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一单元 人类之星(群文拓展阅读+单元写作指导)-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群文拓展阅读+写作指导(教师版).docx,共(22)页,466.051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2580289a74212acc925093289ada0d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一单元人类之星(拓展阅读+写作指导)拓展阅读【考点1: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设问形式(1)品味下面的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2)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方法思路第一步,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第二步,找出文中对人物的言谈举止、
相关事件的描写,并找出文中的抒情句、主旨句;第三步,规范作答,注意语言要简洁。答题模板文章写了…,表达了…的思想感情。【考点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设问形式(1)文章写“…”,对于这些内容,谈谈你的理解。(2)本
文结尾,x说“…”,其中的“xx”指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3)文章中说“…”,请结合原文探究“…”的内涵。方法思路第一步,仔细阅读要求分析的句子,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其表层含义;第二步,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体会句子蕴含
的深层含义;第三步,总结概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综合作答。答题模板表层含义是说…,深层含义指的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考点3:概括文章内容】设问形式(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方法思路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间;第二步,从答题区间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分析;第三步,整合关键信息,概括答案。答题模板简单概括法:谁+干了什么+结果一句话概括法:谁+干了什么你学会了吗?我们来挑战一下下面的试题吧!(一)屠呦呦:首个诺贝尔中国科学家黄祺①
着一身紫色礼服,站在诺贝尔奖颁奖台上,85岁的中国老人屠呦呦,还是没显出“华贵”来。多年的深居简出,让屠呦呦习惯了简单低调,就连赴瑞典登机前,屠呦呦也躲开了VIP待遇,躲开了官方的送行仪式和媒体记者,“偷
偷地”离开,再多的光环与荣耀,似乎都没能打扰她平静的内心。②2015年10月刚刚得到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时,屠呦呦曾接受过一些记者的采访,但很快,屠呦呦婉拒媒体,希望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瑞典领奖之前,有媒体记者试图登门,先被“楼长”邻居挡一关,敲了门,最后还
是被屠呦呦的爱人礼貌地回绝了采访请求。③获奖时人们才发现,有关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资料很少,直到2015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屠呦呦传》,一些历史细节才第一次被人们了解。1930年,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里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她的名字取自
《诗经·小雅》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④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学习生药学,毕业后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⑤几十年来,屠呦呦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她所热爱的
研究工作中,甚至对家庭也缺少照顾,给人留下“执拗”的印象。她的“执拗”最终让她收获了科学上的成果和同行、学生的敬重。⑥只是,屠呦呦自己的低调,无法掩盖整个中国科学界以及普通中国人的兴奋,因为这一枚诺贝尔科学类
奖章,是中国人多年来所期盼的。⑦屠呦呦获奖的原因是她在青蒿素研发中的重要作用,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是一种完全由中国人开发、以中国传统草药为原料的全新药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
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⑧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汉斯·弗斯伯格在致颁奖辞时,对屠呦呦的科学贡献予以高度评价。“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屠呦呦参与了中国一个开发抗疟药品的重要项目。当屠呦呦阅读古籍时,
她发现特定的含有青蒿的植物在治疗发烧的配方中多次出现。于是她开始在感染疟疾的老鼠身上试验这种青蒿的提取物。试验发现一部分的疟疾寄生虫死亡,但与整体的试验结果并不一致。随后屠呦呦继续到古籍中寻找答案。在一本1700年前的古书中
,她发现一种对青蒿低温提取的方法,这样得到的提取物疗效非常显著,可以杀死所有寄生虫,而其中有效的成分之后被确认并被命名为青蒿素。在后来的研究中,她发现青蒿素能够通过一种独一无二的方式杀死寄生虫。”⑨颁奖辞里描述了研发青蒿素的过程,但这简单
的几句话背后,是特殊年代、艰苦环境下中国科研者们付出的巨大努力。正如屠呦呦自己所说,这一枚诺贝尔奖章是集体的荣誉,是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荣誉,而她去领奖,是“代表中国”。⑩屠呦呦手中的诺贝尔奖奖牌,与其说是国际科学界对二十世纪六七十
年代中国科学成果的肯定,还不如说是对中国科学界的一种鼓励和期待。从这一枚奖章开始,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奖章属于中国人。(选自《新民周刊》,有删改)1.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答:运用外貌描写,通过写屠呦呦即使身着华服,依旧保有质朴的气
质,引出下文对屠呦呦婉拒媒体采访,希望回归正常生活的描写。【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信息找到画线句子;然后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判断其运用的描写方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据题精析】阅读第①段中的画线句子,由“着一身紫色礼服”
“没显出“华贵””可知,画线句子运用了外貌描写,“没显出“华贵””展现了屠呦呦的质朴,由此引出下文对屠呦呦习惯了简单低调,拒绝媒体采访,希望回归正常生活的描写。答题模板:描写方法的作用此句运用了(人物描写方法)+表达效果
(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生动传神)+表现了人物(要结合文章具体化)…(精神/品质/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有时是“我”)…(情感)。(1)外貌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样子。(2)语言描写:形象生动
