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214.500 KB
  • 2024-09-1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重庆市南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南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南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6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重庆市南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9)页,214.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319f72e2dbcf73174b1ae563ad92a5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重庆南开中学高2022级高一(上)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这种“分封”的变化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B.强化了

血缘等级隶属关系C.确立了中央集权的管理制度D.有利于加强对封国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说明西周分封制打破了商朝原有部落的分布,加强了周

王室对核心地区的控制,有利于加强对封国的控制,巩固西周统治,故答案为D;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A错误;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强化血缘等级隶属关系,B错误;西周并没有确立中央集权的管理制度,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通过分封,周

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2.如图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

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A.郡县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科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本所生,亲疏无多,……最易结重人伦”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体现了血缘关系,属于宗法制的影响,故答案为

C;AB都是地方行政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度与材料信息无关,D错误。3.“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历史现象反映出本质是A.诸侯国帮助周王室巩固统治B.周天子把权力下放给诸侯C.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D.周王室文化衰败军事落后【答案】C【解析】【详解】“礼乐征伐自

诸侯出”表现了周天子地位的下降,说明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而不是诸侯国帮助周王室巩固王室,故选C项,故排除A项;出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现象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诸侯争霸的出现,周王室衰落,而不是由于周天子把权力下放给诸侯,故排除B项;材料中

的现象体现的是周王室政治上的衰落,而不是文化衰败,故排除D项。4.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A.君主专制集权需要B.丞相主管全国军事C.国家政局稳定太平D.太尉纯属后人杜撰

【答案】A【解析】秦朝太尉一职虚设,实际上皇帝掌握军事大权,以此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答案为A项。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秦朝三公九卿制下有太尉一职,排除D项。5.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才使“

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执落实。这说明A.郡县制有利于国家政令的贯彻落实B.郡县制在秦朝得到全面实行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得以实行的前提D.秦始皇重视政策的全面落实【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郡县制

的实施有利于国家统一措施的推行和落实,答案为A;郡县制在春秋战国就存在,BC错误;材料意思是郡县制促进各项统一政策的落实,并不是重视政策的全面落实,D错误。6.“他们因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而有

意识地把商议军国大事的权力和部分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据此判断“他们”是A.内朝成员B.三省长官C.内阁大学士D.军机大臣【答案】A【解析】由材料“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可知是西汉的中外朝制度,故排除BCD,

选A。7.“邓氏自中与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后汉书•邓禹传》)这种状况出现是由于当时()A.世袭制的实行B.按军功受爵的结果C.察举日益注重门第D.科举择优录取的结果【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信息反映了邓

氏家族累世公卿的现象,这与察举制度下重视门第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A和B项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与邓禹所处时代不符,故排除。D项选官的标准是考试成绩,与题意不符,排除。8.唐中宗神龙二年,将全国分为十道,派遣官员巡察各地,长官称道巡察使。下列官职的设置意图与道巡察使最接近的是

A.三司使B.刺史C.参知政事D.同平章事【答案】B【解析】据材料“将全国分为十道,派遣官员巡察各地,长官称道巡察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司使掌财政权,不符合材料,故A错误;汉代刺史负责巡察地方,故B正确;参知政事分割宰

相行政权,故C错误;同平章事也行使宰相部分职权,故D错误。故选B。9.隋唐时期,中枢权力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其根本目的是A.分割相权加强皇权B.三省相互牵制C.集体议政提高效率D.避免决策失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

所学可知,隋唐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主要目的是为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答案为A;BC都是三省六部制的具体表现,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避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0.宋朝台谏官“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言及廊庙,则宰相待罪”。苏

轼感叹说:“历观秦汉及五代,谏诤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北宋太祖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者”。材料体现了北宋A.谏诤官与君主矛盾尖锐B.统治者有更多自律反省意识C.理学主张影响施政观念D.台谏制度克服了专制的弊端【答案】B【解析】【详解】宋朝监察官

员对皇帝和大臣们提意见,但并没有因此而获罪,说明当时的统治集团有更多的自律和反省意识,答案为B;材料反映了宋朝监察官员的意见得到了君主接受,反映了矛盾并不是很尖锐,A错误;材料与理学的主张无关,C错误;封建社会的台谏制

