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考点小练10.docx,共(6)页,25.68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2e3a02edb874b7be65e57365fa4441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0练辽夏金元的统治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10页1.[2024·郴州市高三二模]辽圣宗驾崩后,皇后无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元妃萧耨斤的儿子耶律宗真继位,是为辽兴宗。辽兴宗继位后,萧耨斤叛乱,意图废掉辽兴宗,遭到契丹贵族反对,他们认为辽兴宗是真命天
子,萧耨斤是逆天行事。叛乱很快就被平息。由此可见,辽统治阶层()A.受到中原文化影响B.推崇以德治国C.宗法观念较为薄弱D.儒学修养甚高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辽统治阶层认同嫡长子继承制,而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原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体现了辽统治阶层受到中原文化影响,A项正确
;材料未提及辽朝推崇儒家王道、仁政,未提及重视百姓生活和推行道德教化,不能体现以德治国,排除B项;辽统治阶层认同嫡长子继承制,体现宗法观念较强而非薄弱,排除C项;支持嫡长子继承制不一定代表儒学修养高,排除D项。故选A项。2
.[2024·北京丰台区高三一模]耶律仁先为辽朝名臣,曾任辽朝南、北院枢密使职位。1983年,耶律仁先墓在辽宁出土。其墓志铭由契丹小字和汉字两种文字书写,墓志记载了耶律仁先曾与辽南、北院大臣同心协力,平定了西
北草原部落叛乱。墓志还记载了仁先和四个弟弟的名字是按仁、义、礼、智、信命名。对以上理解正确的是()①该墓志可以作为研究辽史的文献史料②辽朝制度建设灵活务实③辽朝实现对北方诸部落的统一和管辖④辽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墓志铭由契丹小字和汉字两种文字书写,墓志记载了耶律仁先曾与辽南、北院大臣同心协力,平定了西北草原部落叛乱,因此,该墓志可以作为研究辽史的文献史料;墓志铭记载了辽朝实行南北官制,体现了辽朝制度建设灵活务实;材料“墓志还记载了仁先和四个弟弟的名字是按仁、义、礼、智、信命名”
表明辽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①②④理解正确,B项正确;墓志铭没体现辽朝实现对北方诸部落的统一和管辖,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3.[2024·吉林市高三二模]1144年,西夏仁宗皇帝下令在境内各县设立学校,大力倡
导儒家教育,甚至在宫廷内设立“小学”,专门让宗室贵族中7~15岁的子弟全部入学。1146年3月,仁宗皇帝亲临太学祭奠孔子,并下令尊孔子为文宣帝。此举意在()A.确立儒学独尊地位B.提升国家治理水平C.推
动民族交融进程D.借鉴中原先进制度答案:D解析:材料提供的信息为1144年西夏仁宗皇帝下令兴办学校发展儒学教育并祭奠孔子,西夏属于少数民族政权,它大力倡导儒家教育并尊孔子为文宣帝,体现了对中原文化和制度的借鉴,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D项正确;儒学独尊的地位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确立,西夏仁宗皇帝的举措并非是要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排除A项;西夏仁宗皇帝设立学校、倡导儒家教育、在宫廷内设立“小学”等措施,并没有上升到提升国家治理水平的高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明确提及民族交融的相关内容,而且推动民族交融是措施而不是目的,排
除C项。故选D项。4.[2024·龙岩市高三一模]金灭北宋后,把大批女真人、契丹人迁至真定府(今河北石家庄正定)一带屯田,出现了汉、女真“今皆一家,彼耕此种”的局面。元代,有大批蒙古族将士驻守真定,还有许多西域工匠和普通民众迁居
真定。这一现象()A.反映出大一统国家的开放包容B.推动了该地区民族间的交流交融C.提升了真定府的农业耕作水平D.促进了西北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宋元时期,真定一带,少数民族不断迁入定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真定地区民族间
的交流交融,B项正确;金朝并没有实现国家一统,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民族融合,没有体现农耕水平,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真定的民族融合,与西北少数民族封建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2024·哈尔滨市高三二模]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材料有:“铁木
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元实行行省制度”,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A.北宋与金政权的对峙B.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的统一C.南宋经济重心的南移D.明清文化发展与民族政策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定
国号为大元。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实行行省制度”反映的是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B项正确;铁木真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此时北宋已于112
