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3-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docx,共(9)页,42.60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fda8582b12a512754741044479be8d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统治者不再宣扬自己是天神“帝”在人间的代表,而是用“天”代替“帝”来表示主宰命
运的神灵,并提出“天命靡常”“以德配天”等主张,这表明该时期()A.政治领域弥漫着浓厚的神权色彩B.传统天命观逐步走向衰落C.统治思想有敬德保民的民本色彩D.皇帝制度的雏形已经出现2.《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材料体现了商鞅()A.主张立法为民B.强调有法可依C.关注法律实施D.反对轻罪重刑3.下列关于西汉至北魏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文献记述出处(董)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汉书·董仲舒传》诸立议者皆当引律令经传
,不得直以情言,无所依准,以亏旧典也《晋书·刑法志》诏诸有疑狱,皆付中书,以经义量决《魏书·世祖太武帝纪》A.主流思想影响法律实施B.中华法系得以确立C.国家律令控制基层教化D.三省体制有效运转4.《
唐律疏议》将“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其与儒家典籍一致的情况大量存在。由此可以看出()《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疏议》: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
大于不孝《唐律疏议》: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A.唐朝以严刑峻法治国来保证惩戒效果B.唐朝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C.唐律将儒家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D.《唐律
疏议》是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结5.考古学者在唐宋长沙窑窑址出土了书写着“衣裳不如法,人前满面修(羞),行时无风彩(采),坐在下行头”等文字的日用瓷器,它们贯彻“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的古训,提醒人们时时注意自己的仪
表。这反映出,唐宋时期()A.儒学正统地位愈发巩固B.教化要求渗入世俗生活C.经济发展冲击审美观念D.瓷器生产影响诗词创作6.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
解释是()史料记载出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颜钧集》卷5
《箴言六章》A.统治者治国遵循法律至上的理念B.统治者重视教化的作用C.伦理纲常为立法基本原则D.统治者礼法结合的治国思想7.明清基层社会管理中存在“官”和“民”二元组织系统,其中“民”的组织系统包含家族、乡族、乡约、会社、会
馆等形式,建立了相对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各种教化方式,借助血缘、地缘、神缘和业缘纽带,有效实现社会整合。这种“民”的管理模式()A.反映了君主专制体制空前强化的现实B.适应维护传统秩序和社会变化的需要C.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成熟D.反映
了士大夫们以儒教化的政治主张8.新中国成立40周年之际,雷锋、焦裕禄、钱学森等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世纪之交,新华社主办评选“百年中国十大人物”,孙中山、鲁迅
、雷锋、焦裕禄、王进喜、李四光、毛泽东、邓小平、邓稼先、袁隆平等当选。这说明中国政府注重()A.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B.加强共产党队伍建设C.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D.宣传“科教兴国”战略9.在编纂民法典的过程中,我国立法机关广泛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多次派工作人员深入调研;还通过网络收到100多万条意
见和建议。但已颁布的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确认商事关系的特殊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这从侧面反映了()A.广大民众法律知识滞后B.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曲折性C.国家立法程序仍需完善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10.中共二十大报告在“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内容中,强调“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
家的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表明()A.中国法治建设开始迈向了制度化B.中国法治建设需要全体人民参与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中国古代法律精髓影响深远11.罗马的最高裁判官始设
于公元前366年,因其具有发布告示的权力,于是便有了“裁判官法”。裁判官运用告示,事先将根据现实生活变化而拟就的办案原则公之于众,就职期间再以告示确定的原则指导审判实践。这体现出罗马法()A.基于统治需要而进行适时调整B.是平民和贵族间长期斗争的结果C.彰显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
等D.法律内容变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12.现代美国法学家梅利曼在其著作中揭示了大陆法系变化的三个主要取向:一是“非法典化”,法官(法院)解释法律的现象愈趋普遍;二是“宪法化”,即新的宪政主义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影响着社会;三是“联邦化”,即欧共体立法在效力上高于法国、德
国等欧洲国家的立法。该学者意在强调()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A.民族国家理念遭到严重破坏B.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相互交融C.世界力量呈现出多极化趋势D.宪政主义获得欧洲广泛认同13.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修正案规定:“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
