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八省通用,选必1全册)(全解全析)(新八省通用).docx,共(15)页,122.15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1a5bd05361e5e80b11d6bcfb5f8aa4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新八省专用)(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选择性必修1全册。5.难度系数:0.75。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
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唐开元以后,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兼任六部尚书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六部官员拜相出席政事堂会议的人数越来越多,原本由尚书省会议裁决的政务,也逐渐转
移到政事堂裁决。这表明当时()A.中书门下成为秘书侍从机构B.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C.中枢权力运作机制发生变化D.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加强【答案】C【解析】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兼任六部尚书,以及六部官员参与政事堂会议,都表明原
本由尚书省独立裁决的政务开始受到中书、门下两省的更多影响。政事堂作为决策中心,其权力逐渐增强,反映了中枢权力运作机制的变化,故选C项;在唐代,中书省和门下省是中央的重要决策机构,而非单纯的秘书侍从机构。它们
与尚书省共同构成了三省六部制的核心,负责国家的决策和行政,A项史实错误,排除A项;题目中描述的现象实际上是中书、门下两省与尚书省之间的职能有所重叠和转移,而非分工更加明确。相反,这反映了中枢权力运作机制的变化,排除B项;题目中并未提及相权与皇权之间的制约关系,且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相权始终受
到皇权的严格控制,排除D项。2.12世纪中叶,英王亨利二世允许部分骑士交纳“盾牌钱”,他及其后继者理查德一世在45年中征收盾牌钱11次;约翰王登基后15年间就征收了11次。而13世纪初的《大宪章》规定“除三种情况外,英王如需征收代役税和贡金,必须经全国公意许可”。《大宪章》的这一规定()A.维护
了贵族和教会利益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趋势C.蕴含了自由平等的精神D.否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大宪章》规定,除非特定情况,国王征收代役税和贡金必须经全国公意许可。这明显限制了
国王的征税权,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趋势,故选B项;虽然《大宪章》确实对贵族和教会的利益有所保障,但这一规定主要体现在限制王权方面,而非直接维护贵族和教会利益,排除A项;虽然《大宪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由平等的精神,但这一
规定主要关注的是限制王权,而非自由平等,排除C项;《大宪章》的这一规定并未否定国王的合法地位,而是对国王的权力进行限制,排除D项。3.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积累了经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是创
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B.“三三制”原则等实施,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在抗日根据地设置行政区,巩固了新兴的人民政权D.《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积累了经验”结合所学可知,“三三制”是指抗日民主政权在组成人员
的分配上实行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各占三分之一的制度,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政策的实施,体现了实行民主合作、共同协商的基本精神,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协商民主的萌芽和
雏形,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积累了经验,故选B项;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排除A项;解放战争期间,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采取设置行政区
的办法,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巩固了新兴的人民政权,排除C项;1949年毛泽东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排除D项。4.图3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
(单位:%)(部分)。据此可知我国()A.产业结构调整持续优化B.市场经济助推产业升级C.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基础D.民众就业观念发生根本变化【答案】A【解析】据图表信息可知1980——2017年我国第一
产业所占比重逐步下降,直至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最低,第二产业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呈上升趋势,且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于第二产业,结合所学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我国的产
业结构变化符合这一趋势,体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故选A项;材料信息强调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变化,产业升级强调这一产业的产品中附加值升高,材料信息未能体现产业升级,排除B项;结合所学我国国民经济基础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
之上的,材料信息强调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属于国民经济结构的内容,两者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信息强调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变化,这一变化有利于推动民众就业观念变化,但“根本变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5.汉
