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6 页
  • 大小 79.215 KB
  • 2024-10-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3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4.00 元
/ 1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docx,共(16)页,79.21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e63eac44f321b53fa90c299221ca92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限时:39分钟满分:59分用时:分钟得分:分答案:149页、1.[2019全国卷Ⅲ,4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解析]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优厚而且人数众多,这会耗费国家大量财力,加重政府财政负担,故A项正确。募兵制的实行并未提升军队战斗力,宋辽、宋夏战争中北宋多次遭遇惨败就是证明,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军事力量,与对地方控制无关,C项错误。募兵制与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不存在必然联系,D项错误。【思维拓展】北宋募兵制贯彻了“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精神,当破产农民转化为职业兵,长时期脱离乡村后

,便不会再与农民一致行动,这样就把一些本来可能反抗现政权的潜在力量转变为维护现政权的力量。但养兵费用之庞大使北宋王朝的财政经常处于拮据困乏的窘境中,同时,北宋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依靠人力,募兵制使强壮劳力不断流入军队,脱离农业生产,造成农田

荒芜、水利失修等问题。2.[2022全国卷乙,4分]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

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A.规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D.削弱州府权力第2页[解析]由材料信息“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判的设置起到了权力监督及制衡、协理政事等作用

,其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信息“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的片面解读,排除;仅由材料信息“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推不出C项结论;通判的主要职责是监督知州等地方官员的行为,设置通判并不是为了削弱州府权力,排除D项。3.[202

0山东,3分]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C)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解析]从题干材料“募饥民修水利”“赈救食力之农”

“兴陂塘沟港之废”等可知,王安石在赈灾上采用了以工代赈的方式。这种赈灾方式具有多方面的好处,既可以通过招募灾民做工以达到赈灾的目的,同时,还修建了农田水利设施,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故C项正确。【思维拓展】以工代赈,将救饥

恤灾与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是解决劳工问题的好办法。募饥民兴修水利可将赈饥与兴利有机结合在一起,比单纯地赈饥效果更佳。推行工赈法除获得救饥与兴利等直接效益外,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冗兵之弊。饥民是厢兵的直接来

源之一,饥民入伍次数减少,厢军的数量也就相应地减少,故熙宁时期工赈又收到裁冗减费的效果。因而募饥兴役既有利于发展生产、开辟财源,又可收控制冗兵、节裁冗费之效。4.[2020北京,3分]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王安石认为

“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以下措施反映其救荒思想的是(D)①实行均输法②兴建水利工程③鼓励百姓养马④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

析]材料的侧重点在于“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农田水利法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此法是王安石主张第3页“治水土”以发展农业、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措施;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

之际,不致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这些均符合王安石“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的救荒思想。据此分析,首先排除不带②的选项B、C,再排除不带④的选项A,故D项符合题意。5.[2022天津,3分]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

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A)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D.称霸中原的强盛

国力[解析]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正是南北面官制度下因俗而治统治思想的反映,A项正确;“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主要体现在北面官的职责和四时捺钵制度上,材料并未体现,B

项错误;“全面影响”说法错误,C项错误;辽都上京城在辽河流域,并且其控制范围尚未到达中原地区,“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表述不正确,D项错误。6.[2022辽宁,3分]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

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D)A.官僚体系完善B.宗室素质下降C.吏治腐败严重D.君主专制加强[解析]由最初的宗室大贵族出身的宰执“议国事、治国政”到改革中央官制后“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说明大贵族权力被削弱,君主

专制加强,故D项正确。7.[2021海南,2分]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B)A.尊重前

朝传统文化信仰B.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解析]由“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可知,元朝第4页统治者意图通过重新开科取士获得汉族士

人的支持,以维护自己的统治,B项正确。8.[2022年1月浙江选考,2分]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交融。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B)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B.在西南地

区实行土司制度C.确定行省之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D.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解析]元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故选B项。宋代就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故排除A项。元代行省以下为路、府、州、县,道、州、县是唐代的地

方制度,故排除C项。清代设置理藩院,故排除D项。9.[2022海南,3分]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

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C)A.疆域拓展B.民户管理C.文化认同D.政权认同[解析]由“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可知,鼓励种植桑、枣树本是中原王朝

