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统编版,纲要上册1_14课)01(全解全析)(统编版).docx,共(16)页,661.65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1b22d81f39b88ebc483c14e83c849c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1(统编版)(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
14课。5.难度系数:0.8。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考古学家严文明教授把中华文明的起源称为“重瓣花朵”格局,中原是花心
,周边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再外围的文化中心是外圈花瓣,构成“重瓣花朵”格局。这一理论反映出中华文明A.起源于旱地农业文化区B.主体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C.发展呈现多元一体格局D.已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
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早期文明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原是花心,周边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再外围的文化中心是外圈花瓣,构成‘重瓣花朵’格局。”可知,中原是花心,周边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所有文
化组成一朵花,说明中华文明发展呈现多元一体格局,C项正确;旱地农业文化区是诸多文化中的一支,而非所有文化起源于此,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华文明主要集中在黄河以及长江流域,排除B项;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出现是
在铁犁牛耕产生后,时间显然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考古工作者在良渚官井头遗址的公共墓地中央的数座大墓中发现,每座大墓中除了几件基本的陶器配置和个别石钺外,其余的随葬品均为玉器,数量在23至53件之间。这些大墓
规模宏大,在墓群中十分醒目。材料可用于说明,良渚文化时期A.部落战争规模宏大B.早期国家雏形显现C.阶级分化较为明显D.氏族公社开始产生【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材料反映了良渚文化某公共墓地呈现出明显
的等级差异和贫富差别,这是当时阶级分化较为明显的写照,C项正确;个别石钺(兵器)的出土,不能说明当时战争规模大,排除A项;单凭墓葬所呈现的阶级分化,还不足以说明早期国家的雏形显现,排除B项;氏族公社在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新石器时代中期
已经产生,排除D项。故选C项。3.“王”在古文字中是斧钺之形,斧钺是军权的象征。商王自称“予一人”,宣称他代表部众对“天”负责,又代表“天”统辖部众。周王称“天子”,具有万人之上的含义。这说明早期国家图1金文——王图2青铜钺(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A.王权主要体现为对军队的控制B.没有实现
权力的高度集中C.血缘政治已经被地缘政治取代D.神化王权以加强统治权威【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王自“予一人”,表明他代表部众对“天”负责,同时又代表“天”统辖部
众,这体现了王权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周王称“天子”,具有万人之上的含义,进一步强化了王权的至高无上地位,这说明神化王权以加强统治权威,D项正确;“王权主要体现为对军队的控制”主要体现部分材料,但是材料主要体现神化王权以加强
统治权威,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王权的神化,没有提及王权的集中情况,排除B项;血缘政治已经被地缘政治取代发生在秦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4.西周时期玉有严格的使用标准和尺寸标准,如“圭,公九寸,侯伯七寸,子男五寸。博三寸,厚半寸,剡上左右各寸半”。这反映了当时A.王权的高度集中B.礼乐政治的
完善C.等级制度的森严D.分封制度的成熟【答案】C【解析】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周时期玉有严格的使用标准和尺寸标准,不同的身份使用的玉规格不同,从而体现了等级制度的森严,C
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仅根据玉的规格不同只能体现等级制度的森严,而无法说明礼乐政治的完善和分封制度的成熟,排除BD项。故选C项。5.战国时期,商鞅破除“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
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统治C.实行了土地国有化D.强力推行了均田制【答案】A【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
中国)。根据材料“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可知,商鞅通过变法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可以看出这是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A项正确;这种做法削弱了奴隶主的权力,排除B项;这种做法使井田制走向崩溃,实现土地私有化,排除C项;北魏时期
实行均田制,排除D项。故选A项。6.墨子提倡“兼爱”,主张“节用”,反对儒家有层次、差等的“仁爱”以及儒家倡导的厚葬和礼乐建设。这主要是因为两者A.所处时代不同B.学术派别不同C.研究方法不同D.政治立
场不同【答案】D【解析】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墨子反对儒家有层次、差等的“仁爱”以及儒家倡导的厚葬和礼乐建设,其
原因是墨家代表平民的利益,提倡“兼爱”,主张“节用”,而儒家则代表贵族的利益,主张维护等级制度,强调礼仪规范,这是政治立场不同的问题,D项正确;两者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学术派别不同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研究方法,排除C项。故选D项。7.柳宗元对秦朝的某一制度给
于高度评价:“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已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这一制度应是A.分封制B.郡县制C.皇帝制度D.郡国并行制【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
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柳宗元的这段话意思是,秦朝用废除分封诸侯,实行郡县制的办法来作为制度,是最大的公,他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自己,材料所述是在肯定秦朝的“公天下”制度,
B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盛行,排除A项;皇帝制度不是公天下,而是为一己之私的君主专制,排除C项;郡国并行是汉初实行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8.图1、图2为汉初郡国变迁图。据此可知文帝后期十七诸侯二十四郡景帝中元六年二十五王国
A.朝廷与诸侯矛盾渐趋激化B.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C.王国威胁中央的形势发生逆转D.国家行政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根据材料
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朝廷控制的郡不断增多,王国威胁中央的形势逐渐发生逆转,C项正确;材料显示王国问题控制区域不断缩减,反映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排除A项;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家