惠帝三年,在各郡重设监御史,规定其“十月奏事,十二月还监”“二岁更之”;制定《监御史九条》,九条监督要点涵盖了诉讼、治安、行政、财经、吏治等方面。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这些举措旨在()A.完善监察机关的内部制约B.规范监
察权的运行C.实现中央监察机构多元化D.提高监察机构地位【答案】B【解析】据材料“汉惠帝三年,在各郡重设监御……财经、吏治等方面”“文帝十三年,‘以御史……督监察御史’”可知,汉代,通过在各郡重设监御史,并规定其职责和轮换周期,以及制定专门的监督要点
,旨在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和监督,提高监察工作的效率和公正性,从而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故选B项;题干材料主旨是规范监察权运行,没有涉及监察系统内部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的相关史实,排除A项;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地方郡的监察体系,汉代的
中央监察机构主要包括御史台和丞相府,排除C项;题干主旨是汉代对地方郡监察的规范和监督,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监察机构地位提高的结论,排除D项。6.1877年,美国总统海斯发布命令,要求首先在海关、税务人员中采用考试录用制度,并禁止这些公职人员参与政治活动。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确立了竞
争择优原则。此后,美国国会又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文官制度的法律,如1920年的《退休法》、1950年的《考绩法》和1958年的《培训法》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是海斯总统发布命令的重要背景②《美国文官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首先建立文官制度③竞争择优原则有助于改变“
政党分肥制”带来的弊端④美国关于文官制度的立法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水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19世纪末美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政府需要更高效、更专业的公务员队伍来管理国家事务,因此可以合理
推断,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是促使海斯发布命令的重要背景之一,故①正确;文官制度并非美国首创,且《美国文官法》的颁布主要是确立了竞争择优原则,而非标志着文官制度的首次建立,故②错误;“政党分肥制”是指执政党将
政府职位分配给本党党员或支持者的一种做法,这往往导致政府效率低下和腐败。竞争择优原则通过考试和择优录用公务员,有助于打破这种政治分赃的局面,提高政府效率,故③正确;通过立法规范文官制度,可以确保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减少政治干预和腐败现象,从而提高国家治理的效率
和水平,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
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据此可知()A.政府管干部是我国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B.我国不断推进干部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C.公务员属于国家事业编制,应依法履行职责D.公务员录用采取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答案】B【解析】从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通过,都体现了我国在干部管理方面不断推进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的努力,故选B项;党管干部是我国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排除A项;公务员并不属于国家事业编制,而是属于国家行政机关的公职人员,排除C项;D选项描述了公务
员录用的一个具体方式,这确实是公务员制度的一部分。然而,它仅仅触及了公务员制度的一个方面,而没有全面反映题目中提到的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法制化进程,排除D项。8.董仲舒提出了在司法实践中用“春秋决狱”来
弥补当时法律制度的缺陷和不足。在汉代儒生看来,《春秋》既是孔子手定的“刑书”,自然也是刑狱断案的可靠标准。东汉时,一些熟读儒家经典的大师,也热衷于对律令进行注释,形成了不少具有法律效力的著作。这可用来说明,汉代法律()A.社会教化功能强大B.影响司法审判程序C.根植于宗法的观念D.体现出儒家化特征
【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汉代儒生将《春秋》作为断案标准,并通过注释律令形成法律著作,这表明汉代法律在制定和实践中融入了儒家思想,体现了儒家化特征,故选D项;材料更侧重于儒家思想对法律内容的影响,而非法律的社
会功能,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的是儒家经典在法律断案中的应用,并未提及司法审判程序的变化,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虽然宗法观念在古代法律中有所体现,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儒家思想对汉代法律的影响,未涉及宗法观念,排除C项
。9.《法国民法典》(颁行于19世纪初)和《德国民法典》(颁行于19世纪末),在性质和内容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但前者“私人财产所有权获得了最大程度上的保护,近乎成为一种无限制的私权”,而后者“对于国家和公共利益更为关注,更强调对个人作出必要的限制”。两种民
法典的变化体现了()A.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B.欧洲大陆法系的普遍原则C.资本主义兴起的本质特征D.欧洲普通法系的基本原则【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法国民法典》更侧重保护私有财产,《德国民法典》
更侧重保护国家和公共利益,结合所学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可知,《法国民法典》颁布于19世纪初,属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德国民法典》颁行于19世纪末,属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因此内容存在不同,故选A项;法国和德国都实行大陆法系,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资本主义兴起于14世纪,与
