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三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达标检测(B卷)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共(22)页,60.70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dd0fbff0509dd7ecdebf786c68f1de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B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明清小说评点家们往往喜欢将小说与《史记》比附,在与《
史记》比附的评点过程中,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金圣叹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就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其中著名的理论有“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的“事”意思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之“事”乃实有之事,系本真之事,后者之“事”乃虚构之事,即逼真之事。
“以文运事”是根据“事”而“算计”成文,“因文生事”则要顺着“笔性”“削高补低”。金圣叹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游传》是“因文生事”。金在《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二十八回回评中云:“夫修史者,国家之事也;下笔者,文人之事也。国家之事,止于叙事而止,文非其所务也。若文人之
事,固当不止叙事而已。必且心以为经,手以为纬,踌躇变化,务撰而成绝世奇文焉……司马迁之书,是司马迁之文也,司马迁书中所叙之事,则司马迁之文之料也。”金圣叹认为“史”可以止于“事”,但司马迁不满足于“史”的叙事,而志在“文”,在记录人物言行和事件发展时,他较多
地采用生活化的细节以突出人物的性格,使《史记》文采恣肆。“所叙之事”乃“文之料”,“以文运事”即作者算计先生成之事,写成的仍然是“史”,但“以文运事”的加入使“史”带上了“文”的色彩,金圣叹将《史记》与“杜诗”《左传》《西厢》《庄子》“韩文”一起列为“才子书”,
说明他是以“文”的眼光看待《史记》的。史书之“以文运事”,既强调作者要尊重“事”,又强调作者要注意运用“文”的技巧。《史记》之所以没有沦为史实的干巴巴的罗列和编排,全在乎司马迁文才之高,他在史料和史实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让“事”皆着我之色彩。“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
”的主导地位,从“事”的层面上讲,史书在面对史实的时候,只能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不能将甲事写成乙事,也不能将甲某写作乙某。但当它作为“文”时,便有了独立的文体地位,它不必按照事实发生的前后顺序平铺直叙,对于历史事件,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识判断其轻重缓急,对于历史人物,
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文中赋予情感,历史事件千头万绪,写作者可以以“文”的方式对其加以统摄。对于小说中的“因文生事”,金圣叹则在“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中说明小说中“文”与“事”之区分:如此篇武松为施
恩打蒋门神,其事也;武松饮酒,其文也;打蒋门神,其料也。饮酒,其珠玉锦绣之心也。……凡若此者,是皆此篇之文也,并非此篇之事也,如以事而已矣,则施恩领却武松去打蒋门神,一路吃了三十五六碗酒,只依宋子京例,大书一行足矣,何为乎又烦耐庵撰此一篇也哉?(第二十八回回前评
)金圣叹认为武松饮酒是“文”,他对武松之饮酒大加评论,认为饮酒之时的酒今,酒题等等都是“因文生事”的“文”,而非事,醉后打蒋门神才是所生之“事”。“事”与“文”的关系相辅相成,在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在小说中,“事”又因“文”而生发,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文传而事传”,“事”的传世
,需借助于作者惨淡经营的“文”,若无“文”,则无“绝世奇文”。——摘编自曾小霞《“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试析》材料二:“史书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金圣叹认为,“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吃苦事
”。其中“运”是算计,金圣叹在《水浒传》二十八回回评道:“是故司马迁之为文也,吾见其有事之巨者,而隐括焉;又见其有事之细者,而张皇焉;或见其有事之阀者,而附会焉;又见其有事之全者,而轶去焉;无非为文计,不为事计也。”所谓“张皇”“隐括”“附会”“轶去”等即是对历史事实的加工、算计。绝对客观的史
著是不存在的,但历史不管如何代言,虚拟,毕竟难以任意飞翔,仍有一个“真实”的底本在,所以“史公高材,也必定是苦事”,“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小说则不然,它是一种创造。是“顺着笔性
,削高补低都由我”且按照“未必然之事而必定然之文”的方法创造一个世界。《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因文生事”之“生”就是根据表现文心才华的需要对“文料”按照“笔性”的要求“削高补低”式的虚构创作过程。这个“笔性”是指什么呢?
