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十三章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高考】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5 页
  • 大小 1.430 MB
  • 2024-11-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1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十三章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高考】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十三章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高考】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十三章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高考】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1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十三章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高考】.docx,共(15)页,1.430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4fdaa2df1c4831571e8fd3f78e4ec0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考纲考点考题考情命题规律1.荒漠化及防治2019·全国Ⅱ卷,112016·海南卷,17~182016·上海卷,16多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荒漠化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2

.水土流失及治理2018·全国Ⅱ卷,9~112018·海南卷,16~182017·全国Ⅱ卷,44以区域水土流失为背景,考查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措施。了解地理概念概念区分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

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状元笔记]荒漠化≠沙漠化荒漠化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而土地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次生盐渍化也是一种荒漠化表现,主要是在干旱地区由于灌溉不当造成的。分

析区域背景区域背景1.地理位置: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2.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3.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干旱。(1)自然条件的东西差异示意图植被景观荒漠荒漠草原草原年降水50mm以下←200mm以下←4

00mm以下量土地生产力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2)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探寻问题原因原因探究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整合对策措施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防治原则(1)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2)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3.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考点一荒漠化及其防治(2018·浙江选考,13~14)图示为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构成图。读图,回答(1)~(2)题:(1)引起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类活动是()A.农业生产B.工业

生产C.交通建设D.居民生活(2)我国新疆治理土地荒漠化,宜采取的措施是()①天山建设高海拔人工草场②环境脆弱区进行生态移民③塔里木河中上游合理控制用水④塔里木盆地中部废弃油田复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思路点拨:(1)(2)答案:(1)A(2)C1.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及

防治措施(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2)人为因素及其相应的治理措施2.我国不同地区荒漠化的防治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分析如下: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自然原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植被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原因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降强度等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原因。但在具体分析原因时并不

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化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2019·江苏南通一模)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部,几十年来,科尔沁沙地面积呈明显缩小趋势。如图为“1987~2013年影响科尔沁沙地演变的部分因素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甲、乙、丙、丁

所代表的因素依次是()A.总人口、年降水量、耕地面积、大牲畜数B.大牲畜数、总人口、年降水量、耕地面积C.年降水量、总人口、大牲畜数、耕地面积D.耕地面积、大牲畜数、总人口、年降水量(2)科尔沁沙地面积呈缩小趋势,其主要原因是()A.生态退耕B.引入优良畜种C.人工降雨D.生态移民解析:(1)C

(2)A第(1)题,几十年来,科尔沁沙地面积呈明显缩小趋势,耕地面积应大幅下降,丁为耕地面积;年降水量应波动变化,在2002年耕地面积大幅下降后,年降水量波动上升,甲为年降水量,C项正确。第(2)题,丁为耕地面积的变化,2002年明显的

减少,应为生态退耕,A项正确;引入优良畜种和人工降雨材料没有说明,B、C项错误;总人口在增加,D项错误。【教师备用】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20世纪70年代以前,受自然变化和过度的

人类活动等人为因素影响,造成严重的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生态持续恶化。位于其境内北部的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曾经每年向黄河输入大量泥沙。鄂尔多斯人长期与沙漠作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沙模式——“南围北堵中切割”,即在库布其沙漠南北边缘地带营

造锁边林,内部季节性河流及公路栽植护岸林、护路林,将库布其沙漠分割包裹,分而治之。经过几十年的治理,鄂尔多斯的生态状况实现了从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局部大为好转的历史性转变。下图为鄂尔多斯地区示意图。(1)分析2

0世纪70年代以前鄂尔多斯荒漠化产生的原因。(2)简述荒漠化的危害。(3)分析“南围北堵中切割”的治沙模式中“南围北堵”在荒漠化防治中发挥的主要作用。解析:第(1)题,20世纪70年代以前,受自然变化和过度的人类活动等人为因素影响,造成严重

