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8)页,40.42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f5a92a6688d5bb25b89bea12f9e67d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年9月高一语文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满分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
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
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大学毕业后,袁隆平到湖南安江农技任教。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
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1959年,是袁隆平进入“而立”之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
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但只得到一
些奇花异果,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他决心另辟蹊径。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
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
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有删改)材料二:主持人: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问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
项研究的呢?袁隆平:我们现在13亿人口,人均大概一亩三分地;到2030年可能达到16亿人口,人均就只一亩地。我们要修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要扩大,还要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每年减少几百万亩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
题。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所以,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主持人: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偏僻农村的教师,后来,正是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袁隆平:唉,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真是一
言难尽!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去观察稻子倒伏不倒伏,观察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主持人: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除了能吃
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袁隆平: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材料三: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以
及出国讲学等方式传授技术,已经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现在杂交水稻已经种到了非洲等国家,并在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
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20年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加上衡南基地此前早稻测产,杂交稻突破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再次打破杂交水稻单产
纪录。袁隆平听到测产结果后说,下一步目标,向全省、全国水稻产区推广,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这样评价袁隆平:“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
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摘编自《东方评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袁
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为他攻克“杂交水稻”这一难题打下了基础。B.袁隆平认为我国每年都在减少耕地面积,可是人口仍在递增,这进一步促使他潜心杂交水稻研究,并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C.袁隆平和他团队采用开办培训班和出国讲学等方式向外国传授技术,为世
界上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杂交水稻技术人才。D.2020年,中国在水稻研究上又有好消息,湖南衡南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基地的晚稻测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再次打破水稻单产纪录。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
