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752.462 KB
  • 2024-10-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0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4.0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3)页,752.46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f43f7a18adf75bb02732719c5acc13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三地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1至2页,非选择题3至4页,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碳排放强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投入密切相关,碳中和需要付出经济代价。下图示意某年甲国和乙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贸易额、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与经济产出情况。据比完成下面小题。1.乙国出口的产品中,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是()A.金属及金属制品B.化工制品C.机械制造产品D.电子产品2.与乙国相比,甲国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的()A.环境成本高B.人力成本高C.营销成本高D.研发成本高3.根据图中两国重点制造

业部门产品的投入产出效果,甲国应优先考虑()①扩大国际市场②提高创新能力③强化产业升级④承接产业转移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1.D2.A3.B【解析】【1题详解】读图可知,在乙国出口的金属及金属制品、化工制品、机械制造产品、电子产品中,电子产品每吨二氧化碳排放

创造的GDP最高,因此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是电子产品,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2题详解】读图可知,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甲国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的GDP均低于乙国,即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甲国单位G

DP二氧化碳排放量多于乙国,材料信息表明:碳中和需要付出经济代价,因此与乙国相比,甲国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的环境成本高,A正确;根据两国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与经济产出情况判断,甲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明显低于乙国,因此甲国

的人力成本、营销成本均应低于乙国,BC错误;图中显示,甲国生产同类产品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均低于甲国,因此甲国的研发成本相对较低,D错误。故选A。【3题详解】读图可知,甲国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明显低于乙国,技术投入明显不足,因此为了提高投入产出效果,应优先提高创新能力,②符合

题意;甲国重点制造业部门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的GDP均低于乙国,环境成本高,为了提高投入产出效果,应优先强化产业升级,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③符合题意;扩大国际市场,承接产业转移(特别是承接低端产业转移)均不能提高投入产出效果,①、④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点睛】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

常呈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5.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6.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答案】4.C5.D6.

A【解析】【4题详解】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

云层少。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A错C对;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分布

的,B、D错。【5题详解】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

极少出现,A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B、C错;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

云出现的频率高,故选D。6题详解】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一天中,通常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下垫面温度较高;日落

前后,太阳辐射减弱、消失,下垫面温度较低,从日落到半夜再到日出前后,因没有太阳辐射(或极微弱)下垫面温度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下垫面温度才开始慢慢回升。因此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故选A,B、C、D错。【点睛】气温

的日变化中,通常最高气温出现在14:00左右(下垫面最高气温出现在13:00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些学生容易误认为一天中最冷是半夜而误选D答案。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的原因是: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此时太阳辐射最强,而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温度到达最高需要一段时间,约为13时

左右,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为地面,地面再将热量传导给大气吸收,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大气温度达到最的【高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的原因是:日落后太阳辐射消失,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不断散失热量,下面温度不断下降,虽然大气能

以逆辐射的形式返还部分热量,但总体来说地面和大气的热量以支出为主,因此地面和大气温度均不断下降,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出现并不断增强,地面和大气才由支出热量为主转换为吸收热量为主,温度开始回升。地膜覆盖是一种现

代农业生产技术,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栽培作物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预防病虫害等方面。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图”及“华北某地地膜覆盖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7.左图正确反映大气受热过程的是()A.①一②一③B.①一③一④C.③一①一④D

.①一④一③8.早春浓雾多发地区可采用地膜直接覆盖播种土层的方式来保早播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当浓雾发生时,造成()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B.地面辐射增强C.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D.大气逆辐射减弱9.通过地膜直接覆盖播种土层,在浓雾发生时可有效地提高地温,其主要原

因是()A.减少了③地面辐射量的散失B.增加了④大气逆辐射量C.增加了①太阳辐射总量D.增加了地面吸收的①太阳辐射量【答案】7.B8.C9.A【解析】【7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体现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两个方面;①为太阳辐射,

②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①一②一③只反应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没有反应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A错误;①一③一④过程,首先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①,使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又以④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热

量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过程完整,B正确;③一①一④和①一④一③过程先后顺序错误,CD错误。故选B。8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浓雾发生时,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A错误,C正确;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温度降低,地面辐射减弱,B错误;浓雾对地面辐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D错误。故选C。【9题详解】地膜直接覆盖播种土层后,减少了③地面辐射量的散失,有效地提高地温,A正确;地

