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课件(老高考旧教材) 专题4 散文阅读

PPT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4 页
  • 大小 6.689 MB
  • 2024-10-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课件(老高考旧教材) 专题4 散文阅读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课件(老高考旧教材) 专题4 散文阅读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课件(老高考旧教材) 专题4 散文阅读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81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课件(老高考旧教材) 专题4 散文阅读.pptx,共(184)页,6.689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6a01ced19b3c2899d6814edbfbfa7e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四散文阅读散文与小说一样,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常考文体。散文与小说的区别在于:真实性,散文写的多是实情实景,而小说多是虚构的故事;片段性,散文的情节是片段的,小说的情节一般是完整的;情感性,散文以情驭景,小说情感多蕴含在故事中。从近年的考查情况看,散文的结构

、语言、手法、情感依然是命题的重点,“因文设题”现象更加常见。知识梳理与盲点排查重难攻坚与热考突破目录索引知识梳理与盲点排查知识梳理盲点排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题。文本一木匠刘亮程①一个人在夜里敲打东西,我睡不着。外面刮着清风,有一阵没一阵

,好像大地在叹气。②敲打声一下一下蹦到高空,又顺风滑落下来,很沉地撞着地。冯三一躺倒就开始说梦话,还是昨晚上说过的内容,他在跟梦中的一个人对话。他说一句,那个人说一句。我听不见他梦中那个人说些什么,所以无法明白冯三说话的全部内容。有一阵冯三长时间

不吭声,他说了半句话,突然停住。我侧起身,耳朵贴近他的头,想听听梦中打断他说话的那个人正在说些什么。房子里亮堂堂的,那扇糊着报纸落满尘土的小窗户,还是把月光放了进来。③一连两个晚上,我一睡倒,便感到自己躺在一片荒野上。

冯三做梦的身体远远地横着,仿佛多少年的野草稀稀拉拉地荒在我们之间。④梦离他的身体又有多远。·⑤我也睡着,我的梦离冯三的梦又有多远。⑥曾经是我们一家人睡了多少年的这面土炕上,冯三一个人又躺了多年。他一觉一觉地延接

下去的已经不是我们家的睡眠。但他夜夜梦见的,会不会全是我们以往的生活呢?⑦在那些生活将要全部地、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的时候,我及时地赶了回来。外面亮得像梦中的白天。风贴着地面刮,可以感到风吹过脚背,地上的落叶吹出一两拃远便停住。似乎风就这么一点点力气。⑧那个敲打声

把我喊出了门,它在敲打一件我认识的东西。我必须出去看看。我十一岁那年,有个木匠想带我出去跟他学手艺。他给母亲许诺,要把所有木工手艺都传给我。母亲问我去不去。我没有主意,站着不吭声。··⑨那个木匠在他叮叮咣咣的敲打声里,把我熟悉的木头棍棍棒棒变成了桌子、板

凳和木箱。⑩我的影子黑黑地映在地上,像一截烧焦的木头。其他东西的影子都淡淡的,似有似无,可能月光一夜一夜地,已经渗透那些墙和树木,把光亮照到它们的背阴处。我在这个地方少待了二十年。二十年前,这里的月光已经快要照透我了。我在别处长出的一些东

西阻挡了它。⑪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一个声音在响。我能听出来,是这个村子里的一件东西在敲打另一件东西。不像那个木匠,用他带来的一把外地斧头,砍我们村的木头,声音生刺生刺,像不认识的两条狗狠劲相咬,一点不留情。⑫许多年前的一个中午,一群孩子围在我们家院子里,看一个

外地来的木匠打制家具。他的工具锁在一个油黑的木箱里,用一件取一件,不用的原装进去锁住。一件也不让人动。那群孩子只有呆呆地看着他在木头上凿眼,把那些木棍棍锯成一截一截的摆放整齐。其中一个孩子想,要能用一下他的刨子,把这块木板刨平该多好呀。

另一个想,能动动他的墨盒,在这根歪木头上打一根直直的黑线多好。⑬吃午饭时,那群孩子看着大人们给木匠单独做的白面馍馍,炒的肉菜。⑭长大了我也要当木匠。一个孩子说。⑮我也背个木箱四处去给人家做家具。另一个孩子说。⑯赶我们长大

不知还有没有木头了。另一个孩子想。⑰我记不清自己为什么没有跟那个木匠去学艺,而是背着书包去了学堂。⑱那个木匠临走前在门外等了好长一阵。母亲把我拉进屋里。忘了是劝我去还是劝我不去。出来时,那个木匠刚刚离去。他踩起的一溜土还

没落下来。⑲那群孩子中的一个,后来果真当了木匠。现在他就在我面前敲打着一样家具,身旁乱七八糟堆着些木料。一盏灯高挂在草棚顶上。我站在院墙外的黑暗处,想不起这个人的名字。但他肯定是那群孩子中的一个,过去多少年后,一个村庄里肯定有一大批人把孩提时候的梦

想忘得一干二净。肯定还会有一个人默无声息地留下来,那一代人最初的生存愿望,被他一个人实现了。尽管这种愿望早已经过时。⑳我没去打扰他。㉑他抡一把斧子,干得卖力又专心。不知他能不能听到他的敲打声。整个村子在这个声音里睡着了。我猜想他

已经叮叮当当地敲打了多少年。他的敲打声和狗吠鸡鸣一样已经成为村子的一部分。他砍这根木头时,村子里其他木头在听。他敲那个铆时,他早年敲紧现已松懈的一个铆在村子的某个角落里微微颤动。㉒我从来没把哪件活干到他这种程度。面对这个年纪与我相仿

的人,我只能在一旁悄悄站着,像一根没用的干木头。文本二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也是所有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表达。从地上开始,朝天上说,余音让地上的人隐约听见。说给天听,也说给天地万物听,那声音朝上走,天听过了,落回

到人耳朵里。文学最怕的情况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所谓上不着天,就是缺乏一种大修养。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知之甚少,无法接轨的作家是不可能成大器的,所以上要着天。下要着地是说你要深深地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散文没有那么多的空间和篇幅容纳一部小说的故事,但是散文总

是能让故事停下来。所以散文也是慢艺术。慢是我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这个世界的匆忙用小说去表述,这个世界的从容和安静用散文来呈现。散文是沉淀的人心,是完成又被重新说起的故事,他没头没尾,但自足自在。散文无论从哪写起,写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者心中得有那个“天”和“

荒”。心中有“天”和“荒”,才能写出地老天荒的文章。(节选自刘亮程《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我”的梦离冯三的梦很遥远,是因为最终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而“我”却没有。B.第⑦段“我”说的“那些生活”,就是冯三睡梦中梦见的生活

,也是“我”曾经的生活。C.最终有一个孩子成了木匠,暗示面对乡村文化式微的现状,仍有人坚守孩提时代的梦想。D.作者描写那个实现儿时梦想的木匠在“我”面前敲打家具,是为了表明他技艺高超。C解析A项,“他实现了儿时的梦

想”错误,实现儿时梦想的是最后成为木匠的那个孩子,而不是冯三。B项,“就是冯三睡梦中梦见的生活”错误,由“但他夜夜梦见的,会不会全是我们以往的生活呢?”可知,错在“那些生活”不一定就是冯三梦见的生活。D项

,“是为了表明他技艺高超”错误,而是为了强调他是那个唯一实现了儿时梦想的人,代表了一代人最初的生存愿望。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文中“我”的无法入睡与“冯三”躺倒后梦话连篇形成了对比,暗示了“我”与这个村庄简单

生活方式的距离越来越遥远。B.文章第⑦段“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指村庄古朴的生活慢慢变成了作者模糊遥远的记忆,暗示这种生活方式正在无可避免地消逝。C.文中多次出现的“敲打声”衬托了村庄的宁静,渲染了平和静谧的气氛,同时作为线索,贯串全文,让文章结构更加紧凑。D.文中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

通过作者的乡土记忆来表达对乡村的哲学化思考,凸显了作者想让乡村生活重焕生机的决心。D解析D项,“凸显了作者想让乡村生活重焕生机的决心”错误,而是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简单的生活方式的怀念,对慢慢消逝的乡土记忆和文化的不舍。3.(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梦离他的身体

又有多远。·(2)在那些生活将要全部地、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的时候,我及时地赶了回来。··参考答案(1)“梦”,指过去的理想。(2)“睡梦”,此处指村庄古朴的生活慢慢变成了作者模糊遥远的记忆。4.(分析句段作用)文中画横线

的语句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①渲染气氛。通过对月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温馨平和的气氛。②烘托人物的心情。此时的“我”听着冯三说梦话,沐浴在家乡的月光之中,心情平静祥和。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对月光的描写,体现出“我”对家乡的喜爱和眷恋之

情。5.(分析散文线索)文中多次写到村庄里木匠的敲打声,有什么艺术效果?参考答案①呼应题目。②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③以声衬静,形成背景旋律(答“渲染气氛”亦可),增添了感染力。④勾起了作者对以前生活的回忆。⑤这声音,是村子的一部分,

是这村庄所坚守的生存方式的见证。6.(分析形象作用)文章开篇写冯三,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熟睡的冯三与难以入眠的“我”形成对比,表现出“我”心情的不宁静,冯三延续了这个村庄原有的生存方式,并与之融为一体,以此反衬我与村庄的隔膜。7.(分析形象内涵)文中多次出现木匠,其写

作意图是什么?参考答案首先是象征意义,木匠代表我们曾经的理想。其次,起到对比和衬托的作用,木匠的行为与“我”的行为形成了对比,木匠对村庄的坚守也衬托了“我”离开村庄的行为。8.(赏析散文语言)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参考答案句子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把离家多年的“我”比作“