的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自然变化主要从降水、蒸发、风、植被等方面分析。人为因素主要是人口激增的压力和人类的活动不当,人口增多,导致许多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等方面分析。第(2)题,荒漠化指的是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危害包括土地丧失,可利用土地

资源减少,从而引起生产力、自然灾害及生物的变化。第(3)题,“南围北堵中切割”,即在库布其沙漠南北边缘地带营造锁边林,内部季节性河流及公路栽植护岸林、护路林,将库布其沙漠分割包裹,分而治之。鄂尔多斯地区冬季受强大的冬季风驱动,风沙易向南移动,南部边

缘营造锁边林,能有效阻拦库布其沙漠南移。鄂尔多斯地区北缘是库布其沙漠与黄河冲积平原的接壤地带,水土流失严重,北部锁边林能有效减轻水土流失。答案:(1)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导致生态环境失衡;降水少,蒸发旺盛,气候干旱

;大风日数多,风力强劲;植被覆盖率低,土质疏松。人为因素:人口激增的压力和人类的活动不当,例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境保护等。(2)土地丧失(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生产力严重衰

退;自然灾害加剧;生物生产力下降,农业减产;生物多样性减少。(3)南围:鄂尔多斯地区冬季受强大的冬季风驱动,风沙易向南移动,锁边林能有效阻拦库布其沙漠南移。北堵:鄂尔多斯地区北缘是库布其沙漠与黄河冲积平原的接壤地带,水土流失严重,锁边林能有效阻拦泥沙进入黄河,减轻水土

流失。考点二水土流失及其治理(2018·海南卷,16~18)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回答(1)~(3)题:(1

)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①固定表土②减少径流③沉积泥沙④降低风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A.

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思路点拨:答案:(1)A(2)D(3)C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1)自然原因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过渡性”特征及特殊的土壤组成,是水土流失问题发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具体分析如图所示。(2)人

为原因在黄土高原地区易引发水土流失的自然前提下,长期的人类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原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过度开垦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垦,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过度放牧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过度樵采破坏森林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露

天开矿滥挖窑洞开矿、挖窑洞,破坏了植被,使土壤抗侵蚀能力成倍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战乱和营造宫殿大量植被烧毁或砍伐作为建筑材料2.水土流失的危害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

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的主要成因及防治措施(1)成因:①降雨集中在夏季,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②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不利于土层的积累,加剧流水的侵蚀作用;③喀斯特地貌,土层浅薄;④过度开垦,乱砍滥伐导致的植被破坏。(2)防

治措施:①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增加植被的覆盖率;②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等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2019·陕西第三次联考)从沟壑源头起至沟尾,每隔一定距离种植一道树网,每道树网至少有1栏树网。该树网的种

植方法是:在沟壑底部直立种植2棵以上树种,在沟壑两壁各横向种植1棵以上树种,如图甲;或在沟壑底部离直立树种一定距离对应种植2棵以上树种,此树种与地面成一定角度,并与直立树种相交,如图乙。据此回答(1)~(3)题:(1)该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人造景观,发展乡村旅游B.植树造林,获取木材效益

C.扩大耕地面积,增产粮食D.恢复沟壑植被,拦截泥沙(2)下列地形区中,最适宜大规模普及树网的是()A.东南丘陵B.青藏高原C.撒哈拉地区D.东西伯利亚山地(3)在陡坡、雨量大的大型沟壑建设树网时,应使()A.各道树网间距较

小、图甲模式B.各道树网间距较大、图甲模式C.各道树网间距较小、图乙模式D.各道树网间距较大、图乙模式解析:(1)D(2)A(3)C第(1)题,按照此法种植树木,当洪水顺着沟壑流动时,泥沙被树网层层拦截,进入河流的泥沙大大减少,久而久之,树木成材沟壑填平,会