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普通法系又称作英美法系,德法不适用,排除D项。10.20世纪90年代,我国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合伙企业法、证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法律接连出台。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制定的经济法数量,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3,制定的民商
法数量更是翻了一番。这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A.法律制定遵循人民民主的原则B.法治建设开始进入新的时期C.广大民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法制建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我国相继制定各种经济法律,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故选D项;“人民民主原则”与法律制定的过程有关,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进入法治建设新的时期,排除B项;民众法律意识的增强与法律教育和普及有关,排除C项。11.明洪武四年(1371年
),在河州卫设立后,政府即“以何锁南普为河州卫指挥同知,朵儿只、汪家奴为佥事……仍令何锁南普子孙世袭其职”。接着,在西宁、洮州、岷州等卫,也相继安排一批当地的土官、部落酋长任职,但掌管卫所大权的正职一律是
由中央任命且可以随时撤换的流官来担任。明初的这一措施()A.凸显出民族政策的灵活性与原则性B.说明北部边防压力远超南方C.有效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D.体现中央政府的向心力增强【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政府既让当地的土官、部落酋长任职(
体现灵活性),又确保掌管大权的正职由中央任命且可随时撤换的流官担任(体现原则性)。这一措施确实在民族政策上展现了灵活性和原则性的结合,故选A项;材料并未直接提及北部和南部边防压力的对比,且此选项与材料内容无直接关联
,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这一措施如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此项表述过于宽泛,排除C项;材料更侧重于描述如何平衡地方与中央的权力,并未直接体现中央政府的向心力增强,排除D项。12.1648年,象征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和约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
为独立国家。“在这之后,欧洲各国几乎都是基于自身国家利益而战,不再有为了某一神圣原则而战的情况。”这说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A.导致了欧洲政局四分五裂B.发展了近代主权国家理念C.实质是维护欧洲封建体系D.巩固了西欧天主教会势力【答案】B【解析】据材料“
和约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家”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强化了国家主权的概念,国家有权决定自己的内外政策而不受他国干涉。“在这之后,欧洲各国几乎都是基于自身国家利益而战”说明了和约促使国家更加关注本国的实际利益,从而发展了近代主权国家的理念,故选B
项;“导致了”不合史实、逻辑,中世纪时期欧洲就是四分五裂的,排除A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中世纪封建秩序的瓦解,而非维护欧洲封建体系,排除C项;“巩固了”不合逻辑,应为“削弱了”,排除D项。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外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截至到2005年,我国
已经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有不同形式文化交往,文化交流数量达1360多项,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5倍,涉及到文学、艺术、文物、图书、广播、科学、技术、教育、卫生、体育、博物馆和文化保护等领域。新时期文化外
交的开展()A.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B.拓展了中国对外交往的空间C.推动了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D.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答案】B【解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交
往,文化交流数量大幅增长,并且涉及了多个领域。这明显表明,我国的文化外交在地域和领域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而也拓展了中国对外交往的空间,故选B项;题目中主要强调的是文化外交在地域和领域上的广泛性和增长性,而非单纯地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排除A项;题目中并未提及当代中国
外交政策的调整,而是强调了文化外交的广泛性和增长性,排除C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近年来中国提出的重要外交理念,但题目中并未明确提及这一理念,且文化外交的广泛性和增长性并不能直接等同于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排除D项。14.1976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理事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二次修正案》,允许成员国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并做出逐步使黄金退出国际货币的决定。这将导致()A.各国经济发展独立性增强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C.美国丧失国际
金融主导权D.发展中国家货币影响上升【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并做出了逐步使黄金退出国际货币的决定,这有助于发挥汇兑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给予各国汇率自主权,促使各国经济发展独立
性增强,故选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71年时已崩溃,排除B项;牙买加会议后达成的新协定并未摧毁美国的金融主导权,其实质仍是美元本位制,美元依然是世界各国的储备货币,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发展中国家货币权重的比例,无法判断其货币影响是否上升,排除D项。15.
