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 试题.docx,共(8)页,1.271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503dba9d857c28f2ea873c9ab13ec6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牡丹江二中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月考考试历史第I卷(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据此可知,人类文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阶级、国家和城市的出现B.社会分工日
益精细C.人类定居生活方式的形成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仔细观察右图的内容。右图可用于说明,古巴比伦A.王权与神权矛盾尖锐B.信奉君权神授的思想C.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D.宗教对社会影响较大3.《汉谟拉比法典》共有282条,其中第196条至第214条有如下规定:若贵族
使平民及奴隶的眼睛受损,可免于赔款,无须赔偿;若奴隶将贵族的眼睛损坏则要在耳内灌油、灌铅。由此可知,该法A.保护各阶层的私有财产B.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C.反映了平民阶层的要求D.一定程度上带有野蛮的色彩4.现在的尼
罗河下游,约有80座金字塔的遗迹,其中最高大的是胡夫金字塔。它是古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世界八大建筑奇迹之一。金字塔可用于证明古埃及人哪方面的科技成就A.天文和历法B.建筑和数学C.天文和冶金D.机械和动力5.泰戈尔在长篇
小说《戈拉》中指出:“某制度使一个人如此轻视和侮辱另一个人,我们怎么能不谴责它呢?要是这还不算罪过,我不知道什么才算。”材料中的“某制度”A.是古印度科技的代表B.倡导因果报应、四大皆空的理论C.职业世袭且贵贱分明D.协调了古代印度阶层间的矛盾6.下表所示为不同区域的文明。由此可知,古代各区域文明
A.基本独立发展,呈现多元化特征B.本质上都属于大河文明的范畴C.地理位置差异导致文明内容差异D.程度不同,文明水平差异相对较大7.就社会发展进程来看,第一批文明都是农业文明。由于农业生产的地点是固定的,生产条件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不需要与外界有太多的交往,因而农业文
明的本质特征是孤立的、闭塞的。但它也具有一定的扩张性和外向性。农业文明“扩张性和外向性”的形成主要是基于A.农耕文明的开放性B.商品经济的发展C.社会人口不断增加D.民族交往的需要8.《后汉书•西域传》中记载:大秦
(罗马)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缗彩(丝织品)与之交市,故遮阂(阻隔)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今越南中部)徼外(塞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由此可知A.罗马与汉朝贸易关系日益密切B.西汉重视发展同欧洲的关系C.罗马的扩张推动了贸易的发
展D.两汉时期朝贡贸易比较兴盛9.有学者这样评价中世纪西欧封建依附关系「它相当于婚姻关系……如果一方违背其义务,并由此给另一方造成严重损害,那么另一方就有权通过一种称之为‘撤回忠诚’的庄严的蔑视性表示来解除相互关系。”由此可见
,中世纪西欧封建依附关系A.具有严格的等级性B.以婚姻关系为纽带C.带有利益的互惠性D.不具有严格约束性10.中世纪早期,许多欧洲城市是围绕着城堡建立的,代表权力机构的宫殿、城堡处在城市地势最高或者最中央的位置,例如法国的阿尔勒城大主教城堡、尼斯城普罗旺斯伯爵城堡。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A.具有
一定的政治功能B.成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C.获得一定程度自治权D.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束缚11.下图为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国徽和沙皇俄国伊凡三世的双头鹰国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两国审美眼光完全相同B.拜占庭曾武力征服俄罗斯C.两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D.沙俄受
到拜占庭文化影响12.人们熟知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其中的核心部分来源于波斯故事集《赫佐尔・艾夫萨尔》(即“一千个故事”),其中还夹杂了一些伊拉克、埃及地区的传说。这说明阿拉伯人A.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B.融合了东西
方文化C.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D.缺乏文学创新精神13.下面是一位高中同学的历史笔记内容。由此判断该内容讲述的是A.奥斯曼帝国的发展B.笈多帝国的崛起C.拜占庭帝国的兴衰D.日耳曼人的扩张14.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记载:婆罗门可以娶三个妻子,刹帝利可以娶两个妻子,吠舍只可以从本种姓内娶一个
妻子。婆罗门从首陀罗种姓中娶妻是不行的,一个婆罗门让首陀罗女为其生了孩子,这个婆罗门应该为此赎罪。材料中的婚姻制度A.增强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B.造成了严格的等级秩序C.缓和了各阶层之间的矛盾D.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15.朝鲜自古遣使中国,在明朝时称使节为“朝天使”(朝觐天子之意
),到了清朝则改称“燕行使”(入燕京之行之意)。这折射出朝鲜A.否认与清朝的宗藩关系B.对汉族政权的认同C.深受儒家文化影响D.扛起“反清复明”大旗16.右图所示是一件发现于今坦桑尼亚的瓷器,其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这件文物可以用于研究古代A.
