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29)页,1.333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e4abf7b40fff1733be92b8c48914e2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查高一生物试题一、单选题1.下列过程中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是()A.红绿色盲遗传B.豌豆种皮颜色的遗传C.线粒体肌病的遗传D.软骨发育不全的遗传【答案】C【解析】【分析】孟德尔遗传规律包括基因的分离
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它们都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孟德尔遗传定律是细胞核遗传的规律,细胞质遗传和原核生物的遗传不遵循此规律。【详解】A、人类的红绿色盲的遗传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细胞核遗传,遵
循孟德尔遗传定律,A不符合题意;B、豌豆种皮颜色这一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细胞核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B不符合题意;C、线粒体肌病的致病基因在线粒体内,为细胞质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C符合题意;D、软骨发育不全是
一种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遗传病,为细胞核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D不符合题意。故选C。2.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减数分裂时可以联会B.共用一个着丝粒C.形态大小一定相同D.所含遗传信息相同【答案】A【解析】
【分析】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称为联会,A正确;B、共用一个着丝粒的是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C、同源染
色体形态大小一般相同,X、Y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但形态大小不同,C错误;D、同源染色体所含遗传信息不一定相同,如等位基因Aa,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但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D错误。故选A。的3.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与DNA分子数之比是()A.1:1:1B.1:2:2C.1
:1:2D.1:2:4【答案】B【解析】【分析】数量关系: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含4个DNA分子)。【详解】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含4个DNA分子),所以减数分裂形成
的四分体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与DNA分子数之比是1:2:2,B正确。故选B。4.下列关于遗传学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A.正常情况下,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一定为3:1B.多对等位基因遗传时,等位基因先分离,随后进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C.通常体
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配子中只含有一个基因D.纯合子在减数分裂I后期也可能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答案】D【解析】【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
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正常情况
下,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3/4的显性和1/4的隐性,但具有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的显隐性之比不是3:1,A错误;B、多对等位基因遗传时,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
合同时进行,B错误;C、通常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的配子中只含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基因,而不是配子中只含有一个基因,C错误;D、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是:F1产生配子时(减数分裂I后期),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正确。
故选D。5.已知有一批基因型为AA和Aa的玉米,两者数量之比为1:2,间行种植,则在自然状态下,子一代的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个体的比例为()A.5:1B.25:1C.11:1D.8:1【答案】D【解析】【分析】玉米属于异花授粉植物,因此在自然条件下随机授粉,即可自交也能杂交。【详解
】玉米属于异花授粉植物,因此在自然条件下是随机授粉。基因型为AA和Aa的玉米,两者数量之比为1:2,产生A的配子所占比例为1/3+2/3×1/2=2/3,产生a的配子所占比例为2/3×1/2=1/3,雌雄配子随机组合,隐性性状个体aa=1
/3×1/3=1/9,则显性性状个体A_=1-1/9=8/9,在自然状态下,子一代的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个体的比例为8:1,故选D。6.豌豆、玉米和果蝇等是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研究人员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不同的材料。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孟德尔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天然豌豆一般是纯种B.用测交法验证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只需观察后代的数量比是否符合1:1C.摩尔根选择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它的染色体数少、易饲养、繁殖快D.玉米作为
常用遗传材料的原因是它的子代数量多、属于单性花,母本去雄操作简单【答案】B【解析】【分析】1、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受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2)豌豆具有多
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3)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4)豌豆性状易于观察,生长周期短,易于栽培。2、果蝇适用于进行遗传学实验材料的原因:培养周期短,容易饲养,成本低,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某些相对性状区分明显等。【详解】A、
孟德尔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在自然条件下一般是纯种,结果可靠又易分析,A正确;B、用豌豆测交法验证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需观察后代表现型种类,并统计各表现型的数量,
看各种表现型的数量比是否符合1∶1∶1∶1,B错误;C、摩尔根选择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它的染色体数少、易饲养、繁殖快,容易饲养,某些相对性状区分明显等,C正确;D、玉米作为常用遗传材料的原因是它的子代数量多、属于单性花,母本去雄操作简
单,D正确。故选B。是7.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染色体组成为XXY且表现为红绿色盲的男孩,原因可能是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出现了异常(图中b为红绿色盲基因)。该异常过程的示意图是()A.B.C.D.【答案
】A【解析】【分析】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表现正常的夫妇能生下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孩子且表现为红绿色盲,说明该夫妇的基因型分别为XBXb、XBY,男孩基因型为XbXbY,男孩的患病基因来自其母亲。【详解】A、男孩的患病基因来自其母亲,说明其
母亲次级的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第二次过程中含有Xb的两条染色体都分配到卵细胞中,该卵细胞与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结合生出XbXbY的男孩,A正确;B、应是男孩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导致的,B错误;C、应是男孩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
异常导致的,C错误;D、应该是男孩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导致的,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以及减数分裂过程,熟识减数分裂过程是解答本题的难点。8.某生物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和a分别控制黑毛和白毛。若种群中黑毛纯合子和杂合子均占36%,而白色个体无繁殖能力。让该种
