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14)页,545.58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60d954b71ff5e600234894cc4ed89f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泸县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第二学月考试生物试题第I卷选择题(36分)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中学实验中有关NaCl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制作泡菜时,加入NaCl的目的是抑制细菌生长B.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NaCl可用于筛选耐盐细菌C.用刚果红染色剂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时,加入的NaCl可促进菌落显色D.将血红蛋白溶液放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中透析12小时【答案】B【解析】【分析】1、泡菜的制作:①将新鲜蔬菜预先处理成条状或片状;
②泡菜盐水按清水和盐为4:1质量比配制煮沸冷却备用;③预处理的新鲜蔬菜装至半坛时放入蒜瓣、生姜、香辛料等佐料,并继续装至八成满;④倒入配制好的盐水,使盐水浸没全部菜料;⑤盖上泡菜坛盖子,并用水密封发酵,发酵
时间受到温度影响。2、选择性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广泛用于菌种筛选等领域。【详解】A、制作泡菜时,用煮沸过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的作用是调味和抑制杂菌生长
的作用,A错误;B、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NaCl,高浓度的氯化钠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但不会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因此可以将耐盐的细菌筛选出来,B正确;C、用刚果红染色剂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时,染色结束后,倒去刚果红溶液,加入NaCl溶液洗去浮色,C错误;D
、将盛有血红蛋白溶液的透析袋放入盛有300m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0mmol/L的磷酸缓冲液中(pH为7.0),透析12h,可除去小分子蛋白质,D错误。故选B。2.下列关于DNA和RNA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A.RNA具有信息传递、催化反应、物质
转运等功能B.DNA分子解旋后空间结构改变从而导致其功能丧失C.DNA可以指导RNA的合成,RNA也可以指导DNA的合成D.DNA和RNA均可以存在于细胞核与细胞质中【答案】B【解析】【分析】DNA和R
NA均是核酸,DNA称为脱氧核糖核酸,基本单位为脱氧核苷酸;RNA称为核糖核酸,基本单位为核糖核苷酸。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为DNA,只有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DNA在生物体内作为遗传物质控制生物的遗传信息,可以通过复制传递给下一代,也可以通过转录、翻译出蛋白质控制生物体的性状;RNA在生物
体内功能比较复杂,生物体内主要有三类RNA,mRNA、tRNA、rRNA,mRNA作为信使可以传递信息,tRNA作为运输工具,在翻译阶段转运氨基酸,rRNA是构成核糖体的一部分,有些RNA还可以起催化作用。【详解】A、R
NA具有信息传递、催化反应、物质转运等功能,A正确;B、DNA分子解旋后空间结构改变,但是恢复为双链后仍然可以发挥作用,功能并没有丧失,B错误;C、DNA可以指导RNA的合成(转录),RNA也可以指导DNA的合成(反转录),C正确;D、DN
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也有少量DNA,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细胞核中也有,D正确。故选B。3.下列关于蛋白质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样品处理步骤的描述,正确的是()A.红细胞的洗涤:加入蒸馏水,缓慢搅拌,低速短时间离心B.血红蛋白的释放:加入生理盐水和甲苯,置于磁力搅拌
器上充分搅拌C.分离血红蛋白:将搅拌好混合液离心,过滤后,用分液漏斗分离D.透析:将血红蛋白溶液装入透析袋,然后置于pH为4.0的磷酸缓冲液中透析12h【答案】C【解析】【分析】蛋白质提取和分离:1、原理:凝胶色谱
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长,移动的速度慢,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不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短,移动的速度快,因此相对分子质量
不同的蛋白质得以分离。2、用磷酸缓冲液处理的目的是让血红蛋白处在稳定的pH范围内,维持其结构和功能。3、分离血红蛋白溶液时,将搅拌好的混合液转移到离心管中,经过中速长时离心后,可明显看到试管中的溶液分为4层,从上往下数,第1层为甲苯层,第
2层为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第3层为血红蛋白水溶液,第4层为杂质沉淀层。4、气泡会搅乱洗脱液中蛋白质的洗脱次序,降低分离效果。5、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步骤主要有:(1)样品处理:①红细胞的洗涤,②血红蛋白的释放,③分离血红蛋白溶液。(2)粗分离:①分离血红蛋白溶液,
②透析。(3)纯化:调节缓冲液面→加入蛋白质样品→调节缓冲液面→洗脱→收集分装蛋白质。(4)纯度鉴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6、电泳法是利用待测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和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不同,使
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或鉴定。【详解】A、红细胞洗涤过程中应该用生理盐水,不能用蒸馏水,否则细胞吸水破裂,A错误;B、血红蛋白的释放应该加入蒸馏水和甲苯,使红细胞吸水涨破,释放其中的血红蛋白,B错误;C、将搅拌好的混合液通过离心
