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微专题·小练习》·生物·新高考 详解答案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7 页
  • 大小 902.478 KB
  • 2024-10-1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4版《微专题·小练习》·生物·新高考 详解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4版《微专题·小练习》·生物·新高考 详解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4版《微专题·小练习》·生物·新高考 详解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4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9.60 元
/ 1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4版《微专题·小练习》·生物·新高考 详解答案.docx,共(117)页,902.47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1fb7a19b409164ccd3c196c3662fb7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详解答案专练1走近细胞1.B发菜属于原核生物,不含叶绿体,没有核膜,A、C、D错误;发菜和生菜都能进行光合作用,都属于自养生物,B正确。2.D肺炎链球菌是原核生物,不含线粒体,但其细胞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

关的酶,可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大肠杆菌有细胞壁,B错误;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内没有染色体,C错误;眼虫细胞内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D正确。3.A桃花为生殖器官,属于生命系统的器官层次,A正确;一片江水中的所有鱼不是同一个物种,不能构

成一个种群,B错误;江水等非生物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故江水等非生物参与生命系统的组成,C错误;桃树属于植物,植物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没有系统层次,D错误。4.A离体的核糖体无细胞结构,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多肽链

的过程不在细胞中进行,A项符合题意。5.C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C错误。6.C甲、乙属于原核生物,丙为病毒,丁属于真核生物。甲和乙都有细胞壁,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乙能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养生物,甲为异养生物,A错误

;丙和丁的主要区别是丙没有细胞结构,丁有细胞结构,B错误;甲和丙的主要区别是甲有细胞结构,丙没有细胞结构,C正确;乙和丁都有遗传物质,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乙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D错误。7.D细胞都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DNA分子等,这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①正

确;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含有DNA,但原核细胞无细胞核,②错误;真核细胞多种多样,原核细胞多种多样,而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又不一样,这体现了细胞的差异性,③错误。8.C光学显微镜使用的正确操作步骤为取镜→安放→对光→安装装片→调焦→观察。分析题干信息可知

,接下来的操作步骤是调焦,即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至物镜接近切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镜头损坏切片标本。专练2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1.D由于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故在人体活细胞中O原子的含量

最多,A错误;微量元素是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元素,只是在细胞中的含量很少,但其作用非常重要,缺乏后会患相应病症,B错误;构成血红蛋白的Fe属于微量元素,C错误;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生物体内的化学元素均能在无机环境中找到,D正确。2.B锌

元素是人体200多种酶的组成成分,说明锌是组成生物体重要化合物的组成成分,不能说明锌是人体内的大量元素,A错误;人体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H2O),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B正确;常吸入汽车尾气,可能在体

内积累Pb等元素,但Pb对人体有害,不是人体需要的元素,C错误;B是微量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很少,D错误。3.D脂肪能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A错误;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B错误;淀粉遇碘变蓝,若某奶片用碘液检测后出现蓝色,说明该奶片含有淀粉,但不能说明该奶片不含蛋白质,C

错误;斐林试剂可用于还原糖的检测,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可出现砖红色沉淀,可表明该饮料含有还原糖,但不一定是葡萄糖,D正确。4.DMg是合成叶绿素必需的,而叶绿素是光合作用必需的色素;Fe是血红素的组成成分,缺乏Fe就会影响血红蛋白对氧的运输;Fe和Mg在动物体和植物体细胞中都有。5.C煮熟的

鸡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但其中的肽键并没有断裂,仍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A正确;适当提高温度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因此可以缩短反应时间,B正确;在检测蛋白质时,将B液换用0.05g/mL的CuSO4溶液会导致CuSO4与N

aOH反应,影响实验效果,C错误;用刀片刮取花生种子可以刮取到花生组织,涂抹到装片上可降低徒手切片难度,D正确。6.D由题意可知,实验组是将植物幼苗在缺少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则对照组应使用含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培养该植物幼苗,A正确;

镁是组成叶绿素的元素,将该植物幼苗在缺少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叶片发黄的现象,说明叶片中不能合成叶绿素,故无机盐X可能是一种含镁的无机盐,B正确;植物吸收水分和吸收无机盐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当植物吸收水的速率大于吸收某些无机盐离子的速

率时,实验结束时,培养液中某些无机盐离子的浓度可能会增加,C正确;与正常幼苗相比,该幼苗叶绿素减少,则其叶绿体内的NADPH的合成速率降低,D错误。7.A鉴定蛋白质既可以用蛋清稀释液,也可以用黄豆浆滤液;鉴定蛋白

质所用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8.B1、3、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mL蒸馏水,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组成成分是硫酸铜和氢氧化钠,铜离子呈现蓝色,因此1、3、5号试管中均呈蓝色;2、4号试管加入发芽的小麦种子匀浆,发芽

的小麦种子中淀粉水解形成了麦芽糖,麦芽糖是还原糖,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4号出现砖红色,2号试管室温条件下不出现砖红色,6号试管加入发芽的小麦种子匀浆,由于小麦种子含有蛋白质,加入双缩脲试剂会呈现紫色反应。专练3细胞中的无机物1.C风干的种子中自由水含量

少,细胞呼吸作用非常弱,因此有机物消耗减慢,A正确,C错误;风干的种子上含水量少,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B正确;风干的种子中自由水含量极少,导致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增大,D正确。2.B细胞中有以无机离子和化合物两种形式存在的钙,人体中的钙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少量以无机离子

形式存在,A正确;钙离子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通常以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的方式进行跨膜运输,B错误;适当补充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的吸收,C正确;哺乳动物的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钙离子,以维持正常的肌肉收缩与舒张功能,如果钙离子的含量太低,会出

现抽搐等症状,D正确。3.D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得水分子的稳定性提高,使水分子的比热容较高,因而水分子能应对外界环境中温度的剧烈变化,具有调节温度的作用,A正确;细胞中的自由水是可以流动的,因而可以作为细胞内某

些代谢的反应物和产物,如水既是有氧呼吸的反应物,也是有氧呼吸的产物,B正确;细胞中的水主要以自由水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C正确;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且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可见

水在细胞中的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D错误。4.B细胞内的水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①正确;参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水为自由水,②正确;参与化学反应的是自由水,③错误;作为细胞结构重要组成成分的水为结合水,④正确;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因细胞种类及细胞的生命活动状态不同而不同,⑤正确、

⑥错误。5.AMg2+是构成叶绿素的必要成分,类胡萝卜素中不含Mg2+,A错误;体液中的酸碱缓冲对,如H2CO3和HCO-3,可以维持体液pH的相对稳定,B正确;人体血液中Ca2+含量过低,会引起肌肉抽搐,C正确;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适当补充I-可预防缺碘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D正

确。6.C种子晒干的过程中损失的主要是自由水,A正确;正在萌发的种子吸收了大量的水分,细胞中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下降,细胞代谢旺盛,B正确;叶绿素含镁、血红蛋白含铁,说明无机盐在细胞内可以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但无机盐主要存在形式是离子,C错误;运动员饮

料中含钾、钠离子较多,主要是补充因大量出汗带走的钾、钠离子,D正确。7.C细胞中的水大多数以自由水的形式存在,少部分与其他物质结合以结合水形式存在,A正确;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以离子的形式存在,B正确;人体因大量排汗会丢失大量无机盐,此时应多喝淡盐饮料,而不是高盐饮料,C错误;人体

中自由水既能参与多种生物化学反应,也能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D正确。8.B分析题图1可知,当甲浓度为a或乙浓度在c~d时,该作物的产量相对较高,A正确;乙浓度为d时对应的不是该作物的最大产量,即该浓度不是最利于提

高该作物产量的浓度,B错误;分析题图2可知,适宜浓度的Ca2+有利于花粉管的生长,C正确;从图2中花粉萌发率看,一定浓度范围内,Ca2+浓度对花粉萌发没有影响,D正确。专练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1.D单糖是最简单的糖类,不能水解为更简单的糖类,A错误;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属于多糖,它们的单体都是葡萄

糖,B错误;细胞识别与细胞膜外侧的糖蛋白有关,而糖蛋白是由蛋白质和多糖组成的,C错误;植物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通过叶绿体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即光合作用的产物主要是糖类,且细胞壁的结构成分也是糖类,因此大多数植物体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糖类,D正确。2.D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

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A正确;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都属于固醇类物质,能调节和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B正确;动物内脏、蛋黄等食物中胆固醇含量较高,饮食中要注意适量摄入,C正确;胆固醇的组成元素是C、H、O,D错误。3.B在人和动物皮下含量丰

富的储能物质是脂肪,植物体内也含有脂肪,如花生种子细胞内含有脂肪,A错误;与糖类相比,相同质量的脂肪分子中的氢含量多,氧含量少,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多,储能多,B正确;胆固醇的元素组成是C、H、O,没有N,C错误;糖

代谢发生障碍,供能不足时,脂肪会少量转化为糖类,但并不是大量转化为糖类,D错误。4.C肾功能下降会导致维生素D3的活性下降,进而减少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导致机体出现骨质疏松,A正确;因为阳光下皮肤中可以进行维生素D3的合成,而它又能促进钙的吸收

,因此适度的户外活动,有利于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B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提供,小肠吸收钙减少并不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C错误;肾功能障碍时,维生素D3的活化受阻,只有活化的维生素D3才能促进钙的吸收,因此补充维生素D3不能有效

缓解血钙浓度下降,D正确。5.D面包糠中含有淀粉,淀粉作为储能物质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中,而动物细胞中不含淀粉,A错误;纤维素属于多糖,人体内没有水解纤维素的酶,纤维素一般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B错误;鸡胸肉中含有的糖类是动物细胞主要的能源物质,而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C错误;淀粉

、糖原、纤维素都属于多糖,构成三者的单体均是葡萄糖,D正确。6.B分析题图可知,M和N都是葡萄糖,A错误;纤维素和糖原都是葡萄糖的多聚体,因此葡萄糖是纤维素和糖原的基本组成单位,B正确;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糖,蔗糖不是还原糖,C错误;相同质量的葡萄糖和油脂被彻底分解时,油脂释放的能量多,D

错误。7.BC淀粉的元素组成只有C、H、O三种,A正确;据题干信息可知,该技术的11步反应是非自然固碳合成淀粉的合成途径,是一种新的合成淀粉的方法,并不是将自然界的60多步删减得到的,B错误;该技术包含来自31种不同物种的62个生物酶催化剂,不是科学家合成的全新的酶,C

错误:此过程类似光合作用的机制,不过由于是人工合成淀粉,CO2可能无法直接转化为三碳化合物,而需先转化为甲醇,D正确。8.B第10天的果实匀浆中淀粉含量较高,与碘液混合后会出现蓝色,A正确;第25天的果实匀浆中存在蛋白质(如

催化淀粉水解的酶、膜蛋白、组成细胞骨架的纤维蛋白等),这些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会发生紫色反应,B错误;若要鉴定第15天的果实是否含有脂肪,可不用显微镜观察,如选用组织样液检测,C正确;第15天的果实匀浆含还原糖,与斐林试剂混合后水浴加热会出现砖红色沉淀,D正确。专练5蛋白质是生命

活动的主要承担者1.C在人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1种,但并不是所有蛋白质中都含有21种氨基酸,A错误;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水,水中的H来自①和③,B错误;结构④为R基,R基中也可能含有氨基或羧基,C正确;氨基酸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D错误。2.A蛋白质的变性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蛋白质变性一般不会导致肽键断裂,A错误;球状蛋白氨基酸侧链极性基团分布在分子的外侧,而非极性基团分布在内侧,说明外侧主要是极性基团,可溶于

水,不易溶于乙醇,B正确;加热变性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该空间结构改变不可逆,不能恢复原有的结构和性质,C正确;变性后空间结构改变,导致一系列理化性质变化,生物活性丧失,D正确。3.D未折叠的蛋白质中含有肽键,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A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同型半胱氨酸与

半胱氨酸的区别是R基不同,B错误;由题干信息同型半胱氨酸R基中的巯基(—SH)前多一个“—CH2—”,含同型半胱氨酸的多肽链容易在内质网中形成未折叠蛋白,可推测同型半胱氨酸与其他氨基酸之间能正常形成肽键,C错误;人体内同型半胱氨酸积累,可能会导致多肽链在内质网中形成未折叠蛋白,进而影响细

胞间的信息交流,D正确。4.B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是人体的非必需氨基酸,A错误;氨基酸理化性质的不同在于R基结构的差异,B正确;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的不同均会导致蛋白质结构的

多样性,据此可推测,即使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相同,它们也不一定是同一种蛋白质,C错误;肥肉富含脂肪,瘦肉富含蛋白质,瘦肉中的N含量较肥肉更高,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碳链中碳原子数比脂肪的更多,D错误。5.D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

膜是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所,能合成ATP,故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正确;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正确;唾液腺细胞能分泌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唾液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C正确;葡萄糖在

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线粒体膜上有运输丙酮酸的载体蛋白,不存在运输葡萄糖的蛋白质,D错误。6.A转运氨基酸到核糖体的是tRNA,不是蛋白质,A错误;与病原体结合的物质可

以是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之后,可以抑制病原体对人体细胞的黏附,B正确;蛋白质与某些糖类物质结合可以形成成蛋白,糖蛋白能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正确;蛋白质与DNA结合不一定调控基因表达,如染

色体,D正确。7.AD蛋白质在食盐的作用下因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的现象属于盐析,此过程中没有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故不会失去原有功能,A错误;蛋白质经高温处理后,肽键没有断裂,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B正确;组成

蛋白质的氨基酸共有21种,故MagR蛋白中可能由21种氨基酸组成,C正确;MagR是一种受体蛋白,其结构的特异性取决于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D错误。8.A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可以传递信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A正确;血红蛋白的功

能是运输氧气,B错误;抗体的作用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使其能够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C错误;生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骼生长,D错误。专练6蛋白质的计算分析1.C血红蛋白含有4条肽链,共2×141+2×146

=574个氨基酸,因此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形成的肽键数=574-4=570个。2.D根据图示分析可知:半胱氨酸、丙氨酸和苯丙氨酸中都只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而赖氨酸中含有两个氨基和一个羧基,所以它们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时,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的一条多肽链中,含多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

基,因此,按氧原子数目计算,氧原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R基上氧原子数,分析这四种氨基酸的R基可知,四种氨基酸的R基上均无氧原子,所以氨基酸数为p-1;多肽中N原子数=氨基酸数+R基上的N原子总数,

四种氨基酸中只有赖氨酸的R基上有一个N原子,所以赖氨酸数为q-(p-1)=q-p+1。3.B游离的羧基数=肽链数+R基上的羧基数,17=肽链数+15,肽链数是2,该蛋白质含有2条肽链,A正确;氮原子数=氨基酸数目+游离的氨基总数-肽链数,氮原

子数=126+17-2=141个,B错误;肽键数=氨基酸总数-肽链数=126-2=124,该蛋白质共有肽键124个,C正确;合成该蛋白质时,脱水数=肽键数=124,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18×124=2232,D正确。4.D图中蛋白质由m个氨基酸组成,含有两条肽

链和一条环状肽,所以形成一个该蛋白质分子时生成的水分子数=m-2;该蛋白质形成时脱去了m-2个水,还脱去了4个氢形成了2个二硫键,所以形成一个该蛋白质分子时减少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2)×18+4×1=18

(m-2)+4。5.D分析题图可知,一分子胰岛素原切掉C肽后转变成为一分子含有两条肽链的胰岛素,每个胰岛素分子由51个氨基酸组成,构成胰岛素分子的两条肽链之间由二硫键连接。51个氨基酸组成的胰岛素具有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5

1-2=49(个),合成它的过程中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49个,A错误;胰岛素分子含有两条肽链,至少含有2个游离的氨基和2个游离的羧基,B错误;沸水浴可使胰岛素的空间结构改变,导致胰岛素生物活性丧失,但此过程中肽键一般不会断裂,C错

误;每个胰岛素原切掉C肽形成一个胰岛素分子,因此理论上可通过测定C肽的含量来间接反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D正确。6.D由题图看出该蛋白质有3条肽链,并且有两条肽链由一个肽键连接,因此链内肽键为200-3=197个,链间肽键1个,共198个肽键,A正确;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的游离的氨

基或羧基数=肽链数,该蛋白质有3条肽链,故至少含有3个游离的氨基,B正确;分析题意,图示一个由200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分子,因丙链和乙链间的肽键是R基上的氨基和羧基形成的,所以200个氨基酸中至少有201个羧基,C正确;缩合成该蛋白质时脱去水分子198个,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1

98×18=3564,且形成两个二硫键时减少4个H,所以合成该蛋白质分子的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3564+4=3568,D错误。7.A加工过程中减少了一个肽键(含有一个氧),另有一个肽键被水解,生成一个羧基(含有两个氧)和一个氨基,所以

加工后的多肽氧原子数与原多肽氧原子数相等,A错误;经加工,一条肽链变成了两条肽链,所以原多肽链增加了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B正确;此加工过程属于初步加工,所以是在内质网中进行的,C正确;此多肽链为由3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所以合成过程生成了29个水分子;加工过程中共断裂2个肽键

,所以消耗了2个水分子,D正确。8.D若不考虑R基中的羧基,则4条多肽链含有4个羧基,A正确;50肽水解得到1个丙氨酸需打开2个肽键,每个肽键需1个水分子,得到的有机物比原50肽增加了2个氧原子,题中脱出4个丙氨酸,比原50肽应该增加了8个氧原子

,B正确;得到的5个氨基酸中有4个是丙氨酸,则将得到的5个氨基酸缩合成5肽,应有5种不同的氨基酸序列,C正确;将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重新连接成一条长链,将脱去3个H2O,D错误。专练7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1.CT2噬菌体为DNA病毒,只含DNA,故碱基只有A、T、C、G4种,核苷酸

有4种;人是动物,所以既有DNA也有RNA,碱基有A、G、C、T、U5种,核苷酸就有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和核糖核苷酸4种,共8种;HIV病毒为RNA病毒,只含有RNA,故碱基只有A、U、C、G4种,核苷酸有4种。2.D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属于胞吞,

A错误;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需要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肺炎链球菌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B错误;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故二者遗传物质所含

有的核苷酸不相同,C错误;新冠病毒与肺炎链球菌属于病原体,故二者的某些蛋白质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D正确。3.BDNA与RNA在化学组成上的不同是:①五碳糖不同,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中的

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DNA中的碱基是A、T、G、C,RNA中的碱基是A、U、G、C。4.C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无法判断核酸是DNA还是RNA,分析碱基类型或五碳糖类型只能判断是DNA还是RNA,不能判断是单链结构还是双链结

构,A、D错误;分析碱基类型和五碳糖类型,只能判断核酸是DNA还是RNA,不能判断是单链结构还是双链结构,B错误;分析碱基类型判断核酸是DNA还是RNA,然后确定碱基比例,判断是单链结构还是双链结构,C正确。5.BDNA与RNA在核苷酸上的不同点表现在②和③两方面上,A正确;图中的五碳糖的种

类和含氮碱基的种类都未知,只有在②为核糖,含氮碱基③为腺嘌呤的时候加上2个磷酸才构成ATP,B错误;③为含氮碱基,在病毒中共有4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因此②只有一种,C正确;人体既含有DNA,又含有RNA,体内的③碱基有5

种,②五碳糖有2种,D正确。6.C甲为核苷酸,甲中a为五碳糖,m为含氮碱基;乙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丙为tRNA的结构。如果甲中的a是脱氧核糖,则甲为脱氧核苷酸,其聚合成的大分子物质是DNA,可以分布于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A正确;如果甲中的a是脱氧核糖,a与磷酸分子交替连接,构成遗传物质DNA的基本骨架,B正确;禽流感病原体是病毒,其核苷酸有4种,幽门螺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既含DNA,也含RNA,其核苷酸有8种,C错误;如果甲中的m

是U,甲是核糖核苷酸,则甲是构成丙(tRNA)的基本单位之一,D正确。7.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该新型冠状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RNA组成,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提供的核糖体等细胞器和ATP及原料合成子代病毒,A正确;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在内质网中加

工,并由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与RNA装配成子代病毒后,在高尔基体中进一步分类包装,再由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最后由细胞膜胞吐出去,体现了三种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B正确;用甲基绿吡罗红进行染色,DNA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

A被吡罗红染成红色,C正确;该病毒通过与细胞膜上的结合位点相互识别并结合,从而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D错误。8.A离子通道具有选择性,一种离子通道只允许相应的离子通过,A错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DNA和蛋白质,B正确;癌细胞的细胞膜

上糖蛋白减少,使得癌细胞之间黏着性降低,容易扩散,C正确;DNA复制时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所以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质参与DNA复制,该蛋白质可能是DNA聚合酶,D正确。9.C生物细胞中有DNA和RNA两类核酸,其中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核苷酸链3′端的五碳糖

只连接一个磷酸,B错误;RNA可以指导蛋白质合成,在遗传中发挥作用,某些RNA还能在细胞代谢中发挥催化作用,C正确;碱基含量相同的核酸分子,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一定相同,因此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不一定相同,D错误。

10.C如图所示,DNA的元素组成为C、H、O、N、P,A正确;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B正确;98%甲酸、175℃条件下DNA完全水解,产物为5种有机小分子(4种碱基+脱氧核糖),磷酸是无机物,C错误;180℃条件下,DNA水解产物为磷酸和4种脱氧核糖核苷,D正确

。11.A猴痘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DNA含有C、H、O、N、P五种元素,所以猴痘病毒也一定含有这5种元素,A正确;猴痘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生活,C错误;病毒中不含核糖体,D

错误。12.D如果该图为一段肽链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中心碳原子,2表示肽键,3表示R基团,其种类约21种,A错误;淀粉、糖原、纤维素和几丁质的结构不同,有的有侧链结构,有的没有,B错误;如果该图为一段单链DNA的结构模式图,则1

表示脱氧核糖,2表示磷酸基团,3是碱基,DNA中的碱基含有A、T、C、G共4种,C错误;如果该图为一段RNA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核糖,2表示磷酸基团,3是碱基,RNA中的碱基含有A、U、C、G共4种,D正确。13.B核酸分子具有携带遗传信息(如DNA)、催化(如RN

A类的酶)、运输(如tRNA)、参与构成细胞结构(如rRNA)等功能,A正确;无论是食物中的核酸还是补充特定的核酸,都不能直接被细胞利用,需要被分解成小分子才能进入细胞,因此补充某些特定的核酸,不能增强基因的修复能力,B错误;蛋白质和tRNA形成的过程中都要遵循碱

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都与氢键有关,C正确;生物大分子(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以碳为基本骨架,“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没有碳,就没有生命”,D正确。14.DDNA含脱氧核糖,碱基有A、C、G、T,而RNA含核糖,碱基有A、C

、G、U,因此DNA和RNA所含五碳糖不同,所含碱基不完全相同,A正确;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B正确;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中具有重要作用,C正确;原核细胞不含染色体,D错误。15.AB核酸中的C元素存在于含氮碱基、五碳糖中,磷酸中不含C,A错误;DNA具有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其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引起的,B错误;酵母菌为真核生物,含有染色体,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为DNA,主要分布于染色体上,C正确;目前认为核酸是一切生物

的遗传物质,其上携带有遗传信息,某些RNA有催化作用,且RNA还可参与核糖体的组成。可见,生物体中的核酸具有携带遗传信息、催化、参与细胞器的构成等多种功能,D正确。专练8组成细胞的分子综合练1.B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主要包括C、H、O、N,有的还含有S

,二者不相同,A错误;核酸的生物合成需要多种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的酶参与,B正确;蛋白质的分解需要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的酶的参与,不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C错误;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和核酸的空间结构,使蛋白质和核酸发生变性,但不会破坏蛋白质中的肽键,核酸分子中无肽键,D错误。2.B葡萄糖是多糖

的单体,多糖包括淀粉、糖原和纤维素,故①可以是淀粉或糖原,A正确;蛋白质是由单体②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③肽键连接形成的,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故⑤是核苷酸,B错误;②氨基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⑤核苷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C正确;检测蛋白质

的④可以是双缩脲试剂,检测核酸的⑥可以是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D正确。3.C酶是由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连接成的多聚体,抗体是由氨基酸连接成的多聚体,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成的多聚体,氨基酸和核苷酸都是含氮的单体,C正确;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酶的化学本质是RNA;激素不都是蛋白质,如

部分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脂质;抗体都是蛋白质,故酶和激素不都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A错误;糖原是生物大分子,脂肪和有些激素不是生物大分子,B错误;核酸不是人体细胞内的主要能源物质,D错误。4.D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检测蛋白酶的存在与否时应把嫩

肉粉溶解于水中并用双缩脲试剂直接检测即可。5.C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类物质,能够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A正确;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是由糖类和蛋白质组成的,参与细胞的识别和免疫调节,B正确;脂质中的胆固醇参与了血液中的脂质的运输,C错误;蔗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乳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半乳糖,

D正确。6.D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与新陈代谢速率有关,一般来说,该比值越大,新陈代谢越旺盛,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新陈代谢速率逐渐减慢,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降低,这与曲线①相符,A正确;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可影响细胞代谢的旺盛程度,该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

强,这与曲线②相符,B正确;一粒新鲜的玉米种子在烘箱中被烘干的过程中,开始由于水分减少,故无机盐的相对含量增加,后来玉米种子的总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无机盐的相对含量也会保持稳定,这与曲线②相符,C正确;人从幼年到成年体内相对含水量逐渐降低,这与曲线③不符,D错误。

7.B糖类中的多糖、蛋白质、核酸为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而糖类包含单糖、多糖、二糖等,其中单糖和二糖不是生物大分子,A错误;脂肪与糖类相比含有较多的H,所以等质量的糖类和脂肪氧化分解时,后者(脂肪)耗氧量更高,B正确;糖

类一般含C、H、O元素,脂肪含C、H、O元素,糖类可大量转化为脂肪,脂肪不可以大量转化为糖,C错误;糖类、脂肪、蛋白质可以氧化分解释放能量,都是能源物质,D错误。8.B①表示糖类,按照能否水解,糖类分为三种,②~④分别表示单糖、二糖、多糖,A正确;①表示脂质,

②~④分别表示磷脂、固醇、脂肪,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B错误;①表示DNA,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②~④分别表示含氮碱基、脱氧核糖、磷酸,C正确;①表示RNA,对于真核生物,主要包括三种,②~④可分别表示mRNA、tRNA、rRNA,D正确。9.A生物大分子都

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单体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如蛋白质、核酸等,A正确;脂肪相较于糖类不易氧化分解,故是生物体内良好的储能物质,B错误;在鸡蛋清中加入食盐会看到白色絮状物,属于盐析现象,是一种物理变化,蛋白质结构和肽键数并不发生改变,C错误;饺子馅中的无机盐进入人体细胞后,

大多以离子形式存在,少部分以化合物形式存在,D错误。10.(1)蓝细菌细胞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2)细胞膜统一性(3)自养叶绿素藻蓝素解析:(1)蓝细菌细胞为原核细胞,水绵细胞为真核细胞,它们最大的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2)在蓝细菌细胞

和水绵细胞中共有的结构有:[4]和[10]所示的细胞膜、[5]和[6]所示的细胞质,此外还有核糖体等,这体现了不同类细胞之间的统一性。(3)蓝细菌细胞含有光合色素藻蓝素和叶绿素;水绵细胞因含有叶绿体,而叶绿体中含有的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a、叶绿素

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可见,蓝细菌和水绵都能进行光合作用,都属于自养生物,在它们的光合作用色素中都有叶绿素,不同的是蓝细菌还含有藻蓝素。11.(1)淀粉纤维素(2)核苷酸b②(3)3脱水缩合肽键解析:(1)甲图中,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在功能上与另外两种截然不同的是纤维素。(2)乙图所示化合物为核酸,其基本组成单位是b所示的结构核苷酸;各基本单位之间是通过②所示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3)丙图所示多肽的R基,由左至右依次为—CH2CH2CO

OH、—CH3、—CH2SH、—CH3,说明该多肽是由3种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而形成;连接氨基酸分子之间的化学键为肽键。12.(1)淀粉遇碘液会变蓝色(2)1mL蒸馏水+++(或更多+)(3)斐林试剂淀粉水解产物是还原糖,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试管

1试管4解析:(1)本实验原理:①α­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②淀粉遇碘液会变蓝色。(2)实验1为对照组,实验遵循等量原则,因此表中加入的A是1mL蒸馏水,试管中的淀粉不能水解,剩余量最多,B处颜色最深,表示为+++(或更多+)。(3)本实验的因

变量还可以通过检测产物的生成量来衡量,淀粉水解可以得到还原性糖,用斐林试剂作为替代检测试剂,其原理是淀粉水解产物是还原糖,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其预期结果是:试管1中无砖红色沉淀产生,试管4中砖红色沉淀的颜色最深。专练9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1.D植物细胞含有细胞

膜,选择动物细胞不选择植物细胞的原因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操作比较复杂,A错误;使红细胞破裂的方法是吸水涨破,B错误;在浓盐水中红细胞会失水皱缩,C错误;该实验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D正确。2.D由图可知,蛋白质分子可镶

嵌、贯穿或附着于脂双层,因此磷脂和糖脂分子形成的脂双层是不对称的,A错误;胆固醇镶嵌或贯穿在膜中利于增强膜的“刚性”,使得质膜比较坚实,B错误;被动转运中的易化扩散需要细胞膜中转运蛋白的协助,其转运过程与膜

蛋白有关,C错误;有些膜蛋白能识别并接受来自细胞内外的化学信号,如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D正确。3.BC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为磷脂和蛋白质,双缩脲试剂可以用于检测蛋白质,苏丹Ⅲ染液可用于检测脂肪,不能用于检测磷脂,A错误;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中

含有脂质,B正确;科学家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后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说明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C正确;常用染色法鉴定细胞死活,是因为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D错误。4.B膜的出现是生命起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它将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产生了原始的细胞,

并使原始细胞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A正确;有害物质也能进入细胞,B错误;激素是通过作用于靶细胞的激素受体而发挥调节作用的,C正确;相邻的植物细胞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通讯,D正确。5.D欧文顿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构成的,A错误;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的“暗—明—暗”三层结构,提出细胞膜为

脂质双分子层的“单位膜模型”,B错误;利用荧光染料标记法进行人、鼠细胞膜融合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错误;科学家发现细胞膜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据此作出的推测是细胞膜中应含有蛋白质成分,D正确。6.B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除此还含有少量糖类;功能越复杂的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癌细胞易扩散转移与癌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减少有关。7.Ba是由甲细胞释放的信号分子,A正确;精子和卵细胞的识别通过细胞膜上的信息分子和受体的直

接接触完成,B错误;图示说明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C正确;图中甲表示分泌细胞,图中乙细胞表示靶细胞,D正确。8.B突触后膜上有与神经递质结合的特异性受体,受体可以特异性的结合相应的神经递质,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A正确;靶细胞上含有能和相应激

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当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细胞代谢发生改变,B错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的场所类囊体薄膜上含有ATP合成酶,能够催化ATP合成,C正确;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会产生相应的癌胚抗原,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清除癌变的细胞,D正确。专练10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1.

C线粒体DNA分布于线粒体基质中,故将正常线粒体各部分分离后,线粒体DNA应该位于线粒体基质③中,C正确。2.D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有利于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比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A正确

;真核细胞中的细胞骨架的功能: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参与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比如分裂、分化,B正确;溶酶体中的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因此若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数量

大量减少,则可能会导致细胞内某些物质的积累,C正确;线粒体通过内膜向内腔折叠成嵴来增大膜面积,叶绿体通过类囊体堆积成基粒来增大膜面积,D错误。3.D菠菜叶表皮细胞中不含叶绿体,观察叶绿体流动时可选择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以观察菠菜叶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流动,A

错误;酵母菌既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线粒体内膜上附着大量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相关的酶,而线粒体外膜并非酵母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场所,因此酵母菌细胞线粒体外膜上的呼吸酶少于线粒体内膜,B错误;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

糖体可以移动并吸附到内质网上,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游离的核糖体就与合成的肽链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C错误;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时,较大的颗粒会率先沉降到管底,较小的颗粒会悬浮在上清液,D正确。4.C由题意可知,如果含有短肽序列RS的蛋白质错误转运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通过囊

泡运输的方式可将该类蛋白运回内质网,推测正常情况下含有短肽序列RS的蛋白质留在内质网,并不需要进入高尔基体内加工,所以该类蛋白应该属于胞内蛋白,而消化酶和抗体属于分泌蛋白,A正确;该类蛋白通过囊泡运输的方式被运回内质网,囊泡运输的过程消耗ATP,B正确;由于RS受体与RS的结合能力随pH

升高而减弱,所以高尔基体膜上的RS受体所在区域的pH比内质网的pH低,C错误;RS功能的缺失会导致高尔基体内该类蛋白不能被RS受体特异识别并结合,进而使高尔基体不能以出芽的形式形成囊泡将该类蛋白运回内质网,故该类蛋白在高尔基体内的含量可能增加,D正确。5.A细胞骨架是细胞

内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物质运输等活动有关,囊泡运输依赖于细胞骨架,A正确;核糖体是无膜细胞器,不能产生囊泡,B错误;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依赖于膜的结构特性,即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错误;囊泡只能在具有生物膜的细胞结构中相互转化,并不能将细胞内所

有结构形成统一的整体,D错误。6.(1)pH应与细胞质基质的相同,渗透压应与细胞内的相同(2)细胞质基质组分和线粒体(3)有类囊体膜是H2O分解释放O2的场所,叶绿体膜破裂不影响类囊体膜的功能解析:(1)细胞器生活在细胞质基质

中,环境的pH和渗透压会影响细胞器的形态及功能。为保证细胞器的正常活性状态,溶液B的pH应与细胞质基质的相同,溶液B的渗透压应与细胞内的相同。(2)葡萄糖经有氧呼吸过程可被彻底分解,植物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上清液在适宜条件下能将葡萄糖彻底分解,说明上清液中有细胞质基质组分和

线粒体。(3)叶绿体类囊体膜上有色素和催化光反应的酶,是进行光反应的场所。叶绿体双层膜破裂后,类囊体膜结构完整,在适宜条件下仍可进行光反应,即H2O可在光下分解并释放O2。专练11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1.A内质网是细

胞内蛋白质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在细胞核内通过DNA复制合成DNA,通过转录合成RNA,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中合成的。故A正确,B、C、D错误。2.B真核细胞的DNA与蛋白质等结合形成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

中,A正确;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是DNA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翻译的场所是核糖体,B错误,C正确;细胞核内DNA的复制(遗传物质的合成)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3.D蝾螈受精卵在缢裂后,含有细胞核的部分可发育成胚胎,而不含细胞核的部分

则不能正常发育。因此,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的控制中心,与细胞的分裂、分化密切相关。4.D卵细胞的核单独存在,脑细胞的细胞质也单独存在,两者一段时间后就死亡,而卵细胞的细胞质与脑细胞的细胞核构成的重组细胞仍然能正常分裂和分化,所以能够看出细胞要完成正常的生

命活动必须保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5.A③是核膜,为双层膜,共由4层磷脂分子组成,A错误;①为染色质,可以被龙胆紫染液等碱性染料染成深色,B正确;②为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正确;④为核孔,能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D正确。6.B由核孔复合体中某些蛋白质对进出核的物质有控制作用,可知核孔复合体对物质的运输具有选择性,A正确;RNA聚合酶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后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中参与转录过程,一般认为,DNA不能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

,B错误;核孔的存在实现了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C正确;细胞核控制细胞代谢的指令主要是通过核孔到达细胞质的,D正确。7.B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网架结构,A错误;c为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B正确;性激素是脂质

,进出细胞通过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C错误;d是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D错误。8.D核孔可实现核质间的信息交流。9.B房颤的致病机制是核孔复合物的运输障碍,故其成因可能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异常有关,A错误;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C错误;tRNA在

细胞核内合成后,经核孔进入细胞质发挥作用,D错误。专练12被动运输1.B水通道蛋白是一类贯穿于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的蛋白质,B错误。2.C蔗糖溶液初始浓度相同,实验结果显示水分交换达到平衡时,细胞a未发生变化、细胞b体积增大、细胞c发生了质壁分离,说明

水分交换前,细胞a、b、c的细胞液浓度分别等于、大于和小于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A、B不符合题意。水分交换平衡时,细胞a的细胞液浓度等于初始外界蔗糖溶液浓度;细胞c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导致细胞c的外界蔗糖溶液浓度下降,小于初始浓度,水分交换平衡时,细胞c的外界蔗糖溶液浓度等于细胞c的细胞

液浓度,但细胞c的细胞液浓度小于细胞a的细胞液浓度,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3.B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分离。花瓣呈红

色是由细胞液泡内花青素的颜色呈红色导致的,所以用红色花瓣作为实验材料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A正确;黑藻叶片中的叶绿体显绿色,存在于原生质体中,有利于对实验现象的观察,B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的细胞中细胞液浓度可能不同,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C正确;通常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时用紫色洋葱的鳞片叶外表皮,原因是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发生质壁分离时容易观察,D正确。4.C用30%蔗糖溶液处理之后,细胞失水,原生质体和液泡的体积都会减小,细胞液浓度上升;用清

水处理之后,细胞吸水,原生质体和液泡体积会扩大,细胞液浓度下降,A、B错误;随着所用蔗糖溶液浓度上升,当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之后,细胞就会开始失水,原生质体和液泡体积下降,细胞液浓度上升,故C正确,D错误。5.D施肥过

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导致植物过度失水而死亡,引起“烧苗”现象,A正确;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因是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而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之间的细胞质,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膜可局部或全部与细胞壁分开,B

正确;植物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因不断吸水导致细胞液的浓度逐渐降低,与外界溶液浓度差减小,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降低,C正确;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1mol/L的NaCl溶液和1mol/L的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不相同,因NaCl溶液中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溶质微粒

数多,故其渗透压高于葡萄糖溶液,D错误。6.C甲浓度条件下,A植物细胞失水,液泡体积变小,A正确;乙浓度条件下,A、B两种植物细胞大量失水,A、B两种植物细胞可能均已死亡,B正确;在甲溶液中,A植物失水,B植物不

变,则细胞液浓度的大小关系为B>A,由于B的渗透压高,故同等条件下,不易发生质壁分离,不是因为B植物细胞壁的伸缩性比A植物小,C错误;植物B在甲蔗糖溶液中保持原状,说明植物B的浓度与甲溶液浓度相当,在乙、丁蔗糖溶液中失水且乙失水程度大于丁,说明乙蔗糖溶液浓度大于丁,而在丙、戊蔗糖溶液中

吸水且丙吸水程度大于戊,说明戊蔗糖溶液大于丙,即五种蔗糖溶液的浓度关系从大到小为乙、丁、甲、戊、丙,D正确。专练13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1.A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中的碘浓度比血浆中高20~25倍,说明甲状腺滤

泡上皮细胞吸收碘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的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和消耗能量,因此维持细胞内外碘浓度差主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2.C细胞内高尔基体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的作用,A错误;果脯在腌制过程中慢慢变甜,是由于蔗糖溶

液浓度过高,导致细胞失水过多死亡,糖分通过扩散进入细胞所致,B错误;细胞膜的功能主要取决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转运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变化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之一,C正确;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转运分

子和离子时会发生构象变化,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在转运分子和离子时,不与其结合,二者作用机制不同,D错误。3.B主动转运过程中H+-ATP酶作为载体蛋白,会发生形变,协助物质运输,A错误;该转运方式为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的结果是使膜两侧H+维持一定的浓度差,B正确;H+的转运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需要能量,抑制细胞呼吸会影响细胞的能量供应,进而影响H+的转运速率,C错误;图示过程是消耗ATP的过程,而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

链最终会生成ATP,不会发生图示过程,D错误。4.C由题意可知,离子泵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故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A、B错误;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阻碍氧气运输,导致细胞呼吸速率下降,生成的能量减少,因此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C正确;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导致载体蛋白变性并失去运输物质的功能,所以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D错误。5.B分析题图可知,题图甲中的葡萄糖需要在载体蛋白的协助下由胞外向胞内运输,没有显示能量的消耗,故题图甲表示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题图乙中矿质离子是由细胞

外向细胞内逆浓度梯度进行运输的,既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也需要消耗能量,故题图乙表示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由以上分析可知,A正确;氧气浓度影响有氧呼吸速率,有氧呼吸速率越大,产生的能量就越多,因此氧气浓度能影响主动运输而不影响协助扩散,B错误,C正确;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D正确。

6.B据题图分析可知,当组织细胞内浓度大于细胞外浓度时,细胞仍能吸收这两种离子,说明该组织细胞能逆浓度梯度吸收甲、乙两种离子,吸收两者的方式均为主动运输,A错误;由题图可知,相同时间内,甲曲线表示的离子浓度高于乙曲线表示的离子浓度,说明其对甲离子

的吸收速率高于对乙离子的吸收速率,这主要是因为该细胞运输甲离子的载体蛋白数量比运输乙离子的载体蛋白数量多,B正确;从题图中可以看出,细胞内浓度不论大于或小于细胞外浓度,细胞均能吸收这两种离子,即这两种离子既能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

,也能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C错误;主动运输是细胞为维持自身正常生命活动而主动地选择吸收或排出某些物质,曲线mn段和ab段表明细胞膜上运输甲、乙两种离子的载体蛋白数量有限,D错误。7.C分析图甲曲线可知,方式a只与被转运分子的浓度有关,且与被转运分子的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方式b除了与

被转运分子的浓度相关外,还与转运蛋白的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A、B正确;图乙中的胞吞和胞吐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错误;胞吞和胞吐是耗能过程,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D正确。专练14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图表解读1.D根据题意可知,红细胞能运输O2和C

O2,肌肉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O2,产生CO2,可以判断气体A和B分别是CO2和O2,A正确;①和②表示气体进出红细胞,一般气体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④是载体蛋白运输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顺浓度梯度,不需要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⑤是H2O通过水通道蛋白进入红细胞,属于协助扩散,B

正确;③为红细胞通过消耗能量主动吸收K+排出Na+,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只能通过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ATP,为③提供能量,C正确;成熟红细胞没有核糖体,不能再合成新的蛋白质,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不能更新,糖蛋白存在于细胞膜的外表面,由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其表面的糖蛋白处于不断流动

中,D错误。2.ABD6h时,由于蒸腾作用失水和根细胞失水,两组幼苗都已出现萎蔫现象,A正确;由于甲组幼苗根系不断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NO-3,从而保持根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使其吸水量大于蒸腾量,12h后继续培养有可能超过处理前的鲜重;乙组幼苗由于放在比根细胞液浓度大很多的KNO

3溶液中,根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大量失水,造成严重萎蔫最后死亡,B正确;实验开始时,甲组幼苗根系就已开始吸收K+、NO-3,而不是在6h后才开始吸收,到6h时细胞液浓度大于KNO3溶液浓度,因而从外界吸水,使鲜重逐渐提高,C

错误;一般情况下,植物从土壤中吸收K+、NO-3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根细胞呼吸作用提供ATP,D正确。3.D图中B表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A正确;在a~e的五种过程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b、c、d,B正确;细胞

膜的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主要取决于转运蛋白的种类,A表示蛋白质,C正确;图中A表示主动运输,而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D错误。4.D胞吞是通过膜外表面的糖被识别,并消耗能量进入细胞内;胞吐是高尔基体膜鼓出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物质排到膜外,因此,部分高尔基体膜的成分