度不可能克服专制的弊端,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监察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11.据统计,唐玄宗时宰相34人只有7人是进士,肃宗时宰相16名,进士出身者只有4人,代宗时期宰

相12名,也只有4人是进士。而北宋有宰相72人,进士出身的有63人,南宋有宰相63人,进士出身的有48人。唐宋时期的这一变化A.确保了官员廉洁从政B.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C.提高了科举制的地位D.构建了平等政治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宋

朝进士任宰相的人数大大增加,主要原因是科举制的不断完善,从而提高了科举制的地位,故C正确;材料说明进士出身的人担任宰相的增多,不能确保官员廉洁从政,A说法绝对,排除;材料与行政效率提升无关,B错误;中国古代等级森严,不会出现平等政治体系,排除D。【点

睛】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2.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宋朝的这一建制A.打破了条块分割的状态B.旨在加

强宋朝的边疆治理C.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D.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反映了宋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在地

方上实行一种新的制度,从而达到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答案为D;条块分割是纵向和横向的管理模式,而宋朝的管理只有一种中央对地方的纵向管理,A错误;材料并不是针对边疆管理,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文武分权的特点,C错误。13.下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北宋庆历六年

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登州地震,岠嵎山摧。自是震不已,每震则海底有声如雷。”《宋史》(卷六十七)“登州地震,海声如雷,岠嵎山震十月不止。”《东都事略*仁宗纪》“知青州叶清臣言登州地震不止,请增屯禁军,以防兵寇之变,从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五十九)“仁宗春秋高,皇嗣未立,登州岠嵎山数震……彭年上疏曰:‘岠嵎极东方,殆东朝未建,人心摇动之象。宜早定储,以安天下之心。’”《渑水燕谈录》(卷第四)A.地震促使宋朝确立储君B.登州地震导致了兵变C.

北宋积极应对地震灾害D.登州曾持续发生地震【答案】D【解析】【详解】由《宋史》中的“登州地震”和“自是震不已”、《东都事略・仁宗纪》中的“登州地震岠嵎山震十月不止”、《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登州地震不止”、《渑水燕谈录》中的“登州岠嵎山数震”等信息可

以得出登州曾持续发生地震,故答案为D;《渑水燕谈录》说因为仁宗年事高,却没有立皇嗣导致地震,上书要求早定皇储,A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题干中只有《绩资治通鉴长编》提到了“请增屯禁军,以防兵寇之变”所以不能说

B符合题意;C中没有体现仁宗积极应对地震的信息,排除。14.《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如表见(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殿阁

大学士实际上未设置B.殿阁大学士仅是顾问而无实权C.内阁实际地位等同于六部D.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如表见(现)。燮理(治理)无闻

,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可知殿阁大学士与政事治理无关,与前代的宰相有很大的不同,表明殿阁大学士仅是顾问而无实权,故答案为B;AC与材料内容不符,也不符合史实,排除;内阁是明成祖时才设立,D不符合题意,

排除。15.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C.赋予了参政大臣的决策权D.简化了清王朝的决策程

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军机处的设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正确;ACD与题意不符,排除。16.“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

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这种自然

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可知,材料强调自然环境对民主政治的影响,故A正确;BCD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紧扣关键信

息分析解答。17.“(雅典)未经考验的人们,完全没有经验的人们……支持了有害的战争,让那些制造麻烦的人负责公共事务,从城邦中驱逐了最能为它服务的公民。”下列说法中符合材料原意的是A.雅典民主运行的有序和规范B.公民对民主权利的理性使用C.雅典直接

民主制有严重弊端D.公民对民主政治的广泛参与【答案】C【解析】雅典的直接民主,使雅典公民都有参政的权力。但多数公民对政治并不了解,致使出现了决策不利于雅典城邦的局面,这是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带来的问题,C正确。材料没

有涉及程序,A错误。“未经考验的人们,完全没有经验的人们”,说明了公民对民主权力的使用并不理性,B错误。材料的主旨是批判雅典的直接民主,并不是突出民主参与的广泛性,D错误。18.在古代雅典,公民法庭的审判员人人数根据

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诉讼来确定,从700、1001到1500、2000、2500不等,涉及重大公事案件审判员人数更多。这一规定,力图A.最大限度保证司法的公正B.避免苏格拉底的悲剧重演C.防止贿赂法官的行为发生D.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答案】