、过滤后,用分液漏斗分离出血红蛋白溶液,C正确;D、透析所用的磷酸缓冲液的pH为7,D错误。故选C。【点睛】4.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A.分离不同的微生物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B.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培养基只能用固体培养基C.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方
法为刚果红染色法D.分离尿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答案】B【解析】【分析】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①原理: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数量;②方法:用计数板计数;③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①
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②操作a、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b、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
300的平板进行计数。③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详解】A、分离不同的微生物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A正确;B、若用显微计数法计数微生物数
量时,培养基可用液体培养基,B错误;C、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方法为刚果红染色法,C正确;D、分离尿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以尿素为唯一氮源,D正确。故选B。5.下图甲表示一个渗透作用装置,将半透膜袋缚于玻璃管下端,半透膜袋内装有60mL质量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图乙表示放置在溶液M中的植物细胞失水量随处理时间的变化情况(假设细胞未失去活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中玻璃管内液面上升速率逐渐降低,最终停止上升B.图乙中A点之后,植物细胞才从溶液M中不断吸收溶质C.图乙中A点植物细胞失水量
最大,此时细胞的吸水能力最强D.若将甲图蔗糖溶液换为0.3g/mL淀粉溶液,则玻璃管液面与清水液面的高度差变小【答案】B【解析】【分析】1、渗透装作用是指水分通过半透膜,从溶质浓度低的溶液向溶质浓度高的溶液的转移现象;据图甲分析,漏斗内为0.3g
/mL的蔗糖溶液,而烧杯内为清水,由于两侧存在浓度差,装置发生渗透作用,导致漏斗内液面上升。2、图乙表示放置在溶液M中的植物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植物细胞在M溶液中先失水,一定时间后又吸水。【详解】A、随着水分子进入半透膜袋,
半透膜袋两侧溶液的浓度差逐渐缩小,蔗糖溶液的吸水能力逐渐下降,且不断高出的液柱也会产生压强,阻止水分子继续进入半透膜袋,因此,图甲中玻璃管内液面上升速率逐渐减慢,最终停止上升,A正确;B、从图乙曲线可知,该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该植
物细胞从开始就能从溶液M中吸收溶质,B错误;C、图乙中A点植物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最大,细胞的吸水能力最强,C正确;D、蔗糖是二糖,淀粉是多糖,若将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换为质量浓度为0.3g/mL淀粉溶液的,会导致漏斗内溶液的渗
透压下降,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度会下降,D正确。故选B。6.下图是某遗传病的系谱图,该病由基因A、a控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遗传病是隐性遗传病B.Ⅱ6个体的基因型是AaC.Ⅱ3与Ⅱ4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3D.Ⅲ8与一个患病男性结婚,所生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2【答案
】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II5和II6正常,其子代III9和III10患病,根据“无中生有,有为隐”可知,该病属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故II5和II6的基因型均为Aa,II3的基因型为aa,II4的基因型为Aa,III7和III8的
基因型均为Aa。【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该病属于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A正确;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Ⅱ6个体的基因型是Aa,B正确;C、根据上述分析可知,II3的基因型为aa,II4的基因型为Aa,故Ⅱ3与Ⅱ4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
概率为11/2=1/2,C错误;D、根据上述分析可知,III8的基因型为Aa,其与一个患病男性(基因型为aa)结婚,所生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1/2=1/2,D正确。故选C。第II卷(非选择题54分)7.独流老醋是中国三大传统名醋之一
,与山西陈醋、镇江米醋齐名。因产于天津市静海区独流镇,所以得的名,其生产工艺流程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酒精发酵阶段,需酵母菌,该生产流程中酵母菌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在该发酵阶
段,发酵罐先通气,后密闭,通气能提高_____________,有利于密闭时获得更多的酒精产物。(2)在醋酸发酵阶段,独流老醋采用独特的分层固体发酵法,发酵30天。工艺如图甲所示:醋酸发酵过程中,定期取样测定醋酸杆菌密度变化,趋势如图乙所示。据图分析,第1
5天之前,B层醋酸杆菌密度小于A层是因为处于底层,缺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推测,每天翻动的作用可能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5天之后,由于___________被消耗,并且醋酸杆菌的代谢产物会造
