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621.500 KB
  • 2024-09-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共(14)页,621.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19855852fc065da11d240868a867f1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静宁一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级第二次考试题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60分,每小题2分,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王国维认为,商代的权力继承“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结果造成“商王中丁以后九世之

乱”。西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完善了()A.禅让制B.皇帝制C.分封制D.宗法制2.商代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商王对神的意志绝对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以至于每事必卜。这表明商代()A.国王权力受到限制B.王权具有神秘色彩C.宗教势力比较强大D.文化教育

极端落后3.柳宗元评论秦始皇时指出,他“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秦始皇开创出这种局面主要得益于其()A.统一了六国B.建立皇帝制度C.推行郡县制D.设置三公九卿4.秦朝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

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A.反对郡县制B.反对分封制C.改革中央官制D.建立中央集权制5.有学者指出,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时,就经常不自觉地越位,他精于怎样获得权力,但是不懂得放弃权力。为防止出现这种不自觉地越位现

象,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设尚书令以制约三公B.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C.明升暗降丞相的地位D.重用侍从建立“中朝”6.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的产生方式主要是()A.世袭B.中央任命C.恩荫D.科举选拔7.史料记载,唐朝时三省

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的其他官员也成为宰相,唐中宗的时候,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这一现象()A.瓦解了三省制度B.强化了君主专制C.提高了行政效率D.有利于科学决策8.唐代

宗时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门下省B.中书省C.御史台D.尚书省9.唐代尚书省掌管之下

的某部,一般设有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唐代尚书省掌管之下的这个“部”是()A.吏部B.户部C.礼部D.工部10.唐代有人在中央负责政令的草拟工作,那么他应该任职

于()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吏部11.秦汉时期设立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A.政务都由朝臣商议最终决

策B.消弱皇帝权威C.利于皇帝决策时的集思广益D.解决君相矛盾12.假设在下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C.门

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13.唐代科举制规定:士子无论贫富,只要有志于报效朝廷,都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这一规定的影响是()A.加强了中央集权B.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C.降低了做官标准D.确

保了选官制度的公平14.唐中宗神龙二年,将全国分为十道,派遣官员巡察各地,长官称道巡察使。下列官职的设置意图与道巡察使最接近的是()A.三司使B.刺史C.参知政事D.同平章事15.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初统

治者制定的“治之”之财的措施是()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B.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16.北宋的号令总是以皇帝的诏敕文书方式传递,肯定要经皇帝批准才行,可是……“凡制敕所处,必

自宰相”。这说明()A.君主与宰相共治天下B.宰相制度制约君权C.君权与相权矛盾加剧D.君权为主相权为辅17.宋太宗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四司,合称“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四监司”的设立()A.强化了君主专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C.提高了行

政效率D.杜绝了政治腐败18.古代中国某机构的职责是“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一机构是()A.刺史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19.“风吹金

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两句诗句描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取代的是哪种选拔人才的制度()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0.据《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

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A.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B.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C.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D.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21.“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

五犹拥被。”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至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A.设枢密院B.设立南书房C.设置殿阁大学士D.设立内阁22.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秦、汉、元、清这四个朝代的制度或

机构中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是()①郡县制②郡国并行制③行省制度④军机处A.①③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3.下列文献记载,按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②“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机房”③“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④“封建亲戚,以藩屏周”A.④①③②B.④①②③C.①②④③D.③④①②24.1395年,明太祖敕谕群臣说:“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其目的是()A.扩充内

阁的职权B.使内阁成为法定机构C.避免权臣专权乱政D.由六部掌管国家行政25.“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这表明,明朝内阁()A.内阁学士都是宰相B.掌握实际决策权C.成为最高行政

机构D.权力来源于皇帝26.“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在清代()A.内阁的权力得到加强B.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C.军机大臣等同于宰相D.军机处由内阁演变而来27.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如果说中国传统政治是皇帝的独裁专制,那么只有明、清时期才符合

这种说法。其主要依据是()A.废除了宰相制度B.官员管理规范化C.内阁掌握决策权D.根除了割据势力28.清朝雍正帝在宫内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B.历史结论和历史观点C.