群随机交配,若没有突变和其他因素干扰,则子代黑毛纯合子与白色个体的比例为()A.9:1B.3:2C.5:1D.1:1【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
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由题意知“其中黑毛纯合子和杂合子均占36%”,该种群中AA=36%,Aa=36%,aa=1-36%-36%=28%,由于“白
色个体无繁殖能力”,所以种群中个体随机交配时,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只有AA和Aa,则繁殖的群体中AA∶Aa=1∶1,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3/4,a的基因频率为1/4。随机交配后,AA个体所占比例为3/4×3/4=9/1
6,Aa个体所占比例为2×3/4×1/4=6/16,aa个体所占比例为1/4×1/4=1/16。所以子一代黑毛纯合子AA与白色个体aa的比例为9∶1,BCD错误,A正确。故选A。9.如图所示人体内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中
DNA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cd时期的细胞都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B.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cd段的某个时期C.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DNA的复制和纺锤体出现都在bc时期D.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ef时
期的细胞都含有46条染色体【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内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的变化曲线,其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和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详解】A、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其中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中都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
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A错误;B、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cd段某一时期,B正确;C、该图若为有丝分裂,DNA的复制和纺锤体形成于有丝分裂前期,即cd段,C错误;D、该图
若为有丝分裂,ef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后期含有92条染色体,D错误。故选B。10.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在杂交水稻领域不断创新,使我国成为世界杂交水稻生产强国,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他的研究团队利用杂合抗病水稻(Rr)为亲本,若连续自交三代,子
三代中杂合抗病水稻的概率;若每次自交后均除去不抗病水稻再自交,子三代中纯合抗病水稻概率分别是()A.1/4,7/9B.1/4,7/10C.1/8,7/9D.1/8,7/10【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及应用,首先要求考生
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基因分离定律计算出杂合子连续自交n次,后代中杂合体和纯合体所占的比例,再将n的具体数值代入即可计算出正确答案,属于理解和计算层次的考查。【详解】杂合子自交n代,后代纯合子和杂合子
所占的比例: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2n,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2n。由此可见,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后代纯合子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多,且无限接近于1;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的比例无限接近于12;杂合所占比例越来越小,且无限接近于0。所以杂合体Cc连续自交三
代,子三代中杂合体所占比例为312=18,纯合子占1−18=78;F1中RR:Rr:rr=1:2:1。除去不抗病个体,可自交个体RR:Rr=1:2。F2中RR:Rr:rr=6:4:2。除去不抗病个体,可自交个体RR:Rr=3:2。F3中RR:Rr:rr=14:4:2.其中纯合抗病水稻
RR占14/20=7/10。D正确。故选D。11.如图为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正确的是()A.图甲一定为次级精母细胞B.图丙中的M与m为一对同源染色体C.图乙一定为初级卵母细胞D.图丙为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答案】C
【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甲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图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初级卵母细胞;图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次级卵母细胞。【详解】A、图甲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
,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A错误;B、图丙中的M与m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是一对同源染色体,B错误;C、图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初级卵母细胞,C正确;D、图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
质不均等分裂,是次级卵母细胞,D错误。故选C。12.近亲结婚会增加后代遗传病的发病率,主要原因在于()A.部分遗传病由显性致病基因控制B.部分遗传病由隐性致病基因控制C.近亲结婚的双方携带的致病基因较其他人多D.近亲结婚容易使后代产生
新的致病基因【答案】B【解析】【分析】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近亲婚配可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因为近亲婚配的双方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
会较非近亲婚配的大大增加,结果双方很可能都是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携带者,这样后代隐性遗传病发病风险大大增加。【详解】A、近亲结婚主要影响的是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不是显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A错误;B、近亲婚配时,子女中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要比非近亲婚配者高得多,这是由于他们来自共同的祖
先,往往具有某种共同的基因,B正确;C、近亲结婚的双方携带的致病基因不一定较其他人多,而是近亲结婚的双方携带相同致病基因的几率较高,C错误;D、近亲结婚不会使后代产生新的致病基因,D错误。故选B。13.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
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为突变型性状。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雌、雄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若要通过一次杂交试验鉴别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还是在常染色体上,选择杂交的F1个体是()A.野生型(雌)×突变型(雄)B.野生型(雄)×突变型(雌)
C.野生型(雌)×野生型(雄)D.以上组合均不能鉴定【答案】A【解析】【分析】一条染色体上一个基因突变导致性状改变,可判断为显性突变,突变型为显性性状。野生型雌鼠与突变型雄鼠杂交,若符合交叉遗传特点即后代表现为雄鼠都是野生型,雌鼠都是突变型,则突变基因在X染
色体上,若后代性状与性别无关联,则在常染色体上。【详解】根据“一只雌鼠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性状”,可以得知应该是显性突变,如果是常染色体则为:aa变为Aa,如果是伴X遗传则为:XaXa变为XAXa,这样的话,不管是伴性遗传还是常
染色体遗传,就会有“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雌雄中均有野生型,也有突变型。”因此,若要通过一次杂交试验鉴别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还是在常染色体上,选择杂交的F1个体最好是野生型(雌)×突变型(雄),野生型雌鼠与突变型雄鼠杂交,若符合交叉遗传特点即后代
表现为雄鼠都是野生型,雌鼠都是突变型,则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上;若后代性状与性别无关联,则在常染色体上,A正确。故选A。14.下图为人类某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病可能为抗维生素D佝偻病B.男患者的致病基因都来自母亲C.4号是杂合子的概率可能为1/2D.8号不可能是该