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700、1001到1500、2000、2500不等,涉及重大公事案件审判员人数更多”表明这一规定力图最大限度保证司法的公正,故答案为A;材料强调民众法庭力图最大保证司法的公正,没有涉

及到BC的信息,排除;公民法庭是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说明民主政治已经确立,D错误。19.公元前449年,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颁布A.本质是维护罗马平民的利益B.有利于实现罗马人与外邦人的权利平等C.有利于维护罗马帝国的稳定D.实现了罗马

法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答案】D【解析】【详解】《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实现了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答案为D;《十二铜表法》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法律,A错误;B是万民法的内容,排除;公元前449年是罗马共和国时期,C错误。20.古罗马《民法大全》:“不得基于

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主要反映了古罗马民法A.主张重罪轻罚B.强调证据第一C.纵容包庇犯罪D.维护贵族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古罗马的民法主

张不靠怀疑来惩罚人,不随意判处无罪的人,这就是强调证据至上原则,答案为B;AC属于歪曲材料本意,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1.1742年2月,英国首相辉格党人沃波尔遭到议会多次否决后被迫辞职,但原内阁绝大多数阁员继续留任。由此可见,当时英国A.君主立宪制尚未真正得到确立B.议会掌握了

国家最高行政权C.内阁的集体负责机制尚未确立D.国王“统而不治”成为虚君【答案】C【解析】【详解】当内阁受到议会的否决后,首相应该与内阁共进退或者解散议会,由新当选的议会决定内阁去留,但是材料表明首相与内阁没有共进

退,说明内阁的集体负责机制尚未确立,故选C;《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君主立宪制确立,A错误;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最高行政权属于内阁首相,B错误;材料没有国王信息,排除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过程和特征来分析。22.1832年英国议

会改革的主要原因是A.旧选举制的弊端严重B.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C.欧洲大陆革命浪潮的冲击D.群众斗争的高涨【答案】B【解析】A、C、D三项都是推动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动力,但根本动力还是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故选B。

23.在当代的宪法观念和实践中,美国1787年宪法是最典型的参照物之一,用以概括一般的、普遍的、优良的宪法体制。下列属于该宪法内容的是A.最高法院行驶立法权B.总统向参众两院负责C.实行两党制制衡体制D.各州享有一定的权力【答案】D【解

析】【详解】美国实行联邦制,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有一定的权力,答案为D;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权,A错误;美国总统向选民负责,B错误;美国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制约和平衡的原则,C错误。24.美国1787年宪法默认了黑奴存在,但1865年修正案规定:“任何人都不得将他人当作

奴隶。国会有权以适当立法来保证美国境内任何地区对此宣言的执行。”这一规定A.维护了美国公民的权利B.严格限制美国境内黑奴逃亡C.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D.体现了美国宪法的不断完善【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中允许奴

隶制存在,宪法存在不足和局限性;1865年的宪法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这是对宪法的完善,D正确。这一变化,维护了奴隶本身和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不等于维护了所有公民的利益,A错误。这一变化,使奴隶摆脱了受奴役的身份,成为了自由民,人身不再受严格限制,B错

误。废除奴隶制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错误。25.法国1875年宪法对于政治制度作了规定,人们可以指出它的缺陷,谴责它的弊端,但无法否认它的进步意义。法国1875年宪法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A.

确立共和主义道路B.赋予法国总统广泛的权力C.铲除封建保守势力D.规定以《马赛曲》为国歌【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它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故A项正确;法国总统权力很大,但是对议会负责,但是这不是法国1875年宪法的进步意义主要表

现,故B项错误。C项绝对化,排除;以《马赛曲》为国歌不能说明1875年宪法的进步意义,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法国《1875年宪法》。需要掌握法国《1875年完法》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和影响解答即可26.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联邦成员代表组成,其票权分配

如下表:邦国普鲁士王国巴伐利亚萨克森符腾堡巴登黑森梅格棱堡—许威林票权17644332由此可见,德意志帝国A.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B.普鲁士在帝围拥有特殊的地位C.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D.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答案】B【解析】【详解】由

普鲁士王国票数最多来看,普鲁士在帝围拥有特殊的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德意志政治的专制主义色彩和军国主义色彩,故CD项排除。27.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共58席,由各邦任命的代表组成,它有权提出和通过法案,