转移到细胞膜上;排出废物和摄取养分的基本方式是利用膜的选择透过性直接通过细胞膜的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等方式。5.C该物质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物质的运输方向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所以判断是主动运输。6.A题图甲中,③指的是半透膜,而成熟的植物细胞内相当于半透膜的是原生质层,A正

确;题图乙中,氨基酸和葡萄糖都是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的,故两者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B错误;虽然运输葡萄糖的载体也能运输钠离子,但载体依然具有特异性,C错误;题图丙中,限制b点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应为能量,而限

制c点的因素可能是载体数量,D错误。专练15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综合练1.D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一层半透膜,A正确;成熟的植物细胞所具有的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存在浓度差时,可能发生渗透失水或吸水,B正确;当溶液浓度A

>B时,成熟的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发生质壁分离,C正确;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植物细胞吸水,B的浓度逐渐变小,D错误。2.B自由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转运蛋白和能量;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

,需要转运蛋白,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的特点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二氧化碳排出组织细胞、氧进入肺泡细胞和甘油进入毛细淋巴管壁细胞都属于自由扩散;葡萄糖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属于主动运输。3.B由甲到乙,紫色液泡变小,颜色变深,A错误;在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中,甲、乙(

逐步发生质壁分离)、丙(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可在同一个细胞内依次发生,B正确;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高,C错误;由乙转变为丙的过程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此时水分子从胞外扩散到胞内的多于从胞内扩散到胞外的,D错误。4.D人成熟的红细

胞无细胞壁,故在图甲所示不断吸水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后会吸水涨破,A正确;图乙水分子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中,说明细胞内外溶液的渗透压相等,B正确;图丙中细胞正在失水,若为植物根细胞,可能正在发生质壁分离,C正确;由于叶肉细胞有细胞壁,若处于图甲状态,细胞壁会限制植物细胞的过度膨胀,细胞体积基本保持

不变,D错误。5.B两图均表示自由扩散的运输方式,不需要转运蛋白也不需要消耗能量;此过程只受浓度差的影响,随着扩散的进行,浓度差越来越小,扩散速率越来越慢。6.CK+的积累保证了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A正确;这两种藻类

吸收K+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B正确;这两种藻类K+积累量的差异取决于它们遗传物质的差异,C错误;这两种藻类吸收K+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而能量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

,因此K+吸收速率与池水中的溶解氧的浓度有关,D正确。7.D水分子可以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入活细胞,也可以通过水通道蛋白进入活细胞,借助水通道蛋白进入活细胞的方式属于协助扩散,A错误;有些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分子进入活细胞的方式是胞吞,该过程不需要转运

蛋白参与,B错误;钠离子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入神经元是兴奋产生的基础,C错误;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现象,溶剂分子能双向穿过半透膜是渗透现象发生的基础,D正确。8.D吞噬细胞吞噬衰老的红细胞的方式是胞吞,需要消耗能量,

A正确;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液的浓度越来越高,所以吸水能力逐渐增强,B正确;细胞积累K+是通过主动运输从细胞外吸收,而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消耗能量,与线粒体和核糖体密切相关,C正确;植物生长素运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D错误。9.A

BK+进入人红细胞的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因此①为主动运输,既消耗能量又需要载体蛋白,A正确;⑤⑥为两种被动运输方式,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物质,不需要能量,B正确;抗体可通过④(胞吐)的方式排出细胞,C错误;果脯腌制时蔗糖进入细胞,是因为细胞失水过多

死亡,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D错误。10.B乙醇是有机物,与细胞膜中磷脂相似相溶,可以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细胞,A错误;血浆中K+含量低,红细胞内K+含量高,血浆中的K+进入红细胞是逆浓度梯度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并需要载体蛋白,B正确;抗体为分

泌蛋白,分泌过程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为主动运输,进入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为协助扩散,D错误。11.ACa2+通过CAX的跨膜运输是由液泡膜两侧的H+的浓度梯度驱动H+通过CA

X间接驱动的,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Ca2+通过CAX进入液泡使液泡中的细胞液浓度增大,可使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利于植物细胞保持坚挺,B正确;加入H+焦磷酸酶抑制剂,H+焦磷酸酶不能跨膜运输H+,进而使

液泡膜两侧的H+浓度梯度减小,H+通过CAX完成跨膜运输的速率变慢,Ca2+以与H+相反的方向通过CAX的速率减慢,C正确;根据题目信息“液泡膜上的H+焦磷酸酶可利用水解无机焦磷酸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H+,建立液

泡膜两侧的H+浓度梯度”,可知H+从细胞质基质转运到液泡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D正确。12.(1)原生质层②和④(2)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3)大于、等于或小

于(4)高降低解析:(1)图a中细胞的质壁分离指的是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分离;后者的结构包括②细胞膜、④液泡膜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2)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所需的外界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自身应具备的结构特点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3)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

知:图b中的细胞可能处于质壁分离状态、也可能处于吸水和失水的平衡状态或质壁分离复原状态,所以此时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有大于、等于或小于三种可能。(4)①由图中两种红心萝卜的重量变化结果可知,甲~戊五种蔗糖溶液的浓度

大小为丙<戊<甲<丁<乙,甲为红心萝卜A的等渗溶液,戊为红心萝卜B的等渗溶液,因此红心萝卜A比红心萝卜B的细胞液浓度高。②在甲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清水,溶液浓度降低,红心萝卜A吸水一段时间后,细胞液浓度会降低。1

3.(1)具有流动性(2)蛋白质顺浓度梯度运输(具有特异性或不消耗能量等)(3)K+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为主动运输,需消耗能量,呼吸受到抑制时提供的能量减少,故根细胞吸收K+的速率降低解析:(1)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2)离子通道是由蛋白质复合物构成的

,其运输特点是顺浓度梯度运输,具有特异性,不消耗能量等。(3)由细胞外的K+可以通过载体蛋白逆浓度梯度进入植物的根细胞可判断,根细胞吸收K+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该方式不仅需要载体蛋白,还需要消耗能量。在有呼吸抑制剂的条件下,细

胞呼吸受抑制,提供的能量减少,因此,根细胞对K+的吸收速率降低。专练16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1.B酶具有专一性,即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与酶的专一性有关,A正确;过酸

、过碱和温度过高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失活,低温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但是酶的空间结构不被破坏,也不会失活,B错误;细胞中各类化学反应之所以能有序进行,与酶在细胞中的分布有关,如植物叶肉细胞,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叶绿体内,

与呼吸作用相关的酶分布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内,这样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细胞内不同区室同时进行,互不干扰,C正确;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生化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催化,D正确。2.C题

图中a、b、c三条曲线不能反映不同底物浓度对生成物的量的影响,因为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生成物的量将逐渐增多。3.D由题干和曲线图可知,产物的能量比底物的低,说明此反应为放能反应,A错误;结合图可知,无催化剂该化学反应也能进行,B错误;由图可知

,催化剂之所以能够加快反应速率,是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而不是底物分子的能量,C错误;由图可知,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的作用更明显,D正确。4.C甲酶和乙酶是蛋白质或RNA,如果丙是RNA酶,乙酶活性改变而甲酶活性保持不变,说明乙酶是RNA,甲酶是蛋白质,A错误;同理可推,如果丙

是蛋白酶,则甲酶是RNA,乙酶是蛋白质,B错误;丙酶只影响乙酶的活性,说明了酶具有专一性,C正确;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降低而不会失活,D错误。5.C红茶制作时揉捻能破坏细胞结构,使其释放的多酚氧化酶与茶

多酚接触,A正确;发酵过程的实质就是酶促反应过程,需要将温度设置在酶的最适温度下,使多酚氧化酶保持最大活性,才能获得更多的茶黄素,B正确;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发酵时有机酸含量增加会降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C错误;高温条件会使多酚氧化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失活,以防止过度

氧化影响茶品质,D正确。6.B由题“部分解折叠后可被正常碱性蛋白酶特异性识别并降解(自溶)失活”可知,碱性蛋白酶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自溶失活,A正确;由图可知,加热导致碱性蛋白酶由天然状态变为部分解折叠,部分解折叠的碱性蛋白酶降温后可恢复到天然状态,因此加热导致碱

性蛋白酶构象改变是可逆的,B错误;碱性蛋白酶受到其他成分的影响而改变构象,而且加热也能使碱性蛋白酶失活,会降低加碱性蛋白酶洗涤剂的去污效果,添加酶稳定剂可提高加碱性蛋白酶洗涤剂的去污效果,C正确;酶具有高效性,碱性蛋白酶能使蛋白质水解成多肽和氨基酸,具有很强的分解蛋白质的能力,可有效地清除汗渍

、奶渍、酱油渍等污渍,添加碱性蛋白酶可降低洗涤剂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D正确。7.D酶的空间结构直接决定了其特异性,A正确;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这与酶的空间结构有关,B正确;据图分析,非竞争性抑制剂可以与酶的非活性位点结合,改变酶的结构,从而使酶不能与底

物结合,C正确;竞争性抑制剂通过与底物竞争活性部位降低酶活性,而高温会使酶的空间结构破坏使酶失活,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在低温下酶的空间结构没有改变,它们之间的作用机理不同,D错误。专练17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1.D加热属于增加反应物的能量,加FeCl3溶液、加H2O2酶条件属于降低H

2O2分解反应的活化能,三种条件下都不能增加产物的量。2.C由题意可知,该实验自变量为有无H2O2酶,H2O2的浓度为无关变量,A、B正确;酶是催化剂,反应后结构不变,一段时间后H2O2完全分解,气体量不再增加,C错误;土豆片改为土豆研磨液后细胞破

裂释放出H2O2酶,更有利于反应进行,D正确。3.B由题图可知,图3中新鲜的肝脏研磨液中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且温度适宜,酶同无机催化剂相比,催化效率更高,则图3中H2O2分解速率最大,故图3所示装置中烧瓶最先浮起,A错误;图2与图3所示实验中唯一不同的是催化剂的种类,二者对比

可说明酶具有高效性,B正确;图4中,久置肝脏研磨液中的酶会被分解,酶含量很少,但H2O2在37℃条件下和很少量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下也可分解,则沉入烧杯底部的烧瓶也可能浮起,C错误;由于H2O2受热易分解,即温度变化可影响H2O2的分

解,因此不能用H2O2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D错误。4.CH2O2分解产物是H2O和O2,其中O2属于气体,会导致压强改变,A正确;据表分析可知,甲中溶液是酶或无机催化剂等,乙中是底物,应从甲中溶液与乙中溶液混合时开始计时,B正确;三组中的H2O2溶液均为2mL,则最终产生的

相对压强应相同,据表可知,250s之前(200s)Ⅰ组反应已结束,但Ⅱ组和Ⅲ组压强仍未达到Ⅰ组的终止压强10.0,故250s时Ⅱ组和Ⅲ组反应仍在进行,C错误;酶的高效性是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对比Ⅰ、Ⅱ组可知,在相同时间内Ⅰ组(含过氧化氢酶)相对压

强变化更快,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D正确。5.C从检测原理看,是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进而使鲁米诺氧化并发出蓝紫色荧光,与酶没有关系,故无法体现酶的高效性,A错误;蛋白质在自然环境中容易变性或被微生物等利用,血液在体外历经长时间后仍可被检测到的原因是血液中存在铁

元素,B错误,C正确;分析题干可知,含铁物质能催化鲁米诺试剂中的过氧化氢分解,其氧化物可以与鲁米诺发生反应,且鸟类、人类以及其他哺乳动物的血液中均有含铁离子的血红蛋白,故鲁米诺试剂不能特异性检测出残留的人类血液,D错误。6.B由图可以看出,该实验是

通过过氧化氢来探究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所以滤纸片上需附有过氧化氢酶;从滤纸片进入过氧化氢溶液(即t1时)酶促反应已经开始,所以应从t1算起;该图示中只有一片滤纸片,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应增加滤纸片的数量,测出时间后取其平均值。专练18影响酶活性的条件1.C温度会影响酶的

活性,属于实验的自变量,A正确;探究温度影响淀粉酶活性实验,应先调控温度,再将淀粉与淀粉酶两溶液混合,B正确;斐林试剂使用时要加热,会影响酶的活性,因此不可用做对实验结果的检测,C错误;淀粉的用量和保温时间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D正确。2.C

实验①结果表明在低浓度Mg2+条件下,酶P具有催化活性,A错误;实验③⑤的结果表明,不论在低浓度Mg2+还是在高浓度Mg2+条件下,蛋白质组分都无催化活性,B错误;实验④⑤的结果表明,在高浓度Mg2+条件下,酶P中的

RNA组分具有催化活性,而蛋白质组分没有催化活性,C正确,D错误。3.B探究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中没有空白对照,每组互为对照,A错误;酶的浓度越高,底物与酶接触的几率越大,酶的浓度可通过改变酶与底物的接触几率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B正确;

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需要水浴加热,会改变实验的自变量,故不宜选用斐林试剂作为检测试剂,C错误;探究pH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应先调节pH,再让底物与酶结合,D错误。4.C分析②③组可知,没有添加CaCl2,降解率为0,说明该酶的催化活性依赖于CaCl

2,A正确;分析①②变量可知,pH均为9,都添加了CaCl2,温度分别为90℃、70℃,故自变量为温度,B正确;②组酶的活性最高,此时pH为9,温度为70℃,但由于温度梯度、pH梯度较大,不能说明最适温度

为70℃,最适pH为9,C错误;该实验的反应物为Ⅰ型胶原蛋白,要确定该酶能否水解其他反应物还需补充实验,D正确。5.(1)A和CC淀粉酶在40℃时活性相对较高,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多E100℃条件下酶失活(2)剩余的淀

粉遇碘变蓝(3)在20℃和100℃之间每隔一定温度设置一个实验组,其他实验条件保持一致,以反应液和上述试剂(或答碘液或答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的程度为指标确定最适温度解析:发芽的玉米籽粒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可

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根据颜色深浅可判断酶活性的高低;在20℃、40℃和100℃三个温度条件下,40℃是酶的较适宜温度;若要探究使淀粉酶水解的最适温度,需在20℃和100℃之间多设置温度梯度重复上述实验操作。专练19细胞的能量“货币”A

TP1.CATP中的“A”代表的是核苷,A错误;由于ATP和ADP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够使ATP和ADP的含量保持动态平衡,B错误;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相联系,C正确;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反应阶段合成ATP,暗反应阶段ATP水解,即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同时发生,D错误。2.C自变量是

荧光素酶浓度,因变量是发光强度,A正确;发光强度是化学反应速率的体现,受温度影响,一般低温会降低化学反应速率,B正确;如图中f和g点,虽然荧光素酶浓度变大,但酶活性因为底物浓度的限制不再升高,所以荧光素酶浓度越高,酶活

性(体现形式为荧光强度)不一定越大,C错误;ATP是该反应的供能者,且ATP含量可以影响发光强度,则提高ATP浓度,发光强度会变大,f点将可能上移,D正确。3.A活细胞中不停地进行代谢,所以ATP和A

DP的相互转化就会不断地进行,A正确;ATP与ADP是两种不同的物质,B错误;ATP在生物体内含量较低,之所以能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就是因为ATP和ADP不断地相互转化,C错误;能够保障生物体内各项生命活动在常温常压下快速顺利进行的是酶,D错误。4.B“

ATP这种传统上与细胞能量供应相关的物质在把食物的味道信息传递给大脑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此可知ATP与能量供应有关,且ATP可作为信号分子,作用于神经细胞,神经细胞膜外表面可能有ATP的受体。5.CATP是细胞内的直接

能源物质,但不是唯一的,题干信息显示GTP、CTP和UTP也可以直接提供能量,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ATP、GTP、CTP和UTP是细胞内的四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它们彻底水解的产物只有碱基不同,说明一分子GTP、CTP和UTP的组成成分也包含3个磷酸基团、2个高能磷酸键、1个碱基、1

个核糖,B正确;CTP中“C”是由胞嘧啶和核糖构成的,C错误;UTP彻底水解的产物有尿嘧啶、磷酸和核糖,D正确。6.CATP中的A表示腺苷,是由一分子的腺嘌呤和核糖连接而成的,故M指腺嘌呤,N指核糖,A正确;食物为ATP充电指的是呼吸作用

分解来自食物中的有机物产能,用于合成ATP,B正确;细胞中的ATP和ADP含量很少,运动时肌肉细胞中ATP的充电与放能速率相对平衡,C错误;ATP的充电和放能所需要的酶分别是ATP合成酶和ATP水解酶,D正确。7.B在温和条件下甲转化为ATP可快速发生,是因为有关酶的催化

,细胞内ADP含量不高,A错误;胰岛素的分泌消耗能量,需要ATP水解供能,会加速细胞中的ATP→甲过程,B正确;由于两个相邻的磷酸基团都带有负电荷而相互排斥等,使得特殊化学键不稳定,C错误;ATP→甲与甲→ATP的过程的酶和能量变化不同,不属于可逆反应,D错误。8.(1)细胞质基质(

2)无氧呼吸(3)光能(4)O2、NADPH(5)H2O、CO2解析:(1)(2)根据表格中信息,终产物是乙醇和CO2,综合分析判断该反应为无氧呼吸,葡萄糖可作为无氧呼吸的反应物,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其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为化学能,终产物是乙醇和二氧化碳。(

3)(4)根据表格中信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其发生的部位可知,其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为光能,光反应的产物为O2、NADPH(根据表格中信息可知产物不用写ATP)。(5)根据表格中信息判断,在线粒体中利用丙酮酸等物质进行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该过程将丙酮酸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其中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的产物是二氧化碳,第三阶段的产物是水(根据表格中信息可知产物不用写ATP)。专练20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1.B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不能吸收空气中的O2,A错误;加入NaOH溶液,可吸收空气中的CO

2,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干扰,B正确;用重铬酸钾检测酒精,C错误;澄清的石灰水能检验二氧化碳,D错误。2.A探究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产生的CO2是否一样多的实验中,自变量是氧气的有无,CO2的多少属于因变量;根据生物实验需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温度、pH、培养液量、培养液浓度等都是需要控制的

无关变量。3.C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时,A瓶应先密封培养一段时间,目的是消耗瓶中的氧气,然后再连通B瓶;实验结束后,在A瓶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检验酒精,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4.A分析装置1: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可以促进过

氧化氢的分解,产生氧气,但是过氧化氢和土豆片的量是有限的,不会持续不断地提供氧气,A错误;分析装置2:营造无氧环境,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由于装置内存在一部分空间,含有氧气,故装置2应静置一段时间后(耗尽装置中的氧气,确保检测产物来自无氧呼吸)再将

软管插入溴麝香草酚蓝溶液中,避免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的产物对无氧呼吸的产物的检测造成干扰,B正确;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有氧呼吸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酒精,二氧化碳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C正确;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氧气的有无,温度等其他无关变量需要保持相同且适宜,D正确。5.D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所以该实验不能以有无CO2的产生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类型,A正确;将葡萄糖溶液煮沸,这样可

以防止杂菌污染,以免影响实验结果,B正确;乙装置中用石蜡进行密封,形成无氧环境,乙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甲进行有氧呼吸,两者比较说明酵母菌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呼吸作用类型,C正确;乙和甲都是实验组,两者形

成对照,自变量是氧气的有无,D错误。6.D检测乙醇的生成,应取甲瓶中的滤液2mL注入到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0.5mL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使它们混合均匀,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A错误;CO2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因此乙瓶的溶液不会变成红色,

B错误;用对比实验法可以探究酵母菌的呼吸类型,C错误;乙醇最大产量与甲瓶中葡萄糖的量有关,因甲瓶中葡萄糖的量是一定的,因此实验中增加甲瓶的酵母菌数量不能提高乙醇最大产量,D正确。7.Ct1→t2,氧气减少的速率逐渐减慢,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A正确;t3时,氧气含量不变,说明酵母

菌进行的是无氧呼吸,t1和t3时,产生的二氧化碳速率相等,又因为单位时间内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3倍,因此t3时,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速率比t1时快,B正确;因为密封后在最适温度下培养,若降低10℃培养,酶的活性降低,反应速率变慢,因此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变长

,C错误;由题可知,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因此实验后的培养液滤液加入适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变成灰绿色,D正确。专练21细胞呼吸(有氧呼吸)1.A水的生成是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且该阶段产生的能量可转

化为ATP和热能,分析题意可知,在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2,4­二硝基苯酚(DNP)能抑制ATP合成过程,但对水的生成没有影响,说明第三阶段ATP生成受阻,则产生的能量更多的转化为热能散失,A正确;有氧呼吸过程中水的生成在第三阶段,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B错误;

K+进入植物的叶肉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该方式需要ATP,上述过程ATP合成被抑制,故会影响K+进入植物的叶肉细胞,C错误;人体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不能进行需氧(有氧)呼吸,不受上述过程影响,D错误。2.D高等动物细胞有氧呼吸产生CO2,其中的氧来自葡萄糖和参加反应的水,A错误;若细胞呼吸过

程中消耗的O2的量等于生成的CO2的量,可能是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B错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都产生NADH,NADPH是光反应的产物,C错误;有氧呼吸生成的H2O中的氧来自参加反应的O2,用18O标记葡萄糖,在生成的

H2O中不能检测到18O,D正确。3.D图为细胞有氧呼吸过程图解,该过程有光无光均可进行;图中(一)阶段产生[H]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二)阶段产生[H]的场所是线粒体;图中(三)阶段产生的水中的氢来自葡萄糖和水;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在水的参与下分解成[H]和CO2,释放少

量能量,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O2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因此图中的①、②两物质分别为H2O和O2。4.C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的反应是[H]与O2结合生成水,该过程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结合题中信息可知该药物作用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A、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乙组

线粒体的耗氧量受ADP的限制,在溶液中加入ADP后,耗氧量增加,而添加药物的甲组的耗氧量不受ADP的影响,所以该药物不阻断[H]与O2的结合,C正确,D错误。5.C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

内膜上进行,这三个阶段都能释放能量,产生ATP,A正确;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则线粒体内膜上的酶可以催化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和氧反应形成水,B正确;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属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这一阶段不需要O2直接参与,C错误;线粒体为半自

主性细胞器,其中含有DNA和核糖体,故线粒体中的DNA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6.D根据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含有放射性18O2进入细胞后,最先出现的具有放射性的化合物是水,形成的水又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的二氧化碳具有放射性。7.C据

图可知,在12~24h期间,O2吸收量很少,而CO2释放量很多,表明此时的呼吸作用主要是无氧呼吸,A错误;曲线相交时,吸收的O2量等于释放CO2的量,但只有呼吸底物是糖类时才能判断只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只有有氧呼吸才会消耗O2

,胚根长出后,O2的吸收量明显增多,说明有氧呼吸速率明显提高,C正确;第12h到胚根长出期间,细胞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同时不断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因此干物质总量下降,D错误。8.D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需要酶的参与,都有ATP产生,A、C错

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均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B错误;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产生很多中间代谢产物,可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D正确。专练22细胞呼吸(无氧呼吸)1.D真核生物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

质基质。2.D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A错误;剧烈运动时,人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B错误;酸奶生产中的乳酸菌是厌氧菌,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C错误;受涝时,植物根细胞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D正确。3.C蛔虫寄生在动

物体的肠道内(处于无氧环境条件),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复杂的细胞器,它们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人体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无二氧化碳形成);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4.ABCM、Z分别代表乳酸和能量,A错误;①阶段产生少量NAD

H,用于第二阶段还原丙酮酸,B错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释放能量,不能产生ATP,C错误;动物细胞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图示过程的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D正确。5.B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只有乳酸,A错误;其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H]和丙酮酸,并释放少量能量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H]把丙酮酸

转化为乳酸,B正确,C错误;氧气浓度升高,对无氧呼吸抑制作用增强,所以乳酸产生量减少、酸味产生减弱,D错误。6.C斑马鱼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该阶段中丙酮酸被转化为乳酸,A错误;静止时斑马鱼所需的ATP

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而有氧呼吸过程中,ATP主要在线粒体中生成(有氧呼吸第三阶段),B错误;分析图形可知,c组与d组相比,运动后训练组的乳酸含量低于对照组,说明运动后训练组的无氧呼吸强度低于对照组,可推出运动训练可

降低无氧呼吸在运动中的供能比例,C正确;a组与b组中乳酸含量基本相同,说明静止时,两组斑马鱼的无氧呼吸强度相同,运动训练不影响静止时斑马鱼的无氧呼吸强度,D错误。7.B保加利亚乳杆菌属于严格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产生乳酸,A正确;乳酸发酵

不产生气体,故酸奶制作过程中没有气体产生,不需要排气,B错误;发酵初期,保加利亚乳杆菌会大量繁殖,到发酵后期,由于乳酸的累积以及营养物质不足,保加利亚乳杆菌的数量会减少,故酸奶制作过程中保加利亚乳杆菌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C正确;酸奶制作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会产生中间产物,有机物种类增加、含量减少,

D正确。8.D“白肺”患者肺部细胞主要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CO2,故“白肺”患者与正常人相比,O2消耗量/CO2产生量的值不变,B错误;葡萄糖被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不能进入线粒体内分解,C错误

;“白肺”患者细胞主要进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会与O2结合生成H2O,并释放能量,D正确。专练23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AC荫坑和气调冷藏库环境中的低温均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与呼吸作用相关的酶的活性,大型封闭式气调冷藏库(充入氮气替换部分空气)降低氧气浓度,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

减弱,从而减缓了果蔬中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的分解,A正确;荫坑和气调冷藏库贮存中的低温可以降低呼吸作用相关酶的活性,大型封闭式气调冷藏库(充入氮气替换部分空气)降低氧气浓度,其中酶的活性降低对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有影响,B错误;温度会影响酶的

活性,气调冷藏库中的低温可以降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酶的活性,C正确;气调冷藏库配备的气体过滤装置应起到除去空气中氧气的作用,而不是去除乙烯的作用,以抑制果蔬的有氧呼吸,D错误。2.A持续的阴雨天气,植物

的光合作用比较弱,制造的有机物就比较少,而植物能进行呼吸作用,要消耗有机物,所以降低温室温度,保持昼夜温差能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低,消耗的有机物少,从而达到作物增产的目的。3.A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是为了防止伤口处厌氧菌生存和繁殖,A错误;对板结的土壤及时进行松土透

气,可以使根细胞进行充分的有氧呼吸,从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对无机盐的吸收,B正确;破伤风芽孢杆菌是厌氧菌,较深的伤口里缺少氧气,破伤风芽孢杆菌会大量繁殖,因此伤口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患者应及时请医生处理,C正确;慢跑可以促进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释放大量的

能量,使细胞获得较多能量,D正确。4.A储藏蔬菜,水果应在低氧环境中,减少无氧呼吸对有机物的消耗,A错误;稻田中的氧气不足,水稻根部会因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酒精毒害细胞,导致根系变黑、腐烂,因而稻田需要定期排水,B正确;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

无线粒体等细胞器,只能通过无氧呼吸获能,C正确;由于氧气的存在能抑制厌氧病菌的繁殖,所以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可以避免厌氧病菌的繁殖,从而有利于伤口的痊愈,D正确。5.C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无线粒体,但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能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乳酸菌是厌氧菌,只在无氧呼

吸第一阶段生成少量的ATP,B正确;破伤风芽孢杆菌属于厌氧菌,其适宜生活在无氧的环境中,C错误;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其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D正确。6.BTTC(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的氧化态是无色的,可被氢还原成不溶性的红色三

苯甲月替(TTF)。大豆种子充分吸水胀大,此时未形成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该反应不需要在光下进行,A错误;细胞质基质中可通过细胞呼吸第一阶段产生[H],TTF可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B正确;保温时间较长时,较多的TTC进入

活细胞,生成较多的红色TTF,C错误;相同时间内,种胚出现的红色越深,说明种胚代谢越旺盛,据此可判断种子活力的高低,D错误。7.B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低氧情况下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在线粒体中产生CO2,无氧呼

吸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CO2,A正确;若20℃时前6h酵母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后6h酵母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则酵母菌在前6h消耗的葡萄糖量小于后6h消耗的葡萄糖量,B错误;分析题图,在一定范围内,呼吸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C正确;40℃条件下,培养酵母菌6h与12h相比,

CO2的相对值没有改变,有可能是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已经消耗完,D正确。8.(1)主动运输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O2浓度小于a时,根细胞对NO-3的吸收速率与O2浓度呈正相关(2)根细胞的细胞膜上运输NO-3的载体蛋白数量有限,此时载体蛋白已达到饱

和(3)作物甲的NO-3最大吸收速率大于作物乙,消耗的O2多(4)及时松土透气解析:(1)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题图中O2浓度小于a时,根细胞对NO-3的吸收速率与O2浓度呈正相关,可以说明NO-3进入根细胞需要消耗能

量,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2)O2浓度大于a时作物乙吸收NO-3速率不再增加,其原因可能是根细胞的细胞膜上运输NO-3的载体蛋白数量有限,此时载体蛋白已达到饱和。(3)题图中作物甲在NO-3最大吸收速率时对应的O2浓度大于作物乙的,说

明作物甲和作物乙各自在NO-3最大吸收速率时,作物甲消耗的O2多,因此作物甲根细胞的呼吸速率大于作物乙。(4)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采取及时松土透气的措施,来促进根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更多的能量,以促进农作物对NO-3的吸收利用。专练24细胞呼吸(有氧呼吸

与无氧呼吸)1.C苹果果实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乳酸,产生的是酒精和二氧化碳,A错误;糖酵解属于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在糖酵解的过程中,1个葡萄糖分子被分解成2个含3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分子,分解过程中释放出少量能量,形成少量

ATP,故糖酵解过程中没有CO2产生,B错误;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和衰老,因此用乙烯合成抑制剂处理,可延缓细胞衰老,从而延缓呼吸跃变现象的出现,C正确;果实贮藏在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比较低,细胞更不容易衰老,能延缓呼吸跃变现象的出现,D

错误。2.C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大部分储存在分解产物丙酮酸中,A错误;动物无氧呼吸不产生酒精,不能用重铬酸钾溶液进行检验,B错误;有氧呼吸将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多,无氧呼吸没有将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少,则有氧呼吸

供能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推动了物种的发展,C正确;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O2消耗量不一定大于CO2产生量,如动物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O2消耗量等于CO2产生量,D错误。3.D设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

耗的葡萄糖为a和3a,则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和释放的二氧化碳都是6a,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0,因此氧气的吸收总量和二氧化碳的产生总量之比是6a∶(6a+0)=1∶1。4.B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没有CO2的产生,而有氧呼吸吸收O2的分子数与释放CO2

的分子数相等,A、C正确;若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与释放CO2的分子数相等,B错误;产酒精的无氧呼吸产生的乙醇分子数与CO2相同,若产生的CO2多于乙醇的分子数,则说明细胞同时进行着有氧呼吸和无

氧呼吸,D正确。5.B分析题图可知,100米跑时,人体产生的CO2由有氧呼吸产生,人体无氧呼吸不产生CO2,A错误;1500米跑时,两种呼吸方式供能所占比例虽然相等,但是由于有氧呼吸产生的ATP比无氧呼吸多,因此消耗的葡萄糖的量不相等,B正确;根据图形可知跑步距离越长,有氧呼吸供能所占比

例越大,无氧呼吸供能所占比例越小,C错误;马拉松跑时,糖类分解产生的能量主要以热能形式散失,D错误。6.C植物进行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时都有二氧化碳释放,图示在时间a之前,植物根细胞无CO2释放,分析题意可知,植物可通过呼吸

代谢途径的改变来适应缺氧环境,据此推知在时间a之前,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A正确;a阶段无二氧化碳产生,b阶段二氧化碳释放较多,a~b时间内植物根细胞存在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的过程,是植物通过呼吸途径改变来适应缺氧环境的体

现,B正确;在葡萄糖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或乳酸的过程中,只有第一阶段释放能量,这两个过程的第一阶段相同,故消耗1分子葡萄糖,这两个过程生成的ATP相同,C错误;酒精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该过程不需要消耗ATP,D正

确。7.(1)①、②、③、④①和②米虫,谷象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了水(2)D(3)③(4)C6H12O6――→酶2C3H4O3+4[H]+少量能量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能量解析:(1)图中①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

的阶段,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①②表示有氧呼吸;③、④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①③和①④表示无氧呼吸。植物细胞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大多数植物无氧呼吸能够产生酒精,少数植物器官如马铃薯块茎和甜菜块根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因此植物细胞可以进行图中的①、②、③

、④过程;动物细胞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因此动物细胞可以产生能量的过程是①和②。米虫,谷象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水,所以从来不喝水也不会被渴死。(2)若细胞只释放CO2,不消耗O2,说明只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细胞进行有氧呼吸释放的CO2等于O2的吸收量,若CO2的释放量多于O2的吸收

量,则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B正确;若CO2的释放量等于O2的吸收量,则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C正确;若既不吸收O2也不释放CO2,也有可能是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如乳酸菌细胞,D错误。(3)乳酸菌细胞只能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因此过程①产生[H

]用于③过程。(4)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反应式为C6H12O6――→酶2C3H4O3+4[H]+少量能量;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为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能量。专练25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1.D叶绿素的元素组成是C、H、O

、N、Mg,所以氮元素和镁元素是构成叶绿素分子的重要元素,A正确;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的薄膜,需要光合色素吸收光能,所以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存在于叶绿体中类囊体的薄膜上,B正确;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所以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类胡萝卜素溶液,其吸收光谱在蓝紫光区有吸收峰,C正确;叶绿体中的色

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越高,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越快,D错误。2.A高等植物体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才含有叶绿体,植物的根部细胞就没有叶绿体,A错误;叶绿体只在植物细胞中才有,B正确;光合色素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C正确;叶

绿体含有少量的遗传物质,D正确。3.A分离色素的原理是根据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最快,而色素带的宽窄取决于色素的含量;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4.D被叶绿素吸收的光可用于光合作用,A正确;叶绿素包括

叶绿素a和叶绿素b,都含有镁元素,B正确;叶绿素a比叶绿素b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高,C正确;植物主要的吸收峰在蓝紫光区和红光区,绿光吸收最少,反射多,所以叶片呈现绿色,D错误。5.A普利斯特利用植物和燃烧的蜡烛进行实验

,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而变得污浊的空气,英格豪斯发现植物只有在阳光下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A错误;萨克斯通过对同一叶片进行一半遮光、一半照光的处理,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B正确;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

记参加反应的水和二氧化碳,通过两组对照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C正确;恩格尔曼利用水绵和好氧细菌在暗处进行局部光照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放氧部位是叶绿体,D正确。6.D在提取色素实验中,使用二氧化硅的目的是使叶片研磨充分,碳酸钙的目的是防止色素分子被

破坏,A错误;画滤液细线时,要待滤液干后,再重复画1~2次,B错误;色素分离时,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否则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将得不到清晰的色素带,C错误;用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的色素时,在滤纸上相距最远的两条色素带是胡萝卜素和叶绿素b,D正确。7.B根据色素与点样处的距离

来判断色素的种类:a~d分别是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和胡萝卜素,A错误;从色素的含量可以看出,两种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明显高于两种叶绿素,所以该实验选择的叶片不是绿色而是黄色,B正确;根据实验结果无法判断研磨是否充分,C错误;如果点样处接触到了层析液,就不能得到四条色素带

,D错误。8.D根据层析的结果,色素1距离起点最远,说明其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A正确;根据在蒸馏水中的层析结果说明色素1、2、3、4难溶于蒸馏水,因此在滤纸上不进行扩散,B正确;色素5可以溶解在蒸馏水中,推测其可能是

存在于植物液泡中的花青素,C正确;1、2、3、4在层析液中具有不同的溶解度,推测是光合色素,因此它们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镁只参与构成叶绿素,故缺Mg会影响色素3和4的含量,D错误。9.BCD色

素带宽度代表了色素的含量,四种色素含量不同,叶绿素a含量最多,胡萝卜素含量最少,即色素带宽度不同,绿叶中的色素都只能吸收可见光,A正确;滤液细线是由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画成的,而不是铅笔线,B错误;色素分离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

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C错误;色素带从上往下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被分解后剩下条带1和2,D错误。专练26光合作用的过程1.DRubisco参与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暗反应,暗反应场所在叶绿体基质,故Rubisco存在

于叶绿体基质中,A错误;暗反应在有光和无光条件下都可以进行,故参与暗反应的酶Rubisco的激活对光无要求,B错误;Rubisco催化CO2固定不需要ATP,C错误;Rubisco催化二氧化碳的固定,即C5和CO2结合生成C3的过程,D正确。2.A3.C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暗反应为光反

应提供ADP、Pi和NADP+,A正确;停止光照,光反应停止,产生的ATP和NADPH减少;二氧化碳含量不变,暗反应过程中C3还原消耗ATP和NADPH量不变,则叶绿体中ATP和NADPH含量下降,B正确;植物在暗处不能进

行光反应,不能为暗反应提供ATP和NADPH,C3还原不能进行,因此不能大量合成(CH2O),C错误;ATP在光反应阶段产生,用于暗反应,所以其移动方向是由类囊体薄膜到叶绿体基质,D正确。4.ABD根据光反应阶段的物质变化可知,乙侧

的H+除来自甲侧,还来自乙侧水的光解过程,A错误;叶绿素存在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即生物膜M为(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其不属于叶绿体内膜,B错误;CF0和CF1在图中所示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是催化ATP的合成、转运H+,故其可能是蛋白质,C正

确;该场所产生的NADPH和ATP将参与暗反应中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D错误。5.B突然中断CO2供应导致CO2的固定速率降低,叶绿体中C5含量增加、C3含量减少,因此会暂时引起叶绿体基质中C5/C3的值增大,A错误;突然中断CO2供应使C3含量减少,进

而使ATP和NADPH含量增多,所以ATP/ADP的值增大,B正确;突然将红光改变为绿光后光能利用率降低,光合作用产生ATP和NADPH的含量减少,进而使C3含量增多、C5含量减少,因此会暂时引起叶绿体基质中C3/C5的值增大,C错误;突然将绿光改变为红光后光能利用率提高,

光合作用产生ATP和NADPH的含量增大,短时间内ATP/ADP的值增大,D错误。6.(1)类囊体薄膜(2)NADPH、ATP、O2NADPH和ATP(3)叶绿体基质(4)A(5)光照强度解析:(1)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子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它们能够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为光合作

用提供能量。(2)A阶段为光反应,其主要产物包括NADPH、ATP、O2。B阶段为暗反应,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NADPH和ATP。(3)B阶段的化学反应(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4)光反应需要光的参与,暗反应有光、无光均

可进行。若在黑暗环境中,A、B两阶段首先停止的是A阶段。(5)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指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在弱光条件下的阳生植物,提高CO2浓度时,光合作用速率并未随之增加,主要的环境限制因素是光照

强度。7.(1)类囊体膜NADPH减慢(2)①Fecy实验一中叶绿体B双层膜局部受损时,以Fecy为电子受体的放氧量明显大于双层膜完整时,实验二中叶绿体B双层膜局部受损时,以DCIP为电子受体的放氧量与双层膜完整时无明显差异,说明叶绿体双层膜对以Fecy为电子受体的光反应有明显阻碍作用

②类囊体上的色素吸收光能、转化光能③ATP的合成依赖于水光解的电子传递和氢离子顺浓度梯度通过类囊体薄膜上的ATP合酶,叶绿体A、B、C、D类囊体薄膜的受损程度依次增大,因此ATP的产生效率逐渐降低解析:(1)光反应发生在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即图b表示图a的类囊体膜,光反应过程中,色素吸收的光能最终转化为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若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暗反应速率减慢,叶绿体中电子受体NADP+减少,则图b中的电子去路受阻,电子传递速率会减慢。(2)①比较叶绿体A和

叶绿体B的实验结果,实验一中叶绿体B双层膜局部受损时,以Fecy为电子受体的放氧量明显大于双层膜完整时,实验二中叶绿体B双层膜局部受损时,以DCIP为电子受体的放氧量与双层膜完整时无明显差异,说明叶绿体双层膜对以Fecy为电子受体的光反

应有明显阻碍作用。②在无双层膜阻碍、类囊体松散的条件下,更有利于类囊体上的色素吸收、转化光能,从而提高光反应速率,所以该实验中,光反应速率最高的是叶绿体C。③根据图b可知,ATP的合成依赖于水光解的电子传递和氢离子顺浓度梯度通过类囊体薄膜上的ATP合酶,叶绿体

A、B、C、D类囊体薄膜的受损程度依次增大,因此ATP的产生效率逐渐降低。8.(1)O2、[H](NADPH)、ATP(2)部分光合产物用于叶片自身的细胞呼吸,为新陈代谢提供能量;部分光合产物用于叶片自身的生长发育(3)干旱会导致气孔开度减小,

胞间CO2浓度降低,与C3植物相比,C4植物的CO2补偿点较低,能在较低浓度的CO2条件下,固定利用更多的CO2进行光合作用,以维持自身的生长。解析:(1)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发生水的光解、NADPH和ATP的合成,其中水的光解过程中会释放O2,并产生H+、e-,H+、e-与NADP+反

应生成NADPH,ATP的合成过程中以ADP和Pi为原料,利用光能合成ATP,因此光反应阶段的产物有O2、NADPH和ATP。(2)正常情况下,叶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一部分用于叶片自身的呼吸作用,为叶片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一部分光合产物会储存在叶片中,用于叶片自身的生长发育,因此植物叶片的光合产物不会全部运输到其他部位。(3)干旱会导致气孔开度减小,胞间CO2浓度降低,CO2补偿点是衡量植物对低CO2浓度适应能力的指标,和C3植物相比,C4植物的CO2补偿点较低,C4植物能在较低浓

度的CO2条件下,固定并利用更多的CO2进行光合作用,以维持自身的生长。专练27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1.A弱光条件下植物没有氧气的释放,有可能是光合作用强度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被呼吸作用消耗完,此时植物虽然进行了光合作用,但是没有氧气的释放,A错误;二氧化碳性质不

活泼,在暗反应阶段,一个二氧化碳分子被一个C5分子固定以后,很快形成两个C3分子,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3接受ATP释放的能量并且被[H]还原,因此二氧化碳不能直接被还原,B正确;在禾谷类作物开花期减掉部分花穗,光合作用产物输出受阻,叶片的光合速率会暂时下降,C正确;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光照,增

施有机肥可以为植物提供矿质元素和二氧化碳,这些措施均能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D正确。2.D植物体内CO2与C5在酶的作用下结合形成C3,但该技术中,甲醇单碳缩合形成C3,因此两者C3的合成途径并不相同,A错误;据图可知,该技术中水的分解产物是氢气和氧气,植物体通过光反应将水分解为氧和H

+,氧直接以氧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H+与氧化型辅酶Ⅱ(NADP+)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Ⅱ(NADPH),B错误;植物体内合成淀粉的反应需要酶的催化,是在温和条件下进行,而体外合成的催化剂不一定是酶,反应不一定都是在温和条件下

进行,C错误;该技术能合成淀粉可解决粮食危机,反应时吸收CO2可缓解温室效应,D正确。3.B夏季中午,由于光照过强、温度过高,部分气孔关闭,吸收二氧化碳减少,C5与二氧化碳结合减少而积累,导致C5增加,而C3生成量减少;由于C3生成量减少,光反应产生的ATP消耗减少,短时间内