我们可以看看金圣叹某些章节的具体评论来加以分析。如“鲁达遇着金老,却要转入五台山寺。夫金老则何力致鲁达于五台山乎?故不得已,却就翠莲身上,生出一个赵员外,所以有个赵员外者,故是鲁达入五台山之线索,非代州雁门县有此一个好员外,故在鲁达文中出现也”,赵员外是鲁达向五台山过渡的人物而已。
作者对赵员外这个人物的“虚构”就是因文生事的“生”,而此“虚构”又必须遵循“笔性”,这里所谓的“笔性”就是文章情节构造的内在逻辑与张力,也是作者为了某个意图的实现而根据已知现有的情节创造出下一个情节或人
物的材料组织安排方式所遵循的原则。这种安排不能超出可理解的范围,须符合情节构造与人物塑造的内在规律。要之,“以文运事”的“算计”过程与“因文生事”的“削高补低”都不能离开写作主体有目的的加工。在“算计”与“削高补低”这一点上,史书与小说具有一定的共通性。由此我们只
能说金圣叹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小说与史书的区别划界问题。——摘编自论文《“因文生事”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圣叹在评点小说时已经认识到小说和史书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他的“以文运事”“因文生事”的理论中窥见一斑。B.“以
文运事”与“因文生事”中的“事”同名但内容不同,它们只有在事件真实方面才存在着一致性。C.金圣叹认为《史记》面对史实是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的,但其中也有作者的主观剪裁和虚拟。D.“以文运事”中运是“算计”,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
,而又受“真实”底本的约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小说中,“事”因“文”生发;其中“文”的内涵是一致的。B.金圣叹认识到小说和史书的区别,但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小说与史书的区别划界问题。C.酒生
李小二夫妻并非真谓林冲有这样一个相识,这是按照“笔性”的原则为林冲逃了一命虚构出来的人物。D.“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不管有多大的区别,两者都离不开作者对“事”进行有目的地加工。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以文运事”观点的一项是()A.史书中
写奴婢言语,“开口即之乎者也,非文即理”,说出不近情理之言。B.冯梦龙云:“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依附)其人”,小说的问题不在于事真事假,而在于理真。C.钱锺书云:“史家追叙真人实事,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付度之,揣摩之,入情合
理。”D.金圣叹认为《三国演义》太拘泥于史实,实是“官府传话奴才”,虚构上远不如《水浒传》。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提到“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这一理论,请结合文本分析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答案】1.B2.A3.C4.①首先提出“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
说并阐释其内涵;②接着以《史记》《水浒传》为例,阐释“以文运事”“因文生事”中“事”与“文”的区别;③最后指出“事”与“文”的关系。5.①材料一侧重阐释“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的“事”与“文”的区别,并指出“事”与“文”的关系
;②材料二侧重讲“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运”和“生”的含义,并指出两者都离不开写作主体有目的的加工。【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存在着一致性”错误。“以文运事”“事”指的是本真之事,“因文生事”的“事”是虚构,是逼真之事。可见,它们在事
件真实方面不是一致的。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A.“内涵是一致的”错误。史作和小说中“文”的内涵不一致,史作中的文指的是文采,小说中的文指的是小说创作中的艺术构思。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A
.不符合“以文运事”内涵中要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B.体现“因文生事”的内涵;D.谈的是《三国演义》在虚构艺术上不如《水浒传》。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材料的行文脉络的能力。材料一共有9段。第一段,通过对明清小说家们对小说与《史记
》比附,引出金圣叹的看法“其中著名的理论有‘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第二段,具体阐释“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的内涵;即文章首先提出“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并阐释其内涵。第三段,指出“金圣叹认为《史记》是‘
