,增强女孩坚持还钱的合理性。8.小说开头、结尾两次写“月下桨声”,蕴含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分析。9.小说在叙述姐弟的故事时,送鱼和还钱等内容从正面

详写,打鱼、送葱、回山里等内容则以其他方式呈现。这样叙述有什么效果?【答案】6.B7.C8.①开头“月下桨声”入梦,表现“我”对姐弟俩的好奇,想知道他们是谁,为何出来打鱼。②结尾“我”在“月下桨声”中寻找姐弟的踪迹,表现“我“对姐弟生出敬佩,有了牵挂。③结尾“月

下桨声”恬静柔美,象征着“我”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对诗意生活的向往。9.①送鱼和还钱详写,叙事节奏较慢;其他内容略写,叙述节奏较快,使得情节张驰有度。②“我”亲眼所见从正面写,“我”未见到的则通过旁人交代从侧面写,使得故事更真实。③具体表现姐弟自立与诚信的内容详写,补充的内容

略写,使得形象更丰满、主旨更突出。【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我’的妻子却没有这种成见,对姐弟两人的态度比较亲和友善”错误,文中没有表明妻子是否曾有成见,且弟弟并没有出现在

妻子跟前,也就说不上对弟弟的态度较亲和友善。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C.“与后文姐弟情绪的变化相呼应”错误,击舷的节拍是水管所雇来的人们为把鱼往网里赶而敲击的,与姐弟的情绪无关,选项过度解读。的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分析文章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开头“静谧的月夜里,常有一线桨声飘入我梦中,莫非就是这条船”,“月下桨声”入梦,表现是“我”对姐弟俩的好奇,想知道他们是谁,小小年纪为何出来打鱼。结尾“每天晚上,偶尔听到竹林那边传来桨声,是一条小船

的足迹,在水面播出了月光的碎片,还有一个个梦境”“桨声粗重,不像孩子的腕力。有时月夜太静,删除了声音传递的距离,晚风一吹,远在天边的桨声翻过院墙,滚落阶前,七零八落的”,“我”在“月下桨声”中寻找姐弟的踪迹,表现“我“对姐弟的淳朴、

诚信生出敬佩,从而有了牵挂。结尾“晚风一吹,远在天边的桨声翻过院墙,滚落阶前,七零八落的”“是何处的桨声,悠悠飘落到我家的墙根”,“月下桨声”恬静柔美,一直和姐弟俩相连,或许声音的那头就是那两个小孩?桨声象征着“我”对美好人性的追求;把月

下桨声写的那么美好,象征着“我”对诗意生活的向往。【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第二天一早,院子里响起一阵狗吠。开门一看,红衣女孩手里提着一只泥水糊糊的塑料袋……”“窗外橘红色一晃,她气喘吁吁地返回来。‘对不起,刚才错了…

…’她大声说。‘错了什么?’妻子问……”,送鱼和还钱详写,叙事节奏较慢;“傍晚我们回家,发现院门前有一把葱。路边锄草的妇人说,一个穿红衣的姑娘来过,见我们不在,就把葱留在门前……他们被收了渔网,回山里种田去了”,其他内容略写,叙述节奏较快,使得情节张驰有度,富有

节奏感。“我”亲眼所见比如“送鱼、还钱”从正面写,“我”未见到的,“路边锄草的妇人说,一个穿红衣的姑娘来过,见我们不在,就把葱留在门前……他们被收了渔网,回山里种田去了”,送葱、回山则通过旁人交代从侧面写,使得故事更真实。“‘对不起,刚才错了……’她大声说。‘错了什么?’妻子问。‘把钱算错了’……

她红着脸,说刚才回到船上,弟弟一听钱的数字,就一口咬定算错了。他们又算了一次,果然是我们多给了一块钱。弟弟很生气,要她赶快来退还”“‘一块钱就算是你的脚力钱吧。’我说。‘不行不行……’她把头摇成了拨浪鼓。‘以后还要找你买鱼,一块钱就先存你那里。’‘不行

不行……’拨浪鼓还在摇……”,具体表现姐弟自立与诚信的内容详写,补充的内容“他们被收了渔网,回山里种田去了”略写,使得形象更丰满、主旨更突出。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延陵季子..