颁布某些行政法令。“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这些规定表明当时德国A.实行君主立宪制B.皇帝掌握行政权力C.皇帝“统而不治”D.议会实际权力有限【答案】D【解析】【详解】近代德国的议会有一定的政治权力,从材料中它有权提出和通过法案,颁布某些行政法令

可以看出来。但是受到皇帝的制约,因此议会实际权力有限,故答案为D;材料突出体现的是德意志议会权力有限,皇帝权力较大,并未强调他实行君主立宪制,A错误;材料看不出皇帝掌握政府权力,只能看出皇帝议会的关系特征,B错误

;近代德国的议会不是统而不治,统而不治是英国女王的地位特点,C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德国的近代政体,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德国政体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28.近代史学家蒋廷黻指出:“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

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原状:我攻彼守。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和自由,我方则硬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场“不能避免的”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影响是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B.中国被迫走向对外开放道路C.中国思想界“变局论”出现D.中国革

命进入民主革命阶段【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即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为A;BCD都是在社会性质变化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不是最大影响,排除。29.185

2年当太平军围攻长沙时,容闳(中国第一个留美人士)曾向太平天国领导人提出过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建议或良策,但未受重视。这说明当时太平天国领导人A.重视革命的农民阶级本性B.对进步思想持排斥态度C.固守中国传统的

伦理纲常D.严防清政府的文化围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容闳曾向太平天国领导人提出过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建议或良策,但未受重视”可知容闳对太平天国提出有益

的建议,但是遭到拒绝,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不接受新的进步思想,故答案为B;太平天国领导人不是因为重视农民阶级本性而拒绝这些建议,主要是因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固守中国传统的伦理纲常,C错误;这些建议与清政府没有关系,D

错误。30.“(1861年)六月初六(同治帝)登宝座,(各国)使臣行六鞠躬礼,不跪,阶旁设黄案,使以次立读国书。”这一场景的出现表明A.清政府外交礼仪有了重大改变B.列强承认中国的特殊地位C.清政府主动接受近代外交礼仪D.

清政府确立近代外交体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使臣行六鞠躬礼,不跪”可知中国的外交礼仪由原来要求“跪”改为“不跪”说明清政府外交礼仪有了重大改变,答案为A;B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史实,排除;总理衙门的设置标志着清政府由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转变,D排除。31.清末某爱国人士在给好友的

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因为这个条约不仅把“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此信中的“新约”是指A.《北京条约》B.《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本题

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综合材料“拱手而让他人”“输此巨款”“设机造货”信息得知,“新约”涉及割地、赔款、开办工厂等内容。《北京条约》割九龙司给英国,但该地并非“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没有割地的内容,故B项错误;《马关条

约》割台湾给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日本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虽有赔款,但不涉及割地、开办工厂等内容,故D项错误。点睛::《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侵

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32.晚清朝臣和士大夫联名上书反对议和说:“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

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据此可知,这些反对者A.顽固地坚守传统政治体制B.“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C.对19世纪末的时局认识较清D.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

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依据所学,材料所说的割地、议和应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对日本割地又赔款。晚清朝臣和士大夫联名上书指出了其危害,结合之后的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选项C评述正确。故应选C。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马关条约》的签订33.下图是20世纪初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有关中国的漫画。漫画中站在中国长城外的美国、英国、俄国等国正想象着中国政府从长城上摔下而四分五裂的情景。该漫画反映的事件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

军侵华战争【答案】D【解析】【详解】漫画中列强仍站在“中国长城”之外,同时都在幻想着中国政府从长城上摔下而四分五裂的情景,说明列强想灭亡中国,而欲灭亡中国政府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选D。鸦片战争涉及中英两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涉及中国与英法,甲午中日战争涉及中日

之间,故排除ABC。34.鲁迅先生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A.反帝斗争不明确B.没有实际意义C.民主共和得人心D.反封建

不彻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的相关信息可知,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不彻底性,答案为D;材料没有体现反帝斗争,A错误;虽然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但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

建君主专制统治,B的评价明显不客观,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共和得人心,C错误。35.“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

,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儒家思想重新得到认同B.民主与共和在中国实现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从尊崇皇帝到不允许“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辛亥革命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它是民主共和观念