膜直接覆盖播种土层后,起到一定的阻隔作用,太阳光不能直接照射到地面,而且地膜还对太阳光有一定的反射作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面吸收的①太阳辐射量,但对①太阳辐射总量没有影响,CD错误;地膜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地面与大气的热量交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量减少,大气温度降低,大气辐射减弱,一定

程度上减少了④大气逆辐射量,B错误。故选A。【点睛】大气的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如多云的白天

温度不太高。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

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下图为“成都和拉萨某时段气温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0.与成都相比,拉萨()A.白天大气辐射强B.夜晚大气逆辐射强C.白天太阳辐射强D.夜晚地面辐射强11.成都和拉萨气温日较差差异较大的根本原因是两地()A.纬度差异较大B.经度差异较

大C.地面状况不同D.人类活动的差异【答案】10.C11.C【解析】【10题详解】与成都相比,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弱,C正确;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辐射强,但是大气稀薄,因此大气吸收的热量有限,大气辐射弱

,A错误;大气稀薄,晴天多,晚上大气逆辐射也很弱,B错误;夜晚没有太阳,地面辐射比白天低,D错误。故选C。【11题详解】两地气温日较差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地形不同,地面状况不同。拉萨位于青藏高原,白天太阳辐射强,气温上升快,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下降快,因此昼夜温差大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地形封闭,水汽、热量不易散失,空气潮湿,云量大,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气温不易升高,夜间云层能够吸收来自地面辐射的热量,大气逆辐射作用强,因此昼夜温差小。成都和拉萨纬度差异不大,都在北纬30°左右,A错误。经度不是温度的影响因素,B错误

。人类活动对昼夜温差的影响不是根本原因,D错误。故选C。【点睛】大气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三个过程。太阳辐射能传播到地面的过程中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散射,大部分通过可见光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地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

辐射,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偿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市,是中国七大淡水湖之一.洱海四面环山,位于山谷盆地中,独特的地理条件使洱海地区形成湖陆风和山谷风叠加的局地环流.读洱海地区某时刻沿25°36′N上空等温面示意图和洱海地区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12.图中

洱海上空等温面的凹凸现象应该出现在A.冬季晚上B.夏季晚上C.冬季白天D.夏季白天13.该时刻甲地吹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14.洱海的存在使周边地区A.气温日较差变大B.风频变大,山风增强C.气温年较差变大D.点苍山东坡夜雨减少【答案】12.A13.D14.B【解析】【分析】本题

主要考查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及其影响。【12题详解】读左图可知,近地面气温较低,应是冬季;湖区气温高于周围地区,冬季的夜晚由于湖泊降温慢,温度高于周围地区。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13题详解】读图分析,湖泊气温高于周边

地区,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区,风从湖岸吹向湖面。甲地水平气压梯度力自南向北指向湖区。加上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向向右偏形成西南风。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14题详解】结合材料分析,洱海的水热容量大

于周边陆地,可以调节气候,使得周边地区日较差、年较差变小,故A、C错误;受湖陆风的影响,白天风从洱海吹向陆地,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洱海;受山谷风的影响,白天风从洱海吹向点苍山,晚上风从点苍山吹向洱海。湖陆风和山谷风在昼夜风向

一致,故洱海的存在使周边地区风频变大,山风增强,故B正确;东坡可阻挡夜间洱海水汽,降水增多,故D错误。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的是B。冷杉为常绿针叶乔木,喜湿耐阴。某研究团队在中国某山地开展冷杉育苗试

验,发现:冷杉林内育苗的成活率远高于林外;林外采用秸秆覆盖土壤后,育苗成活率显著提高。下图示意该地冷杉林冬季林内外多年平均气温日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推测该地冬季林外育苗成活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日较差较

大B.土壤湿度较小C.空气湿度较小D.太阳辐射较强16.该地可能位于()A.吉林省东部B.内蒙古自治区北部C.浙江省西部D.西藏自治区南部【答案】15.B16.D【解析】【15题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冷杉喜湿耐阴,因此其