者,吴王之子也,嫡.同母昆弟四人,长曰遏,次曰余祭,次曰夷昧,次曰札。札即曰季子,最小而贤,兄弟皆爱之。既除丧,将立季子,季子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不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

能守节义。’君,义嗣也,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才,愿附子臧,以无失节。”固立之,弃其室而耕,乃舍之。遏曰:“今若是作①而与季子,季子必不受,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诸侯乎季子。”皆曰:“诺。”故诸其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

若有吾国,必疾有祸予身。”故遏也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而国宜之季子也,季子使而未还。僚者,长子之庶兄也,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而还,至则君事之。遏之子曰王子光,号曰阖闾。不悦曰:“先君之所为,不与子而与弟者,凡为季子也。将从先君之命,

则国宜之季子也,如不从先君之命而与子,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曰:“尔杀我君,吾授尔国,是吾与尔为乱也。尔杀我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而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号曰延陵季子。君子以其不受国为

义,以其不杀为仁,是以《春秋》贤季子而尊贵之也。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②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致使于晋,故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

“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

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即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选自《新序·节士》)[注]①作:通迮,匆忙、仓促。②徐:诸侯国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季子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不为也

/以成曹君B.季子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不为也/以成曹君C.季子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不为也/以成曹君D.季子辞曰/曹宣公之卒也/

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不为也/以成曹君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子,在这里指的是吴王的小儿子。古代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B.“嫡”,嫡出。古代宗法制度下正妻生的孩子是嫡出,和“庶”相对。在家族继承的过

程中,嫡子拥有优先权。C.“干”意为干谒、拜见。“谁敢干君”的意思是您作为国君的继承人,高高在上,谁能够轻易地拜见您。D.“徐人嘉而歌之曰”的“嘉”是赞许的意思,与《师说》中“余嘉其能行古道”中的“嘉

”同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札在吴王的几个儿子中最贤能,吴王死后,他的几位兄长守丧结束,就要立他为国君,但季札推辞不接受。B.为了让季札当国君,遏就与兄弟约好不传位给儿子,而是要兄弟相传,并且他们向上天祷告希望祸及自身。C.公子光认为吴王僚

是庶出,不配当国君,按照先君之命,理应让季札当国君,于是公子光策划刺杀吴王僚。D.徐君想要季札的宝剑,季札虽明白,但要出使中原大国,当时没把宝剑送给徐君,后来才有挂剑的美谈。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请无与子而

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诸侯乎季子。(2)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14.文中称季札“最小而贤”,请简要概括季札的形象。【答案】10.D11.C12.C13.(1)我请求王位不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我们兄弟几人接替为君,就可以把王位传给季子了。(2)现在徐君死去我却不给他剑,这是

欺骗自己的良心。因为吝惜宝剑而欺骗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14.①节义。推辞国君的职位,并且离开吴国,终身不入国都。②仁爱。在阖闾杀了吴王僚的情况下,没有杀戮阖闾,避免了冤冤相报。③重义守信。徐君看中季札的宝剑,徐君逝后,季札在徐君坟头挂剑。【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

断句的能力。句意:季子推辞道:“曹宣公死的时候,诸侯们和曹国人不赞成负刍做国君,想要立子臧为君。子臧出走,所以没使诸侯和曹人达成心愿,而成全了曹君负刍。“曰”后面是“辞”的具体的话,二者不必断开,排除AB;“不义曹君”为动宾结构,宾语“曹君”后断开,“将立子臧”省略了主语曹人,

是完整的句子,其后断开,排除ABC。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C.错误。干,在这里是冒犯的意思。句意:谁敢反对您呢?D.正确。嘉,都是赞许的意思。句意:徐国人嘉许季子而歌唱道。/我赞赏他能施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

。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认为吴王僚是庶出,不配当国君”错,结合原文“将从先君之命,则国宜之季子也,如不从先君之命而与子,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可知,吴王僚不能当国君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是庶出。故选C。【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与”,传位给;“迭”,接替;“致”,使得。(2)“进”,进献;“爱”,吝惜;“廉”,正直。【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季子辞曰:‘……札虽不才,愿附子臧,以无失节’”

“弃其室而耕,乃舍之”“去而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可知,推辞国君的职位,并且离开吴国,终身不入国都。由此概括出:节义。由“季子曰:‘尔杀我君,吾授尔国,是吾与尔为乱也。尔杀我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而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在阖闾杀了吴王僚的情况下,没有杀戮阖闾,避免了冤

冤相报。可得出:仁爱。由“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致使于晋,故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即去”,徐君看中季札的宝剑,徐君逝后,季札在徐君坟头挂