.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及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B.袁隆平熟悉国外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他所做的无性杂交、环境影响等试验,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C.在对待科学研
究的问题上,袁隆平始终秉持了创新精神,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D.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用其名字命名了小行星(8117),使其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3.下列对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与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两者都
以事写人,选取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相关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都有序地展现出人物品质。B.《喜看稻菽千重浪》介绍了袁隆平边理论联系实际边教学边试验的特点。材料一突出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C.《喜看稻菽千重
浪》通过小标题和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来表现人物。材料一从小事和细节入手通过人生经历来塑造人物。D.作为人物通讯和人物传记,两则材料都基于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客观、严谨地陈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4.袁隆平作为
科学家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5.以上三则材料都与袁隆平院士有关,三者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D2.C3.B4.①刻苦钻研(吃苦耐劳);②勤于实践;③勇于创新;④不计名利(无
私奉献)的团结精神;⑤为国为民为全人类谋利益。5.材料一:侧重展现袁隆平的教学生涯与杂交水稻的科研活动,用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和品质,因为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材料二:侧重介绍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起因和实践探索中的艰辛,在对话中体现人物的思的考和优秀品质,因为这是一篇人物访谈
。材料三:侧重交代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世界的影响,用概括的语言体现人物的精神高度,因为这是一篇新闻评论(消息)。【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晚稻测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错,应是“晚稻加早稻测产相加突破1500公斤”。故选D。【2题详解】本题
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在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错。结合原文“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可知,没有得到父亲的大力支持。B.“他所做的无性杂交、环境影响等试验,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错。原文是“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
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可见“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的是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D.“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用其名字命名了小行星(8117)”因果关系错误。原文是“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
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但并未提到命名原因。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两文内容表述正好相反。材料一最后一段总结说“在19年的漫长教学
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可见材料一突出他边教学边试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喜看稻菽千重浪》主要写“在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
往事”,突出他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由材料一“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材料二“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听
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可概括出“刻苦钻研”“吃苦耐劳”;由材料一“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材料二“我的
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可概括出“勤于实践”;由材料一“但只得到一些奇花异果,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他决心另辟蹊径”,材料二“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