历史解释和历史叙述D.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29.雍正皇帝特许部分官员上奏密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一切听闻皆可上报。奏折要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其主要目的是()A.加强君主专制制度B.保证政令的畅通与保密

C.提高清朝行政效率D.加强对行政官员的监察30.(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出纳悉关□□……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文中□□处应填入()A.中书B.内阁C.都察院D.军机房二、材料题(共40分)3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一材料二(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提举常平(管长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

安抚使使用武人。——摘编自朱绍候《中国古代史》材料三《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

“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和唐代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并分析其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说明宋代为加强地方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及影响。(5分)3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材料二宋太祖时,遇某官出缺,他叫宰相赵普拟名,赵普拟后交给太祖,恰好这人是太祖平时最讨厌的,他愤然说:“这人怎好用?”就把

这张纸撕了,掷在地上。赵普不作声,把地上的废纸捡起来藏了。过一两天,太祖又要赵普拟,赵普早把前日捡起的破纸用糨糊粘贴了携带身边,即又把这纸送上。太祖诧问:“为何还是此人?”赵普答道,据某意见,暂时更无别人合适。太祖也悟了,点头说:“既如此,便照你意见用吧!”——钱穆《中

国历代政治得失》(1)指出材料一中两图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4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皇帝和宰相(丞相)关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是否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6分)33.(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政治

上确立了以王为核心的王权统治。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以宗法制度为主体,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权机构,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垄断着各种官职。王朝的官由王任命,诸侯由王册命,诸侯国的官由诸侯任命,实行的是阶级性

、等级性非常明确的世官制。两汉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九卿等策试;根据对策成绩高、低分别授官。这种选官方式尽管不尽完善,易出弊端,但相比世官制应该

说是一大进步。——摘编自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材料二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

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

,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实行的主要选官制度,并分析作者认为它“相比世官

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并简要概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9分)静宁一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级第二

次考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选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DBCABBBAB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DBBBBBDCA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BACDBAAAB1.【答案】D【解析】由材料“商代的权力继承以弟及为主,而以

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可知权力在家族内的传承,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而非禅让制,排除A项;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宗法血缘关系而非分封等级制度,排除C项。2.【答案】B【解析】商王

利用“神”来强化王权,商王既是政治元首,又是群巫之长,故A项错误;据题干信息可知,商王崇拜神,决策征求神的旨意,使王权带有神秘色彩,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宗教对商王、商朝的影响力,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商王决策问题,非文化教育,故D项错误。3.【答案】C【解析】题目问的是“秦

始皇开创出这种局面主要得益于”,而A项说的是秦始皇开创的这种局面本身,而非原因分析,故A项错误;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与题干无关,故B项错误;秦始皇之所以能控制四海——全国,主要得益于郡县制,使地方完全服从中央,丧失独立性,故C项正确;三公九卿

制处理的官员之间的职权分工与制约,故D项错误。4.【答案】A【解析】据材料“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可知该大臣认为郡县制不利于中央的统治,故A项正确;据材料“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说明该大臣主张仿效古代推行分封制,故B项错误;据材料“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可知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不是中央官制,故C项错误;据材料“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可知是主张分封制而不是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5.【答案】B【解析】三公中御史大夫主

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故选B项;尚书令在秦朝时期本为九卿中少府的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无法制约丞相,排除A项;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明升暗降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排除C项;汉武帝时

期建立中朝,排除D项。6.【答案】B【解析】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机构,郡设郡守,县设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与材料中“秦朝统一后”相符,故选B项;“秦朝统一后”,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秦朝还没有科举,排除D项。7.【答案】B【解析】根据

材料“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说明的是相权三分,“皇帝临时加以名号”说明宰相任用很随便,到“唐中宗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说明相权严重被削弱,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故选B项;是削弱相权并非瓦解了三省制度,排除A项;宰相由三人

到十余人会导致人浮于事,进而降低行政效率,排除C项;唐太宗时期的三省内的门下省可以封驳审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君主独断专行,有利于科学决策与题干提供信息不符,排除D项。8.【答案】A【解析】由材料“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可知具有审议权,故选A项

;中书省决策,排除B项;御史台负责监察,排除C项;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D项。9.【答案】B【解析】“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属于财政,归户部管辖,故选B项;吏部分管官吏的任免考核,排除A项;礼部掌

控国家礼仪,排除C项;工部分管国家工程建设,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唐代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故选A项;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排除B项;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C项;吏部属于尚书省,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依所学,皇帝负责政务的决策,故