的措施;由西夏“禁民伐桑枣为薪”、金朝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可知,西夏和金朝也认同中原王朝的措施,这正是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文化认同上的表现,C项正确。、10.[2021河北,12分]材料10世纪初,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在韩知古、韩延徽等人的帮助下建立政权。初创之时,辽境内除了有从事游牧的契丹、奚等民族,还有从事农耕的汉族。当时,“庶事草创”,没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对此,神册六年(921年),耶律阿保机对大臣道:“凡国家庶务,巨细各殊,若宪度不明,则何以为治?群

第5页下亦何由知禁”,于是命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其中,“治契丹及诸夷之法”为适用于契丹等游牧民族的法律,即《决狱法》。该法由耶律突吕不奉诏编撰,为辽朝最早的一部基本法典,对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不同习惯法作

了调整,保留了不少草原传统法律条文。“断以《律令》”即沿用唐朝律法断案,适用于汉族。——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太祖法律改革的背景。(6分)[答案]背景:辽政权刚刚建立;辽境内各民族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缺乏完备的法律。(6分)[解析]

据材料“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韩知古、韩延徽等人的帮助下建立政权”得出辽政权刚刚建立;据材料“辽境内……有从事农耕的汉族”及所学知识得出辽境内各民族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据材料“没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得出缺乏完备的法律。(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概括辽太祖法律改革的特点。(6分)[答案]特点:以加强治理,维护统治为目的;不同民族适用不同的法律,因俗而治;对游牧民族的传统法律既有保留,又有调整;是辽朝制定基本法典的开端。(6分)[解析]思路如下:材料信息特点“凡国家庶务,巨细各殊,若宪度不明,则何以

为治”以加强治理,维护统治为目的“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不同民族适用不同的法律,因俗而治“对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不同习惯法作了调整,保留了不少草原传统法律条文”对游牧民族的传统法律既有保留,又有调整“该法由耶律突吕不奉诏编撰,为辽朝最早的

一部基本法典”是辽朝制定基本法典的开端11.[2020天津,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第6页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

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

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2

分)[答案]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4分)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

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4分)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4分)[解析]注意设问限定词“评述”,即作答时既要涉及唐、宋、元在地方设立节度使、重用文臣和设立

行省等举措,还要对这些举措是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进行理性而客观的分析。(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8分)[答案]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

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4分)发展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4分)[解析]需要立足第(1)问的答案,进一步探讨中央与地方力量变化的结果和影响,并从整个中国古代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宏观的概括和总结。第7页限时:25分钟满分:49分

用时:分钟得分:分答案:150页、1.[2020全国卷Ⅰ,4分]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

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解析]根据材料“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江淮两浙诸路种植……扩大到北方诸路”“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等信息可知,宋代占城稻种植北扩,大、小麦种植在南方推广,这样

可以使水稻与小麦等作物轮种,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故A项正确。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故B项错误。仅凭材料中水稻与大、小麦的种植情况无法得出区域经济发展均衡这一结论,故C项错误。水稻与大、小麦的种植推广能改善

民众的饮食结构,但北面南米的饮食结构并未根本改变,D项说法绝对。2.[2021湖南,3分]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D)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B.理学强

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解析]材料“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体现出当时绍兴府已经采取稻麦复种制,这是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排除A项;材料

不涉及理学的相关内容,且仅由朱熹一人的行为得不出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排除B项;由材料得不出C项结论。第8页3.[2020海南,2分]《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

”此景的出现,表明(B)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解析]由“北宋都城汴京”“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动即百数”可知,当时汴京的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经营活动相对自由,商业繁荣。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北宋政府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这是北宋商业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B项正确。经济重心在北宋之前已开始南移,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北宋都城汴京商业繁荣的景象,无法体现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项错误。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当

时这一政策并未发生改变,D项错误。4.[2019江苏,3分]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D)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

当发达[解析]根据材料“黄池镇”“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可知,当时黄池镇一个市镇就能满足官府需求,这说明黄池镇经济发达,也从侧面说明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选D项。5.[2021全国卷乙,4分]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

”。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C)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四民社会地位相

同[解析]宋代官府强调“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郑至道认为士农工商皆为本业,这从侧面反映出宋代工商业得到发展,部分农民流入工商阶层;“农工商贾之家……为士者也”说明当时农工商阶层中的一部分人进入士阶层。综上分析,宋代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C项正确。宋代商业环境较为宽第9页松,商品经济繁荣发展,A项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思维拓展】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的时期,自宋代开始,中国文化开始了从农业形态向工商业形态转变的历史进程。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商人社