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3)动作描写:运用一系列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画面/场景,表现了/突出了/表达了…心理或情感。(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的心理,
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品质。2.屠呦呦“习惯了简单低调”。文章哪些内容反映了她的低调?答:①她多年深居简出,不为外界所关注;②直到她获奖时,人们才发现有关她的资料很少;③她婉拒媒体的采访;④赴瑞典领奖登机前,她躲开了VIP待遇,躲开了官方的送行仪式和媒体记者。【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
的概括。【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题干,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明确题干要求;然后从文中提取相关语句,概括出答案。【据题精析】根据题干中的“习惯了简单低调”定位到第①段。根据第①段中的“多年的深居简
出,让屠呦呦习惯了简单低调,就连赴瑞典登机前,屠呦呦也躲开了VIP待遇,躲开了官方的送行仪式和媒体记者”,第②段中的“但很快,屠呦呦婉拒媒体,希望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最后还是被屠呦呦的爱人礼貌地回绝了采访请求”,第③段中的“获奖时人们才发现,有关这位诺贝尔奖
获得者的资料很少”等语句可概括出正确答案。3.自选角度赏析句子。再多的光环与荣耀,似乎都没能打扰她平静的内心。答:用光环与荣耀衬托出屠呦呦内心的平静,表现了她的低调,突出一位科学家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和朴素充实的内在修养。【本题考点】本
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解题思路】一般来说,要求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手法,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语境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据题精析】阅读所给句子,其中的“光环与荣耀”与“平静的内心”形成对比,表明了屠呦呦虽获得诺贝尔奖,获得了极大的荣誉,但她内心仍旧十分平静,更加衬托出她的低调,表现出一位科学家的高尚情怀和内在修养。答题模板:赏析句子表达效果1.词语使用角度
这个句子中…词语用得很精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突出了…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具有什么…。2.修辞手法角度(1)比喻: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富有感染力。(2)拟人: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人的
情感与性格,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3)夸张:这句话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联想奇特。(4)排比:这句话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5)
反问:这句话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6)对偶:这句话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3.描写方法角度(1)人物描写:运用了…描写方法
,通过…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心情,表现了…的思想感情。(2)景物描写:运用了…的感官,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渲染…气氛,衬托或烘托人物…的心情,为下文…情节作铺垫。(3)细节描写: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运用…词语,写出了…细节,表现了人物…感情特点。(4)场面描写:运用
场面描写,通过描写…的场面,表现人物…的感情特点。4.情感角度:这个句子写了…内容,蕴含了…的哲理/饱含…的思想感情,给人以…感觉。5.结构角度:这是一个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具有总领下文/承接下文/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6.表现手法角度:运用了…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事物
/人物…感情或特点,突出强调了…,起到了...作用。4.屠呦呦说,她去领奖是“代表中国”。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答:屠呦呦的这种说法既是面对赞扬时的谦虚态度,也是对中国科学界集体荣誉的肯定。在青蒿素的研发过程中,中国科研者们在艰苦环境下付出了巨大努力,屠呦呦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
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科学家乃至中国人民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荣辱与共的奋斗精神。【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需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句子和上下文进行理解分析。【据题精析】根据题干中的“代表中国”定位到第⑨
段末尾,联系第⑨段内容可知,屠呦呦认为研发青蒿素所带来的荣誉不是她一个人的,是科研工作者们集体努力的结果。“代表中国”既点明了屠呦呦对中国科研者们坚韧不拔的精神的赞扬,也凸显了屠呦呦谦虚的品质。5.“阅读提示”指写在文章正文前,概
括文章内容、主旨或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文字。请通读全文,从文中选取一句话作为本文的阅读提示。答:从这一枚奖章开始,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奖章属于中国人。【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题干信息,明确“阅读提示”的含义;然后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找
出能概括文章的语句。【据题精析】阅读文章可知,文章主要展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低调、谦逊,文章最后一段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而最后一句“从这一枚奖章开始,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奖章属于中国人”不仅大致概括了文章内容,升华了文章主旨,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作为文章的“阅读提示”。6.屠呦呦虽然
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她仍旧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她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读完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简单写一写,150字左右。示例:无论做什么事情,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要懂得用豁达和微笑面对失败。正如爱因斯坦所说,通向人类真正的伟大境界的通道只有一条苦难的道路。失败不可怕,我