A项错误;据材料“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结合所学可知,通过朝议制度,三省制等制度这种政令的程序化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故B项正确;据材料“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主要强调对于皇权的限制,故

C项错误;材料中主要强调对皇权的限制,而未涉及到君权与相权矛盾,故D项错误。12.【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首先要弄清楚三省的具体作用和程序,中书省负责决策计划,之后门下省负责审议计划,之后尚书省负责执行计划,而后交给相对应的各部来具体落实,负责

工程的是工部。A项尚书省应该在第三位,故A项错误;B项尚书省、门下省的顺序有误,故B项错误;C项中三省的顺序都不对,故C项错误;D符合三省六部制的决策程序,故D项正确。13.【答案】B【解析】据材料“士子无论贫富

,只要有志于报效朝廷,都可以自由报考”可知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故选B项;科举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材料没涉及,排除A项;材料是降低了出身标准,但科举录取的标准是考试成绩,所以做官标准没有降低,排除C项;材料没体现公平问题,“确保”的表述也不对,排除D项。14.【答

案】B【解析】三司使是宋代管财政的,故A项错误;刺史是西汉监察地方的机构,故B项正确;参知政事是宋代的副宰相,故C项错误;同平章事是宋代相当于宰相的职务,故D项错误。15.【答案】B【解析】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是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即“惟稍夺其权”,故A项错误;设

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符合“制其钱谷”,故B项正确;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是削弱相权,故C项错误;中央设置二府三司也是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故D项错误。16.【答案】B【解析】材料“诏敕肯定要经皇帝批准才行”而君主与宰相共治天下,

过度夸大了宰相的权利,故A项错误;制敕必自宰相,传递肯定要经皇帝批准才行,得出君主的权利受到一定的制约,故B项正确;材料中是对诏敕制定到批准执行的分工,不体现矛盾的加剧,故C项错误;君权为主相权为辅与材料“对诏敕制定到批准执行的分工”不符,故D项错误。17.【答案】B【解

析】宋太宗在地方采取州县两级管理基础上设立路,地方由此形成了路、州、县三级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宋朝初期地方武将专权的局面,故选B项;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排除A项;通过增设机构并未收到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排除C项;“杜绝了”

带有绝对化倾向,排除D项。18.【答案】D【解析】依所学,刺史的主要职责是监察,而非掌握地方大权,故A项错误;依所学,中书省主要负责起草诏令,在元朝作为中央权力机构,而非地方派出机构,故B项错误;依所学,理藩院主要负责处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事务,

故C项错误;据材料“统郡县,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结合所学可知,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掌握地方大权,故D项正确。19.【答案】C【解析】世官制实行于先秦,被军功爵制取代,故A项错误;察举制实行于西汉武帝之后,被九品中正制取代,故B

项错误;九品中正制实行于魏晋时期,被科举制取代,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科举制实行于隋唐至1905年,被近代学校体制取代,故D项错误。2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凭‘世资’取官……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门第成为选官的标准,贵族与平民间不存在人才自由流动的制度基础,故A项

正确;该表述与材料相反,故B项错误;凭借门第选官不利于大量优秀人才的录用,故C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选拔官员的权力很大程度掌握在中正官的手中,故D项错误。21.【答案】D【解析】宋代设枢密院,故A项错误;清代康熙帝设立南书房,故B项错误;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故C项错误;

明成祖设文渊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故D项正确。22.【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结束了春秋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①项正确;西汉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

弟为王,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故②项错误;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③项正确;军机处有利于加强皇权,能迅速处理政务,利于提高效率,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故④项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23.【

答案】A【解析】①指的是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指的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置,③指的是明太祖废丞相和裁撤中书省,④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选择A项符合题意。24.【答案】C【解析】明成祖时期正式设立内阁,故A

项错误;明朝内阁为非正式机构,故B项错误;明太祖废丞相吸取了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权归六部是废丞相的结果而非目的,故D项错误。25.【答案】D【解析】据材料“我朝阁臣……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

上威灵”说明内阁大臣权力来源于皇帝,故选D项;据材料“原非宰相”,A项错误,排除A项;“阁臣,只备论思顾问”说明内阁并非中央法定的决策机构,排除B项;“阁臣,只备论思顾问”说明内阁也非最高行政机构,排除C项。26.【答案】B【解析】材料“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说明军机处有助