剑。可得出:重义守信。参考译文:延陵季子,是吴王寿梦的儿子。吴王的正妻生了兄弟四人,长兄叫遏,老二叫余祭,老三叫夷昧,老四叫札。札就是季子,年纪最小但最贤能,兄弟们都很喜爱他。吴王死后,诸子守孝结束,长子遏换掉丧服,要立季子为国君,季子推辞道:“曹宣公死的时候,诸侯们

和曹国人不赞成负刍做国君,想要立子臧为君。子臧出走,所以没使诸侯和曹人达成心愿,而成全了曹君负刍。君子说:‘子臧能守节义。’。您,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谁敢反对您呢?拥有吴国,不合我的节义。我虽没有才能,却愿意效仿子臧,使自己不要丧失节义。”几个兄弟执意要立他

为君,季子便抛弃家业耕田去了,他们这才放弃了。遏说:“现在如果这样仓促地把君位给季子,季子肯定不会接受,我请求王位不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我们兄弟几人接替为君,就可以把王位传给季子了。”大家都说:“好。”

所以他们几个为君时,都勇敢不怕死,吃饭时必定要祷告说:“上天如果保佑我们吴国,就一定快降灾祸给我。”因此遏死后,余祭立为国君;余祭死后,夷昧立为国君;夷昧无后,国君之位应该传给季子,此时季子出使他国还没回来。僚是长子遏的庶兄,乘机自立为吴王。季子完成出使任务回国,返回后就把僚

当作国君侍奉。遏的儿子叫王子光,又称阖闾,他不高兴地说:“先王之所以不传位给儿子而给弟弟,全都是为了季子。要是听从先王的遗命,则王位应该传给季子;如果不听从先王遗命而传给儿子,我应该立为国君。僚怎么能当国君呢?”于是派专诸刺杀了僚,然后把王位交给季子。季子说:“你杀了我的国君,我接受

你的王位,那就是我和你一起犯上作乱。你杀了我的兄长,我又杀了你,那是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永远都不会了结。”于是离开吴国去了延陵,终身不回国都,因此称作延陵季子。君子认为他不接受王位是节义,认为他不杀阖闾是仁爱,所以《春秋》以季子为贤并推崇他的贤德。延陵季子要向西出使晋国,佩戴着

宝剑去拜访徐国国君。徐君观赏宝剑时,虽没说出,神色间却流露出想要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还要出使中原大国,所以没有献给他,但心里已经决定要给他了。等完成了出使晋国的使命后,季子返回徐国,徐君已经死在楚国了,季子于是解下宝剑交给继位的国君。他的侍从阻止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可以赠送他人

。”延陵季子说:“我不是用来送人的。此前我来徐国,徐君观赏我的剑,虽没说出来,神色间却流露出想要的意思。我因为还要到中原大国访问,就没有献给他。虽然如此,我心里已经决定给他了。现在徐君死去我却不给他剑,这是欺骗自己的良心。因

为吝惜宝剑而欺骗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解下宝剑交给继位的国君。继位的国君说:“先君没有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便把剑挂到徐君墓地的树上离开了。徐国人嘉许季子而歌唱道:“延陵季子啊不忘记旧故,解下千金之宝剑啊挂在坟墓。”(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下面

小题。杂诗(其十一)陶渊明我行①未云远,回顾惨风凉。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离鹍②鸣清池,涉暑经秋霜。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注】①行:行役。元兴三年春,陶渊明东下任镇军参军。②鹍

(kūn):一种像鹤的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以叙事起笔,“惨风”一语双关,既写气候变化,也叹人生多艰。B.“春燕”往往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但在本诗中却带有一丝悲凉的意味。

C.迁徙途中的大雁居无定所,却一代代不辞辛劳回归北方,有自况之意。D.本诗既有直抒胸臆,又有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行役在外的无限愁苦。16.“鸟”是陶渊明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本诗中的“离鹍”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羁鸟”这两个意象的特征及蕴含情感的

不同。【答案】15.C16.①特征:“离鹍”指离散(或离乡)之鸟,特征是离散(或离乡);“羁鸟”即笼中之鸟,特征是被束缚。②情感:本诗中诗人借历经夏暑与秋霜,在清池边鸣叫的离群(或离乡)鹍鸟,表达终日奔忙却与自己的

理想相背离的愁苦;《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借笼中之鸟留恋山林,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C.“一代代不辞辛劳”说法错误,“代谢”的意