们可以不断尝试,从中磨砺自己。就像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她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才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阳光总在风雨后,让我们以昂扬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坦然迎接人生的风雨。【思路点拨】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思考
,发散思维,可以围绕“团队合作”“创新”“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不怕失败”等多个角度进行写作。(二)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11922年9月22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20世纪40年代赴美留学任教。1957年,因提出弱相互作
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时,他只有35岁。他的获奖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在科学领域也能够取得顶尖的伟大成就。他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20世纪物理学界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此外,他还取得了杨—巴克斯特方程及基本粒子、场论、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
等领域的诸多开创性成果,因此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21971年是杨振宁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他见了最重要的也是他最亲近的朋友邓稼先。在研讨会上,杨振宁回忆说,邓稼先1971年给他写过一封信。在那之前,杨
振宁在美国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说美国物理学家到北京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在1971年4个礼拜的访问之中,他一直想求证这个消息的真假。但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杨振宁难以开口。离开北京的时候,他实在憋不住了,便向邓稼先求证。邓稼先说他觉得没有,不过要跟组织上认证一下再答复。很快,邓稼先给杨振宁写了一
封信,告诉他中国的原子弹基本没有外国人参与。邓稼先在信中写道:“毛主席说过,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我愿意用毛主席的话,
与振宁共勉。希望你在国外时能经常想到我们的祖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3杨振宁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一直牢记父亲杨武之教授“有生应感国恩宏”的嘱托,始终拥有浓浓的家国情怀和拳拳的赤子之心。从1971年回国访问到现在,他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发展、中国科教政策制定积极建言献策,为筹款资助中国学
者访美、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1978年3月,在李政道、杨振宁和丁肇中等著名科学家的倡导下,中国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1997年,杨振宁在清华创立高等研究院并担任名誉主任,为清华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开创了一段不同寻常的事业;2003年
起,杨振宁回国定居并在清华大学任教,在培养和延揽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2021年5月14日,他又将自己收藏的图书、文章手稿、来往书信、字画雕像及影像资料等共2000余件捐赠给清华。回忆起1971年
邓稼先信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期望,杨振宁说,当时他看了信以后没有看懂这句话。“千里共同途”是什么意思呢?五十年以后的今天,杨振宁说,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的,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再见!(有删改)1.你认为文章标题中的“共同途”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回答。答:“共同途”的含义:一是邓稼先与杨振宁一起攀登学术高峰,在学术上取得成就;二是邓稼先与杨振宁都有心系祖国、报效祖国
的家国情怀;三是两人都有以己之力“照亮”更多人的责任和担当。【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解题思路】解答本题,要锁定相关词语,联系上下文,根据文章表达的中心,结合句子语境来理解词语的含义。【据题精析】阅读文章,根据文中的“邓
稼先在信中写道:‘毛主席说过……我愿意用毛主席的话,与振宁共勉。希望你在国外时能经常想到我们的祖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杨振宁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始终拥有浓浓的家国情怀和拳拳的赤子之心”可知,这里的“共同途”指邓稼先希望与杨振宁一起攀登学术
高峰,在学术上取得成就,同时希望杨振宁跟自己一起心系祖国、报效祖国。根据“在李政道、杨振宁和丁肇中等著名科学家的倡导下,中国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他又将自己收藏的图书、文章手稿、来往书信、字画雕像及影像资料等共2000余件捐赠
给清华”“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的”可知,这里的“共同途”是说杨振宁通过自己的方式为祖国培养和延揽人才,没有辜负邓稼先的瞩望,以己之力“照亮”了更多人。答题模板:理
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文章表层含义指的是…,点明文章内容,总领全文;深层含义指的是…,深化了文章的主旨。2.文章第2节记叙杨振宁向邓稼先求证“美国物理学家到北京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这一消息的真假,意图是什么?答:一方面突出杨振宁对祖国
发展的深切关怀,体现了他浓厚的爱国之情;另一方面表明中国的原子弹是由中国人自主研发制造的,揭露了美国报纸恶意捏造消息的险恶用心。【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题思路】解答本题,要阅读文章,根据题干信息定位到相关位置,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展
开分析。【据题精析】杨振宁没有直接相信美国报纸上的言论,而是向邓稼先求证“美国物理学家到北京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这一消息的真假,这说明了杨振宁对祖国发展的深切关怀,体现了杨振宁浓厚的爱国之情。根据下文中的“邓稼先说他觉得