成醋醅pH__________,B层醋酸杆菌密度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固体发酵阶段温度最可能维持在_______;醋酸杆菌将乙醇变为醋酸,其反应简式为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人
工接种(或“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②.酵母菌数量(2)①.氧气②.增加氧气含量③.有利于醋酸杆菌与营养物质充分接触④.营养物质⑤.降低⑥.数量趋于稳定(3)①.30~35℃②.CH3CH2OH+O2→CH3COOH
+H2O(酒精可写成C2H5OH,条件可写酶或醋酸杆菌)【解析】【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利用葡萄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大量的能量,在无氧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酒精释放少量的能量。2、参与果醋
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小问1详解】工业生产,要保证产品质量需要人工接种(加入人工
培养的酵母菌);有氧呼吸有利于酵母菌繁殖,所以可以增加酵母菌数量。【小问2详解】分析乙图,第15天之前,B层醋酸杆菌密度小于A层是因为处于底层,由于上层翻动可以增加氧气,下层没有被翻动,所以缺乏氧气,由此推测每
天翻动的作用可能增加氧气含量和有利于醋酸杆菌与营养物质充分接触,随着有营养物质消耗,醋酸菌产生醋酸,pH会降低,会使微生物数量趋于稳定。【小问3详解】醋酸菌的适宜发酵温度是30~35℃;醋酸杆菌将乙醇变为醋酸,其反应简式为:。【点睛】本题考查果酒和果
醋的制作,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原理、实验条件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8.某农场为防治鼠害做了一些调查:甲组研究人员调查了某牧场边界区域内田鼠的种
群密度和年龄结构,并以体重作为划分田鼠年龄的标准,体重≤40g的为幼龄鼠,体重≥90g的为老龄鼠,其余为中龄鼠,结果如下表所示;乙组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
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坐标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体重(g)<10102030405060708090100110>110数量(只)32571027261717968102112859531
(1)甲组研究人员调查该牧场边界区域内田鼠种群密度方法为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___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是__________。年龄结构可以通过影响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来影响种群密度。(2)甲组认为若要控制该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应捕杀体重大于90g的个体,乙组认为这样做不正的确,你认为乙组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该区域田鼠
种群数量时所采取的减少食物来源、毁灭巢穴和养殖天敌等措施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3)乙组图示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曲线Ⅱ相比
,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__________。【答案】(1)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②.稳定型③.出生率和死亡率(2)①.捕杀体重大于90g的田鼠,会导致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种群数量易恢复②.降低环境容纳量(3)
①.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②.更大【解析】【分析】1、分析曲线图,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树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田鼠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相应的也为猛禽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猛禽的密度会更大。2、种
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故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小问1详解
】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该牧场边界区域内田鼠种群密度的方法为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体重≤40g的为幼龄鼠,体重≥90g的为老龄鼠,其余为中龄鼠,根据表格中数据,幼龄鼠的数量为32+57+102+72+61=324只,中龄鼠的数量为7
1+79+68+102=320只,老龄鼠的数量为112+85+95+31=323只,各个年龄段数量差不多,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年龄结构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小问2详解】若捕杀体重大于90g的田鼠,中龄鼠和幼龄鼠的种内斗争减弱,会导致
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使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出生率升高,种群数量易恢复。控制该区域田鼠种群数量时所采取的减少食物来源、毁灭巢穴和养殖天敌等措施,都是为了增加环境阻力,其目的是降低环境容纳量。【小问3详解】由图示可知,b点以后株冠形成,一方面为田鼠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另一方面由于株冠
的掩护,有利于躲避敌害。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结合图示可推知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的模拟树桩更多,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而且曲线Ⅰ中的田鼠数量减少更多,说明肉食性猛禽获得了更多的食物来源,故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大。【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