获取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该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沟壑植被,拦截泥沙,D项正确。第(2)题,该植树造林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防治水土流失,因此最适宜大规模普及树网的地形区应是植被破坏、地形崎岖、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东南丘陵地势起伏较大,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冲刷力强,水土流失严

重,因此适宜普及树网,A项正确。第(3)题,坡度越陡的地区降水后流速越快,从而需要修建更多的树网,即缩小间距,B、D项错误;图乙模式是在沟壑底部离直立树种一定距离对应种植2棵以上树种,此树种与地面成一定角度,并与直立树种相交,更能减弱水土流失,大型沟壑在沟底需

要种植更多的植被,故选择图乙模式,A项错误,C项正确。【教师备用】(2019·四川成都一诊)下图示意喀斯特地区模拟不同降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降雨量,单位为mm/h)下,地表径流量与侵蚀产沙量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1)~(2)题:(1)降雨强度为40mm/h时

,地表径流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A.泥沙量少B.下渗率大C.地面崎岖D.降雨历时短(2)降雨强度为140mm/h时,降雨历时35分钟后,侵蚀产沙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流量变大B.流速变快C.土质变松D.土层变薄解析:(1)B(2)D第(

1)题,图示为喀斯特地区,降雨强度为40mm/h时,地表径流量较小,主要原因是下渗率大,转化为地下径流,B项正确;泥沙量少是侵蚀能力弱的结果,A项错误;地面崎岖,降水汇集快,是径流量大的原因,C项错误;降雨历时短,不是转化成地表径流量小的原因,

D项错误。第(2)题,根据图示曲线,降雨强度为140mm/h时,降雨历时35分钟后,侵蚀产沙量不断减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层变薄,可侵蚀的土壤变少,D项正确;图中曲线表示,地表径流量一直在增大,A项错误;流速变快,产沙量会增加,B项错误;土质变松,产沙量增多

,C项错误。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2019·重庆一诊)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具有形式多样、地表受侵蚀时间集中的特点,主要侵蚀力包括流水侵蚀、风力侵蚀等。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区各级沟道内修建的以滞洪拦泥、淤地造田为目的的水土保持工程。它是黄土高原地

区人民在长期水土保持实践中独创的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陕北小流域典型治理措施剖面示意图淤地坝不同时期的变化图(1)从气候因素角度,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什么具有侵蚀时间相对集中的特点。(2)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造成的资源损失。(3)简述沟道中修建多座淤地坝所起的作用。(4)分析黄土高原开展的防护林、经济林、人工草地建设产生的生态效益。(1)从材料“主要侵蚀力包括流水侵蚀、风力侵蚀等”信息入手,考虑风力和流水的

侵蚀作用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此时流水侵蚀严重;冬季受西北风影响以风蚀作用为主。(2)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水土流失造成的资源损失主要是从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损失及由

水土资源损失造成的进一步损失等方面分析。(3)通过淤地坝拦水拦泥沙,拦水有利于蓄积更多水分,增加水资源;拦泥沙有利于减少下游河道含沙量,从而减轻洪涝灾害,也可以增强当地防洪抗旱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淤地坝

后期淤泥处变成了耕地,说明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坝顶平坦,利于车辆通行。(4)植被(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生态效益,应从这些角度思考并组织答案。答案:(1)原因: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一年中的土壤侵蚀常由几次大暴雨造成;

冬春季北方冷空气南下,风力强劲,土壤易遭风力侵蚀。(2)损失:大量泥沙淤积于干流的水电站,导致其库容减小,削弱水电站的发电能力;为减轻河床和库区泥沙淤积,需要大量水用于冲沙入海(或水土流失导致下渗量减少,水

资源通过地表径流流入海洋),导致水资源的浪费;耕地面积缩减,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脆弱,生物资源减少。(3)作用:拦泥保土,蓄积地表径流;淤地造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以坝代桥,改善交通(坝顶成为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利于