ATP含量会增加。4.D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50℃,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30℃,A正确;植物体在25℃时,净光合速率最高,B正确;在0~25℃范围内,总光合曲线的上升幅度比呼吸曲线上升幅度大,说明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C正确;由图可知,超过45℃,净光合速率为负值,

说明没有有机物的积累,植物不能正常生长,D错误。5.AD夏季中午叶片蒸腾作用强,失水过多使气孔部分关闭,进入体内的CO2量减少,暗反应减慢,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A正确;夏季中午气温过高,导致光合酶活性降低,呼吸酶不受影响(呼吸酶最适温

度高于光合酶),光合作用强度减弱,但此时光合作用强度仍然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即呼吸释放的CO2量小于光合固定的CO2量,B错误;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而非叶绿体内膜上,C错误;夏季中午叶片蒸

腾作用强,失水过多使气孔部分关闭,进入体内的CO2量减少,暗反应减慢,导致光反应产物积累,产生反馈抑制,使叶片转化光能的能力下降,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D正确。6.(1)减少杂草对水分、矿质元素和光的竞争;增加土壤氧气含量,促进根系的呼吸作用(2)肥料中的矿质元素只有溶解在水

中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3)A和C作物A光饱和点高且长得高,可利用上层光照进行光合作用;作物C光饱和点低且长得矮,与作物A间作后,能利用下层的弱光进行光合作用解析:(1)中耕时去除杂草可降低作物与杂草之间在光照、水分、矿质元素等方面的竞争;中耕

时松土可增加土壤氧气含量,利于根的呼吸,从而促进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2)矿质元素通常以离子的形式被作物根系吸收,故施肥的同时适当浇水,使肥料中的矿质元素溶解在水中,可促进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3)为提高光能利用率,进行间作

的两种作物应该一高一矮,其中较高的作物利用上层较强的光照,故要求光饱和点较高,如作物A;另一种作物植株较矮,利用下层较弱的光照,故要求光饱和点较低,如作物C,因此最适合进行间作的两种作物是A和C。专练28光合作用的图像分析1.D光合作用光反应的物质变化包括水的光

解和ATP的合成,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D光照强度为a时,曲线Ⅱ和Ⅲ的光照强度相同、温度相同,而曲线Ⅱ的光合速率明显高于曲线Ⅲ,说明此处造成曲线Ⅱ和Ⅲ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CO2浓度不同,A正确;光照强度为b时,曲线Ⅰ和Ⅱ的

光照强度相同,二氧化碳浓度相同,因此造成曲线Ⅰ和Ⅱ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温度的不同,B正确;由图中看出,光照强度为a~b,曲线Ⅰ、Ⅱ的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C正确;光照强度为a~c,曲线Ⅲ光合

作用强度不再增强,说明a点时就达到饱和点,D错误。3.C小麦叶肉细胞的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膜上,液泡中的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据图可知,NADPH的生成需要来自PSⅡ传递过来的电子,B错误;ATP的合成是在CF0-CF1复合物的催化作用下完成的,同时CF0-CF1复合物还能运输H+,

C正确;若降低环境中CO2的浓度,暗反应减慢,消耗的ATP减少,短时间内ATP的含量会上升,D错误。4.D②是水光解的产物之一氧气,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正确;光合作用可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B正确;三碳化合物在

光反应产生的NADPH、ATP和叶绿体基质中酶的作用下,被还原形成(CH2O),C正确;④是ATP,在类囊体薄膜上生成,D错误。5.(1)高遮阴条件下植物合成较多的叶绿素(2)糖类等有机物(3)光照条件A组遮光程度探究能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的最适遮光比例是多少解析:(1)分析题图b结果可知,培养10

天后,A组叶绿素含量为4.2,C组叶绿素含量为4.7,原因可能是遮阴条件下植物合成较多的叶绿素,以尽可能多地吸收光能。(2)比较图b中B1叶绿素含量为5.3,B2组的叶绿素含量为3.9,A组叶绿素含量为4.2;B1净光合速率为20.5,B2组的净光合速率为7.0,A组净光合速率为11.8

,可推测B组的玉米植株总叶绿素含量为5.3+3.9=9.2,净光合速率为(20.5+7.0)/2=13.75,两项数据B组均高于A组,推测B组可能会积累更多的糖类等有机物,因而生长更快。(3)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目的是探究B组条件下是否能

提高作物产量。该实验自变量为玉米遮光程度,因变量为作物产量,可用籽粒重量表示。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等,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故实验设计如下:实验材料:选择前期光照条件一致、生长状态相似的某玉米品种幼苗90株。实验方法:按图a所示条件,分为A、B、C三组培养玉米幼

苗,每组30株;其中以A组为对照,并保证除遮光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一致,收获后分别测量各组玉米的籽粒重量。结果统计:比较各组玉米的平均单株产量。分析讨论:如果B组遮光条件下能提高作物产量,则下一步需要探究能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的最适遮光比

例是多少。专练29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综合练1.C在第4组实验测定结果中,植物叶片每小时呼吸消耗有机物的量为1mg,而经暗处理1h、再光照1h后植物叶片增重1mg,因此光照1h内,第4组合成有机物的总量=1+1×2=3(mg),A错误;由表中

数据可得,光照的1h内,第1组实验中,植物叶片在1h内的净光合产量=3+1=4(mg),第2组实验中,1h内的净光合产量=3+2=5(mg),第3组实验中,1h内的净光合产量=3+3=6(mg),因此第3组叶片净光合作用最强,释放的氧气量最多,B错误;光照的1h内,四组植物叶片的

光合作用强度均大于呼吸作用强度,C正确;由题表可知,在29℃时暗处理后叶片重量减少最多,说明本实验中与呼吸作用相关酶的最适温度在29℃左右,D错误。2.(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2)红光是叶绿体色素主要吸收的光,因而红光照射能促进保卫细胞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保卫细胞的渗透压上升

,因而吸水体积膨大,气孔开放(3)蓝光作为信号能促进保卫细胞逆浓度梯度吸收K+,因而保卫细胞渗透压上升,吸水膨胀,气孔张开(4)能解析:(1)植物的蒸腾作用是通过气孔实现的,可见气孔的开闭将直接影响蒸腾作用,同时,蒸腾作用能提供植物吸

水和运水的动力,植物体中营养物质的运输过程离不开水分,因此光合作用会因为营养物质运输不畅受到影响,同时气孔关闭也会使气体与外界环境的交换能力变弱,而光合作用需要通过气孔吸收的二氧化碳作为原料,进而受到影响,同时产生的氧气也需要通过气孔释放出去;呼吸作用需要利用氧气,同时

产生的二氧化碳需要释放出去。总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均需要植物通过气孔很好地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才能顺利完成,可见气孔的开闭直接影响的生理过程除了蒸腾作用外,还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2)红光是植物光合色素主要捕获

的光,因而能促进保卫细胞中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能提高植物细胞的渗透压,进而促进保卫细胞吸水,保卫细胞体积膨大而气孔开放。(3)题中显示,蓝光可作为一种信号促进保卫细胞逆浓度梯度吸收K+,进而增加了保卫细胞的渗透压,保卫细胞吸水

能力增强,因而体积膨大,气孔开放。因此,在饱和红光的基础上补加蓝光照射叶片,气孔开度可进一步增大。(4)已知某除草剂能阻断光合作用的光反应,用该除草剂处理的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不能产生有机物以维持气孔开放,但阳光照射下保卫细胞可逆浓度梯度吸收K

+,使气孔维持一定的开度。3.(1)能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种子胚乳中储存的有机物,且光照有利于叶片叶绿素的形成(2)不能光照强度为10μmol/(s·m2),等于光补偿点,每天光照时长为14小时,此时光照时没有有机物的积

累,黑暗中细胞呼吸仍需消耗有机物,故全天没有有机物积累;且每天光照时长大于12小时,植株不能开花(3)耐受酒精毒害解析:(1)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种子胚乳中储存的有机物,因此在光照强度为2μmol/(

s·m2),每天光照时长为14小时,虽然光照强度低于光补偿点,但光照有利于叶片叶绿素的形成,种子仍能萌发并成苗。(2)将该水稻适龄秧苗栽植于上述沙床上,光照强度为10μmol/(s·m2),等于光补偿点,每天光照时长为14小时,此时光照时没有有机物的积

累,黑暗中细胞呼吸仍需消耗有机物,且每天光照时长大于12小时,植株不能开花,因此该水稻不能繁育出新的种子。(3)该水稻种子用于稻田直播(即将种子直接撒播于农田),为防鸟害、鼠害减少杂草生长,须灌水覆盖,此时种子获得氧气较少,可通过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供能,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种子有一定的毒害作用,

推测该种子应具有耐受酒精毒害的特性。4.(1)类胡萝卜素/叶绿素的比值较高红光和蓝紫(2)高于呼吸速率较高(3)光能利用率较高(4)探究高密度栽培条件下,WT和ygl的最适光照强度(或探究在较强光照条件下,WT和ygl的最适栽培密

度)解析:(1)根据表格信息可知,ygl植株叶绿素含量较低且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比值比较高,故叶片呈现出黄绿色。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此ygl叶片主要吸收可见光中的红光和蓝紫光。(2)根据图a净光合速率曲线变化可知,WT先到达光饱和点,即ygl的光饱和点高于WT。

光补偿点是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的光照强度,ygl有较高的光补偿点,可能原因是一方面光合速率偏低,另一方面是呼吸速率较高,结合题意可知,ygl有较高的光补偿点是因为叶绿素含量较低导致相同光照强度下光合速率较低,且由图c可知ygl呼吸

速率较高。(3)净光合速率较高则有机物的积累量较多,更有利于植株生长发育,因此产量较高。(4)绘制曲线图时要注意:ygl的呼吸速率约为0.9μmol(CO2)·m-2·s-1,WT的呼吸速率约为0.6μmol(CO2)·m-2·s-1,而且

ygl的光补偿点(约为30μmol·m-2·s-1)大于WT的光补偿点(约为15μmol·m-2·s-1),具体曲线图见答案。由题可知,为保证水稻高产,可关注最适栽培密度或最适光照强度,因此可以继续探究高密度栽培条件下,WT和ygl的最适光

照强度或探究在较强光照条件下,WT和ygl的最适栽培密度。5.(1)细胞内良好的溶剂,能够参与生化反应,能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还能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主动吸收(2)镁ATP和NADPH水C5(或RuBP)(3)气孔导度增加,CO

2吸收量增多,同时RuBP羧化酶活性增大,使固定CO2的效率增大解析:(1)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能够参与生化反应,能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还能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根据表格分析,水+氮组的气

孔导度大大增加,增强了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利于植物根系吸收并向上运输氮,所以补充水分可以促进玉米根系对氮的主动吸收,提高植株氮供应水平。(2)参与光合作用的很多分子都含有氮,叶绿素的元素组成有C、H、O、N、Mg,其中氮与

镁离子参与组成的环式结构使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用于光反应,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完成的反应是水光解产生NADPH和氧气,同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ATP和NADPH中,其中ATP和NADPH两种物质含有氮

元素;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固定和三碳化合物还原两个过程,其中RuBP羧化酶将CO2转变为羧基加到C5(RuBP)分子上,反应形成的C3被还原为糖类。(3)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施氮同时补充水分使气孔导度增加,CO2吸收量增多,同时RuBP

羧化酶活性增大,使固定CO2的效率增大,使植物有足量的CO2供应,从而增加了光合速率。专练30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综合练1.B种子风干脱水后,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弱,A错误;土壤淹水可导致根系缺氧,发生无氧呼吸,B正确;破伤风杆菌是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生存受到抑制,甚至死亡,

C错误;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代谢旺盛,有氧呼吸逐渐增强,D错误。2.B糖和脂肪的组成元素都为C、H、O三种,在有氧运动中,糖和脂肪都能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A正确;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C、H所占比例较大,O所占比例较小,因此,在有氧运动中,脂肪氧化供能比等量糖类氧化供能耗氧量多,B

错误;在跑步开始的5分钟内为“心脏适应期”,跑步持续5分钟后,心脏已经适应,心搏有力,泵血均匀,并随时根据运动量的大小作出相应的调整,因此,以锻炼心肺功能为目的的跑步,时间不应少于5分钟,C正确;在跑步20分钟以内,提供能量的主要是体内储存的糖原,跑步20分钟以后,糖原大部分被消耗,供能的主要来

源转变为体内的脂肪,因此,以减肥健美为目的的跑步,时间不应少于20分钟,D正确。3.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是主要以糖类作反应底物;有氧呼吸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产生[H],用于第三阶段与O2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也产生[H],用于第二阶段与丙酮酸结合并转变为其他物质

;细胞呼吸都是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能量缓慢释放;有氧呼吸产生水,无氧呼吸不产生水。4.B适当增大大棚内的昼夜温差,白天可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夜间降低呼吸作用速率,可增加有机物的积累,从而提高蔬菜的产量,A正确;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原料越多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所以适度增加大棚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能增产,但当达到二氧化碳饱和点后,光合速率不再随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升高,B错误;无色薄膜可透过各种光,比有色薄膜能为植物提供更多的光能,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C正确;由于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故给大

棚内的蔬菜适当补充红光,可提高蔬菜的产量,D正确。5.D将一株生长正常的小麦置于密闭容器中,在适宜且恒定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培养,小麦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而容器内CO2含量初期逐渐降低。说明初期小麦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之后CO2含量保

持相对稳定,说明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D正确。6.C矿质元素大多数是以离子形式被植物吸收的,所以施肥的同时往往适当浇水是因为矿质元素溶解在水中容易被植物吸收,A正确;农田杂草和农作物都是植物,需要进行光合

作用,农田杂草过多会与农作物竞争阳光和二氧化碳、以及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等,使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下降,从而降低产量,B正确;细胞内的生化反应都在水溶液中进行,同时水分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所以稻如莺色红(水稻盈实),全得水来供,说明水的

重要性,但是水分不能太多,若太多则使水稻根部缺乏氧气,进行无氧呼吸,导致烂根,最终影响产量,C错误;水稻和谷子生长至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民谚“六月不热,五谷不结”,表明谷子生命活动受环境温度的影响,D正确。7.A真光合速率是

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总和,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为3.00mg/h(净光合速率)与3.50mg/h(呼吸速率)之和,30℃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为3.00mg/h(呼吸速率)与3.50mg/h(净光合速率)之和,二者制造的有机物总量相同,A正确;

“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指的是净光合速率,在光照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在25℃时CO2吸收量最大,即25℃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最多,B错误;在光照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该植物原重xkg,置于暗处4h后重(x-1)kg,则4小时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为1kg,然后光照

4h后重(x+2)kg,所以净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为3kg,在生成有机物的同时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4h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为1kg,所以总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为4kg,所以总光合速率为1kg/h,C错误;由图可知图乙装置可以用来测定光合

速率,将乙装置中NaHCO3溶液换成NaOH溶液,则在黑暗条件下可测得B曲线,D错误。8.BD图中曲线QR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O2浓度增加,无氧呼吸受到抑制,A错误;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情况下,Q点不吸收O2,说明只进行无氧

呼吸;P点O2吸收量等于CO2生成量,说明只进行有氧呼吸,B正确;若图中的AB段与BC段长度相等,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等量的CO2,根据反应式可知,此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之比是1∶3,C错误;图中R点时CO2的释放

量表现为最低,则有机物的分解量最少,即呼吸作用最弱,该点对应的O2浓度更有利于蔬菜、水果的运输和储存,D正确。9.Dcd段对应时间为10:00~14:00,此时温度过高,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光合作用缓慢,因此c

d段的形成与植物气孔关闭有关,A正确;由图可知,一昼夜后CO2浓度下降,说明一昼夜植物的光合速率大于植物的呼吸速率,植物有有机物的积累,B正确;图中b点之前CO2在增加,说明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b点

后CO2下降,说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因此b点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同理可知,e点光合速率也等于呼吸速率,故曲线中该植物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点有两个,即b、e,C正确;b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因此光合作用在b点之前开始,D错误。10.(1)甲(2)甲光照强度降低导致甲植物净光合

速率降低的幅度比乙大,种植密度过大,植株接受的光照强度减弱,导致甲植物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比乙大(3)乙(4)CO2解析:(1)当光照强度大于a时,相同光照强度下,甲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大于乙,有机物的积累较多,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2)由图可知,光照强度降低导致甲植物净光合速率降低的幅度比

乙大,当甲、乙两种植物单独种植时,如果种植密度过大,植株接受的光照强度减弱,导致甲植物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比乙大。(3)据图可知,乙植物的饱和点和光补偿点都比较低,属于阴生植物,甲植物属于阳生植物;因此甲、乙两种植物中,更适合在

林下种植的是乙。(4)夏日晴天中午12:00时,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对水分的散失,叶片上的部分气孔会关闭,导致细胞间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下降,从而引起光合速率下降。11.(1)能量渗透(2)与CK组相比,A、B、C组使用的是红光和蓝紫光,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A、B、C组吸收的

光更充分,光合作用速率更高,植物干重更高红光∶蓝光=3∶2当光质配比为B组(红光∶蓝光=3∶2)时,植物叶绿素和氮含量都比A组(红光∶蓝光=1∶2)、C组(红光∶蓝光=2∶1)高,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即B组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A组(红光∶蓝光=1∶2)、C组(红光∶蓝光=2∶1)两组

,净光合速率更大,积累的有机物更多(3)在25℃时提高CO2浓度光合速率增加幅度最高升高温度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解析:(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照下进行,光为生菜的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又能作为信号调控生菜的形态建成。生菜吸收营养液中含氮的离子满足其对氮元素需求,

若营养液中的离子浓度过高,造成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根细胞会因渗透作用失水使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造成生菜萎蔫。(2)分析图乙可知,与CK组相比,A、B、C组的干重都较高。结合题意可知,CK组使用的是白光照射,而A、B、C组使用的

是红光和蓝紫光,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故A、B、C组吸收的光更充分,光合作用速率更高,积累的有机物含量更高,植物干重更高。由图乙可知,当光质配比为B组(红光∶蓝光=3∶2)时,植物的干重最高;结合图甲可知,B组植物叶绿素和氮含量都

比A组(红光∶蓝光=1∶2)、C组(红光∶蓝光=2∶1)高,有利于植物充分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即B组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A组(红光∶蓝光=1∶2)、C组(红光∶蓝光=2∶1)两组,有机物积累量最高,植物干重最大,最有利于生菜产量的增加。(3)由图可

知,在25℃时,提高CO2浓度时光合速率增幅最高,因此,在25℃时,提高CO2浓度对提高生菜光合速率的效果最佳。植物工厂利用秸秆发酵生产沼气,冬天可燃烧沼气以提高CO2浓度,还可以升高温度,使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活性更高,使光合速率进一步提高。从农业生态工程角度分

析,优点还有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等。专练31细胞的增殖1.D细胞体积越大,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比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A、C正确;细胞核是代谢的控制中心,所以细胞不能无限长大与细胞核所能控制的范围有关,B正确,D错误。2.D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是从一次分裂

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时间长,为分裂期进行物质准备,所以分裂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据此可知,蚕豆根尖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可以用B→D或D→F表示,A错误;DNA是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的,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四种,有的蛋白质还含有S

等元素,所以用32P的磷酸盐作为标记物,主要是标记蚕豆幼苗细胞中的DNA,B错误;A→B表示分裂期,在分裂期的前期和中期,染色体数量与DNA数量的比值为1∶2,在分裂期的后期和末期,染色体数量与DNA数量

的比值为1∶1,C错误;图中B→C和D→E均表示分裂间期,此时期细胞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并有适度的生长,D正确。3.D分裂前期,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A错误;赤道板是假想的,表示细胞内的某个“位置”,而不是

某个结构,B错误;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加倍,核DNA数不加倍,C错误;动、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D正确。4.D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分裂能力较强,故观察有丝分裂时选用易获取且易大量生根的材料,A正确;选用染色体数目少易观察的材料有利于观察有

丝分裂每一个时期的特点,B正确;选用解离时间短分散性好的材料,更利于观察细胞的染色体变化,C正确;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比分裂期占比更大,应该选用分裂间期细胞占比低的材料观察有丝分裂,D错误。5.C有丝分裂前期,核仁、

核膜消失,核孔会随着核膜的消失而消失,A错误;有丝分裂中期,着丝粒的两侧与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相连,B错误;纺锤体在有丝分裂前期出现,有丝分裂末期消失,故纺锤体的组装和解聚在有丝分裂中呈周期性变化,C正确;通过题干信息可知埃坡霉素B

可阻止微管的解聚,会导致纺锤体无法及时消失,故埃坡霉素B会使细胞周期延长,D错误。6.C根尖解离后需要先漂洗,洗去解离液后再进行染色,A错误;将已经染色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后,用镊子将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后需要用拇指轻轻按压盖

玻片,使细胞分散开,再进行观察,B错误;在低倍镜下找到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后,再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此时为了使视野清晰,需要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焦,C正确;分裂中期的染色体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据图可知,图示中期细胞位于左上方,故需要向左上方移动装片将

分裂中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D错误。7.B图示细胞为洋葱根尖细胞的分裂图,有丝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现象,A错误;b细胞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且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8对(16条),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

数目与体细胞相同,但核DNA分子加倍,故b细胞含染色体16条,核DNA分子32个,B正确;各期细胞数目所占比例与其分裂周期所占时间成正相关,故已知细胞周期时间,根据各时期细胞数目所占比例可计算各时期的时间,但应统计多个视野中的比例,图中只有一个视野,无法准确推算,C错误;

间期时的S期进行DNA分子复制,若根尖培养过程中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细胞停滞在间期,故分裂间期细胞所占比例升高,D错误。专练32细胞有丝分裂的图表分析1.C甲→乙的过程为染色体复制,染色体数目不变,A错误;观察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的最佳时期是丁时期,B错误;丙→戊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

数目加倍,C正确;戊阶段,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DNA数目不变,D错误。2.B有丝分裂中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每一极都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B正确;由题意可知,该植物是二倍体,所以有丝分裂后期每一

极有四条染色体,C错误;细胞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体,D错误。3.B洋葱根尖分生区组织中,处于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数目和细胞分裂经历该时期所用的时间呈正相关。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相对

持续时间最长,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题图没给出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由题图可以看出,图中有丝分裂各时期细胞数目为前期>末期>中期>后期,故在细胞周期中,相对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前期>末期>中期>后期;洋葱根尖细胞没有中

心体。4.D乙组细胞的DNA为2C~4C,说明DNA正在复制,应为S期细胞,A正确;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占细胞周期约90%~95%,因此细胞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B正确;丙组细胞的DNA为4C,说明已经完成了DNA复制,应为G2期和有丝分

裂前、中、后期细胞,其中只有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将周期阻断在DNA复制前会导致细胞无法进入S期,即细胞留在G1期,而甲组可代表G1期细胞和有丝分裂末期细胞,因此甲组细胞数增加,D错误。5.C解离的

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开,但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破坏细胞结构,A错误;装片制作过程中需要用清水洗去解离液,B错误;图乙细胞和图丙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和后期,前者染色体数是后者的一半,但二者核DNA数量相等,C正确;统计视野中处于图乙、丙、丁时期的细胞数

目可计算各时期持续时间占整个细胞周期的比例,D错误。6.Cc~e段细胞利用碱基T的速率先升高后降低,说明在c~e段细胞中主要进行DNA分子的复制,A正确;在有丝分裂间期、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都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

白质的合成,即都要经历a~f段,B正确;处于e点的细胞刚完成DNA分子的复制,DNA含量是a点细胞中的两倍,但处于e点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处于a点细胞中的相同,C错误;癌细胞增殖时需要进行DNA复制,如果用化学药物阻断碱基T的利用,可抑制DNA分子的复制,从而抑制癌细胞增殖,D正确。7.D图

甲表示染色体的复制,DNA含量加倍,对应图①中的CD段,对应图②中的FG段,A正确;有丝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减半,但一个细胞中DNA含量没有减少,B正确;染色体复制发生在间期,在光学显微镜下很难

观察到,C正确;观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时,在解离时细胞已经被杀死,因此不能用同一细胞来观察甲、乙两种时期,D错误。专练33细胞的分化1.C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的复原过程不涉及细胞分化,本题选C。2.A胚胎干细胞是全能干细胞,其分化程度最低,A正确;造血

干细胞是由胚胎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其分化程度比胚胎干细胞高,B错误;胰腺细胞、肌肉细胞都是已经高度分化的体细胞,C、D错误。3.D玉米种子萌发并长成新植株,属于自然生长过程,不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A错误;小鼠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

各种血细胞,但没有形成完整个体,因此不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B错误;扦插的月季枝条长成新的月季植株,属于营养繁殖,不能体现体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这体现了体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4.B在B细胞中,图中三种基因只有

一个是打开的,即ATP合成酶基因,A错误、B正确;图中Ⅰ号染色体上的ATP合成酶基因处于活动状态,而胰岛素基因处于关闭状态,C错误;该细胞中有一个基因是打开的,即ATP合成酶基因,而A抗体基因和胰岛素基因是关闭的,D错误。5.D细胞分化使细胞种类增多,A错误;细胞分化具

有不可逆性,已分化的细胞不能恢复到分化前的状态,B错误;细胞分化发生在整个生命进程中,C错误;细胞分化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D正确。6.C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过程中有特异性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基因选择

性表达导致细胞分化,细胞分化可使细胞种类增多,B正确;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一般不会发生变化,C错误;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D正确。7.B细胞分化是由于细胞中遗传物质的表达情况不同造成的,A正确;细胞分化发生在整个生

命进程中,B错误;细胞分化可以增加多细胞生物细胞的种类,C正确;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D正确。8.C骨髓移植能够治疗白血病,因为健康人的骨髓中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可不断增殖、分化形成新的血细胞,A正确;由

题意可知,骨髓干细胞植入胰腺组织后经分化成为“胰岛样”细胞,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两种细胞中基因相同(无基因的改变或减少),但表达产物不同,B正确;白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两者的

蛋白质种类不同,但核DNA序列相同,C错误;造血干细胞产生红细胞、白细胞的过程是造血干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属于细胞分化,D正确。9.A克隆羊的诞生说明动物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用花粉培育成的植株是单倍体,往往高度不育,这是单倍体的特性,不能说明花粉细胞不具有全能性;愈伤组织的形成不能说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10.D一般来说,细胞的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越高。山丘a处的“球”可代表受精卵或分化程度较低的细胞,A

正确。现代生物技术可决定“球”在山丘a处之后的“命运”,B正确。制备诱导多能干细胞是将处于山谷的“球”运回山丘a处,C正确。愈伤组织再分化是将“球”从a处转移到谷底,而不是将“球”从一个山谷转移到另一个山谷,D错误。专练34细胞的衰老和死

亡1.A细胞凋亡对生物体的正常发育有积极的意义,细胞坏死对生物体不利,A错误;细胞凋亡是生理性的,细胞坏死是病理性的,B正确;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坏死是由外界因素引起的,C正确;细胞凋亡是主动的,细胞坏死是被动的,D正确。2.B衰老细胞的形态会发生变

化,如细胞萎缩,A正确;衰老细胞中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黑色素的合成减少,B错误;细胞衰老可能与端粒有关,也可能与自由基有关,C、D正确。3.D细胞自噬有利于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A正确;细胞自噬的发生与溶酶体膜的流动性有关,B正确;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由突变蛋白质在神经细胞中堆积而

引起的神经系统失调症,而细胞自噬可降解细胞内受损的蛋白质,因此提高细胞的自噬能力对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有一定帮助,C正确;溶酶体中的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D错误。4.B衰老细胞中细胞质色素积累,会导致“老年斑”,A正确;头发变白是因

为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所致,B错误;酶活性降低及代谢速率下降,会导致行动迟缓,C正确;细胞含水量降低,会导致皮肤干燥、皱纹增多,D正确。5.A按照自由基学说,生物体内自由基越多,生物体越容易衰老,寿命变短,但题干中裸鼹鼠的寿命是相同体型小鼠寿命的8倍,但其自由基

水平比小鼠更高,因此不支持自由基学说,A符合题意;自由基学说认为自由基是正常代谢的中间产物,其反应能力很强,会攻击蛋白质,使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能力下降,使细胞趋向衰老,支持自由基学说,B不符合题意;自由基学说认为生物体的衰老过程是机体的组织细胞不断产生的自由基积累

的结果。随年龄的增长,人体对自由基的防御能力逐渐减弱,支持自由基学说,C不符合题意;自由基学说认为生物体的衰老是自由基积累的结果,衰老个体会出现老年斑、记忆力减退等,题干中自由基能促成体内脂褐素生成,脂褐素在皮肤细胞中堆积即形成老年斑,在脑细胞中堆积,会引起记忆力减退或智力障碍,甚至出现老年痴

呆,支持自由基学说,D不符合题意。6.ABC组织细胞中的DNA与MSC细胞中的DNA相同,但是RNA不完全相同,A错误;组织细胞是MSC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因此组织细胞比MSC细胞更容易衰老,B错误;当MSC中的基因都不能表达时,说明该细胞早就已经开始凋亡了,C错误;不同诱导因素

能够使MSC分化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D正确。7.(1)减弱(2)细胞分裂次数与物种有关,一般寿命越长的物种,体细胞分裂的次数越多(3)细胞核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4)生物的年龄、物种和细胞核解析:从实验Ⅰ可以看出,随着生物体年龄增长,细胞增殖代数减少,即细胞分裂能

力减弱;实验Ⅱ中生物物种不同,细胞分裂能力不同,且物种寿命越长,其体细胞分裂次数越多;实验Ⅲ中年轻细胞的细胞核与去核的年老细胞融合所得的重组细胞分裂旺盛,年老细胞的细胞核与去核的年轻细胞融合所得的重组细胞不分裂,说明细胞核是决定细胞衰老的

重要因素。根据实验Ⅰ、Ⅱ、Ⅲ可知,影响细胞衰老的因素有生物的年龄、物种和细胞核。专练35细胞的生命历程综合练1.C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上的磷脂时,产物同样是自由基,新产生的自由基又会去攻击别的分子,由此引发雪崩式的反应,A正确;脐带血干细胞能分化出各种血细胞,所

以可以用于治疗血液系统疾病,B正确;细胞凋亡过程受基因控制,通过凋亡基因的表达,使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过程中既有蛋白质的降解,也有新蛋白质的合成,C错误;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体呼吸道和肺部细胞,其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而造成细胞坏死,D正确。2.A细胞在分裂、分化和凋

亡等过程中都需要进行生理生化反应,需要酶的参与,因此凋亡过程中需要新合成蛋白质,A错误;细胞内过多的自由基会攻击和破坏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因此清除细胞内过多的自由基有助于延缓细胞衰老,B正确;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生物致癌因子,紫外线属于物理

致癌因子,其照射导致的DNA损伤是皮肤癌发生的原因之一,C正确;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与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融合后可以体现出全能性,故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D正确。3.A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开始时,在间期已完成

了DNA复制,但染色体数目不变,染色体数为N,DNA含量为m;染色单体消失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染色体数因着丝粒分裂而加倍为2N,但核DNA含量仍为m。4.A对于人体大多数细胞而言,已经是成熟的细胞,不再进行分裂和分化,所以信号D、E可能不会持续起作用,A

正确;当细胞外信号A、B、C不存在时细胞就会凋亡,说明信号A、B、C也能够诱导细胞内相关基因的表达,B错误;从图中可知,细胞外的其他信号分子也能诱导细胞内的基因选择性表达,C错误;即使细胞外无信号分子,细胞的生命活动还是受基因的调控,细胞凋亡是由

基因决定的,而且是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D错误。5.C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越弱,所以细胞②与细胞①相比,相对表面积小,物质运输效率低,A错误;⑤与⑥细胞是由同一个受精卵经有丝分裂而来的,因此它们的遗传物质相同,并且

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B错误;细胞分化和衰老的过程均会改变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C正确;胚胎发育过程中会发生细胞的凋亡,D错误。6.C分裂期最短的是肿瘤细胞,但细胞周期最短的是十二指肠细胞,A错误;分裂期占细胞周期时间比例最小

的是成纤维细胞,B错误;三种细胞的细胞周期各不相同,说明不同种类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同,C正确;不同种类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同,它们的分裂也不是同步进行的,D错误。7.B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凋亡过程中存在某些基因的表达,故凋亡的

过程中有新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胚胎干细胞的基因和体细胞的基因是一样的,B错误;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总是在不断更新着,总有一部分细胞处于衰老或走向死亡的状态,所以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细胞衰老或凋亡的现象,C正确;自由

基学说提出自由基会攻击破坏细胞内执行功能的生物分子,比如DNA和蛋白质等,D正确。8.D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不变,但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会导致细胞中RNA的种类改变,A错误;细胞衰老时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代谢速率减慢,B错误;

人体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均存在细胞的凋亡,因此不能说明该个体已经衰老,C错误;细胞坏死是指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D正确。9.BD无丝分裂过程核膜不消失,A正确;有丝分裂是动

植物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B错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不形成细胞板,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会形成细胞板,C正确;衰老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D错误。10.D造血干细胞分化出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则没有遗传物质,

A错误;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增殖分化出造血系统以外的细胞,B错误;发生癌变的肝脏细胞表面粘连蛋白减少使其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C错误;人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数量的调整对机体有利,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D正确。11.D小鼠体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假设体细胞中

DNA含量是2n,那么复制结束后加倍为4n,介于二者之间的时期是复制过程,根据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可推测乙类细胞是体细胞,甲类细胞是进入分裂期的细胞,丙类细胞处于分裂间期,在三类细胞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丙类细胞,因为间期时间较长;如果用药物抑制细胞的DNA复制,乙类细胞

不能分裂,将会导致乙类细胞比例增加。12.B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细胞代谢很容易产生自由基,自由基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致使细胞衰老,A正确;衰老细胞的体积减小,但由于膜上蛋白质活性改变,物质运输效率减弱,B错误;多细胞生物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的

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C正确;由于DNA复制和转录都需要将DNA解旋,而衰老细胞内染色质固缩,所以将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D正确。13.D由题意可知,DNase、Caspases被激活,导致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基因的程序性表达,是不同细胞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的结果,A正确;细胞凋亡在个体发育不

同时期都会发生,B正确;由题干可知,切割形成的DNA片段、不同长度的多肽形成凋亡小体,C正确;吞噬细胞以胞吞方式吞噬凋亡小体后,通过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分解,D错误。14.(1)G1→S→G2→M(2)中心粒后前、中(3)G1G2期和M(4)7.4解析:(1)一个完整的细胞周

期包括分裂间期(G1期、S期和G2期)及分裂期(M期),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指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用图甲中所示字母与箭头表示的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为G1→S→G2→M。(2)小鼠细胞是动物细胞,在分裂前期可见由细胞两

极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在M期,染色单体的消失发生在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在前期和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2。(3)图乙中左侧峰表示DNA相

对含量为2的细胞,即图甲中的G1期细胞,右侧峰表示DNA相对含量为4的细胞,即图甲中的G2期和M期细胞。(4)加入过量胸苷,使所有细胞都停留在S期,需要经历的时间为2.2+1.8+3.4=7.4(h)。专练36一对

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B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雌雄配子的数量一般不等,A错误;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B正确;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错误;运用“假说—演绎法

”验证的实验结果不一定与预期相符,D错误。2.C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杂交实验中为防止自花授粉,应在花蕊期去掉雄蕊。3.B孟德尔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A正确;孟德尔认为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并没有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成对存在,

B错误;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开,进入不同的配子中,所以配子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C正确;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D正确。4.C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显性亲本可作父本,也可作母本。5.D水稻

的非糯性(W)与糯性(w)是一对相对性状,纯种非糯性水稻WW与糯性水稻ww杂交,得到F1,基因型为Ww,表型为非糯。根据分离定律可知,F1自交,得到F2,F2则表现为非糯性与糯性,即性状分离,A正确;F1的基因型为Ww,其自交产生的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WW∶Ww∶ww=1∶2∶

1,可见F2的非糯性水稻中,杂合子占2/3,B正确;F1的基因型为Ww,其能产生W、w两者比例相等的配子,其中w遇碘变蓝黑色,W遇碘变红色,即产生的花粉遇碘1/2变蓝黑色,1/2变红色,该结果能直接证明分离定律,C正确;F1与糯性水稻ww测交,测交子代的基因型为Ww(非糯)∶ww(糯性)=1∶1

,D错误。6.D①鉴别一株高茎豌豆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豌豆是闭花自花授粉(自交)植物,因此自交法最简便;②黑豚鼠属于动物,不能自交,只能用测交的方法进行鉴别。7.D让无尾猫自由交配多代,后

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有尾猫,说明猫的有尾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A错误;自由交配后代出现有尾猫是基因分离的结果,属于性状分离现象,B错误;无尾猫纯合致死,所以自由交配后代无尾猫中只有杂合子,C错误;无尾猫(Aa)与有尾猫(aa)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无尾)∶aa(有尾)=1∶1

,其中无尾猫约占1/2,D正确。8.C若AYa个体与AYA个体杂交,由于基因型AYAY胚胎致死,则F1有AYA、AYa、Aa共3种基因型,A正确;若AYa个体与Aa个体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及表型有AYA(黄色)、AYa(黄色)、Aa(鼠色

)、aa(黑色),即有3种表型,B正确;若1只黄色雄鼠(AYA或AYa)与若干只黑色雌鼠(aa)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为AYa(黄色)、Aa(鼠色),或AYa(黄色)、aa(黑色),不会同时出现鼠色个体与黑色个体,C错误;若1只黄色雄鼠(AYA或AYa)与若干只纯合鼠色雌鼠(AA)杂交,产生的F

1的基因型为AYA(黄色)、AA(鼠色),或AYA(黄色)、Aa(鼠色),则F1可同时出现黄色个体与鼠色个体,D正确。9.D设亲代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中AA的比例为X,则Aa的比例为1-X,产生的A配子比例为X+

(1-X)/2=(1+X)/2,a配子的比例为(1-X)/2,随机交配的后代中,AA所占比例为=[(1+X)/2]2=9/16,可求得X=1/2,即亲代中AA和Aa的比例相等,可出现9∶6∶1的比例,故选D。10.B有角公绵

羊的基因型为HH或Hh,无角母绵羊的基因型为Hh或hh,F1中公羊均有角,说明子代基因型没有hh,母羊均无角,说明子代基因型没有HH,因此亲代公羊和母羊的基因型分别为HH和hh,F1中公羊与母羊基因型都为Hh,A正确;让F1中的公羊与母羊随机交配

获得F2,F2基因型及其比例为HH∶Hh∶hh=1∶2∶1,则F2中无角公羊(hh)的比例为1/8,无角母羊(Hh或hh)的比例为3/8,B错误;若将F2中有角公羊(1/3HH、2/3Hh)与有角母羊(HH)交配,子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HH∶Hh=2∶1,因此子代无角母羊的比

例为1/3×1/2=1/6,子代中有角羊占1-1/6=5/6,C正确;若将F2中有角公羊(1/3HH、2/3Hh)与无角母羊(1/3hh、2/3Hh)交配,子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HH∶Hh∶hh=(1/3×2/3×1/2+2/3×2/3×1/4)∶(1/3×

1/3+1/3×2/3×1/2+2/3×1/3×1/2+2/3×2/3×1/2)∶(2/3×1/3×1/2+2/3×2/3×1/4)=2∶5∶2,因此所得子代有角羊中纯合有角羊占2/9/(2/9+5/9×1/2)=4/9,D正确。专练37分离定律的

分析及相关计算1.B一般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数量,所以即使E基因的表达产物可导致1/3的e雄配子死亡,雄配子的数量也会多于雌配子,A错误;E基因的表达产物可导致1/3的e雄配子死亡,故亲本产生的雄配

子中,E∶e=3∶2,亲本产生的雌配子中,E∶e=1∶1,故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例应为EE∶Ee∶ee=(3/5×1/2)∶(3/5×1/2+2/5×1/2)∶(2/5×1/2)=3∶5∶2,B正确;Ee植株作母本与ee植株杂交,亲本产生的雌配

子中E∶e=1∶1,亲本产生的雄配子全为e,故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Ee∶ee=1∶1,C错误;Ee植株作父本与ee植株杂交,亲本产生的雄配子中E∶e=3∶2,亲本产生的雌配子全为e,故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Ee

∶ee=3∶2,D错误。2.C基因型为S1S2和S2S4的亲本,以S1S2为父本进行正交时,子代的基因型为S1S2、S1S4,以S2S4为父本进行反交时,子代的基因型为S1S4、S2S4,A错误;等位基因S1、S2…S15,是基因突变产生的,B错误

;由题意“当花粉与母本有相同的SX基因时,这种花粉的所有精子都不能完成受精作用”可知,自然条件下,一般不存在SX基因的纯合个体如S1S1、S2S2等,C正确;具有自交不亲和特性的品系进行杂交育种时,当花粉与母本有相同的SX基因时,这种花粉的精子都不能完成受精作用,即不能自交,类似于去雄行为,所以

无需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D错误。3.A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有六种交配情况:A1A1与A2A2或者A2a交配,后代全是全抗植株;A1A2与A2A2或者A2a交配,后代全抗∶抗性=1∶1;A1a与A2A2交配,后代全抗∶抗性=1∶1;A1a与A2a交配,后代全抗∶抗性∶易感=2∶1∶

1,A错误,D正确;抗性植株A2A2或者A2a与易感植株aa交配,后代全为抗性,或者为抗性∶易感=1∶1,B正确;全抗与易感植株交配,若是A1A1与aa,后代全为全抗,若是A1A2与aa,后代为全抗∶抗性=1∶1,若是A1a与aa,后代为全抗∶易感=1∶1,C正确。

4.A杂交组合一,红花A与白花B杂交,后代全为红花,说明红花为显性性状,进而推知:红花A的基因型为RR,白花B的基因型为rr;红花C与红花D杂交,后代红花与白花之比约为3∶1,说明红花C与红花D均为杂合子,二者的基因型相同,均为Rr。5.C两只黑鼠交配,生了3只棕鼠

和1只黑鼠,后代发生了性状分离,说明黑色对棕色是显性性状,A错误;亲本黑鼠基因型都是Bb,后代黑鼠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Bb=1∶2,即子代黑鼠基因型为BB的概率是1/3,B错误;检测子代黑鼠的基因型

,最好选用棕鼠bb与其交配,若出现棕鼠,说明子代黑鼠是杂合子,C正确;若亲代黑鼠再生4只小鼠,则后代表现型可能是三黑一白、一黑三白、两黑两白、全黑、全白,D错误。6.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AA表现为深绿色,Aa表现

为浅绿色,aa表现为黄色,且黄色个体在幼苗阶段死亡。该批大豆种子长成的植株中只有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若让其随机交配,即♂♀2/3A1/3a2/3A4/9AA2/9Aa1/3a2/9Aa1/9aa其中深绿色植株占4/9,A正确;根据题

干信息可知,浅绿色植株的基因型是Aa,让其随机交配,F1中AA∶Aa∶aa=1∶2∶1,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幼苗阶段死亡,因此F1中能繁殖的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2,让F1再随机交配,则可结合选项A的分析,得F2中AA∶Aa∶aa=4∶4∶1,进一步可求得F2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