生长与气温日较差大关联性较小,A错误;由于冷杉喜湿耐阴,而林外地区白天气温较高,导致土壤蒸发较多,水分含量较少,因此林外冬季成活率较低,B正确;冬季时,林外比林内空气湿度要小,但是冷杉所需水分主要从土壤中吸收,与空气湿度关

联较小,C错误;林外地区太阳辐射较强,光照条件较好,并不会直接导致育苗成活率较低,D错误。故选B。【16题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冬季林内外多年日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左右,结合所学知识,吉林省东部和内蒙古北部所处纬度较高,加上山地地区海拔较高,气温应远低于0摄氏度,AB错误

;浙江西部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纬度较低,冬季多年日均温应高于0摄氏度,C错误;西藏南部地区纬度较低,而山地地区海拔较高,因此冬季多年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左右,适合冷杉的生长,D正确。故选D。【

点睛】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植被五个方面,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于本地,影响本地区的发展。当某一要素发生变动时,其他要素也会相应的发生改变,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17.图为洱海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

列问题。洱海流域面积约2565平方千米,2017年居住人口86万。该地农业生产涵盖种植、养殖和水产捕捞等,工业生产包括食品加工等,旅游业发展迅速。(1)说明洱海流域特征对水体污染的影响。居民老何从小在洱海边长大,他的就业与生活经历见证了洱海环境的变化。起初,他以打渔为生。1996年,洱海蓝藻

暴发,当地渔政部门取缔了机动渔船,老何改行从事水产养殖。2003年,蓝藻再次暴发,按照退田、退塘等要求,老何再次改行,开起了客栈。近几年,他响应保护洱海生态环境的号召,拆掉了被划入“红线”范围内的客房。(2)概述老

何经历的三次改变所对应的洱海污染治理成效。2018年,在洱海湖滨地带实施生态修复与湿地工程,建设“洱海生态廊道”,其中12千米供游客参观体验,当地村民受聘负责生态廊道的管理和维护。(3)阐述洱海生态廊道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答案】(1)流域较封闭,河流数量多,人口密度大、居民点多,生产部

门多,生产和生活污水汇入河湖,易造成污染。(2)第一次:减少了汽柴油污染。第二次:减少了鱼塘养殖等农业生产污染。第三次:减少了旅游活动污染。(3)生态效益: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经济效益:发展旅游观光业,带动相关产业。社会效益: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环保意识,增加

休闲空间。【解析】【分析】本题以洱海为背景,涉及水污染与治理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考查综合思维能力及人地协调。【小问1详解】本题主要结合流域形态特点及流域内生产生活活动进行分析。读图可知,图中有多条河流注入洱海

,结合材料可知,流域内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活动频繁,产生的污染物较多,且洱海水体较封闭,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小问2详解】结合材料可知,第一次洱海蓝藻暴发,当地渔政部门取缔了机动渔船,主要是减少机动渔船产生的汽柴油污染;第二次蓝藻暴发,政府部门退田、退塘,主要是减少水

产养殖等农业活动产生的影响;第三次按照政府要求,拆掉洱海旁的客栈,主要是解决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小问3详解】洱海作为重要的湿地资源,洱海生态廊道建成后,能够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和改善洱海水质,构建健康湖泊生态系统,提高洱海生物多样性和洱

海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洱海及其周边地区,自然风光秀丽,生态廊道的建设,有利于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民众收入,在努力把生态廊道打造成为大理最靓丽名片的过程中,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为当地人民增加了更多休闲空间。【点睛】18.阅读材料,完

成下列要求。江苏省盐城市该地(下图)近海年平均风速达7.6米/秒以上,远海超过8米/秒,是中国风电建设的主战场之一。21世纪初,该地在城区内的甲处等地建设分散式风电站;2021年,在海上建成多个风电站,所产电能接入中国最大的华东电网。目前大丰区积极推进远海(距

海岸50千米以上)风电项目,建设国家级海上新能源产业基地。(1)分析与西北地区相比,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风力发电的优势条件。(2)说明21世纪初大丰区建设风电站时选在城区并分散布局的原因。(3)简述大丰区推进远海风电项目对保障中国