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宣布:“人人生来并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1804年《法国民法典》规定:“所有法国人民事权利一律平等。”这些可以用来说明()A.个人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得到规范B.近代司法实践坚持程序公正C.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被
抛弃D.西方法律注重保护个人权利14.欧洲中世纪几乎每一个修道院都办有学校,大多用地方语言教学。一些女子在女修道院的学校里受到特种教育,她们大多来自上层社会,学习诵读、书写、记账、针线、宗教和医学基础知识。还有为贵族子弟而设的特种教育,他们学习诵读、书写、算术、礼貌、武士精神、荣誉概念、下棋
、弹奏。据此可知,当时()A.欧洲的科技文化成就显著B.思想解放运动促使宗教革新C.西欧的社会教育基础广泛D.宗教对社会具有教化的功能15.关于国家权力分配,有学者认为:“如果由同一个人,或由权贵、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构行使这三种权力,即
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国家决议的权力以及裁决罪行或个人争端的权力,那就一切都完了。”该学者意在表明()A.贵族与平民之间矛盾尖锐B.分权不利于国家行政效率的提升C.分权制衡有利于保障民主D.国家权力分割应包括贵族和平民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18分)法律与教化。材料一西
周初,实行礼制,提出“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主张。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韩非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尊崇
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者以经义注释和施用法律之后,儒法会通合流加速,礼与法的关系形成“本”与“用”的关系。《唐律疏议》规定“五刑”即笞、杖、徒、流、死。笞者,击也,又训为耻。徒者,奴也,盖奴辱之。规定的十大恶行,不孝为其中之一,责骂父母者以谋杀论处,父母身故密不举哀的判处流刑。所谓“德礼为政教
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礼有治国、理家、律己的功能,礼刑结合、儒法会通,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治久安、国家治理的关键。——摘编自张晋藩、陈煜《辉煌的中华法制文明》材料二第1条第1款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均属于由
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第1条第2款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各州人口数目指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3/5。自由人总数包括必须在一定年限内服役的人,但不包括
未被征税的印第安人。第2条第1款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第3条第1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修正案第1条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宗教活动自由;剥
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诉冤请愿的权利。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修正案第4条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摘编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西周至唐朝法律与教化的演进,并谈谈你的看法
。(10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近代美国法律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8分)17.(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99年拿破仑便下令起草《法国民法典》,在法典制定过程中,拿破仑多次参与一些法律条文的讨论,始终坚持资产阶级革命者在法国大革命初期提出的相对理性的原则。18
04年3月,该法典由参政院通过。第一部分是人法,其中都是有关民事权利的规定;第二部分是物法,是有关各类财产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的规定;第三部分是获取各类所有权的方法的规定,具体包括继承、遗嘱、还债、赠予、夫妻共同财产等相关法律条文。这部法典是资
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拿破仑晚年认为,《法国民法典》“将永垂不朽”。——摘编自朱建国《世界上下五千年》材料二1954年,中国开启了民法典的编制工作。1957年编纂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篇》等13个法律文件,与1922年《俄罗
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民法典》有共通之处。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稿(试拟稿)》体现了防止修正主义复辟等立法宗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地位开始恢复,民法的制定显得更为急迫。1986年,《民法通则》
出台,随后,《技术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侵权责任法》《物权法》等民事单独立法纷纷出台。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摘编自刘凯《<民法典>诞生的历史进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认为《法国民法典》“将永垂不朽”的依据。(5分)(2)比较材料一、二,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撰特点,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行的伟大历史意义。(8分)18.(
12分)教化即“以教化民”“以教道民”,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教化的传统,把教化看作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战国荀子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教化”的人,将先秦时期儒家教化思想系统化。荀子认为礼与法是思想道德教育的