行政体制的重大调整,排除D项。故选C项。9.汉武帝即位后不久,召集一些青年才俊出入禁宫,授予他们侍中、中常侍等官职,让他们“参与谋议”,并按皇帝旨意,在朝堂对以丞相为首的公卿百官拟定的行政方案加以诘难。这一做法旨在A.加强皇权专制B.选拔优秀人才C.优化官僚结构D.
削弱外戚势力【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汉武帝设立中朝,选拔一些官位较低的人进入中朝讨论国事,从而分割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A项
正确;选拔优秀人才、优化官僚结构和削弱外戚势力都不是设立中朝的根本目的,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10.下图为东汉末期的朝政现象示意图。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B.政权更迭政治动
荡C.制度混乱导致权力失衡D.封建君主专制弊端【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末期(中国)。据图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
宦官因此掌权,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其主要在于专制皇权的弊端,D项正确;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政权更迭政治动荡体现的是材料的部分表象,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并非是制度上的混乱导致的,皇权专制制度下
,君主集国家权力于一身,而在皇帝本身弱小的时候,作为君权代表的宦官和外戚,相互争斗,谋取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11.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颁行
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据此可知,当时选官制度调整表明A.人才选拔更加开放B.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C.中央集权有所加强D.社会局势决定选官制度【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末到三国时期(中国)。据
材料"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可以得出,在官员的选拔方面,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中央集权有所加强,C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下,地方大族名士仍能操纵选官,人才选拔没有开放,排除A项;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是科举制的影响,排除B项;"决定
"一词夸大了社会局势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2.魏晋时期,麦、菽(豆类)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江南地区的农作物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A.北方人民大量南迁B.南北分裂局面结束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政府夏
秋两季征税【答案】A【解析】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根据材料,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产粮区,主要由于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魏晋时期是
分裂时期,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C项;两税征收是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A项。13.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尚奢华、重炫耀成为展现个性、个人社会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手段。这一时期社会风气的形成主要是基于A.门阀政治的逐渐强化B.社会经济的不断发
展C.儒家思想内涵的转变D.民族政策的包容开放【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唐代时期中国。根据唯物史观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原理可知,尚奢华、重炫耀的背后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了,人们才通过这种方式展现个性,B正
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科举制,门阀政治逐渐衰落,排除A项;材料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C项;尚奢华、重炫耀的社会风气与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4.科举制是继两汉的察举制、魏晋
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重要的取士选官制度,该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牒谱自荐于州县”,并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它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是因为科举制A.加强了地方政府的权力B.有利于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C.扩大了
取士选官的比例D.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答案】B【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该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牒谱自荐于州县’,并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考
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这种选官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B项正确;科举制加强的是中央集权,地方政府的权力并未因科举制的实行而加强,排除A项;材料中主旨是科举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没有涉及扩大选官比例,排
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B项。15.两税法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赋役制度改革。其意义不仅在于扩大了税源,使唐政府的财政状况走出困境,同时有助于改变赋役负担不均的现象。两税法实行后,大批的隐户
被查出,政府控制的户口由120万户增至310万户。材料强调两税法A.是均田制的新发展B.具有一定的公平性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
材料可知,唐朝时期,推行两税法,查出大量的隐户,扩大了政府控制的户口,增加了财政收入,同时有助于改变赋役负担不均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公平性,B项正确;两税法是在均田制瓦解后形成的赋税制度,排除A项;材料与放松人身依附关系无关,排除C项;新的经济因素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唐朝并未出现,排除D项。故选
B项。16.如表是唐宋时期铜钱铸造量统计数据,由此可知时间铸币量依据史料唐天宝年间(742一756年)约32万贯《新唐书》北宋至道二年(996年)80万贯《宋史》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183万贯《宋史》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约300万贯《宋