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可概括出“勇于创新”;由材料一“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可概括出“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团结
精神”;由材料三“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以及出国讲学等方式传授技术,已经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现在杂交水稻已经种到了非洲等国家,并在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袁隆平听到测产结果后说,下一步目标,向全省、全
国水稻产区推广,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可概括出“为国为民为全人类谋利益”。【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三则材料的文体不同,其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材料一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可见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先看材料一的内容,从袁隆平高中毕业选择
“农门”,到大学毕业后,袁隆平到湖南安江农技任教,然后介绍他边教学边搞科研,“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
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
果”“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可见材料一侧重展现袁隆平的教学生涯与杂交水稻的科研活动,侧重用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和品质。再看材料二,通过对话可知这是一篇人物访谈。由主持人的
问题“请问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可知,材料二侧重介绍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起因和实践探索中的艰辛,在对话中体现人物的思考和
优秀品质。材料三摘编自《东方评论》,是一则消息。第一段交代了袁隆平对世界影响,如“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以及出国讲学等方式传授技术,已经为80多个的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
…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第二段交代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杂交稻突破亩产1500公斤”“再次打破杂交水稻单产纪录”;第三段交
代了国际上对袁老的评价,用概括的语言体现人物的精神高度,因为这是一篇新闻评论。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过封锁线茅盾昨夜朦胧的月光下只觉得这大房子像个堡垒,今天白昼再进来一看,嘿,这简直可以说是一座要塞。那一圈围墙。
团团四周全是上下两层枪眼。门楼顶上“居然雉堞式,而且是平顶,必要时这就是机关枪阵地。说它像一座城,实在不嫌夸大。现在这“城”中就住了十几家老百姓。他们腾出一间招待那五个客人——逃难的外江佬。五个客人洗过脸,都坐在阔大的木板铺上,看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而那大孩子是被
派来招呼他们的。他们要问的话很多。最要紧的一件事是今晚能不能走。他们还想多知道一点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过去两个晚上的夜行的经验。特别是行列常常脱节,走不快的人急得要命——这一些不大好的秩序,使得他们想起了就满心不安,问话就多
了。但是这大孩子只能说客家话。客人中的老徐能说半生不熟的广府话。和这大孩子双方都半懂不懂地攀谈了好一会儿,仿佛弄明白了:今晚走的路要通过敌人在公路上的两道封锁线。一个年青人带着个墨水瓶走进房来,就在靠近窗洞的桌旁坐下,在一本笔记簿上写起什么来。客人们认识这面孔。昨夜在半山松林里,他是彻夜担任警
卫的。虽然看样子他并不有闲,可是五个客人不肯放过他,谈话就开始了。这青年懂得国语,也能说几句,虽然十分生硬。他告诉他们:今晚能走,不过要通过两道封锁线。“是不是你送我们去?”“现在还没晓得。”“我们希望你能去。因为你能说国语,我们
路上方便些。”他点一下头,不说什么,谈话暂时中断。他拿出一本相当厚的书,很用心地读着,时时在笔记簿上记下些什么。客人们瞥见了这书名是《论民族民主革命》,话题又来了。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才知道他是南洋华侨,在新加坡做机器工人,广州失陷以后和许多热血的华侨子弟跑
回祖国来,参加了抗战的阵营,他姓张。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一军毡,粮袋,胸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跟他那矮小的身材很不调和。“你也去吗?”客人之一好奇地问了一句。他笑嘻嘻点着头。“还有谁是去的?阿
张呢?”又问。他很快地说着客家话。“他说什么?”客人之一问他的同伴。“他说。路上如果碰到了敌人,就请他们吃手榴弹。”勉强能听懂的老徐回答。“不要只顾快走,以至失了联系……”这是客人们向姓张的青年提出的要求。阿张都答应了。可是他再三叮嘱:“不可以打手电,不可以吸烟,不可以谈话。昨晚我们
看见远远有火光,还当是敌人呢!”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他撮口吹了一声,这一行人就在夕照中移动。第一次休息以后,月亮已经高挂天空,照得田
野里一片苍白。这对于通过封锁线,是一种威胁。“不要作声,不要吸烟”的叮咛又重复了一次,“不要太走快”的要求也重复了一次,于是又上路了。一片树林横在前方,疏疏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穿过这树林,又走过一大片旷野,猛看见远处有像高墙