主要内容。荀子所说的礼,已不同于西周,而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法律制度和人伦规范。他以礼来规定长幼尊卑的社会等级,明确士农工商的职业分工,使其各守其分。此外,荀子还主张“隆礼重法”。他提出“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汉代汉初学者陆贾提倡“在朝者忠于君,在
家者孝于亲”,并得到统治者的赞同,从汉惠帝开始,汉代皇帝都以“孝”称谥号。此外,汉初统治者还厉行节俭,并形成很强的社会感召力。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传统伦理道德基础上,加以总结形成“三纲五常”思想,成为伦理法则。最终使儒家伦理道德转变为封
建统治理论宋代宋代一改唐代《大唐开元礼》以君主、宗室、官僚为对象制定礼仪制度的特点,其修订的宋《政和五礼新仪》多涉及庶人礼仪。宋代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教化,宋仁宗皇祐年间,陈襄,知仙居县,撰制《劝谕文》,劝诫乡民:和睦宗族,救恤邻里;各依本分,勤修本业。这是宋代地方官颁布“谕俗
文”的开端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由民间自行推举年高德劭之人掌教化,其主要职责是向民众宣读并讲解《大明律》及《教民榜文》,使民众知法畏法,不敢犯法;明后期,乡约宣讲明太祖《教民榜文》中的六句话即所谓的“六谕”,不遵守的百姓会受到处罚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教化的发展”,自行拟定论题并进
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儒家教化到宋明以后由带有强烈官方色彩的政治性教化转向带有浓重民间色彩的社会性教化,在中国传统社会,掌握实际控制权的官吏很少,一个县官
有时要控制25万到80万人。而所有衙门之内的人有时就是十几个或者几十个,没有军队,没有警察,靠的就是像乡约、社学、圣谕之类的教化力量。——摘编自韩星《中国古代教化传统与乡村文明重建的实践探索》材料二西欧中世纪历史无法
回避基督教及其教会的影响,不仅在于它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根基,更在于其对当时西欧社会政治、经济、法律乃至人们日常生活的全面渗透……基督教会学校的教育内容以其宗教信仰、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而这些宗教信仰和道德并非一无是处。
——摘编自王亚平《中世纪基督教教会对世俗政治的影响》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是什么,并说明宋朝儒学向基层全面渗透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的宗教伦理在西欧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影响。(6分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答案与解析1.C2.C3.A4.C5.B6.D7.B8.A9.D10.B11.A12.B13.D14.D15.C1.C西周统治者在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社会民众的强大力量,得出“天命靡常”的道理,提
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C项正确。A项无法解释材料中的“变化”,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天命观的变化,不是走向衰落,排除B项;皇帝制度是秦始皇首创,排除D项。2.C根据材料“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可知,商鞅认为国家之所以出现动乱,是因为法律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体现了
商鞅关注法律实施问题,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主张通过立法强化统治,并非立法为民,排除A项;材料中商鞅认为国家动乱的原因是法律不能有效实施,而非没有法律作为依据,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刑罚问题,且据所学知识可知
,商鞅主张轻罪重罚,排除D项。3.A根据材料“其对皆有明法”“皆当引律令经传”“以经义量决”等可知,西汉至北魏时期,朝廷大政方针、法律判决等方面都受到了儒家的影响。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反映了主流思想影响法律实施,A项正确。唐朝时,《唐律疏议
》的颁布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排除B项;材料涉及国家大政方针和法律审判,与基层教化无关,排除C项;三省出现于魏晋时期,排除D项。4.C材料显示唐朝律法中有大量体现儒家“礼”的内容,反映出唐律将儒家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C项正确。材料强调礼与法的结合,A项错误;由“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
可知B项错误;《唐律疏议》是封建法典,不是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结,D项错误。5.B长沙窑生产的日用瓷器是人们日常生活所用之物,在这些器物上写着体现教化主张的诗歌,反映出唐宋时期的教化要求渗入世俗生活,B项正确。仅凭长沙窑出土的瓷器内容,不能得出儒学的
正统思想是否稳固,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经济发展对审美观念的影响,排除C项;由材料无法得出瓷器生产对诗词创作的影响,排除D项。6.D根据材料可知,《汉书·元帝纪》强调“本以霸王道杂之”,即礼法并重;
朱元璋强调“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即刑罚和道德教化并用;《颜钧集》强调“《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即礼法并用;据此可知,封建统治者都秉承礼法结合的治国思想,D项正确;A、B、C三项说法片面,排除。7.B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家族”“乡族”“乡约”“血缘”组织
系统体现的是对传统社会秩序的维护,“会社”“会馆”“业缘”组织系统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由此可知,明清时期“民”的管理模式适应了维护传统秩序和社会变化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基层社会管理,不能体现君主专制
体制空前强化,排除A项;材料中“民”的管理模式无法说明中国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成熟”,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以儒教化的政治主张,排除D项。8.A评选优秀模范人物的目的在于树立榜样,宣扬先进的精神与文化,材料说明中国政府注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故选A;孙中山、鲁迅等不是共产