晚清外籍税务司控制下的海关称为“洋关”,主要征收中外商人的进出口贸易税、船钞、洋药税等,原有清政府海关监督领导下的海关只保留了对民船贸易征税,被称为“常关”。这种海关双重制度()A.使海关工作效率得以提升B.体现了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C
.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浓厚D.推动了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外籍税务司控制的海关(“洋关”)显示了外国势力在中国的影响,而清政府保留的“常关”则体现了封建统治的残留。这种双重制度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故选C项;题干中并
未提及海关工作效率的提升,且双重制度可能导致管理上的复杂性和效率问题,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是海关制度的双重性,并未直接体现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提及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且海关制度的双重性并不直接导致侵华方式的改变,排除D项。16
.明代隆庆年间,四川营山县知县“王廷稷复申明前法,下令于民,曰保甲乡约,惟分为二故……爰议条款节目,保甲十有一,曰量地里、曰严稽查、曰革优免……乡约五:曰列职司、曰设处所、曰定日期、曰序仪节、曰纪善恶。”这反映出()A.乡约具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B.基层治理中政府和民间
力量相结合C.州县长官拥有广泛政治权力D.地方开始推行德法并济的治理模式【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可以看出,保甲制度是由知县王廷稷推行的,代表了政府的官方力量;而乡约则更多地体现了民间社会的自治和道德规范。这两种制度的结合,正好反映了在基层治理中,政府和民间力量是相辅相成的,故选B项;题干中虽然
列举了乡约的具体内容,但并未明确表明乡约具有强制性。乡约更多地是一种道德规范或社会公约,其执行并不完全依赖于法律强制力,排除A项;题干中虽然提到了知县王廷稷在地方上的治理行为,但并未明确表明他拥有广泛的政治权力。保甲和乡约制度的推行,只是他作为地方长官职责的一部
分,并不能代表他拥有广泛的政治权力,排除C项;保甲制度更多地体现了法律治理的方面,而乡约则更多地体现了道德规范的方面。但二者并不是在同一层面上并行的治理模式,排除D项。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政
治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是提升国家和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石和保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学者认为,汉唐政治制度研究领域中一些经典著作的出现为“政务运行”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汉唐时期,随着官僚制和皇
权体制的建立与巩固,国家权力的运作具有了一整套可依赖的行政运作的规章与流程,皇帝制敕的起草颁布、三省的运作、部司与寺监及州县之间的政务关系等都支持着汉唐社会的发展繁荣。——摘编自卜宪群《不断深化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史索《2020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材料二两汉将
户籍正式纳入国家根本法范畴,用根本法的形式加以调整,提高了户籍的法律地位。《九章律》是汉朝最重要的一部法典,是汉代法律的核心。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兴、厩三篇而成,称为《九章律》。所谓户,指户律——主要规定户籍、婚姻、赋税等事项。自此,
关于户籍、赋税的户律便正式入律,单独成章,成为封建国家根本法的重要篇章之一、并被后世法典所继承,一直延续至清末。……清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逐渐失去了其原有作用,逐渐被其他社会管理制度所取代。——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
唐以来“国家权力运作”的政治基础。并结合所学,从中央行政中枢变革的角度说明汉唐两代在“政务运行”方面的创新。(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清代户籍制度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所反映的“社会的变迁
和经济的发展”。(6分)【答案】(1)政治基础:官僚制和皇权体制的建立与巩固(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亦可给分)。(2分)说明:汉武帝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外朝丞相的
权力大大削弱;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唐朝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汉朝任答1点得2分,唐朝1点得2分,共4分)(2)变化: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户籍制度失
去原有作用亦可给分);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2分)反映:赋役制度的变化(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减弱;商品经济的发展。(任意2点4分)【解析】(1)第一小问“政治基础”,据材料一信息“随着官僚制和皇权体制的建立与
巩固”,可得出官僚制和皇权体制的建立与巩固。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所学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得出汉武帝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唐朝三省六部
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信息“户籍制度逐渐失去了其原有作用”,可得出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结合所学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可得出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
审。第二小问“反映”,结合所学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可得出赋役制度的变化;结合所学赋役征发逐渐转到向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渐被废除,可得出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减弱;商品
经济的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士实际上自秦汉以来,士农工商之中为四民之首,即与后来所谓“士绅”相类,一直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的倚重,在传统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乡村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分散、自主与脆弱是小农的基
本特征。皇权缺乏以高成本的方式对“一盘散沙”形态的小农进行直接治理的自主性,于是士绅成为皇权维护与乡村秩序建构之间的中介。张东荪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士能发挥其使命的,则比较上以宋朝为最。有吕氏(吕大钧)的乡约,
范氏(范仲淹)的义庄,有朱子(朱熹)的社仓。凡此都不是借着官力而办的,乃真是士之所自办。不仅有关于教化,并且有助于组织。”——摘编自夏春涛主编《中国历代治理体系研究》材料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
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
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10月10日)(1)根据材料一,概括士绅在传统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基层治理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8分)【答