史》A.交子出现冲击金属货币B.唐代市场流通的货币相对短缺C.北宋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北宋时岁币成为朝廷沉重负担【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宋时期铜钱铸造量不断增加,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是我国古代商品
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商业发展需要大量货币,故北宋铸币量会大幅增加,C项正确;交子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冲击了金属货币与材料中金属铸币量的增加趋势不符,排除A项;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对货币的需求量也不同,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出唐代货币短缺,排除B项;中国古代是农
业文明,农业一直占据经济的主导,排除D项。故选C项。17.在宋代,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杂剧成为一种备受欢迎的演出形式。它综合了歌舞、音乐、调笑、杂技等形式,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文化现象反映出宋代A.市民生活丰富B.杂剧盛行全国C.实现性别平等D.南北文
化交融【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杂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演出形式兴起,反映
了宋代市民生活丰富,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宋代杂剧兴起,无法说明盛行全国,排除B项;宋代男女并不平等,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杂剧的兴起与表现形式,并未说明其受到南北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18.辽、夏、金、元在学习中原制度的基础上呈现出"因俗而治"的特点,他们创制并实
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A.完全传承了汉人的政治制度B.达到了巩固国家统一的目的C.体现了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D.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可知,其体现的是辽夏金元推行不同的民族政策,这与各民族
的经济发展和汉化水平有关,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各民族特色的制度,完全继承汉人说法错误,排除A项;辽、夏、金时期的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排除B项;四等人制属于民族歧视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19.下图出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种制度确立的意
义是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B.有利于全国各地经济交流C.官僚政治由此取代贵族政治D.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答案】D【解析】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这种行政区划制度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据所学知
识,行省制度的确立,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D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标志是秦朝统一,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排除A项;与前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最大区别是更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更利于经济交流,排除B项;郡县制的确立,使得
官僚制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故选D项。20.明太祖采取了一项政治措施后,使得皇权定于一尊,文官与皇帝之间,无复汉代与宋代可见的制衡。绝对的皇权,保护了保守主义,以致质疑当时制度的思想,都难逃政治权力的压制。该措施是指A
.设立内阁B.设军机处C.废除宰相D.密折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皇权定于一尊,文官与皇帝之间,无复汉代与宋代可见的制衡。绝对的皇权,保护了保守主义,以致质疑当时制度的思想,都难逃政治权力的压制”及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时期废丞
相,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强化了君主专制,C项正确;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以强化皇权,不是明太祖时期,排除A项;清雍正时期设军机处,排除B项;清朝实行密折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21.内阁制度始建于明代,曾一度拥有票拟权,清代继续保留内阁,但自雍正后,担任
内阁大学士的大臣常被抽调充任军机大臣,参预政事,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这说明A.内阁与军机处逐渐合并B.专制统治基础有所扩大C.清朝内阁已经名存实亡D.清朝中央中枢机构转移【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
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清朝内阁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军机处设立后担任内阁大学士的大臣常被抽调充任军机大臣,参预政事,使内阁成为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说明清朝中央中枢
机构发生转移,故选D项;内阁与军机处并没有合并,排除A项;专制统治最终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所以不能说专制统治基础扩大,排除B项;根据材料“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说明内阁仍然办理事务,因此不能说名存实亡,排除C项。故选D项。22.如表
是摘编自明清史志的三则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南浔镇“烟火万家”A.农业经济逐渐衰退B.市镇经济繁
荣C.雇佣生产关系普及D.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图表中
可以知道,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各地以纺织业为主,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市镇,市镇经济繁荣,B项正确;材料主要表现江南地区的手工业繁荣,没有表现其农业发展,无法得出“农业经济逐渐衰退”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雇佣生产关系的特点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
在江南地区普及,排除C项;资料中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来证明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但可以推断其经济重要性,排除D项。故选B项。23.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低价购买大片空闲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利润颇丰
。这体现了A.生产方式更新B.小农经济解体C.人身依附加强D.经营理念守旧【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利润颇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谭晓的经营方式与传