率=[4/9+(4/9)×(1/2)]∶[(4/9)×(1/2)+1/9]=2∶1,B错误;浅绿色植株Aa连续自交n代,后代中杂合子的概率为1/2n,纯合子AA或aa的概率均为(1-1/2n)/2,由于黄色个体(aa)在幼苗阶段死亡,因此成熟后代中深绿色个体

(AA)的比例=(1-1/2n)/2÷[1-(1-1/2n)/2]=(2n-1)/(2n+1),C正确;浅绿色植株Aa自交,F1中AA∶Aa∶aa=1∶2∶1,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在幼苗阶段死亡,因此F1中能自由交配的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

∶2,其中深绿色个体(AA)的比例为1/3;F1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a=2∶1,F1自由交配得F2,F2中AA∶Aa∶aa=[(2/3)×(2/3)]∶[2×(2/3)×(1/3)]∶[(1/3)×(1/3)]=4∶4∶1,又由于基因型为aa

的个体幼苗阶段死亡,故F2中能自由交配的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1,其中深绿色个体(AA)的比例为1/2;F2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a=3∶1,F2自由交配得F3,F3中AA∶Aa∶aa=[(3/4)×(3/4)]∶[2×(3/

4)×(1/4)]∶[(1/4)×(1/4)]=9∶6∶1,又由于基因型为aa的个体幼苗阶段死亡,故F3中能自由交配的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3∶2,其中深绿色个体的比例为3/5;以此类推,自由交配至n代,成熟后代中深绿色个体的比例为n/(n+2),D正确。7

.(1)显性性状(2)思路及预期结果①两种玉米分别自交,若某些玉米自交后,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②两种玉米分别自交,在子代中选择两种纯合子进行杂交,F1自交,得到F2,若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③让籽粒饱满的玉米和籽粒凹陷的玉米杂交,如果F1

都表现一种性状,则用F1自交,得到F2,若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④让籽粒饱满的玉米和籽粒凹陷的玉米杂交,如果F1表现两种性状,且表现为1∶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解析:(1)在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中,通常杂合子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2)

分离定律是指杂合子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发生分离并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验证分离定律常采用杂合子自交法或测交法。因未知所给玉米的基因型,可采用以下方案验证分离定律。思路①:两种玉米分别自交,若某玉米自交子代出现3∶1的

性状分离比,则该玉米为杂合子,通过该玉米的自交子代性状分离比可验证分离定律。思路②:两种玉米分别自交,若子代都未发生性状分离,说明两种玉米都为纯合子,则让两种纯合子玉米杂交,获得F1,F1自交子代中若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即可验证分离定律。思路③:两种玉米杂交,若F1只出现一种性状,则

该性状为显性性状,F1为显性性状的杂合子,F1自交后代中若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可验证分离定律。思路④:两种玉米杂交,若后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则说明一种玉米为杂合子,另一种玉米为隐性纯合子,杂合子的测交可验证分离定律。专练38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A亲本的表

型和遗传因子组成有两种情况,可能是黄色圆粒豌豆(AABB)与绿色皱粒豌豆(aabb)杂交;也可能是黄色皱粒豌豆(AAbb)与绿色圆粒豌豆(aaBB)杂交,A错误;由于F2中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

皱粒=315∶108∶101∶32≈9∶3∶3∶1,则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F1代的表型为黄色圆粒,F2代出现了绿色与皱粒,说明黄色和圆粒是显性性状,C正确;F1的表型为黄色圆粒,基因型为AaBb,即其遗传因子组成是双杂合子,D正确。2.C若亲本为AAB

B和aabb,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F2中出现的性状重组的个体占总数的3/8,F2出现的重组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AAbb、aaBB约占1/3;若亲本为AAbb和aaBB,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F2中出现的性状重组的个体占总

数的5/8,F2出现的重组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AABB、aabb约占1/5。3.BF1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数量比接近1∶1∶1∶1,A正确;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B错误;F1的雌、雄配子自由结合,结合的机会均等,C正确;必须有足量的F2个体,避免偶然性,子代比例才能接近9∶3∶3∶

1,D正确。4.C子代中直毛∶卷毛=1∶1,所以亲本基因型为Bb×bb;子代中黑色∶白色=3∶1,所以个体X的基因型是Cc×Cc。因此“个体X”的基因型为bbCc。5.(1)341∶1∶1∶1基因的自由组合(2)1/91/2(3)黑色∶白色=8∶18/9解析:(1)图中子二代的表

型及比例是灰色∶黑色∶白色=9∶3∶4,是9∶3∶3∶1的变式,因此控制家兔的毛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A_B_表现为灰色,A_bb表现为黑色,aaB_、aabb表现为白色;亲本灰色的基因型是AABB,白色的基因型是aabb。子

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与aabb测交,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因此后代的基因型有4种,表型有3种。(2)子二代灰色兔的基因型为A_B_,占总数的9/16,其中纯合子AABB占总数的1/16,因此子二代表型为灰色的家兔中,纯合子占1/9;

子二代白色家兔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其中杂合子占1/2。(3)子二代黑色家兔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Aabb=1∶2,其自由交配,后代白色aabb的概率=2/3×2/3×1/4=1/9,其表型与亲本不同,因此后代黑色∶白色=8∶1。6.(1)不能无

眼只有当无眼为显性时,子代雌雄个体中才会出现有眼与无眼性状的分离(2)杂交组合:无眼×无眼预期结果:若子代中无眼∶有眼=3∶1,则无眼为显性性状;若子代全部为无眼,则无眼为隐性性状(3)8隐性解析:(1)分析题干可知,两亲本分别为无眼和有眼,子代中有眼∶无眼=1∶

1,且与性别无关联,所以不能判断控制有眼和无眼性状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有眼为显性(用基因E表示),则亲本基因型分别为XeXe和XEY,子代的基因型为XEXe和XeY,表现为有眼为雌性,无眼为雄性,子代雌雄个体中没有同时出现有眼与无眼的

性状,不符合题意,因此显性性状是无眼。(2)要通过一个杂交实验来确定无眼性状在常染色体上的显隐性,最简单的方法是可以选择表中杂交子代中雌雄果蝇均为无眼的性状进行杂交实验,若无眼为显性性状,则表中杂交子代中无眼雌雄果蝇均为杂合子,则该杂交子代中无眼∶有眼=3∶1;若无眼为隐性性状

,则表中杂交子代中无眼雌雄果蝇均为隐性纯合子,则该杂交子代全部为无眼。(3)表格中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黑檀体长翅∶黑檀体残翅=9∶3∶3∶1,可分析出显性性状为灰体(用基因A表示)和长翅(用基因B表示),有眼和无眼不能确定显隐性关系(用基因C或c表示),灰体长翅有眼纯合子和黑檀体残

翅无眼纯合子的基因型可写为AABB__和aabb__,可推出F1的基因型为AaBbCc,F1个体间相互交配,F2的表型为2×2×2=8种。F2中黑檀体(Aa×Aa=1/4)长翅(Bb×Bb=3/4)无眼所

占比例为3/64时,可知无眼所占比例为1/4,则无眼为隐性性状。专练39自由组合定律的分析及相关计算1.A如果存在AA和BB纯合致死现象,则AA__和__BB全部致死,子代的性状分离比应出现4∶2∶2∶1,A错误;若子代出现15∶1的性状分离比,则具有A或B基因的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只有aab

b表现为隐性性状,B正确;若子代出现12∶3∶1的性状分离比,可能是A_B_和A_bb(即只要具有A基因)都表现为同一表型,此时AABb的杂合子存在能稳定遗传的现象,C正确;若子代出现9∶7的性状分离比,表明只

有同时存在A基因和B基因时才会表现出显性性状,AaBb、AABb、AaBB3种杂合子自交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D正确。2.B听觉正常的孩子基因型为D_E_,夫妇中有一个耳聋,如夫妇DdEe(正常)和Ddee(耳聋)的后代可能的基因型中D

_Ee是听觉正常的,A错误;耳聋夫妇如Ddee和ddEe,可以生下基因型为DdEe的孩子,B正确;基因型为DdEe的双亲生下耳聋的孩子的概率为1-D_E_=1-3/4×3/4=7/16,C错误;一方只有

耳蜗管正常,其基因型为D_ee,另一方只有听神经正常,其基因型为ddE_,这对夫妇,可能生下正常的孩子DdEe,D错误。3.D实验①:宽叶矮茎植株自交,子代中宽叶矮茎∶窄叶矮茎=2∶1,亲本为Aabb,子代中原本为AA∶Aa∶aa=1∶2∶1,因此推测AA致死;实验②:窄叶高茎植株自交,子

代中窄叶高茎∶窄叶矮茎=2∶1,亲本为aaBb,子代原本为BB∶Bb∶bb=1∶2∶1,因此推测BB致死,A正确;实验①中亲本为宽叶矮茎,且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所以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由于AA致死,因此宽叶矮茎的基因型

也为Aabb,B正确;由于AA和BB均致死,因此若发现该种植物中的某个植株表现为宽叶高茎,则其基因型为AaBb,C正确;将宽叶高茎植株AaBb进行自交,由于AA和BB致死,子代原本的9∶3∶3∶1剩下4∶2∶2∶1,其中只有窄叶矮茎的植

株为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9,D错误。4.B5.B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的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自交,可以拆分成Aa自交和Bb自交,再将后代自由组合,图示如下:位于非同源染

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互不干扰,所以子一代中红花植株(1/4BB+1/2Bb)数是白花植株(1/4bb)数的3倍,A正确;Aa自交,子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1/2Aa、1/6aa;Bb自交,

子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4BB、1/2Bb、1/4bb,所以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6×1/4=1/24,B错误;该亲本产生的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1/2A(可育)、1/4a(可育)、1/4a(

不育),故该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数的3倍,C正确;由于基因A/a与基因B/b的分离或组合互不干扰,且从基因B/b的角度考虑,该亲本产生的雄配子为1/2B、1/2b,因此该亲本产生的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与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相等,D正确。6.(1

)蛋白质的结构(2)1/160(3)甲、乙、丁诱变、基因工程、将其与不含甲产物的小麦品种进行杂交专练40遗传因子的发现综合练1.D孟德尔选择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保证了亲本在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这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

一,A正确;先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然后再对两对、多对相对性状进行分析,这是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B正确;孟德尔在进行豌豆的杂交实验时,对不同世代出现的不同性状的个体数目都进行了记录和分析,并且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这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C正确;

孟德尔杂交实验采用了假说演绎法,D错误。2.D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符合9∶3∶3∶1的变式,因此控制两个矮秆突变体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即高秆基因型为A_B_,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极

矮秆基因型为aabb,因此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A正确;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因此F2矮秆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B正确;由F2中表型及其比例可知基因型是AABB的

个体为高秆,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极矮秆,C正确;F2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共6份,纯合子基因型为aaBB、AAbb共2份,因此矮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F2高秆基因型为A_B_共9份,纯合子为AABB共1份,因

此高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9,D错误。3.A根据F1自交得到的F2出现甜∶不甜=13∶3,是9∶3∶3∶1的变式,因此F1的基因型应该为AaBb,表型为甜;根据题意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植株表型为不甜,因此表型

为甜的植株基因型有A_B_、aaB_和aabb,说明只有单独存在A基因,且无B基因时才会导致不甜,当A与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甜,从而得出结论B抑制A的表达,①③正确。4.A由题意知,AAbb和aaBB杂交,得到F1(AaBb)自交得F2中紫花

∶白花=9∶7,9∶7是9∶3∶3∶1的变形,由此可以推断,该植株的花色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紫花的基因型为A_B_。5.A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可以观察花粉粒的形状,也可以观察花粉粒被碘液染色后的颜色,可以选择②③,A错误;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

的自由组合定律,需要同时观察花粉粒的形状和被碘液染色后的颜色,只能观察②和④杂交所得F1的花粉,B正确;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亲本应分别含有糯性、抗病优良性状,应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C正确;任意两植株都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可用于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D正

确。6.B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表现在图中的④⑤,A错误;AaBB的个体仅含有一对等位基因,不发生自由组合现象,B正确;③⑥表示受精作用过程中雌雄配子之间的随机结合,C错误;右图子代中AaBb的个体在A_B_中占的比例为4/9,D错误。7.C操作①模拟的是等位基因

的分离,即用于验证分离定律,A正确;操作②模拟的是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B正确;操作③模拟的是受精作用过程,该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由于雌雄配子数目不等,因此雌信封与雄信封卡片数可以不同,这不影响实验结果,D正确。8.DⅢ桶中的遗传因子是A、a,而Ⅳ桶的遗传因子是B

、b,两者是非等位基因,所以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不同对遗传因子自由组合的过程,A错误;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但每只小桶内小球的总数不一定要相等,B错误;甲同学的实验模拟了遗传因子(D、d)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C错误;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

组合,其中Dd概率约为1/2×1/2+1/2×1/2=1/2,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其中AB组合的概率约为1/2×1/2=1/4,D正确。9.D若选择基因型为AaBb的白花杂交,后代表型有3种,若

选择AABb与aabb杂交,子代表型有2种,若选择纯合白花杂交,子代有1种表型,A正确;A、a和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F1为AaBb,F2中紫花∶蓝花∶白花=3∶3∶10,C正确;F2中白花植株基因型有A_B_、aabb,测交即与aabb杂交,

若AABB与aabb,子代为AaBb,表型全为白花,若aabb与aabb杂交,子代为aabb,全部表现为白花,两者无法区分,D错误。10.(1)在母本甲雄蕊成熟前去雄并对母本甲的雌花套袋,待雌蕊和丁的花粉成熟后对甲进行人工传粉,再对母本甲的雌花套袋(2)1/4bbT

T和bbTt1/4(3)糯玉米植株的果穗上籽粒全为糯,非糯玉米植株的果穗上籽粒有糯和非糯两种非糯玉米植株的果穗上籽粒全为非糯,糯玉米植株的果穗上籽粒有糯和非糯两种解析:(1)为避免其他花粉的影响,需在母本甲雄蕊成熟前去雄并对母本甲的雌花套袋,待雌蕊和花粉成熟后进行人工传粉,再套上纸袋

。(2)结合题干信息可知,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为雄株(bbT_)、雌株(B_tt、bbtt)、雌雄同株(B_T_)。由于雌株乙和雄株丁杂交,F1全部表现为雌雄同株(B_T_),因此可知乙、丙和丁的基因型分别为BBtt、

bbtt和bbTT,F1的基因型为BbTt;在F1自交得到的F2中,雄株的基因型为bbTT和bbTt,雌株的基因型为__tt,雌株所占比例为1×1/4=1/4;雌株中BBtt、Bbtt、bbtt所占比例分别为1/4、2/

4、1/4,则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植株所占比例为1/4。(3)题述间行种植的玉米既有自交,也有杂交;若糯为显性,则糯玉米植株的果穗上籽粒全为糯,非糯玉米植株的果穗上籽粒有糯和非糯两种;若非糯为显性,则非糯玉米植株的果穗上籽粒全为非糯,糯玉米植株的果穗上籽粒有糯和非糯两种。11.(

1)紫花∶红花∶白花=3∶3∶2AAbb、Aabb1/2(2)所选用的亲本基因型:AAbb。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若子代全为红花,则待测白花纯合体基因型为aabb;若子代全为紫花,则待测白花纯合体基因型为aaB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

:紫花植株基因型为A_B_,红花植株基因型为A_bb,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__。(1)红花杂合体植株基因型为Aabb,其与基因型为AaBb的紫花植株杂交,子代的表现型为紫花(1AABb、2AaBb)、红花(1AAbb、2Aabb)、白花(1aaBb、1aabb),所以

子代中紫花∶红花∶白花=3∶3∶2,子代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子代白花植株中纯合体占1/2。(2)白花纯合体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现要选用1种纯合体亲本与其杂交1次来确定其基因型,则可选择红花纯合体AAbb与之杂交。若白花纯合体基因型为aaBB,子代均为紫花(AaBb);

若白花纯合体基因型为aabb,子代均为红花(Aabb)。选择紫花纯合体AABB进行杂交时需要两代实验才可判断,不符合题述要求。专练4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C①细胞中有四条染色体,为两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前期两对同源染

色体联会,A正确;②细胞减数分裂时三条同源染色体中任意两条正常分离,另一条随机移向一极,最终产生的配子为1/12AR、1/12Ar、1/12aar、1/12aaR、1/6AaR、1/6Aar、1/6ar、1/6aR,其中正常配子为1/12AR、1/12Ar、1/6ar、1/6aR,刚好占一半,B正

确;③细胞减数分裂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最终产生4个配子,2种基因型,为AR、AR、ar、ar或Ar、Ar、aR、aR,C错误;①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②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理论上通过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就可以观察到,D正确。2.B3.D自由组合定律实质是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过程④,①表示的是受精作用,A错误;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对于进行有性

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因此过程①和④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B错误;④过程形成卵细胞时经过了两次不均等分裂,只经历一次均等分裂,C错误;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因此产生

的配子具有多样性,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也会使后代具有多样性,①表示受精作用,④表示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①和④有利于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出多样性,D正确。4.D该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正常情况下为4条,在有丝分裂后期最多时为8条,A正确;由于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

该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B正确;该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若1为Y染色体,则2为常染色体,因为XY是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已经分离,C正确;1、3是复制以后形成的,所含的基因相同,如果发生互换或基因突变,则在3的相同位置可能是A基因或a基因,D错误。5.A据图可知,

该果蝇基因组成为AaBbCc,其中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Bc,可知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互换,根据互换结果可以判断,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极体可以为Abc,另外两个极体为abC、aBC,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极体也可以为aBc,另外两

个极体为AbC、abC,A正确。6.C一个染色体组成为AaBb的精原细胞能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两两相同,A错误,C正确;B选项中的精子有三种基因型,D选项中的精子有四种基因型,都不可能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B错误,D错误。7.C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两个精细胞染色体组成应完全相同。8

.A图示表示雄果蝇的减数分裂过程:Ⅰ→Ⅱ表示细胞分裂的间期;Ⅱ→Ⅲ的过程为减数分裂Ⅰ;Ⅲ→Ⅳ的过程表示减数分裂Ⅱ。Ⅱ为初级精母细胞,其所处阶段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A正确;Ⅲ代表次级精母细胞,B错误;③代表核DN

A分子,Ⅰ~Ⅳ中③的数量比是8∶16∶8∶4=2∶4∶2∶1,C错误;②代表染色单体,D错误。9.A图2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配对,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该个体是雄性动物,故该细胞表示初级精母细胞,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因此图2细胞所示的染色体形成2个四分体,A错误;图2细胞处于

减数分裂Ⅰ前期,对应于图1中的B时期(减数分裂Ⅰ),B正确;图1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B段表示减数分裂Ⅰ,C表示减数分裂Ⅱ,细胞由B时期进入C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移向两极,染色体数目减半,C正确;C表示减数分裂Ⅱ,在减数分裂Ⅱ后期,由于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可能出现加倍,D

正确。10.D每个四分体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每个染色单体上含有一个双链DNA分子,故每个四分体中含有8条脱氧核苷酸长链,A错误;在图中所示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互换而引起基因重组,B错误;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在后期不会发

生着丝粒的分裂,故该细胞内染色体数∶核DNA数=1∶2,C错误;该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的对数与四分体的个数均为12,D正确。11.B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具有多样性,导致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具有多样性,进而导致后代具有多样性,A正确;受精卵的细胞核遗

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而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B错误;减数分裂的结果是产生了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经过受精作用雌雄配子融合进而使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

因此,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C正确;受精过程中卵细胞与精子结合的随机性使双亲的后代具有多样性,另外配子种类的多样性也是后代具有多样性的原因之一,D正确。12.C由于雌性小鼠卵巢内进行减数分

裂的细胞较少,且产生卵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不是连续的,故不选用雌性小鼠,而选择雄性小鼠更适合,取样部位是睾丸(或精巢),A错误;若图ab段细胞中含四个染色体组,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若纵坐标表示细胞中核DNA含量的相对值,则处于cd段染色体数目减

半,处于减数分裂Ⅱ,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若为雄性个体,此时可能不含X染色体,C正确;若纵坐标表示染色体和核DNA的比值,则纵坐标的数值是1和1/2,则ab段一个染色体上只有一个DNA,处于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的间期,故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因为基因重组仅发生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D

错误。13.B甲图表示有丝分裂后期,乙图表示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A错误;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甲图母源与父源染色体上有等位基因,B正确;该生物染色体为2n=2,只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非同源染色体,因此乙图细胞不会发生非同

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错误;该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的一种,D错误。14.AD图示雄性哺乳动物体内细胞中两对同源染色体大小相同,都是常染色体,所以该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Dd,A正确;由于该细胞发生互换,所以该细胞分裂

完成后能产生4种基因型的精子,B错误;该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且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C错误;A、a和D、d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它们的遗传

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专练42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1.C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只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2.D间期染色体以染色质的形式存在,有利于DNA的解旋,便于DNA复制和转录等,A正确;减数分裂Ⅰ后期细胞中会有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有丝分裂后期因着丝粒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核D

NA分子数相同的两个细胞的染色体数可能相同(如初级精母细胞和有丝分裂前期、中期),也可能是2倍关系(如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是初级精母细胞中的2倍),C正确;在有丝分裂末期,动物细胞的细胞质分裂是细胞膜向内凹陷,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分裂是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细胞板逐渐扩展形成细胞

壁,D错误。3.Cf的核DNA含量为4n,染色体是2n,处于有丝分裂前中期、减数分裂Ⅰ,b的核DNA含量为2n,染色体是n,处于减数分裂Ⅱ前、中期,若f是减数分裂Ⅰ,可直接产生处于减数分裂Ⅱ前期的细胞b,A正确;细胞a是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可能是精细胞或卵细胞

或极体,B正确;c的核DNA含量为2n,染色体是2n,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和末期或是体细胞,不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C错误;g的核DNA含量为4n,染色体是4n,处于有丝分裂后期,f染色体是2n,核DNA是4n,处于有丝分裂前中期、减数分裂Ⅰ,细胞g和f中一定都含有同源染

色体,D正确。4.C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8条,若移向一极的染色体数目为4条,则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或减数分裂Ⅱ后期,A正确;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8条,若移向一极的染色体数目为8条,则该细胞内含有16条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

后期,B正确;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8条,若移向一极的染色体数目为4条,则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或减数分裂Ⅱ后期,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时,每条染色体上只有1个DNA分子,C错误;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8条,若移向一极的染色体数目为8条,则该细胞内含有16条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每条

染色体上只含有1个DNA分子,D正确。5.A胚胎发育时,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该异常个体部分细胞中Y染色体分离异常,可形成性染色体为XYY的体细胞,A正确;胚胎发育时,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该异常个体细胞中不会发生X染色体分离异常,B错误;父本精细胞形成过程中,Y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Ⅱ后期分离异常,则精细胞中

含有YY染色体,不会形成性染色体为XY的体细胞,C错误;该异常个体的染色体组成是XYY,显然是由含有YY的异常精子和正常的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即其母本卵细胞形成过程中,X染色体正常分离,D错误。6.A细胞①处于有丝分

裂后期,每个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其分裂产生的体细胞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细胞②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其细胞质的平均分配表明该动物为雄性个体,细胞②的子细胞叫做次级精母细胞,A正确;细胞④的子细胞是精细胞,不会是极体,C错误;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以及非同源染色

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均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即发生在细胞②中,D错误。7.B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图中cd段表示减数分裂Ⅰ以及减数分裂Ⅱ的前、中期,处于减数分裂Ⅰ过程的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由23对同源染色体组成;处

于减数分裂Ⅱ前期和中期的细胞,染色体数只有体细胞的一半,由23条非同源染色体组成,A错误;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cd段的前段即减数分裂Ⅰ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的过程,可能发生基因的互换,B正确;该图若为

有丝分裂,图中bc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的DNA复制,而细胞板在人体细胞中不存在,纺锤体应在前期出现,C错误;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图中bc段表示有丝分裂DNA复制时期,只是导致DNA分子加倍,染色体数没有加倍,D错误。8.A由

图可知,雄蜂减数分裂Ⅰ过程中,细胞核不分裂,细胞质不均等分裂,A错误;雄蜂减数分裂Ⅱ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和亲本相同,但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因此雄蜂的减数分裂Ⅱ相当于一次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的有丝分裂,B正确;雄蜂的次级精

母细胞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为32条,而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也为32条,C正确;由图可知,雄蜂产生精子的结果类似有丝分裂,雄蜂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只产生一个精子,D正确。9.B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赤道

板上,为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A正确;甲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有4个DNA分子,乙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有2个DNA分子,B错误;甲细

胞分裂后产生AAXBY或AaXBY两种基因型的子细胞,C正确;形成乙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A基因所在的常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组合,发生了基因重组,同时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Y染色体上,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D正确。10.D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四分体,A、B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同

源染色体分离,但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C错误;若该动物的某细胞在四分体时期一条染色单体上的A和另一条染色单体上的a发生了互换,则四分体中的两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均为一条含A,另一条含a,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会导致等位基因A和a进入不同子细胞,D正确。11.B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1与2、3与4均是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考虑突变,则l与2是相同基因,3与4也是相同基因,1与3、4以及2与3、4

为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可能为等位基因,也可能为相同基因,而1与6、7、8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互为非等位基因,A错误;同一个体的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已复制,所以含有基因1~8,B正确;1与3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减数分裂Ⅰ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1与2是

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在减数分裂Ⅱ后期随着丝粒分裂而分离,但如果减数分裂Ⅰ前期发生了互换,导致2与3互换位置,则1与3的分离还将发生在减数分裂Ⅱ后期,1与2的分离也会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C错误;由图可知,5与6位于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为相同

基因,而1与5位于同一条染色单体上,则1与6组合不会形成重组型配子,D错误。专练43基因在染色体上1.B细胞内的基因有的位于细胞质的线粒体或叶绿体中,A错误;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或2个DNA,但一条染色体上有很多个

基因,C错误;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错误。2.C摩尔根通过实验验证了果蝇的白眼基因和X染色体的关系,并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D正确;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两者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B正确;萨顿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C错误。3.C任何体细胞中

均含有性染色体,其上的部分基因可以控制性别,③错误;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④错误。4.BB、b和R、r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

、b和V、v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R、r和V、v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B、b和E、e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5.D果蝇的白眼和红眼是一对相对性状;果蝇的

体细胞中有三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雄果蝇的性染色体是异型的,雌果蝇的性染色体是同型的;控制果蝇的白眼和红眼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X染色体)上,而不是常染色体上。6.B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A正确;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时,只能使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

基因发生自由组合,而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会自由组合,B错误;染色单体分开时,间期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C正确;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也越多,D正确。7.C图1对应的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Ⅰ,故细胞中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若图2变化

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若图2变化发生在减数分裂Ⅱ过程中,则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但不影响着丝粒的分裂,即不影响染色单体的分

离,B错误;减数分裂Ⅰ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也随之自由组合,故会发生基因重组,C正确;若图2变化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两倍或与之相等;若图2变化发生在减数分裂Ⅱ过程中,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或为体细

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D错误。8.A根据题意可知:白眼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上,为隐性性状,A正确;控制红眼的基因也位于X染色体上,B错误;控制白眼的基因表现出雄性传雌性再传雄性的交叉遗传的特点,但不是摩尔根提出的假说,C错误;控制红眼的性状为显性性状,D错误。9.BCD据图分析,

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而等位基因应该位于同源染色体上,A错误;在有丝分裂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B正确;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两极都含有与亲本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两极都含有基因c

n、cl、v、w,C正确;在减数分裂Ⅱ后期,X染色体与常染色体可以同时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因此基因cn、cl、v、w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D正确。10.B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控制果蝇红、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萨顿推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

错误;真核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很多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正确;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一定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X染色体上的色盲基因,D正确。11.B摩尔根设计的果蝇杂交实验,F1中红眼雌果蝇(XBXb)和F2

中白眼雄果蝇(XbY)交配,后代雌、雄个体中都有红眼和白眼,所以不能通过眼色直接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A错误;只要红眼雌、雄果蝇相互交配,说明雄性基因型为XBY,则后代雌性一定是红眼,所以若后代出现白眼果蝇,则该果蝇一定为雄性,B正确;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出现白

眼果蝇,且白眼果蝇都是雄性,这属于实验现象、观察分析的内容,摩尔根等人通过测交方法来验证他们提出的假说,C错误;野生型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交配,子代只有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子代雌、雄个体表型比例不同,可以说明白眼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

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D错误。12.D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一系列杂交实验,最终证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图中所示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其控制的性状遗传都和性别相关联,B正确;

雌果蝇的体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时,存在4条X染色体,因此分叉毛基因最多有4个,C正确;控制白眼和分叉毛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因此在遗传中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13.A白眼突变体与红眼果蝇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眼果蝇,未表现出性状和性别的

联系,不能确定白眼基因是否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F1自由交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白眼全部是雄性,只能推断基因不在常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需要其他证据,还有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

段,B错误;摩尔根实验结果证实果蝇的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不能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错误;白眼果蝇与F1个体测交实验,是摩尔根实验验证的过程,D错误。14.(1)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生长周期短,繁殖快;染色体数目少;子代数目多;易饲养;材料易得(2)白眼性状只有雄性,红眼性状既有

雌性,也有雄性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XwXw×XWY(3)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假说—演绎线性解析:(1)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的优点有:果蝇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生长周期短,繁殖快;染色体数目少;子代数目多;易饲养;材料易得

等。(2)根据题图可知,F2红眼和白眼数量比为3∶1,但白眼性状只有雄性,红眼性状既有雌性,也有雄性。由于白眼的遗传和性别相关联,而且与X染色体的遗传相似,于是,摩尔根及其同事设想,如果控制白眼的基因(用w表示)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上述遗传现象就可以

得到合理的解释,即为解释此实验现象摩尔根作出的假设是: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为了验证该假设,摩尔根又设计了新的实验(反交实验),交配组合为白眼雌性与红眼雄性即XwX

w×XWY。(3)摩尔根利用一个特殊眼色基因突变体(白眼雄果蝇)开展研究,运用假说—演绎法,把基因传递模式与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分配行为联系起来,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

出了第一幅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图,同时也说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专练44伴性遗传1.C伴性遗传是指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遗传中出现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从性遗传是指同一基因型在雌雄中表现型不同

的现象,虽然也与性别相关联,但由于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故不属于伴性遗传,A错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红绿色盲基因不能决定性别,B错误;人类的X和Y染色体为异型的性染色体,所以无论在大小还是携带的基因种类上都有差

异,C正确;若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在X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对于由其上基因控制的单基因遗传病,男性患病率不一定等于女性,如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男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女性,D错误。2.B根据题意分析,该患者无论

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无法确定其致病基因的显隐性,A正确;母亲患病,生有一个儿子不患病,因此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错误;若父亲携带致病基因,则该致病基因不能位于X染色体上,只能位于常染色体上,C正确;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

性遗传,则母亲一定为杂合子,若为纯合子,则其所有子女都要患病,D正确。3.A基因型为AaXY的精原细胞产生了两个AaX的精子,说明A和a没有分离,进入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则与其同时产生的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会产生两个只含Y的精子,A

正确;对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例如当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有显性遗传病的显性基因时,所有男性后代均患病,B错误;产生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个体,可能是由异常的卵细胞XX和正常的精子Y形成的,差错发生在母本MⅠ或MⅡ后期,也可能是由正

常卵细胞X和异常的XY精子形成的,差错发生在父本MⅠ后期,C错误;雌、雄个体都能产生含X染色体的配子,D错误。4.C已知果蝇的长翅与截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多只长翅果蝇进行单对交配,子代果蝇中长翅∶截翅=3∶1,说明子代中新

出现的性状截翅为隐性性状,长翅是显性性状,A不符合题意;假设长翅受A基因控制,截翅受a基因控制,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均为Aa时,子代果蝇可以出现长翅∶截翅=3∶1的现象;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Xa,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时,子代果

蝇也可以出现长翅∶截翅=3∶1的现象,所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是无法判断的,C符合题意;不论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或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亲代雌果蝇都是杂合子,且该等位基因在雌果蝇体细

胞中都成对存在,B、D不符合题意。5.D假设用A/a、B/b表示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若F1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或AaXBXb和aaXbY,都符合F1有长翅红眼、长翅紫眼、残翅红眼、残翅紫眼4种表型,且比例相等的条件,A正确;若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都位于X

染色体,则子代的结果是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或只有两种表型,两种表型中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所以若F1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X染色体,B正确;若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性状与性别没有关联,则F1每种表型都应该有雌雄个体,C正确;假设用A/a

、B/b表示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若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aBXab和XAbY,符合F1有长翅红眼、长翅紫眼、残翅红眼、残翅紫眼4种表型,且比例相等的条件,D错误。6.D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说明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

定律,A正确;分析题图,基因型aaXBX-、aaXBY的个体表现为蓝色,其余为白色,故开蓝花个体的基因型有aaXBY、aaXBXB、aaXBXb,B正确;AAXBXB个体与基因型为aaXbY的个体杂交得到F1,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雌雄个体杂交得到F2,理论

上开蓝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aaXBXb,所占比例为1/4×1/4+1/4×1/4+1/4×1/4=3/16,故子二代白色∶蓝色=13∶3,C正确;F2中雌性开蓝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XBXB、aaX

BXb,其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1/2,D错误。7.C因含Xb的花粉不育,故不可能出现窄叶雌株(XbXb),A正确;宽叶雌株(XBXB、XBXb)与宽叶雄株(XBY)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宽叶雌株、宽叶雄株和窄叶雄株,B正确;宽叶雌株(XBXB、XBXb)与窄叶雄株(XbY)

杂交,只有含Y的花粉可育,子代无雌株,C错误;子代雄株的叶形基因只来自母本,子代雄株全为宽叶,说明母本(亲本雌株)为宽叶纯合子,D正确。8.C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芦花鸡和非芦花鸡进行杂交,正交子代中芦花鸡和非芦花鸡数目相同,反交子代均为芦花鸡,这表明芦花为显

性性状,且芦花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假设相关基因用B/b表示,则正交组合的亲子代为ZBW(芦花♀)×ZbZb(非芦花♂)→ZBZb(芦花♂)∶ZbW(非芦花♀)=1∶1,反交组合的亲子代为ZbW(非芦花♀)×ZBZB(芦花♂)→ZBZb(芦花♂)、

ZBW(芦花♀),A、B正确;反交子代芦花鸡相互交配(ZBZb×ZBW),所产雌鸡有芦花(ZBW)和非芦花(ZbW)两种类型,C错误;正交组合的子代中芦花鸡均为雄性,非芦花鸡均为雌性,D正确。9.AC若控制黑身a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只考虑体色,亲本基因型可写为XaXa、XAY,子二代可以出现

XAXa、XaXa、XAY、XaY,即可出现黑身雌性,A符合题意;若控制截翅的基因b位于X染色体上,只考虑翅型,亲本基因型可写为XBXB、XbY,子二代可以出现XBXB、XBXb、XBY、XbY,即截翅全为雄性,B不符合题意;若控制长翅的基因B位于X染色体上,只考虑翅型,亲本基因型

可写为XBXB、XbY,子二代可以出现XBXB、XBXb、XBY、XbY,即长翅有雌性也有雄性,C符合题意;若控制截翅的基因b位于X染色体上,考虑翅型和眼色,亲本基因型可写为XBWXBW、XbwY,子二代可以出现XBWXBW、XBWXbw、XBWY

、XbwY,即截翅全为白眼,D不符合题意。10.(1)红眼雌性个体中B基因纯合致死X(2)aaXBXb616/27(3)专练45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综合练1.D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表现在①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

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②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都只含有成对中的一个;③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④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

裂Ⅰ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综上所述,杂合子Aa中,当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后,就会表现出a基因控制的性状,能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但基因发生突变而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没有发生变化,不能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A、B、C错误,D正确。2.C若F2雌

雄果蝇均为直毛,说明该性状与性别无关,若直毛为显性,则后代会出现分叉毛,因此直毛为隐性,并且位于常染色体上,A正确;若分叉毛只在F2雄果蝇中出现,则B、b位于X染色体上且直毛为显性性状,F1的直毛基因型

为XBXb和XBY,B正确;若F1无子代,则可能F1中直毛全为雄性,B、b位于X染色体且直毛为隐性性状,C错误;若后代雌雄果蝇中都有直毛和分叉毛出现,说明发生了性状分离,因此直毛为显性,且与性别无关,B、b位于常染色体上,D正确。

3.C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l、w、f和m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为非等位基因,B正确;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是绝对的,可以通过交叉互换或染色体变异改变,C错误;雄性个体的X、Y染色体,分别来自其雌性和雄性亲本,D正确。4.C由

于控制体型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性状与性别相关联。用♀卷羽正常鸡(FFZDW)与♂片羽矮小鸡(ffZdZd)杂交,F1代是♂FfZDZd和♀FfZdW,子代都是半卷羽;用♀片羽矮小鸡(ffZdW)与♂卷羽正常鸡(FFZDZD)杂交,F1代是♂FfZDZd和♀FfZ

DW,子代仍然是半卷羽,正交和反交都与亲本表型不同,A正确;F1代群体Ⅰ和Ⅱ杂交不是近亲繁殖,可以避免近交衰退,B正确;为缩短育种时间应从F1代群体Ⅰ中选择母本(基因型为FfZdW),从F1代群体Ⅱ中选择父本(基因型为FfZDZd),可以快速获得基因型为FFZdW和FFZdZd的

个体,即在F2代中可获得目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的种鸡,C错误,D正确。5.C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人和果蝇中性染色体对性别的决定方式不完全相同,如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个体在人类中是男性,而在果蝇中是雌性,A正确;根据表格可知,当性指数小于1时,果蝇中一般无雌性个

体出现,B正确;若某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O,则可能是其父亲精子形成过程异常所致,也可能是其母亲卵细胞形成过程异常所致,C错误;性染色体组成为XYY的人(超男性个体),其减数分裂Ⅰ中期细胞中含47条染色

体,D正确。6.C该细胞出现了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该时期为减数分裂Ⅰ前期,A错误;该细胞产生的生殖细胞的基因型是AD、Ad、ad、ad或Ad、Ad、aD、ad,B错误;该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4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

子,C正确;该细胞的下一时期是减数分裂Ⅰ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D错误。7.C分析题图可知,Ⅰ1和Ⅰ2正常,Ⅱ3为患病的女性,可知甲病为隐性遗传,Ⅱ3的父亲为正常,故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和Ⅰ2正常,Ⅱ4号个体患乙病,乙病为隐性遗传病,由于Ⅰ1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故乙病

为伴X隐性遗传病,故甲、乙两病的致病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X染色体上,A正确;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Ⅰ1的基因型为AaXBY、Ⅰ2的基因型为AaXBXb、Ⅱ3个体基因型为aaXBXB,Ⅱ4的基因型为aaXbY,故图2中条带1、2、3、4对应的基因

依次是A、a、B、b,B正确;据电泳条带图可知Ⅱ3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XB,与一个健康男性婚配,后代患乙病的概率为0,C错误;Ⅰ1的基因型为AaXBY、Ⅰ2的基因型为AaXBXb,单独看甲病,后代中3/4A-,1/4aa,单独看乙病,后

代中1/4XBXB、1/4XBXb、1/4XBY、1/4XbY,则后代健康的概率为3/4×3/4=9/16,D正确。8.A由题可知:红绿色盲孩子的基因型为XbYY,表现正常的夫妇的基因型是XBXb和XBY,由此可推出该患儿是由母亲产生的含Xb的卵细胞与父亲产生的含Y

Y的精子受精后所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因此该患儿的色盲基因来自于母亲;两条Y染色体来自于父亲,说明精原细胞在形成精子的减数分裂Ⅱ过程中出现异常,着丝粒分裂后所形成的两条Y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9.(1)3/16紫眼基因(2)01/2(3)红眼灰体红眼灰体∶红眼黑檀体∶白眼灰体∶白眼黑檀体=9∶3∶

3∶1红眼/白眼红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2∶1∶1解析:(1)根据题意可知,翅外展相对于正常翅为隐性,粗糙眼相对于正常眼为隐性,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2号、3号染色体上,其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用翅外展粗糙眼果蝇与野生型(正常翅正常眼)纯合子

果蝇进行杂交,F1为双杂合的正常翅正常眼个体,F1雌雄杂交,F2中翅外展正常眼个体出现的概率为1/4×3/4=3/16。根据图示,翅外展基因和紫眼基因均位于2号染色体,二者不能进行自由组合。(2)由图可知,控制直刚毛/焦刚毛的基因和控制红眼/白眼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

野生型(直刚毛红眼)纯合子为母本,焦刚毛白眼(双隐性)为父本时,其子代的雄性个体全部为直刚毛红眼;野生型(直刚毛红眼)为父本,焦刚毛白眼为母本时,子代中雌性个体全部为直刚毛红眼,雄性个体全部为焦刚毛白眼,所以子代中白眼个体出现的概率为

1/2。(3)控制果蝇红眼/白眼的基因(W、w)在X染色体上,控制灰体和黑檀体的基因(E、e)位于3号染色体上,二者可进行自由组合,白眼黑檀体雄果蝇(eeXwY)与野生型(红眼灰体)纯合子雌果蝇(EEXwXw)杂交,

F1的基因型为EeXwXw、EeXwY,雌雄均表现为红眼灰体,F1相互交配,F2中红眼灰体∶红眼黑檀体∶白眼灰体∶白眼黑檀体=9∶3∶3∶1,验证伴性遗传时应分析果蝇的红眼/白眼这对相对性状,F2中红眼雌蝇∶红眼雄蝇∶白

眼雄蝇=2∶1∶1。10.(1)隐性X(2)XDXd(3)1/4(4)女孩解析:(1)图中Ⅱ1与Ⅱ2正常,他们的儿子Ⅲ3有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Ⅱ1不携带致病基因,说明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病。(2)由于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图中Ⅱ2的父亲和一个儿子(Ⅲ3)有病,则Ⅱ2的基因型为XDXd。(3)Ⅱ5与Ⅱ6正常,他们的儿子Ⅲ5有病,说明Ⅱ5与Ⅱ6的基因型分别为XDXd、XDY,他们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4。(4)Ⅲ6基因型为XDY,与一位患该病

的女性(XdXd)结婚,后代女儿(XDXd)都正常,儿子都患病(XdY),因此建议生女孩。专练46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D2.DS型菌的DNA注射到活的小鼠体内,DNA不能合成新的S型菌,所以不能从小鼠体内分离得到S型活菌,A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没有证明D

NA是主要遗传物质,B错误;用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去感染烟草,烟草叶会出现感染病毒的症状,即可使烟草叶片出现病斑,说明R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C错误;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离体转化实验采用了减法原理,D正确。3.B搅拌的目

的是使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开,若搅拌不充分会使35S标记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偏高。4.C甲组: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35S,32P标记的大肠杆菌能为噬菌体增殖提供原料,使得子代噬菌体

有32P;乙组: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DNA是遗传物质,在子代噬菌体中能检测到32P,35S标记的大肠杆菌能为噬菌体增殖提供原料,使得子代噬菌体有35S。5.C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无论是细胞核中还是细胞质中,遗传物质均为DNA,A错误;非细胞生物即为病毒,DNA病毒的遗传

物质是D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B错误;真核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NA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DNA,C正确;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因为不涉及到其他RNA病毒等生物的遗传物质,因此不能证