烧焦的木头”,表达了因为长时间离开村庄而造成对村庄的隔膜感觉;将其他事物影子的“淡”与“我”影子的“黑”进行对比,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村庄记忆模糊了的遗憾之情。9.(复合文本参证阅读)假设在班级读书分享会上,你将以“真正的散文”为题赏析刘亮程的《木匠》。请结合文本二,列出你的分

享要点。参考答案①真正的散文内容深深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刘亮程《木匠》的故事取自他的故乡、他的经历。②真正的散文有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的思考。《木匠》虽写的是“我”回乡的见闻,但写出了“我”与传统生活方式的疏离,表达了对乡村文化日渐没落的现状的

思考。③真正的散文体现了慢艺术,从容和安静,自足自在。《木匠》中的“我”放慢脚步,任凭思绪追随着“敲打声”,在曾经与当下间流连,感受着乡村古朴的生活。问题诊断答题情况统计错误原因分析考查要点落实明确各题的考查点(是□否□)答案符合答题要求(是□否□)掌握

各题型的答题步骤(是□否□)知识盲点标记考情解码选材特点文本选材注重立德树人。2023年全国甲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巴金的散文《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文章赞美机械具有“创造的喜悦”和“散布生命”的诗性,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礼赞劳动,引导考生思考“机械的诗”的背后是

工人的辛勤创造。命题特点命题注重素养引领。高考散文阅读更加凸显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强调审美鉴赏,赞美劳动,歌颂劳动,体现出相同的价值导向。①命题形态上基本保持稳定。全国卷是一道选择题,两道主观简答题。高考试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鉴赏、对散文情感和艺术技

巧的分析评价。②命题侧重点有一定的变化。2023年全国甲卷的两道主观题均涉及对散文文体特征与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考查能力①重视对文本内容与情感的理解能力。特别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现代散文,如巴金的《机械的诗——

旅途随笔之一》、萧红的《“九一八”致弟弟书》等。②重视鉴赏评价能力,对散文技巧的鉴赏和对观点态度的分析评价,都是常见的设题角度。③强化阅读体验,无论是探究题还是评价题,都与考生个人的阅读体验密切相关。重难攻坚与热考突破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

2预测点2易错点词句理解与表达技巧赏析散文的语言和技巧是最常考查的两个命题点。语言的考查,侧重对重要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上;技巧的鉴赏分析,侧重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上。这两类题目,切口小,关涉深,需要多方位理解。考生解答此类题目,往往会出现含义理解浮于表层,赏

析角度不明、手法不清的问题。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易错突破1准确理解词句含义散文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也叫动态词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也不仅是

句子的字面含义,而是对其作用、手法、情感、言外之意的深度理解。缺少对语境、情感的把握,是造成错误理解的主要原因。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典例突破(2023山东省实验中学校考)阅读下

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大地毕飞宇①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从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

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能看到的距离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

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秧苗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

是何等艰辛,何等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不寒而栗。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父亲,我们在喝茶,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

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

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但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④庄稼人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

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

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⑤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

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

点2⑥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当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

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

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⑦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

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杆对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形成了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

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⑧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

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⑨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

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⑩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令人泪流满面的事实。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

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图解文本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典题1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⑥段画波浪线句中“庄稼的逻辑”含义的理解。(4分)参考答案①“庄稼的

逻辑”表面是指庄稼生长的规律、农业劳动的规律,青与黄、荣与枯的不断循环;②深层意思是艰辛的劳作能够获得收获,是艰辛和诗意的融合。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增分策略理解词语含义注意“一借”“四联”考查的词语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主旨词——

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②修辞词——运用比喻、拟人、双关、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的词语;③指代词——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词语;④表意词——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特定虚词等;⑤特殊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

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理解词语含义,要首先看清词语的特点,然后采用“一借”“四联”: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一借借助词语固有的含义有的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与固有含义相去甚远,但大多数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与固有含义

还是密切相关的。四联①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②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

,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需要依据此法。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四联③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有些词语是作者所处的时代或社会环境的暗示,理解词语含义时要结合特定时代。④联系词语“活

用”的情况和使用的手法为了突出某种表达效果,作者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描写手法或临时活用,因此可以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重要词语含义表述答案要点:解释字面意思→转换修辞意思→挖掘语境意思。易错点易错

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变式训练如何理解“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一句中“尾音”与“恢宏”的含义?参考答案①“尾音”这里的意思是“渺小”“微弱”。②“恢宏”,这里的意思是“伟大”。

③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地、庄稼、劳动、农人看起来是渺小中最渺小或最微弱的,但是他们(和他们的成就)却是伟大中最为伟大的。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典题2如何理解“意味着大

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这句话的意思。(4分)参考答案这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庄稼比作指纹;表现了庄稼人与大地的亲密关系,以及庄稼人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庄稼人的赞美和对大地的崇敬。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

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增分策略内外结合,理解句子含义文中的重要语句,一般指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它通常包括含蓄句(语意含蓄、内涵丰富的句子)、技巧句(运用表达技巧的句子)、文眼句(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行文思路句(显示思路层次的句子)和结构复杂句。对这些语句的理解,要注意“内外

结合”,即句内含义和句外(语境)含义相结合。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句子内部一看句中关键词语是什么,要依词释句。二看句中表达有无修辞,如有,则须用“还原法”写出其本意。三看句中结构是单句还是复句,有

几层要点,确定答案语言组织的形式。句子外部一看相邻语句,有无邻句互解。二看所在段落的段意、主旨,句子含义要结合段意、主旨来分析。三看说话人与说话目的,注意表达的意图。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变式训练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1)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2)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参考答案(1)“鹅黄”指铺满老家大地的新秧苗,它们构成了一幅壮阔的画卷;但又都来自手工,承载着农民劳作的艰辛,包含悲悯的成分。(

2)万物生死枯荣的自然规律便是大地的逻辑,它亘古不变,不会出错;但这一逻辑也有可能因为天灾人祸而出现青黄不接的差错。整句话强调了乡村生活的不变与无常。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同文拓展训练1.下列对文本

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就写了大地之大,可以使人抵达视野的极限,但平原的大也使人体验到无尽劳作的艰辛,所以“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B.第④段使用暗喻,将“密密麻麻的(秧苗)”比作“指纹”

,体现了庄稼人与大地的亲密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庄稼人的赞美,对大地的崇敬。C.第⑦段描绘大地丰富的声音,笔墨细腻入微,行文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写出了作者深厚的乡土情结,对大地的赞美和热爱。D.第⑨段引用福楼拜的话,强调了作

家创作对人们感知大自然感染力的重要价值,也暗含着对自己离开农村从事写作这一选择的解释。D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解析D项,“也暗含着对自己离开农村从事写作这一选择的解释”无中生有。作者引用福楼拜的话,意在说明作家的责任,这也

是作者喜欢莫言文章的原因。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2.本文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分析。(6分)参考答案(1)多处使用情感色彩鲜明的词语直抒胸臆。如“悲壮”“寂寥”“泪流满面”等词语

,表达对大地农民的深挚情感。(2)精选意象营造具有抒情意味的意境。如作者挑选“孤岛”“沙漠”“指纹”“汪洋”“泥土”等形象,组成具有抒情意味的意境以委婉含蓄地抒情。(3)多用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强化情感。如第②段的“这是何等艰辛,何等艰辛”,第④段的“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第

⑦段的“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3.有人评价:“毕飞宇的作品大都扎根在民间和大地,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醒目的厚重感。”此文的“厚重感”体现在情感的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对大地

、庄稼的敬畏与热爱。②对劳动、农民的崇敬与感激。③对故乡的深沉眷恋。④对农村、农民、农业的赞美与悲悯。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易错突破2赏析表达技巧散

文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鉴赏散文表达技巧时必须把握的一个根本原则。鉴赏表达技巧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设题点。鉴赏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也可以是全文。鉴赏的句、段多是描写性的。从考生答题的实际情况看,有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

是答题没有明确的思考方向,比较随意;二是赏析角度不全面。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典例突破(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巴金①为了去看一个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三个朋友伴

着我从会城到公益,我们在火车里大概坐了三个钟头。时间很长,天气很热,但是我并不觉得寂寞。②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一种梦景般的美丽:那样茂盛的绿树,那样明亮的红土,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

房屋,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的碉楼。南国的乡村,虽然这里面包含了不少的痛苦,但在表面上它们还是很平静,很美丽的!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③到了潭江,火车停住了。车轮没有动,而外面的景物却开始在慢慢地移动

。这不是什么奇迹。这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这里没有桥,火车驶上了渡江的轮船,就停留在那上面,让轮船载着它慢慢地渡过江去。④我下了车,把脚踏在坚实的铁板上。船身并不小,甲板上铺着铁轨,火车就躺在那上面喘气。左边有卖饮食的货摊,许多人围在那里谈

笑。我一面走,一面看。我走过火车头前面,到了右边。⑤船上有不少工人,朋友告诉我在这船上做工的人数目在一百以上。我似乎没有看见这许多。有些工人在抬铁链,有几个工人在管机械。⑥在每一副机械的旁边至少站得有一个穿香云纱衫裤的工人。他们管

理机械,指挥轮船向前进。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⑦看着这些站在机械旁边的工人的昂头自如的神情,我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动。⑧四周是平静的白水,远处有树有屋。江面很宽。在这样的背景里显出了管理机械的工人的雄姿。机械有规律地响着,火车爬在那里像一条被

人制服了的猛蛇。⑨我看着这一切,在我的心里开始产生了对于这些工人的羡慕。我感到了一种诗情。我仿佛读了一首真的诗。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战抖的感情抓住了我。这机械的诗的动人的力量,比任何诗人的作品都要大得多。

