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1)页,1.044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0bc33bb57e694d85c413a1d8fc096e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甘谷县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二阶段高一考试地理命题人:石丽珍审核人:谢建文(总分100分,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请从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类似地球最简单、最远古的微生物,可幸
存于火星极端稀薄的大气层中。当前火星表面干燥寒冷,但是大量证据显示,数十亿年前河流、湖泊和海洋覆盖在火星表面。由于地球有液态水存在的区域就可能有生命,科学家猜测当火星处于潮湿气候状态下,生命体可以进化形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通常情况下火
星很难有生命孕育,主要是因为()A.常年低大气压环境B.日温度两极化现象C.缺乏足够的液态水D.距日距离较远2.火星生命体可以形成的条件必须要有()①微生物的存在②水资源充足③光照、温度适宜④适宜的大气环境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
①②③【答案】1.C2.A【解析】【分析】【1题详解】地球最简单、最远古的微生物,可幸存于火星极端稀薄的大气层中,所以A错误。火星存在稀薄的大气,白天到达火星地面较多,且受天气的影响不大,所以日温度很难两极分化,所以B错误
。科学家猜测当火星处于潮湿气候状态下,生命体可以进化形成,所以C正确。火星和地球一样,同属于类地行星,所以D错误。故选C。【2题详解】火星存在生命的条件与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相同:适宜的温度、适合呼吸的大气、足够的液态水,所以A
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合呼吸的大气、足够的液态水。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最佳方式是光伏转换,就是利用太阳光照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下图示意屋顶上的太阳能发电站,读图完成下
面小题。3.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发电站的是()A.黄土高原B.东南丘陵C.青藏高原D.云贵高原4.上题所选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B.海拔高,距太阳近C.气候干旱,晴朗天气多D.海拔高,大气稀薄5.下列能源中
能量来自太阳辐射的有()①潮汐②沼气③煤炭④地热⑤水能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⑤【答案】3.C4.D5.B【解析】3题详解】从资源条件来看,太阳能资源越丰富,就越适宜建太阳能发电站。青藏高原因海拔高,空气相对稀薄,水汽少,晴天多,大
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且纬度较低,因此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最适宜建太阳能发电站,C符合题意。黄土高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等地区属于季风区,降水相对较多,云雨天气比青藏高原多,空气密度比青藏高原大,因此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导致到达地表的太阳能资源相对较少,ABD错误。故选C。【4题
详解】我国许多地区纬度比青藏高原低,但太阳能资源不如青藏高原,因此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不是青藏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A错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仅4千米以上,相对于日地距离来讲,距离过小,因此当地太阳能资源丰富与距太阳远近关系不大,B错误。青藏高原居内陆,但离海洋不远
,其晴朗天气多主要是因为海拔高、水汽少而引起,C错误。根据上题分析判断可知,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能资源最丰富,这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因海拔高,空气相对稀薄,水汽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表太阳辐射强,D正确。故选D。【5题详解】潮汐能是天
体引力形成的,其能源的形成与太阳辐射无关,①错误。地热能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因此其能源的形成与太阳辐射无关,④错误。煤炭、石油是地质时期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因此其能源的形成与太阳辐射有关,③正确。沼气属于生物能,为有机物发酵而产生的能源,
水能是水循环环节中水的流动与下落而产生的势能,其归根结底属于来自于太阳辐射的能源,②⑤正确。故选B。【点睛】影响地表太阳辐射量的因素:纬度和季节因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大气透明度、天气与气候、地势高低、污染程度等差异。五大连池风景区总
面积1060km2,14座新老时期火山的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将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形成了五大连池。结合五大连池(局部)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回答下面小题。6.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A.①
圈层B.②圈层C.③圈层D.④圈层7.五大连池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A.2个B.3个C.4个D.5个8.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比较小B.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C.②圈层横
波不能通过D.①圈层厚度海洋大于陆地【答案】6.B7.C8.B【解析】【6题详解】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来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顶部,②圈层为地幔,B正确,ACD错误。故选B。【7题详解】由图可知,五大连池景观中,大气属于大气圈,五大连池中的水属于水圈,植物属于生物圈,山体属于岩石圈,
C正确,ABD错误。故选C。【8题详解】④圈层为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大,A错误;③圈层为外核,因为横波不可以通过,推测最可能为液态,B正确;②圈层为地幔,横波和纵波都可以通过,C错误;①圈层为地壳,海洋较陆地地壳厚度小,大陆地壳厚度一般为39-41千米,大洋地壳一般厚度只有几千米,D