深入人心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中的反对帝制,与儒家思想对立,A项错误;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并没有真正实现了民主共和,B项与史实不符;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项不符合史实。36.《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

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锋芒集中指向清王朝C.获得国际舆论

的支持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支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清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可以看出锋芒集中指向清王朝,答案为B;从材料中将推翻残暴的满清王朝,可以看出当时在湖北武汉地区的这场运动是辛亥革命,但材料

体现不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A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当时辛亥革命并没有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C错误;材料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D错误。二、非选择题37.材料题材料一1688年英国议会策划宫廷政变,荷兰执政威廉继承英国王位,并于1689年被迫签署了国会提出的《

权利法案》。《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颁布法律或终止法律的效力,不得征收和支配税收,在和平时期不得招募和維持常备军;议员有在议会期间自由发言的权利;议员的选举是自由的,国王不得干涉;应定期召开议会等。《权利法案》是英

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它的制定标志着具有近代意义的英国宪法的初步形成。——摘编自宗传军《荚国宪法形成过程》材料二德国的统一使新宪法的制定和推行成为可能。1871年4月,俾斯麦亲自领导制订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在新选出的德意志帝国议会上原样通过。根据宪法,帝国的主权属于各邦的代表

,由邦代表组成的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重要的机构,掌握国家权力。普鲁士国王是世袭的德意志帝国皇帝,任命宰相和其他扞政官员,也可免除他们的职务。皇帝还有召集立法机构或宣布解散的权力,法律由皇帝签署并领布。帝囯议会是人民的代表机构,但实际权

力很小。它没有一个对它负责的政府,所以有人说帝国议会只能发表“独白”。——摘编自羊海飞、丁建弘《浅谈德国统一与德国现代化》材料三西方许多国家的议会与政府有着很强的亲和力。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总理或首相并负责在议会中选择本党议员组成内阁。……而美国实行立

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国会与总统领导的政府各自分立,由选民分别选出。总统只对人民负责,不向国会负责,国会没有要求政府辞职的权力,也没有将总统免职的权力;国会不向总统负责,总统也没有解散国会的权力。国会与总统彼此独立,没有相互依存关系,更没有从属关系。——

摘编自任航《代议制的美国模式论析》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权利法案》、德意志帝国宪法有关议会规定的主要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不同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答案】(1)不同:英国议会权力大

,王权受议会制约;德国议会权力小,议会受王权控制。原因:英国,议会通过政变掌握国家权力;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强大。德国,由普鲁士完成统一,国家权力掌握在国王手中;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2)特点:实行总统制;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人民主权。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有利于美国的长

期稳定和发展;为其他国家的政治建设提供借鉴【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颁布法律或终止法律的效力,不得征收和支配税收,在和平时期不得招募和维持常备军;议员有在议会期间自由发言的权

利;议员的选举是自由的,国王不得干涉;应定期召开议会等”,说明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根据材料二“普鲁士国王是世袭的德意志帝国皇帝,任命宰相和其他扦政官员,也可免除他们的职务。皇帝还有召集立法机构或宣布解散

的权力,法律由皇帝签署并领布”“帝国议会是人民的代表机构,但实际权力很小”,说明德国议会权力小,议会受王权控制。原因:主要根据英、德资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方式不同进行分析。如英国通过政变掌握政权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较强,而德国则通过统的形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王掌握大权,而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特点:根据材料三“美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国会与总统领导的政府各自分立,由选民分别选出。总统只对人民负责,不向国会负责,国会没有要求政府辞职的权力,也没有将总统免职的权力;国会不向总统负责,总统也没有解散国会的权力。”,可以归纳为:实行总统制;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实行人民

主权。意义:结合所学,从美国代议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有利于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为其他国家的政治建设提供借鉴来分析。38.面对战争带来的惨烈后果,既需反思战争,更需重新认识战争带来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

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

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材料二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

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袁伟时《

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答案】(1)变化:认识到与外

国交往的重要;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2)理由:对中国而言: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深.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

军备战(军国主义);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可知是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根据材料一“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

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等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即可。(2)关于中国角度,结合《马关条约》签订对中国社会影响方面思考作答即可;关于日本角度,根据材料二中“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

,同样输得很惨”并结合所学从“日本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的角度分析作答。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