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⑩一般人以为只有“月夜”“花朝”“青山”“绿水”“爱情”一类的东西才是诗的材料,把诗人当作很sentimental(感伤的、多愁善感的)的人。其实他们完全不懂得诗。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

布生命。⑪我不是诗人,但我却相信真正的诗人一定认识机械的力量,机械工作的灵妙,机械运动的优雅,机械制造的完备。机械是创造的,生产的,完美的,有力的。只有机械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喜悦。⑫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机

械、指挥轮船,把千百个人、把许多辆列车载过潭江的工人,当他们站在铁板上面,机械旁边,一面管理机械,一面望那白茫茫的江面,看见轮船慢慢地逼近岸边的时候,他们心里的感觉,如果有人能够真实地写出来,一定是一首好诗。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

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⑬我在上海常常看见一些大厦的建筑。打桩的时候,许多人都围在那里看。那有力的机械从高处把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桩打进土地里面去,一下,一下,声音和动作都是有规律的。它们继续下去,很快地就把木桩完全打

进去了。四周的旁观者的脸上都浮出了惊奇的微笑。土地是平的,木头完全埋在地底下了。这似乎是不可信的奇迹。机械完成了奇迹,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是诗的感情。我每次看见工人建筑房屋,就仿佛读一首好诗。一九三三,六月十日在广州(有删改

)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图解文本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典题这篇随笔的最后一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

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通过场景的转换,表明“机械的诗”到处都存在,写出了它的普遍性。②通过对上海建筑工地的描写,进一步说明“机械的诗”的内涵和功能,深化了主题。③由旅

途见闻引出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充分发挥了随笔自由灵活的特点。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增分策略(一)鉴赏表达技巧要注意的三点要区分概念要特别注意“表达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概念的异同,因为它们决定着答题

方向。前三个概念问的几乎是同一方面;“修辞手法”绝不可同“表达特色”等术语混用。多角度切入除题干明确规定赏析角度外,一般都要求从多角度切入。如果是局部鉴赏,则优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其次从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等角度考虑。如果是整体鉴

赏,则优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其次从表达方式角度切入。至于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除非从整体、主要、显著的角度看确实存在,才切入鉴赏。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重点在赏关键在析要把握好两个结合:一是与文章的中

心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表达技巧,任何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中心服务的;二是与语言结合,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无论是评价主旨还是鉴赏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体会与涵泳。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

预测点2(二)熟悉散文的四种主要表达方式(1)记叙人称作用①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之感。②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达到拟人效果。③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

以全面地反映生活。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记叙顺序①顺叙的好处是条理清楚。②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使行文波澜起伏。③插叙的好处是对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和说明,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严

密、行文更活泼。④补叙的好处是对原来的叙述做必要的补充说明,丰富内容,深化主旨,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2)描写描写技巧①写人:肖像、语言、动作、心理②写景:动静、虚实、正侧,选取的对象,观

察的视角③写事:细节、场面描写,烘托、渲染、铺垫④手法:白描与细描;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⑤视角:有限视角(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无限视角(第三人称)、特殊视角描写角度①感觉角度(形、声、色)——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远近、高低,俯仰、内外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描写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③塑造形象,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④为下文做铺垫⑤推动情节发展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

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3)抒情和议论用在开头能揭示事物所蕴含的哲理和意义,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用在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用在结尾点明意义,升华思想,收束全文,

画龙点睛,有时还与开头相照应,首尾圆合。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三)掌握表达技巧的常见切入角度修辞手法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使用。表现手法句段多是联

想想象、对比烘托等,整篇文章赏析还有象征、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语言特色如某段文字语言有特色,就应从这个角度考虑。至于表达方式,则文本有较大篇幅的文字才可考虑。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变式训练(原创)本文写

的是“机械的诗”,语言似乎也带有机械的节奏,请赏析文章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参考答案①以短句为主,节奏明快;整散结合,抒情有气势。如“我一面走,一面看。我走过火车头面前,到了右边”,“机械是创造的,生产的,完美的,有力的”等,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欣喜和赞美之情。②

运用重叠和反复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一块一块”“一堆一堆”“一面……一面……”“那些……那些……”“一下”“一下”,这些词语,契合了机械的节奏,表现了作者对机械、工人伟力的赞美,对创造的赞美。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

1预测点2预测点2同文拓展训练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在写南国的风物时,用了“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等,语言的节奏感符合火车行进时的动态感。B.作者认为车过潭江的部

分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既在于这里风景的优美,更在于工程体现了机械的诗意。C.作者认为如果只把“月夜”“花朝”“青山”一类的东西当作写诗的材料,其实是不懂诗,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D.“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是作者对诗的认识,也是他认为机

械具有诗意的一个重要前提。C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解析C项,“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曲解文意。由第⑩段“一般人以为只有‘月夜’‘花朝’‘青山’‘绿水’‘爱

情’一类的东西才是诗的材料,把诗人当作很sentimental(感伤的,多愁善感的)的人。其实他们完全不懂得诗”可知,原文只是说这些人“完全不懂得诗”,并没有说其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2.本文在写“机械的诗”

时一再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6分)参考答案①工人的雄姿、自如的神情、内心的诗意与“机械的诗”相互映衬。②“机械的诗”需要工人激发出来,工人的管理和操作是“机械的诗”的生成条件。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重

难点1散文的谋篇布局与句段作用散文因“形散”而得名。看似散乱的材料是如何谋篇布局的?线索是什么?句段(材料)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是散文阅读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散文考查的重点。高考对散文结构技巧的考查,一般有两个角度:一是整体上考查谋篇布局技巧,二是局部

上分析句段作用。这两点在二轮复习中都需要强化落实。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重难突破1分析谋篇布局高考散文阅读中的“布局谋篇题”是对散文结构思路、行文线索、句段作用、文本与文本之间关系的综合考查,需要考

生既能整体把握文章布局,又能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辨析写作的技巧与手法。因为题目设题角度大,很多考生对这类题目不知如何下手。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典例突破(2023重庆高三质检,

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人的高歌冯至大家游西山回来,坐在滇池的船上,回望西山的峭壁,总不免要把那峭壁上凿出来的龙门作为谈话的资料。“这峭壁上一段小小的工程,比起云冈、敦煌等地的石窟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M君这样说。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C君,略微知道一些昆明的掌故,听了这话,不以为然,他说道:“不能这样比。你要知道,像云冈,像敦煌,以及河南的龙门,多半是从南北朝开端,经过隋唐,一直到宋时,还在那儿开凿,那是几世纪内,千万只手的成绩。

而这里的龙门规模虽然小,却是一个人左手持凿,右手持锤,只是两只手一点一点地凿成的——”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M君不回答,C君回转头来,望着山腰上的三清阁继续说

:“在乾隆年间有一个石匠,他姓吴,他在没有正式工作的时候,也离不开他的凿和锤,他在昆明城内或四郊到处走着,看见路上或桥上有什么残败的地方,就施展开他手里的工具,加以修补。一天,他正在西郊修补一座小石桥,对面来了一个人,用手指着那峭壁向他说,你看那巉岩,那上边有一座石室,从三清阁到石室是没有

道路的,人们只在岩石边架上一条铁索。人在铁索上走着,稍一不慎,便会跌落到湖里。况且铁索如今也朽败不堪了,你为什么不一劳永逸,因山就势,开凿出一条石路呢?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

预测点2预测点2“那石匠听了,望着西山的峭壁,心中就从岩石里盘算出一条宛宛转转、高下不平的小路。不久,他开始了他的工作:左手持凿,右手持锤,不顾寒暑,不管风天或雨天,日日和那顽固的岩石搏斗。他不受任何人的帮助,十多年如一日,终于完成了我们方才登临过的那条

石路。这十多年的工夫,是单调的,除却一凿一锤从早到晚的声音外,恐怕这人连话都没有说的机会。“现在逛西山的人,没有一个不到那里去玩一玩眺望湖景。就艺术来看,它当然抵不住云冈的任何一个石窟,但它的开凿人的意志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尤其是因为他在刚凿成的

那一年便死去了。”M君听了这段话,也不敢再小看这段工程了,只是说了一句:“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这时同游的

友人里有一位T君,显得很沉默,当大家正在唏嘘赞叹的时刻,他说:“我望着这湖水总爱想到海,方才我听完这段不言不语、与岩石搏斗的故事,不知怎么想起一个和海水有关系的人了。“我的原籍是河北省离海不远的一县,我虽然不生长在那里,童年时却常常听家人谈到那县

里的故事。因为地近海滨,那里的人多是以航海为业的。在海禁没有大开,轮船还没有行驶的时候,海上就只有这些人驾着帆船驶来驶去。轮船盛行之后,它们也并没有完全绝迹。直到近些年来,那些航海者的子孙有的才渐渐改了职业。他们当时的航线相当长远。近的是在渤海里穿来穿去,远

的就到上海或是朝鲜、日本的沿岸,有时甚至到了南洋。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那时,一只船从大沽口开出去,往往是经过一年半载才能够回来。船上的人们把一切交托给那靠不住的海洋,既然

以此为业,也就视以为常,并不觉得这是冒险。受苦的却是丢在家里的母亲和妻子们,在她们的想象中,海是多么可怕,随时都在展开涛浪可以把她们的儿子或丈夫所驾驶的小帆船吞咽下去。并且在这中间再也不能得到他们的信息。他们一离开家门,母亲常常就起始吃素,妻子就起始夜夜衣带不解地睡觉,