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冈,一行人和这遥远的山冈平行而进,又走了若干时,便见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客人们跟着,小多会儿,已经走近那“河”边,这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这该就是所谓封锁线吧
?”客人们心里这样想。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而且还是急急地走,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刚才走过的就是封锁线罢?”客人们问。“不是,下去才是封锁线。不过这里两边山上全有敌人的哨位,这里是危险区域。”神情又紧张起来了。可是不慌。因为客人们最怕在这陌生
地方掉了队,可是今晚的秩序很好,整然是行军的姿态,就增加了他们不少勇气。上路的时候,客人们又看见他们这休息的地点原来也是经过选择的;不但有树木隐蔽,而且还是个洼地。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一小时以后,所谓的封锁线也平安
通过了,然而队伍忽在旷野中停止。阿张和其他的队员聚在一处。悄悄地说了一些话,便又发令再走。大概十多分钟以后。队伍又停止了。这回是在平坦的旷野里,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他们采了些松枝,插在白色的衣包上。阿张将他的手电筒也藏在衣襟里。“前面的山
头、就有敌人的哨位,”阿张悄悄地对客人们说,“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这是第二道封锁线了。月光很好,前面那山头看得很清楚。队伍靠紧着走,不太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当人
们躺在树下休息时,树荫外的斜坡上,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客人想起出发以前这大孩子说的,要是遭遇了敌人,就请他们吃手榴弹,都不禁微笑。“今晚过封锁线,然而没有昨晚路上那样慌乱,无秩序。”客人之一自言自语地,“可见调度是不可
少的。(写于1942年11月,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大房子像“城”,意在说明它颇具规模,功能丰富,体现了游击队的选址用心。B.五个客人到后总是寻机跟人对话,主要是因为在陌生的地方他们满心不安,心忧
行程。C.过第一道封锁线前,客人疑心公路就是封锁线,队伍不停急走,彰显了他们行进时的紧张。D.文章两次写到月光明亮的细节,作者用词从“威胁”变为“很好”,体现了情节的推进。7.关于那个大孩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写他擦步枪,结尾他又担任瞭望哨,形成了首尾的呼应,结构圆
融。B.他只会说客家话合乎地域特征,也利于突出反击入侵、众志成城的主题。C.出发前提到他“全身披挂”并说请敌人吃手榴弹,暗示过封锁线的危险。D.他和《百合花》中的通讯员都是年纪轻、细心体贴又朝气蓬勃的好青年。8.本文在人物形象塑造时并没有刻意交代革命者的具体姓名,请结合文本
分别赏析本文塑造的革命者群像。【答案】6.C7.D8.①大孩子,在残酷的战争中快速成长的革命战士,代表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②阿张,在广州沦陷后毅然参加革命的南洋华侨,代表有召必回、赤诚肝胆的爱国侨胞。③五位客人,需要被保护、善于观察反思的外江佬,是身兼特殊任务的知识分子,也是
革命的重要力量。④群像特征:文中人物都没有具体姓名,但都有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细心体贴、勇敢无畏、丰富的作战经验、强烈的家国情怀、保家卫国的志向等特点,他们是无数普通革命战士的缩影。【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彰显了他们行进时的紧张”错误。由原文“‘刚才走过的就是封锁线罢?’客人们问”和下文“……这里是危险区域……可是不慌”可知,客人疑心公路就是封锁线,只是他们本来就不知道哪里是封锁线,并不是因为紧张。故选C。【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情节和人物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细心体贴又朝气蓬勃的好青年”错误。由原文文中写“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他笑嘻嘻点着头”“他说,路上如果碰到了敌人,就请他们吃手榴弹”
“这大孩子只能说客家话”“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胸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跟他那矮小的身材很不调和”“……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这些描写没有体现出他
的“体贴”的特点。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大孩子:根据“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胸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跟他那矮小的身材很不调和”“当人们
躺在树下休息时,树荫外的斜坡上,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可知,大孩子是在残酷的战争中快速成长的革命战士,代表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阿张:根据“客人们瞥见了这书名是《论民族民主革命》,话题又来了。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才知道他是南洋华侨,在新加坡做
机器工人,广州失陷以后和许多热血的华侨子弟跑回祖国来,参加了抗战的阵营,他姓张”“可是他再三叮嘱:‘不可以打手电,不可以吸烟,不可以谈话。昨晚我们看见远远有火光,还当是敌人呢!’”“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阿张的肩头斜挂