会地位的提高,使传统"农本商末"观念受到很大冲击,一向耻于谈利的士大夫阶层发生了些许微妙的变化。他们开始对工商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做新的思考,重新考量工商业的社会价值。传统中固定化的四民关系,尤其是士、商

之间难以逾越的屏障被打开了缺口。6.[2022全国卷甲,4分]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D)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B.开辟了

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解析]宋朝出口的主要商品“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都是手工业产品,出口量大,且政府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宋朝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故D项正确。从材料来看,宋朝进口的商品并非基本生产资料

,故A项排除;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汉朝,故B项排除;C项结论由材料无从得出,故排除。7.[2022山东,3分]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衡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

织品,浙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B)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解析]材料中涉及的墓葬主要分布在南方,发现的

随葬品中有大量的纺织品,据此可以推断,这与经济重心南移、当时的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密切相关,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海上丝绸贸易,排除A项;由材料得不出宋代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纺织业

中心的变化,未涉及南北方纺织技艺的对比,排除D项。第10页8.[2023全国卷甲,4分]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B)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

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解析]市的经营时间限制在宋朝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随着市民阶层的形成,满足其需要的说书也逐渐发展起来,故B项正确;红薯、玉米是明清时期传入我国的,A项错误;北宋使用铜钱和纸币“交子”,晚清时,政府开始铸造银元,C项错误;元

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纺织品的比例,所以普通民众在宋代不一定能穿上棉袍,综合以上可知,D项错误。9.[2022天津,3分]北宋以紫色为尊贵颜色

,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然“冒法者众”。当时的人们以“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为荣。这种好新求奇的风尚主要得益于宋代(B)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B.社会环境相对宽松C.海外贸易繁荣发展D.封建等级不复存在[解析]A

项中央集权加强主要表现为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A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宋代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这使宋代社会环境相对宽松,有利于推动好新求奇风尚的形成,出现人们违抗诏令,“冒法者众”的现象√C项海外贸易繁荣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这与材料中的现象无

直接关联×D项“封建等级不复存在”说法错误×10.[2020全国卷Ⅱ,4分]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C)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

了人才选拔标准第11页[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科举考试程序增加了殿试,以防徇私舞弊的发生,这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家大族特权,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皇帝亲自主持殿试确定录取人员后,省试考试权威相应下降,

故B项错误;D项材料未体现。、11.[2021天津,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这种耕作方式要求收麦与插秧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

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平原地区稻麦复种规模大于山区。南宋时,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北宋中期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简表地区主

要地形平均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苏州、湖州、常州、秀州平原104温州、台州丘陵55歙州、睦州山区30——摘编自《中国通史》等运用材料,自拟一个与宋代江南经济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答案]示例:劳动力对宋代

江南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3分)论述:北宋时,江南地区出现了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需要大量劳动力,由于平原地区平均人口密度高于丘陵、山区,因此平原地区的稻麦复种规模较大。南宋时期,受战乱等的影响,

大批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这种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在江南地区得到推广,精耕细作的力度加大,土地利用率和亩产得到进一步提高。(9分)综上,宋代,劳动力推动了江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3分)[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材料主要论述了宋代劳动力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可拟定题目为“劳动力对宋代江南经济的发展有重第12页要作用”。然后可从劳动力在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亩产量等方面的作用进行论述。限时:24分钟满分:40分用时:分钟得分:分答案:1

51页、1.[2022广东,3分]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C)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

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解析]李觏认为儒学教化功能下降,张载认为佛道的追求与儒学截然不同,面对佛道冲击,二者主张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故选C项,排除D项;材料没有强调儒法并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学风问题,排除B项。【归纳总

结】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1)理学的兴起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2)理学的兴起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3)理学的兴起是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4)宋代理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儒学

道统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2.[2020江苏,3分]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B)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阳明心学影

响深远[解析]程颢、程颐兄弟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圆通,僧人契嵩则认为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佛教思想中也有家国天下和君臣父子等与儒家思想相似的内容。由此可知北宋时期出现了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故B项正确。唐代兴起儒学复兴运动,北宋时期儒学的统治地位加强,排除A项;北宋时期第13页理学尚未