这都是表示同海上的人共甘苦的意思。这样割舍一切的舒适,直到他们有一天回来为止。有的,当真不幸,在海上遇见飓风或是触到礁石,埋葬在海里了,慈爱的母亲往往就一直地吃着素,忠实的妻子一直地和衣睡觉,一年一年地梦想着他们还有回来的那一天。海上的飓风,海里的

礁石,在她们想象中具有极神秘的意义。飓风是来去无定,不可捉摸;礁石呢,在远处的也模糊不清,但是在渤海内,尤其是从大沽口到营口一条最常走的航线上,因为走的次数太多了,听人讲的次数也太多了,所以哪一带有礁石,哪一带常常出危险,她们知道得最为清楚

。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我的原籍是一片碱地,不用说五谷不能生长,就是院子里想种一点花草,都必须到天津去取些泥土放在花盆里栽。粮食必须到外处去运,所以往营口的那条航线就

成了那一带居民的生命线了。在这线上有一块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岛,附近的礁石最多,遇风暴或浓雾时最容易迷失方向,远处也许有比这里更凶险的地方,但是人们死在这里的最多。——在许多年前,也许是我祖母的儿童时代,有一只船跟平素一样在一个风平浪

静的早晨从大沽口起锚出发了。走了两三天,正在这荒岛的附近,海上起了暴风,这只船触在礁上沉没了。其中有一个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被另一只船载到营口。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这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觉得仿佛又换了一个生命一般,同时想到那无

情的礁石和全船将沉时恐怖的情况以及自己临死时的心情,刹那间就决定了一件事:在那荒岛上为什么不建筑起一座灯塔呢?“从此他就漂流在营口一带。他在他的家乡成了一个传说中的人物:有的说他死在海里了,有的说他遇了救不知流

落在什么地方,有的说在营口街上被同乡看见过,好像成为乞丐。他本人呢,却像是化缘的和尚一般,到处请求布施,说是要在一座荒岛上建设一座灯塔。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陆地上的人很少有人

想到海。谁听他这样荒唐的话呢?他用尽种种的言辞,翻来覆去地想使人相信他所说的不是谎话。有的是相信了,但大半的人以为他不是个疯子,便是个骗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所募到的钱距离他所希望的数目还太远,他想,在他未死前完成这件事,他不能不想出一种残酷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手指用布缠起,浸上菜油,

在不肯施舍的人们的面前,把那块缠在手指上的油布用火点燃,让火慢慢地燃到指尖。最后等到他的钱够建筑一座灯塔时,他的十指几乎都烧到了。他在营口出重资雇了几位泥水匠,率领着他们到了那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岛,开始了他们建塔的

工作。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建塔的人从此就天天在那塔上走上走下,在雾里,在风雨里,在海上的黄昏里,燃起一点比长庚星的光大不了多少的橙黄色的灯光。船上的人们望着这点光,分

辨得出方向,他们怀着感谢的心情,以为是岛上有什么仙人出现,在怜悯他们。“那人后来衰老得不成样子,但是他认为他是不能死的,因为塔上的灯光一天也不能缺少。据说,一天他病势很重了,他勉强爬到塔顶,燃着了灯,再也走不下来,他

就望着那盏灯光,永久地闭上了眼睛。当时的海上起了很大的风涛……”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我们的船在湖上慢慢地走着,大家倾听T君的这段话,在T君刚一闭口的时候,C君说

出他的感想:“方才我说完那段石工的故事,M先生曾经说,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我这时也觉得,在深山,在大海,在许多穷乡僻壤,也总少不了与这建塔者类似的故事。人间实在有些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做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一九四二年,写于昆明

(有删改)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图解文本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典题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参考答案①“人的高歌”在文中是指

人们与大自然抗衡的精神,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文章的主旨。②文章从作者与三位友人游览西山后的感想落笔,主要写分别由C君和T君讲述的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吴姓石匠凭一己之力完成石路的开凿;第二个故事是建灯塔者不惜以伤害身体的方式残忍地对待自己,

最终成功建造灯塔的故事。③两个故事都表现了“人间实在有些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做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的主旨,照应题目。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增分策略

分析散文谋篇布局的常见角度线索角度说出线索是什么,分清明暗,辨别单双等。行文顺序说明写作顺序,或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情感认识变化过程,或倒叙,或插叙等。结构技巧善于抑扬、巧设伏笔、虚实映衬等。要特别懂得“由实至虚”的思维特点。散文阅读的关

键点不在于所记叙、描写的客体(实体),而在于记叙、描写中所体现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虚体)。其文体思维一般是先实写后虚写。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叙事详略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以及这样安排的原因

。段落布局如曲笔入文、以景结情、段落简短等。选材组材选取材料方面的特点,如以小见大等。组织材料以何为中心。文章自身的结构个性如采用画面组合式,大量穿插旁逸式材料,现实与回忆交织等。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变

式训练(原创)本文虽然是一篇散文,但结构非常严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以议论开篇,引出石匠的故事:从四人游览滇池观赏西山峭壁时对“一段小小的工程”的议论写起,引出石匠的故事。②联想过渡至渔民的故事:T君由滇池湖水联想到家乡渤海湾的海水,由石匠与岩石的搏斗联想到渔民与海水的搏斗,引

出渔民的故事,用联想把命运相似的不同人物与故事自然联结。③篇末点题:镜头回到船中,通过C君发表的感想,既是对全篇进行总结,又是对所讲故事社会意义的提炼和升华,首尾呼应。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

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同文拓展训练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作者与三位友人游览西山后的感想落笔,先后讲述了两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具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B.文章主要故事分别由C君和T君讲述,这样的

叙事方法可以避免平板、单调,使内容真实可信且更具感染力。C.写云冈、敦煌及河南龙门等石窟开凿时间长、参与人员多,直接表现了吴姓石匠凭一己之力完成开凿的艰难。D.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通过T君的联想,把有着共同精神特质的不同人物的故事有机联结在一起,过渡巧妙自然。C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

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解析C项,“直接表现了吴姓石匠凭一己之力完成开凿的艰难”错误。写云冈、敦煌及河南龙门等石窟开凿时间长、参与人员多,应该是反衬或侧面烘托吴姓石匠凭一己之力完成开凿的艰难。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

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2.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先后两次出现,有什么作用?(6分)参考答案①从内容上看,强调类似的故事之多,赞美那些做出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的人,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②从结构上看,前

后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3.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叙述故事,构思巧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妙处。(6分)参考答案①文中用M君、C君、T君三人的对话展开

故事的叙述,把两个不同人物的故事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叙事简洁清晰,又富于变化;②采用对话方式,C君、T君分别讲述自己熟知的故事,使故事真实可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③采用对话方式,可以自然穿插对故事中人物的评价和感想。易错点易错

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重难突破2分析句段作用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不仅要关注整体上的谋篇布局,还要能从局部上了解某一部分内容与上下文的联系,以及各个部分在全篇中的作

用。所以,考查句子、段落的作用时,就必须关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一般要从内容、结构、表达、读者等方面分析。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典例突破(2023辽宁锦州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我只喜欢一个人走自己的路许渊冲

①我过去喜欢一个人走我的路,现在也喜欢一个人走我的路,将来还要一个人走自己的路。②这是我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一年级写的日记。那时日本侵略军已经占领北平(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大

。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③我为什么留恋故乡南昌呢?在20世纪30年代,赣江之滨的滕王阁早已名存实亡,再也看不到“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了

。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也并不是南昌独有的风光。所以我在江西第二中学读书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乡土之恋。但一等到离乡背井之后,我才发现故乡也像健康一样,在失去后才觉得可贵。司空见惯的小桥流水人家,仿佛也旧貌换新颜了。④后来二中迁到永泰,每逢月夜,我喜欢同匡南在赣江

之滨散步,望着滚滚北流的江水,仿佛它能把我们滔滔不绝的乡思,带回遥远的南昌。这时我们最爱读的诗句,是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

2预测点2⑤我们在江边谈得最多的人物,是教我们国文的汪国镇老师。汪老师的身材不高,丰富的文史知识浓缩在他胸中;他说话急,恨不得在一小时内讲两小时的课;他走路快,似乎舍不得浪费一秒钟的时间。他给我们讲中国文学史,内容丰富,像亩产千斤的稻田,简直不比

大学教授逊色。⑥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后,汪老师写下了下面的词句:“问五湖,哪有扁舟?梦里江声和泪咽,频洒向故园流。”听说他的学生惨遭杀害,他写了两首哀悼的诗,一首的最后两句是:“一纸难将两行泪,年年心事付征帆。”⑦当日军进

攻,南昌动摇时,二中准备迁往清江县永泰镇,汪老师坚决不随校南迁。1937年12月10日,我去向他告别,他用毛笔在我的纪念册上写下了十四个大字:旧学新知多致用,得师取友愿齐贤。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⑧1938年7

月2日,汪老师惨遭日寇杀害。⑨在汪老师遇难时,我们正在参加中学毕业考试。毕业之后,就要确定人生的道路了。我打算报考联大外文系,但是我能考上联大吗?⑩虽然我在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学英语,但学习方法非常可笑。我把英文二十六个字母中的最后四个编成口

诀:“打泼了油,吓个要死,歪嘴!”这样才勉强记住了。后来学习生词,我又在“儿子”(sons)下面注音“孙子”,在“女儿”(daughters)下面注上“刀豆子”,就是用这样动植物不分、长幼无序的方法死记硬背的,自然对学英文没有什么兴趣。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

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⑪到了高中三年级,我在永泰河滨读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英译本,觉得人与自然融洽无间。尝到了学外文的甜头,我的决心就下定了。加上那时浙江大学从杭州迁来江西泰和,也带来了西子湖畔的歌声,我们就跟着大学生唱起英文的《江上彩