能源安全的意义。【答案】(1)与西北地区相比,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电能需求多,邻近用电市场,输电成本较低;基础设施较完善,可接入华东电网,建设成本较低。(2)城区人口和工业集中,基础设施完善,输电成本和建设成本低

;城区地价较高、用地紧张;河网纵横;缺乏大片未利用地可供集中布局风电站。(3)拓展风电布局空间;提高电能供应量,缓解能源紧张状况;降低和稳定能源价格;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解析】【分析】本题以江苏盐城大丰区风力发电相关图文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

,涉及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布局条件、及能源开发月中国能源安全等相关知识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结合

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与西北地区相比,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风力发电,距离东部广大的电力需求市场更近,市场前景更广阔,且就近消费,能够降低电力运输成本;此外,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电网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且由材料可知,生产的电能够接入华东电网,降低

相关设施的建设成本等。【小问2详解】城区人口和工业密集,用电需求量大;在城区建设风电站可以就近接入电网,缩短电力输送距离;降低生产和生活用电的成本,保证用电需求;由图可以看出,城区多为建设用地,且城内多河流流经,未利用土地较少且不集中,只能选择分散布局

风电站,从而为当地提供能源。【小问3详解】大丰区推进远海风电项目可以提供丰富的电能,缓解我国目前的能源紧张问题,进一步提高国家能源供应安全,降低和稳定能源价格;风能属于清洁能源、新能源,可以优化我国能源结构,提高低碳能源比例;可以提高我国的能源自给率,降低能源对外依存

度,保障能源安全;可以减少煤炭、天然气等的输入量,降低常规能源远距离运输安全风险等。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疆是我国积雪、冰川最为丰富的地区。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新疆冰雪资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对该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图甲为新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地区1960—2010年气温、降水、冰川零平衡线(冰川零平衡线是冰川积累区和消融区的界线,在冰川零平衡线上,冰川的积累和消融达到平衡)高度和冰川面积变化图。图乙为该冰川地区2001年和2006年夏季景观图。(1)简述该地区1960—2010年气候、冰川变化特点,并分析冰川变化的原因。

(2)新疆的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试分析气候变化对其流量和汛期的影响。(3)有人认为气候变化将对新疆绿洲农业产生有利影响,也有人持相反观点。你支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答案】(1)气候变化特点:气温、降水量波动上升。冰川变化特点:冰川零平衡线

高度波动上升(冰川退缩或冰川后退),面积减小。冰川变化的原因:气温升高,冰川融化量增加;气温升高使降雪量减少,冰川补给量减少;降雪减少,积雪、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下降,使冰川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冰川融化量增大(2)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水量增大,汛期(夏季)水量增大;气温大于0℃的时间增长,冰川融

化时间增长,河流汛期增长(3)支持有利影响。理由:气温升高,农作物气候生长期延长,低温冻害减少;降水和冰川融水增多,灌溉水源增加。或支持不利影响。理由:气温升高,冰川融化量增大,冰雪洪水(融雪洪水)增多;冰川退缩,水资源减少,干旱加剧;蒸发增大,土壤盐渍化和土地

沙漠化加剧。【解析】【分析】考查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详解】(1)该地区气候变化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读图可知,从气温变化来看,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从降水来看,基本为波动上升趋势。而冰川变化包括冰

川面积及冰川零平衡线高度的变化。结合图示不难判断,该地冰川面积减少,冰川零平衡线高度基本呈升高趋势。原因主要从冰川的消融以及形成两方面考虑。从冰川形成来看,面积减少意味着固体降雪量减少,而融化量增多,融化量增多主要是由

于全球变暖导致的。(2)气候变化对河流流量和汛期的变化主要从气候变暖对冰雪融化的影响角度考虑。由于气温升高,融化量增大,汛期流量大,而由于气温升高,持续融化时间增长,导致汛期延长。(3)气候变化将对新疆绿洲农业产生的影响属于开放性题

目,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赞成主要从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不利影响主要从对环境的影响角度分析。有利方面来看,全球变暖使得积温增加,农作物生长时间延长,寒潮影响降低,同时由于冰雪融化量增大,水源更加充沛,有利于农业发展。不利影响有气温升高,冰雪融化量增大,导致融雪性洪水频率增加,

水资源总量减少,加强气候干旱程度,容易发生次生盐碱化和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