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枪”“阿张悄悄地对客人们说,‘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可知,阿张是在广州沦陷后毅然参加革命的南
洋华侨,代表有召必回、赤诚肝胆的爱国侨胞。五位客人:根据“他们腾出一间招待那五个客人——逃难的外江佬”“‘不要只顾快走,以至失了联系……’这是客人们向姓张的青年提出的要求”“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
今晚过封锁线,然而没有昨晚路上那样慌乱,无秩序。’客人之一自言自语地,‘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可知,五位客人是需要被保护、善于观察反思的外江佬,是身肩特殊任务的知识分子,也是革命的重要力量。群像特征:根据“开路
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一行人和这遥远的山冈平行而进”“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而且还是急急地走,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客人们又看见他们这休息的地点原
来也是经过选择的;不但有树木隐蔽,而且还是个洼地。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队伍靠紧着走,不太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可知,文中人物都没有具体姓
名,但都有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细心体贴、勇敢无畏、丰富的作战经验、强烈的家国情怀、保家卫国的志向等特点,他们是无数普通革命战士的缩影。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归园田居(其二)陶
渊明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③中,披④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注】①人事:指与人结交来往。②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代指车马。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③墟曲
:犹乡野。墟,隐僻之地。④披:拨开。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了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在一片“静”的境界中,飘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B.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
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生活的清贫,暗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C.中间四句是以外在的“动”来写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写出作者往来于田间,打理桑麻,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D.本诗中的“野外罕人事”与《归园田居(其一)
》中的“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10.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说是镇静安静的,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9.C10.①喜乡间生活宁静,没有俗事俗
人打扰。“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就表现了乡居的宁静,“虚室绝尘想”暗含摆脱时俗束缚的喜悦。②喜乡邻关系友好淳厚。“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与乡邻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令人喜悦。③忧自己的庄稼毁于一旦。“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生怕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心怀恐惧。一喜一忧,反映出经
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C.“孤独”理解错误,这四句写的是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共话桑麻,并不“孤独”。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
赏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的能力。作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关键句“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然后分析喜在何处,忧在哪里。(1)喜乡间生活宁静和乡邻关系友好淳厚。“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住在郊野很少与人结交往来,偏僻的里巷少有车马来往。诗人“久在樊笼”之
后,终于回归田园,他摆脱了仕宦生活,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的情景,他总算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诗人透露出对宁静的乡居生活的喜悦。“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在“白日”大好的时光,可以自由地掩起柴门,把自己关在虚