思是时节变换。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中“离鹍”指离群的大鸟,特征是离散(或离乡);“羁鸟恋旧林”中“羁鸟”指笼中之鸟,被束缚的鸟,特征是被束缚。本诗中“离鹍鸣清池,涉暑经秋霜”写历经夏暑与秋霜的离群大鸟在清池鸣叫,借此

来写离家的自己。结合“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遥遥春夜长”及注释“陶渊明东下任镇军参军”可知,借鹍鸟表达终日奔忙却与自己的理想相背离的愁苦;《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两句是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山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诗人借笼中之鸟

留恋山林,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忘却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两句,是他认为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3)大雁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古人常用来表达思乡怀亲之情,如“______,______”。【答案】①.扣舷独啸②.不知今夕何夕③.闻道有先后④

.术业有专攻⑤.乡书何处达⑥.归雁洛阳边(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舷、啸、术、洛。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

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田间地头到抗疫现场,从祖国边疆到异国他乡,从足球赛场到绚丽舞台,从扫黑一线到绿色军营,创作者将十年间无数为国家、为社会、为生活努力奋斗的身影浓缩进11个故事中,以点带面地呈现党的十八大以

来中国___①____的变化——在时下播出的众多迎接党的二十大重点剧目中,《我们这十年》以宏大的时代格局、鲜明的主题立意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格外引人注目。在“我们这十年”作品主旨的统御下,多维聚焦,全线出击,将蓬勃宏大的时代发展转换为真实生动、鲜活可感的现实生活故事,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大时代折射

小人物,对新时代中国重大发展成就进行集中巡礼。在创作格局、题材视野和叙事角度上,该剧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出发,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全方位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发展的辉煌历程,为作品赋予了____②___的深度、广度、力度与温度,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高远的创作格调和强

烈的现实意义。《我们这十年》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彰显了中国气魄。作品为现实题材影视创作赋予了新时代的审美风范和文化气象,必将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留下____③____的一笔。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

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翻天覆地海纳百川浓墨重彩19.该剧多维聚焦,全线出击,将蓬勃宏大的时代发展图景转换为真实生动、鲜活可感的现实生活故事,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人物折射大时代。

20.四个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体现了《我们这十年》创作题材之广、范围之大特点。凸显了该剧宏的大的创作格局、多彩的时代图景和以点代面的艺术构思。【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巨大的变化,所以应该用成语“翻天覆

地”。“翻天覆地”,形容变化非常巨大。第二空,由“深度、广度、力度与温度”可知,此处是指作品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所以应该用成语“海纳百川”。“海纳百川”,大海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接纳和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留下醒目突出的一笔,所以应该

用成语“浓墨重彩”。“浓墨重彩”,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描绘。形容着力叙述或描写。也形容醒目突出,分量重。【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在“多维聚焦”前加上“该剧”;二是搭配不当,“时代发

展转换为……生活故事”主宾搭配不当,应改为“时代发展图景”;三是不合逻辑,“大时代折射小人物”不合逻辑,应该是“小人物折射大时代”。【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从田间地头到抗疫现场”“从祖国边疆到异国他

乡”“从足球赛场到绚丽舞台”“从扫黑一线到绿色军营”四个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从……到……”体现了《我们这十年》创作题材之广、范围之大的特点。结合“创作者将十年间无数为国家、为社会、为生活努力奋斗的身

影浓缩进11个故事中,以点带面地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时下播出的众多迎接党的二十大重点剧目中,《我们这十年》以宏大的时代格局、鲜明的主题立意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格外引人注目”可知,凸显了该剧宏大的创作格局、多彩的时代图景和以点

代面的艺术构思。(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谈到药物,就避不开靶点。任何药物都必须和体内特定目标(靶点)结合,对靶点介导的生物过程加以调节,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想了解药物疗效,就必须①。药物没有直中靶点的功夫,想改变靶点的

生物功能,就必须和靶点“亲密无间”地结合。靶点是分子,因此绝大多数药物也是分子级别的,分为小分子药物和大分子药物两类。药物一般通过两个方法改变靶点功能:改变靶点的催化功能,或者改变靶点和其他分子的相互结合。对于具有催化功能的

酶来说,②,反应在此进行。这个“活性中心”常常具有小而深的特点,很适合“塞”一个小分子进去。因此,在改变酶的活性这方面,小分子药物得天独厚。但是和酶的“活性中心”相反,靶点和其他生物分子之间的作用往往又大又浅,“浅”让小分子无处着

手,“大”让小分子力不从心。因此,在干涉分子间相互作用这方面,③。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点支烟,继续写些“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B.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要