病基因携带者【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遗传系谱图:6和7都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儿子,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根据图解分析,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不可能为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BCD、假设该遗传病由a控制,根据遗传系谱图分析,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病男性有5和9。如果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5和9的基因型为aa,其中一个a来自母亲,一个a来自父亲,1、2、6、7的基因型均为Aa
,则4号的基因型为1/3AA、2/3Aa,杂合子概率为2/3,8号可能是该病基因携带者。如果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5和9的基因型为XaY,其中Xa来自母亲,Y来自父亲,1、2的基因型分别为XAXa、XAY,则4号的基因型为1/2XAXA、1/2XAXa,杂合子概率为1/2,BD错误;
C正确;故选C。15.玉米顶端是雄花序,叶腋处是雌花序。研究发现,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B、b和T、t与玉米的性别分化有关。当基因B、T同时存在时,雌、雄花序都存在;基因b纯合可使玉米只有雄花序,叶腋处没有雌花序;基因t纯合可使雄花序发育为可育的雌花序。下列有关叙
述错误的是()A.玉米有雌雄同株、雄株和雌株三种类型B.基因型为bbTT玉米植株在进行杂交时只能作父本C.基因型为BbTt与bbTt的植株杂交,后代中有1/2的雄株D.若后代中只含雌株和雄株,则亲本的基因型只能为bbtt、bbTt【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玉米的性别受位
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_T_表现为雌雄同株,bbT_表现为雄性,B_tt表现为雌性,根据“基因b纯合可使玉米只有雄花序,叶腋处没有雌花序;基因t纯合可使雄花序发育为可育的雌花序”所
以bbtt表现为雌性。【详解】A、根据分析,玉米有雌雄同株、雄株和雌株三种类型,A正确;B、基因型为bbTT的玉米植株只有雄花序,叶腋处没有雌花序,所以进行杂交时只能作父本,B正确;C、基因型为BbT
t与bbTt的植株杂交,后代雄株(bbT_)的比例为1/2×3/4=3/8,C错误;D、后代没有雌雄同株的植株,说明亲代不能同时含有B和T基因,即亲代没有雌雄同株的个体,亲代雄株的基因型是bbT_,雌株不含B基因,只能是bbtt,由于后代中出现了雌株和雄株,所以雄株的基因型是bb
Tt,D正确。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出各种性别植株的基因型,在分析D选项时,可以从没有雌雄同株的植物入手,得出不可能同时含有B和T基因的结论。16.如图为一家系的遗传系谱图。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Ⅱ-5不带有乙病的致病基因
。下列叙述的正确的是()A.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乙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Ⅲ-5的乙病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Ⅰ-2D.Ⅲ-3与Ⅲ-6婚配,后代正常的概率仅为7/24【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图分析:II-4和II-5患甲病,生出正常的女儿,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II-4和II-5不患乙病,生出患乙病的孩子,且Ⅱ-5不带有乙病的致病基因,说明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详解】A、II-4和II-5患甲病,生出正常的女儿,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B、II-4和II-5不患乙病,生出患乙病的孩子,且Ⅱ-5不带有乙病的致病基因,说明乙病是
伴X隐性遗传病,B错误;C、Ⅲ-5的乙病致病基因来自II-4,由于I-2不患乙病,II-4乙病致病基因来自I-1,因此Ⅲ-5的乙病致病基因来自于Ⅰ-1,C错误;D、设甲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乙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Ⅲ-3是正常男性,基因型为aaXBY;Ⅲ-6是患甲病女性,其父母均患甲
病,由于III-7正常,所以其父母甲病的基因型均为Aa,则Ⅲ-6甲病基因型为1/3AA、2/3Aa;II-4是乙病基因的携带者,基因型为XBXb,II-5乙病基因型为XBY,则III-6乙病基因型为1/2XBXB、1/2XBXb;Ⅲ-3与
Ⅲ-6婚配,后代正常的概率=2/3×1/2×(1-1/2×1/4)=7/24,D正确。故选D。17.下列叙述正确的有几项()①性状分离是子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②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型和表型的概念③进行有性生殖
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细胞时进行减数分裂④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5对⑤性别受性染色体控制而与基因无关⑥某DNA片段中有100个脱氧核苷酸,则可能的排列顺序为2100种⑦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骨架是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⑧DNA复制遵循碱基互补
配对原则,新合成的两条子链形成新的双链DNAA.0项B.1项C.2项D.3项【答案】B【解析】【分析】1、性状分离是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2、同源染色体是指减数分裂时能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后进入不同的子细胞中。【详解】①性状分离是杂种
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①错误;②约翰逊提出了基因型和表型的概念,②错误;③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生殖细胞时进行减数分裂,③错误;④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后进入不同的子细胞中,因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10条,④错误
;⑤性别受性染色体控制,且性染色体上有与性别决定相关的基因,⑤错误;⑥DNA片段中有100个脱氧核苷酸,则一条链含有50个脱氧核苷酸,由于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A、T、C、G四种,所以最可能的排列顺序有450种,⑥错误;⑦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
侧,构成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骨架,⑦正确;⑧DNA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原理是半保留复制,因而新合成的两条子链分别与模板链结合形成新的双链DNA,⑧错误。故选B。18.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患红绿色盲夫妇生的孩子均为色盲,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
素决定的B.“牝鸡司晨”的现象说明性别是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C.长翅果蝇的幼虫在35℃下培养都是残翅,可能与温度影响酶活性有关D.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现型都相同,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可能不同【答案
】D【解析】【分析】生物的性状和基因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即生物的性状往往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详解】A、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夫妇均患
红绿色盲,生的孩子均为含有红绿色盲基因的纯合子,表现均为色盲,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A正确;B、“牝鸡司晨”是指下过蛋的母鸡,变成有鲜艳羽毛会鸣啼的公鸡,该现象现代生物学称之为性反转,性反转的母鸡体内的
性染色体仍为ZW,表明性别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B正确;C、果蝇的长翅对残翅为显性,长翅果蝇的幼虫虽都含有显性基因,但在35℃下培养都是残翅,说明果蝇的性状与环境有关,可能是温度影响酶活性引起的,C
正确;D、表现型由基因型与环境共同决定,在不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现型不一定相同,D错误。故选D。19.关于“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有()A.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肺炎链球菌体内的病毒,其头部和尾部的外壳由蛋白质构成,头部含
有DNAB.该实验可以间接证明DNA可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C.在用35S标记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也有一定的放射性,与保温时间过长有关D.在用32P标记的侵染实验中,上清液也有一定的放射性,与搅拌不充分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1.