虹》来,仿佛要用歌声组成彩虹,飞上高不可攀的象牙之塔似的。⑫我考取了联大,同时考取的同学有吴琼和万兆凤。还有一个秀外慧中的女同学胡品清,也考取了浙大外文系。说来也巧,她比我大一岁,也比我早几年把唐诗宋词译成英文、法文,在欧美出版。所不同

的是,她把诗词译成散体,我却译成韵文。我们四个人都是汪国镇老师的学生,而汪老师本人也是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的,他没有完成的事业,总算是后继有人了。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⑬回想我们这一班人,当年风华正茂,后来各人走上了不同

的道路,现在不是幽明隔绝,就是天各一方了。考取联大之后,我辞别了江西,经过湖南,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看见奇峰林立,漫江流翠,如入仙境。但日本飞机一轰炸,高楼大厦立刻成了断壁残垣,青山绿水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中,天堂一转眼间化为地狱,我又恨不

得立刻回永泰去。正是:寄居永泰经风霜,客心日夜忆南昌。无端更渡漓江水,却望永泰是故乡。⑭在桂林我还认识了联大数学系的同学廖山涛,他穿一件土布大褂,说一口湖南土话,谁也看不出他是数学考第一的新生,后来会得到第三世界科学院的数学奖。我

们同到汽车站买去柳州的票,走这条路的人太多,拥挤不堪,花了十二个小时才挤到票,所以我再也不喜欢走大家走的路了。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⑮到柳州后,我托人买到了经贵阳去昆明的汽车票,开始了崇山峻岭间的万里长征。远看是白云笼罩的重峦叠嶂;身入其境

,却成了灰雾朦胧的绿树青山;回顾所来径,又是“苍苍横翠微”了。人生的道路不也是一样吗?在想象的望远镜之前,在回忆的显微镜之下,生活就会发出肉眼看不见的奇光异彩。⑯到昆明后,我填了一阕不合韵律的《西江月

》词:山下白云缭绕,山头马达轰鸣。飞越关山万千重,青天开颜相迎。早有凌霄雄心,今日壮志竟成。魁星楼外树连天,报道已是昆明。想当年笳吹弦诵在山城;愿今后桃李花开满园春!(有删改)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

1预测点2预测点2图解文本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典题文章第④段写江边散步,有什么作用?(6分)参考答案①表现了自己与友人的思乡之愁和国事之忧。②江边散步引出了对汪国镇老师的回忆,也体现出了汪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深远。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

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增分策略句段作用分析“四角度”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温馨提示文中引述性、插入性材料的作用题,其答法分五点。①传说故事

: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某种观点。②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③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

具有例证的作用。④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某种观点。⑤名言:表明某种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易错点易错

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变式训练汪国镇老师常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请结合选文分析画横线句子的作用。参考答案①面对国破家亡,汪国镇老师引用诗句抒情,“扁舟”“泪

”“故园”等词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汪老师伤感哀愁、心系国事、思念故园的家国情怀。②“旧学新知多致用,得师取友愿齐贤”表现了师生间的深厚情谊,以及汪老师对“我”能够学以报国的勉励和师友齐贤的美好祝愿。③彰显了汪老

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文章更富韵味。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同文拓展训练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回忆了“我”在各个学段的人生经历,并将个人与国家命运

紧密联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B.文章开头运用反复,突出了“我”的清高和孤寂,表达了对人生信念的执着坚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C.作者以“崇山峻岭间的万里长征”喻人生之路,“我”回望走过的路,感慨万千,其中充满了艰辛,但又很美好。

D.作者借诗词抒情,一首《西江月》既表现了“我”实现理想后的满腔豪情,也增强了文章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B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解析B项,“清高和孤寂”说法错误。文章开头运用反复,强调“我”要走自己的路

,是突出“我”对自己信念的坚持。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参考答案①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和对汪老师的敬仰、缅怀之情。②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③对自己求学过程中颠沛流离的苦难的感叹。④对自

己学术有成不负老师重望的聊以自慰以及对今后能够育出更多桃李的期盼。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重难点2多角度概括与主旨探究概括分析能力是阅读的重要能力。在散文阅读中,这两种能力体现得尤为鲜明。对散文内容的概括分析是常考重点,比如

内容要点概括、特点概括、情感概括、原因概括等等。散文的主旨也是重要的命题点。高考对散文主旨的考查有多种形式:归纳主旨、阐释主旨意蕴、探究阅读感悟等。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重难突破1散文多角度概括概括可分为两种:一是局部概括,二是整体概

括。局部概括包括特点概括(以概括散文中的人、物、环境、某种类型、某一方面等特点为中心)、内容要点概括和因果探寻。整体概括包括观点、情感、特点的梳理和主旨概括。概括要看清角度、准确、全面。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

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典例突破(2023四川成都树德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黄昏的约定连亭①沿着黄昏中的街道,我经过无数盏灯,它们透着黄昏一样的昏黄。②她站在街的尽头,迈

出几步,又后退几步,抬起头,眯着眼睛看羽毛落在一个木窗旁。然后,她站在街中央,双手放在嘴上作喇叭状,对着这一街区最古老的窗户喊:“五婆!”她这一喊,我的影子受到风的惊吓,蜷缩在两脚之间。她朝我挨近,我也跟着喊一声:“五婆!”她扭头对我说:“你不大点声,

她听不到的。我们一起喊吧。数一二三,数到三我们一起喊。”于是她数:“一,二,三。”然后我们一齐吼:“五婆!”发“五”圆唇,嘴巴鼓起,音低而浑,“婆”也是圆唇,嘴巴鼓起,音高而清。其他小伙伴也从家里跑出来加入我们。他们说:“来,我们一起喊。”于是数到三,大家一齐喊:“五——婆——”

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③那个古老的雕花窗子终于打开,伸出一个满是白发的头。五婆摆手说:“五婆不在家。你们别喊了。”我们听了哈哈大笑:“五婆不在家,那你是谁?”白发五婆也哈哈大笑:“我是糖婆婆。”说完丢下一包糖来。④每天黄昏在窗下喊“五婆”

,我们就会得到一包糖。五婆为什么要跟我们建立黄昏的约定,我们不想深究,反正有糖吃,我们乐此不疲。自从五婆的丈夫死后,只有她一个人进出老屋。在小镇,像她这样寡居的老人还有很多。小镇的老人会有很多时间和孤独相处,有的人是三五年,有的人是二三十年。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

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⑤在小镇,忍受孤独似乎要比其他地方容易得多:因为小镇本身就是孤独的。小镇的人沉浸在小镇的节奏里。他们不用钟表,太阳就是最好的钟表。他们不上剧院,家长里短就是最好的故事会。他

们不用听电视和广播播报天气预报就能知道天气变化,他们自己就是天气监测器,代代相传的经验从不失灵。如果要变天,老人的关节就会疼。如果要下雨,家门前就会经过许多蚂蚁。他们虔诚地遵循太阳的节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⑥偶尔他

们会开玩笑似的讲述自己的心事,却并不强求能被理解,实际上他们自己也不理解自己。他们从没想过离开故土去别处生活,他们不是飞鸟,而是被地心引力紧紧吸住的落叶,盘根错节的地面才是归宿。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⑦当我穿越黄昏回家,看

见所经的路都被各家门窗透出的光照亮,就觉得所有的孤独都是可以忍受的。⑧在小镇,一切的行动都归太阳掌管。日落是孩子游戏时间的节点。我奔跑着,经过树和房子,池塘和木桥,商店和肉铺,以及老人沉默的身影,直到跑进奶奶的影子里。奶奶觉得自己活得太久了,这不是她想要的,多活一天就多拖累

儿孙一天。她唯一的安慰是,身子骨还硬朗,还能做家务,不是白费粮食。父亲换了工地,我们一家从大街搬到十里外的地方。十里对脚力尚好的孩子不算太远,我仍可以奔跑着找到伙伴们,找到五婆的糖。1999年,一个孩子在奔跑中感知到小镇的秘密。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

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⑨我们仍旧在黄昏呼喊五婆,有时五婆的窗户还未打开,一些临近的木门和窗户已次第打开,老人们带着温和的笑容看我们与五婆之间的游戏。有一次,我们还没开始呼喊,就看见一个陌生女人向我们走来。她穿着酒红色的连衣裙,裙摆在风中轻盈地飞扬

。我们惊讶万分的时候,她转身走进了五婆的老屋。霞光是那么鲜艳,映照着我们年轻的女郎,映照着满头银丝的五婆,无意中构成我们对生命最初的理解。⑩离开五婆的老屋,我掐着黄昏的尾巴跑回家,一路是已经停工的工地。这些地方曾经白鸟翱翔、湖水清澈,动物们悠然地诞生、从容地死亡,而现在它们都消

失了。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⑪施工声隆隆,我们站在街中央,双手放在嘴上作喇叭状,大声喊“五婆”。除了糖,我们还期盼窗框中出现一张年轻美丽的面庞。女郎没有出现,出现的是一只菜粉蝶。它轻轻地

扇动翅膀,在黄昏的光芒中飞行,其缓慢蹁跹的姿态像极了我们的心事。有那么一瞬间,它飞到了雕花的窗棂下,几乎就要停在那里,但它只是用翅膀轻触一下窗纸就飞走了。那些黄昏,我一直在想一只蝴蝶的命运。它来自何方,现在又在何处,过得好不好?没有人知道

黄昏里的孩子在牵挂一只蝴蝶。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⑫五婆伸出脑袋,像老朋友一样,隔着两层楼用一包糖回应我们的呼喊。在糖的甜蜜中我们理解了彼此的孤独。这种孤独是有力量的,虽然浸透着黄昏