于加强皇权,故选B项;材料“若内阁,则权属于臣”,反映出军机处凌驾于内阁之上,内阁的权力削弱,排除A项;军机处的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军机大臣不等同于宰相,排除C项;军机处是在内阁之外设立的,排除D项。27.【答案】A【解析】题干

中“中国传统政治是皇帝的独裁专制,那么只有明、清时期才符合这种说法”并结合所学,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故A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官员管理规范的问题,故B项错误;明朝内阁是内侍机构,决策权在于皇帝,故C项错误;割据势力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题干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故D项错误。28.【答

案】A【解析】题干中“清朝雍正帝在宫内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是历史叙述,“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历史结论,故A项正确;历史观点不仅要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及定性,更带有强烈的主观评判色

彩,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问题,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D项也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29.【答案】A【解析】密折制度的实行使朝政操作黑箱化,加强皇权,故A项正确;密折制度是与上达相关的制度,是为加

强皇权,而非政令下达的畅通,故B项错误;提高行政效率是结果而非目的,故C项错误;加强对官员的监察是目的,但加强君主专制才是根本目的,故D项错误。30.【答案】B【解析】中书省在明初即被太祖皇帝废除,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故A项错误;内阁是军机大臣最主要的来源和出处,

故B项正确;督察院作为清朝的“三法司”之一,主管的是司法和监察,故C项错误;军机处正式设立于清雍正帝时期而非清初,故D项错误。二、材料阅读31.【答案】(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权力日益强大,威胁中央集权。(2分)唐中后期:地方设置藩镇,由节度使管辖;节度使权力较大,发展成为

地方割据势力,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威胁中央集权。(2分)(2)措施: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将地方大部分的财政收入收交中央。(6分)(3)特点:行省权力较大;行省的设置采取“犬牙

交错”的原则。(2分)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两点2分,三点3分)【解析】(1)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材料一图示并结合所

学可知是郡国并行制和节度使。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汉初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国权力日益强大,威胁中央集权;唐中后期设置的节度使权力较大,往往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2)结合所学从军事上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

设通判监督,财政上设转运使、将地方大部分的财政收入收交中央等方面来概括。(3)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三“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得出行省权力较大;根据材料三“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得

出行省的设置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三“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得出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知行省的设置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

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2.【答案】(1)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2分)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2分)(2)特点: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2分)示

例一:是真实情况。自秦朝设置丞相以来,丞相都是皇帝的副手,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和其他官员进行朝议,因此材料二是真实情况。示例二:不是真实情况。宋代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及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及财权,导致相权削弱,皇

权加强。(4分,任选其中一种观点作答即可)【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图一体现了秦朝三公九卿制,图二是隋唐三省六部制,因而发生了从秦朝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变化。第二小问影响,结合史实可知,三省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同时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可知赵普不顾皇帝的反对坚持任命某位官员,最后皇帝也妥协并同意,这说明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第二小问是否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此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可以认为情况属实,也可以认为情况不真实,结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是真实情况。

自秦朝设置丞相以来,丞相都是皇帝的副手,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和其他官员进行朝议,因此材料二是真实情况。示例二:不是真实情况。宋代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及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及财权,导致相权

削弱,皇权加强。33.【答案】(1)制度:察举制。(2分)原因:打破了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选拔的范围扩大,为有才能的士人提供了晋升的机会;推举与策问相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相对公平的舞台;增强了政府的执政能力,有利于维护统治。(4分。任意两点可得4分)(2)发展:选拔标准由家世、

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拔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主;选拔范围扩大。(4分)意义:提高官员素质;扩大并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维持社会和政治局面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重视文化教育的社会氛围。(任意三点5分)【解析】(1)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材料一“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

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九卿等策试

;根据对策成绩高、低分别授官”得出推举与策问相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相对公平的舞台;根据材料一“奴隶主世代相袭垄断着各种官职”、“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得出打破了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选拔的范围扩大,为有才能的士人提供了晋升的机会;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的实

行增强了政府的执政能力,有利于维护统治。(2)第一小问发展,根据材料二“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得出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拔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

为以考试选拔为主;根据材料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等信息得出选拔范围扩大。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5225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