没有,不过要跟组织上认证一下再答复”“很快,邓稼先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中国的原子弹基本没有外国人参与”,表明中国的原子弹是由中国人自主研发制造的,揭露了美国报纸恶意捏造消息的险恶用心。3.请结合文段,说说
杨振宁先生做了哪些值得我们国人骄傲的事情。答:①杨振宁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证明中国人也可以在科技领域获得伟大成就;②杨振宁在物理领域取得诸多开创性成果,为世界物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③
杨振宁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发展、中国科教政策制定积极建言献策,为筹款资助中国学者访美、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④杨振宁将自己收藏的图书、字画雕像等捐赠给清华。【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题思路】解
答本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回归文章,找到相应的段落,从中提取相关内容进行概括。【据题精析】根据“1957年,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人在科学领域也能够取得顶尖的伟大成就”,可以概括出“杨振宁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
理学奖,证明中国人也可以在科技领域获得伟大成就”。根据“他提出的“杨一米尔斯规范场'论是20世纪物理学界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因此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可以概括出“杨振宁在物理领域有诸多开创性成果,为世界物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根据“他
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发展、中国科教政策制定积极建言献策,为筹款资助中国学者访美、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2003年起,杨振宁回国定居并在清华大学任教,在培养和延揽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可以概括出“杨振宁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发展、中国科教政策
制定积极建言献策,为筹款资助中国学者访美、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根据“他又将自己收藏的图书、文章手稿、来往书信、字画雕像及影像资料等共2000余件捐赠给清华”,可以概括出“杨振宁将自己收藏的图书、字画雕像等捐赠给清华”。4.下列两个句子分别表达了怎样
的情感?(1)从这一枚奖章开始,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奖章属于中国人。答:表达了作者对屠呦呦等科研工作者的尊敬及对祖国未来发展的期待。(2)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
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的,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答:表达了杨振宁对挚友的怀念和对祖国的热爱。【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句子情感的分析。【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两个句子,确定两个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然后联系上下文,分析句子表达的情感。【据题精析
】(1)句在《屠呦呦:首个诺贝尔中国科学家》的末尾,联系上文中的“颁奖辞里描述了研发青蒿素的过程,但这简单的几句话背后,是特殊年代、艰苦环境下中国科研者们付出的巨大努力”“屠呦呦手中的诺贝尔奖奖牌,与其说是国际科学界对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科学成果的肯定,还不如说是对中国科学界的一种鼓励和期待”可知,其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科研工作者们的尊敬及对祖国未来的期待。(2)句在《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末尾,联系句中的“我这
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的,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结合上文中的“杨振宁回国定居并在清华大学任教,在培养和延揽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他又将自己收藏的图书、文章手稿、来往书信、字画雕像及影像资料等共2000余件
捐赠给清华”等内容可知,其主要表达了杨振宁对邓稼先的怀念及对祖国的热爱。(三)生命的开花——写在巴金先生逝世一周年季涤尘二十二年前,当时八十一岁的巴金先生完成了《随想录》第四集《病中集》,他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告诉读者:“我的愿望绝非“欢度晚年'。我只想把自己的全部感
情、全部爱憎消耗干净,然后问心无愧地离开人世。”后来,先生又书写了这样一则题词:“我们的生命必须开花,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之花。”他先后两次说的话,我反复揣摩,觉得含义很深,综合起来是这样的:人的“生命必须开花”,做人要有“道德、无私心”,把自己的光和热全部发挥出来。这也是他对别
人的殷切期望。活了一百零一岁的巴金先生是现时代的一位伟人,他不仅是二十世纪后期我国的文坛泰斗,而且以其思想和人格的光芒而成为几代人的师表。先生终其一生,始终怀着为理想而献身的热情,忘我地写作和工作,不停
地思考和行动。他常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他把满腔的爱和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这里只简单地说一点先生晚年的事情。巴金先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复出文坛时,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但是,先生出于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依然像年轻
时一样,紧握手中的笔,不知疲倦地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78年起的八年时间里,他陆续写了“随想”一百五十篇,完成了计划中的《随想录》--一部记录他真实思想和真挚感情的“真话的书”。在这本书里,他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发表意见。他讲的都是真话,而且时常严肃地坦率地解剖自己。《随想
录》一出版,人们便争相购买和认真阅读。许多读者都说:拿起这本书便放不下,好像是一位好朋友在和你促膝谈心,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全都说出来,让你一下子懂得了很多。从读者和评论家的强烈反响中,可见《随想录》价值之高和先生的贡献之大。创办中国现
代文学馆,是先生晚年的一大宏愿。他曾为这件事不懈地努力:他首先提出创办文学馆的建议,他在文学馆初创阶段带头捐献自己的稿费和图书资料。为了解决文学馆永久性馆址的问题,他在九十岁时还在病中给国家领导人写信,信中说:“我
愿意把我最后的精力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的关注下,一座崭新的现代文学馆终于在北京落成,在2000年正式开馆。有人说,“没有巴金就没有现代文学馆”。后人将永远铭记先生为创建文学馆所做出的贡献。先生的最后几年,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1