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其头部和尾部的外壳由蛋白质构成,头部含有DNA,A错误;B、噬
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32P标记一组T2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了另一组T2噬菌体的蛋白质,两组实验属于对比实验,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且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的DNA那组中产生了子代噬
菌体,间接证明了DNA可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C、在用35S标记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也有一定的放射性,原因:若搅拌不充分,则会导致吸附在细菌表面的蛋白质外壳不能脱离下来,出现在沉淀物中。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有子代T
2噬菌体形成及释放,但子代T2噬菌体无35S标记,所以保温时间过长对沉淀物的放射性没有影响,C错误;D、在用32P标记的侵染实验中,上清液也有一定的放射性,原因:一部分噬菌体尚未侵染细菌,也可能是保温时间过长,细菌被裂解,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中释放出来
,出现在上清液中。搅拌不充分会导致蛋白质外壳没有与大肠杆菌分离,会进入沉淀物中,对上清液的放射性没有影响,D错误。故选B。20.下列各项能用2n来表示的是()A.基因型为Aa的植物连续自交n代后杂合子的比例B.理论上,含有n个
碱基对的DNA分子的种类C.具有n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且每对基因各控制一个性状)的杂合子自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D.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后,子代DNA分子中不含母链的DNA分子数【答案】C【解析】【分析】DNA的结构特点(1)多样性:具n个碱基对的DN
A有4n种碱基对排列顺序。(2)特异性:每种DNA分子都有其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3)稳定性:如两条主链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的顺序不变,碱基对构成方式不变等。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若将亲代DNA分子复制n代,其结果分析如下:(1)子代DNA分子数为2n,其中:①含有亲代链的DNA分子
数为2个。②不含亲代链的DNA分子数为2n-2个。③含子代链的DNA分子数为2n个。【详解】A、基因型为Aa的植物连续自交n代后杂合子的比例为1/2n,A错误;B、组成DNA的碱基有4种,所以理论上,含有n个碱基对的DNA分子的种类为4n,B错误;C、具有1对等位基
因杂合子自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为2种,具有2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且每对基因各控制一个性状)的杂合子自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为4种,所以具有n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且每对基因各控制一个性状)
的杂合子自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2n种,C正确;D、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后,子代DNA分子数为2n,其中含有亲代链的DNA分子数为2个,不含亲代链的DNA分子数为2n-2个,D错误。故选C。21.在搭建DN
A分子模型的实验中,若有4种碱基塑料片共20个,其中4个C,6个G,3个A,7个T,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20个,脱氧核糖塑料片40个,磷酸塑料片100个,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若干,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若干,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的A.能搭建出一个含7个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B.能搭建出一个
含20个脱氧核苷酸的DNA单链C.若搭建一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的G:T=a:b,则另一条链的C:A=b:aD.能搭建出20个脱氧核苷酸【答案】D【解析】【分析】双链DNA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由题可
知,A=T有3对,G=C有4对,设能搭建的DNA分子含有n个碱基对,则每条链需要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的数目为2n-1,共需(2n-1)×2个,已知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有20个,则n=5.5,取整数n=5,所以只能搭建出一个5对碱基对的DNA
分子片段。【详解】A、设能搭建的DNA分子含有n个碱基对,则每条链需要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的数目为2n-1,共需(2n-1)×2个,已知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有20个,则n=5.5,取整数n=5,所以只能
搭建出一个5对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A错误;B、每条链需要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的数目为2n-1,已知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有20个,则n=10.5,取整数n=10,所以只能搭建出含10个脱氧核苷酸的DNA单链,B错误;C、若搭建
一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的G:T=a:b,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另一条链的C:A=a:b,C错误;D、一个脱氧核苷酸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为一个,由题可知,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有20个,则能搭建出20个脱氧核苷
酸,D正确。故选D。22.DNA复制保证了亲子代间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复制均在细胞核内进行B.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的准确性C.复制时要整个DNA分子解旋后再复制D.复制时合成的两条子链的碱基序列相同
【答案】B【解析】【分析】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特点
: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详解】A、真核细胞细胞核、线粒体核、叶绿体中均有DNA,DNA的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核叶绿体中均可进行DNA的复制,原核细胞中DNA的复制主要在拟核中进行,A错误;B、DNA复制时要严格碱基互补配原则,保证了复制的准确性,B正确;C、DNA复制是边解旋边复