错误。故选B。【点睛】火山喷发岩浆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外核、内核),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地质时期的气候是指距今1万年以前,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的气
候。图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9.相比较而言,中生代的气候()A.温暖湿润B.寒冷干燥C.温暖干燥D.寒冷湿润10.不属于三次大冰期的地质时代是()A.元古宙末期B.古生代末期C.中生代末期D.新生代末期【答案】9.C10.C【解析】【9题详解】读
图可知,中生代全球平均温度较高,气候偏暖;全球平均降水偏少,气候偏干,故气候特征是温暖干燥,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题详解】大冰期是气候十分寒冷的时期,读图可知,元古宙末期、古生代末期、新生代末期全球平均温度最低,
即地质时期经历了震日纪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等三次大冰期,ABD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中生代末期全球平均温度较温暖,中生代末期不属于三次大冰期,C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冰期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
的地质时期,又称为冰川时期。两次冰期之间唯一相对温暖时的期,称为间冰期。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特别是在前寒武纪晚期、石炭纪至二叠纪和新生代第四纪的冰期都是持续时间很长的地质事件,通常称为大冰期。图1
为“某高中地理兴趣小组探究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做了如下步骤模拟实验:①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②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③将小米或细沙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④观察在白纸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图2为“某一地貌景观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11.图1地貌景观多形成于图2中()A.甲
处B.乙处C.丙处D.丁处12.导致图1中地貌景观从扇顶到扇缘沉积物颗粒大小变化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变质作用【答案】11.A12.C【解析】【11题详解】图1中在白纸上形成的堆积体为冲积扇,该地貌
景观多形成于图2中甲处山麓或山口的位置,A正确,BCD错误。故选A。【12题详解】图1中地貌景观从扇顶到扇缘沙粒的移动速度逐渐变缓,搬运作用逐渐减弱,搬运的物质颗粒逐渐变小,故C对。而风化作用、侵蚀作用、变质作用没有明显的分选作用,故ABD错。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关键主
要是对地质作用熟悉并掌握。下图为新月型移动沙丘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13.沙丘所在区域盛行风的风向为()A.西北风B.南风C.东南风D.北风14.下图中,为图中甲到丁的剖面示意图的是()A.B.C.D.【答案】13.C14.D【解析】【13题详解】沙丘所在地的盛行风的风向较为固定,沙丘
的迎风坡一般都较缓,背风坡较陡。图中乙坡度较缓为迎风坡,据此结合图示的指向标分析可知,该沙丘所在区域盛行风的风向为东南风,C正确,ABC错误。故选C。【14题详解】甲到丁的剖面实际上是指从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地带到背风地带的剖面,该类沙丘迎风坡
缓、背风坡陡,顶部最陡。新月形沙丘最初形态是一种较小的盾状沙堆。盾状沙堆一经形成,就成为风沙流运行的更大障碍,贴地层气流在沙堆的背风坡会发生分离,形成具有水平轴的涡旋,速度减弱,使气流搬运的沙粒过丘顶后,在背风坡的涡旋区沉积下来,D正;新月形沙丘是移动沙丘,AB为固定沙丘剖面图,
AB错误;C图示意沙粒在迎风坡沉积,C错误。故选D。【点睛】新月形沙丘是流动沙丘中最基本的形态。沙丘的平面形如新月,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两翼开展的程度取决于当地主导风的强弱,主导风风力愈强,交角角度愈小。读欧洲西部局部示
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5.甲地可能看到的自然景观是()A.B.C.D.16.根据图中海岸线特征,推断其形成的原因是()A.流水侵蚀B.板块运动C.海浪侵蚀D.冰川作用【答案】15.A16.D【解析】【15题详解】A为峡湾,B为桂林山水,C为梯田,D为风蚀地貌。据图可知
,甲地为峡湾,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16题详解】图中海岸线非常曲折,且分布纬度较高,可以推测其形成的原因是冰川作用,D正确,ABC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请按要求作答)17.读以下材料,回
答问题。材料一:我国在渤海湾黄河口凹陷发现一个新的油气田,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区域的勘探再获新的进展。该新油气田的成功发现,进一步展示了黄河口凹陷的勘探潜力,对渤海湾产储量规模的稳步提升发挥了重大作用。材料二:地
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1)在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2)分析地壳厚度的特点。(3)黄河口凹陷油气勘察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___
_____波。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有储油构造的是()【答案】(1)从上到下、从左往下依次为: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地幔。(2)全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3)横波A【解析】【分析】本题以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为背
景,考查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及其特点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详解】(1)两个界面靠近上部是莫霍界面,靠近下部的是古登堡界面。从上到下、从左往右依次是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