999年2月,因呼吸道严重感染,突现高热,出现急性呼吸衰竭,他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住进上海华东医院。手术前他对主治医生说,不要用药了,安乐死吧。经手术抢救脱险后,他便一直躺在病床上,既不能说话,更不能写字,忍受着无比的痛苦。他的胞弟李济生先生曾痛心地说他是“牺
牲自己为他人活着,身不由己”。上面谈到的事情,不都是“道德、无私心”的表现吗?生命的开花,一次又一次,最后花瓣全部展开,呈现出无比的辉煌和美丽。这就是受人爱戴的文学大师巴金先生。曹禺先生曾在一则题词中赞美先生说:“你是光,你是热,你是二十世纪的良心。”我要补充一句:巴金先生,你是最美的人生
之花。(选自《中华散文》,有删改)1.通读全文,请谈谈你对文章标题中“生命的开花”含义的理解。(3分)答:作者借用巴金先生的话“生命必须开花”,将标题取为“生命的开花”,意在表述做人要“道德、无私心”(1分),要乐于奉献,把自己的光和热全部发挥
出来(1分),最后问心无愧地离开人世(1分)。【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和分析。【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层含义,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结合文章主
旨深入思考,挖掘其深层含义。【据题精析】文章写巴金先生忘我地从事创作和翻译,把满腔的爱和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写《随想录》,创办中国现代文学馆,人生的最后几年“牺牲自己为他人活着”。所以“开花”一词用的是比喻义,是赞美巴金先生的道德和无私心,以及巴金先生的奉献精神,因此“开花”的内在
含义应该从这一方面分析。2.文中说“这里只简单地说一点先生晚年的事情”,请分条概括文中所写的事情。(3分)答:①复出文坛后,以七十岁的高龄完成了《随想录》的创作(1分);②为实现创办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宏愿而不懈努力,付出了很多精力(1分);③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牺牲自己为他
人活着”(1分)。【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要通读全文,厘清文章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表达时常常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的句式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据题精析】题干中的话在第2段的末尾,所以
答案要从第3段开始找。第3段写了巴金先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复出文坛时,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但他依然像年轻时一样,紧握手中的笔,不知疲倦地从事创作和翻译,完成了计划中的《随想录》。第4段写了巴金先生为了创
办中国现代文学馆付出了很多精力。第5段写巴金先生的最后几年,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其胞弟评价他是“牺牲自己为他人活着,身不由己”。由此可概括出答案。3.如果将文章的最后一段删掉,可以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不可以(1分)
。删掉后,虽然从文章的结构上看仍是完整的(1分),但曹禺先生的题词是对巴金先生的奉献精神和高尚人格的高度总结和赞美,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主旨(1分)。“你是最美的人生之花”高度赞扬了巴金先生,照应了文章开头引用的巴
金先生的题词,进一步深化了主旨(1分)。(只答观点不得分)【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文中所有内容,都为中心服务,为主人公服务。所以答题时要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围绕文章主题进行分析。另外,本段是结尾段,要注意结合结尾
段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时要先表明态度,再陈述理由。【据题精析】最后一段借用曹禺先生的题词——“你是光,你是热,你是二十世纪的良心”,侧面衬托出巴金先生奉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的高尚人格。“你是最美的人生之花”照应了开头,进一步深化了主旨,因此最后一段不可以删掉。4.下面是“感动中国”组委会对巴金
先生的颁奖辞,请结合本文以及你对巴金先生的了解,说说颁奖辞好在哪里(内容和语言)。(4分)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
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示例:这段颁奖辞从巴金先生的文学成就和高尚人格两个方面对其一生进行了高度评价和赞美。语言精练,句式整
齐,读起来简短有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言之有理即可得满分)【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掌握及分析。【解题思路】题干已提示可从“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来理解。内容上,颁奖辞要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事迹,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对人物精神
的赞美是颁奖辞写作的重点,在颁奖辞中,要体现出人物的人格魅力、坚强意志、崇高思想等。语言上,颁奖辞应当用词精练简洁,寥寥数句,即见人物的神韵与风采。解答本题可结合文章主旨,来分析颁奖辞所表现的巴金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人生高度。【据题精析
】首先,从颁奖辞的内容上看,“穿越一个世纪……如此厚重”是总括,其后一句从巴金先生的“为文”和“为人”两方面写,“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光辉”一句又是总结上文“为文”“为人”的成就。其次,从颁奖辞的语言上看,这段颁奖辞用词厚重,句子富有内涵,句式整齐,读起来简短有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四)闻
一多先生上课汪曾祺①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团,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
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待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
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⑤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也许还可加上几句:“成礼兮会鼓,传葩兮代舞,春兰兮秋菊,长毋绝兮终古。”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
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摁钉儿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⑦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