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6.D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宿主细胞才能进行生命活动,A错误;若被标记的噬菌体与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长时间保温培养,会造成大肠杆菌内的噬菌体释放出来,无法确定是噬菌体的DNA还是外壳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导致实验失败,B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

的实验”不能用15N代替32P,因为N在DNA和蛋白质中都有,无法区别到底是噬菌体的哪种成分遗传到了子代,C错误;根据实验结果,“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正确。7.BS型菌的DNA片段整合进R型菌的DNA中,长出了有荚膜的菌

落,发生的是基因重组,A错误;图二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基本保持在100%,这组数据可以说明细菌没有裂解,无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而细胞外32P的放射性维持在30%左右可能是保温时间过短,噬菌体还未全部侵染细菌所致,B

正确,C错误;上述两个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两实验中蛋白质均没有进入细胞,所以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专练47DNA的结构及计算1.BDNA为双螺旋结构,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而成,A正确;DNA的单链上5′端

为游离的磷酸,只连接一个脱氧核糖,B错误;P和Z配对,B和S配对,则该合成DNA分子中,碱基数量A+G+P+B=T+C+Z+S,C正确;四种新碱基加入后,脱氧核苷酸成为8种,提高了DNA分子的多样性,D正确。2.B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

行的单链盘旋而成,两条链之间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氢键连接,一条链的相邻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其中应注意A与T配对,形成两个氢键,C与G配对,形成三个氢键,不存在U。3.ABDDNA的基本骨架是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A正确;G-C碱基对之间是三个氢键,A-T之间是两个氢

键,因此G-C碱基对所占比例越高,DNA稳定性越强,B正确;若两个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但它们形成的空间结构是相同的,一般都是双螺旋结构,C错误;DNA分子两条链间的碱基之间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

对原则,A和T配对,C和G配对,对于DNA维持平行结构至关重要,D正确。4.A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构成,A错误;遗传信息指的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B正确;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T、G与C配对,C正确;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

连接成碱基对,排列在DNA分子的内侧,D正确。5.DDNA分子中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对排列在内侧,A正确;碱基配对原则即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的配对结合保证了DNA分子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B正确;

DNA分子中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的碱基一定是通过氢键连接的配对的碱基,C正确;大小相同、碱基含量相同的DNA分子可能其碱基排列顺序不同,则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D错误。6.ACD该DNA分子是单链的,没有双螺旋结构,所以嘌呤总数和嘧

啶总数不一定相等,A、D错误;每个脱氧核苷酸中都包含一分子碱基和一分子磷酸,B正确;该DNA分子为链状,其5′端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即5′端磷酸只与一个脱氧核糖相连,C错误。7.CDNA双链中,A=T,G=C,由于腺嘌呤碱基数为n,则G的数量为(m/2)-n;由于A与T之间有两个氢键,

G与C之间有三个氢键,所以DNA分子中氢键数=2n+m-2n2×3=3m-2n2;双链DNA中,A=T=n,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条链中A+T的数值为n;所以一条链中(A+T)/(G+C)的比值为2n/(

m-2n)。8.C单链序列脱氧核苷酸数量相等、分子骨架同为脱氧核糖与磷酸,不能决定该线性DNA分子两端能够相连,A、B错误;据图可知,单链序列的碱基能够互补配对,决定该线性DNA分子两端能够相连,C正确;DNA的两条链是反向的,因

此自连环化后两条单链方向相反,D错误。9.A该DNA分子中鸟嘌呤和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46%,则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1-46%=54%,根据配对碱基在整个DNA分子和单链中比例相等,则H链中胸腺嘧啶比例为54%—28%=26%,则

与H链相对应的另一条链中腺嘌呤的比例为26%。专练48DNA的复制及计算1.ADNA分子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将甲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三代,得到8个DNA分子,但由于原料中含有15N,故得到的DNA分子含有15N的是100%,A错误;由图中箭头可知,小麦细胞DNA

有多个复制起点,而大肠杆菌DNA只有一个复制起点,B正确;根据复制环的对称性可知,两者均从复制起点开始向两个方向进行复制,提高了复制的效率,C正确;根据图乙中复制环的大小不同可知,小麦细胞DNA在不同起点处开始复制的时间可能不同,

D正确。2.CDNA解旋成为单链之后才能开始复制,而解旋酶的作用是使DNA双链中的氢键打开,因此,DNA复制起始位点是解旋酶与DNA的初始结合位点,A正确;DNA复制过程是以解开的两条单链分别为模板进行的,即DNA的两条链在复制起始位点解旋后都可以作为复制模板,B正确;尿嘧啶不是组成DN

A的碱基,故不能将其类似物掺入新合成的DNA链中鉴定复制起始位点,C错误;DNA复制时可能是从复制起始位点开始同时向两个方向进行,而且表现为多起点复制,进而提高了DNA分子的合成效率,D正确。3.C细胞核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A正确;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B正确;DNA分子复制中需要酶的催化,需要原料脱氧核糖核苷酸,C错误;DNA分子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正确。4.D模板链含15N,原料含14N,复制一次后,每个DNA分子的两条链,一条含有15N,另一条含有14N,因此减

数分裂产生的四个精子中,每一个精子中的所有DNA都是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因此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中,含15N标记的DNA的精子所占比例为100%。5.B细胞的一个DNA分子进行标记,然后把它放在没有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胞连续进行4次有丝分裂,共形成

24=16个细胞,其中含有标记的细胞只有2个,所以含有标记的细胞占所有细胞的比例为1/8。6.B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的碱基数是1000个,一条链上的A∶G∶T∶C=1∶2∶3∶4,则该链中G=1000×2/10=200个,C=1000×4/1

0=400个,另一条链中的G=400,该DNA分子中G=200+400=600个。该DNA分子连续复制3次后,共需要从周围环境中利用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600×(23-1)=4200个。7.D1个两条链都含有

15N的DNA分子,以14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经4次复制后,共产生24=16个DNA分子;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在这16个DNA分子中,有2个DNA分子的1条链含15N、另1条链含14N;余下的14个DNA分子

的2条链均含14N。综上分析,只含15N的a=0个,同时含有15N和14N的b=2个,只含14N的c=14个。8.A轻氮(14N)环境中的细菌转移到重氮(15N)环境中培养相当于复制一轮的时间后,DNA分子全为15N/14N,再返回轻氮(14N)环境中培养复制两次,第一次复制完成后轻氮型和

中间型各占1/2,第二次复制后轻氮型占3/4,中间型占1/4。9.D90minDNA复制3次,产生的DNA分子共23=8个,若DNA是全保留复制,则被标记的DNA只有1个,所以90min后含15N标记的DNA占1/8,A正确;若DNA是半保留复制,则被标记的DNA有2个,

90min后含15N标记的DNA占1/4,B正确;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C正确;大肠杆菌的拟核DNA是环状DNA分子,

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嘌呤数等于嘧啶数,D错误。专练49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1.B成百上千的脱氧核苷酸构成了基因,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2.C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基因不位于

染色体上;DNA的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是DNA上的碱基排列顺序。3.B每个DNA分子的碱基具有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使得每个人的DNA都不完全相同。4.B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

的直接原因,A错误;DNA分子的多样性能决定生物的多样性,DNA分子的特异性能决定生物的特异性,B正确;氨基酸种类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决定蛋白质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之一,C错误;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多样性和特异

性不是决定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D错误。5.B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①正确;它的分子结构首先由沃森和克里克提出,②错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决定某一遗传性状或功能,③正确;它的化学结构会由于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④错误。6.A真核生

物的细胞质中的基因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分子上,原核生物的基因分布在DNA上,①错误;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②错误;不同基因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形成了基因的多样性,对于每一个特定基因,又有特定的脱氧核苷酸的数目

和排列顺序,即基因具有特异性,③正确;染色体未复制时,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复制之后,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④正确。7.B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呈线性排列,①正确;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此外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分布;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正确;非等位基因分为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③错误;一条染色体上含一个或2个DNA分子,④错误;真核生物的基因主要在染色体上,少数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⑤错误。A、C、D错误,B正确。8.A豌豆的高茎基因与矮茎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它们贮存的遗传信息不同,A

正确;细菌的遗传信息储存在拟核中的DNA上,核糖体上无DNA,B错误;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C错误;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D错误。9.C基因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染

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A正确;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有明显的平行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一条染色体上有很多个基因,C错误;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成对存在,D正确。10.C细胞生物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细

胞中核糖核苷酸片段不能被称为基因,A错误;根据题意,RNA基因指的是真核细胞基因组中不能编码蛋白质的非编码DNA序列,B错误;细胞中的RNA具有催化(如某些酶)或调控细胞中生命活动等多种功能,C正确;根据题意可推测,基因具有遗传效应不仅仅指基因可以控制蛋白质的生物

合成,D错误。11.D1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经过DNA分子复制以后,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A正确;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控制同一种性状,可以是等位基因也可以是相同基因,B正确;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DNA中碱基对数目比其中所有基因的碱基对数目多,C正

确;细胞质中也有基因,这些基因不在染色体上,D错误。专练50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1.C2.B已知密码子的方向为5′→3′,由图示可知,携带①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为UAA,与其互补配对的mRNA上的密码子为AUU,因此氨基酸①为异亮氨酸,A错误;由图示可知,tRNA的移

动方向是由左向右,则结构②核糖体移动并读取密码子的方向为从右向左,B正确;互补配对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图示过程中,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时有氢键的形成,tRNA离开核糖体时有氢键的断裂,C错误;细胞核内不存在核糖体,

细胞核基质中不会发生图示的翻译过程,D错误。3.D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而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个密码子决定,A错误;一种密码子只能与一种反密码子碱基互补,B错误;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C错误;密码子指的是

mRNA上可以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D正确。4.BC图甲中过程①转录需要RNA聚合酶,过程⑦翻译需要蛋白质合成酶,A错误;图甲中②③④⑤完全合成后,它们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相同,因为合成它们的模板是同一条mRNA,B正确;图乙中c是反密码子,与图甲中的mRNA上的密码子特异性

识别并互补配对,C正确;图乙中a可以携带一种氨基酸,b处通过碱基之间的氢键连接形成双链区,D错误。5.C真核细胞DNA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A正确;DNA复制离不开解旋酶、DNA聚合酶等酶的催化,转录需要RNA聚合酶参与催化,B正确;DN

A复制是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转录是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C错误;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D正确。6.AB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A正确;在翻译过程中,核糖体与m

RNA的结合部位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B正确;mRNA上同时结合许多核糖体,可同时合成多条相同的多肽链,C错误;嘌呤毒素具有与tRNA分子末端类似的结构,可以代替携带有氨基酸的tRNA与核糖体结合,从而阻断了后续反应的进行,嘌呤毒素干扰的是基

因表达过程中翻译的过程,D错误。7.D该信使RNA碱基序列为:A—U—U—C—G—A—U—G—A—C…(中间省略46个碱基且不含终止密码)…C—U—C—U—A—G—A—U—C—U,则该序列的第6、7、8三个碱基构成起始密码子(AUG),倒数第5、6、7三个碱基构成终止密码子(UAG),即

编码序列长度为5+46+3=54,则此信使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含氨基酸的个数为54÷3=18。8.C过程Ⅰ中的③表示RNA聚合酶,可将游离的核糖核苷酸连接形成④链,A错误;过程Ⅱ中RNA结合多个⑤核糖体沿着④mRNA链移动,

可迅速合成出多条相同的肽链,B错误;①为转录的模板链,②为非模板链,④是mRNA链,但是转录并不是模板链全部转录,因此除碱基T和U不同外,②④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也不完全相同,C正确;胰腺细胞是真核细胞,真核细胞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翻译的场所是细

胞质中的核糖体,真核细胞是先转录后翻译,而图示细胞为边转录、边翻译,故该图示不能表示人体胰腺细胞中胰蛋白酶基因的表达过程,D错误。9.A据题意可知,氨基酸甲是一种特殊氨基酸,迄今只在某些古菌(古细菌)中发现含有该

氨基酸的蛋白质,所以要在大肠杆菌中合成含有甲的肽链,必须往大肠杆菌中转入氨基酸甲,②正确;又因古菌含有特异的能够转运甲的tRNA(表示为tRNA甲)和酶E,酶E催化甲与tRNA甲结合生成携带了甲的tR

NA甲(表示为甲-tRNA甲),进而将甲带入核糖体参与肽链合成。tRNA甲可以识别大肠杆菌mRNA中特定的密码子,从而在其核糖体上参与肽链的合成。所以大肠杆菌细胞内要含有tRNA甲的基因以便合成tRN

A甲,大肠杆菌细胞内也要含有酶E的基因以便合成酶E,催化甲与tRNA甲结合,⑤⑥正确。肽链的合成过程需要能量(ATP),但是大肠杆菌可通过无氧呼吸提供能量。10.A分析题意,野生型的拟南芥HPR1蛋白是位于核孔协

助mRNA转移的,mRNA是转录的产物,翻译的模板,故可推测其转移方向是从细胞核内通过核孔到细胞核外,因此该蛋白功能缺失的突变型细胞,不能协助mRNA转移,mRNA会聚集在细胞核中,A正确。11.D一个核糖体蛋白的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

合成多条肽链,以提高翻译效率,A正确;细胞中有足够的rRNA分子时,核糖体蛋白通常不会结合自身mRNA分子,与rRNA分子结合,二者组装成核糖体,B正确;当细胞中缺乏足够的rRNA分子时,核糖体蛋白只能结合

到自身mRNA分子上,导致蛋白质合成停止,核糖体蛋白对自身mRNA翻译的抑制维持了rRNA和核糖体蛋白数量上的平衡,C正确;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核膜,转录形成的mRNA在转录未结束时即和核糖体结合,开始翻译过程,D错误。12.(1)rR

NA、tRNA(2)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质细胞核(3)酪氨酸-谷氨酸-组氨酸-色氨酸UAUGAGCACUGG解析:(1)在大豆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翻译)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需要mRNA、rRNA和tRNA的参与。该过程中rRNA作为核糖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是核糖体行使其重要功能所必需的;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含有密码子,行使传达DNA上遗传信息的功能;tRNA把对应的氨基酸运送到核糖体上。(2)大豆细胞中,大多数m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为模板转录而来的,因细胞核中不含核糖体,细胞核中转录而来的mRNA经过加工成

为成熟的mRNA后,需要通过核孔复合体转移到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进行翻译;RNA聚合酶催化转录过程,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因此其合成部位是细胞质,细胞质中合成的RNA聚合酶通过核孔复合体进入细胞核,参与转录过程。(3)已知该小肽对应的编码序列为UACGAACAUUGG,则其中含有的密码子

为UAC、GAA、CAU、UGG,根据题中提供的密码子表可知对应的氨基酸分别为酪氨酸、谷氨酸、组氨酸、色氨酸,因此该小肽的氨基酸序列为酪氨酸—谷氨酸—组氨酸—色氨酸。若该小肽对应的DNA序列有3处碱基发生了替换,但相应的氨基酸序列不变,即发生碱基替换

后的DNA转录而来的mRNA中相应密码子对应的氨基酸并未改变,题表中4种氨基酸除色氨酸外,都含有两种密码子,因此该DNA序列发生的3处碱基替换影响的只能是酪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对应的密码子,所以此时编码小肽的RNA序列应为UAUGAGCACUGG。专练51基因

表达与性状的关系1.C基因的甲基化、组蛋白的乙酰化,可能会抑制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A正确;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胞胎中基因序列的甲基化程度可能不同,表现出微小差异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B正确;表观遗传是基因表达和表

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即表观遗传能将性状遗传给下一代,C错误;外界因素会影响DNA的甲基化水平,如吸烟会使人体细胞内DNA的甲基化水平升高,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D正确。2.B多个基因可以控制一个性状,A错误;HIV的遗传物

质是RNA,在逆转录过程中可以作为合成DNA的模板,B正确;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还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C错误;一个基因的两条DNA链是互补的,转录形成的RNA

也是互补的,D错误。3.B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真核生物的遗传信息贮藏在DNA中,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中心法则,即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A正确;细胞中一个DNA分子中含

有多个基因,而每个基因都具有独立性,因此以DNA的一条单链为模板转录出的RNA可以是mRNA(可编码多肽),也可以是tRNA或rRNA,B错误、D正确;由于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DNA分子中还存在没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因此

细胞中DNA分子的碱基总数与所有基因的碱基数之和不相等,C正确。4.D①是DNA复制,②是转录,③是翻译,④逆转录,⑤是RNA复制;根尖分生区细胞能够进行有丝分裂,能够发生的过程有①②③,A正确,B正确;④⑤是对中心法则的发展和完善,C正确;人体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核糖体,

没有DNA,不能进行②③,D错误。5.A被甲基化的DNA遗传信息保持不变,但基因的表达会受到抑制,从而会影响生物的表型,A错误;碱基序列不同的双链DNA分子,双链之间的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因此A与T的含量相等,G与C的含量相等,(A+C)/(G+T)的值一

定相同,都为1,B正确;DNA甲基化会抑制基因的表达,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因此DNA甲基化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C正确;DNA甲基化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不变,

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仍可通过半保留复制遗传给后代,D正确。6.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正确;b表示翻译过程,是mRNA上的碱基和tRNA上的碱基进行碱基互补配对,而RNA上没有碱基T,B错误;根

据题意可知,当R基因插入一小段DNA序列后破坏了合成淀粉分支酶的基因,导致淀粉分支酶不能合成,C正确;R→r的过程属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会使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D正确。7.(1)蛋白质(2)转录一条核糖核苷酸U(3)翻译tRNA核糖体(4)

间接解析:(1)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2)图中①过程是以DNA为模板,指导RNA合成的过程,称为转录,转录与DNA复制不同,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以4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U与A配对替代T与A配对。(3)图中②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指导蛋白质

合成的过程,称为翻译,“搬运工”为tRNA,场所为核糖体。(4)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一种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另一种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前者为直接控制,后者为间接控制。专练52基因的表达综合练1.

BDNA-RNA杂交区段最多存在8种核苷酸(4种脱氧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A错误;据题干信息“形成难以分离的DNA-RNA杂交区段,称为R环结构”,可知R环结构稳定性较高,由于C与G之间有3个氢键,A与T或A与

U之间有2个氢键,则C—G碱基对越多结构越稳定,因此R环结构中可能有较多的G—C碱基对,B正确;真核细胞的DNA复制和转录的场所主要为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可发生),原核细胞中DNA的复制和转录主要发生在拟核,C错误;据题干信息可知,基因在转录形成mRNA时,有时会形成R环结构,因此是否出

现R环结构可作为是否发生转录的判断依据,D错误。2.B甲表示DNA复制过程,该过程涉及氢键的破坏和形成,碱基配对方式有A—T、T—A、C—G、G—C;乙为翻译过程,存在氢键的破坏和形成,碱基配对方式有A—U、U—A、C—G、G—C;丙为转录过程,存在

氢键的破坏和形成,碱基配对方式有A—U、T—A、C—G、G—C,A错误;口腔上皮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增殖能力,故没有DNA复制过程,但可进行转录和翻译,转录在细胞核内完成,翻译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完成,B正确;图甲表示DNA

的复制,通过增加复制起始点,细胞可缩短DNA复制的时间而不是在一个细胞周期内复制出大量的DNA,C错误;图乙表示翻译,据肽链的长短可知,图示过程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左向右,D错误。3.A根据提供的原料和模板可以判断出a、b、c、d分别表

示DNA复制、转录、RNA的复制和逆转录,其产物分别是DNA、RNA、RNA、DNA。4.A从图中分析,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囊性纤维病的产生是基因突变使CFTR蛋白的结构异常导致的;基因还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如人的白化病是酪氨酸酶缺乏导致的,这两种方式都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实现的,A正确,C错误;③过程囊性纤维病产生的原因是控制CFTR蛋白合成的基因中三个碱基缺失,而不是碱基对的替换,B错误;黑色素虽然不是蛋白质类物质,但是其合成受基因控制,因为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

,进而控制合成黑色素的过程,D错误。5.AD遗传信息是指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DNA中的遗传信息并非都可通过密码子反映到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上,A错误;据图可知,过程①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表示转录,

酶A表示RNA聚合酶,题中一种特殊酶RECQL5可与RNA聚合酶结合减缓其运行速度,因此RECQL5与酶A结合会导致转录过程减缓,B正确;成熟的叶肉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会进行DNA复制,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的参与

,因此在成熟的叶肉细胞中即使不能合成RECQL5,其细胞核也不会发生“撞车”现象,C正确;据图可知,过程①转录和过程②翻译同时进行,细胞核内转录和翻译不可能同时进行,因此在植物叶肉细胞的细胞核中不可完成上述图示过程,D错

误。6.B过程③是转录,产物是RNA,所以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A正确;过程④表示形成核糖体,B错误;r-蛋白含量过多时,可与mRNA结合,使核糖体不能与mRNA结合,说明过程②可抑制过程①,C正确;a是核糖体,b是mRNA,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合成蛋白质,D

正确。7.ADNA的胞嘧啶被选择性地添加甲基不会导致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A错误;DNA甲基化会使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失去转录活性,因此DNA甲基化会导致mRNA合成受阻,B正确;DNA甲基化会导致mRNA合成受阻,进而导致蛋白质合成受阻,这可能会影响生物的

性状,C正确;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DNA甲基化会导致mRNA合成受阻,这会影响基因的表达,因此DNA甲基化可能会影响细胞分化,D正确。专练53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1.D放射性物质具有放射性,属于物理致癌因子,会导致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细胞癌变;因此居里夫

人患上白血病可能的病因是放射性物质使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2.C癌症是一系列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A错误;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突变或过量表达、抑癌基因突变引起的,B错误;基因突变一般不会导致其数量发生改变,

C正确;所有正常细胞都含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因此防治结肠癌的根本方法不是剔除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D错误。3.C不同基因突变的频率一般是不同的,A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一个基因可以向多个方向突变,

B错误,C正确;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可以发生于任何时期,但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发生的可能性较大,D错误。4.C基因突变指的是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据题可知,该变异是由基因中一个碱基对缺失引起的,

属于基因突变,A正确;基因结构改变引起蛋白质结构改变,由此可知基因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DNA片段的缺失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碱基对的缺失导致基因突变,C错误;该变异发生后,基因表达出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增加,可推知该变异导致终止密码子后移,D正确。5.B正常机体内的某些细胞受到致癌因

子的作用,可诱发癌变,A正确;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F1高茎植株自交后代出现矮茎植株,是因为基因发生了分离,而不是出现了基因突变,B错误;无白化病史的家族中,某个体患白化病,是基因突变导致的,C正确;摩尔根果蝇实验中,偶然在红眼果蝇群体中发现白眼雄果蝇,出现了基因突

变,D正确。6.A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等物理因素能损伤细胞内的DNA;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化学因素能改变核酸的碱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等,因此三种因素引起基因突变的机制有区别,A正确;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B错误;碱基对替换引发的突变对性状的影响一般比

缺失或增添小,但不一定最小,如发生在启动子位置将导致转录失败,C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与环境变化无因果关系,但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7.B二手烟会引发基因突变,进而引发癌症,A错误;癌症的发生往往是

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包括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累积作用,B正确;癌细胞可进行分裂,染色体数目在不同分裂期可能不同,C错误;霉变食物中黄曲霉素属于化学致癌因子,D错误。8.C由图可知,修复过程中需要将损伤部位的序列切断,因此需要限制酶的参与;同时修复过程中,单个的

脱氧核苷酸需要依次连接,要借助DNA聚合酶,A正确;填补缺口时,新链即子链的延伸方向为5′到3′的方向进行,B正确;DNA有害损伤发生后,在细胞增殖中进行修复,保证DNA复制的正确进行,对细胞最有利,C错误;癌症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累积突变的结果,随年龄增长,XP患者几

乎都会发生皮肤癌的原因,可用突变累积解释,D正确。9.C细胞癌变结构和功能会发生相应改变,如成纤维细胞癌变后变成球形,A正确;癌变发生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在自然条件下具有低频性,故癌症发生的频率不是很高,且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多个相关基因突

变的累积效应,B正确;人和动物细胞中的DNA上本来就存在与癌变相关的基因,其中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所致

,C错误;开朗乐观的心理状态会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功能,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远离辐射等,能降低癌症发生的可能性,D正确。10.D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

正常的增殖,A错误;肿瘤细胞可无限增殖,B错误;原癌基因的正常表达对于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分裂是必须的,原癌基因Myc和Ras在人体细胞内编码功能正常的蛋白质,C错误;据图分析,同时转入Myc和Ras的小鼠中,肿瘤小鼠比例大于只转入Myc或Ras的小鼠,说明两种基因大量表达对小鼠细胞癌变有累积效应

,D正确。11.(1)2/9(2)243谷氨酰胺基因突变影响与色素形成有关酶的合成,导致叶片变黄(3)Ⅲ(4)能若C2是隐性突变,则突变型2为纯合子,则子代CC2表现为绿色,C1C2表现为黄色,子代中黄色叶植株与绿色叶植株各占50%。若突变型2为显性突变,

突变型2(C2C)与突变型1(CC1)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应为黄∶绿=3∶1,与题意不符解析:(1)突变型1叶片为黄色,由基因C突变为C1所致,基因C1纯合幼苗期致死,说明突变型1应为杂合子,C1对C为显性,突变型1自交1代,子一代中基因型为1/3CC、

2/3CC1,子二代中3/5CC、2/5CC1,F3成年植株中黄色叶植株占2/9。(2)突变基因C1转录产物编码序列第727位碱基改变,由5′­GAGAG­3′变为5′­GACAG­3′,突变位点前对应氨基酸数为726/3=242,则会导致第243位氨基酸由谷氨酸突变为谷氨酰胺。叶

片变黄是叶绿体中色素含量变化的结果,而色素不是蛋白质,从基因控制性状的角度推测,基因突变影响与色素形成有关酶的合成,导致叶片变黄。(3)突变型1应为杂合子,由C突变为C1产生了一个限制酶酶切位点。Ⅰ应为C酶切

、电泳结果,Ⅱ应为C1酶切、电泳结果,从突变型1叶片细胞中获取控制叶片颜色的基因片段,用限制酶处理后进行电泳,其结果为图中Ⅲ。(4)用突变型2(C2_)与突变型1(CC1)杂交,子代中黄色叶植株与绿色叶植株各占50%。若C2是隐性突变,则突变型2为纯合子,则子代CC2表现为绿色,C1C2表现为黄色

,子代中黄色叶植株与绿色叶植株各占50%。若突变型2为显性突变,突变型2(C2C)与突变型1(CC1)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应为黄∶绿=3∶1,与题意不符。故C2是隐性突变。12.(1)RNA聚合酶翻译替换GAC(2)部分恢复(提高)与血友病模型鼠相比,基因治疗的模型鼠的

凝血时间显著缩短,但略长于健康鼠的凝血时间解析:(1)分析题图:图1中,①过程表示转录,所需的酶为RNA聚合酶,原料为四种核糖核苷酸,模板是DNA的一条链;②过程表示翻译,原料为各种氨基酸,模板是mRNA;③过程表示F9基因发生碱基替换,

A-T替换为C-G,而引起碱基序列的改变;F9基因相应碱基为CTG,转录时mRNA互补配对对应的碱基为GAC。(2)分析题图:图2中,基因治疗的模型鼠与血友病模型鼠相比,基因治疗的模型鼠的凝血时间显著缩短,但略长于健

康鼠的凝血时间,表明小鼠的凝血能力得到了部分恢复(提高),但未全部恢复。专练54染色体变异1.B果蝇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A错误;二倍体生物正常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体组,B正确;多倍体生物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包含多个染色体组,C错误;各种生物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

,染色体组不确定,D错误。2.C分析题意可知,控制大鼠黑眼/红眼的基因(A/a)和控制大鼠黑毛/白毛的基因(B/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的测交后代只能出现两种表型,但题中显示,某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个体(AaBb)的测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黑眼黑毛∶黑眼白毛∶

红眼黑毛∶红眼白毛=1∶1∶1∶1,推测该个体可产生四种数目相等的配子,该个体发生的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最可能是易位,C符合题意。3.B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五号染色体部分缺失而引起的症状,所以为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包括增添、缺失、倒位和易位,

都会引起DNA分子碱基排列顺序的改变,B正确;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中,三倍体植株做母本,正常的二倍体植株做父本,当出现正常种子时有可能是母本在减数分裂时,产生了一些正常的卵细胞,和正常精子完成受精过程,产生种子,C错误;父亲色觉正常基因型为XBY

,母亲患红绿色盲病基因型为XbXb,生下一个色觉正常儿子XBXbY,说明父亲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XB和Y这对同源染色体分离出现异常,D错误。4.D一对同源染色体中两条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一般是相同的,但题图中A1上形成了环状结构,

说明该区段在A2上没有与之对应的同源区段,因此,若A1正常,则A2可能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缺失,A正确;同理,若A2正常,则A1可能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增加,B正确;图中发生的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C正确;染色体的结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变异,D错误。5.A人类猫叫

综合征是人类的第5号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的。6.B果蝇体内存在两条Ⅱ号染色体,一条发生倒位,另一条没有发生倒位,发生倒位的染色体在间期进行DNA复制时,产生的另一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应区段也是倒位区段,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探针识别的区段都位于着丝粒的同一侧,而不发生倒位的另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

色单体上探针识别的区段都位于着丝粒两侧,B符合题意。7.C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是通过染色体易位形成,属于染色体变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形态观察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而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故观察平衡易位染色体也可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细胞,A正确;14/21平衡易位染色

体,由14号和21号两条染色体融合成一条染色体,故男性携带者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45条染色体,B正确;由于发生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该女性卵母细胞中含有45条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该女性携带者的卵子最多含23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C错误;女性携带者的卵子可能有6种类型(

只考虑图中的3种染色体)分别是:①含有14、21号染色体的正常卵细胞、②含有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的卵细胞、③含有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和21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④含有14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⑤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和14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⑥含有21号染

色体的卵细胞,D正确。8.D甲图中染色体上的片段由abcde变成了abccde,出现了两个片段c,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乙图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个别增加,形成三体,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丙图表示同源染

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丁图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染色体畸变的只有甲、乙、丁,A、B错误;若图乙为精原细胞,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和异常的配子,C错误;丁图表示非同源染色体

之间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改变,D正确。专练55染色体变异的分析及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1.B由四倍体的配子发育形成的个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为单倍体,A错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

,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B正确;体细胞染色体组数等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组数的个体为单倍体,判断是否为单倍体时主要看发育的起点,而不是看染色体组数,C错误;同源四倍体的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有同源染色体且可育,D错误。2.C体细胞含有

4个染色体组的个体,若是由配子发育而来,则是单倍体,A错误;单倍体的特点是植株弱小、高度不育,B错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含有的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属于多倍体,C正确;多倍体配子可育率降低,结实率降低,D错误。3.C13三体综合征

患者是多了一条13号染色体,故患者的13号染色体不是正常的2条,而是3条,A正确;13三体综合征患者是多了一条13号染色体,可能是父亲或者是母亲进行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或减数分裂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导致的,B

、D正确;13三体综合征是由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导致多了一条13号染色体,可用显微镜观察,C错误。4.C马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组数为一个,染色体数目为32条;驴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组数为一个,染色体数目为31条;马与驴杂交

所生的后代“骡”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和染色体数目应该是亲本产生的配子中数目相加。5.C在细胞周期中,因间期持续的时间长,所以在显微镜视野内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A正确;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B正确;在用卡诺

氏液固定细胞形态时会导致细胞死亡,在高倍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C错误;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中,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原理相似,均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D正确。6.B低温诱导与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相同,都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纺锤

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①正确;“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有2处用到酒精,一是用95%的酒精冲洗掉卡诺氏液、二是作为解离液的成分之一;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中滴加1~2滴50%的酒精洗去浮色,两者的使用方法不同,

②错误;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细胞的形态,③错误;改良苯酚品红染液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醋酸洋红液”使用目的都是使染色体着色,④正确。7.D由于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不能参与联会,所以图示的三体品种经减数分裂只能产生mr和MmRr2种雌配子,A正确;由于该二倍体植物

正常体细胞中含有14条染色体,培育出的三体品种的体细胞中多了1条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所以在减数分裂时能形成7个四分体,B正确;与正常植株相比,三体体细胞中比正常植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多1条,由于染色体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所以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两者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的细胞就能区分三体与正常植株,C正确;三体品种的体细胞中多了1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变化,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8.(1)甲(2)不属于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而不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3)不一定会基因突变中,碱基对的替换不会导致染色体上碱基对

数目改变,但增添和缺失会导致染色体上碱基对数目改变(4)解析:(1)人类患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的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造成的,而图1中甲的变异类型属于缺失。(2)图1所示丙发生的变异类型属于易位,不属于互换,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而不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3)图1丁与正

常染色体相比,C基因变成了c基因,属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中,碱基对的替换不会导致染色体上碱基对数目改变,但增添和缺失会导致染色体上碱基对数目改变。(4)倒位是指染色体中某一片段位置颠倒180°后重新结合到原部位引起的变异

,因此把原图颠倒180°即为原来的顺序,即。专练56人类遗传病1.D血友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由于男性和女性的细胞内都有X染色体,故对于X连锁遗传病,男性、女性都有可能得病,如红绿色盲患者中既有女性又有男性,B错误;可以采用基因治疗重度免疫缺陷症,比如严重联合免疫缺

陷病可以通过向患者的T淋巴细胞转移腺苷脱氨酶基因的方法进行治疗,C错误;孩子的先天畸形发生率与母亲的生育年龄有关,如21-三体综合征,女性适龄生育时胎儿先天畸形率低,超龄后年龄越大,胎儿先天畸形率越大,D正确。2.A白化病是基因突变

,在显微镜下不可见,A正确;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在显微镜下可见,B错误;猫叫综合征是染色体部分片段缺失,在显微镜下可见,C错误;镰状细胞贫血是基因突变,但因为红细胞形态的改变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D错误。3.D若是一种隐性遗传

病,则一个家族中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也有可能是遗传病,A错误;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不一定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遗传病,如某种传染病,B错误;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可能不患此病,若是隐性致病基因携带者则表现正常,C错误;遗传病也可能是由于染色体增添或缺失所引起,如21三体综合征

,患者细胞中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属于不携带致病基因而患遗传病,D正确。4.D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②常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③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5.B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调查对象应为患者家系,在

人群中随机抽样是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A错误;虽然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但也可能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错误;不是所有先天性疾病都可以通过产前诊断来确定,D错误。6.A原发性高血压是多基因遗传病,A错误;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猫叫综合征是5号染色体片段缺失,B

正确;多基因遗传病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C正确;遗传咨询的第一步就是先在患者家系中分析确定遗传病的传递方式,D正确。7.D溶酶体是由脂双层构成的单层膜包被的小泡,A错误;α­半乳糖苷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错误;根据题

意,法布雷病是一种罕见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女性法布雷病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是该病的患者,但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不一定患病,C错误;根据题意,酶替代疗法可特异性地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α­半乳糖苷酶,因此可以使体内代谢产物三己糖酰基鞘脂醇(GL3

)被水解,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患者细胞内GL3的沉积,使患者症状得以缓解,D正确。8.D某人因常在海滩上享受日光浴出现的雀斑是环境因素引起的,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A错误;调查人群中遗传性雀斑的发病率时,若只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将会导致所得结果偏高,因为该病为显性遗传病,在家族中发病率较高,B错误;

唇裂为多基因遗传病,C错误;镰状细胞贫血和唐氏综合征可通过显微镜确诊,前者可通过观察红细胞形状确诊,后者可通过观察染色体的数目确诊,而遗传性雀斑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确诊,D正确。9.D唐氏综合征,即21-三体综合

征,是由于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而导致的疾病,有明显的智能障碍、特殊面容,A正确、B正确;由图可知,活产婴儿唐氏综合征发病率与母亲年龄有关,母亲生育年龄越大,尤其是40岁以后,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明显增加,C正确;唐氏综合征,是由于体细胞中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而导致的疾病,21号染色体为常

染色体,故在男孩和女孩中发病率相等,D错误。专练57人类遗传病图像分析与概率计算1.AC分析系谱图,Ⅱ-1为红绿色盲患者(XbY),可逆推出Ⅰ-2的基因型为XBXb,则Ⅱ-3关于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可能为XBXB或XBXb,据题干Ⅰ-1、Ⅰ-2关于

血型的基因型分别为LMLM、LNLN,则Ⅱ-3关于血型的基因型为LMLN,综合分析Ⅱ-3的基因型可能为LMLNXBXB、LMLNXBXb,A正确;Ⅰ-3、Ⅰ-4关于血型的基因型分别为LMLM、LNLN,故Ⅱ-4关于血型的基因型为LMLN,为MN型,B错误;只考虑红绿色盲,Ⅰ-1的基因型为XBY,Ⅰ

-2的基因型为XBXb,故Ⅱ-2是红绿色盲携带者的概率为1/2,C正确;Ⅰ-3的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无法传给Ⅱ-4,因此Ⅲ-1的色盲基因不能来自Ⅰ-3,D错误。2.C据分析可知,Ⅱ-1的基因型是XaY,A正确;Ⅱ-2的基

因型是XAXa,与正常男性XAY婚配后,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XAXA∶XAXa∶XAY∶XaY=1∶1∶1∶1,则所生后代的患病概率是1/4,B正确;Ⅰ-1是女性携带者,基因型为XAXa,若致病基因来自父亲,则

父亲基因型为XaY,由题干可知XaY为不育的女性化患者,因此,其致病基因只可能来自母亲,C错误;XaY(女性化患者)无生育能力,会使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低,A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加,D正确。3.C由图分析可知Ⅱ7和Ⅱ

8都有甲病,而其女儿没有甲病,说明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正确;显性遗传病一般代代相传,B正确;Ⅱ7和Ⅱ8再生一个患甲病的女儿的概率3/4×1/2=3/8,C错误;如果Ⅱ3不是乙病携带者,而Ⅲ10患有乙病说明该病是伴X隐性

遗传病,D正确。4.CD5.C分析题意可知:大鼠控制黑眼/红眼的基因和控制黑毛/白化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为连锁关系,正常情况下,测交结果只能出现两种表现型,但题干中某个体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黑眼黑毛∶黑眼白化∶红眼黑

毛∶红眼白化=1∶1∶1∶1,类似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结果,推测该个体可产生四种数目相等的配子,且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即两对等位基因被易位到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C正确。专练58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B研究发现,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

A正确;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不都是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B错误;生物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C正确;赫氏近鸟龙化石的发现,为鸟类起源于爬行类提供了证

据,D正确。2.D短尾猿的血红蛋白β链与人体差异最小,说明二者的亲缘关系最近,A正确;蛋白质、DNA等生物大分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B正确;根据“结构决定功能”可知,不同种动物中组成血红蛋白β链的氨基酸存在差异,说明

不同种动物的血红蛋白β链的结构也存在差异,由此说明它们的功能(运输氧气能力)会略有不同,C正确;根据基因表达的过程可知,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由相关基因(DNA)的碱基序列决定,D错误。3.D表中数据研究的是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属于生物进化方面分子水平的证据,A正确;表中数据显示

,猩猩与人类同种蛋白质相关的DNA片段中碱基序列的相同度低于大猩猩和黑猩猩,因而推测,猩猩出现的时间早于大猩猩、黑猩猩,B正确;表中结果显示的是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人体内编码某种蛋白质的同源DNA序列比,该结果说明人类、黑猩猩、

大猩猩和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C正确;表中数据显示黑猩猩和大猩猩同种蛋白质相关DNA片段的相似度高于黑猩猩与猩猩,因而说明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比黑猩猩与猩猩的亲缘关系近,D错误。4.BC生物化石是进化最直接的证据,A正确;鲸、龟、蝙蝠等动物的上

肢骨骼结构模式相似,得到比较解剖学方面的证据,B错误;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早期胚胎中均有鳃裂是胚胎学证据,C错误;比较真核细胞内的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的差异性大小,可以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D正确。5.A陆

生脊椎动物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有鳃裂,说明它们的祖先生活在水中,A正确;同源器官不是胚胎学证据,而是比较解剖学证据,B错误;通过细胞色素c的研究可以知道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C错误;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就越复杂、越高等,D错误。6.D生物进化的证据是多方面的,包括化

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A正确;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和尾的阶段,支持共同由来学说,B正确;几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能为生物有共同祖先这一论点提供支持,C正确;除病毒外,所有生物都有核糖体、

DNA、酶等,体现了共同由来学说,D错误。7.A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差异可揭示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亲缘关系越近,则DNA序列和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越高,但不同生物元素组成具有相似性,不能

揭示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A错误;测定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是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是生物进化分子水平上的证据,B正确;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

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证据,C正确;变异具有随机性、不定向性,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导致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的基因存在差异,D正确。专练59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1.B达尔文认为

,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D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所以才需“经漫长的岁月,逐步积累”,与此观点相同,A不符合题意;某些可遗传突变将赋予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优势与此观点相同,B不符

合题意;大自然决定了适应性的高低,选择并积累高适应性的变异与此观点相同,C不符合题意;大自然在变异的机制层面就决定了变异指向适应自然的方向与“一个适应环境的物种,不是一下子制造出来的”的观点不同,D符合题意。3.D生物的结构决定功能,生物的适应性可以理解为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

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A正确;自然环境对于生物的选择是定向的,干旱条件下,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减少蒸腾作用导致的水分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B正确;生物能够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但是对环境的适应也具有相对性,即每种生物的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只

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生物具有某种适应性特征,不一定能长期生存和繁衍,C正确,D错误。4.A对于一个处于地理隔离的小种群来说,小种群的个体数量进一步减少时,其根本的潜在危险是丧失遗传多样性,A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

错误;种群中如果某种性状的隐性个体都不育,该隐性基因也不一定消失,原因是显性杂合子中也可以含有该隐性基因,C错误;新基因是基因突变产生的,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基因频率,但不能决定新基因的产生,D错误。5.B具有

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少,B错误。6.C生物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总是与环境相适应,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虫媒花与传粉昆虫互为环境,相互选择,在相互影响中

协同进化,B正确;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狗的牙齿坚硬,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一种猫头鹰因视力弱、行动迟缓,捉不到田鼠而被淘汰,体现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自然选择法则,D正确。7.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是适应和自然选择,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变异,变异是不定向且能够遗传的

,故A、B、D均正确。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一些具有与环境不相适应的不利变异的个体会不断被淘汰,C错误。8.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导致种群基因库中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正确;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使其生存或淘汰而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B错误;选择

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也不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C正确;自然选择不仅能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而且也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专练60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1.C根据题意可知,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

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即符合遗传平衡定律,合并为一个种群后仍符合遗传平衡定律。假设原先两个种群的大小相同,则合并后的新种群的A基因频率为70%,a

基因频率为3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2×70%×30%=42%,C正确。2.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A正确;物种的范围大于种群,一个物种可包含几个不同的种群,B错误;物种

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但一定形成生殖隔离,C正确;种群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如果两个种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就属于两个物种了,D正确。3.B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BB雌熊猫概率约为60%×60%/2=18%,A

错误;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在雌性个体中,XBXB为40%×40%=16%,在雄性个体中,XBY为40%,而雌雄数量相等,所以该种群中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20%,B正确;该动物种群中全部基因的总和构成其基因库,而不仅仅是该动物种群中全部B和b的总和,