的伤感。我们和五婆是黄昏的朋友,每次和她在暮霭中相会,我总是那么激动,充满奔跑的欲望。在奔跑中看见她亮起的灯光,有时我的眼泪竟会夺眶而出。⑬五婆的家隔在新区和老街之间,其命运可想而知。尽管五婆细心地打扫,也应付不了工地飞尘的入侵。五

婆的咳嗽越来越严重。⑭一个秋风萧瑟的黄昏,我们站在大街上呼喊,雕花的窗户再也没有打开,五婆再也没有出现,我们期待的糖也不知去向。(选自《文艺报》,有删改)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图解文本易错点易

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典题文章萦绕着一种温暖而感伤的基调,其中“温暖”和“感伤”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参考答案(1)“温暖”体现:①孩子们和五婆的“黄昏约定”的快乐。②小镇人们顺应自然的惬意的生活方式。③老

人们不愿意拖累儿孙(渴望自食其力)的心理。(2)“感伤”体现:①五婆的去世。②小镇身处现代文明喧闹中的孤独。③快乐童年远去(小镇渐渐改变)的感伤。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

测点2预测点2增分策略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温馨提示“观点、情感、特点的梳理”题与“主旨概括”题不同,前者侧重于梳理内容,列举有哪些观点、情感、特点;而散文的主旨,是作者要告诉读者最主要的信息,

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概括散文的主旨,就是要对全文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作总体的把握。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变式训练“我”与“五婆”曾经生活过的小镇具有哪些特点?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参考答案①小镇古老又温馨;②小镇宁静又寂寞;③小镇

的生活节奏悠闲缓慢;④小镇有许多富有生活情趣的独居的老人;⑤小镇的生活节拍随着城市建设逐渐消失。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同文拓展训练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

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讲述了五婆与孩子之间的故事:黄昏到来时,五婆会给孩子们一包糖果;孩子们得到了甜蜜的快乐,五婆也得到了孩子们陪伴的快乐。B.文章第⑥段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落叶来比喻小镇上的人们,表现了他们

不愿离开故土的传统文化心理。C.文章后半部分运用了对比,把小镇曾经的生活环境和如今施工之后的环境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小镇过往生活的眷恋。D.本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观察世人,感受生活,所以文章读来俏皮活泼,

富有童趣,却也难免显得稚嫩浅显。D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解析D项,“却也难免显得稚嫩浅显”说法错误,本文虽以孩子的视角来感受生活,但对生活的感受是很深刻

的。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2.文章标题“黄昏的约定”内涵丰富,请结合文本有关内容,概括其“丰富”的表现。(6分)参考答案①表现在故事的时间上,小镇的黄昏,孩子们与老人五婆有一个甜蜜的约定;②表现在人物上,人生“黄昏”(暮

年)的五婆与孩子们默契配合,温馨而愉快,有一个疗治孤独的幸福约定;③表现在地点上,行将被城市化工程吞噬的小镇,在“垂暮”之时,与“我”有一个约定,曾留有“我”一段温馨的回忆。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3.有人说连亭的散文是一种诗化散文,请以文中

画横线句为例分析其散文语言的诗化特点。(6分)参考答案①多个意象并列,生动再现了小镇的生活场景。②浓厚的抒情意味,语调快乐中带有伤感,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③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律生活。

④句式上长短结合,使语言生动活泼,符合孩子的行为特点。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重难突破2探究主旨意蕴文章的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创作意图等多

个方面,是作者通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抒情等多种方式表达出来的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情感倾向。对散文主旨意蕴的探究,要透过散文外在的“形”,去挖掘文本内在的“神”。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典例

突破(2023广东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这方水土的甘甜唐小米绕宝塔,过延川,车子走在去延长县的路上。这是我第一次来延安。说来惭愧,我对延安的印象还只限于二十多年前的一枚苹果。一枚曾在陕北与关中交界处的某根枝条上摇摆过,又在绿皮火车千里迢迢的摇摆中落到我手上的苹果。易错点易错

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苹果是一枚纯正的山果,个小紧实,皮子半扇青红,上面生一层麻麻的“小雀斑”。我见过山里的野果,都长成这样。山风刮得凶,能把果子的皮皱出一道道小口子。在长久与山风的对峙中,大概

山果们都练就了一身好本事,把皲裂的口子,结痂成一道道、一条条褐色的山水。高山落日,秋风入怀,那些执意要长大的果实,就这样在大风中跑着跑着,成熟了。给我苹果的小华,那时刚从延安回来。一个月前,我们在火车站为她和她的陕北男青年送行。他们相恋多年,正要回到他的家乡——延安北部大山里的某个村庄

,完成婚礼。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回乡的路程遥远而漫长。绿皮火车把他们载到一个站,毛驴车又把他们送到另一个站。有时,只有靠双脚走才能到达下一个站台。但迎面而来的,依然是黄

土堆垒,枯黄的高山连绵无尽,秋风掀起的尘沙从天而降。在这望不到头的行进中,陌生路途带来的风景一点点蜕去,周围山石坚硬,寸草难生,难得的平缓处开出几处窑洞,望过去黑乎乎的。她梦中飘着红绸的迎亲队伍呢?她的向日葵和羊群呢?生活在渤海岸边富庶小城的小华,再也忍不住

,放声大哭。归来的小华坐在我对面,讲述着这一切。她讲起她的公公,一个苍老瘦弱的汉子,为了迎接她的到来,接连几天爬过两道沟,去背水。她讲起寡言的婆婆,从一口罐子舀出一点点水,让其他人使用。她讲起带着全乡人的捐款走出大山的丈夫,婚后到每家窑洞还

礼。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难忘的还有牵动人心的告别。当小华和丈夫准备踏上归程,几乎全村人都聚在土窑门口。他们手上拿着生活中最珍贵的东西——红薯、野枣、苹果、小米、绣花鞋垫、粗布枕套……在“春播一袋谷,秋收一瓢粮”的贫

困山村,他们捧来了他们的珍宝。这样一种送行,不只包含着单纯的告别味道,反倒更像一种传承,像父母对两个准备离乡远走的孩子的托付、交接。好像捧出来交给两个年轻人的不是地里长出的作物,而是他们自己身上结出的果。小华都收下了。想必最初,他

们敲锣打鼓送出全村唯一的大学生时,也像送出他们一生的果实。这样隆重的仪式感,温暖着人的心。我的朋友,在那一刻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潮水,她向着他们深深鞠躬。从此,他们就是她的亲人,山背后的村庄就是她的家乡。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

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我终于来到小华的“这个”家乡。听同行者的议论才知道,原来他们都和我一样,把延安想成了黄土色的——黄土的坡、梁、窑洞;浑身裹满了黄土的羊群;被高原的黄

土和日头染成黑黄的村民。但他们也和我一样,看到的不是荒凉,是繁茂的绿意。更巧的是,刚下了车,一只只延安的苹果就递到了我们手上。卖苹果的妇女姓雷,是延长县阿青村人。她脸庞黑红,笑起来,也像一颗熟透的果子,在树枝上灿烂。阿青村村支部紧邻一条敞阔的柏油路,那是连接各市县的交通

主路。因此,村支部在门前盖了两排结实的木亭,既可供村民候车、闲坐,又做了集贸地。平时,村民把自家生产的瓜果蔬菜拿来,卖给路过的旅行者,赚一笔小钱。像雷大姐,遇到好时机,一天能卖四五十斤苹果,赚二百块钱左右。易

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这就是如今小华代理销售的延安苹果啊。这红润饱满的苹果,水分十足,咬一口,酸甜适宜,甘美酥脆。同行人中有一位林果专家,他细数苹果艰难的成长过程:挖坑,栽苗,施肥,洗水

,置防鼠网,埋堆,蒙膜,等到果树发芽,又要开始烦琐的刻芽、疏花、疏果、防霜冻、套袋、拉枝、环割、防雹,然后果实成熟,还有除袋、增色等几十道工序。国家的科技培训送到了贫困老区人们的身边,现在延安的果农人人都是科技能手了。我们听得目瞪口呆。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

预测点2预测点2其实在来的路上,我们已经知道,延安高海拔,高光照,高温差,无污染,极适合苹果生长。阿青村建在塬上,群山环抱,曾是延安的穷村之一。前几年来了一支科考队,他们测量后告诉村民,阿青村正处在冰雹带上。至此,村民们终于知道,为啥每年这么多雷雨冰雹,把他们辛苦一季

种出的粮食和果树全毁了。但只要治住了冰雹,阿青村也能和其他村庄一样,结出同样好吃的苹果。现在的阿青村,就是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修路、办电、蓄水、架防雹网,成为延安三百八十万亩苹果种植版图上的一部分。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而今,

延安的苹果让全国各地的人们品尝到了这方水土的甘甜。还记得二十年前送小华去延安的那天,我们拿着最大最红的苹果塞给她,希望婚礼时她能牢牢拿在手里,从此平安幸福。而此刻,在延安,我正沉浸在小华曾经期望过的画面里:长风十里,无边无际的苹果花漫过我们的身体,接着,果实在树

枝上奔跑。(有删改)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图解文本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典题这篇文章题为“这方水土的甘甜”明显具有象征意义。请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探究这样写的意图

。(6分)参考答案①明写延安苹果的甘甜。小华代理销售的苹果甘甜。②暗写小华夫妇回报陕北人民,给他们带来甜美的生活。③赞扬陕北人民脱贫,走向了甘甜幸福的生活。当初,我们送给小华苹果,祝小华生活幸福;今天,我们到达延安,刚下了车,一只