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
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⑧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
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
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有删改)1.文章第
①~③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3分)答:文章第①~③段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坚毅与专心治学,以及西南联合大学刚成立时的迁转情况(1分),这为下文写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的讲学情况做了铺垫,也表达了“我”对闻一多先生的
崇敬之情(2分)。【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段落作用的分析。【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前三段内容,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将段落内容概括出来;然后根据段落内容,联系上下文,分析段落作用。【据题精析】第①段中的“他把胡子留了起来,
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展现了闻一多先生坚毅的性格;第②段中的“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待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写了闻一多先生整天在图书馆,专心治学;第③段“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写了西南联合大学刚成立时的迁转情况。这
三段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坚毅的性格及治学的严谨,为下文写闻一多先生的具体讲学情形做铺垫,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尊敬。答题模板:文章段落的作用重要段落作用=(判定位置)+结构(包括表现手法)+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段落结构作用:(1)开头:①开篇点题;
②统领全篇;③总领下文;④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时间、地点);⑤渲染气氛(或营造氛围);⑥奠定情感基调;⑦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⑧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2)中间:①承上启下,衔接紧凑,过渡
自然;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④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⑤与前文呼应;⑥使语意连贯,衔接自然,浑然一体。(3)结尾:①总结全文,使文章情节结构完整;②呼应开头或标题(或与前面的伏笔相照应;③点明主旨,深化中心,突出人物形象;④卒章显志;⑤
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或者让读者印象深刻;⑦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段落内容作用:(1)开头:①点明(或引出)叙写的人、事、物、景;②以故事开头,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③开篇发问,引人入胜或发人深
省,引发读者思考;④以诗词开篇,呈现美好的意境,增加文采;⑤开篇环境描写,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2)中间:①点明主旨(或深化主题),升华情感,发出号召或倡议;②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3)写景段:
①点明主旨(或深化主题),升华情感,发出号召或倡议;②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4)议论段:评价人物、景物、事物,抒发情感,点明主旨等。2.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4分)有一张闻先生的
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答:“炽热”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一腔爱国热忱(2分),“严冷”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日寇人侵这一现实的痛恨与忧虑(2分)。【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先要正确理
解词语的本义;再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分析其语境义。【据题精析】“炽热”本义是形容感情非常热烈,结合第①段中的“闻先生参加步行团,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可知,闻一多先生目光“炽热”的原因是他有
着一腔爱国热忱。“严冷”本义是严肃而冷峻,结合第①段中的“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可知,“严冷”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日寇入侵这一现实的痛恨、忧虑。3.文章写闻一多先生上课
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请举一处侧面描写的例子并分析其作用。(2分)示例: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1分)。这句话从侧面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课很精彩,很有吸引力(1分)。【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首
先要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具体所指,正面描写指的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描绘出来;侧面描写指的是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特点鲜明突出。然
后从文中找到运用侧面描写的句子,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据题精析】阅读文章可知,文章第⑤~⑦段重点写闻一多先生上课的风采。其中第⑥段中的“闻先生教古代神话……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
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交代了学生们哪怕有穿城而过的艰辛也要去听闻一多先生的课,这从侧面表现出闻一多先生的课很受学生欢迎、很有特点、很有吸引力。再如第⑦段中的“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
论唐诗》,出版了”,写听闻一多先生讲课的学生记笔记,并整理成书出版,侧面体现了闻一多先生讲课的精彩和深刻。4.文章写了不少闻一多先生上课的事,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答:闻