以文运事’,《水游传》是‘因文生事’”;第四到八段,以《水浒传》为例,阐释“以文运事”“因文生事”中“事”与“文”的区别。第九段,由“‘事’与‘文’的关系相辅相成,在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在小说中,‘事’又因‘文’而生发,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文传而事传’,‘
事’的传世,需借助于作者惨淡经营的‘文’,若无‘文’,则无‘绝世奇文’”可知,指出“事”与“文”的关系。【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材料一:材料一首先提出话题“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然后用大量的篇幅以《史记》《水浒传》为例,阐释“以文运
事”“因文生事”中“事”与“文”的区别;最后指出“事”与“文”的关系;再结合标题“‘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试析”可知,材料一侧重阐释“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的“事”与的“文”的区别,并指出“事”与“文”的关系。材料二:材料二共有4段,第一段,结合“‘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吃苦事’。其中‘运’是
算计”“‘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侧重讲“以文运事”中“运”的含义;第二、三段,结合“《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因文生事’之‘生’就是根据表现文心才华的需要对‘文料’按照‘笔性’的要求‘削高补低’式的虚构创作过程
”可知,侧重讲“因文生事”中“生”的含义;第四段,结合“要之,‘以文运事’的‘算计’过程与‘因文生事’的‘削高补低’都不能离开写作主体有目的的加工”两者都离不开写作主体有目的的加工。(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
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森林边的小茅屋彭荆风红河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新年刚过,满山满岭到处都是绿色。森林旁边两三幢发黄的竹楼以及主人家艳丽的红包头,给这里点缀了几点不同的色彩。在芒果树下的小竹楼里,一个四十来岁的妇人带着
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儿冷清地过着日子。一天晚上,母女俩睡得正熟,竹楼外的晒台突然吱嘎吱嘎响了起来。这深更半夜会有谁来呢?妇人的心跳得急促起来。外边的人敲着篾门,用汉话说:“老乡,我们是解放军,请开开门。”解放军?妇人扣紧的心弦一下子松了下来。二十多年前,娘家的
瑶寨也住过解放军,个个都善良、朴实,尽给寨子里的人背水、扫地、砍柴。为了这些好小伙子当中的一个,她多少个夜晚没有睡安稳!她给他唱过宛转的歌,送过深情的眼神,塞过自己绣的荷包,可是,那个兵似乎什么都不懂。这叫她又气又惭,这是些什么人啊!后来,她才明白,他们是有纪律的。
但她一直想念他们。今天晚上,他们怎么来了呢?她匆忙穿上衣服,打开竹篾门。月光下站着几个兵,一个个魁梧、健壮。她虽然看不清他们的脸容,但从声音里可以听得出,他们和记忆中的那些兵一样和善可亲。她用汉话亲切地问:“小同志,你们要干什么
?”“我们是从远处来的,想借用你们家的竹楼住几天,行么?”她望了望缩在身后的女儿,犹豫地点了点头,返身抓了把枯松枝丢进火塘,把这寒伧的小楼照亮了。领头的兵看了一下屋内,问道:“大妈,你们家只有母女两个人?”她心一酸,没有回答。这个
兵看到她家挂在门上的烈属牌牌,低声对后边的人说了几句话,那些兵就立即离开了竹楼。“你们怎么啦?”她惊异地问。领头的兵柔和地说:“大妈,对不起,我们不知道你们家只有母女两人。”火塘亮光下,她看见这个战士的脸上有着一对黑得发亮的眼睛,智慧、勇敢、诚挚全都深藏在里边了
。这眼神是这么熟悉,又这么陌生。外边一片银光,她看见他们在大树下抖开雨衣躺下了。她想喊他们回来,但嗓子像被什么堵住了似的,眼泪像雨水一样淌了下来。第二天一早,妇人和战士们谈起这些日子边境上的事,也说到了家计的艰难。领头的战士把竹楼上上下下察看了一遍,同情地说:“大妈,晒台该修了,屋顶上的草也该换
了!”中午时分,战士们砍来了竹子、树干,把旧晒台拆掉,七、八个人说说笑笑,天刚擦黑,新晒台就搭好了。从他们的谈话中,母女俩知道领头的战士姓何,他们都叫他何班长。忙完了这事,何班长又笑眯眯地说:“大妈,明天,我们帮你把屋顶也换一下。”这是真诚的许诺,她感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但是,就在这
天半夜里,何班长突然又来敲门,隔着竹篾轻声说:“大妈,上级来了命令,我们要走了,你家的草屋顶,等我们回来给你换。”说完就走了。她急忙追出去,那些战士已一个紧跟一个,迅速消失在那黑黝黝的树林子里了。只有巨大的浓黑树影在风中晃动,那样阴冷,那样神秘,使她仿佛置身梦境。夜凉如水,她木然地长倚在门口,衣服
被露水打湿了,也忘了回去。第二天,就听说打起仗来了,起初炮声、枪声还在附近响,第三天就越传越远。她很心焦,打仗是要死伤人的呀!那个何班长怎样了呢?他平安么?她不知向远方炮声响处虔诚地作了多少揖。几天后的一个中午,阳光从树叶缝隙射下来,把茅屋涂抹得瑰
丽多彩。突然,女儿大叫了起来:“阿妈,解放军来了!”她兴奋而又慌张地跑了出来。真的,从山间小路上走来一队整整齐齐的解放军,她看见了那几个熟悉的战士,内心无比激动。队伍走进竹楼,却不见何班长,她急了,四处张望着问:“他呢?他呢?何班长呢?”“何班长开会去了。”一个被人叫