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C.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D.黄山谷论书,突出“韵”字;米芾论书,则特别注重“趣”字。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D22.①

先要了解靶点②它们拥有“活性中心”③大分子药物更加有效【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强调。A.表示否定。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突出

强调。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首先提到药物和靶点的关系,强调靶点的重要性,因此第一处由上一句“想了解药物”可推知,要补出“先要了解靶点”这样的内容。第二处,由后文“反应在此进行”及“这个‘活性中心’常常具有小而深的特点”可知中心词是“

活性中心”,又根据后文“酶的‘活性中心’”的内容可在,这里主要说的是酶拥有“活性中心”,故可填入“它们拥有‘活性中心’”。第三处,由第三段结尾“在改变酶的活性这方面,小分子药物得天独厚”和第四段开头“但是”可

以得出结论“大分子药物更加有效”。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在饥渴时得饮食,可能反而得不到“饮食之正”。人常在渴求中得到事物,但渴求有时反而让人看不到事物的真正面目,品不到事物的真正内涵,体会不到事物真正的趣。对此你有

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饥渴而自持孟子言饥渴为求“正”之害,我却不如此认为。一旦饥渴,更要突破物质与欲望的藩篱,坦然漫步于精神的荒原,于

渺茫天地间上下求索。是渴求燃起求“正”的勇气之焰。加缪向往西西弗斯那样荒谬却勇敢的英雄,因为向高处征服本身便足以填满一个人的心灵。“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渴求容许我们向一切出发,也是渴求向求“正”之路注入最原始的动力。但求“正”还有一个前提,便是莫让渴

求的水泥浇注工具理性的牢笼,莫让个体将自我困在莎翁“充满狂热而空无一物”的世界。也许这才是孟子口中的“饥渴之害”——渴求的乱花迷住世人的眼睛,迫使他们以目的为目的。当前进成为人脑中唯一的指令,前进本身就失去了意义。静为躁君,人生不是三

次函数,一往无前。显然我们需要迂回,需要停驻,需要思考。功利以个体的异化而谢幕,这不是现代社会所渴望的结局。所以我们需要自持,需要操守,需要在物欲横流的信息社会中坚守本我和初心。“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

生”,斯言不谬,莫放物欲之修芦,碍求索之清辉,斫去工具理性的枷锁,以西西弗斯的勇气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之悠然,上下求索。饥渴而自持,方能得到饮食之正。“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更不能以囫囵吞枣之势“气吞山河”,反而落得两空,身陷囹圄。当然,也有人以“自持”之名躺平于求索途中,用信息茧房为自

己搭建“天鹅绒环境”,满足于单向度而自我倦息,这是极不可取的。须知“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生而为人,应如萨特口中的“一团燃烧的激情”的人类,怎能松懈摆烂在进化之路上呢?求贤若渴为先,就是时刻都要有出发的勇气和毅力,这是饥渴无法磨灭的优势和人类不可或缺的

品质。在这个信息爆炸,娱乐至死,群氓崛起时代,吾辈当静守本我,拼搏自强,以“饥渴”为动力,并以“自持”为制动,像尼采“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为引语

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孟子的话,需理解其意思。孟子说:“肚子饿的人什么食物都觉得好吃,干渴的人任何饮料都觉得甘甜。这样是不能品尝到饮料食品的正常滋味的,因为饥渴损害了他的味觉。难道只有口舌肚腹有饥渴的损害吗?”未得“饮食之正”,一是因为违背了

健康饮食的基本规律,二是“渴求”的欲望影响了对饮食之品的体味和判断。前者是客观因素,后者是主观因素。材料隐喻了人们为人处事要遵循客观规律的道理,也告诫人们不要为欲望蒙蔽了心智,从而失去理性判断。生活中,人们对利益,私欲的追求,很容易使本性受到蒙蔽,进而导致失却本心,贤人跟小人最大的区别

就在这里,贤人始终能把道德修养当作第一重要的事来抓,一直都能先“先立乎其大者”。作文要体现出立意的深度和广度,体现出新时代的心胸和视野。可以表达这样的观点,新时代的青年要努力提高道德修养,不能让自己的本性被利益,私欲蒙蔽,这样才能立大志、成大业,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再结合新时代“伪娘风”

“网红”的盛行,对无节操、无底线的人予以批判,形成正反对比论证,增强作文论证的力度。立意:1.提高道德修养,不失其本性。2.培养心志,免受忧虑。3.坚守本心,领悟人生真谛。4.战胜欲望,理性判断。的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

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666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