空安静的居室里,让那些往昔曾萦绕于心间令人烦恼的尘俗杂念,彻底断绝。“虚室绝尘想”暗含摆脱时俗束缚的喜悦。“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是说遇到淳朴的农人,大家谈论的没有其它,只是说说桑麻的长势情况,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与虚伪的官场相比,诗人与邻里的关系是是清澄明净的
,大家的谈论是愉快的,轻松的,诗人内心充满自由与喜悦。“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桑麻渐渐长高,诗人开垦的土地也越来越广,令人喜悦。(2)忧自己的庄稼毁于一旦。当然乡村生活也有他的喜惧。“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又流露出诗人的担忧,诗人怕
霜雪突然来临,把自己辛苦种植的庄稼给毁于一旦,就像衰草那样零落了,这是所有种庄稼的人的担忧,这是诗人忧之所在。三、默写(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
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起到过渡作用,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2)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意象抒发时光易逝、人生感伤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3)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4)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
________”和“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5)《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
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答案】①.携来百侣曾游②.忆往昔峥嵘岁月稠③.无边落木萧萧下④.不尽长江滚滚来⑤.山不厌高⑥.海不厌深⑦.霓为衣兮风为马⑧.虎鼓瑟兮鸾回车⑨.少无适俗韵⑩.性本爱丘山的【解析】【详解】本
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易错字:“携”“稠”“萧”“霓”“鸾”“适”。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5分,每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唐顺宗永贞元年秋八月癸丑,西川节度使南康武王韦皋薨。支度副使刘辟自为留后。刘辟使诸将表求节钺,
朝廷不许。征刘辟为给事中。刘辟不受征,阻兵自守。宪宗元和元年,上欲讨刘辟而重于用兵,公.卿.议者亦以为蜀险固难取,杜黄裳独曰辟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神策军使高崇文勇略可用陛下专以军事委之勿置监军辟必可擒。上从之。戊子,命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将步骑五千为前军,与山南西道节度使
严砺同讨辟。高崇文屯长武城,练卒五千,常如寇至,卯时..受诏,辰时即行,器械糗粮,一无所阙.。崇文军至兴元,军士有食于逆旅,折人匕箸者,崇文斩之以徇。刘辟陷梓州,执李康。三月,高崇文引兵自阆州趣梓州,刘辟将邢泄引兵遁去,崇文入屯梓州。辟归李康于崇文以求自雪,崇文
以康败军失守,斩之。丙子,严砺奏克梓州,丁丑,制削夺刘辟官爵。东川节度使韦丹至汉中,表言:“高崇文客军远斗,无所资,若与梓州,必能有功。”夏四月丁酉,以崇文为东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夏五月,刘辟城鹿头关,连八栅,屯兵万余人,以拒高崇文。六月丁酉,崇文
击败之。庚子,高崇文破刘辟于德阳;癸卯,又破之于汉州。秋七月癸丑,高崇文破刘辟之众万人于玄武。甲午,诏凡西川继援之兵,悉取崇文处分..。崇文遂长驱直指成都,所向崩溃,军不留行。辛亥,克成都。刘辟帅数十骑西奔吐蕃,崇文使高霞
寓等追之,及于羊灌田。辟赴江不死,擒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蜀》)【注】①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大,在节度使死后,有下属自立为留后的情况。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杜黄裳独曰/辟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
/臣知神策军使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勿置监军/辟必可擒/B.杜黄裳独曰/辟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神策军使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勿置监军/辟必可擒/C.杜黄裳独曰/辟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神策
军使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勿置监军/辟必可擒/D.杜黄裳独曰/辟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神策军使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勿置监军/辟必可擒/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卿,可指丈夫,亦是“三公九卿”的简称,泛指朝廷中的高官,文中指后者。B.卯时,古代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时辰,并分别用十二地支命名,卯时相当于现在的5点到7点。C.“一无所阙”的“阙”指“缺少”,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的“阙”含义相同。D.处分,文中指调度、指
挥;现在常用来指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照情节轻重给予处罚。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川节度使死后,刘辟自称留后,命令将领上表替他请求颁发符节,朝廷没有同意;朝廷征召他做给事中,他拒不受命,并且拥兵自重。