只延安的苹果就递到了我们手上。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增分策略多角度探究散文的主旨1.关注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在不同内容的文章中,文章主旨的表现形态各有差异。写景状物散文写景类要抓住景物特征,作者抒发的真实感受、认识看法等;状物类抓住描摹刻

画的具体事物,看言志寄情之物。写人叙事散文写人类散文要注意表现的人物性格、情感、观点等;叙事类散文要抓住所叙述的事件,看前因后果即事件本身的意义。文化哲理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要注意把握观点态度;哲理散文,要注意透过形象,体会寓含的哲理。易错点易错点重难

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2.掌握探究主旨意蕴的一般方法因形悟神法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根据这一特点去探究,就是看全文写了哪些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哪些思想感情。见微知著法此法是在“因形悟神”法基础上的延伸,主要是从文本中那些细微

的材料中去挖掘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内引外联法此法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读进去,深入文本,读出自己准确的理解;又要能准确联系生活、社会以及自己积累的生活知识或阅读体验,有所拓展,有所联系,有所发现,即“跳”出来,读出自我,读

出个性化感悟。对立统一法要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探究文本深意。如文章论古,探究就要想到它的对立面——今;文章写的是对某类现象的忧思,探究则要想到它的对立面——呼吁或追求。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

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3.“启示”“感悟”类探究要注意的问题启示、感悟类探究,前提是由文本而发,无论是感慨还是体验,都必须是立足自我,见解独到。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

点2整体理解,全局出发谈对一篇散文的感悟或受到的启示,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对全文的整体认识是谈启示、说感悟的前提。选准角度,以小见大针对题目要求,选准探究切入点尤为重要。一般来讲,这一切入点必须满

足以下条件:其一,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从感受最深处入手;其二,自己写起来最有把握;其三,角度宜小、巧、新。紧扣文本,有的放矢启发感悟类探究,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地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地

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随意地褒贬。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变式训练小华送“我”的苹果和雷姓妇女卖的苹果各有怎样不同的意蕴?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1)小华送“我”的苹果:①代表“我

”对延安的印象;②象征着艰辛、磨难、质朴和坚毅;③饱含着乡亲们浓浓的情谊。(2)雷姓妇女卖的苹果:①代表着村民们的辛勤付出;②象征着农村走向富裕;③代表科技兴农的成果。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

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同文拓展训练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题目如果改为“延安的苹果”,虽然更直观形象,但不如“这方水土的甘甜”更具有抒情性,对主题更具有暗示性。B.小华和丈夫准备返回时,村里人给他们送来

土特产和手工做的生活用品,这一场景使小华改变了对丈夫家乡的不好印象。C.兴建集贸地、聘请林果专家、参加科技培训、架设防雹网,都彰显出科技兴农的力度,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时代主题。D.文章设置了两条线索,一条是由一枚苹果引出的对往事的回忆,另一

条是由雷姓妇女卖苹果来表现延安发生的巨大变化。A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解析B项,“这一场景使小华改变了对丈夫家乡的不好印象”错误,从小华所讲自己的公公背水、婆婆舀水、丈夫还礼来看,这个时候她

就改变了不好的印象。C项,“兴建集贸地”与科技兴农没有关系。D项,“设置了两条线索”错误,文章只有一条线索,对往事的回忆是插叙的部分,是融入现在“我”去延安这个主体事件中的。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

2.文章结尾段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以实“证”虚,突出主题:以“我”此刻在延安的美好感受,印证二十年前祈求幸福的愿望,反映了延安的巨大变化和人们生活的幸福。②用景物作结,含蓄蕴藉:以“我”沉浸在苹果花海、果实奔跑的画面结束全文,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延安巨大变化和

人们幸福生活的赞美。③照应前文,结构严谨:结尾段与上文小华送“我”苹果的相关内容形成呼应。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3.根据文中“从此,他们就是她的亲人,山背后的村庄就是她的家乡”

一句,你觉得小华离开这里后,会做些什么?(6分)参考答案①小华被延安人民的纯朴和真诚感动,从内心把他们当作了亲人,把这个村庄当作了自己的家乡。②她一定会为家乡摆脱贫困而想办法,或者是自己和丈夫一起为家乡代言出力,或者是

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摆脱贫困出谋划策。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预测点1非虚构散文的特点与设题角度传统散文一般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类型,但是自从《人民

文学》于2010年开辟了“非虚构”栏目,发表了韩石山、梁鸿、阿来、李娟、郑小琼、塞壬等人的非虚构作品,“非虚构写作”成为一股新的文学潮流。近年来,不少省市在“非虚构”文学命题方面也做了有益的尝试,这类文本的阅读有可能进入高考命题人的视野。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

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预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一灾年李娟乌伦古河从东往西流,横亘阿尔泰山南麓广阔的戈壁荒漠,沿途拖拽出唯一的绿痕。荒野中所有的村庄、草场、耕地都紧紧傍依在这条河的两岸,像冰天雪地中的人们傍依

着唯一的火堆。什么都离不开水。这条唯一的河被两岸村庄和耕地源源不断地吸吮,等流经中下游我们的阿克哈拉小村,就已经很浅窄了。若是头一年遇上降雪量少的暖冬,更是几近断流。因为北疆的河流差不多全靠积雪融汇。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

点1预测点2预测点2这一年正是罕有的旱年。在灌溉时节,因抢水而引起的纠纷此起彼伏。轮到哪块地浇灌时,哪块地的主人便日夜守着水阀不敢离开。被褥也铺在水渠边,提防睡觉时水流被人截走。暖冬不但会引起旱灾,还会引起蝗灾及其他严重的病虫害。不够冷的话,冻不死过冬的虫卵。此外,干旱令本来就异常贫瘠的

戈壁滩更加干涸,几乎寸草不生。南面沙漠中的草食野生动物只好向北面乌伦古河畔的村庄和人群靠近,偷吃农作物。这也是很严重的农业灾害之一。然而正是这一年,我妈满怀期待地独自在乌伦古河南岸广阔的高地上种了八十亩葵花地。

葵花苗刚长出十公分就惨遭鹅喉羚的袭击。一夜之间,八十亩地给啃得干干净净。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虽说远远近近有万余亩的葵花地及打瓜地都被鹅喉羚糟蹋了,但谁也没有我妈损

失严重。一来她的地在这万亩耕地的最边缘,直接敞向荒野,总是最先沦陷;二来她的地少,不到一百亩。没两下就全给啃没了。而那些承包了上千亩的大户,特经啃。最后多少会落下几亩没顾上啃的……当然,哪能这么比较……我妈只好又买来种子补种了一遍。天气暖和,又刚下过

雨,土壤墒情不错,第二茬青苗很快出头。然而地皮刚刚泛绿时,一夜之间又被啃光了。没有办法,无奈的她咬牙又补种了第三遍。很快,第三茬种子重复了前两茬的命运。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

测点2预测点2我妈伤心透顶,不知找谁喊冤。不久,她听说野生动物归林业局管,她便跑到城里找县林业局告状。林业局的人倒很爽快,满口答应给补偿。但是——“你们取证了吗?”“取证?”我妈懵了,“啥意思?”“就是拍照啊。”那人微笑着说,“

当它们正啃苗时,拍张照片。”我妈大怒!种地的顶多随身扛把铁锨,谁见过揣照相机的?再说,那些小东西警觉非凡,又长着四条腿,稍有动静就撒开蹄子跑到天边了。拍“正在啃”的照片?恐怕得用天文望远镜拍吧!总之,这是令人沮丧的一年。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

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尽管如此,我妈还是播下了第四遍种子。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会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说起来,鹅喉羚也很可怜。它们只是为饥饿所驱。对它们来说,大地没有边界,大地上的产出也没有所属。它们白天在远方徘徊,遥望这边唯一的绿色地域。夜里悄悄靠近,一

边急促啃食,一边警惕倾听……它们也很辛苦啊,秧苗不比野草,长得稀稀拉拉,就算是八十亩地,啃一晚上也未必填得饱肚子。于是有的鹅喉羚直到天亮了还舍不得离去,便被愤怒的农人开车追逐、撞毙。但人的日子又好到哪里去呢?春天已经完全过去,眼下这片上万亩的耕地仍旧空空

荡荡。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无论如何,第四遍种子的命运好了很多。似乎一进入七月,鹅喉羚们就熬过了一个难关,从此再也没有见到它们的身影。它们去了哪里?哪里水草丰美?哪里暗藏秘境?哪里是它们真正的归宿?这片大地平坦无物,其

实,与浓茂森林一样擅于隐瞒。总之,第四茬种子一无所知地出芽了,分外蓬勃。毕竟它们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选自《遥远的向日葵》,有删改)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文本二“非虚构”写作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式的创作理念和写作方

式,它给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非虚构”是新闻写作的一个变体,它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既然来源于新闻写作,它就不可避免地需要保证新闻的某些特性。它首先就要求写作者能够深入生活、脚踏实地地进行创作。其次,“非虚构”并不抛弃作品的文学性,甚至在种种文学

表达的手段方面更加丰富。当然,受时代的影响,近年来的“非虚构”文学还直面社会、民生等诸多问题,追求作品给读者带来深入人心的震撼等等。李娟的散文正是顺应了当下“非虚构”的风潮,展现了一种独特的魅力。(选自《论李娟的非虚构散文创作》,有删改)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

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图解文本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典题李娟的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凭借其“非虚构”写作获得了第七届鲁

迅散文奖。请根据文本二的理论,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非虚构”写作的特点的。(6分)参考答案(1)叙述真实:文本一写自己的母亲的事件,用真实的笔墨描写客观的生活,深入当地的生活,踏踏实实地创作。(2)文学的手段:①使用拟人修辞,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描写细腻生动;②描写景物生动传神,