党员,排除B;雷锋、焦裕禄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优秀模范人物,材料并未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排除C;“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排除D。9.D根据“已颁布的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确认商事关系的特殊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可知,民法典对于商法制度的认识仍存在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
这从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断发展的,民法典需要不断完善以解决新的问题,D项正确。材料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不是反映民众法律知识滞后,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立法机关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并非法治建设的曲折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家
立法的程序问题,排除C项。10.B根据材料“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可知,只有人人参与,才能加快建设法治社会,说明法治建设面向全体人民,需要全民参与,B项正确。法治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2010年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古代法律对当代的影响,排除D项。11.A根据材料“根据现实生活变化而拟就的办案原则”可知罗马法基于统治需要而进行适时调整,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罗马的最
高裁判官通过发布告示完善罗马法,不涉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排除C项;根据“办案原则公之于众”,可知并不“随意”,排除D项。12.B根据材料可知,“非法典化”“宪法化”“联邦化”是大陆法系变化的三个取向,体现了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相互影响、相
互交融,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变化,并未体现民族国家理念遭到严重破坏,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世界力量的多极化趋势,排除C项;材料没有描述欧洲对宪政主义的态度,排除D项。13.D根据材料“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
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人人生来并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所有法国人民事权利一律平等”可知,西方法律注重保护个人权利,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义务”,排除A项;B项材料未反映,排除;材料中蕴含着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思想主张,并
没有被抛弃,排除C项。14.D根据材料可知,在欧洲中世纪,几乎每一个修道院都办有学校,为上层女子和贵族子弟提供教育,教授他们各项知识和技能,说明宗教对社会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D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欧洲科技文化成就显著,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思想解放运动对宗教的影响,排除B项;中古西欧
的教育主要垄断在教会受众,教育的对象和内容具有狭隘性,排除C项。15.C据材料“如果由同一个人……同一个机构行使这三种权力……那就一切都完了”可知,该学者认为国家的权力不应该掌握在同一个人或者机构的手中,应该采取分权制衡的方法,这样有利于保障民主,故C正
确;材料强调的是国家权力不应集中于一个人或一个机构的手中,而不是国家权力分割应包括贵族和平民,排除D。16.答案(1)演进:先秦时期产生了德治和法治思想,德治的源头是西周时期实行的礼制及敬天保民思想。春秋时期成文法产生,法治思想适应了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秦朝崇尚法治,实行严刑峻法
;汉朝以后,法律儒家化,以礼入法,德主刑辅。唐朝礼法结合,法律强调“孝”的重要地位,《唐律疏议》标志着中华法系确立。(8分)看法:西周至唐朝前期的法律与教化,作为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继承发展。法律与教化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
。(2分)(2)特点:美国法律制度从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在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确认了私有财产制度,每个人财产的多少往往决定其法律地位的高低。(6分)影响:美国独立后,融合启蒙思想,并借鉴英
国等法律制定1787年宪法形成自己的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专制,有利于民主;但同时法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存在很多局限性。(2分)解析(1)“演进”根据材料及所学,从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唐朝等历史时期分析回答即可。“看法”根据材
料西周至唐朝前期法律和教化的发展过程可知法律与教化,都是中国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后代继承发展了前代的法治与教化;据材料“礼刑结合”等信息可得出法律与教化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2)“特点”根据材料及所学
知识从美国国家权力结构、法律内容、司法实践过程、阶级属性等角度回答。“影响”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展开作答。17.答案(1)践行了启蒙思想;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体现了拿破仑治国思想;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