7年灭亡,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排除C项;材料所述事件发生在宋元时期,而非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6.[2024·葫芦岛市高三一模]元朝统治者决议“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确定了宋、辽、金三朝独立成史的原则,修正了南北朝修
史时出现的“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谓南为‘岛夷’”的弊病。这反映出元朝()A.强化了“大一统”的政治意识B.规划了边疆治理C.开创了为少数民族修史先例D.强化了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元朝统治者决议“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
年号”,确定了宋、辽、金三朝独立成史的原则,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意识,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维护王朝的正统性,而非边疆治理,也非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D项;开创了为少数民族修史先例,不符
合史实,且司马迁的《史记》在历史上首次为少数民族立传,重视华夏文明与少数民族交往发展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A项。7.[2024·池州市高三一模]王恽上疏忽必烈:“伏见自古有天下之君,莫不首建国号,以明肇基之始……以堂堂数万里之区宇,垂六十年大号未建,何以威仰万方?”此后经过数
月集议,忽必烈接受建议,取“大哉乾元”之意,定国号为大元。这表明当时()A.统治阶级注重政权正统性B.汉人的支持是政权建立的关键C.忽必烈积极推行汉化政策D.蒙古人的统治具有原始民主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莫不首建国号
,以明肇基之始”“何以威仰万方”及所学可知,忽必烈学习中原统治者的做法,建立年号,取正统理论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之义,改蒙古国号为“大元”,意在体现其统治的正统性,巩固其统治,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汉人的支持是政权建立的关键,排除B项;
材料体现不出忽必烈积极推行汉化政策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大臣“集议”并不是原始民主,秦朝就有类似的“朝议”,排除D项。故选A项。8.[2024·合肥市高三二模]元朝的江浙行省最初管辖范围很大,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苏、
安徽、浙江、江西东北部。后原属江浙行省的江北部分被拆出,加上河南等地成立河南江北行省。元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宋朝悲剧的重演B.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C.维护地方的统治秩序D.规范地方的行政管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元朝的江浙
行省最初管辖范围很大,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东北部。后原属江浙行省的江北部分被拆出,加上河南等地成立河南江北行省。”并结合所学可知,江浙行省的江南部分经济发达、经济实力雄厚,元政府为了防止地方势力作大,为维护统治秩序,将江浙行省拆开,C项正确;宋朝
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拆分江浙行省与宋朝无关,排除A项;拆分与否,不会影响其财政收入,排除B项;拆分江浙行省是为了防止该地区势力过大,与规范管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9.[2024·抚州市高三一模]元代,在各行省的上供与留用问题上,中央与行省整体上实施七三
分成的政策,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些行省掌握留用的“岁课羡余钞”多达四十七万缗,正额以外的羡余,行省官往往可以“百端欺隐,如同己物”。这反映了元代()A.地方监察制度的缺失B.行省财政自主权较大C.各省赋税负担不均衡D.中央集权体
制的式微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代行省可以提留三成的赋税份额,正额以外的羡余,行省官往往可以“百端欺隐,如同己物”,这体现出在元代行省制度下地方在财政方面拥有适度的权力,B项正确;元代地方监察制度严密,而且“百端欺隐,如同
己物”不等于监察制度缺乏,排除A项;比较发达的一些行省掌握留用的“岁课羡余钞”竟多达四十七万,是因为这些行省赋税总量多,不等于各省赋税负担不均衡,排除C项;元代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且元代在军事政治上也加强了对行省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10.[2024·
宁德市高三二模]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A.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B.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辽宋金元夏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都有多个民
族,“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的设置,都是为了迎合各个民族发展的不同而采取的具有特色的管理措施,所以这些制度均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B项正确;这些制度属于少数民族政权创设的,“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不符合
史实,排除A项;元朝的“四等人制”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排除C项;“四等人制”造成了各民族之间的不平等,激化了民族矛盾,不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