的数量特征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9.种子的休眠、萌发与植物激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将休眠状态的糖枫种子与湿沙混合后放在0~5℃的低温下1~2个月,就可以使种子提前萌发,这种方法叫层积处理。右图表示糖枫种子在层积处理过程中各种激素含量的变
化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________对种子的萌发起抑制作用,在种子破除休眠的过程中,赤霉素与脱落酸之间存在________关系。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说明___________。(2)植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主要在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等________的部位。用赤霉素多次喷
洒水稻植株后,引起其疯长,将导致稻谷产量________。(3)马铃薯块茎收获后也存在类似的休眠现象,要破除休眠使之提前萌发应该使用上图中的____________激素处理,但在生产上人们常使用的是人工合成的此类激素的
类似物,因为该类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导致种子休眠和萌发过程中各种激素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答案】(1)①.脱落酸②
.拮抗③.植物生命活动,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2)①.生长旺盛②.降低(3)①.赤霉素或细胞分裂素②.原料丰富,生产过程简单,植物体内不易降解,效果稳定(4)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程序性表达的结果【解析】【分析】植物激素亦称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
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一些微量而能调节(促进、抑制)自身生理过程的有机化合物。这几种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除各有其独特作用外,还能互相促进或抑制,充分发挥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小问1详解】从图中分析可知,种子休眠状态下,脱落酸含量
较高,在打破休眠萌发的过程中,脱落酸减少,故脱落酸对种子的萌发起抑制作用;在种子萌发早期,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而脱落酸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两者之间是拮抗作用;从题图中可看出种子萌发是由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小问2详解】赤霉素可以促
进萌发,促进生长,其合成主要在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等生长旺盛的部位;用赤霉素在多次喷洒水稻植株后,引起其疯长,会导致稻谷产量下降。【小问3详解】由图可知,随着种子的萌发,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逐渐增多,故破除休眠使之提前萌发,应该用赤霉素或
细胞分裂素处理;在生产上人们常使用的是人工合成的此类激素的类似物,由于植物体内缺乏分解此类化合物的酶,故该类物质在植物体内不易降解,效果稳定。【小问4详解】各种激素在不同阶段的分泌量不同,这是基因组在一定
时间和空间的程序性表达(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解题要点是识记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并能结合图形分析种子发育与各种激素之间的关系。10.生态学家研究发现,某地曾经是一个大型湖泊,一千年前气候变化导致湖水逐渐退去,暴露出湖底沙丘,沙丘上逐渐出现沙
柳等先锋植物和一些无脊椎动物如虎甲、穴蛛和蝗虫等,从而形成先锋群落。随着沙丘暴露时间的加长,先锋群落逐渐被桧柏松林、黑栎林、黑栎—山核桃林所取代,群落中也逐渐出现了鼠、鸟、昆虫等多种动物,最后发展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
。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沙丘暴露后所进行的是初生演替,原因是__________。(2)从群落演替的本质看,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中还存在沙柳的原因是__________。(3)研究发现,该地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中曾生活着A、B、C三种动物,A以B和C
为食,三种动物的数量在很长时间内能够维持稳定。某个时期盗猎人员大肆猎杀导致A在此地灭绝后,C的数量急剧增加,而B却很快在此地灭绝,由此可见,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的相互联系是:__________。(4)山毛榉—槭树林中有很多鸟,多以植食性昆虫为食。下图表示能量流经某鸟所处的营养级示意图(
单位为()2J/cma,若食物链“植物→昆虫→鸟”中昆虫所处的营养级的同化量为()2500J/cma,则昆虫和鸟所处的两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若研究一个月内能量流经鸟所处营养级的情况,图中未显示出来
的能量是__________。(5)生态学家认为,在气候变化相同的条件下,若人为地向该地沙丘引入一些先锋植物,则该地发展为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可能不需一千年时间,这说明__________。【答案】(1)
湖底沙丘是从来没有被植物盖过地面的(2)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基因库的改变。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1分一定要有“优势取代”)。形成山毛榉—槭树林后,
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山毛榉—槭树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所以沙柳存在(3)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4)①.16②.未利用(5)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解析】【