成为官方哲学,排除C项;阳明心学出现于明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3.[2019全国卷Ⅱ,4分]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B)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

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解析]此诗的大意是,闲暇的时候事事都从容自在,睡觉醒来太阳已高高升起了。静观万物,都能体会到悠然自得,人们对四季中的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我所遵从的“道”,

通着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而我所思考的事,像风云变化那样一刻不息。富贵贫贱都能保持本心,男儿能修养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英雄了。因此,人与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样的,故答案为B项。【思维拓展】程颢和程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二程皆以“理”或“道”作为理论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教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要“存天

理”必须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4.[2021全国卷甲,4分]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

,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B)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解析]由材料“以正风俗”“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等可知,宋代理学家抨击把婚姻与财产联系在一起的做法

,他们认为婚姻可以强化宗法血缘关系,这反映出当时理学家意图维护封建纲常伦理观念,故B项正确。【思维拓展】唐末五代门阀士族崩溃,到了宋代,基层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的家族。这类家族既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第14页位,又是一

个相对封闭的政治实体。在家族中进行礼教纲常的宣传,灌输国家认可的规范,就成为国家权力渗入基层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地方官员和精英们正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上,通过普遍宣传家庭伦理、家族伦理、邻里伦理的谕俗文把礼

教规范下推到民间。5.[2021年1月浙江选考,2分]一位理学家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该理学家(C)A.被朱熹批评其理学过于“支离”B.推动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C.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D.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解析]根据材料“心即理也”“人心之弊”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这是陆九渊的心学主张,他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故选C项。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故排除A项。陆九渊是南宋人,不可能推动北宋儒学复兴,故排除

B项。“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故排除D项。6.[2023全国卷乙,4分]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D)A.士族阶层的出现B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科举制度的兴起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解析]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学院等热衷于刻书,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从而有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士族阶层出现于魏晋时期,唐宋时期渐趋消亡,A项错误;儒学正统地位在西汉时期已确立,B项错误;科举

制度兴起于隋唐时期,C项错误。7.[2022湖南,3分]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当时(D)A.艺术水准下降B.绘画题材集中C.画家地位不高D.世俗文化兴盛[解析]由材料“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可以看出,南宋时期,相比清新

淡雅、意境悠远的山水画,时人更喜欢描绘富贵艳丽的牡丹的画作,这反映了当时世俗文化兴盛,故选D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由材料得不出当时绘画题材集中和画家地位不高,排除B、C两项。第15页8.[2022年1月浙江选考,2分]宋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有外国学者曾这样评

价十三世纪的中国:“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下列关于宋代史事的表述,正确的是(C)①宋词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之一②瓷器开始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③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④已

出现火药箭、火炮、火球、火蒺藜等多种火药武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宋代以前就已经存在“海上丝绸之路”了,瓷器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成为重要的外销商品,故“开始”说法错误,排除②,其他各项说法正确,故选C项。9.[202

1河北,3分]元代成书的《丸经》中有“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载。宋代捶丸活动的图像资料也有发现(图甲、图乙)。元杂剧中有民间青年男女聚会游戏首选捶丸的情景,元曲中则有官员休闲时进行捶丸的描述。这表明,宋元时期捶

丸活动(A)图甲宋代捶丸纹画像砖图乙宋代童子捶丸图陶枕A.拥有广泛社会基础B.促进了民族交融C.影响元曲创作风格D.冲击了等级观念[解析]从材料“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青年男女聚会游戏首选捶丸”“官员休闲时进行捶丸”可知,上至皇帝

、官员,下至平民百姓都爱好捶丸活动,这表明宋元时期捶丸活动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不第16页涉及宋元时期捶丸活动对民族交融及元曲创作风格的影响,故B、C两项排除。材料旨在强调捶丸活动的社会基础广泛,不能由此得出该活动冲击了等级观念,故D项排除。、10.[20

21辽宁,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

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戒(诫)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材料二宋人笔下涌

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摘编自

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6分)[答案]途径:礼仪教育与训练;利用宗族祠堂进行教育培养;通过塑造良好儿童形象宣传培养。(6分)[解析]根据材料,从礼仪教育、利用家族祠堂进行

教育培养、塑造“好孩子”形象等角度概括即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6分)[答案]原因:受理学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发展。(6分)[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政治(如巩固统治的需要

、科举制发展等)、思想文化(如理学的影响等)等角度分析。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