突出地域特色;③叙述事件有波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3)直面社会问题: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问题;②某些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问题。(4)震撼人心的力量:母亲一次次面对困难不被打垮,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等。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

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解题指导]广义上,“非虚构”写作是“虚构”之外的一切写作的总和;狭义上,它是散文文体里的一种文学样式,其概念要小于散文。它最为接近但又不是报告文学,

它涵盖的写作对象更广泛多样,更贴近社会人生,更能反映社会问题。从文本二可看出,内容的真实性和表现手法的文学性是其鲜明的特点。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特点文中体现内容的真实性文本一

写自己母亲的亲身经历,内容客观、真实,体现了作者深入当地的生活,踏踏实实地创作的特性。文本一写到了人与自然的共存问题——鹅喉羚在破坏庄稼的同时也被人驱逐;林业局某些工作人员工作作风的问题——当它们正啃苗时,拍张照片,等等。这些都是直

面社会问题的体现。文中母亲三次补苗所体现出的面对困难不被打垮、坚韧不拔的毅力更是震撼人心。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手法的文学性文本一中使用了很多的文学手

段,比如写鹅喉羚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描写细腻生动。文本一中景物描写生动传神,突出地域特色。文本一中叙述母亲三次补苗,一波三折。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变式训练有评论说在文本一的“母亲”身上,“依稀看

到了海明威笔下‘老人’的影子,但作为女性,母亲又有着更为丰富细腻的情感表现”。请概括两个文学形象的相同之处并分析文中母亲在各种情形下的情感表现。参考答案(1)相同:两人虽然都经受打击,但仍坚持不懈。(2)母亲作为女性,有更为细腻的情感表现:①种

地前的期待;②地被毁的无奈;③接二连三打击的伤心;④面对工作人员无理要求的愤怒。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同文拓展训练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描绘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既

能够体现出当地人们生活条件艰苦,又为下文“缺水的灾年”做了必要的铺垫。B.文章叙述详略得当,前三次“种向日葵”倾注了大量的笔墨,最后一次则一笔带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C.文章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动物,其手法不仅是修饰

文辞的工具,更是主观情感情不自禁的流露,是感情的外化。D.文章结尾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进行追问,使语句节奏紧凑,启发读者思考鹅喉羚的命运,增加了文章的思想深度。B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解析B项,“前三次‘种向日葵’倾注了大量的笔墨”错误,四次“种

向日葵”,作者都是粗笔勾勒。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6分)参考答案①运用拟人,写第四茬种子不知道先前的危险,无所畏惧地蓬勃生长。②第四茬种子命运好,出芽时有很好的生长环境和条件,已没有了灾害。③它

们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却是“我妈”种下的第四茬,是她的希望,是她坚持的回报。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3.文中的人们对鹅喉羚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鹅喉羚是灾害的制造者,一次次糟蹋葵花苗,使人伤心无奈,甚至愤怒仇

恨。②它们很可怜,为饥饿所驱,提心吊胆靠近农田,被驱赶,甚至被撞毙,令人同情。③它们在恶劣环境中艰难求生,像人们一样生存不易却坚守希望,让人感叹。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预测点2随笔类散文的特点及

设题角度所谓“随笔”,《辞海》解释为“散文的一种。随手写来,不拘一格,故名”。“五四”以来,随笔十分流行。从所反映的内容上来看,思想性、知识性和社会性是它的本质特征。随着高考文学类文本选材范围的扩大,命题角度的创新,也要对这类散文的特点给予适当的关注。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

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预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一遍地应答韩少功打开院墙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

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你在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在这

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停止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归于平滑的极目一镜。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挑担,脚

踏车,以及活猪活牛。眼下客船少了,只剩下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船家们大多是傍晚下网,清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

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水边常有两样“静物”,是垂钓的一位老人和一位少年。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但他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少年呢,中学生模样,总是在黄昏中出现。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谁知道?阵

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芽或者水蘑,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水平线。如果雨点敲醒了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地看去,像是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长满疖子。几只野鸭惶惶地叫,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

点2不远处,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溅。我以为有什么东西坠落,过了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是一只鸟突然垂直俯冲,攫取了什么以后,带水的翅膀扑拉扑拉,又旋回高高的天空,在阳光中播下闪闪一串水珠。我不知道这种鸟的名字,只记住了它一身蓝绿相

杂的迷彩。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有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让人想起优雅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撩,再得体地款款入座。它一坐就好半天,平视远方,纹丝不动,恍若一尊玉雕。但如果发现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成了银箭。一声鹭鸣撒出去,树丛里就有数十只白鹭跃出,扑拉

拉组成数十朵白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会为鱼,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小鱼们也经常围着我巡游,肯定把

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叮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口咬得太狠,咬在一个脚趾头上,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过来。我这才发现,钓鱼的“静物”已经走了,

天地间全无人迹。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对于

人这一物种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隔世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天。那么,上天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就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

声,听到了来自水波、草木、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寂静中有无边喧哗。(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有改动)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文本二就我看来,在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中

,很少有人像韩少功那样将随笔写得那么得心应手,那么睿智。经过办《海南纪实》的考验,经过大特区商海浪潮的冲击,他的思想更深刻成熟了,他的文风更老辣简洁了,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执着了。他右手写小说,左手写随笔。在随笔的写作中,韩少功天赋中那种我们称

之为智慧的素质被发挥到一种巅峰状态。读着他近年的随笔,我有时会产生这样一种古怪的想法:不知随笔这种文体是专为韩少功准备的,还是韩少功天生就应当写随笔?不管是韩少功无意间碰上了随笔,还是随笔找上了韩少功,韩少功的随笔写得好,却是读过他的作

品的人都公认的事实——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和取巧,不是知识的炫

耀和卖弄;智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心血的燃烧。韩少功的随笔,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智慧。不过他的智慧,不是经院或书斋里的智慧;他的智慧,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启示,来自他的生命的激发。他的智慧,不是体现于某篇文章,某个局部或某个词句,而是化为精气流荡于他所有的文字

中,并成为他作品的纹章印记,成为他的人格在随笔中的自然呈现。(摘编自陈剑晖《智慧的独语——关于韩少功散文随笔的札记》)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图解文本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

预测点2典题文本二认为韩少功的随笔“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文本一是怎样体现这些特点的?(6分)参考答案①文本一的思想内核是作者对于世界、自然和生命的哲学思考,文体形式却是一篇意境幽远、文采斐然的散文,这种将哲学散文化的写法既有深刻的

思想性,又有浓厚的文学色彩。②文本一记述的是作者下湖游泳这样的寻常的生活情景,呈现出来的是一篇优美耐读的文学作品,作品将生活常态文学化,使读者既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又得到了文学的熏陶。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解题指导]此题考查韩少

功随笔的特点。一般来说,随笔和散文的区别如下:随笔主“理”,是说理的,呈“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呈“自由”色彩,较为热烈。“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

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已;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净化思想。文本二给出了韩少功随笔的两个特点:“哲学的散文化”和“生活常态的文学化”。围绕这两个特点在文本一中找出具体体现即可。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

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特点体现哲学的散文化作者对于世界、自然和生命的思考是这篇文章的内核,而本文的文体形式却是一篇意境幽远、文采斐然的散文,这就将哲学思考以散文化的形式表现了出来。生活常态的文学化文本一记述了作者下湖

游泳、老人少年垂钓等寻常的生活情景,叙述语言生动优美,画面温馨怡人,呈现出来的是一篇耐人品读的文学作品,这就是作品将生活常态文学化。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变式训练作为一篇随笔,对生活的独特思考和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思想深刻的所在,也是

其“智慧”的体现。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分析文本一体现出的这种“智慧”。参考答案文章从“我”到湖中游泳写起,描绘了“我”与湖水融为一体的感受,深刻地体会出自然中的静与动、有与无的辩证关系:湖水和垂钓者表面的“静”而深藏着“动”,大自然表面的“无”而

处处是“有”。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外在世界、生命与自然的哲学思考,充满智慧之语。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同文拓展训练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我”这

个下湖游泳者的视角观察和感受世界,文中直接表现“我”的笔墨不多,却让人感觉到处处都有“我”的存在。B.作者面对镜子般的湖面“不知如何是好”,感觉下水打破湖面“实为一大暴行”,生动传达出视湖水为有生命之物的微妙心理。C.老人和少年像两样“静物”

一样在水边垂钓,作者不仅欣赏这样一幅安静的生活画面,更赞赏他们面对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D.静是作者刻意营造的大境界,静中又充满生机勃勃的动,包括阵雨、水鸟、游鱼这样真实可感的动,也包括意念中的“无边喧哗”。C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解析“

更赞赏他们面对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错误,由“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谁知道”可知,作者并不确定少年是否处在人生磨难中。易错点易错点重难点1重难点1重难

点2重难点2预测点1预测点1预测点2预测点22.请简要赏析文本一中画横线的段落。(6分)参考答案①动词使用新颖贴切,十分传神。如写白鹭栖息时“款款入座”,既拟人化,又切合前文“让人想起优雅贵妇”的联想,妙趣横生;

再如写鹭鸣“撒出去”,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物体,生动可感。②多用比喻修辞手法,富于表现力。“优雅贵妇”“大白裙子”“玉雕”“银箭”“数十朵白光”等多个喻体,都运用得非常形象恰切。③动静相映,给人深刻印象。先充分描写白鹭的静,“稳稳地”“纹丝不动”,再突出刻画白鹭的动,

“跃出”“绽放和飞掠”,动静前后对比,形象十分鲜明。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