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以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错误。4.C由题表中数据可知,A基因的频率不断减小,a基因的频率不断增加,即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该种群发生了进化,A正确;a基因的频率不断增加,说明a基因

控制的性状可能更适应新环境,B正确;理论上,1970年该种群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10×0.90=0.18,但如果该物种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如该物种个体之间不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或者A(或a)基因产生突变等,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不一定

是0.18,C错误;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性状的选择实现的,D正确。5.C结合图示可知,乙和丙岛上的这种鸟都发生了进化,据此可推测三个海岛上的这种鸟因长期地理隔离可能导致生殖隔离,但是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基因库是指种群内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因此,基因

B、B1、b不能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即甲、丙两个海岛上的这种鸟的羽毛颜色朝不同方向进化,是由环境决定的,C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错误。6.D分析题意可知,草食动物能采食白车轴草,故草食动物是白车轴

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A正确;分析题中曲线可知,从市中心到市郊和乡村,白车轴草种群中产HCN个体比例增加,说明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的进化,B正确;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产HCN个体比例小,即基因型为D_H_的个体所占比例小,d、h基因频率高,C正确;基因重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

新组合,基因重组不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D错误。专练61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错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存在选择作用,捕食者的出现会影响被捕食者的进化和发展,B错误;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

种,C错误;根据“收割理论”可以得出,食性广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正确。2.A细菌中原本就存在各种各样的突变个体,在接触青霉素后,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存活下来,其他个体不能生长、繁殖,青霉素对细菌进行了选择,所以并不是细菌接触青霉素后才产生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A错

误;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所以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的特征,B正确;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

环节,C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3.C变异是不定向的,蛾口器的特征不能决定兰花花距变异的方向,A错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B错误;两种生物之间的

相互适应是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蛾的口器变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4.D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的进化,生殖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B错误;自然选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表型,C错误;由于不同的突变和自然选择,长期的地理

隔离可使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差异,D正确。5.A“红皇后假说”认为物种之间的关系构成了驱动进化的动力,即使无机环境没有改变,生物也会进化,A正确;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错误;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可通过不同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也可通过种间互助等方

式实现,C错误;一个生物种群的进化可能会促使其他生物种群发生进化,D错误。6.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A正确;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生存斗争实现的,B错误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可能是进行无氧呼吸的单细胞原核生物,C正确;最早出现的生态系统可能是只有生产者和分解者的两极生态系统,D正确。7.C由题干信息“高山上温度降低,传粉昆虫减少”可知,套袋处理可以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模拟

了高山上传粉昆虫减少的条件,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套袋处理后,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较高,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明显降低,据此推测同型花柱的花主要进行自花传粉,二型花柱的花更依赖异花传粉,异花传粉有利于增加报春花的遗传多样性,

B正确、C错误;不同海拔报春花的分布与传粉昆虫多少的对应关系体现了生物间的协同进化,D正确。专练62生物的进化综合练1.B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A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B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的作

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有关生物进化的原因目前仍存在不同观点,D正确。2.ABC据图可知,大熊猫桡侧籽骨让熊猫的手掌得以形成对握,形成的抓握空间与人类的抓握空间类似,能够抓住竹子,A正确;利用化石可以

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因此,早期“第六指”熊猫化石是研究熊猫进化的直接证据,B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熊猫的进化和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熊猫有肉食性、植食性,但都属于熊

猫这一物种内部的差异,体现的是遗传(基因)多样性,D错误。3.B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小岛上的现存蜜旋木雀仍可能朝着不同方向进化,A正确;该群岛上所有蜜旋木雀分属于不同的种群,它们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组成多个基因库,B错误;小岛上的环境作为自然选择的因素

在这些蜜旋木雀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决定进化方向的作用,C正确;DNA检测技术发现,这些蜜旋木雀最初属于同一物种,显然DNA检测技术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生物学的证据,D正确。4.A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导致两物种之间不会交叉传粉,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

要作用,A正确;甲主要靠蛾类传粉,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但并不会导致A基因突变加快,B错误;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内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本身不含A基因)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

发生改变,C错误;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释放的挥发物质没有改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推测花冠颜色为白色是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而不是释放的挥发物,D错误。5.B杀虫剂只起选择作用,①类个体被淘

汰的原因是其本身不含抗性基因,A正确;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可能来源于遗传,也可能来源于自身基因突变,B错误;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不含抗性基因的个体被淘汰,而含抗性基因的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故抗该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接近100%,C正确;施用杀虫剂后,

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故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型,D正确。6.B分析电泳图,含A3基因的个体有2个A3A3,15个A1A3,35个A2A3,所以A3的基因频率是:(2×2+15+35)÷(100×2)×100%=27%,B正确。7.C适

者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枯叶蝶的身体极像一片树叶,体色与环境一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能生存下来,是枯叶蝶对环境(枯树叶)的一种适应,A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即枯叶蛱蝶叶形拟态翅腹面多态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协同进化是导致

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而非地理隔离,C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即突变和基因重组为枯叶蛱蝶物种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D正确。8.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白鲟灭绝不仅改变了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也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破坏,A正确;鲟鱼基因组能帮助解开

脊椎动物祖先的一个重要谜团,所提到的遗传物质是DNA,属于分子水平,所以上述事实为白鲟和其他脊椎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的观点提供的证据是分子水平上的,B正确;白鲟和中华鲟是两个不同的物种,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C

正确;保护中华鲟和长江鱼类资源稳定恢复的关键在于对长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修复,并不是长期禁渔,D错误。9.B图中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d的基因频率=1/2×Dd的基因型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因

此,Dd的基因型频率=2×(d的基因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子频率为[0.3-(1-0.95)]×2=0.50,浅色岩P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为[0.9-(1-0.18)]×2=0.16,B错误;囊鼠的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浅色岩Q区囊鼠种群中D、d基因同

时存在,故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子基因型频率为1-0.18=0.82,浅色岩Q区囊鼠的隐性纯合子基因型频率为1-0.50=0.50,D正确。10.(1)协同进化(2)3/6450(3)常ZbWBⅢ组所得黑壳卵雄蚕为杂合子(基因型

为ZBZb),与白壳卵雌蚕杂交,后代的黑壳卵和白壳卵中均既有雌性又有雄性,无法通过卵壳颜色区分性别解析:(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2)由题意可知,三对性状均受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即

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将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亲本杂交,可先将三对基因分别按照分离定律计算,再将结果相乘,即F1各对性状中,虎斑个体占3/4,白茧个体占1/4,抗软化病个体占1/4,相乘后F1中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家蚕比例是3

/4×1/4×1/4=3/64。若上述杂交亲本有8对,每只雌蚕平均产卵400枚,总产卵数为8×400=3200枚,其中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纯合家蚕占1/4×1/4×1/4=1/64,即3200×1/64=50只。(3)分析题意和题图方

案可知,黑壳卵经射线照射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转移情况可分为三种,即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可转移到常染色体上、转移到Z染色体上或转移到W染色体上。将诱变孵化后挑选的雌蚕作为亲本与雄蚕(bb)杂交,统

计子代的黑壳卵孵化后雌雄家蚕的数目,结合题图的三组结果分析,Ⅰ组黑卵壳家蚕中雌雄比例接近1∶1,说明该性状与性别无关,即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常染色体上;Ⅱ组黑卵壳家蚕全为雌性,说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W染色体上;Ⅲ组黑卵壳家蚕全为雄性,说明携带B基

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Z染色体上。①由以上分析可知,Ⅰ组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常染色体上,即所得雌蚕的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②由以上分析可知,Ⅱ组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W染色体上,亲本雌蚕的基因

型为ZbWB,与白卵壳雄蚕ZbZb杂交,子代雌蚕的基因型为ZbWB(黑卵壳),雄蚕的基因型为ZbZb(白卵壳),可以通过卵壳颜色区分子代性别。将子代黑卵壳雌蚕继续杂交,后代类型保持不变,故这种杂交模式可持续应用于生

产实践中。③由以上分析可知,Ⅲ组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Z染色体上,亲本雌蚕的基因型为ZBWb,与白卵壳雄蚕ZbZb杂交,子代雌蚕的基因型为ZbWb(白卵壳),雄蚕的基因型为ZBZb(黑卵壳)。再将黑壳卵雄蚕(ZBZb)与白壳卵雌蚕(ZbWb)杂交,子代为ZBZ

b、ZbZb、ZBWb、ZbWb,其后代的黑壳卵和白壳卵中均既有雌性又有雄性,无法通过卵壳颜色区分性别,故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专练63细胞生活的环境1.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符合题意;血糖属于营养物质,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

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不符合题意;肾上腺素属于激素,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不符合题意;睾酮属于雄激素,可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不符合题意。2.D一般情况下,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A错误;消化酶存在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载体蛋白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H2O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它们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3.D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肾

小球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渗出血管,进入原尿,在经过肾小管时,肾小管不能将其重吸收,血浆蛋白随尿液流失,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4.Aa是血浆,血浆中渗透压降低,水分向组织液渗透,会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b是组织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

环境,B正确;a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多于b组织液和c淋巴液,C正确;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a血浆和c淋巴液中,以发挥免疫作用,D正确。5.D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供细胞呼吸利用,A正确;组织细胞(如肝

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的O2也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B、C正确;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是人体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D错误。6.A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故静脉注射一定量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后,血浆渗透压基本

不变,A错误;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含有的葡萄糖较多,而葡萄糖是细胞呼吸最常用的能源物质,故低血糖时,使用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主要为患者提供能量,B正确;质量分数为5%的NaHCO3溶液为pH缓冲液,可以调节血浆pH,在治疗酸中毒时,使用质量分数为5%的NaHCO

3溶液能改善患者血浆pH,C正确;通过补充或限制某些液体可以维持机体体液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故液体疗法的目的是恢复或维持患者正常的体液容量、成分和理化特性,D正确。7.BD脑脊液是脑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属于细胞外液

,A错误;脑脊液含量稳定,神经细胞生活在脑脊液中,是脑组织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之一,B正确;内环境中含有缓冲物质,大脑深度思考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不会使脑脊液pH明显降低,C错误;脑脊液属于内环境,其中可能含有葡萄糖、氨基

酸和激素等物质,D正确。8.(1)循环呼吸重吸收(2)乙组织水肿Na+和Cl-(3)丙4解析:(1)图中结构Ⅰ代表的是循环系统,Ⅲ代表的是呼吸系统,B过程表示重吸收作用。(2)图中甲、乙、丙三种液体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乙(血浆);A过程受

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渗入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吸水造成组织水肿。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3)肝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O2从红细

胞最终进入肝细胞,至少要依次穿过以下结构:红细胞(1层生物膜)→毛细血管壁(2层生物膜)→肝细胞(1层生物膜),共4层生物膜。专练64内环境的稳态1.D感冒发烧,食欲不振的原因是体温过高,消化酶活性降低,A错误;高原反应是机体缺氧所致,B错误;中暑主要是机体散热受阻,致使散热量小于产热量,从而使体

温升高,C错误;尿毒症是肾脏发生病变,无法排出体内多余的尿素、水、无机盐等代谢产物和有毒物质,D正确。2.B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及时排出体外,如通过汗液和尿液排出代谢废物,通过血液运输CO2和代谢废物等;血

液中CO2含量增加会使呼吸加快,目的是排出血液中的CO2,以维持CO2含量的相对稳定。食物残渣是经过消化没有被吸收的物质,其形成粪便后直接排出体外,该过程并没有发生在内环境,故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没有直接关系。3.C跑步过程中细

胞代谢旺盛,物质氧化分解速率加快,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但产热量增加量大于散热量增加量,体温升高,A错误;百米赛跑过程中,细胞经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会进入血液,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故血浆pH不会显著降低,B正确;运动后大量出汗会使体

内的水、钠离子、氯离子等大量丢失,从而改变内环境的渗透压,因此为维持渗透压稳定,应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C正确。4.B对于健康人来说,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A不符合题意。由题干信息可知,当血浆中转氨酶含量升高时,可判断肝脏可能发生了病变,这说明内环境的生化

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B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信息得不出C、D选项的结论,C、D不符合题意。5.DAB段乳酸增多是细胞进行了无氧呼吸导致的,但其主要呼吸方式还是有氧呼吸,A错误;排汗的时候还排出了无机盐,因此需要补充淡盐水,B错误;内环境是相对稳定的,女足队

员剧烈运动,导致体温上升,不能认定为内环境失去稳定,C错误;BC段其乳酸含量下降,可能是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中和乳酸,使其下降,D正确。6.D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如果外界环境

的变化过于剧烈,就可能会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A正确;新陈代谢需要多种酶的参与,酶的活性又受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而温度、pH稳定,有利于酶促反应的进行,B正确;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在血浆中多对缓冲物质的作用下,血浆的pH基本不变,C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进行,线粒体不属于内

环境的一部分,D错误。7.C本实验缺乏自来水的空白对照组,没有严格遵守对照原则,A错误;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要保证相同且适宜,B错误;影响人体内pH变化的主要物质是Na2CO3、乳酸,C正确;本实验应以自来水作为空白对照,用家兔的血浆与缓冲液作

对照,以证明血浆中存在类似于缓冲液中的缓冲物质,D错误。专练65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1.D调节机体的最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其可调控相应的低级中枢,A正确;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脑和脊髓中含有大量的神经元,这些神

经元组合成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B正确;脑中的高级中枢可调控位于脊髓相应的低级中枢,C正确;膝跳反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故脊髓完整时即可完成膝跳反射,D错误。2.D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

位是神经元,A错误;人体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B错误;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C错误;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D正确。3.A过度紧张、焦虑会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心跳加快,A正确;过度

紧张、焦虑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消化腺分泌减少导致消化不良,B错误;过度紧张、焦虑会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胃肠蠕动减弱,C错误;过度紧张、焦虑会使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变慢导致食欲不振,D错误。4.B①是树突、②是轴突、③是细胞

体、④是细胞核、⑤是神经末梢,神经元是由③细胞体和突起组成的,A正确、B错误;⑤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C正确;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一层包膜,构成一条神经,D正确。5.B自主神经系统是不受意识控制、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A错误

;自主神经包含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传出神经,其作用往往相反,B正确;交感神经兴奋使支气管扩张、血管收缩、心跳加快,C错误;副交感神经兴奋使支气管收缩、心跳减慢、瞳孔收缩,促进肠胃蠕动,D错误。6.A“酒后驾车明显表现为反应慢”是酒精麻痹了大脑导致的,“

动作不协调”是酒精麻痹了小脑导致的。7.D由题图可知,②是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A错误;③是大脑,能调节呼吸、血压等生命活动的是脑干,B错误;④是神经元,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C错误;⑤是突起,具

有接受信息、传出信息的功能,D正确。8.(1)伸肌、屈肌外负内正(2)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导致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3)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4)垂体解析:(1)图中有两条反射弧:感受器(肌梭)→传入神经→脊髓

→伸肌运动神经元→伸肌;感受器(肌梭)→传入神经→脊髓→屈肌运动神经元→屈肌;故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伸肌、屈肌及其相应的运动神经末梢;若肌梭受到适宜刺激,兴奋传至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时,使得抑制性神经元发生电位变化,从而使a处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2)伸肘时,图

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接受上一个神经元传来的兴奋,从而发生电位变化,但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从而使屈肌运动神经元无法产生动作电位,使屈肌舒张。(3)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的去路,即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存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降低血糖。

太极拳等运动可提高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在胰岛素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该激素能更好地促进肌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存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4)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

TSH(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从而使甲状腺分泌TH(甲状腺激素)。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可通过检测血液中TSH、TH、TRH等激素的含量评估相应分泌器官的功能,从而判断老年人的内分泌功能。其中TSH水平可以作为评估垂体功能的指标之一。专练66神经调节

的基本方式1.B反射活动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即完整的反射弧和适宜的刺激,A正确;反射弧不全是由神经元组成的,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的,B错误;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直接刺激传入神经

不能引起反射活动,C正确;同一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可以位于机体的同一部位,如缩手反射的反射弧,D正确。2.D分析题意可知,摩洛反射是指当新生儿受到惊吓时,上下肢伸展,手快速地向身体两边伸展,再慢慢向胸前合拢,该过程没有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非条件反射,A、B正确;摩洛反射是非条件反射,是

通过遗传获得的,C正确;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D错误。3.B缩手反射是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错误;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赶往教室,是在具体信号刺激下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一种条件反射,

如果长时间不给予适当刺激进行强化,这种条件反射就会减弱,甚至消退,B正确;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都需要神经中枢的参与,C错误;非条件反射需要中枢神经系统参与,D错误。4.C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故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

肌肉收缩,A正确;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B正确;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先兴奋,效应器后发生反应,C错误;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

与,D正确。5.C每分钟铃声的数量对士兵的心跳频率影响很大,则每分钟100次的响铃对士兵来说是条件刺激,A正确;每分钟铃声的数量对学生的心跳频率影响很小,则每分钟100次的响铃对学生来说是无关刺激,B正确;大于每分钟100次响铃之后

,士兵的心跳频率减少,但士兵的条件反射没有逐渐消退,C错误;士兵听到响铃后心率加速是在作战中强化铃声刺激的结果,D正确。6.BD伸肌属于效应器,若脊髓受损,直接刺激传出神经伸肌会收缩,A正确;直接刺激传入神经元,可以引起膝跳动作,但该过程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故不属于反射,B错误;膝跳反射

有2个神经元参与,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神经中枢脊髓中,C正确;膝跳反射的感受器并不是皮肤,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并不影响反射弧的完整性,D错误。7.(1)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2)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正常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3)不能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解析:(1)剥去甲的左后

趾皮肤后,存在于左后趾皮肤上的感受器缺失,则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会出现屈肌反射。(2)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说明屈肌反射的发生要求传入神经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正常。(3)脊髓是脊蛙低级反射的神经中枢,

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不能出现屈肌反射。专练67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C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内,c点处于动作电位的峰值,此时膜外Na+浓度仍然大于膜内Na+浓度,A错误;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钾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内,b

~c段Na+内流,c~d段K+外流,二者都是顺浓度梯度运输,属于易化扩散,不消耗ATP,B错误;由图示可知,f处膜电位未达到峰值,Na+通道并非全部打开,一个电表无法测得神经纤维膜外多个位点的电位情况,C正确;Na+进

入细胞内属于协助扩散,需要通道蛋白参与,经Na+通道蛋白抑制剂处理后,Na+进入细胞内的速度减慢,动作电位峰值减小,图中c点将向上方移动,D错误。2.BA、C、D选项的治疗方法均会促进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从而加重肌肉痉挛,故A、C、

D不合理;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减少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从而治疗人体肌肉痉挛,B合理。3.B分析题意可知,信号在该种突触中的传递所利用的蛋白质通道(属于两个细胞间所形成的进

行信息交流的通道)无信号的转化,A错误;由于该种突触的突触间隙极小,且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可通过相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直接传递信号,则信号在该突触中不需要转换为化学信号,因此传递方向可能是双向的,B正确;结合题意“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可通过相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

道直接传递信号”可知,该特殊突触结构的存在减少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过程,故有这种突触结构的反射弧,兴奋传递速度比较快,C错误;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未体现胞吞、胞吐、细胞融合等现象,因此未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4.AC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

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的类型包括轴突—树突型和轴突一细胞体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为轴突到树突或轴突到细胞体,则图中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②,A错误;M处无论处于静息电位还是动作电位,由于钠钾泵的持续作用,膜外的Na+浓度都高于膜内,B正确;由题干信息“

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可知,N处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C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不进入突触后膜内,D错误。5.(1)突触小泡减少(2)降低丙(3)负反馈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4)CD专练

68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D要专心听听力试题,需要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参与;要语言表达时,需要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参与;要专心做题时,需要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参与;思考后需要写下答案,需要书写性语言中枢W区的参与。2.B“憋尿”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屏气”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脑干,但同时都会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体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A正确、B错误;控制膀胱的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膀胱缩小,从而促进膀胱排尿,C正确;憋尿的过程中涉及神经调节,屏气的过程中,二氧化碳刺激

到呼吸中枢,加快呼吸,也存在神经调节,在神经调节过程中会发生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相互转换,D正确。3.D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是低级的神经活动,A错误;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说明大

脑的高级功能,B错误;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与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有关,C错误;排尿的初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所以意识丧失不能控制排尿,意识恢复能够控制,说明脊髓

的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D正确。4.B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脑干、脊髓、大脑。5.D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不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机体内的非条件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B错误;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错误;只有保持完

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D正确。6.C输液过程中护士扎针时,成年人都能做到不缩手,这是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的低级中枢进行控制的结果,体现了神经调节的分级调节过程,A不符合题意;古人纪昌为了学好

箭术,练就了“飞物过眼而不眨”的本事,这体现了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对相应的低级中枢控制,进而调控了眨眼反射的发生,B不符合题意;人脑言语区的S区受损,病人患运动性失语症,该过程中没有体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过程,C符合题意;人在

潜水时,短时间内能屏住呼吸受大脑皮层的控制,体现了神经调节的分级调节过程,D不符合题意。7.B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A错误;除头面部外,第一运动区中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B正确;大脑皮层对脊髓的调控是有

一定限度的,“憋尿”不能一直进行,C错误;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促进排尿,会使膀胱收缩,引起排尿活动的发生,D错误。8.A该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却不会讲话,说明其运动性语言中枢受到损伤,即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受到损伤;触碰时

双腿有感觉但是无法动弹,说明传入神经正常,但传出神经也受损。9.C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两种形式进行,A正确;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排尿时,由排尿中枢通过相关神经分别释放“兴

奋”和“抑制”性递质使得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从而将尿液排出体外,B正确;受到刺激以后,细胞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产生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尿意”,C错误;排尿中枢位于脊髓,但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

,D正确。10.(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2)脊髓大脑皮层(3)感受器解析:(1)兴奋经突触传递时,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2)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高级

中枢位于大脑皮层。(3)排尿过程中,尿液刺激尿道上感受器使其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入排尿中枢,促进排尿。专练69人脑的高级功能1.D学习和记忆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错误;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两者

相互依存,不可分割,B错误;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错误;短时记忆经过多次重复,才有可能转化为长时记忆,D正确。2.A人脑的高级功能有语言、思维、学习、记忆、情绪等,A正确;学习和记忆与语言等高级功能一样,不是由一单脑区

控制的,而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B错误;H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某成年人若大脑皮层H区病变,他可能患听觉性失语症,C错误;人类的记忆过程分成四个阶段,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第三级记忆,前两个阶段相当于短时记忆,D错误。3

.A人在剧痛、恐惧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跳加速等特征,A错误;边听课边做笔记是一系列的反射活动,需要神经元的活动以及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B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突触后膜上受

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C正确;情绪激动、焦虑时,引起大脑皮层兴奋,进而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够促使人体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反应灵敏,D正确。4.D经常运用学过的概念去解释相关的生命现

象,属于重复运用的过程,概念就不易遗忘,A正确;熬夜学习会影响睡眠,此外熬夜者的交感神经在夜晚保持兴奋,影响神经系统发育,易导致视觉疲劳和机体免疫力下降,B正确;精神压力与挫折等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可能会导致抑郁,可通过自我调节如适

量运动、调节压力等得到缓解,若抑郁超过两周以上,可能转为抑郁症,C正确;语言功能包括听、说、写、读,由大脑皮层不同区域控制,它们之间相互联系而不是相互独立,D错误。5.(1)神经递质(2)协助扩散/易化扩散钙调蛋白空间结构(3)①Ⅱ②C、B③该实验方案存在两处

缺陷。第一,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第二,应补充施加HFS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的实验(4)细胞和分子解析:(1)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2)从图中可以看出,Ca2+的跨膜运输需要

转运蛋白,顺浓度梯度进行,所以其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易化)扩散。由图可知,Ca2+与钙调蛋白共同作用后,C酶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3)①题图中Ⅱ过程表示细胞内A受体运输至细胞膜。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

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这为图中的Ⅱ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②本实验的目的是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实验中需要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遵照单一变量原则,实验组应选用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同的短肽,对照组则应选用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反的短肽。③

实验目的是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但实验操作存在缺陷,详见答案。(4)图中内容是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来研究学习、记忆机制的。专练70激素与内分泌系统1.D沃泰默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作出了错误的

实验假设,迷信权威,囿于定论。2.A由于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所以在研磨过程中,胰腺中的胰蛋白酶能把胰岛素分解,导致实验失败,A正确;科学家在研磨时选取的胰腺部分不可能都正好不含有胰岛,B错误;胰岛素合成并分泌后进入血液,失败的原因与研磨不充分关系不大

,C错误;胰岛素和胰腺内的其他物质不发生结合,D错误。3.D内分泌系统由相对独立的内分泌腺以及兼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共同构成,A正确;内分泌系统各分泌腺共同调节机体活动,包括调节生长发育和生殖、维持内环境稳定等,B正确;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能调节生

物的生长发育等,C正确;胰腺有分泌胰液的外分泌部,也有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内分泌部,D错误。4.C由表格中的实验处理可以看出,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不同激素的处理,A正确;处理前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在实验中起对照作

用,B正确;通过表格中的甲组数据可以看出胰高血糖素单独作用能升高血糖,乙组中激素X单独作用不能升高血糖,丙组中胰高血糖素和激素X共同作用,升高血糖的效果强于甲组,可见激素X可促进胰高血糖素生理作用的发挥,但其本身不能升高血糖水平,C错误;检测丙组小鼠是否出现尿糖可用斐林

试剂,D正确。5.B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后叶细胞释放,A错误;长期服用雌激素的女性,可能会引起垂体功能退化,B正确;雌激素、甲状腺激素均可以口服使用,而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失去活性,C错误;呆小症患者可以通过抽血化验的方式来判断甲状腺激素

水平是否正常,D错误。6.BA狗不进行任何处理,发育正常,作为对照,A不符合题意;与A狗对比可知,B狗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为0.0mg/100g血,说明B狗被切除了甲状腺,但不能得出胰腺是否被切除,B符合题意;与A狗对比可知,C狗血液中生长激素含量明显降低,

而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说明C狗被切除了垂体,C不符合题意;C狗被切除了垂体,因此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的含量降低,导致甲状腺激素、雄激素分泌减少,D不符合题意。7.(1)胰岛素(2)促甲状腺激素(3)体液(4)心脏(心肌细胞)(5)促进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解析:(1)胰岛B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2)由内分泌腺为垂体、靶器官为甲状腺,可推出垂体分泌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3)激素的作用特点之一是通过体液运输。(4)由靶器官或靶细胞的响应为心率加快,可推出对应的靶器官或靶细胞为心脏或心肌

细胞。(5)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专练71激素调节的过程1.D人体运动时,通过肾上腺素的调节可使心率加快,但肾上腺素不是高能化合物,A错误;人体在饥饿时血糖浓度较低,此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会促进肝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浓度上升,但胰高血糖素不具有催化功

能,B错误;进食后一段时间,人体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素水平升高,加速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但胰岛素不属于细胞的结构成分,C错误;人在青春期时,性激素水平升高,会促进机体发育,性激素的运

输方式为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后需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D正确。2.D分析题图可知,a表示垂体,b表示甲状腺,c表示下丘脑,A错误;分析题图可知,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只能作用于b(甲状腺),B错误;若激素③(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对下丘

脑的负反馈作用减弱,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多,C错误;a是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在人体生长发育的调节方面有协同作用,D正确。3.D雄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脂质,雄激素的靶细胞不只是结构X和结构Y中的细胞,还包括原始的生殖细胞等,A错误;由图可知,

雄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调控)轴”调节,B错误;当雄激素浓度低于正常水平时,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调节作用,图中虚线表示抑制作用减弱,C错误;长期注射雄激素导致血浆中雄激素增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

的分泌,垂体分泌的②减少,睾丸萎缩,D正确。4.D切除小鼠垂体,小鼠促甲状腺激素缺乏,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产热减少,A正确;注射的垂体提取液中含有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的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机体耗氧量,

B正确;甲状腺激素具有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功能,成年小鼠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其神经系统兴奋性会增强,C正确;注射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缺乏其作用的靶器官——垂体,进而无法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切除垂体的小鼠的代谢不能恢复正常,D

错误。5.D据图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的信息分子X表示胰岛素,胰岛素可以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所以受体几乎遍布人体组织细胞,A正确;下丘脑分泌的信号分子Y表示神经递质,葡萄糖浓度、神经递质和胰岛素等信息分子均影响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B正确;Z是胰高血糖素,可

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来升高血糖,C正确;受体4受损进而引起糖尿病的患者,胰岛素不能被组织细胞识别而发挥作用,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D错误。6.B7.C仅A、B组实验不能证明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还需要添加对照组,如C组注射生理盐水,A错误

;由图可知,在1h内,胰高血糖素比肾上腺素升高血糖效果明显,但1h后,肾上腺素升高血糖效果比胰高血糖素明显,B错误;与C组对照,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可促进血糖升高,具有协同关系,C正确;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升血糖的功能,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功能,所以血糖的相对稳定需要胰

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共同维持,D错误。8.C①血糖浓度升高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②血糖浓度升高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A正确;②是兴奋迷走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

结合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也是通过神经递质与胃肠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进行调节的,二者都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正确;①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是体液调节,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是神

经-体液调节,C错误;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使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此时血糖水平会反过来抑制胰岛素的进一步分泌,防止血糖过度下降,故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D正确。9.(1)胰岛B(2)高增加(3)甲组大鼠胰岛素

缺乏,使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来获得能量,导致机体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加(4)获得了因胰岛素缺乏而患糖尿病的动物,这种动物可以作为实验材料用于研发治疗这类糖尿病的药物解析:(1)根据题干“甲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升高,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进食量增加,体重下降”分析,甲组大鼠的生理状况符合糖尿病“三多

一少”症状。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可引起糖尿病,因此可以推测药物W破坏了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使细胞失去功能,从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2)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呈正相关。甲组大鼠肾小管液中葡萄糖

含量增加,溶质微粒的数目增加,导致渗透压增大,减弱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该组大鼠的排尿量增多。(3)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加快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因此推测甲组大鼠胰岛素分泌不足,葡萄糖氧化供能发生障碍,大鼠会增加分解蛋白质和脂肪来供能,从

而导致体重下降。(4)根据题中推测,药物W会破坏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可以据此培育胰岛素缺乏的小鼠,研发治疗这类糖尿病的药物;肾小管液中渗透压增大,排尿量会增加,此原理可用于治疗浮肿、水中毒及器官积水等病症;胰岛素分泌

不足可以导致体重下降,反过来体重下降可以成为判断糖尿病的一个参考指标。10.(1)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2)大于不相同乙组注射外源甲状腺激素,使机体自身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丙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会促进甲状腺对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解析:(1)碘是合

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甲状腺细胞可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放射性碘用于合成甲状腺激素。(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是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进行的。给甲组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将其作为对照组;给乙组注射的甲状腺激素溶液会通过

负反馈调节,抑制乙组家兔的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减少;给丙组注射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会随血液循环到达甲状腺,进而促进甲状腺对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专练72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1.D体温保持相对稳定,酶活性就保持不变,A正确;寒冷条件下,

皮肤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B正确;皮肤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并产生兴奋,经过传入神经到达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实现了温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C正确;骨骼肌战栗使机体产热增加属于神经调节,D错误。2.B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此外肺通过呼气、大肠通过排便等也能散失部分热量,

A正确;体内失水过多时,除了通过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以减少尿量外,还要通过饮水等方式来补充水分才能维持水分的平衡,B错误;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以及水和无机盐平衡的维持都离不开下丘脑和神经—体液调节,C、D正确。

3.B内环境渗透压的升高,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通过有关神经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①错误;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进而来调节体温,②错误;下丘脑中分布有许

多神经中枢,如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呼吸中枢在脑干,③错误;下丘脑中分布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等,所以下丘脑是重要的神经调节中枢,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和抗利尿激素等,所以下丘脑是重要的内分泌腺,④正确;下丘脑能通过神经支配人体器官的活动,如体温调节时支配肾上腺的分泌,⑤正确;下丘脑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同时还受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因此下丘脑既能接受神经信号也能接受激素信号的刺激,⑥正确。4.ABD荷尔蒙是动物激素,激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

生命活动,对于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繁殖等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分子;所有感觉的形成部位都是大脑皮层,故愉悦感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B正确;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心跳加快、

呼吸加快、血流加速,C错误;5­羟色胺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分开,并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以免持续发挥作用,D正确。5.(1)下丘脑(2)增多渴觉(3)动物甲大量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

收减少→尿量增加解析:(1)哺乳动物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2)动物大量失水后,细胞外液中溶质微粒数量不变,水减少,单位体积内溶质微粒数会增多,渗透压上升,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进而主动饮水。(3)动物大量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的抗

利尿激素的量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6.(1)神经—体液(2)①低高②甲状腺激素抑制③B解析:(1)哺乳动物受到寒冷刺激后,下丘脑既可通过神经调节直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也可通过分泌促甲状

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再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2)①据图可知,恒温动物心脏组织中的二倍体细胞比例低,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高。②基因工程小鼠的心脏细胞因缺乏甲状腺激素受体,而不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无甲状腺激素调节,基因工程小鼠心脏组织中二倍体细胞数目大幅增加,说明甲状腺激素能抑制正常小鼠心脏组织再生能力。③将成年斑马鱼分成A、B两组,A组不加甲状腺激素,B组加入甲状腺激素,若A组斑马鱼心脏组织受损后的再生能力强,而B组相应的再生能力弱,可说明甲状腺激素能抑制斑马

鱼心脏组织再生能力,与其对恒温动物小鼠的影响一致。7.(1)汗液的蒸发、皮肤中毛细血管舒张(2)上移增加(3)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②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③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解析:(

1)在炎热的环境中时,皮肤中的热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兴奋传递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使皮肤中的毛细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多,同时也使汗液的分泌增多等,从而增加散热。(2)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此时产热量和散热量相等,

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时,与正常状态相比,调定点上移,但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仍然相等,因此,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3)由表格中信息可知,甲组为空白对照,发热家兔模型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乙组是加了等量用生理盐水溶解的A溶液,已知药

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因此发热家兔模型会退热;丙组是加了等量生理盐水溶解的M溶液,也出现退热现象,说明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丁组小鼠出现发热症状,由于要探究M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与丙组相比,丁组的处理是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

家兔模型+M溶液,损毁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后,M不能起到调控体温的作用。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③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专练7

3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B人体的第二道防线需要吞噬细胞参与,但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淋巴细胞分布于淋巴液、血液等处,B正确;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其中溶菌酶可由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非免疫细胞产

生并分布于唾液、泪液等中;抗体可分布于乳汁等外分泌液中,C错误;免疫活性物质中的抗体参与特异性免疫,而溶菌酶参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2.D巨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A正确;巨噬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其细胞膜上具有识别

与结合病原体的受体,可以吞噬入侵的病原体,B、C正确;巨噬细胞不参与第一道防线,D错误。3.B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A错误;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B正确;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其中T细胞在胸腺

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C错误;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错误。4.D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婴幼儿时期,提倡抚触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A正确;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青少年时期,提倡多喝白开水湿润黏膜,有利于第一道防线发挥作用,B正确;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等物质,婴幼儿时期,提倡母乳喂养均衡营养,有利于免疫活性物质抗体发挥作用,C正确;免疫器官主要有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等,胃不属于免疫器官

,D错误。5.B抗体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能随着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A正确;青霉素是一种外源性物质,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B错误;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因此可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机体组织中的抗原进行检测,C正确;体液中的

溶菌酶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D正确。6.(1)胞吞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2)(特异性)识别巨噬细胞(或B细胞)(3)A、D(4)造血干细胞解析:(1)树突状细胞能通过胞吞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入细胞内,并将其消化;同时,免疫系统也可对付体

内的异常细胞。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的功能。(2)树突状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结构能被T细胞的受体识别,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等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

的功能。(3)树突状细胞的细胞膜具有很多突起,扩大了细胞膜的面积,便于与抗原结合;同时该细胞具有摄取和处理抗原的功能,因此其细胞膜上有多种抗原受体,这些结构特点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综上所述,A、D正确。(4)树突状细胞应该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

免疫细胞。专练74特异性免疫1.B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而树突状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组织中,A错误;病原体进入细胞内,则主要依靠T细胞“作战”,依赖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释放病原体,B正确;B细胞接受相

应抗原的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只有浆细胞才能分泌特异性抗体,C错误;辅助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可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D错误。2.B①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故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

、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①正确;②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B细胞属于淋巴细胞,②错误;③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与B细胞结合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二信号,分泌

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分化。因此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③错误;④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活化后开始分裂、分化,一小

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④正确;⑤某些致病细菌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感染人体时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⑤正确。综上所述,①④⑤正确。3.A①过程为抗原呈递细胞通过胞吞作用吞噬病原体,体

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⑤过程为抗体与病原体的特异性结合,主要发生在细胞外液中,B错误;浆细胞不能识别病原体,C错误;题图中抗原呈递细胞参与的是特异性免疫,D错误。4.D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产生的穿孔素属于细胞因子,A正确;靶细胞死亡后,侵入靶细胞内的病毒暴露出来,还要经过体液免疫

予以消灭,B正确;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和接触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并使之裂解;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穿孔素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过程在核糖体上进行,其分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D错误。5.(1)造血干细胞(

2)②识别处理过的抗原并与B细胞结合、产生细胞因子(3)记忆B细胞变短(4)B、C免疫反应快且强烈D解析:(1)免疫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2)图1中②为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在图1所示的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呈递细胞将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

细胞,使其表面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同时辅助性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3)细胞④为B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会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细胞⑦)和记忆B细胞。当机体受到同种抗原再次

刺激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其细胞周期将变短。(4)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当抗原X再次进入机体后,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并分泌大量的抗体,即二

次免疫应答反应快且强烈,因此同时注射抗原X和抗原Y,针对抗原X的抗体的产生量的曲线是B,针对抗原Y的抗体的产生量的曲线是C。若第8天不注射抗原X,则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内抗体水平可能会逐渐下降,因此针对抗原X的抗体

的产生量变化曲线可能是D。专练75免疫失调1.D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才发生过敏反应,A错误;过敏反应发生时,某些被抗体吸附的细胞释放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等,B错误;过敏原与血管壁细

胞表面的抗体结合,而不是抗原决定簇,C错误;花粉过敏时,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导致组织水肿,D正确。2.B某些病毒如HIV可破坏其感染的辅助性T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A

正确;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病,艾滋病是免疫缺陷病,B错误;该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且造成胰岛B细胞数量减少,则可能是自身抗体攻击了自身的胰岛B细胞造成的,C正确;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

能紊乱的免疫反应,D正确。3.D分析题图可知,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A正确;由图可知,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可知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

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B正确;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而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C正确;图中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下丘脑分泌CRH,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具有抑

制作用,故两者对下丘脑分泌CRH有拮抗作用,D错误。4.C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才会表现出过敏症状,首次接触不会表现过敏症状,A错误;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不同,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反应是机体接触过敏原所导致的,B错误;许多过敏反应有明

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这可能和家族遗传有关,C正确;过敏反应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免疫防御功能过强,D错误。5.AHIV病毒生活的方式是寄生,需要依赖活细胞完成大量繁殖,故不能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A错误;HIV病毒侵入机体后,细胞毒性T细

胞会增殖分化,其细胞周期会变短,B正确;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而浆细胞是由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C正确;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随着辅

助性T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D正确。6.(1)蛋白质细胞膜(2)葡萄糖(3)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功能受损(4)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5

)自身免疫①②解析:(1)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同受体主要分布在胰岛B细胞和靶细胞的细胞膜上。(2)由分析可知,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胰

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3)图中②所示的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功能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4)图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3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

不能与靶细胞结合而发挥不了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5)上述三种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均属于自身免疫病。图中①②型糖尿病都是由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造成的,所以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专练76免疫学的应用1.B新型冠状病毒能通过

唾液进行传播,通过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有助于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能有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A正确;给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注射新冠病毒的相关抗体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因为抗体能直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而注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是用于免疫预防,而不能用于免疫治疗,B错误;新冠病毒疫

苗相当于抗原,多次注射新冠病毒疫苗能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能增强人体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正确;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被感染细胞膜上的抗原MHC复合体,并可进一步使其裂解死亡,

D正确。2.A异体器官移植由于免疫排斥而成活率较低,发生的免疫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因此使用免疫抑制剂主要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A错误;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是利用特异性免疫中的记忆细胞能特异性保持对抗原的记

忆,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且强烈,B正确;根据抗原能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可以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C正确;可用COVID-19治愈者血清治疗COVID-19患者,因为COVID-19治愈者的血清中存在相应的抗体,D正确。3.C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一定范围内,

且相对稳定,因此通过抽取血样检测相关指标,可以知道该患者的肾功能、血糖等是否维持在正常水平,从而初步判断该患者是否移植成功,A正确;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器官移植后发生的免疫排斥反应体现了

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B正确;器官移植后发生的免疫排斥反应,既有细胞免疫介导,又有体液免疫介导,C错误;免疫抑制剂能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主要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的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即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使免疫系统处于暂

无应答或弱应答的状态,所以该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功能,避免或减轻免疫排斥反应,D正确。4.C接种疫苗后,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抗体能对相应的抗原起作用,同时记忆细胞也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作用,因而表现为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A正确;疫苗不一定要包含一

个完整的病原体,一般只要包含病原体所含有的抗原即可,如蛋白质等,因为抗原可以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增强人体的抵抗力,B正确;“糖丸爷爷”顾方舟研制的“糖丸”——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可以通过口服接种,该疫苗是用减毒的病毒制成的,C错误;一般情况下,不建议患有免疫缺陷病

的儿童接种疫苗,尤其是减毒活疫苗,因为这种疫苗具有侵染特性,D正确。5.(1)特异性体液免疫中,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激活B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

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细胞免疫(2)乙含有病毒抗原,且病毒抗原含量先增加后减少(3)全程接种+加强针解析:(1)分析图a曲线可知,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曲线①②上升,说明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但抗体还未产生,说明此时特异性

免疫尚未被激活。体液免疫中,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激活B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故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的数量的

增加有一定相关性,即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此外,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细胞免疫过程。(2)分析图a可知,在甲乙丙时间段内,体内都有病毒核酸,故核酸检测可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乙时间段内含有病毒抗原,且病毒抗原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故抗原检测在乙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3

)分析图b可知,完成全程接种+加强针的志愿受试者体内的抗体中和各种新冠病毒毒株的能力均明显高于全程接种的志愿受试者,故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全程接种+加强针。专练77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B要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应

另设一组去尖端胚芽鞘并倒置的实验,A错误;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能使胚芽鞘弯曲生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不能使胚芽鞘弯曲和生长,则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B正确;虽然可以证明是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但却没有证明该物质就是吲哚乙酸,C错

误;该实验未提及光源问题,D错误。2.A因为胚芽鞘尖端是感光部位,所以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确;拜尔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在其下部分分布不均造成的,但不能证明该物质是吲哚乙酸,B错误;拜尔的实验没有设置空白对照组,

C错误;该实验能说明生长素可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但不能说明生长素不能反过来运输,D错误。3.B左图胚芽鞘尖端中间插入玻璃板,使胚芽鞘尖端横向运输受阻,虽然存在单侧光照,尖端下部的生长素分布仍然是均匀的,即a=b;右图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照后,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因此背光侧生长素分布