沟谷防灾减灾,保护下游生产生活安全。(4)生态效益:拦截降水,涵养水源,调节地表径流;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固结土壤;改善小气候,促进农林牧多种经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首先,需要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其次,从地形、气候、水文、

植被、自然资源以及工农业经济活动背景等方面,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了解该区域的地理背景;再次,根据区域的地理背景分析区域存在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从而找出该区域的生态问题;最后,运用执因索果法,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具体如

下分析:问题判断①湿润地区+土石山地+植被稀疏,易产生水土流失,甚至泥石流、滑坡②干旱的灌溉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等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容易产生土地盐碱化、下游河湖水量减少引起生态问题、土地荒漠化③草原牧区+过度垦殖等不合理利用土地方

式,容易产生土地荒漠化分析危害运用整体性原理,对当地、周边地区的影响从自然、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也可从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的角度分析成因分析自然原因:地理区位决定其自然地理背景,如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类型及覆盖率人为原因:一般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人对资

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引发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不合理人类活动,要侧重分析农业活动对可再生资源(尤其是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不能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布局,建立合理的农业结构,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合理人类活动注意:自

然环境因素是基础因素,人类不合理活动则产生诱发或加剧的作用治理措施①根据成因确定措施:即根据区域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其共同成因为滥垦、滥牧、滥采,所以两地区应采

取的对应措施就是退耕还林、还牧、还草②根据阶段确定措施:即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淮河流域洪灾频发的防治措施有:上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中游加固大坝、拓宽加深河道、消除排洪障碍、修建分洪区;下游开挖多条入海河道③具体分析角度退与还:

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建与保:自然保护区、生态走廊、生态示范区、森林公园等改与调:调整经济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改坡为梯等法与管:健全环保、加强管理、提高环保意识【教师备用】(2019·河南模拟)到现在我还很清楚地记得1993年

的那场黑风暴,只看见天边远远地升起了一大片灰黄色的云雾,那片云雾就如故事中描写妖怪出山那般,以非常迅疾的速度遮天蔽日地向我们村庄覆压过来。据此回答(1)~(2)题:(1)“黑风暴”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①大风②过度垦荒③破坏植被④气候

干旱A.②③B.③④C.①②D.①④(2)我国最容易出现文中描述现象的区域是()A.塔里木盆地B.河西走廊C.河套平原D.青藏高原解题思路:第(1)题,“黑风暴”为强沙尘暴,是风吹起大量沙石、泥土的现象,是沙漠化加剧的象征,因此“黑风暴”的形成主要是人为过度开垦、破坏植被、不合理

用水等原因造成的,大风和干旱的气候是荒漠化形成的自然条件,但不是主要原因,A项正确。第(2)题,塔里木盆地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多大风天气,再加上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土地沙漠化现象在四地中最严重,最容易出现“黑风暴”现象;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地区水源条件较好,荒漠化现象相对较少;青

藏高原地区气候高寒,且海拔高,来自西北的大风难以吹到青藏高原地区,没有“黑风暴”,A项正确。答案:(1)A(2)A(2019·浙江仿真模拟)读“燕沟流域治理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回答(1)~(2)题:(1)关于燕沟流域治理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坡耕地面积增

加B.天然林地面积增加C.人工草地面积减少D.荒坡面积减少(2)燕沟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是()A.提高人工植被的经济效益B.将天然林改造成果园C.大力开发、改造荒坡D.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解题思路:第(1)题,结合图例及数值可知,燕沟流域治理后,

坡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A项错误;天然林地面积变化基本不变,B项错误;人工草地面积增大,C项错误;荒坡面积减少,D项正确。第(2)题,燕沟流域坡耕地面积减少,人工乔灌木、人工草地、经济林等面积增加,该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是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D项正确

;提高人工植被的经济效益,容易导致植被破坏,A项错误;将天然林改造成果园,会破坏原生态系统,B项错误;为治理水土流失,应减少开发、改造荒坡,C项错误。答案:(1)D(2)D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85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