、地幔。(2)全球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较厚,平均达33千米,高原和高山地区的地壳更厚,可达60-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只有7千米,各大洋的平均厚度也不相同。(3)黄河口凹陷油气勘察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横波。横波不
能在液体中传播。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图A地震波的横波消失,速度变为0,表示有储油构造。其它横波未消失,不可能有油存储。故答案为: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的要是横波;表示有储油构造的是A。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
。其中有多处“魔鬼城”,大多是处于茫茫荒漠之上,大自然造就出突兀怪异,造型奇特的各种山石(雅丹地貌)。每当狂风大起,“魔鬼城”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狂风穿过,时不时发出鬼哭狼嚎般的声音……下图为两幅景观图片和我国新疆区域示意图。(1)比较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在形成原因上的异同点。(2)描述图示
区域“魔鬼城”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答案】(1)相同点: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与风力有关。不同点: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的结果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的结果。(2)分布规律:分布在风区和风口附近。原因:魔鬼城是风蚀地貌,风口附近和风区风力强劲,风蚀作用强。【解析】【分析】本大题以两幅景观图片和我国新
疆区域示意图及相关文字信息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涉及地貌成因、地貌分布及成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详解】(1)题意表明,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在形成原因的比较应从相同点和不同
点两方面进行。从相同点来看,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都是风力作用的结果。从不同点来看,雅丹地貌是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而形成的,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而形成的。(2)图中显示,“魔鬼城”与图中风区和风口的分析一致,因此图示区域“魔鬼城”主要分布风区和风口附近。“魔鬼城”属于典型的雅丹
地貌区域,是在干旱、大风环境下形成的一种风蚀地貌类型,风口附近和风区风力强劲,风蚀作用强,容易形成“魔鬼城”。【点睛】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
组合。19.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京津冀地区的十月份本应秋高气爽,但2017年10月27日至28日上午,华北中南部、黄淮大部、东北地区中南部等地扩散条件较差,有轻度到中度霾,京津冀部分地区有重度
霾。(1)图中①表示_______,②表示_______,其方向与③相反。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_______。(2)图中⑤表示_______作用。受其影响强烈时,白天气温_______(高、低)一些。(3)京津冀地区十月“
秋高气爽”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大,其原因是_______。(4)雾霾天气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混浊现象。2017年10月,华北多地处于雾霾笼罩之下,结合所学知
识,雾霾笼罩时大气能见度变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双选)A.大气垂直对流运动更加旺盛B.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增强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D.昼夜温差变小E.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答案】①.(到达地面)太阳辐射②.大气逆辐射③.
地面(或地面辐射)④.反射(削弱)作用⑤.低⑥.京津冀地区秋天多晴朗天气,云层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气温较低;故昼夜温差大。⑦.C、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的掌握,难度一般。【详解】(
1)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可以看出,图中①来自太阳,应表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②来自大气,其方向与③地面辐射相反,表示大气逆辐射。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或地面辐射)。(2)读“大气受热过程
示意图”可以看出,图中⑤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受其影响强烈时,说明反射作用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地面温度低,传给大气的能量少,因此白天气温低一些。(3)“天高气爽”说明天气晴朗。晴朗的白天,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气温高;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
射弱,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较快,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较大。(4)A、雾霾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地面温度低,气温低,大气垂直对流作用较弱,A错误;B、雾霾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
辐射减弱,地面温度低,造成地面辐射较弱,B错误;C、雾霾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C正确;D、雾霾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白天气温低,大气逆辐射作用强,保温效果好,夜晚气温下降慢,气温高,昼夜温差较小,D正确;E、太阳辐射的波长是由太阳自身
条件决定的,雾霾不会影响太阳辐射的波长,E错误。故选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