B.刘辟攻陷梓州,俘虏了李康,后来李康从刘辟处逃回后,向高崇文请求洗雪自己的罪过,但高崇文认为他丢失城池,不可饶恕,斩杀了他。C.刘辟在鹿头关驻守,总共八个营栅,驻守的军队有一万多人,用来抵抗高崇文,却被高崇文打败。其后高崇文一路势如破竹,多次击败刘辟。D.高崇文攻克成都
后,刘辟败逃,向西投奔吐蕃,高崇文派遣高霞寓等去追击他,追到了羊灌田,刘辟走投无路,跳入江中,后被生擒。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高崇文客军远斗,无所资,若与梓州,必能有功。(2)崇文遂长驱直指成都,所向崩溃,军不留行。16.高崇文能够顺利平定刘辟之乱,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12.C13.C14.B15.(1)高崇文作为外来的军队深入异地作战,没有可凭借的物资,如果将梓州给他,一定能够立功。(2)高崇文于是迅速地向远方挺进,直奔成都,所到之处刘辟军
无不溃散,军队一路前进不停。16.①高崇文勤于练兵,平时如战时,各项准备充足;②高崇文治军严谨,严厉惩处扰民的士兵;③朝廷下放权力,任命他为东川节度副使,并将西川援助部队交给他指挥。【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
只有宰相杜黄裳说:“刘辟是一个猖狂又戆呆书生罢了,攻取他如同拾一根小草一样容易。我了解神策军军使高崇文,勇敢而有谋略,可以任用,希望陛下把军事的处置权力委任给他,不要设置监军,刘辟必定可以擒获。”“辟狂戆书生”是判断句,“狂戆书生”偏正结构做宾语,中间不能停顿
,排除AB。“臣”作主语,“知”作谓语,“神策军使高崇文”既作“知”的宾语,又作“勇略可用”的主语,这是兼语句,故“勇略”中间不能停顿,排除D。的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C.错误。“阙”,缺少。/古代宫殿门前两
边是楼台,泛指宫殿或帝王的住所。句意:一样都不缺。/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D.正确。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B.“后来李康从刘辟处逃回后,向高崇文请求洗雪自己的罪过”错,依据原文“辟归李康于崇文以求自雪”可知
,是刘辟放回李康给高崇文以求洗除罪过。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客军”,外来的军队;“所资”,凭借的物资;“与”,给;“有功”,立功。(2)“长驱”,向远方挺进;“崩溃”,溃散。【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
根据“高崇文屯长武城,练卒五千,常如寇至,卯时受诏,辰时即行,器械糗粮,一无所阙”概括为:高崇文勤于练兵,平时如战时,各项准备充足。(2)根据“军士有食于逆旅,折人匕箸者,崇文斩之以徇”概括为:高崇文治军严谨,严厉惩处扰民的士兵。(3)根据“以崇文为东川节度副使
,知节度事……诏凡西川继援之兵,悉取崇文处分”概括为:朝廷下放权力,任命他为东川节度副使,并将西川援助部队交给他指挥。参考译文:唐顺宗永贞元年秋季八月癸丑日,西川节度使南康武王韦皋去世。支度副使刘辟自称留后。刘辟命将
领上表替他请求颁发符节,朝廷不允许。朝廷征召刘辟回京做给事中。刘辟拒不接受朝廷的征召,调动军队作防守部署。宪宗元和元年,唐宪宗想讨伐刘辟,但又不敢轻易发动战争,朝廷的高层官员也都认为蜀。地地势险恶坚固,很难攻取,只有宰相杜黄
裳说:“刘辟是一个猖狂又戆呆的书生罢了,攻取他如同拾一根小草一样容易。我了解神策军军使高崇文,勇敢而有谋略,可以任用,希望陛下把军事的处置权力委任给他,不要设置监军,刘辟必定可以擒获。”皇帝同意了。元和元年正月戊子日,命令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率领步兵、骑兵五千人为前军,会同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共
同讨伐刘辟。高崇文驻守长武城,训练士兵五千人,平常日子照样戒备森严,好像敌人随时都会进犯。卯时接到诏书,辰时即大军开拔,武器、粮草,一样都不缺。高崇文抵达兴元,发现官兵有人在旅店吃饭时,故意折断人家的勺子筷子,高崇文立即将
其斩首示众。刘辟攻陷梓州,俘虏了东川节度使李康。唐宪宗元和元年三月,高崇文率领军队从阆州直奔梓州,刘辟的将领邢泄率领军队逃跑,高崇文进入并驻扎梓州。刘辟将活捉的李康归还高崇文,请求洗雪自己的墨行。高常文认为李康是败军,丢失了守卫的城市,将他斩首。丙子
日,严砺上奏攻克梓州,丁丑日,唐宪宗下诏剥夺刘辟所有的官职、爵位。东川节度使韦丹到了汉中,上表说:“崇文率领军队深入异地作战,没有可凭借的物资,如果将梓州给他,一定能够重功。”元和元年夏季四月丁酉日,皇帝任命高崇文为东川节度副使,代理节度使。唐宪宗元和元年夏季五月刘辟驻守在鹿头
关,总共八个营栅,驻军一万多人,用来抵抗高崇文。六月丁酉日,高崇文进攻,打败刘辟军。庚子日,高崇文在德阳县打败刘辟军。癸卯日,高崇文在汉州又打败刘辟军。秋季七月癸丑日,高崇文在玄武打败刘辟军一万人。七月甲午日,皇帝下诏命令西川所有增援攻打刘辟的各路军队全部交由高崇文指挥。高崇文于是迅速地向
远方挺进,直奔成都,所到之处刘辟军无不溃散,军队一路前进不停。辛亥日,攻克成都刘辟率领数十名骑兵,向西投奔吐蕃,高崇文派遣将领高霞寓等乘胜追击,追到羊灌田。刘辟投江,未死,被活捉。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10分)阅读下面
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们常将土楼等同客家土楼,之所以有这种说法,因为客家人迁徙至福建后确实建造了用于防御的高大一座座土楼。因客家土楼发现较早并得到广泛宣传,客家土楼的说法便①。事实上,福建土楼不仅仅有客家土楼,还有闽南
土楼。在南靖土楼中,田螺坑土楼群居住人数多,生活气息浓。人们在这里,仍可以观察土楼内原汁原味的生活。推开土楼厚重的木门,仿佛进入了一片自成体系的小天地。周末早上8点,进门处,人们②聊着天;老人从菜地里摘回新鲜蔬菜,中年人忙着准备一家人的早餐,小孩们搬出凳
子开始做作业……或圆或方的空间里,是一幅幅流动的生活景象,充满温暖的烟火气。漫步村中,鹅卵石铺就的乡间小路上,处处③。阳光照射下的土楼,散发着一抹橙黄色的暖意。如果将镜头拉远,从空中俯瞰,一座座庞大的、或方或圆的土楼,带着土壤的肤色,散落在绿色深处的山峦与河流之间