东西非的手工业B.东非的对外贸易C.非洲的沙漠商队D.加纳的对外贸易17.奥斯曼帝国兴起后,封锁了地中海,西欧与东方的贸易受阻。但15世纪的西方人已大大不同于以往,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甘于蜷缩在欧洲大陆西端。这主
要是因为西欧A.民族国家纷纷建立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造船航海技术先进D.航海人才大量汇集18.哥伦布在给西班牙国王的信中写道:当地黄金甚丰,且盛产宝石、珍珠等。这里还产出大量的棉花,我以为无须将其送回西班牙,在当地即
可卖出好价钱。这从侧面可以看出A.探险受经济利益驱动B.殖民掠夺的暴力性C.资本的原始积累性D.世界市场雏形已现19.有观点认为:大航海探索之时,有国王的支持,长期的航行经验的积累,丰富的地理知识,航
海技术、造船技术的提高,加上充分的准备等,用“激进”评价当时大航海壮举实难让人信服。据此理解,大航海探索A.是冒险的结果B.具有偶然性C.是理性的选择D.过程较平顺20.1482年,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派迪奥戈・康率船队南航探险。康探察了从赤道往南到南纬22度地区的海岸线,创造了南航的新纪
录,船队离非洲最南端越来越近了。后继者中率先打破这一“纪录”的是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21.下面为麦哲伦海峡地理位置示意图。16世纪初,垄断该地商业贸易的国家是A.葡萄牙B.阿根廷C.西班牙
D.意大利22.“族群”是一个由民族和种族集聚而结合在一起的群体,其含义相比“民族”而言,更加宽泛,更具有伸缩性。近代以来,族群混合程度最高的地区是A.亚洲B.欧洲C.美洲D.非洲23.1492年以来,全球人口增加了4〜5倍,其中1650〜1850年实现了倍增。对其原
因分析,学界提出了不同看法,但大都不回避玉米和马铃薯在其间的贡献。这种认知实际上A.肯定了物种交流的意义B.体现了全球市场的扩大C.揭示了殖民扩张的危害D.反映出人地关系的紧张24.16世纪以来,葡萄牙人开辟了跨越大西洋、E
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贸易网络,从中获取了大量白银。这一贸易网络中,葡萄牙在东方的主要中转站是A.广州B.澳门C.香港D.东京25.世纪的意大利诗人瓦拉认为圣徒所褒奖的贞操美德“是一种侵犯人的本性的暴力,是一种难以忍受
的折磨人的痛苦”。这一思想A.追求宗教信仰自由B.关注人的世俗生活C.认为知识是道德本源D.强调了人性本恶26.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指出,教会和国家两者的管辖范围不同:教会负责灵魂和信仰,国家负责管
辖生命、财产等问题;只有国家是处理世俗事务的统治机构,两者各司其职;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各级教士都要服从国家。该主张A.蕴含着近代民族国家的观念B.利于缓和教会与王权的矛盾C.得到了欧洲民众的普遍接受D.表明罗马教皇统治基础薄弱27.孟德斯鸠说:“在一个有法
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孟德斯鸠旨在强调A.法律约束人的行为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法律范围内的自由D.国家主权属于人民28.在卢梭的“人民主权
”理论当中,主权是人们在社会契约过程中以缔约行为形成的共同体,即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当这一共同体是主动时,就被称为主权者。在这一共同体当中,每个结合者集体地被称为“人民”。由此可知,卢梭A.反对君主制度B.重视人民公
意C.强调人人平等D.主张间接民主29.右图所示是某同学的读史笔记,他学习的内容应该是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法国大革命C.美国独立战争D.德意志统一30.《独立宣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人具有不可剥夺的生命
、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原则。这些原则来源于A.“人民主权”学说B.“三权分立”学说C.社会契约论D.“天赋人权”学说31.18世纪中叶,在英国手工工场内,生产过程被分解成一系列简单的操作,金属加工已有
500种以上不同形状的锤;针的制作分工为计抽线者一人,直者一人,截者一人,磋锋一人,钻鼻者又一人。这一现象A.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B.为机器发明创造了条件C.源于工业文明的开展D.反映出英国科技的发达32.1830年,英国采矿工程师斯蒂芬森的机车“火箭号”以平均每小时14英里的速度
行驶31英里,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由此可知A.铁路成为英国主要交通方式B.人类活动区域得到极大扩展C.工业革命推动了运输业发展D.世界
各地之间联系得到加强33.下表所示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据此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A.注重对传统科技成果的创新B.以机器动力革新为主要标志C.凸显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D.以应用经验积累突破为特征34.从1848年开始,《共产党宣言》被先后翻译成德文、瑞典文
、英文、俄文、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文字出版。到19世纪90年代,《共产党宣言》已经有20多种文字的译本,130多个版本。进入20世纪后,《共产党宣言》传播范围更广,迄今已经有200多种文字的译本,2000多个版本。由此可知A.
各国的阶级矛盾不断激化B.社会主义成为世界发展潮流C.各国的工人运动愈加频繁D.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广泛35.1871年4月10日,巴黎的《公社报》刊文指出,“无论如何,你们要牢牢记住土地给农民,劳动工具给工人,人人都要干活这些话,因为革命将一直进行到这些话实现为止”。这体现了巴
黎公社A.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B.革命斗争的彻底性C.积极探索建立工农联盟政权D.进行革命的首创性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36.(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对每年洪水泛滥的恐惧,
加之永远存在的外族入侵的威胁,使苏美尔人深深地感到,仿佛自己正无依无靠地面对着许多无法控制的力量。有一首苏美尔诗写道:“只有人,他的寿命不会很长,无论他做什么,只是一场虚无。”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色彩,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不安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充满了不安全感,所
以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材料二自然屏障使它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受外界的干涉……因此埃及文明是稳定而保守的。此外,它还是一个自信而乐观的文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与每年会爆发毁灭性的、不可预测的洪水的底格里斯河不同,尼罗河是一条温顺的、可预测的大河。……
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易被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材料一、二均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的原因
。(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埃及与两河流域自然环境的不同,并说明自然环境对古代埃及文明造成的影响。(21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