案】(14分)(1)作用:士绅成为皇权维护与乡村秩序建构之间的中介;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组织社会救济,维护社会稳定。(3分)原因:小农经济占主体,具有分散性和脆弱性;加强对小农的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保证赋役征发。(3分)(2)必要性:建立和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2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有利于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2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2分)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2分)【解析】(1)第一小
问作用,据材料一“士绅成为皇权维护与乡村秩序建构之间的中介”,可得出士绅成为皇权维护与乡村秩序建构之间的中介;据材料一“有吕氏的乡约,范氏的义庄,有朱子的社仓”“不仅有关于教化,并且有助于组织”,可得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组织社会救济,维护社会稳定。第二小问原
因,据材料一“乡村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分散、自主与脆弱是小农的基本特征”,可得小农经济占主体,具有分散性和脆弱性;结合所学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可得加强对小农的
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保证赋役征发。(2)第一小问必要性,据材料二“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可得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市场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据材料二“形成…
…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可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有利于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结合所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就能为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可得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第二小问价值取向,结合所学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可得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19.阅读材
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1919年巴黎和会、1921年华盛顿会议、1925年关税特别会议上,中国代表团都曾提出收回关税主权,但全部失败了。直至基本完成全国统一的南京国民政府,与列强展开谈判,在关税自主权上取
得了进展。美国出于种种利益上的考虑,承认从1929年2月1日起中国实行关税自主。随后,法国、英国等国也陆续与南京国民政府缔结条约,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政策。在此过程中,中国工人阶级、商人、青年学生等组织活动以声援政府收回关税主权的活动。南京国民政府所实施的关税自主政策,提高了进口关税,降
低了出口商品的税率。1927年到1931年,每年的关税收入分别是107089330元、128274076元、238101285元、281405583元、383404217元。1916年关税收支在财政总收入中仅占24
.4%,至1934年已上升到40.6%。——摘编自咎金生《简评二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关税自主政策》材料二新中国第一部《进出口税则》(1951年)规定平均关税为52.9%,在改革开放前的27年间,中国曾对关税税率进行过19次调整,但始终未降低中国关税的整体水平。
改革开放后,我国根据国内外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关税税率。从1986年到1991年,累计调低83种进口商品的税率;到1992年自主降低关税前,我国关税的平均税率为47.2%。1992年我国第一次自主降税,关税总水平下
降到39.9%,第二次自主降税至36.4%,第三次自主降税至16.7%,2001年1月1日为15.3%,2002年为12%,2005年为9.9%。——摘编自杨瑞《新中国关税政策的变迁及其经济效应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
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进展的因素,并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自主。(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关税变化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中国关税发展的认识。(6分)【答案】(1)因素:南京
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维护其在华利益而支持南京国民政府;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支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增加财政税收的需要。(任意2点,4分)评价:一定程度上争取了关税自主权,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抵制外货的倾销,保
护中国民族工业和国内市场。(任2点,4分)但是中国海关税率的制定仍然受外国制约,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分)(2)原因:促进进出口贸易,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在对外经贸中保护本国经济利益;适应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配合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任意2点,4分)认识:关税政策是调节对外贸易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关税政策应与国家经济发展相适应。(2分)【解析】(1)第一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一“直至基本完成全国统一的南京国民政府……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
全国;根据材料一“美国出于种种利益上的考虑,承认从1929年2月1日起中国实行关税自主”、“随后,法国、英国等国也陆续与南京国民政府缔结条约”可知,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维护其在华利益而支持南京国民政府;根据材料一“中国工人阶级、商人、青年学生等组织活动以声援政府收回关税主权
的活动”可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支持;根据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所实施的关税自主政策,提高了进口关税,降低了出口商品的税率”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国民政府增加财政税收的需要。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
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积极影响”和“局限性(不足)”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如积极影响方面,一定程度上争取了关税自主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抵制外货的倾销,保护中国民族工业和国内市场等;局限性(不足)方面,中国海关税率的制定仍然受外国制约,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
会性质。(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改革开放后,我国根据国内外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关税税率”、“从1986年到1991年,累计调低83种进口商品的税率”、“1992年我国第一次自主降税……2005年为