制,C错误;D、复制时合成的两条子链是分别以两条母链为模板合成的,故合成的两条子链可互补配对,D错误。故选B。23.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含有基因修饰系统的T-DNA插入到水稻细胞M的某条染色体上,在该修饰系统的作用下,一个D
NA分子单链上的一个C脱去氨基变为U,脱氨基过程在细胞M中只发生一次。将细胞M培育成植株N。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N的每一个细胞中都含有T-DNAB.N自交,子一代中含T-DNA的植株占3/4C.M经n(n≥1)
次有丝分裂后,脱氨基位点为A-U的细胞占1/2nD.M经3次有丝分裂后,含T-DNA且脱氨基位点为A-T的细胞占1/2【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含有基因修饰系统的T-DNA插入到水稻细胞M的某条染色体上,在该修饰系统的作用下,一个DNA分子单链上的一个C脱去氨基变
为U,脱氨基过程在细胞M中只发生一次”,所以M细胞含有T-DNA,且该细胞的脱氨基位点由C-G对变为U-G对,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原料为脱氧核苷酸(A、T、C、G)。【详解】A、N是由M细胞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没有DNA的丢失,由于T-D
NA插入到水稻细胞M的某条染色体上,所以M细胞含有T-DNA,因此N的每一个细胞中都含有T-DNA,A正确;B、N植株的一条染色体中含有T-DNA,可以记为+,因此N植株关于是否含有T-DNA的基因型记为+-
,如果自交,则子代中相关的基因型为++∶+-∶--=1∶2∶1,有3/4的植株含T-DNA,B正确;C、M中只有1个DNA分子上的单链上的一个C脱去氨基变为U,所以复制n次后,产生的子细胞有2n个,但脱氨基位点为A-U的细胞的只有1个,所以这种细胞的比例为
1/2n,C正确;D、如果M经3次有丝分裂后,形成子细胞有8个,由于M细胞DNA分子单链上的一个C脱去氨基变为U,所以是G和U配对,所以复制三次后,有4个细胞脱氨基位点为C-G,3个细胞脱氨基位点为A-T,1个细胞脱氨基位点为U-A,因此含T-DNA且脱氨基位点为A-T的细胞占3/8,
D错误。故选D。【点睛】24.用基因型为Ee的小麦为亲本进行如下实验,下列不正确的是()A.该小麦自交3次,后代显性纯合体的概率为7/16B.该小麦自交淘汰掉ee个体,自交3次淘汰ee后,子代杂合体概率为2/9C.该小麦群体自由交配,若e花粉1/2
致死,F1代中ee的概率为1/4D.该小麦群体自由交配并逐代淘汰掉ee个体,后代中Ee的概率会下降【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基因分离定律,杂合子自交n代,后代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杂合子的比例为(1/2)n,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2)n。
【详解】A、Ee自交3次,Ee的比例为1/8,EE=ee=(1-1/8)÷2=7/16,A正确;B、Ee自交3次,EE=ee=(1-1/8)÷2=7/16,Ee=1/8,淘汰掉ee,EE∶Ee=7∶2,其中Ee占2/9,B正确;C、e花粉
1/2致死,该小麦产生的雄配子有两种:2/3E、1/3e,雌配子有两种:1/2E、1/2e,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的F1代中ee的概率为1/6,C错误;D、该小麦群体Ee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EE∶Ee∶ee=1∶2∶1,淘汰掉ee个体,E
e的概率为2/3,由亲代100%变为2/3,Ee的概率下降,D正确。故选C。25.某种鸟类(ZW型)的翅膀羽毛红色(D)对灰色(d)为显性,羽毛有条纹(R)对无条纹(r)为显性,其中一对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现有一只红色有条纹个体与一只灰色有条纹个体杂交,F1雄鸟中约有1/8为灰色无条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亲本产生的配子中含rZd的配子均占1/4B.F1出现红色有条纹雌性个体的概率为3/16C.F1中无条纹个体随机交
配,子代出现红色无条纹的概率为7/16D.F1中红色有条纹个体随机交配,子代出现灰色有条纹的概率为1/9【答案】D【解析】【分析】ZW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其中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只能产生一
种含有Z的雄配子,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能产生两种雌配子,即含有Z的卵细胞和含有W的卵细胞,且比例为1:1,含有Z的精子和含有W的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雌性个体,含有Z的精子和含有Z的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雄性个体,群体中的雌
雄比例接近1:1,一只红色有条纹个体与一只灰色无条纹个体杂交,雄鸟中灰色无条纹个体占1/8(1/2×1/4),可推测出毛色基因D\d位于性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为RrZDZd×RrZdW。【详解】A、一只红色有条纹
个体与一只灰色无条纹个体杂交,雄鸟中灰色无条纹个体占1/8(1/2×1/4),可推测出毛色基因D\d位于性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为RrZDZd×RrZdW,亲本产生r和Zd的概率均为1/2,因此产生rZd的概率为1/4,A正确;B、F1出现红色有条纹雌性个体的概率为3/4×1/2
×1/2=3/16,B正确;C、F1中无条纹个体随机交配,无条纹个体基因型都为rr,随机全部为无条纹,只需要考虑羽毛颜色,ZDZd:ZdZd:ZDW:ZdW=1:1:1:1,雄配子ZD:Zd=1:3,雌配子ZD:Zd:W=1:1:2,后代ZDZD+ZDZd+ZDW=1/16+2
/16+4/16=7/16,C正确;D、F1中有条纹个体1/3RR,2/3Rr,随机交配产生有条纹个体概率为8/9,红色杂交后代出现红色个体的概率为7/16,灰色个体为9/16,后代灰色有条纹个体为8/9×9/16=1/2,D错误。故选D。【点睛】26.菌斑(图甲)是在长满细菌的培养基上,由一
个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不断裂解产生的一个不长细菌的透明小圆区,它是检出噬菌体数量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利用连续取样、在培养基中培养的方法测得T2噬菌体在感染大肠杆菌后数量变化曲线(图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由b到c对应时间内噬菌体共繁殖了10代B.限制d~e段噬菌斑数量增
加的因素最可能是细菌已经绝大部分裂解C.曲线a~b段细菌细胞中正旺盛地进行细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D.曲线a~b段噬菌斑数量不变,说明此阶段噬菌体还没有开始侵染细菌【答案】B【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
(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详解】A、由b到c对应时间内,噬菌斑数增长了10倍,但并不表示噬菌体共繁殖了10代,因为噬菌体数量是呈指数倍数增长的,A错误;B
、d~e段噬菌斑数不再增加,原因最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裂解,噬菌体失去了寄生场所,B正确;C、曲线a~b段,噬菌斑数没有增加,说明细菌体内正旺盛地进行噬菌体的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等过程,C错误;D、曲线a~b段噬菌斑数不变,是由于噬菌体在细菌细胞内增殖,还没