统的农业经营不同,但是获取的利润缺颇为丰厚,所以体现了生产方式的更新,A项正确;小农经济的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生产方式的更新,没有体现人身依附关系,排除C项;谭晓的经营理念是创新而非守旧的,排除D项。故选A项。24
.有人认为,明清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还不足以突破耕织结合、小农经济的传统经济结构”。下列现象突破这一特征的是A.城镇商业活动呈现繁荣景象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取得进步D.苏州丝织业出现雇佣关系【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
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材料“生产力的发展还不足以突破耕织结合的、小农经营的传统经济结构”说明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达到促进经济结构的变动的程度,但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突破了这一特征,苏州
等地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现象,说明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D项正确;城镇商业活动繁荣体现了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的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表明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矿冶炼等手工业进步体现了明清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三者都是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但都不能说明突破传统经济
结构的特征,排除ABC项。故选D项。25.有学者认为,“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大”指重视、尊重,“一统”是指一体、统一治理,“大一统”的含义就是重视和尊重一体、一
统的治理制度体系。该学者意在强调A.统一与分裂不断交替出现B.分裂都是历史发展的倒退C.只有中国历史才有大一统D.统一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大一统是我国历史长期形成的天
下观,是历代国家治理的追求目标,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D项正确;材料主题是对大一统内涵的解释,不是阐述统一与分裂的关系,排除A项;国家分裂时期,社会仍然在发展进步,排除B项;选项表述明显错误,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第Ⅱ卷二、
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分)材料一图1图2图3(1)材料一中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战国、秦朝、西汉)的局部示意图。分别提取图1、图2、图3中的历史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分)材料二宋初将地方政府
恢复到州县两级,但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为此,赵宋君臣在摸索中创建了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的路制,不在州上设置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首长,而是把路一级的事权分属于不同部门。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
行省。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官员“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元代行省的地域十分辽阔,形成了多层次的行政区划体系,但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摘编自《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据
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加强对地方控制采取的新举措。据材料二,分析“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7分)(3)综上,归纳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2分)【答案】(1)图1中既有郡县,又有封国。这与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上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西汉。图2中有韩赵魏楚燕齐秦等诸侯国,且郑、大梁、邯郸、郢、蓟、临淄、咸阳等为以上诸侯国国都。这与“战国七雄”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战国时期。图3中都城为咸阳;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郡县制;在北方修筑长城;这与秦朝定都咸阳,实行郡县制,修筑长城等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秦朝。(12分)(2)新举措:以交通路线为主干划分路制,并把路一级的事权分属于不同部门;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设立转运司在内的四个平行路级机构;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4分)原因:设立
行省;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3分)(3)规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或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沿袭前代制度损益变革(或继承并发展前代的制度)。(2分)【解析】(1)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图1中既有郡县,又有封国。这与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上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西汉。战国时期经过长期
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图2中有韩赵魏楚燕齐秦等诸侯国,且郑、大梁、邯郸、郢、蓟、临淄、咸阳等为以上诸侯国国都。这与“战国七雄”的状况相吻合。据
此判定图2为战国时期。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随后,秦朝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秦朝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公元前214年,秦
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图3中都城为咸阳;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在北方修筑长城;这与秦朝定都咸阳,实行郡县制,修筑长城等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
为秦朝。(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新举措:据材料“创建了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的路制,不在州上设置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首长,而是把路一级的事权分属于不同部门”得出以交通路线为主干划分路制,并把路一级的事权分属于不同部门;结合所学,还可
以列举派文官出任知州,设立转运司在内的四个平行路级机构,设通判等措施。原因:据材料“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得出设立行省;据材料“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得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据材料“行省官员‘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得出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