法规范。(5分)(2)特点:历时长;由民事单独立法到汇总成典;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体现社会主义立法原则;以人民为中心。(5分)历史意义:保障人民权利;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3分)18.答案示例一:中国古代的教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随时
代变迁而不断发展。(2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在此情况下,荀子主张以礼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法律制度和人伦规范来明确等级和职业分工;面对统一的历史潮流,荀子提出将教化和法律结合作为治国的重要手段,以实现“王公由
之所以得天下也”的政治理想。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以忠孝、节俭思想教化百姓;汉武帝为加强专制集权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也从单纯的伦理道德准则发展为封建统治理论。宋代门第观念日渐淡薄,受此影响,礼仪的制定对象多涉及社会下层;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影响了社会
风气,加之理学兴起,儒者积极投身基层教化,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重视教化,教化不断向基层渗透,并深入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明代废宰相,皇权高度强化,教化与法律合流,乡约也具有强制力,逐渐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8分)中国古代的教化深受时代发展的影
响,随着时代发展,教化的被重视程度、对象、推动力量、作用等都在不断发展变化。(2分)示例二:中国古代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2分)战国时期的荀子最早明确提出教化的概念,但当时儒家思想没有被统治者重视,教化的社会功能有限。汉初经济凋敝,统
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以忠孝、节俭思想教化百姓;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家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大大增强。宋代商品经济影响社会风气,加之理学兴起,推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教化;受门第观念日渐淡薄的影响,宋代礼仪的制定对象多涉及社会下层,因此宋代教化
重心不断下移,其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也不断增强。明代废宰相,皇权高度强化,教化与法律合流,乡约也具有强制力,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8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统治者对教化日加重视,教化对百姓的影响越来越大,教化逐渐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并最终与法律合流成为加
强专制统治的工具。(2分)解析示例一:根据材料可知,从战国时期到明代,随着时代变迁,教化内容在不断发展变化,由此可拟定论题为:中国古代的教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论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荀子、汉武帝、宋代以及明代教化内容的演变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升华。
示例二: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教化的传统,把教化看作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由此可拟定论题为:中国古代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论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战国时期、西汉、宋代、明代儒学地位的变
化,论证中国古代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最后总结升华。19.答案(1)范本:《吕氏乡约》。(1分)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原因:国家基层治理力量比较薄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理学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利于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理学与教育、科举的结合;儒学人
士积极投身基层教化。(5分)(2)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阻碍了西欧的社会进步,不利于各国世俗王权的加强和民族认同观念的显现;基督教所提倡的“禁欲主义”阻碍了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也奠定了西方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一定程度上维护
了当时社会的安定。(6分)解析(1)“范本”,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吕氏乡约》。“原因”,据材料一“在中国传统社会,掌握实际控制权的官吏很少”可知,国家基层治理力量比较薄弱;结合所学知识,从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理学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教育与科举的结合、儒
学人士投身基层教化等角度分析。(2)根据材料二“它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根基,更在于其对当时西欧社会政治、经济、法律乃至人们日常生活的全面渗透”可知,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基督教所提倡的“禁欲主义”阻碍了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阻碍了西欧的社会进步;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古时期教权长期高于王权,不利于各国世俗王权的加强和民族认同观念的显现;据材料二“这些宗教信仰和道德并非一无是处”并结合所学可知,奠定了西方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当时社会的安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