分析】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实例:火山岩、冰川泥、沙丘等没有生物痕迹的地方。方向:土壤有机物越丰富,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食物网越来越复杂,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2)次生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一年生
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乔木。实例:弃耕的农田、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等。进程:演替成森林往往需要数十年的时间,但是在干旱的地区或许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演替实质:在演替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淘汰。群落演
替的实质是优势取代。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小问1详解】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湖底沙丘是从来没有被植物盖过的地面,因此进行的是初生演替。【小问2详解】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基因库的改变。群落演替的实质是优势取代,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山毛
榉—槭树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山毛榉—槭树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所以沙柳存在。【小问3详解】A以B和C为食,三种动物的数量在很长时间内能够维持稳定,大肆猎杀导致A在此地灭绝后,C的数量急剧增加,而B却很快在此
地灭绝,由此可见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小问4详解】鸟所处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100-20=80J/(cm2⋅a),则昆虫和鸟所处的两营养级
能量传递效率为(80/500)×100%=16%。图中所示能量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图中未显示出来的能量是未利用的能量。【小问5详解】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
方向进行。若人为地向该地沙丘引入一些先锋植物,则该地发展为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可能不需一千年时间,这说明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11.果酒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酿酒残渣(皮渣)。目前这些皮渣主要用作饲料或肥料,同时研究者也采取多种措施拓展其利用价值。
请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解皮渣中微生物的数量,取10g皮渣加入90mL无菌水,混匀、静置后取上清液,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0.1mL稀释液接种于培养基上。104倍稀释对应的三个平板中菌落数量分别为78、91和95,则每克皮渣中微生物数量为__________个。(2)皮渣堆积会积累
醋酸菌,可从中筛选优良菌株。固体培养基中加入碳酸钙会导致培养基不透明,微生物发酵产生的酸能溶解碳酸钙。制备醋酸菌初筛平板时,需要将培养基的pH调至__________性,灭菌后须在未凝固的培养基中加入无菌碳酸钙粉末、充分混匀后倒平板,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___________。(3)
皮渣堆积过程中也会积累某些兼性厌氧型乳酸菌。初筛醋酸菌时,乳酸菌有可能混入其中,且两者菌落形态相似。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区分筛选平板上的醋酸菌和乳酸菌_____________。(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答案】(1)8.8×106(2)①.中性或微碱②.使培养基不透明,从而使醋酸菌菌落
周围出现透明圈,方便鉴别醋酸菌(3)实验思路:将平板置于无氧环境下继续培养,观察菌落形态和透明圈大小预期结果:若菌落继续生长,且透明圈增大,则为兼性厌氧型的乳酸菌菌落;若菌落不能继续生长,透明圈不再扩大,则为醋酸菌菌落【解析】【分析】
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1)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2)操作:①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②为了保证结果准确
,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3)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小问1详解】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时,应统
计30-300的菌落数,三个平板中菌落的平均数量为(78+91+95)÷3=88,由于该过程是将0.1mL稀释液接种于培养基上并且进行104倍稀释,则每克皮渣中微生物数量为88÷0.1×104=8.8×106个。【小问2详解】醋酸菌属于细菌,故制备醋酸菌初
筛平板时,需要将培养基的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灭菌后须在未凝固的培养基中加入无菌碳酸钙粉末、充分混匀后倒平板,其中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使培养基不透明,醋酸菌产生的醋酸会分解碳酸钙,产生透明圈,从而筛选出醋酸菌。【小问3详解】由于
醋酸菌是好氧菌,而乳酸菌是厌氧菌,为将醋酸菌和乳酸菌进行分析,可先将平板置于无氧环境下继续培养,观察菌落形态和透明圈大小:若菌落继续生长,且透明圈增大,则为兼性厌氧型的乳酸菌菌落,若菌落不能继续生长,透明圈不再扩大,则为醋酸菌菌落。故实验思路:将平板置于无氧环
境下继续培养,观察菌落形态和透明圈大小。预期结果:若菌落继续生长,且透明圈增大,则为兼性厌氧型的乳酸菌菌落;若菌落不能继续生长,透明圈不再扩大,则为醋酸菌菌落。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