一多先生专心治学、教学严谨、教育有方、学识渊博、节俭朴实、鼓励创新、提倡自由学风。(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可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方法来分析,也可以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还可以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要
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还要注意典型事件、人物的正面描写、其他人的评价等。【据题精析】由第②段中的“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待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和第④段“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可知,闻一多先生专心治学、学识渊博;由第⑤段中
的“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可知,闻一多先生学习刻苦、治学严谨;由第⑤段中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可知,闻一多先生节俭朴实、做事一丝不苟
;由第⑥段中的“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摁钉儿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和第⑦段中的“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可知,闻一多先生有博古通今的学识、教育有方的教学技艺;由第⑧段
中的“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以及闻一多先生对“我”读书报告的评价可知,闻一多先生不守旧古板,鼓励学生创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倡自由学
风。据此概括作答。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A.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表现了他的爱国热忱。B.闻先生整天把自己关在图书馆里做学问,所以有人戏称
他为“何妨一下楼主人”。C.闻先生讲唐诗,把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D.“我”颇具歪才,对李贺诗歌独具特色的理解,深得闻一多先生的赏识。【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
文章内容的理解。【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四个选项表述的内容;然后从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判断选项的正误。【据题精析】C.第⑦段中的“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是一个反问句,表明闻一多先生虽然不是画家,但是他却能
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展现了闻一多先生学识渊博。故本项中的“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表述错误。单元写作指导:写出人物精神【写作提示】写人物时,要精心选择素材,保证所写内容能够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写人物的外在表现,是为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服务的。行文可以
先概括出人物的精神特点,再具体描写外在表现加以印证。写作时要有自己的切身感受。我们对人物的印象主要来自主观感受,因此要表现的人物精神,应该是我们能切身感受到的,这样才能使人物真实可信,使文章充满真情实感。写人物时,
除了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常见的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精神,还可以通过抓典型细节来描写人物,或运用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来突显人物精神。【赏练结合】1.原文呈现: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
,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杨振宁《邓稼先》)赏析品鉴:“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等语句都是作者对邓稼先的评价。作者在写作时,先直接概括出邓稼先的精神品质,表达自己对邓稼先的感受;下文
再用邓稼先竟然有能力成功说服对吵对打的两派群众组织,“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加以印证,让人物更加真实可信。实战演练:在我们身边肯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总是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在危难关头逆流而上,在我
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他们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呢?请结合典型事例写一写。略2.原文呈现: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杨振宁《邓
稼先》)赏析品鉴: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邓稼先的性格和为人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邓稼先的忠厚平实,强调了“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实战演练:在生活
中你遇到过“公交车让座”的问题吗?这时候你周围的人是怎么做的呢?请写出不同的人在面对“让座”问题时的不同表现。注意要运用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略3.原文呈现: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
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赏析品鉴:运用细节描写,通过描写闻一多先生头发凌乱、书桌上“众物腾怨”等细节,表现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时专注认真、锲而不舍的精神。实战演练实战演练:观察
一下你的同桌或同学,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他(她)上课时的样子,表现他(她)刻苦学习的精神,200字左右。略4.原文呈现: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
言行片段》)赏析品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是对闻一多的外貌描写,写出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前头时的从容姿态,突出了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实战演练:在你身边一定有一个关心你、爱护你、陪伴你成长的人,想一想这个对你而言最亲近的人是什么样子的,以《最亲近的人》为题,写一个200字左
右的片段。注意不仅要写出这个人的外在特征,还要写出这个人的品格、思想等内在精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