有导致细菌裂解,因而不能说明噬菌体还没有开始侵染细菌,D错误。故选B。27.用纯合子果蝇作为亲本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结果如下:组合PF1母本父本①灰身红眼黑身白眼灰身红眼雌蝇、灰身红眼雄蝇②黑身白眼灰身红眼灰身红眼雌蝇、灰身白眼雄
蝇下列推断错误的是()A.果蝇的灰身、红眼是显性性状B.由组合②可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若组合①的F1随机交配,则F2雄蝇中灰身白眼的概率为3/16D.若组合②的F1随机交配,则F2中黑身白眼的概率为1
/8【答案】C【解析】【分析】题意分析,对于灰身和黑身这一对相对性状来说,无论正交还是反交,后代雌雄都是灰身,说明灰身为显性,且位于常染色体上;对于红眼和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来说,正反交后代雌雄表型不同,说明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详解
】A、亲本正反交的后代无论雌雄均为灰身,说明灰身为显性性状,且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雄果蝇为红眼,子代雌果蝇均为红眼,说明红眼为显性性状,A正确;B、根据组合②子代的眼色表现与性别有关,且纯合红眼的亲本雄性的子代中的雄性为白眼,可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正确;C、根据AB项分析,体色为常染色体遗传,设由A、a基因控制,眼色为伴X遗传,设由B、b控制,组合①中,亲本为纯合子,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F2雄蝇中灰身白眼=3/4A-×1/2XbY=3/8,C错误;D、组合②中,亲本
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F2中黑身白眼占1/4aa×1/2(XbY、XbXb)=1/8,D正确。故选C。28.在一个小鼠的自然种群中,体色有黄色(Y)和灰色(y),尾巴有短尾(D)和长尾
(d),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任取一对黄色短尾个体经多次交配,F1的表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4:2:2: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黄色短尾亲本能产生4种正常配子B.F1中致死个体的基因型共有4种C.表型为黄色短尾的小鼠
的基因型只有1种D.若让F1中的灰色短尾雌雄鼠自由交配,则F2中灰色短尾鼠占2/3【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任取一对黄色短尾个体经多次交配,F1的表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4∶2∶2∶1=(2∶1)×(2∶1),即只要有一对显性基因纯合
就会导致胚胎致死(YY或DD都导致胚胎致死),因此亲本黄色短尾个体的基因型为YyDd,它能产生YD、Yd、yD、yd四种正常配子,A正确;B、已知YY或DD都导致胚胎致死,所以YyDd相互交配产生的F1中致死个体的基因型有YYDD、YYDd、YyDD、Y
Ydd、yyDD共5种,B错误;C、因为YY或DD都导致胚胎致死,所以表现型为黄色短尾的小鼠的基因型只有YyDd一种,C正确;D、F1中的灰色短尾的基因型为yyDd(yyDD胚胎致死),它们自由交配,后代基因型有yyDD、yyDd、yydd,比例为1∶2∶1,其中yyDD
胚胎致死,所以只有yyDd、yydd两种,其中yyDd(灰色短尾鼠)占2/3,D正确。故选B。29.如图只表示果蝇一次细胞分裂某一阶段(图中1-2)的核DNA数或染色体数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着丝粒分裂发生在E点之后(不含E点),则该图示的细胞进行
减数分裂B.若CD段没有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则该图示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C.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II过程中核DNA分子数目变化的某一阶段,则a=4D.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某一阶段,则a=8【答案】B【解析】【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
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
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
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
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若着丝粒分裂发生在E点之后(不含E点),在着丝粒分裂(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之前发生了物质数量减半,则该图示的细胞进行减数分裂,A正确;B、DE
段发生核DNA数或染色体数减半,对应的时期可以是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若CD段没有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则该图示的细胞不一定进行有丝分裂,也可能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B错误;C、果蝇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II过程中核DNA分子数目变化
的某一阶段,CD段DNA数为8,DE段减半,DNA数为4,所以a=4,C正确;D、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某一阶段,该图所示阶段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减半,则a=8,D正确。故选B。30.蜜蜂受精卵(2n=32)发育成的
幼虫若持续食用蜂王浆则发育为蜂王,否则发育为工蜂,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雄蜂。如图为雄蜂产生精细胞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减数分裂Ⅰ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8个四分体B.减数分裂Ⅰ染色体数目未减半的原因
可能与细胞未产生正常的纺锤体有关C.雄蜂进行产生精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最多为32D.基因型为AaBb的蜂王与基因型为Ab的雄蜂繁殖的后代基因型有8种【答案】A【解析】【分析】1、由题图信息可知,雄蜂是由未
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因此它的体细胞都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但雄蜂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时,第一次分裂时出现了单极纺锤体(即只在细胞的一极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另一极没有相关结构),这样在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均移向一极,保留有完整的细胞核,另一极
无染色体,最后形成的两个子细胞的情况就是:一个无核的细胞质芽体,一个含有完整的细胞核(内含16条染色体)的子细胞,并不发生染色体数目的变化。2、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则是按正常的方式进行,这次分裂实质上相当于一般的有丝分裂,但其细胞质进行不