9.9%”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促进进出口贸易,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在对外经贸中保护本国经济利益;适应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配合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一、材
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到材料总体立意,可以从多个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如关税政策是调节对外贸易的重要手段、关税政策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关税政策应与国家经济发展相适应等,言之成理即可。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
料中国历代货币的演进历程一览表时期货币演进的主要表现时期货币演进的主要表现二里头遗址出现海贝、仿制贝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开始出现铜铸币元纸币成为单一流通货币春秋战国形成多种样式的铜铸币明、清白银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秦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晚清政府开始铸造银元西汉至唐初统一铸
造五铢钱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唐铸行“开元通宝”钱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根据《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等编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种中国历代货币演变的主要趋势,并就其中的一种趋势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答案】趋
势:从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从多元币制到统一货币(由杂乱形状到规范形状);从地方铸币到中央统一铸币;从文书重量到“通宝”“元宝”命名(从纪重钱到宝文钱,或从钱文记重到宝文钱制);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白银货币化;从手工铸币到机器制造货币;从银本位制到纸币制;人民币的国际化等九种主要趋势。(任选2种,共
4分)【示例一】论题:夏商之际由天然货币向人工货币转变的趋势。(1分)论述: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的,中国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随着商业的发展和货币流通的需要,天然货币开始向人工货币转变,在二里头遗址中,就已出现用骨头、石头做成的仿制贝。商朝时
期由于青铜铸造业的发展,开始出现了铜铸币,人工货币取代天然货币的趋势得到加强。(4分)总之,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人工货币最终取代了天然货币。(1分)【示例二】论题:秦统一货币结束了春秋战国多元货币的历史。
(1分)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货币流通广泛。各诸侯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币、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但分裂的政治局面与样式各不相同的货币,不利于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交流。秦统一后,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
孔钱(半两钱),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多元货币并行的历史,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各地经济交流。(4分)由此可见,秦统一货币,结束春秋战国时期的多元货币有利于历史的进步。(1分)【示例三】论题:明清时期的白银货币化。(1分)论述:
元末由于滥印纸钞,导致纸币的信用降低,明朝又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货币化的趋势明显。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规定赋税征银,白银不仅成为民间交易的基本支
付手段,更是成为国家财政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4分)总之,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1分)【示例四】论题:近代货币制造工艺逐渐从手工铸造向机器制造转变。
(1分)论述:中国古代受生产力发展的限制,无论是金属货币,还是纸币,都是采用传统手工方式制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外国银元在中国市场上大量流通,导致国内货币比较混乱;随着洋务运动中一批近代工业的创办,洋务派便从国
外引进先进的造币技术,开始铸造银元,推动我国货币制造工艺逐步向机器制造转变。(4分)综上所述,中国近代机制货币的出现是工业文明冲击的结果。(1分)【解析】第一小问主要趋势,据材料“货币演进的主要表现”“出现海贝、仿制贝”“开始出现铜铸币”可得,从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据材
料“形成多种样式的铜铸币”“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统一铸造五铢钱”可得,从多元币制到统一货币(由杂乱形状到规范形状),同时也体现出从地方铸币到中央统一铸币;据材料“铸行‘开元通宝’钱”可得,从文书重量到“通宝”“元宝”命
名(从纪重钱到宝文钱,或从钱文记重到宝文钱制);据材料“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成为单一流通货币”可得,从金属货币到纸币;据材料“白银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可得,白银货币化;据材料“政府开始铸造银元”可得,从手工铸币到机器制造货币;据材料“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并结合所学可得,从银本位制到纸币制,人民币的国际化等九种主要趋势。第二小问论述,首先,选定一种趋势确定论题。如选择从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趋势可拟定论题为:夏商之际由天然货币向人工货币转变的趋势。其次,结合夏商货币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论述。如:货币是在商品交
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的,中国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随着商业的发展和货币流通的需要,天然货币开始向人工货币转变,在二里头遗址中,就已出现用骨头、石头做成的仿制贝。商朝时期由于青铜铸造业的发展
,开始出现了铜铸币,人工货币取代天然货币的趋势得到加强。最后,总结升华。如:总之,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人工货币最终取代了天然货币。如选择从多元币制到统一货币趋势可拟定论题为:秦统一货币结束了春秋战国多元货币的历史。结合春秋时期到秦的货币发展演变进行分析
论述。如: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货币流通广泛。各诸侯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币、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但分裂的政治局面与样式各不相同的货币,不利于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交流。秦统一后,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半两钱),结束
了春秋战国长期多元货币并行的历史,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各地经济交流。最后,总结升华。如:由此可见,秦统一货币,结束春秋战国时期的多元货币有利于历史的进步。也可选择其他趋势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