央节制。(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宋代加强对地方控制,元代实行行省制,反映总体趋势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或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秦朝吸取西周教训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宋
代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反映沿袭前代制度损益变革(或继承并发展前代的制度)。2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14分)材料一唐宋城市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城市在空间格局和制度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下表)。唐坊市制宋街市制城市空间形态封闭开放坊与市的关系坊、市
严格分离商、住逐渐融合市的经营特点封闭独立,官设官管自由设市,无官员监督市的经营时间白天规定时间经营出现夜市市的经营业态200余种400余种街道的功能交通交通、市民生活场所肆的临街面特点无侵街装饰物伞棚、招呢、权子
、彩楼欢门等装饰物出现材料二郑樵在总结唐宋之际婚姻观念的历史变迁时说,唐以前“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宋代门阀世族政治的消亡反映在人们的婚俗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士庶不婚的陈规被打破,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在宋代
普遍出现,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钱财成为一时之尚,宋代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族、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芸《宋代商人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
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宋朝城市发展的表现。(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婚姻观的不同,并分别分析其产生的原因。(6分)【答案】(1)表现:城市的商业职能上升(城市的经济功能强化);商业经营打破了时
间空间限制(出现街市和夜市);出现专业服务性场所(娱乐、服务设施完备);商品种类丰富;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8分)(2)变化:隋唐以前婚姻重门第,宋代婚姻重才能、财富,婚姻不问阀阅。原因:隋
唐以前,士族制度盛行,唐宋逐渐形成文官政治,门阀政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科举制盛行;商品经济发展,抑商观念淡化。(6分)【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根据材料一中,
城市空间形态由唐代的“封闭”发展到宋代的“开放”,宋朝“(市的经营业态发展到)400余种”“(街道是)交通、市民生活场所”等信息可知,城市的商业职能上升;根据“(宋代)商、住逐渐融合”“出现夜市”可知,打
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出现街市和夜市);根据“(宋代)自由设市,无官员监督”“伞棚、招幌、权子、彩楼欢门等装饰物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城市中商品种类丰富,出现了专业服务性场所(娱乐、服务设施完备)。(2)本题是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第一小问
不同:根据材料二中“唐以前‘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在宋代普遍出现”可知,隋唐以前婚姻重门第,宋代婚姻重才能、财富,婚姻不问阀阅。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士庶不婚的陈规被打破”“宋代商
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族、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运用唯物史观,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分析可知,导致唐宋婚姻观不同的原因包括:隋唐以前,士族制度盛行,唐宋逐渐形
成文官政治,门阀政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科举制盛行;商品经济发展,抑商观念淡化。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材料一甲:乙:中国的全部土地,只有极少数例外,主要是种植人吃的粮食,所有耕地从不休耕。法庭上金钱万能,钱多的人总是
有理。尽管宫廷内气氛平静,一片祥和,但不能掩盖全国远非安宁融合的形势。无论乾隆本人,还是他身边的人,对新的科学仪器都没有好奇心,任何进步在那里都无法实现。——摘编自马戛尔尼《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材料二◆观点一钦惟我国家,治化昌明,超轶
三代,幅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徐扬《盛世滋生图》题跋◆观点二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英国泰晤士河两岸相提并论,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约翰·巴罗《我看
乾隆盛世》材料二中的两种观点矛盾吗?请结合材料一说明理由。(15分)【答案】不矛盾。(1分)理由:两种观点看待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2分)观点一:站在清朝统治者的立场上,认为清朝的发展高于历史上其他朝代。清朝前中期,统治者通过设立军机处等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通过推广玉米、甘
薯等高产农作物等措施,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出现了以《天工开物》为代表的总结性科技著作,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总之,这一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综合国力位于世界前列,国家呈现鼎盛局面。(6分)观点二:站在英国的立场上,认为清朝落
后于西方。清政府统治腐朽,人地矛盾突出,社会矛盾尖锐,闭关自守,盲目自大,盛世背后隐藏危机。(6分)【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清朝(中国)。首先,结合所学知识表明你(代表历史唯物主义者)对观点(结论)的态度。态度:不矛盾。其次,结合唯物史
观表述理由的基本依据。理由:两种观点看待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最后,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阐述理由。观点一:站在清朝统治者的立场上,认为清朝的发展高于历史上其他朝代。清朝前中期,统治者通过设立军机处等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通过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等措施,大幅度
提高了粮食总产量,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出现了以《天工开物》为代表的总结性科技著作,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总之,这一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综合国力位于世界前列,国家呈现鼎盛局面。观点二:站在英国的立场上,
认为清朝落后于西方。清政府统治腐朽,人地矛盾突出,社会矛盾尖锐,闭关自守,盲目自大,盛世背后隐藏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