均等的分裂——含细胞质多的那部分(内含16条染色体)进一步发育成精子,含细胞质少的那部分(内含16条染色体)则逐渐退化。这样,雄蜂的一个精母细胞,通过这种减数分裂,只产生出一个精子,这种特殊的减数分裂叫做“假减数分裂”。【详解】A、雄蜂的精原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无同源染色体,因此在减数第一
次分裂的前期是没有同源染色体联会的发生,也就不会存在四分体,A错误;B、正常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的两侧各有纺锤丝相连,这样在两极纺锤丝的作用下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最终导致形成同源染色体分开,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由分析可知:①雄蜂的精原细胞无同源染色体,②形成的次
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并未减半,结合上述分析可以推测,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目未减半的原因可能与细胞未产生正常的纺锤体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是单极纺锤体),B正确;C、由图可知,次级精母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II过程中,由于着丝粒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
由16条变为32条,故雄蜂进行产生精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最多为32,C正确;D、基因型为AaBb的蜂王能产生4种卵细胞,分别为AB、Ab、aB、ab,基因型为Ab的雄蜂只能产生Ab这一种精细胞,4种卵细胞可直接发育为雄蜂,4种卵细胞也可以与Ab精细胞结合形成雌蜂,故后代基
因型有8种,D正确。故选A。第Ⅱ卷非选择题如图甲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高等雌性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乙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丙表示该动物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图解,丁表示丙过程中某细胞染
色体与基因的位置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31.图甲中C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F细胞中______(填“有”或“无”)同源染色体。32.图乙中阶段④表示_____。图甲E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属于图乙中的
阶段_____(填标号)。33.若图丁所示细胞是图丙某一阶段的细胞,则细胞Ⅳ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答案】31.①.卵细胞或(第二)极体②.无32.①.受精作用②.②33.aB【解析】【分析】1、图
甲中,A图可表示体细胞,染色质(体)尚未复制;B表示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后期;C表示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极体或卵细胞;D表示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初级卵母细胞;E和F分别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后期图。2、图乙中,A段染色体数目减半,表示减数分裂;B段染色体恢复,表示受精作用;C段表示有丝分裂。
3、丙图中,①表示初级卵母细胞,Ⅱ表示次级卵母细胞,Ⅲ表示第一极体,Ⅳ表示卵细胞,Ⅴ表示第二极体。4、图丁中,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图,由于细胞质的分裂是均等的,因此可以确定该细胞为
第一极体,可对应图丙中的细胞②。【31题详解】图甲中C细胞无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只有体细胞一半,为减数分裂产生的极体或卵细胞;F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32题详解】图乙中④染色体数目恢复和体细胞数目一样,表示受精作用,E细胞无同源染色体,
存在染色单体,染色体只有体细胞一半,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属于图乙中的②阶段。【33题详解】图丁中,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图,由于细胞质的分裂是均等的
,因此可以确定该细胞为第一极体,基因型为AAbb,对应图丙中的细胞②,所以图丙中的细胞③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细胞IV的基因组成是aB。下图所示的遗传系谱中有甲(基因为A、a)、乙(基因为B、b)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且Ⅱ-9只携带一种致病基因。请分析回答:34.可判断是红绿色盲
的为病__________(填“甲”或“乙”),而另一种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5.请写出Ⅱ-8的基因型为________。Ⅱ-8和Ⅱ-9生一个同时患两病的女孩概率为______。36.Ⅲ-14个体的乙病基因来源于Ⅰ代中的_______。如果Ⅲ-1
4和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只考虑乙病),从优生的角度来看,适合生______(填“男孩”或“女孩”)。【答案】34.①.乙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5.①.AAXbY或AaXbY②.036.①.I-2和I-3②.女孩【解析】【分析】1、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双亲(Ⅰ-1、Ⅰ-2或Ⅱ-5、Ⅱ-6)不
患甲病,但是存在患甲病的女儿,因此甲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由于甲乙两种病中有一种是红绿色盲,因此乙病是红绿色盲。2、由于2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时,可以将其转化成几个分离定律的问题,根据分离定律进行解答。【34题详解】分析
遗传系谱图可知,双亲(Ⅰ-1、Ⅰ-2或Ⅱ-5、Ⅱ-6)不患甲病,但是存在患甲病女儿,因此甲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由于甲、乙两种病中有一种是红绿色盲(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乙病是红绿色盲。【35题详解】Ⅱ-8和其双亲不患甲病,但是有患病的姊妹Ⅱ-7,
因此Ⅱ-8的双亲是甲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Ⅱ-8对于甲病的基因型为AA或Aa,同时Ⅱ-8又是色盲患者,因此Ⅱ-8的基因型为或AaXbY;Ⅱ-9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其基因型为AAXBXb,甲病是隐性遗传病,因此,Ⅱ-8和Ⅱ-9生一个两病兼患的孩子的概率为0。【36题详解】Ⅲ-14是色盲患
者,基因型为XbXb,其中致病基因一个来自Ⅱ-8,一个来自Ⅱ-9,Ⅱ-8的致病基因来自Ⅰ-2,因此Ⅲ-14个体的乙病基因来源于Ⅰ代中的Ⅰ-2和Ⅰ-3,Ⅱ-9的致病基因来自Ⅰ-3;从优生的角度来看,适合生女孩,因为Ⅲ-14和一个正常
男性结婚(只考虑乙病)所生的后代中儿子必患乙病,女儿为携带者。37.已知某雌雄异株植物(2n=16,XY型)的花色受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控制,当两种色素都没有时表现为白色,这两对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基因结构上分析