,像时光长河中的一颗颗明珠,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也诉说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段段悠悠岁月。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答案】17.示例:①深入人心(或“家喻户晓”“众所周知”)②三三两两③生机蓬勃18.示例:人们常将土楼等同于客家土楼,之所以有这种说法,是因为客家人迁徙至福建后确实建造
了一座座用于防御的高大土楼。19.画波浪线句将一座座土楼喻为一颗颗明珠,将山峦与河流喻为时光长河,形象地展现了土楼蕴含的历史价值和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意义。【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是说客家土
楼的说法被大家熟知和认可。可填“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等。深入人心:深深地进入到人们的心里。指已经被多数人深深地理解、信仰和拥护。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第
②空,语境是说人们三个两个地在一起聊天,可用“三三两两”。三三两两:三个两个地在一起,形容人数不多。第③空,语境是说村中处处都充满生机,可用“生机蓬勃”。生机蓬勃: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
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将……等同……”成分残缺,可改为“将……等同于……”;“之所以……因为”搭配不当,应是“之所以……是因为……”;“用于防御的高大一座座土楼”中多项定语语序不当,应是“一座座用于防御的高大土楼”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一座座庞大的、或方或圆的土楼……散落在绿色深处的山峦与河流之间,像时光长河中的一颗颗明珠”,画波浪线句将一座座土楼喻为一颗颗明珠,将山峦与河流喻为时光长河,以明珠明亮的光芒写土
楼的光彩;以明珠在长河中闪烁的形象,写土楼在山峦与河流中绽放光芒的形象。从而生动地展现了土楼蕴含的历史价值和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于有减肥计划的人来说,体重计可是必不可少的“伙伴”。有趣的是,定期称重的人在体重管理方面更易获得成功。①?人们在定期测量体重后,
体重计就像一面镜子,呈现的数字使人对自己的体重趋势与生活习惯之间的关联有直观的领悟,进而反思习惯、调整计划,坚持有效做法。其中的自我反思以及由此触发的自我管理,②。这种自律行为,将会对减肥产生极大助力,帮助减肥计划取得成功。当然,这个自律必须基于正确的审美观。正确地减肥,需要对自己的身体有清晰而正
确的认识,而具有清晰认识的前提是③。毕竟美是多种多样的,减肥只是一种手段,健康自信才是最终目的。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
改变原意。【答案】20.①如何做到控制体重的呢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律③不能过于偏激,急于求成21.人们在定期测量体重时,体重计就像是一面镜子,呈现的数字使人对自己的体重趋势与生活习惯之间的关联有了直观的认识。【解析】【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依据“定期称重的人在体重管理方面更易获得成功”推断后文的疑问是为什么定期称重会获得管理体重的成功,故可填写“如何做到控制体重的呢”。第二空:依据“这种自律行为”推断前文的自我管理就是自律,故可填写“也就
是我们常说的自律”。第三空:依据“毕竟美是多种多样的,减肥只是一种手段,健康自信才是最终目的”推断前提是有正确的认识,能意识到减肥并非一日之功,故可填写“不能过于偏激,急于求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的语病有:一语义不明,“人们在定期测量体重后”的“后
”表意不明,人在测体重的当时能看到体重计上的数字,而不是之后,故把“后”改为“时”。二是词语搭配不当。“直观的领悟”改为“直观的认识”。六、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生的旅程
就是这样,用大把时间迷茫,在几个瞬间成长。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回忆?请以“成长的瞬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
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就一句话,关键词是“大把时间”“几个瞬间”和“迷茫”“成长”。这是两组词语,呈相对性。成长,根据词语的解释,一般指长大、长成成人,也泛指事物走
向成熟,摆脱稚嫩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自身不断变得成熟且稳重的过程。成长是个必然发生的、顿悟式的、后知后觉的过程。谁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成,只是我们对自身成长关注得比较少,等回过神来,发现自己已经发生了改变,平日里大把的时间在迷茫,成长仿佛只在几个瞬间。也就是说,
可能我们在很长时间里都是迷茫的,甚至是执迷不悟的,但是在某个时候,因为某件事情,可能让人迅速成长成熟起来。比如,有些孩子不很听话,一直以来都非常自我,不努力,不上进,直到有一天家中发生了变故,他突然就懂事了,成长了。古往今来,有些名人的成长也往往是某个瞬间,比如李后主,他并不
是做皇帝的料,直到被宋太祖囚禁,沦为阶下囚之后,他突然成长了,于是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再比如李清照,她前半生过的是富贵而闲适的生活,但是国家破亡,家庭变故后,她也成长起来了,从她的词作中就可以看出来,内涵更为深刻,词作更有韵味和深度。试题要求以“成长的瞬间”为题,写一篇记
叙文,可以写自己是在一个或哪个瞬间成长起来的,当然写作的时候可以把大段时间的迷茫与瞬间的成长对比起来,重点突出瞬间是如何成长的,多运用一些心理等的描写。当然,也可以叙议结合,写成长的那几个瞬间之后,再进一步表达对瞬间成长的感悟等。立意:1.叙述自己通过某人某事而顿悟的经历。(成
长是一瞬间的事情)2.叙述自己因某次挫折而成长的故事。(灾难也许是成长的助推剂)3.叙述自己经某人点悟而成长的故事。(瞬间成长,消除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