多,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少,即c>d,因此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关系是:c>a=b>d。4.C尖端是感光部位,图中①用锡箔遮住尖端,因此直立生长;②尖端能够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因此弯向右侧光源生长;尖端是产生

生长素的部位,③切去尖端将不生长也不弯曲;④切去尖端后,中间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并且单侧光对其无刺激作用,因此直立生长;⑤胚芽鞘切去尖端后,在胚芽鞘的右侧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因此胚芽鞘弯向左侧生长。5.D图中a组尖端和b组尖端都能产生生长素

,a′组和b′组的区别是胚芽鞘的尖端下部放置的是c组正立的和d组倒置的,由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因此a′组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单侧光能使

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即向光侧运向背光侧,所以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6.C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要把尖端离体进行实验,该实验的自变量为胚芽鞘的有无;用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去尖端

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7.D向光侧细胞较小是由于单侧光使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较多,促进了背光侧细胞的伸长,背光侧长得快,向光侧长得慢,从而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A、B、C错误,D正确。8.D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

的部位。9.C甲为背光侧,IAA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A错误;由图可知,对照组的胚芽鞘可以生长,B错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既不能感受光刺激也没有生长素来源,所以既不生长也不弯曲,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C正确;单侧光处理

会使IAA先发生横向运输,再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D错误。10.D植物各部位生长素含量不同,通常是合成部位<积累部位,如顶芽<侧芽,A正确;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B、C正确;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与光照无关,光照、

重力等因素只是影响生长素的分布,D错误。专练78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D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可以运到侧芽附近,使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抑制侧芽的生长,去除顶芽,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降低,可解除高浓度的生长素对侧芽生长的

抑制作用,即解除植物生长的“顶端优势”现象,A、B正确;植物的生长发育,从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生长素可以调节植物体内某些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C正确;在促进根、茎两种器官生长时,根是对生长素更敏感的器官,D错误。2.A当超过最佳使用浓度后仍然是促进作用,只

是促进作用减弱,A错误;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B正确;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根>芽>茎,C正确;生长素在细胞水平上起着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等作用,D

正确。3.B生长素不是蛋白质,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是一种小分子有机物,不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错误;在植物成熟组织的韧皮部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属于非极性运输,B正确;图示结果能体现出生长素的两重性与生长素浓度、植物器官种类均有关,C错误;据图分析,生长素促进曲线Ⅰ表

示的器官生长的最适浓度小于曲线Ⅱ表示的器官,故曲线Ⅰ表示的器官是根,曲线Ⅱ表示的器官是芽,D错误。4.C该实验可说明单侧光照射可引起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A正确;图乙中F处的生长素浓度低于E处可体现出根对生长素更

敏感,B正确;图乙中曲线①②分别代表图甲中B、C处生长素浓度的变化,C错误;若将图甲中植株的实验条件改为顺时针水平横放,则在重力作用下各处生长素浓度的变化趋势与该实验的相同,D正确。5.A因为侧芽本身能产生生长素,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茎敏感,所以将

同样浓度范围的植物生长素施用于侧芽,会抑制侧芽生长,使侧芽生长速度降低。6.D与正常植株相比去顶芽植株主根长度短,说明去顶芽主根生长减慢,A错误;去顶芽后植株合成的生长素量减少,不是不能合成,B错误;生长素由顶芽向下运输是极性运输,C错误;由去顶芽植株+外源生长素一

组可知,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D正确。7.C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优先生长,其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偏高,从而抑制侧芽生长。因此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可能分别为

b和c或a和c。专练79其他植物激素1.D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主要是植物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色氨酸是合成生长素的原料,A正确;植物激素都是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的,B正确;植物激素之间相互协调,互相配合共同影响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C正确;生长素是信号分

子,不是催化剂,催化剂是酶,D错误。2.D植物激素只传递调节细胞代谢的信息,并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A错误;在果实的发育过程中,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乙烯主要促进果实的成熟,B错误;脱落酸能促进叶片和果实脱落,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C错误;赤霉素既能

促进细胞伸长,也能打破休眠、促进种子萌发,D正确。3.D由图可知,第1~4天脱落酸含量增加,由此可推测干旱引起脱落酸含量增加,而脱落酸可促进叶片脱落,A正确;由图可知,随干旱时间增长,气孔关闭,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光合速率降低,B正确;由图可知,第5天浇水后

,叶片含水量逐渐增加,而脱落酸含量逐渐降低,C正确;由图可知,脱落酸含量增加,可导致气孔关闭,故叶面喷施脱落酸会引起气孔关闭,会减少叶片水分散失,D错误。4.B据题分析,物质甲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丛芽,可判断为细胞分裂素;物质乙可解除种子休眠,可判断为赤

霉素;生长素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丙为生长素;脱落酸促进叶片衰老,丁为脱落酸。据以上分析,甲为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A错误;乙为赤霉素,目前获取赤霉素的方法有三种:从植物中提取、化学合成、微生物发

酵,B正确;丙为生长素,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而乙烯促进果实成熟,故成熟的果实中乙烯的作用增强,C错误;丁为脱落酸,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D错误。5.A分析题意,喷施某种植物激素,能使某种作物的矮生突变体长高,说明该矮生突变体体内缺少该激素,且该激

素的受体正常,B、D不符合题意;由于该激素能促进植株长高,因此该激素可为赤霉素,A符合题意;脱落酸与植物的叶和果实的衰老与脱落有关,C不符合题意。6.B赤霉素能打破休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能抑制种子的萌发,据此可推测,唤醒种子的过程中脱落酸与赤霉素的作用效

果相反,A正确;在单侧光的作用下,生长素由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导致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于背光侧,向光侧生长速度慢,背光侧生长速度快,B错误;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促进叶子和果实的脱落,瓜熟蒂落的过程中存在乙烯和脱落酸的协同作用,C正确;细胞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体

,三者相伴推动生命活动进行,因此,物质、能量、信息对生命活动的进行具有重要作用,D正确。7.(1)幼根和幼芽(2)种子萌发果实发育(3)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和光照时间内源(4)种类和数量(初始长度)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解析:(1)植物体内赤霉素合成的主要部位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等。(2

)赤霉素的主要作用包括: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3)由实验可知,茎伸长受抑制的因素包括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和光照时间;赤霉素合成抑制剂是通过抑制内源赤霉素而

发挥作用的。(4)实验中植物茎的种类和数量(初始长度)等均是实验的无关变量。人工合成的赤霉素类调节剂相比植物体产生的赤霉素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专练80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1.D生长素类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在植物体内不能合成,A正确;

生长素类调节剂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B正确;α­萘乙酸可用于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C正确;摘除棉花的顶芽,可以解除棉花的顶端优势,使用α­萘乙酸不能解除棉花的顶端优势,D错

误。2.B据图可知促进插条生根的2,4-D最适浓度是在10-8mol·L-1左右,但不能确定就是10-8mol·L-1,A错误;分析可知高浓度2,4-D能抑制生根,B正确;2,4-D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素,色氨酸在植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

反应不能转变成2,4-D,C错误;最适浓度两侧会有两个不同浓度的2,4-D促进生根的效果相同,D错误。3.C植物合成赤霉素的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A正确;根据题意“DELLA蛋白通过阻遏某些基因的转录从而抑制植物生长发育,而赤霉素能解除细胞中已经存在的DELL

A蛋白的阻遏效果”,说明植物生长——代谢的平衡根本上是受到体内基因调控的结果,B正确;由题可知,赤霉素解除的是细胞中已经存在的DELLA蛋白的阻遏效果,不是通过抑制DELLA蛋白基因的表达解除其阻遏效果,C错误;DELL

A蛋白能阻遏某些基因的转录,同时赤霉素又能解除已经存在的DELLA蛋白的阻遏效果,说明DELLA蛋白分子上可能存在具有不同生物学功能的区域,D正确。4.B由于在植物体内没有分解青鲜素和6-苄基腺嘌呤的酶,故其具有效果稳定的优点,A正确;青鲜素通过改变细胞内的信号通路,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起到抑

制芽生长的作用,B错误;由题意可知,6-苄基腺嘌呤可以促进细胞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也可以促进细胞分裂,故喷洒细胞分裂素也可起到与6-苄基腺嘌呤类似的保鲜效果,C正确;青鲜素会抑制芽的生长,故若马铃薯、洋葱需用于栽种,贮藏时不宜用青鲜素处理,D正确。5.C据题意分析

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处理模式,因变量是花生主茎高度,A错误;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素,且对照组花生主茎的生长会受植物内源激素的影响,B错误;据图可知用爱密挺、碧护和易丰收分别对花生进行处理时,处理3的主茎高度均高于

处理1、处理2的,且三种模式处理下花生主茎高度均高于对照组,故播种前拌种加开花期喷雾处理对花生主茎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好,C正确;用爱密挺、碧护和易丰收分别对花生进行播种前拌种处理,植株的主茎高度分别为51.2cm、49.1cm、52.8cm,仅采

用播种前拌种处理花生以增加其主茎的高度,则选择易丰收最合适,D错误。6.ABC赤霉素类拮抗剂能抑制细胞伸长,在农业生产中赤霉素类拮抗剂能控制水稻徒长、抗倒伏,①正确;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能促进细胞分裂,在农业生产中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能促进西瓜果实膨大,②正确;脱落酸能抑制植物细

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脱落酸类调节剂能抑制细胞分裂,在农业生产中脱落酸类调节剂能抑制土豆储存期发芽,③正确;乙烯类调节剂不能促进果实发育,但能促进果实成熟,④错误。7.D农田生态系统中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的储碳量,该过程主要是利用了物质循环的特点,与植物生长

调节剂无直接关系,A不符合题意;采用间作、套种的措施可以提高植物产量,其原理是保证作物叶片充分接收阳光,提高光能利用率,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无直接关系,B不符合题意;水旱轮作改变了生态环境和食物链,使害虫难以生存,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无直接关系,C不符合题意;尿泥促根与生长素(类似物)密切相关,与题意相符,D符合题意。8.(1)沾蘸(2)A(3)50~80(4)②黑暗③生根数目a.如果甲组的插条生根数目低于乙组b.如果甲组的

插条生根数目高于乙组c.如果甲、乙两组的插条生根数目相当解析:(1)处理插条时,如果生长素类调节剂的浓度较高,适合采用沾蘸法,若生长素类调节剂浓度较低,可以采用浸泡法。(2)A组为蒸馏水组,是本实验的对照组。(3)根据

实验结果,可确定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类调节剂2,4-D质量浓度在50~80mg/L。(4)②为研究光照是否有利于插条生根,应设置有无光照作为自变量进行实验。甲组置于光照条件下培养,乙组则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同时控制好无关

变量,保证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③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计数甲、乙两组插条生根数目。如果甲组的插条生根数目高于乙组,则光照有利于插条生根;如果甲组的插条生根数目低于乙组,则黑暗有利于插条生根;如果甲、乙两组的插条生根数目相当,则光照、黑暗对插条

生根影响相同。专练81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1.A当室外栽培的水仙被移入室内后,光信号发生变化,光敏色素作为光信号的受体感受的光信号发生改变,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导致水仙徒长甚至倒伏,A正确;叶绿素可以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叶绿素本身不传递光信号,B错误;植物的向光性是

指在单侧光的作用下,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于背光侧,导致背光侧生长快,向光侧生长慢,植物向光弯曲。水仙转入室内后,若给以单侧光,植物仍可以发生向光弯曲,C错误;室外栽培的水仙被移入室内后,光照强度减弱,D错误。2.B图甲显示远红光使种子赤霉素含量下降,进而抑制种子萌发,与图乙结果相符,而

不是远红光处理莴苣种子使赤霉素含量增加,A错误;图甲显示红光能使种子赤霉素含量增加,其机理为红光将光敏色素激活,进而调节相关基因表达,B正确;图乙显示红光处理6天左右莴苣种子开始萌发,赤霉素处理10天时莴苣种子开始萌发,两种处理莴苣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不同,C错误;

红光处理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会抑制种子萌发,二者作用相反,所以红光处理结合外施脱落酸,莴苣种子萌发率比单独红光处理低,D错误。3.C第1组未经低温处理,冬小麦不能抽穗开花,而第2组经低温处理,冬小麦抽穗开花,说明温度

是决定冬小麦抽穗开花的环境因素,A正确;第2组经低温处理,冬小麦抽穗开花,而第3组先低温处理后高温处理,冬小麦不能抽穗开花,说明高温可以解除冬小麦的春化作用,B正确;细胞中原来就存在这些特殊蛋白质基因,只是这些基因在低温条件下进行了选择性表达,C错误;北方春季补种的冬小麦只

会长苗不会开花结果,因为没有经过低温处理,D正确。4.(1)5、6长(2)夜间的长度对于植物A、B,只有闪光打断黑暗时间会改变开花情况,而短暂的暗处理打断光照时间不改变开花情况(3)在夜间用闪光处理或者延

长光照时间解析:(1)组5用大于12~14h日照处理后植物B开花,组6用少于12~14h的日照处理后植物B不开花,通过组5、6对照可判断植物B是长日照植物。(2)从组3和组4对照、组7和组8对照结果可知,只有闪光打断黑暗时间会改变开花情况,而短暂的暗处理打断光照时间不

改变开花情况,这说明影响植物开花的关键因素是夜间的长度。(3)由组5和组7结果分析可知,若要植物B提前开花,可以在夜间用闪光处理或者延长光照时间。专练82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综合练1.B从坐标曲线中可以看出,浓度大于c时,生长素对器官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即高浓度抑制生长;浓度小于c时,生

长素对器官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即低浓度促进生长。2.A春夏开花的植物(牡丹)需要的白天光照时间较长,秋冬开花的植物(菊花)需要的光照时间较短,A正确;有些植物如黄瓜、棉花、向日葵等,它们开花与光照长短没有关系,B错误;影响

芍药开花的主要因素是光照时间(光周期),C错误;植物接受光信号刺激的光敏色素等主要分布在分生组织,如花芽,不是花瓣,D错误。3.C受到光照射后,植物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经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A正确;植物的根、茎中有感受重力的

细胞和物质,可以将重力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造成生长素分布不均衡,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B正确;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调节植物各项生命活动,但是激素不直接参与各项化学反应,C错误;春夏季气温、水分等环境条件较好,细胞体积大,植物生长快,形成的木材质地稀疏

,颜色较浅,反之,秋冬季颜色较深,形成年轮;有些植物在生长期需要经历一段时期的低温之后才能开花,这种经历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春化作用,因此这两种现象都能体现温度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调节,D正确。4.D根据实验的单因子变量原则,自变量应该是光周期和光周期

处理部位,因变量是植物是否开花,A错误;从图中可知,无论是长日照还是短日照处理顶部,只要用短日照处理下部叶片,植物都开花,说明菊花开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是植物体的下部叶片,B错误;由图中实验结果可以推知,菊花是短日照植物,要使其提前开花,应该缩短光照时间,C错误;由图中实验结

果可知,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菊花开花感受光周期的部位是植物体的下部叶片,D正确。5.BD由于m1做接穗,野生型做砧木,但是接穗叶片不能表达PI­Ⅱ,说明m1对JA不敏感,A错误;分析第一组试验可知,野生型做接穗,野生型做砧木,接穗叶片和砧木叶片都表达PI­Ⅱ,说明嫁接也产生轻

微伤害,可导致少量表达PI­Ⅱ,B正确;m1对JA不敏感,m2不产生JA,故嫁接类型m1/m2叶片创伤,m1中不会大量表达PI­Ⅱ,C错误;嫁接类型m2/m1叶片创伤,m1合成JA,运输到m2中感应JA而产生PI­Ⅱ,D正确。专练83种群的

数量特征1.B调查种群密度时,调查对象为所有生长阶段的个体,所以仅调查树上蝉的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种群密度的大小,A正确;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若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但迁入率大于迁出率时,种群的数量不一定下降,B错误;放开三孩政策

可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由于生男生女的概率相同,故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C正确;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某农田内蚯蚓的种群密度,该方法只能大致估算出种群密度的大小,因此结果与真实值有差异,D正确。2.B据图可知,a、b两点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

值相等,但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所以a、b两点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等,A错误;根据“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可知,当出生率/死亡率小于1时,出生率-死亡率小于0,即增长率小于0,B正确;a~b时间段内,由于出生率-死亡率大于0,即种群增长率大于0,此时

间段内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该时间段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错误;b~c时间段内,当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时,该鲤鱼的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当出生率/死亡率小于1时,该鲤鱼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D错误。3.C根据分析可知,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故应求出每个

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4.A①⑤分别为出生率、死亡率,与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A正确;②为年龄结构,可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可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并非所有种群都具有此特征,B错误;③为种群密度,反映种群

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C错误;④为性别比例,种群的性别比例只会影响出生率,不会影响死亡率,D错误。5.D红外触发相机监测野生动物的方法是一种新型调查手段,特别适用于对活动隐秘的大中型、珍稀兽类、鸟类的记录。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

动物的物种数目,即物种丰富度,A正确;标记重捕法需要捕捉动物并标记后再次捕捉,故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B正确;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得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即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C正确;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D错误。6.C种群的自然增长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增长的个体数原来个体数×100%表示,A错误;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该动物的种群密度,B错误;年龄金字塔的宽

度代表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所占的比例,年龄金字塔可体现种群中各年龄组间个体数量比关系,C正确;性别比例会通过影响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D错误。7.B调查林中稀有高大乔木的数量时宜采用逐个计数法,A错误;鸟类种群中各个个体的鸣叫声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而可根据

鸟类鸣叫的差异进行种群密度调查,B正确;估算某种山花种群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在随机取样的条件下,不得舍弃数值最大的样方,C错误;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应进行随机取样调查,而不是选择该植物分布密集的区域,D错误。8.D种群的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图示只能表示昆

虫种群在某时期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不能得出该种群的存活曲线为凹型,A错误;常用性引诱剂来诱杀种群内的雄性个体,改变种群的正常性比率,会影响雌性个体的正常交配,对生殖期的个体最有效,B错误;由图示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目前呈现增长型,若环境条件不变,种群数量会不断增长,之后年龄结

构逐渐转变为稳定型,C错误;由于生殖后期个体不再进行繁殖,而生殖前期个体数量远多于生殖期,则生殖前期个体获得的杀虫剂抗性遗传给后代的概率最大,D正确。9.(1)11(2)3(3)标记重捕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样方数量不宜太少(4)3200大解析:(1)样方内个体计数时,注意

样方内部、相邻两边及其顶点个体均计数(一般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2)第1组和第6组为不真实值,要舍去,然后把剩下的8组数值相加,求平均值。(3)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范围大的动物,如灰喜鹊,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在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要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要

适宜,样方数量不宜太少。(4)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公式为:初次捕获标记数个体总数=重捕的标记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故该草原兔子种群数量为128×1004=3200(只)。如果兔子第一次捕捉后更难捕捉,会使重捕的标记个体数值偏小,最终导致个体总数计算值大于实际值。1

0.(1)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且一致;样方数量适宜(2)(S×n)/m(3)对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解析:(1)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方法的实质是样方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方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随机取样,使调查结果不受主观

因素的影响;二是样方的大小适宜且一致,样方大小应视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三是样方的数量应适宜,样方数量过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较大,样方数量过多,花费的时间、精力较大。(2)假设调查区域内种群数量为

x,根据比例相同原则,x/S=n/m,故x=(S×n)/m。(3)与标志(记)重捕法相比,借助空中拍照技术实施调查对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也相对简便。专练84种群数量的变化1.D“J”形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而“S”形曲线的增长率是逐渐下降的。2.D“J”形增长曲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可

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A正确;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呈现“J”形,B正确;由于种群一直在增长,后一年比前一年多,所以曲线中λ大于1,C正确;种群的增长率是固定的,但增长速率不是固定的,

D错误。3.Br对策的有害生物只有稳定平衡点(S点),没有绝灭点(X点),很难被人们彻底清除,A正确;当种群基数低于绝灭点(X点)时,K对策的生物种群增长率可能为负值,B错误;K对策的珍稀濒危生物的种群数量可能低于X点,导致种群数量减少,濒临灭绝,

C正确;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该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D正确。4.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当地环境可能不适宜其生长繁殖,故其增长也不一定呈“J”形。呈“S”形增长的种

群,其增长速率最大值一般出现在K/2时,只要统计此时的种群密度就可估算出K值。5.C试管4培养液少,初始接种量多,最先达到K值,A正确;种群的K值决定于营养、温度、空间等培养条件,与接种量无关,B正确;试管1和3的起始酵母菌数不同,环境阻力不同,种群数量的变化不同步,C错误;继续培养,因营养缺乏,

代谢产物积累,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4支试管中的种群数量均下降,D正确。6.B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环境中的种群数量有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但是不能长时间维持,A错误;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只与环境的变化有关,环境条件若改变,环境容纳量

也会改变,B正确;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无环境容纳量,C错误;在自然条件下,冬季植食动物的食物减少,其环境容纳量会减小,D错误。7.D图示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的方法属于抽样检测法,A正确;对压线的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遵

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压线的酵母菌数是2个,小方格酵母菌细胞通常计数为6个,B正确;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再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并用滤纸吸去多余的菌液,C正确;加完样液后应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观察计数,以避

免出现误差,D错误。8.D绵羊种群数量除与环境条件有关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增长率一直下

降,故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倍数一直减小,B错误;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会随着绵羊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错误;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则绵羊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受影响,故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9.D该种群的数量增加,无法判断环境容

纳量,A错误;该种群进入这个环境后不能确定呈“S”形增长,B错误;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该物种进入该岛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C错误;该种群的增长原因是岛屿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等,D正确。10.(1)Sa/2(2)减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解析:(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固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由于受到营养物质和空间的限制,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值后趋于稳定的菌种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形,在种群数量为K/2=a/2时,种群增长最快。(2)环境容纳量(K

值)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的K值大小由其生存的环境决定。若将该菌生存的液体培养基的量减少,其K值减小。若增加该菌的接种量,其K值不变,但到达K值的时间减少。专练85种群数量的变化图像分析1.A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

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则图中K值为665,A正确;图中表示“S”形曲线,而J型曲线表示种群的指数增长,B错误;在第9年的种群数量为K/2,则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错误;将种群移入更大空间,K值增加,D错误。2.B甲种群在0~t2段,比值小于1,种群数

量减小,故甲种群在0~t2段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A错误;乙种群在0~t1段,比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正确;乙种群t3后λ等于1,种群数量不再变化,此时种群数量最少,C错误;甲种群在t3后,λ大于1,且保持不变,

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D错误。3.D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为“J”形曲线,在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一般为“S”形曲线;两曲线之间的数量差值就是由于环境阻力而淘汰掉的个体数。4.Cc点种群增长速率

大于0,所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c点比a点种群数量大,所以种内竞争程度较高,B错误;b点对应于种群的K/2,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为2b,C正确;根据标记重捕法的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

记后重新捕获数,可得,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D错误。5.D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种群“S”形增长曲线的模式图,d点对应的值100,是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b点对应的

种群数量是50,即为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在0~10年之间,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K值时增长速率下降至0,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6.(1)“J”(2)2500(3)a环颈雉生活的空间条件、食物等充裕,气候适宜,也没有敌害,因此环颈雉的种群数量

增长迅速(4)“S”(5)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6)1.69N0解析:(1)由题图可知环颈雉刚引入该岛的增长曲线为“J”形。(2)由题图可知环颈雉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即K值为2500。(3)从a点开始,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由缓慢逐渐加快,原因是环颈雉生活的空间条件

、食物等充裕,气候适宜,也没有敌害,因此环颈雉的种群数量增长迅速。(4)在1937~1942年,环颈雉的增长曲线相当于“S”形。(5)环颈雉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6)由于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3,所以该种群是以“J”形增长

曲线增长的,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1.32N0,即1.69N0。专练86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其中温度、阳光等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A错误;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很多,且会对生物造成多方面的影响,阳光、温度、水等非生

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B错误;干旱导致火灾与种群数量无关,因而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天敌数量不变、种群密度及种群数量越大,该种群受天敌的影响就越小,D正确。2.D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由于鱼苗在此期间没有进行繁殖,且鱼苗之间

存在种内斗争、鱼苗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同时鱼苗需要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因此该鱼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丙曲线符合;投放初始时鱼苗的个体重量小,随着鱼苗的生长,个体重量逐渐增加,达到该种鱼的最大重量后可保

持相对稳定,乙曲线符合;投放初始时鱼苗的个体重量小,种群总重量也小,随着鱼苗的生长,种群总重量逐渐增加,但由于空间、资源等有限,后期会不断有鱼死亡,因此种群总重量逐渐减小,甲曲线符合,D正确。3.D题目中所描述的草本植物种群数量是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与气温、光

照、降雨有关,与动物采食无关。4.A温度是影响生态系统中植物生长的重要非生物因素之一,A错误;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均可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般情况下使种群数量保持在K值附近波动,B正确;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程度与

种群密度有关,因而被称为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种群数量的变化会受到非生物环境、食物和天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种群数量变化包含种群数量的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D正确。5.C气温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

制约因素;蝗虫原本就会在秋季死亡,降温使它们死亡前没有产生后代,导致出生率下降,所以C正确,A、B、D错误。6.D甲区域和乙区域受到的光照强度差别不大,由甲区域常年积雪可知,该区域温度较低,限制小灌木在此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A错误;小灌木(M)在乙、丙两区域均能生长,丙区

域的高大乔木阻挡了阳光的照射,使得矮小灌木受到的光照强度低,说明温度不是主要的密度制约因素,光照强度是主要的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增加,郁闭度指数增加,分析图2,郁闭度指数与树线上升

的幅度呈负相关,C错误;乙区域的郁闭度指数越高,说明灌木和草本植物长得越茂密,越不利于刚出土的乔木幼苗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利于其繁殖和生长,D正确。专练87群落的结构1.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是多个物种,既不构成种群也不构成群落。2.BCD竹林中的所有竹子所属范

围不是群落,A错误;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与栖息空间、食物有关,由植物分层决定,B、C正确;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湿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D正确。3.A蝙蝠与猪笼草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原始合作。4.A5.C生态位宽

度是指生物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反映的是生物可以利用的生态资源综合指标,生态位宽度反映物种或种群对环境和资源的利用程度,生态位窄的物种在资源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容易被淘汰,A正确;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以及生物对环

境长期地适应,不同生物之间的生态位发生了分化,B正确;如果资源丰富,两种生物可以共同利用同一种资源而不给对方造成损害,即不存在竞争,只有当资源短缺时才会发生竞争,C错误;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资源因素(食物、营养成分、空间等)时

,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所以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生态位有重叠,D正确。6.D阳光、温度、水分的季节性变化是引起群落季节性变化的重要非生物因素,A正确;群落的季节性变化表现在外貌和结构随季节变化而发生规律性变化,B

正确;某些地区在不同季节环境变化较大,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较大,而某些地区在不同季节环境变化较小,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较小,C正确;群落的季节性变化可表现在草原上动物的迁徙、海洋中鱼类的洄游等方面,D错误。7.B鸵鸟视觉敏锐,斑马嗅觉出众,它们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利用、互通信息以

避强敌,分开也可以较好生活,它们的关系为原始合作,①正确;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关系是互利共生,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②正确;两个物种之间的捕食关系可使两种群数量发生周期性变化,食物增多,天敌增

多,天敌增多导致食物减少,食物减少又导致天敌减少,③正确;在多种种间关系中,捕食关系、寄生关系和种间竞争关系均可用于控制有害生物数量,④错误;如果草原上食草动物大量减少,则草原上的草本植物会增加,食肉动物数量会减少,⑤错误;捕食关系中,若捕食者减少,则被捕食者先增加后减少,⑥错误;综上

可得,正确的有①②③三项,B正确,A、C、D错误。8.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装置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保存在70%的酒精溶液中。9.A在垂直方向上,森

林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①③正确;森林群落中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②错误;森林群落中动物也有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④正确;群落结构的形成是在

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⑤正确;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对光的利用有关,除了光照,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水分、无机盐等,⑥错误。1

0.(1)均匀分布开花前分解者(2)营养该种鸟的取食对象处于不同的营养级体温(3)物质良性循环解析:(1)均匀分布是种内竞争的结果,当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了某草本群落,取得绝对的优势地位时,种群内的个体种内竞争激烈,故其分布型更接近均匀分布,有利于种群个体发展;为了清除

加拿大一枝黄花,通常采用人工收割并使之自然腐烂的方法,收割的适宜时机应在开花前,防止该种群开花后结种子,否则自然腐烂后会将种子留在土壤中;收割后的加拿大一枝黄花自然腐烂是分解者的作用,加快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积聚的能量以化学

能的形式流向分解者。(2)加拿大一枝黄花与昆虫、鸟类和鼠类等共同组成群落,它们之间建立起以吃与被吃的营养关系为纽带的食物网;由于在食物网中,某种鸟的取食对象处于不同的营养级,故其可以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处于不同的环节;鸟类是恒温动物,需要分解有机物释放热能以维持体温的恒定,故若昆虫

与鸟类单位体重的同化量相等,由于鸟类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维持体温的部分较多,故昆虫比鸟类体重的净增长量要高(说明鸟类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更少)。(3)由于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生长迅速的特性,故它虽存在危害,但可运用生态工程中的物质良性循环技术,在造纸、沼气发酵、肥田等方面加以利用。11.(1

)幼年个体数多,老年个体数少(2)样方法标志(记)重捕法(3)(物种)丰富度(4)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动物的有氧呼吸提供氧气;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土壤小动物的活动可疏松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动物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解

析:(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当幼年个体数多而老年个体数少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上升,此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2)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双子叶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

动能力弱的动物适合采用样方法;对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适合采用标志(记)重捕法。(3)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4)该林地中,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为动物的有氧呼吸提供氧气,植物的叶片

、果实等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植物的存在还能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能增加土壤的透气性,进而促进植物根部细胞的有氧呼吸,动物还可以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动、植物在生态系统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专练88群落的主

要类型1.BA、D项是草原的特征,C项描述的是群落垂直结构分层现象,但乔木不可能仅有一层,可能存在少数几层,因为乔木不是同一物种。2.C题中信息说明水是限制生物分布,特别是陆生动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故C符合题意。3.C荒漠生物群落分布于极度干旱区,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

、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因此,荒漠和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均具有抗旱的结构特点,A正确;在陆地生物群落中,森林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高,B正确;荒漠生物群落和森林生物群落均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C错误;荒漠、草原和森林生物群落在陆地上的分布与其所处的地

理位置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规律性,D正确。4.D海洋生物群落中具有数量众多的微小浮游植物以及种类繁多的动物,其物种丰富度高于荒漠生物群落,空间结构也更复杂,A、B正确;在干旱的荒漠和海洋的高浓度海水中生活的动物,均具有较强的保水能力,C正确;海洋生态系统由于其环境的特殊性,外貌特征受环境影响不大,

荒漠生态系统沙砾裸露,植被极度稀疏,两种生物群落的外貌特征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D错误。5.D森林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D错误。6.B有些陆生动物也可以捕食水中的小动物,与水中的肉食性动物之间形成种间竞争关系,B错误

。7.B荒漠非常干旱,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生物通常具有耐旱特性,例如具有肉质茎的植物,表皮外有角质鳞片的爬行类动物,A正确;动植物种类较少、植物叶片狭窄、动物行动迟缓的群落为荒漠生物群落,B错误;在我国,东部湿润地区随处可见森林;在内陆半干旱区,分布有大片的草原;再到西部的干

旱区,则出现荒漠群落,C正确;海洋的浅海区,具有众多的微小浮游植物和海带、裙带菜等藻类的群落为海洋生物群落,D正确。8.C不同的陆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完全相同,并且是可变的,存在季节性变化,A正确;热带雨林中空气流通不畅,植物大多有艳丽的花朵和鲜艳

多汁的果实以吸引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在落叶阔叶林春天开放的花多数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能借助风力传播,B正确;有些生活在草原群落的动物也可以生活在森林群落里,如田鼠等,C错误;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这些特征的形成是长期自

然选择的结果,这些特征的形成使草原植物能抵抗干旱,D正确。专练89群落的演替1.C植物群落演替常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A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弃耕农田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

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一般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弃耕农田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其上的演替不需要经历苔藓阶段,C错误;在演替过程中,通常群落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多,群落一般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

展,D正确。2.A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会增多,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变复杂,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来越强,A正确;净生产量通常是指从无机营养生物(自养生物)的光合成生产量以及化学合成生产量中减去呼吸消耗量而言,在该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

变化趋势是增加后减少再稳定,B错误;随着演替的进行,灌木和乔木逐渐占据优势,草本植物因为对光照的竞争不占优势,故其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小,C错误;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数目会增多,但植物个体总数不一定越来越多,D错误。3.D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A正确;群落的演替是指在生

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优势群落代替另一个优势群落的演变现象,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种都在不断变化,B正确;次生演替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演替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C正确。4.A群落的演替只是优势物种的取代,原先的物种并没

有消失,A错误;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B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先出现,接着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C正确;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稳定,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积极影响,D正确。5

.A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火灾后的森林具备演替为森林的环境条件,经过长时间的演替,甲地可重现森林,B正确;初生演替过程中地衣出现比苔藓早,C正确;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

正确。6.B由于该耕地上的生物群落能演替至阔叶林群落,说明该弃耕地所处气候条件相对比较适宜,A正确;该弃耕地演替过程中土壤表层有机物逐渐增多,土壤的保水能力逐渐增强,B错误;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的优势物种分别是艾蒿和荆条,由草本群落演替至灌木群落

的过程中,艾蒿的优势地位被荆条取代,C正确;该耕地上发生图示顺序的群落演替,是人为弃耕所致,与正常耕地上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均不同,D正确。7.B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是同一物种内部的生长现象,不属于演替,A错误;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浮叶根生植

物和挺水植物属于不同的物种且挺水植物在竞争阳光中更占优势,群落的优势种可能发生变化,B正确;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是发生在荷塘中的过程,是荷花这一物种的自然生长现象,不属于演替,C错误;在常

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过程中不涉及两个物种之间的更替,不属于演替,D错误。专练90种群及其动态和群落及其演替综合练1.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均属于次

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越多,种间竞争就越激烈,对资源的利用就越不充分,C错误;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不能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D错误。2.

B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A正确;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错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结构,C正确;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

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D正确。3.A由题干信息可知,两个物种的分布有部分重叠,说明占有的生态位有重叠且存在种间竞争,A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星状小藤壶生活在较高处,藤壶生活在较低处,两个

物种的分布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星状小藤壶的生长受生物因素(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的共同影响,C错误;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藤壶固着在礁石上,调查其数量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D错误。4.C种群

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数,先分别计算出1972、1973、1974、1975这几个年份的种群数量分别约为400只、800只、640只、492只,然后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绘制出鸟类种群的增长曲线,结果与C相符。5.A该鲫鱼种群

的年龄结构表现为幼年个体多,而年老的个体少,则该鲫鱼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由图可知,该鲫鱼种群的雌雄个体数量接近,B正确;该鲫鱼种群为增长型,说明种内竞争不太激烈,但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其种内竞争可能会加

剧,C正确;冬季低温条件下,环境条件会影响鲫鱼的生长发育,据此可推测该鲫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冬季可能下降,D正确。6.D分析题意可知,沿着生态系统的边缘产生了有差异的环境条件,形成“边缘效应带”,该区域的环境更加多变,故处于边缘效

应带的物种可能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A正确;处于边缘效应带的生物竞争激烈,可能比生活在森林深处的鸟类更警觉,B正确;黑光灯能用于诱捕趋光性昆虫,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边缘效应带中某种趋光昆虫的种群密度,C正确;由题干信息边缘效应“群

落结构复杂”,可知物种丰富度会更大,D错误。7.D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但最终是否能演替成为森林,还要看环境条件,故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①正确,②错误;甘蔗田物种比较单一,弃耕后,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

越来越高,③正确;该杂草地动物有分层现象,该杂草地也存在垂直结构,④错误;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⑤正确。8.B题中上图表示的是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M对甲的影响,浓度高落叶率提高,和对照

组4比较,3的落叶率低,是较适宜浓度;题中下图表示植物生长调节剂M对乙的影响,目的是为阻断植物乙的传播和蔓延,落叶率高更有利于阻断乙的危害,综合分析曲线3对应的浓度最好,M的稀释浓度应选用1/400,A正确;植物乙对照组的曲线逐渐下降,说明落叶率下降,说

明其生长逐渐增强,B错误;喷施M应该减弱对甲果实的影响,避免影响产量,而对于乙应该防止其结果,所以时间应选择甲果实采收后,乙果实未大量成熟前,防止其种子传播,C正确;植物生长调节剂M可提高落叶率,和脱落酸的作用相似,D正确。9.D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气候

不同引起的结果,A错误;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不是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这不是一个群落的内部空间上的配置,而是许多不同群落的垂直分布,B错误;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动物的垂直结构,所以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有关,C错误;蝶类物种多样性与

各垂直带气候特征(如光照、温度)有关,D正确。10.(1)A垂直分层消费者分解者(2)次生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3)A(4)微生物分解解析:(1)根据调查结果,物种数目最多的地点是地点A,所以地点A物种丰富度最大。地点B处草、蕨类植物、灌

木、松树以及落叶树都有分布,体现了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层现象。A区域可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除了表中列举的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以外,还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2)如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被彻底烧光,则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将向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方向发展。(3

)在同等光照强度下,能更有效利用光能的地点是植物垂直分层明显的群落,应该是地点A处。(4)土壤中的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专练91生态系统的结构1.D“春江水暖”涉及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不符合题意;“竹外桃花三两枝”、“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了

生产者成分,B不符合题意;诗句中的鸭和河豚属于消费者,C不符合题意;诗中没有涉及到分解者,D符合题意。2.C化能自养生物是生产者,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大肠杆菌寄生在人体细胞内属于消费者,但其还可以作为分解者,故一种生物不一定只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组成成分,

B错误;消费者通过自身代谢,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可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C正确;细菌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消费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D错误。3.C绝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还有一部分动物是分解者;细菌大多数

是异养生物,少部分是自养生物;有些植物不属于生产者,如菟丝子。4.B图中只有两条捕食食物链,即为草→兔→狐,草→昆虫→鸡→狐,①正确;细菌属于分解者,与狐之间不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②错误;营养级是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细菌属于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成分,③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④正确。5.A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分解者能把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A错误,B正确;温带落叶林气温比北方

针叶林高,温带落叶林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较强,C正确;分解者大多是需氧型生物,沼泽淤泥因缺氧导致分解作用弱,可用于开发有机肥料,D正确。6.B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而食草鸟和食虫鸟不是同种生物,A错误;猫头鹰占有营养级不止一个,在草→食草鸟→猫头鹰中猫头鹰为

第三营养级,在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中猫头鹰为第四营养级,在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中猫头鹰为第五营养级,B正确;该食物网中猫头鹰属于顶级消费者,因此不会有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C错误;如果昆虫突然减少,食草鸟

的数目将先增加后减少,D错误。7.D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题图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为丙→甲→乙→丁,因乙以甲为食,所以当乙的数量增加时,甲的数量就会下降;由于甲以丙为

食,所以甲的数量下降时,丙的数量会增加;又由于丁以乙为食,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丁因食物充足而数量增加,故本题选D。8.(1)有机物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2)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

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3)主动解析:(1)蚯蚓是异养型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2)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为以下几个方面:待分解

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3)植物从土壤中吸收NO-3通常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的。专练9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C杂食动物既捕食植物,又捕食动物,如果捕食植物,就是第二营养级,捕食动物,就是第

三营养级或更高营养级,所以不同食物链中的同种动物会处于不同的营养级,A正确;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量来源于太阳,B正确;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C错误;因为第一营养级是植物,第二营养级是动物,食物链是单向的,能量流动也就是单向的,D正确。2.C

某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剩下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故A正确。据题中信息知,组织生长效率是指生物的净生产量与同化量的比值。一般来说,随营养级增加,生物的净生产量下降,同化量也下降,但不能确定组织生长效率逐级递减,C错误。提高肉牛的组织生长效率,可提高其净

生产量,进而提高牛肉的产量,D正确。3.A图中的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A正确;图中的e表示细胞呼吸散失的能量,B错误;d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和第二营养级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其中第二营养级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属于该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二营养

级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的同化量,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之比,再乘以100%,通常为10%~20%,而a表示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f与a的比值可能小于0.1,D错误。4.D照射到A上

的太阳能不能被全部固定只是说明照射的太阳能并没有完全流入生态系统中,不能解释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5.D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表中d的能量值最大,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的

是871.27×105J·m-2,A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d属于第一营养级,a属于第二营养级,b属于第三营养级,c属于第四营养级,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5.91×105÷(141.10×105)×100%≈11%

,B正确;c所含能量最少,为该生态系统的最高营养级,由于重金属在生物体内不能被分解,因此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逐渐积累,故c中重金属的含量最高,C正确;4个营养级的生物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

该河流生态系统应包含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D错误。6.B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图中①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7.(1)保证被捕食者的能量能够持续流向捕食者,有助于捕食者的生存(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湖泊解析:(1)在

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会因食物匮乏而无法生存,这一现象可以保证被捕食者的能量能够持续流向捕食者,有助于捕食者的生存。(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林德曼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发

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这两个明显的特点。8.(1)种间竞争5.5×103kJ(2)蛙同化的能量用于蛙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解析:(1)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关系如图1所示,C、B、D都捕食E,故C、B、D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若生产者和消费者

之间的食物关系如图1所示,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E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为1×106kJ,则第二营养级能够得到1×106×10%=1×105,B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为2×104kJ,所以C、D得到能量为1×105-2×104=

8×104,D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是2.5×104kJ,则C得到能量为8×104-2.5×104=5.5×104,当A只捕食C时,则A的能量值是5.5×104×10%=5.5×103kJ。(2)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向蛙类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图中的D表示通过呼

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图中A表示蛙同化的能量,B表示用于蛙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专练9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和计算1.A夏季草原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羊的数量远少于第一营养级牧草的数量,其数量金字塔为金字塔形,而森林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昆虫的数量远多于第一营

养级乔木的数量,其数量金字塔为倒金字塔形,故A正确,B、C、D错误。2.C输入此生态系统的能量除了生产者的总初级生产量,还有外界输入的有机物,A错误;生物量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不仅仅是未利用部分,B错误;据图分析,图为该农场的某年能量流动示意图,A是生产者,其

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25+39+16+5=85J/(m2·a)。B是第二营养极,总能量为16+2=18J/(m2·a)。C是第三营养级,总能量为3+8=11J/(m2·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B是第二营养级,总能量为16+2=18J/(m2·a)。C是第三营养级,其从第

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3J/(m2·a),则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3÷18×100%=16.67%,C正确;B流入D的能量包括C的粪便中的能量及其遗体残骸中的化学能,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D错误。3.C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500-100=400kJ,其中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

和繁殖的能量为乙240kJ,A错误;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有240-48+第三营养级的粪便量>192kJ流向丁,B错误;第二营养级能量比第一营养级少,且能量流动不可逆,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C正确;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500-100=400kJ

,第三营养级的摄入量为48kJ,同化量<48kJ,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48÷400×100%=12%,D错误。4.B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所含有的能量是生产者同化的,应该由生产者传递给