,基因B和b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假如基因A/a、B/b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纯合的黑花、花纹花和橘红花植株若干,欲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控制酶B合成的基因是B还是b,则可以选择___________进行杂交,
然后观察后代的表现型,若后代_____________,则酶B是由基因b控制合成的。(3)假如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酶B是由基因B控制合成的,现有甲(纯和黑花雌株)、乙(纯和花纹花雄株)、丙(纯和白花雄株),请设计实验判断基因B/b的位置(不考虑XY的同源区段):的①实验设
计方案:______________;②若______________,则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若_________,则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答案】(1)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的不同(2)①.纯合黑花和纯合橘红花(或纯合黑花和纯合花纹花)②.全为黑花(
3)①.植株甲和乙进行杂交得F1,然后观察F1的表现型及比例②.F1出现花纹花雌株:黑花雄株=1:1③.F1雌雄皆为花纹花【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
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小问1详解】从基因结构上分析,基因B与b携带了不同的遗传信息,碱基、碱基对或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则基因B与b的根本区别是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小问2详解】纯合白花的基因型种类为多种,而无论酶B受B基因还是b基因
控制,若让纯合的黑花植株AAbb(或者AABB)和纯合的橘红花花植株AABB(或者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均为AABb,通过观察其表现型可进行判断。若B基因控制酶B的形成,则AABb表现为花纹花,若b基因控制酶B的合成,则AABb表现为黑花。【小问3
详解】若探究基因B/b的位置可通过杂交,观察子代表现型及比例的方法进行判断。甲(纯合黑花雌株AAbb或AAXbXb)、乙(纯合花纹花雄株AABB或AAXBY)实验设计如下:①实验设计方案:植株甲和乙进行杂交得F1,然后观察F1的表现型及比例。②若F1出现花纹花雌株:黑花雄株=1:1,基因B/b位于
X染色体上,说明亲本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基因型为AAXBXb、AAXbY。若F1雌雄皆为花纹花,说明亲本基因型AAbb×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则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38.DNA和蛋白质都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大分子物质,究竟哪种物质是
遗传物质的问题曾引起生物学界激烈的争论。请结合材料,分析回答问题:(1)1928年,格里菲斯提出转化因子,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呢?20世纪40年代,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完成了以下实验。他们将去除了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的S型细菌细胞提取物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后,加入到含有R型活菌的培养
基中,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组别一二三四五有R型活菌培养基+++++细胞提取物+++++蛋白酶-+---RNA酶--+--酯酶---+-DNA酶----+转化结果?R型+S型R型+S型R型+S型?注
:“+”表示有;“-”表示无。①推测第一组和第五组培养基中生长的活菌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②从控制自变量的角度分析,艾弗里等人的实验设计利用了_________原理。(2)朊病毒是一种只含蛋白质而
不含核酸的病原微生物。按照图示1→2→3→4进行实验,验证朊病毒侵染因子是蛋白质,题中所用牛脑组织细胞为无任何标记的活体细胞。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①本实验采用的研究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___。②从理论上讲,经1→2→3→4实验离心后,沉淀物中____
___(填“能大量”或“几乎不能”)检测到32P。③如果再添加一个试管5,从试管2中提取朊病毒后,先加入试管5,同时添加35S标记的(NH4)235SO4,培养适宜时间后,再提取朊病毒加入试管3,培养适宜时间后离心,检测放射性应主要位于
_______中。【答案】(1)①.R型和S型;R型②.减法(2)①.(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②.几乎不能③.沉淀物【解析】【分析】1.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
有致病性,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2.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
鼠→死亡。该实验说明S型菌中有转化因子的存在。3.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小问1详解】①第一组实验中在R型细菌中加入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其中除了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但其中依然存在S型菌的DNA,因此,第一组实验的结果是培养基中有R型和S型菌存在,而在第五组培养基中由于在第一组的基础上加入了DNA酶,而DNA酶的作用
能将细胞提取物中的DNA水解掉,因而其中不含DNA,进而其中生长的活菌类型只有R型菌。②从控制自变量的角度分析,艾弗里的实验的基本思路是:依据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在每个实验组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中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进而可以检测该物质的作用。【小
问2详解】①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朊病毒侵染因子是蛋白质,结合图示可知,本实验采用的研究技术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②朊病毒没有核酸,只有蛋白质,蛋白质中磷含量极低,所以试管2中提取的朊病毒几乎不含32P,即试管4中几乎没有32P,因而从理论上讲,经1→2→3→4实验离心后,沉淀物中“
几乎不能”检测到32P。③如果再添加一个试管5,从试管2中提取朊病毒后,先加入试管5,同时添加35S标记的(NH4)235SO4,培养适宜时间后,再提取朊病毒加入试管3,培养适宜时间后离心,检测放射性应主要位于沉淀物中。因为用35S标记的朊
病毒侵入牛脑组织细胞,少量朊病毒不能侵染成功,所以放射性物质主要位于沉淀物中,上清液中含少量放射性物质。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