分解者,用C1表示,A错误;生产者的同化量是W1或(A1+B1+C1+D1),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是D1或(A2+B2+C2+D2),所以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D1/W1×100%或(A2+B2+C2+D2)/W1×100%,B正确;由“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

育和繁殖等的能量”可知,图1中B1+C1+D1的总能量和图2中C都可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错误;该鱼塘中消费者所含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鱼饲料中有机物的化学能,因此消费者所含的总能量有可能多于生产者,D错误。5.Ca在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c

能捕食a、b、e,属于消费者,A错误;b在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B错误;c和f都能捕食生产者a、b,也都能捕食消费者e,所以c和f属于杂食动物,C正确;d是植食动物,但由C选项解析可知,f属于杂食动物,D错误。6.(1)11

1生产者(2)13.520(3)60%(4)①呼吸作用消耗②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③分解者解析:(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的总量为:118872百万千焦-118761百万千焦=111百万千焦。(

2)从A到B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5÷111)×100%=13.5%;从B到C能量的传递效率为:(3÷15)×100%=20%。(3)异化作用是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是:(1.8÷3)×100%=60%。(4)

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全部能量的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②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③少量能量被分解者利用。7.(1)水草→甲→丁(2)丙和丁捕食和种间竞争(3)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4)大于

(5)丁(6)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有限解析:(1)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水鸟可以捕食3种鱼,图中第二营养级中甲的能量可以流向第三营养级丙、丁,则图1中缺少的食物链为:水草→甲→

丁。(2)图1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丙、丁;丁与丙都捕食乙,同时丁还捕食丙,因此丁与丙之间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3)图2中乙固定的能量除了流向丁和分解者外,还应该包括流向丙和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4

)结合图1和图2分析,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固定的能量是25000kJ/(m2·a);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甲、乙,固定的能量应该多于1900kJ/(m2·a),因此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应该大于1900÷25000,即大于7.6%。(5)因为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所

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该农药的含量越高,即丁的农药含量最高。(6)由于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污染物排放容易导致水质恶化。专练9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B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促进CO2的

吸收以及减少CO2的排放,从而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其遗体、粪便还会被分解者利用,不会缓解碳排放,B错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增强,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加剧,C正确;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

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能够充分利用光能,有助于碳的固定,D正确。2.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虾池中有机碎屑含量增加,水体中N、P等无机盐增多,水体富营养化严重,A错误;藻类作为生产者,在物质循环中占主要地位,B正确;

浮游动物摄食藻类,同时浮游动物又摄食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和有机碎屑提供营养,D错误。3.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过程,消费者通过捕食或寄生获得上一营养级生物有机物中的碳,再通过呼吸作用将有

机物氧化分解,C元素以CO2的形式被释放到无机环境,所以消费者参与了碳循环,A错误;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环境中的CO2合成有机物,此过程是C元素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的最主要途径,同时也为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有机物

来源,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动物粪便中有机形式的碳分解成CO2回归无机环境,这是C元素从生物群落流回无机环境的重要一环,C正确;综上分析可知,通过光合作用C元素以CO2的形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通过各生物成

分的呼吸作用又以CO2的形式从生物群落流回无机环境,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D正确。4.B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形式是CO2,在生物群落内传递的形式是有机物,A正确;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

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由于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因此有害物质的循环也具有全球性,B错误;某些物质具有生物富集的特点是因为其形成脂溶性物质,进入到细胞中不易被生物体排出从而不易被降解,C正确;生态系统中使CO2进入生

物群落的途径主要是光合作用,其对应的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D正确。5.D调查乙中水稻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A正确;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a>(b+c+e),B正确;碳循环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即图中乙、丁两生物成分,C正确;图中e表示被分解者分解

利用的能量,不包括未被利用的能量,D错误。6.A图甲中A为生产者,图乙中A为生产者,图丙中E为生产者,A错误;图甲中C为消费者,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图乙中A为生产者,E为分解者,

B、D为消费者,它们共同构成群落,碳元素在其中传递的形式主要是有机物,C正确;若要使图甲、乙、丙表示完整的碳循环,需补充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部分,D正确。7.B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CO2的排放,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

环的平衡,A正确;物质循环是在生物圈的范围内,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进行的,B错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CO2,可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进而促进碳循环,C正确;生物圈

在物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D正确。8.B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A错误;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有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

,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光,是物理信息的传递,B正确;捕食关系是指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硬壳蟹(非蜕壳)和软壳蟹(蜕壳)属于同一物种,两者之间的摄食关系不属于捕食,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9.(1)分解者分解有氧呼吸无氧

呼吸(2)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绿色植物(3)B、C(4)CO2或碳酸盐CO2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图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箭头,即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绿色植物,因为这是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如果没有这一光合作用的途径,碳循环便不能进行;图中A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它将有机物氧化分解,

释放出能量,同时产生CO2,与此本质相同的是B和C,它们都是呼吸作用,而D则是燃料燃烧释放CO2,不属于生物的呼吸作用。10.(1)群落的物种组成次生(2)“S”环境容纳量(3)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4)含碳有机物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解析:(1)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由于原有的土壤条件等都有保留,所以该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由于池塘

空间和资源有限,其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形曲线增长。当该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环境容纳量。(3)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和被下一营养级同化以外,还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高温度可能会导致每一营养级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4)碳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

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所以具有全球性。专练9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B“植物开花”是通过光来传递信息的,这属于物理信息;“昆虫的性

信息素”是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的,这属于化学信息。2.C候鸟南飞是鸟感受到光照的刺激而出现的行为,光属物理信息。3.B“黄鸟于飞,集于灌木”是指黄鸟在灌木丛中上下翻飞的行为,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属于行为信息;“其鸣喈喈”是指黄鸟鸣叫声婉转清丽,属于物理信息。4.B某

动物通过分泌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这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该动物与异性属于同种生物,不能体现种间关系,B错误。5.D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传递能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6.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指组成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以某种形式传递某些信号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因此B项不属于信息传递的范畴。7.C昆虫散发的性外激素传递信息和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的行为都属于调节种内关系;莴苣在适宜

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体现了信息传递对生命活动的作用;草原返青时,为捕食者提供了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调节种间关系时的作用。8.A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也有单向的,例如植物开花需要无机自然界发出的光就属于单向传递,A错误;黄鼠狼释放

的臭气是一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B正确;非洲狮和角马之间存在捕食关系,二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饲养蛋鸡时,延长对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是利用光照对动物繁殖的影响,属于物理信息的利用,D正确。9.(

1)捕食和种间竞争(2)有利通过捕食,使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死亡,客观上促进了害虫A种群的发展,有利于害虫A种群的生存(3)调节解析:(1)根据题干可知,小蜂吃害虫,小鸟捕食害虫A和小蜂,因此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2)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和

年幼的个体,客观上促进了种群的发展。(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专练9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即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来实

现的,A正确;同等强度干扰下,因为沙漠生态系统环境比较恶劣,故虽然物种组成简单,但恢复力稳定性仍然比草原低,故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快,B错误;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由于营养结构简单、环境条件恶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

低,C正确;城市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故一定量的物质和能量输入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D正确。2.D水体受污染后,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可能减少,其自我净化能力和抵抗力稳定性都可能下降,A正确;治理后,由于引入

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增加了物种的数量,故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提高,B正确;植食性鱼类可以水中的浮游植物为食,这样,浮游植物中的能量就流向鱼

类,即改变了水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C正确;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因此生态系统维持正常的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错误。3.B营养结构复杂表明物种丰富,动植物种类多,受到外界干扰时自我调节能力大,抵御外界的能力强,故a为抵抗力

稳定性,且一旦被破坏,恢复原来状态的难度较大,b为恢复力稳定性。4.A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是该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加强,导致鱼类数量进一步减少,属于正反馈调节。5.AD植物的空间结构可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

空间,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植物可以形成更复杂多样的空间结构,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A正确;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动物栖息地减少,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合理的开发和

利用生物,而不是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C错误;农业和城镇建设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策略,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下一代人的利益,D正确。6.B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中所包含的生物种类的多少和营

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则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大。7.D人工马尾松林物种单一、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所以人工马尾松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A正确;不同生态系统在这两种稳定性的表现上有着一定的差别。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

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相反,B正确;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

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C正确;封山育林能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因为封山育林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使营养结构变得复杂,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8.A甲缸

与乙缸的区别是小鱼数量不同,乙缸与丙缸的区别是放置的环境不同。甲缸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缸内消费者数量过多;丙缸置于黑暗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缸中生物也会很快死亡;相比之下,乙缸中的生物存活时间较长。9.(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自我调节的能力(3)青蛙消费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生态系统自身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3)

次级消费者是青蛙。消费者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调节种间关系;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专练97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D我国现有的人口没有超过我国自然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A错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B

错误;人口增长过快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如果不加以控制,最终会出现生态赤字,C错误。2.A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据此可知,2022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约为6.77‰,A正确。

若出生率不断下降,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将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B错误。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当我国总人口开始减少时,人均生态足迹不一定随之减小

,C错误。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例如,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

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例如,在遭遇寒流时,有些昆虫种群不论其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会死亡。因此高温、干旱对人口数量而言,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3.C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

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A错误;与食用野菜相比,食用肉会增大生态足迹值,B错误;经济越发达的国家,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如开车出行增加了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同时增加了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

地面积等,其人均生态足迹值远高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D错误。4.C人口负增长会造成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A正确;我国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可增加幼年个体数量,调整年龄结构,B

正确;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发达国家虽然人口增长慢,但是经济发展快,物质生活水平较高,所以人均生态足迹大,C错误;人口剧增以及人类活动会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加剧水资源短缺危

机,D正确。5.A生态环境问题是对生物圈稳态造成威胁的因素,金融危机不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A项符合题意。6.(1)样方法(2)竞争(3)水体富营养化,水质被污染(4)①③(5)物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有无敌害及对其他物种形成敌害解析:(

1)由于本土田螺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2)由坐标图形可以看出,随着培养天数增加,单独培养时,本地田螺生存率与福寿螺无明显差异,混合培养时,本地田螺生存率明显下降,福寿螺生存率没有明显变化,两者属于竞争关系

。(3)据表中数据可见:随着福寿螺养殖天数增加,水体浑浊度增加,说明水质被污染,总N量、总P量增加,说明引起了水体富营养化。(4)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可知,福寿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本土强,更适应富营养化水体,竞争中占优势,导

致本土田螺数量减少,降低本土物种丰富度;如果治理需在种群数量在K/2前防治,此时种群增长率没有达到最高,容易防控,故选①③。(5)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故需要在引入前需要考虑物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有无敌害及对其他物种形成敌害,还需建立外来物种引进的风

险评估机制、综合治理机制及跟踪监测。专练98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A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体现在食用、药用、文学艺术创作等,间接价值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上,培育新品系不属于间接价值,A错误;植物体细胞杂交是以原生质体培养为

基础,人工诱导使不同亲本原生质体融合,并通过对异核体的培养产生杂种体细胞的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使远缘杂交不亲和的植物有可能实现遗传物质重组,创造和培养植物新品种乃至新物种,尤其在多基因控制农艺性状的改良上具有较大优势。因此可以利用该方法培育品系丙,B正确;该育种技术把栽培稻和野生稻杂交,

为全球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C正确;品系丙的成功培育需要依靠野生稻的参与,提示我们要注重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D正确。2.B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

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磨山可供旅游休闲”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正确;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包括食用、药用等,小于它的间接价值,B错误;外来物种的盲目引入会降低生物的多样性,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导致物种的

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C正确;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D正确。3.A鸟类招引可增加生物种类,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A

正确;生态修复可使生物种类增加,使红树林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B错误;蓄洪防旱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错误。4.B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

利用,A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B正确;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结果,D错误。5.C生物圈内的全部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

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A错误;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当地生物种类减少,降低生物多样性,B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D错误。6.AB用样方法调查互花米草的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A错

误;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错误;无瓣海桑种群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该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正确;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若外来植物的适应性很强,则其可能会取代本地植物,所以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D正确。7

.B鱼、虾、贝类、海龟等海洋动物和海洋植物以及海洋微生物等构成物种多样性,B错误。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大湾区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的价值,D正确。8.AB由于麋鹿数量较少,个体较大,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A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

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B正确;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为K/2,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条件下,种群数量最少时,种内斗争最小,C错误;据分析可知,对麋鹿种群进

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易地保护,D错误。专练99生态工程1.D能量不能循环利用,能量是单向流动的,“桑基鱼塘”将鱼的粪便作为有机物还田,运用了循环原理,D错误。2.A桑基鱼塘中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布设,互利共存,遵循了自生原理,A错误;桑基鱼塘农业生产模式中将蚕沙喂鱼、塘泥培桑,体现了循环

原理,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B正确;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如粮食、烧柴以及收入等问题,这种做法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是整体原理,C正确

;增加水体的溶氧量,有利于水体中微生物将有机污染分解,减少了水体污染物,体现了自生原理,D正确。3.B“生态桥”工程设计中将果园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果园土壤中,通过微生物的活动将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被

植物吸收利用,因而遵循了循环原理,A正确;该工程是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尽管该生态系统各组分有机结合,但依然需要人工干预,B错误;“生态桥”工程作为生态工程体系,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特点,C正确;该工程可

连接经济、生态、社会等存在的多种“断桥”现象,实现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了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D正确。4.C利用秸秆和鸡粪来生产沼气,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A错误;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当地种植和养殖的生物

种类,考虑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和适应,体现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错误;种养过程中产生的粪便等废弃物再利用,进行饲料化、肥料化和能源化,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C正确;生态工程建设需要综合考虑自生、循环、协调、整体等多种生态学原理,D错误。5.ABD需要考虑所种植植物的生态位差异及

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A正确;需要考虑所种植林木、草种在当地的生态适应性,进行生态建设时,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调与适应,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正确;能量不能循环,

C错误;遵循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以及经济、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要考虑三者的整体影响,D正确。6.B“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主要是循环原理,A正确;有机肥不能为农作物提供能量,农作物利用的能量是光能,B错误;从资

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可以得到更多产品,产生沼气等能源,途径④只能产生电能、热能等,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C正确;蚯蚓、沼气池中的微生物等分解者,能有效地促进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D正确。7.B该设计遵循了循环原理、整体原理等生态工程基本原理,但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A错误;分解者的有效

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B正确;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C错误;离开人的管理,该生态工程将不能正常运转,D错误。8.(1)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2)农作物硝化细菌(3)协调整体自生(4)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原料(另一种产品的投入)

秸秆、人畜粪便中的能量被多级利用(或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解析:(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工程相比较,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

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2)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主要是种植的农作物。化能合成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如硝化细菌可将氨氧化成硝酸盐,硝酸盐能够被植物吸收利用。(3)协调原理的含义是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

平衡,需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容纳量),即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可见,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整体性原理的含义是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自然

生态系统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因此,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经济与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要选择合适的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4)在这种生产模式

中,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物变成了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原料(或另一种产品的投入),因此对环境的污染小。与普通的农业生态系统相比,“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秸秆、人畜粪便等废弃物中的能量,因此具有更大的产出投入

比。专练100教材实验和实验设计、分析综合练1.B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来检测二氧化碳的产生,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的产生,①错误;解离的目的是使细胞相互分离,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②错误;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可用体积分数为9

5%的乙醇加入适量无水碳酸钠来代替无水乙醇,③正确;当细胞体积不变时,水分子进出细胞速率相等,由于细胞壁的保护作用,细胞内外溶液渗透压不一定相等,④错误;伞藻的嫁接实验证明了伞藻的伞帽由假根决定,不能证明细胞核控制着伞藻帽的性状,因为假根内除了细

胞核还有其他物质,⑤错误。故不正确的有四项,B符合题意。2.B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在时间上形成了前后自身对照,不需要另外设立对照组,不属于对比实验,A错误;对照原则是实验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之一,实验不一定有空白对照组,但应该有相应的对照,B正确;探

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的预实验设置空白对照不能减小实验误差,但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C错误;在实验之前针对提出问题所作的假说不一定都是正确的,D错误。3.A在制作果酒的实验

中,葡萄汁液不能装满发酵装置,要留出1/3的空间,A错误;在DNA鉴定实验中,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染成蓝色,B正确;用苏丹Ⅲ染液可以把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染成橘黄色,C正确;用甲紫染液能将细胞中的染色体染成深紫色,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

能清晰地观察到,D正确。4.A叶绿体呈现绿色,用显微镜可以直接观察到,因此制作临时装片时,实验材料不需要染色,A正确;黑藻是一种多细胞藻类,其叶片是由单层细胞组成,可以直接用叶片制作成临时装片,B错误;先将黑藻放在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预处理培养,有利于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保

持细胞的活性,更有利于观察叶绿体的形态,C错误;叶绿体中的基粒和类囊体,属于亚显微结构,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D错误。5.C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属于亚显微结构,须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才能看到,A正确;黑藻成熟叶片细胞不进行有丝分裂,不能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B

正确;质壁分离过程中,由于原生质体失水缩小,故黑藻细胞绿色加深、吸水能力增强,C错误;光合色素能溶解在无水乙醇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乙醇溶解和提取黑藻叶片中的光合色素,D正确。6.C苏丹Ⅲ染液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A错误;葡萄糖属于还原糖,用斐林试剂鉴定时需要水浴加热,B错误;双缩脲

试剂能和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不需要加热,C正确;鉴定酒精的是酸性重铬酸钾,D错误。7.C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各组加入的药物的种类(是否加入药物A与青霉素),因变量是MRSA的死亡率,A错误;平行重复实验组之间所有变量都必须相

同,包括自变量与无关变量都相同,B错误;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证明药物A是否能增强青霉素对MRSA的杀伤作用,而药物A本身对MRSA无杀伤作用,C正确;若乙组和丁组MRSA死亡率相同,说明药物A不能增强青霉素对MRSA的杀伤力,D错误。8.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加法原理”是在常态

的基础上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减法原理”是在常态的基础上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验证Mg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实验中,对照组是完全培养液,实验组是缺Mg培养液,采用的是“减法原理”,A不符合题意;“验证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实验中,对照组有光,实验组无光,采用的是“减法原

理”,B不符合题意;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增加了2,4-D这一影响因素,采用的是“加法原理”,C符合题意;“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对照组的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实验组的土壤要进行处理,以

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时要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采用的是“减法原理”,D不符合题意。9.D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结果会造成影响的可变因素,叫作无关变量,A错误;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利用了自变

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B错误;差速离心是通过逐渐提高离心速率的方法分离不同大小的物质或结构,但密度梯度离心是在同一离心速率下使不同密度的物质处于不同位置,C错误;科学地使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可信的,可用来预测和判断,D正确

。10.BD甲基绿与DNA的亲和力比较强,可把细胞核染成绿色,叶绿体本身为绿色,用甲基绿染色后叶绿体的结构不会更清晰,A错误;在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红墨水后,外界溶液变为红色,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红墨水不能通过细

胞膜进入细胞中,白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原生质层为无色,而细胞壁是全透的,故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着红色溶液,因此可以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B正确;对花生子叶中的脂肪进行染色时,可用苏丹Ⅲ染液,甲紫溶液可对染色体进行染色,不能对脂肪进行染

色,C错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能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细胞为死细胞,活细胞不能被台盼蓝染液染色,因此可用台盼蓝染液区分菌体的死活,D正确。11.D研磨时加入CaCO3能防止叶绿素被破坏,且过量也不会破坏叶绿素,A错误;层析液

由有机溶剂配制而成,B错误;层析液易挥发,层析分离时烧杯上要加盖,C错误;对照图示结果分析可知,该种蓝细菌中没有叶黄素和叶绿素b,D正确。12.A黑藻叶片细胞属于植物细胞,在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时,先在载玻片上滴加清水,把黑藻叶片放入并展平,然后盖上

盖玻片,进行观察,A正确;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先将解离液漂洗干净,防止解离过度,再进行染色,B错误;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在血细胞计数板上盖上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C错误;沸水浴或微波炉内加热至琼脂糖熔化,稍冷却后,加入适量的核酸染料混匀,D错误。13.C高等植物的根尖、芽尖等分

生区的细胞均可进行有丝分裂,A错误;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解离时间过长,细胞会被破坏,将会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制片是用镊子将之前处理的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然后,用拇指

轻轻地按压载玻片,可以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因此,滴加清水、弄碎根尖以及压片都有利于细胞的分散,C正确:临时装片镜检时,视野中最多的是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D错误。14.B还原糖的检测过程中,0.1g/mL的NaOH溶液和0.05g/mL的CuS

O4溶液等量混合后反应生成Cu(OH)2悬浊液,在加热条件下被还原糖还原为砖红色的Cu2O沉淀;蛋白质的检测中,先滴加0.1g/mL的NaOH溶液,提供碱性环境,再滴加0.01g/mL的CuSO4溶液,在碱性条件下Cu2+与蛋白质中的肽键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故NaOH和CuSO4配合使用在还

原糖和蛋白质的检测中的作用不同,A正确;裸露的DNA分子比染色质中的DNA分子更容易被甲基绿着色,B错误;分离叶绿体中色素时所用的层析液由石油醚、丙酮、苯混合而成,三者均为有机溶剂,C正确;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正确。15.(1)蛋白质核酸叶绿素(2)实验思路

:配制营养液(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用该营养液培养作物甲,一段时间后,检测营养液中NH+4和NO-3剩余量。预期结果和结论:若营养液中NO-3剩余量小于NH+4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NO-3;若营养液中NH+4剩余量小于NO-3剩余量,

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NH+4。解析:(1)细胞内含氮元素的有机物包括蛋白质、核酸、叶绿素等。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核酸可在细胞核内合成;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前者的元素组成是C、H、O、N、Mg,后者的元素组成是C、H。(2)为探究作物

甲对NH+4和NO-3的吸收的偏好性,可以将作物甲培养在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的营养液中,一段时间后,测量营养液中NH+4和NO-3两种离子的剩余量,若NO-3的剩余量小于NH+4的剩余量,说明作物甲对NO-3的吸收具有偏好性;若NH+4的剩余量小于NO-3的剩余量,说明作物甲对NH+4的吸收具有

偏好性。专练101发酵工程1.B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A错误;馒头制作过程中,酵母菌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使馒头变得松软,B正确;容器密封为无氧环境,酵母菌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少,不利于其生长,C错误;低温不利于乳酸杆菌的繁殖,也不利于其他细菌

的繁殖,因此后期低温处理的目的是保鲜,防止酸奶腐败变质,不会产生大量乳酸杆菌,D错误。2.C制作果醋可以在制作果酒的基础之上进行,也可直接制作果醋: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葡萄糖分解成醋酸,A错误;果酒制作的菌种是酵母菌,酵母菌属于真核生

物,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B错误;果酒、果醋、泡菜制作过程中的产物依次有二氧化碳、醋酸、乳酸等酸性物质,因此随着发酵的进行,发酵液pH均下降(后保持稳定),C正确;为了保证坛内乳酸菌发酵所需的无氧环境,需要做到:①选择的泡菜坛要密封性好,②加入蔬菜后要注入煮沸冷却的盐

水,使盐水没过全部菜料,③盖上坛盖后要在坛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清水,制作时无需装坛压实,D错误。3.D样品的稀释度直接影响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目,A正确;土壤中不同类型的微生物的数量不同,因此在测定其数量时,选用的稀释范围也不同,B正确;实际操作中

,通常选用一定稀释范围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以保证获得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C正确;将菌液稀释相同的倍数,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应明显多于选择培养基上的数目,从而说明选择培养基的筛选作用,D错误。4.A甲操作利用的是稀

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可以用于微生物的计数,乙操作不可以用于微生物的计数,A错误;甲中涂布前要将涂布器灼烧,即进行灼烧灭菌,待其冷却后才能涂菌液,否则会烫死菌种,B正确;乙中除第一次外,第二次及以后的连续划线的起点均是上一次划线的末端,这样能使细菌的数目随着划

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少,最终能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C正确;利用平板划线法接种时需要蘸取菌液1次,乙培养基中有5个划线区域,蘸取菌液之前以及每次划线后均需要灼烧灭菌,一共需要灼烧接种环6次,D正确。5.BCD发酵是发酵工

程的中心环节,A错误;从诱变育种个体中筛选、通过基因工程定向改造等可以选育出性状优良的工程菌并进行扩大培养,B正确;在发酵工程的发酵环节中,发酵条件变化不仅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会影响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比如厌氧菌需要提供无氧环境;有氧时酵母

菌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C正确;单细胞蛋白是指利用发酵工程获得的大量微生物菌体,例如用酵母菌生产的单细胞蛋白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也可在青贮饲料中添加乳酸菌,提高饲料品质,D正确。6.B根

据题意,题目培养的甲菌菌落周围呈现深蓝色,说明脂肪被甲菌分解产生了脂肪酸,故甲菌属于解脂菌,A正确;乙菌菌落周围不变色,说明乙菌不能以脂肪为碳源,但乙菌又能长出菌落,说明培养基中存在其他可供利用的碳源,B错误;因为两种菌培养所用的培养

基是相同的,可将两种菌分别接种在同一平板的不同区域进行对比,C正确;可以依据菌落周围深蓝色圈的大小来比较解脂菌分泌脂肪酶的能力,深蓝色圈的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越大,说明其分泌脂肪酶的能力越强,D正确。7.(1)蛋白胨不同细菌生长繁殖

所需的最适pH不同能够硝化细菌可以利用空气中的CO2作为碳源(2)倒置(3)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不同种微生物表现出各自稳定的菌落特征(4)灭菌解析:(1)细菌培养时需要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蛋白胨能同时提供碳源、氮源,葡萄糖提供碳源,NaNO3不能提

供碳源,可提供无机氮源。不同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最适pH不同,故制备培养基时需要根据所培养细菌的不同来调节培养基的pH。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细菌,可以利用空气中的CO2作为碳源,故硝化细菌可在没有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2)为防止培养皿盖的冷凝水落入培

养基造成污染,用平板培养细菌时一般需将平板倒置。(3)在一定培养条件下,不同种微生物表现出各自稳定的菌落特征,如特定的形状、大小、颜色、隆起程度等,所以依据菌落的特征,可以初步区分不同种的微生物。(4)为防止污染环

境,使用后的培养基丢弃前要经过灭菌处理,以便杀死丢弃物中所有的微生物。8.(1)菌T能够分泌纤维素酶(2)为合成微生物细胞结构提供原料(微生物细胞中的含氮物质,如核酸、蛋白质、磷脂)①把锅内的水加热煮沸,将其中原有的冷空气彻底排除后,

将锅密闭;②为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一般在压力为100kPa,温度为121℃的条件下,维持15~30min;③无菌包不宜过大,不宜过紧,各包裹间要有间隙,使蒸汽能对流易渗透到包裹中央,有利于蒸汽流通;④灭菌完成后,应使锅内蒸气压力缓慢降低,排气时间不少于10~12min(3)制造无氧环境

排出二氧化碳酸性重铬酸钾(4)葡萄糖节约粮食、废物利用、清洁环保、不污染环境、生产成本低、原料来源广解析:(1)菌T能够分泌纤维素酶,纤维素酶能将纤维素最终分解为葡萄糖,因此在粉碎的秸秆中接种菌T,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菌T能够将秸秆中的纤维素大量分

解。(2)培养基的主要成分: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其中氮源主要为合成微生物的细胞结构提供原料(微生物细胞中的含氮物质,如核酸、蛋白质、磷脂)。高压蒸汽灭菌法的注意的事项有①把锅内的水加热煮沸,将其中原有的冷空气彻底排除后,将锅密闭。如果高压

锅内的空气未排除或未完全排除,则蒸汽不能达到饱和,蒸汽的温度未达到要求的高度,结果导致灭菌的失败;②为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一般在压力为100kPa,温度为121℃的条件下,维持15~30min;③无菌包不宜过大,不宜过紧,各包裹间要有间隙,使蒸汽能对

流易渗透到包裹中央,有利于蒸汽流通;④灭菌完成后,应使锅内蒸气压力缓慢降低,排气时间不少于10~12min,否则锅内蒸气压力突然降低,液体突然沸腾,冲走瓶盖,使液体喷出或使容器破裂。(3)酒精的生产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将酵母菌接种到灭菌后的培养基中进行酒精发酵,酒精发酵需要

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此时拧紧瓶盖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发酵过程中密闭,所以需要根据发酵进程适时拧松瓶盖放出二氧化碳,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来检测,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4)与以粮食为原料发酵生产乙醇相比,利用纤维素为原料生产乙醇具有

节约粮食、废物利用、清洁环保、不污染环境、生产成本低、原料来源广等优点。9.(1)石油蛋白质、核酸(2)2nN0(3)将含等量A、B的菌液分别接种到平板Ⅰ、Ⅱ的甲、乙两孔中,分析A、B菌株在有无NH4NO3的条件下对石油的降解能力,透明圈越大表明其降解石油的能力越强(4)A

菌株在平板Ⅱ中,A菌株周围有透明圈,而B菌株周围没有透明圈解析:(1)碳源是培养基中提供碳元素的物质,培养基Ⅰ、Ⅱ中含有碳元素的物质只有石油(组成元素有碳、氢、硫、氮、氧等)。培养基中的氮源可以为微生物提供合成含氮物质的原料,参与合成蛋白质、核酸

等。(2)资源、空间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细菌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增长一倍,故繁殖n代后细菌的数量是2nN0。(3)分析题意可知,该同学的实验设计如图所示:由培养基Ⅰ、Ⅱ的成分可知,平板Ⅰ、Ⅱ的区别是有无NH4NO3,分析实验结果可知:①无论有无额外

氮源,菌株A均可降解石油,且在额外加入氮源的培养基中降解能力更强。②只有在额外加入氮源的培养基中,菌株B才可以降解石油,且降解能力弱于菌株A。(4)平板Ⅱ中无充足氮源(与贫氮土壤类似),表中结果显示,平板Ⅱ中,A菌株周围有透明圈,而B菌株周围没有透明圈,说明前者可以在无充足

氮源的条件下降解石油,而后者无法降解,故选A菌株。专练102细胞工程1.C依次经酒精和次氯酸钠消毒后的外植体,需要用无菌水清洗2~3次,然后置于无菌的培养皿中,用无菌滤纸吸去表面的水分。用解剖刀将外植体切成0.5~1cm长的小段,接

种到培养基上,A错误;对茎尖脱分化形成的愈伤组织不需用射线处理后方可得到脱毒苗,B错误;玉米的花药壁细胞属于体细胞(2n=20),所以花药壁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可获得二倍体幼苗,C正确;培养基中蔗糖作用是提供能量和调节渗透

压,所以蔗糖浓度不是越多越好,蔗糖与脱分化和再分化无关,D错误。2.C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才能获得原生质体,A正确;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可获得多倍体,并可根据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的差异来鉴定是否是杂种细胞,B、D正确;

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包括原生质体融合和植物组织培养过程,C错误。3.C分析题图可知,图中①表示基因工程技术,②③表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其中②表示脱分化,③表示再分化,④表示在胚状体外包裹人工胚乳和人工种皮制备人工种子的过程。②③过程分别称为

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中包括细胞的分裂和分化,A错误;该育种与传统杂交育种相比,最大的优点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B错误;该育种过程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即说明已分化细胞中不表达的基因仍具有表达的潜能,C正确;该育种方式涉及基因工

程和植物组织培养(细胞工程),D错误。4.C5.C来自同一个胚胎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若a是胚胎分割技术,则产生的①中,所有个体的基因型相同,但表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表型不一定相同,A错误;体外受

精技术涉及精子和卵细胞形成和结合,属于有性生殖,不属于克隆,因此若b是体外受精技术,则形成②的过程不属于克隆,B错误;若c是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其过程为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成为动物个体,则③反映

了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C正确;①②③中的代孕母畜是具有正常的繁殖能力且健康的同种雌性个体,不需要具有优良性状,D错误。6.D将绵羊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其去核的卵母细胞内形成重构卵(甲),可以培养成胚胎,并最终发育成完整个体,说明体细胞核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A正确;必须将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才能发育成新个体,因为卵细胞的细胞质可使体细胞细胞核全能性得到表达,B正确;细胞核移植到未去核的卵母细胞内(乙)不能形成胚胎,是因为该重组细胞含有3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量的变异使乙不能实现细胞全能性,C正确;

题干信息不能说明卵母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D错误。7.D在胚胎发育的早期,有一段时间是在透明带内进行分裂,细胞的数量不断增加,但胚胎的总体积并不增加,这种受精卵的早期分裂称为卵裂,卵裂时期细胞没有发生细胞分化,A错误;胚胎分割时需将囊胚的内细胞团均等分割,B错误;成体干细胞具有组

织特异性,只能分化成特定的细胞或组织,不能发育成完整个体,C错误;胚胎干细胞可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获取,D正确。8.CX(体细胞)不能直接培育为个体的原因是动物体细胞分化程度高,恢复其全能性困难,A错误;重组细胞要进行

分裂和发育需要用物理(如电刺激)或化学(如Ca2+载体)方法激活,而不能使用振荡、PEG或灭活的病毒,B错误;早期胚胎在丙羊体内能正常孕育,是因为胚胎可与母体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C正确;经培育得到的丁羊,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和乙羊相同,细胞

核中的遗传物质与甲羊相同,D错误。9.(1)诱导小鼠甲产生能够分泌抗病毒A抗体的B淋巴细胞(2)取小鼠甲脾脏剪碎,用胰蛋白酶处理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加入培养液制成单细胞悬液(3)选择培养基只有杂交瘤细胞能够生存抗

原与抗体的反应具有特异性(4)将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10.(1)低温冷冻保存(-196℃液氮中保存)精子不能直接与卵子受精,必须经获能处理后才能获得受精能力肝素、钙离子载体A23187MⅡ中期(2)有机盐、维生素、

氨基酸、核苷酸(3)对非繁殖期受体母羊注射雌激素使其发情;取保存的囊胚,用分割针处理获得滋养层细胞,对其进行DNA分析和性别鉴定,获得状态良好的雄性囊胚;将筛选得到的胚胎移植入受体母羊子宫内解析:(1)精液或胚胎的保存方法为低温

冷冻保存,也可将精液或胚胎置于-196℃的液氮中保存。刚刚排出的精子不能立即与卵子受精,必须获能后才可具备与卵子受精的能力,可将精子放在一定浓度的肝素或钙离子载体A23187溶液中,用化学药物诱导精子获能。动物排出的卵子成熟程

度不同,但都需要到MⅡ中期时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2)哺乳动物胚胎的培养液成分一般比较复杂,主要包括无机盐、有机盐、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血清等。(3)为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公羊后代,可利用胚胎工程的方法进行操作:对非繁殖

期受体母羊进行发情处理,取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做DNA分析和性别鉴定,检测其质量,将筛选得到的状态良好的雄性囊胚移植入受体母羊子宫内。专练103基因工程1.D2.C只用一种限制酶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会使质粒和目的基因发生

自身环化或者使目的基因在质粒中反向连接,A错误;用酶1切割目的基因,产生的是黏性末端,用酶3切割质粒,产生的是平末端,无法连接,B错误;质粒和目的基因都用酶1和酶2切割后,可使用T4DNA连接酶连接,

使目的基因定向插到质粒中,C正确;酶2和酶4切割后产生的黏性末端相同,易导致目的基因和质粒自身环化或者使目的基因在质粒中反向连接,并且用酶4切割会破坏标记基因,D错误。3.B分析题图可知,启动子在左侧,GF

P基因整合Gata3基因的右侧,启动子启动转录后,可以使GFP基因转录,Gata3基因的启动子能控制GFP基因的表达,A错误;因启动子在左侧,转录的方向向右,合成的mRNA从左向右为5′→3′,刚好是翻译的方向,所以

翻译时先合成Gata3蛋白,再合成GFP蛋白,B正确;整合GFP基因后,核酸片段变长,2号个体只有大片段,所以是Gata3-GFP基因纯合子,4号个体只有小片段,是野生型,C错误;若用引物1和引物3进行PCR,杂

合子和Gata3-GFP基因纯合子均能扩出条带,仅有Gata3基因时无法扩出条带,不利于区分杂合子和纯合子,D错误。4.B5.A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可利用这个特性将DNA与蛋白质分离,A

正确;在提取白色丝状物时用玻璃棒轻轻单向搅拌更有利于获得结构完整的DNA,B错误;PCR实验中使用的微量离心管、枪头、蒸馏水在使用前都必须进行湿热灭菌处理,移液器不需要进行湿热灭菌处理,C错误;电泳鉴定DNA利用了

DNA在电场中会向着它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的原理,D错误。6.(1)将含有某种生物不同基因的许多DNA片段,导入受体菌的群体中储存,各个受体菌分别含有这种生物的不同的基因(2)终止子启动子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基因转

录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3)密码子具有简并性(4)选择合适的运载体,利用合适的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将YFP基因和运载体连接起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之后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酵母菌,检测其是否会发黄色荧光解析:(1)将含有某种生物不同基因的许

多DNA片段,导入受体菌的群体中储存,各个受体菌分别含有这种生物的不同的基因,称为基因文库。(2)一个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除了目的基因外,还必须有启动子、终止子以及标记基因等,且基因的转录方向为从启动

子到终止子,故图中①为终止子,②为启动子,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它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有了它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获得所需要的蛋白质。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如抗生素基因就可以作为这种

基因。(3)正常情况下,GFP突变基因应该不发绿色荧光,而大肠杆菌有的发绿色荧光,从密码子特点的角度分析,原因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即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个或多个密码子决定。(4)基因工程研究中常用的真核表达系统有酵母表达系统、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和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要通过基因工

程的方法探究YFP基因能否在真核细胞中表达,可将构建好的表达载体(含有目的基因YFP)导入酵母菌中进行表达,如果酵母菌发出黄色荧光,说明YFP基因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反之则不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7.(1)重组乙肝疫苗成分为蛋白质,无法独立在宿主体内增殖(2)

筛选RNA聚合酶(3)基因组DNA被标记的目的基因的单链DNA片段(4)从转基因酵母菌中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观察是否有杂交带出现解析:(1)重组乙肝疫苗的成分是乙肝病毒表面的一种病毒

蛋白。蛋白质注入人体后,无法完成病毒遗传物质的复制与蛋白质的合成,无法独立增殖。(2)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用于转化细胞的筛选。RNA聚合酶能识别启动子并驱动目的基因转录。(3)目的基因导入酵母细胞后,若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插

入染色体中,可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即将酵母细胞中的基因组DNA提取出来,在含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的DNA片段上用放射性同位素等作标记,以此作为探针,使探针与基因组DNA杂交,如果显示出杂交带,就表明目的基因已插入染色体DNA中。(4)若要通过实验检测目的基因

在酵母细胞中是否表达出目的蛋白,应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若有杂交带出现,表明目的基因已形成蛋白质产品。8.(1)氨基酸序列多肽链mRNA密码子的简并性(2)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通过DNA合成仪用化学方法直接人

工合成DNA双链复制(3)种类提取的水蛭蛋白的酶解时间和处理的酶的种类不同,导致水蛭蛋白空间结构有不同程度破坏(4)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蛋白质工程改造后的水蛭素、上述水蛭蛋白酶解产物和天然水蛭素;用酒

精消毒,用注射器取同一种动物(如家兔)血液,立即将等量的血液加入1、2、3号三支试管中,静置相同时间,统计三支试管中血液凝固时间解析:(1)物质a是氨基酸序列多肽链,物质b是mRNA。在生产过程中,物质b可能不同,合成的蛋白质空

间构象却相同,原因是密码子的简并性,即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几个密码子。(2)蛋白质工程是基因工程的延伸,基因工程中获取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通过DNA合成仪用化学方法直接人工合成和利用PCR技术扩

增。PCR技术遵循的基本原理是DNA双链复制。(3)将提取的水蛭蛋白经甲、乙两种蛋白酶水解后,据图可知,水解产物中的肽含量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均上升,且差别不大;而水解产物中抗凝血活性有差异,经酶甲处理后,随着酶解

时间的延长,抗凝血活性先上升后相对稳定,经酶乙处理后,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抗凝血活性先上升后下降,且酶甲处理后的酶解产物的抗凝血活性最终高于经酶乙处理后的酶解产物的抗凝血活性,差异明显,据此推测两种处理后酶解产物的抗凝血活

性差异主要与肽的种类有关,导致其活性不同的原因是提取的水蛭蛋白的酶解时间和酶的种类不同,导致水蛭蛋白空间结构有不同程度破坏。(4)若要比较蛋白质工程改造后的水蛭素、上述水蛭蛋白酶解产物和天然水蛭素的抗凝血活性差异,实验设计思路:

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蛋白质工程改造后的水蛭素、上述水蛭蛋白酶解产物和天然水蛭素;用酒精消毒,用注射器取同一种动物(如家兔)血液,立即将等量的血液加入1、2、3号三支试管中,静置相同时间,统计三支试管中血液凝固时间。专练104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1.

D转基因生物进入自然界后可能与近缘野生物种杂交而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A正确;由于克隆技术的不成熟,并且违反了人类现有的伦理道德观念,克隆人是在人为制造在心理上和社会地位上都不健全的人,B正确;设计试管婴儿往往是为了避免后代患某些遗传病

,因此需在植入前对胚胎进行遗传学诊断,C正确;基因工程中向受体转入的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基因,且转基因产品不一定是有害的,D错误。2.B克隆的动物实质上是对个体的复制,得到的个体在遗传上是基本相同的,一种特定病毒或其他病原体的感染,可能带来严重灾难,A正确;生物武器

会对人类社会造成灾难,各国均应禁止生物武器的研发和使用,B错误;转基因植物有可能造成安全危害,但也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好处,C正确;高致病性基因重组到高传染性的病毒基因组中,就可能在人或动物群体中迅速蔓延,危害极大,D正确。3.D生物武器包括致病菌类、病毒类和生化毒剂类等,A错误;目前对转基因生

物的安全性是存在争论的,主要是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B错误;试管婴儿技术已经成熟,可对植入前胚胎进行遗传学诊断,判断其是否含有遗传病基因或者异常染色体,但是不能进行定向基因改造,C错误;生殖性克隆的目的是产生人类个体,任何情况下都是禁止的,

治疗性克隆的目的是产生特定细胞、组织和器官用于治疗疾病,D正确。4.D任何情况下,我国都禁止使用生物武器,A错误;在实验结束后,转基因微生物应进行灭菌处理后再丢弃,B错误;通过治疗性克隆,可以解决人体移植器官短缺问题,

C错误;转基因植物有可能会扩散到种植区外变成野生种类,或进入新的生态区域,破坏生态平衡,D正确。5.BDpsy和crtI基因中不应含有构建基因表达载体使用的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否则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会被限制酶切割,基因结构会被破坏,从而导致转入的基因片段无法正常表达,A错

误;由题干信息可知,pmi编码的蛋白质可使细胞在特殊培养基上生长,因此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可用pmi基因作为标记基因,B正确;若检测出水稻胚乳细胞中含有β­胡萝卜素,才能说明“黄金大米”培育成功,C错误;转基因生物可能存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人们对转基因产品的接受也

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黄金大米”是否推广仍值得商榷,D正确。6.ABCD7.A生物武器包括病菌类、病毒类和生化毒剂类等,与常规武器、核武器和化学武器相比,成本低廉,容易获得,A错误、B正确;这些病原微生物直接或者间接通过食物、生活必需品等散布到敌方

,可以对军队和平民造成大规模的杀伤后果,C、D正确。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21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