作指导员的年轻人亲切地对她道,“大妈,何班长很想念你呢!他临走前,还惦记着你家屋顶的草没有换。所以,我们来帮忙了。”她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多好的人呵!他竟把这事一直挂在心上。战士们又为她家的竹楼忙开了。她什么也插不上手,只能感激地盘算着,该
带点什么好吃的给那个好心的何班长。她不知道,战士们把何班长牺牲的事瞒着她。为了拿下八号无名高地,何班长只身潜伏在敌人前沿附近的一棵树上,校正炮击目标,在指示完最后一个目标时,他被一排子弹击中,摔了下来。临终前,他告诉冲上来的战士,说瑶家寨大妈家的屋顶
还没换草。战后,连队派战士们来帮助大妈翻修房屋。她和女儿送走了盖房子的战士们。但她们时常望着远方的小路,等着何班长再来。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她执拗地相信,他一定会再来的!(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妇人对何班长的眼神感到“熟悉”又“陌生”
,主要因为她从何班长眼里看到了当年所恋小伙的影子,但何班长毕竟不是她当年的心上人。B.妇人再次见到那几个熟悉的战士却不见何班长时,连续三次发问,流露出她对何班长的牵挂和担忧,以及见不到何班长的焦急和慌张。C.指导员对妇
人说的一番话,既有善意的谎言,安慰因不见何班长而内心焦急的妇人;也有真实的交代,说明解放军再来瑶寨的原因。D.解放军为瑶民背水、扫地、砍柴、搭建晒台、翻修房屋,体现了少数民族百姓在解放军心中的重要位置以及军民之间的和谐美好关系。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一项是()A.小说开头对山岭、竹楼、红包头等寥寥几笔的描写,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也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B.小说插叙妇人二十多年前在娘家瑶寨见到解放军的情节,补充说明了她心理变化的原因,也为下文她见到何班长后的特殊情感埋下了伏笔。C.小说从细微处刻画人物,如妇人
在何班长和战士们离开时“长倚在门口”,表现她内心的不舍与担忧,突出了女子的柔情,丰富了人物形象。D.小说语言表达的方式多样,文中叙述性语言使情节客观化,描写性语言使细节传神化,抒情性语言使情感细腻化,议论性语言使主题深刻化。8.小说多次写了妇人的心理变化,如“妇人半夜听到晒台上
声音时内心惊恐到知道是解放军后心弦放松”的变化。请结合相关情节另写两个心理变化。9.“以小见大”是小说常见的写作手法。本文作者通过“小茅屋”揭示了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答案】6.A7.D8.示例一:妇人看到战士们搭建晒台时感动到看到战士们深夜离开时失落。示例二:妇人听到
枪炮声时焦虑,担忧到听女儿说解放军来了时兴奋、慌张。9.(1)瑶民让解放军住进小茅屋,解放军帮助瑶民翻修小茅屋,既体现了军民鱼水深情,又体现了民族的团结融合。(2)小茅屋是妇人和何班长感情的连接点,何班长的关心和妇人的思念,体现人性美、人情美。【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
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A.“熟悉”的主要因为何班长眼里有二十多年前解放军的影子;“陌生”的主要因为时间间隔久远。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议论性语言使主题深刻化”错。小说中没有用能使主题深刻化的议论性语言。故选D。【8题详解】本
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变化的能力。回答时,要结合相关情节分析妇人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小说写“中午时分,战士们砍来了竹子、树干,把旧晒台拆掉,七、八个人说说笑笑,天刚擦黑,新晒台就搭好了。忙完了这事,何班长又笑眯眯地说:‘大妈,明天,我们帮你把屋顶也换一下。”这
是真诚的许诺,她感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一情节,妇人看到战士们搭建晒台,还要帮她换屋顶时内心非常感动。接着,情节出现波澜,“就在这天半夜里,何班长突然又来敲门,隔着竹篾轻声说:‘大妈,上级来了命令,我们要走了,你家的草屋顶,等我们回来给你换
。’说完就走了。她急忙追出去,那些战士已一个紧跟一个,迅速消失在那黑黝黝的树林子里了”,文中说妇人看到解放军深夜离开后,“夜凉如水,她木然地长倚在门口,衣服被露水打湿了,也忘了回去”,这句话反映了妇人内心深深的失落感。综上分析,此处的情节发展,体现了妇人看到战士们搭建晒台时感动
到看到战士们深夜离开时失落的心理变化。“第二天,就听说打起仗来了,起初炮声、枪声还在附近响,第三天就越传越远。她很心焦,打仗是要死伤人的呀!那个何班长怎样了呢?他平安么?她不知向远方炮声响处虔诚地作了多少揖”,从
这一情节可知妇人听到枪炮声时内心的焦虑和担忧,她担忧解放军,尤其是何班长的生命安全。接着,情节进一步发展,“突然,女儿大叫了起来:‘阿妈,解放军来了!’她兴奋而又慌张地跑了出来。真的,从山间小路上走来一队整整齐齐的解放军,
她看见了那几个熟悉的战士,内心无比激动。队伍走进竹楼,却不见何班长,她急了,四处张望着问……她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多好的人呵!他竟把这事一直挂在心上”,由此可知,妇人听女儿说解放军来了时兴奋、慌张,以及她亲眼看到了走来的解放军时的激动,没看见何班长时的焦急以及
想到何班长一直惦记为她换屋顶的感动。综上分析,随着情节的发展,妇人听到枪炮声时焦虑、担忧到听女儿说解放军来了时兴奋,慌张到她亲眼看到了走来的解放军时的激动再到没看见何班长时的焦急及想到何班长还惦记这为她换屋顶时的感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
析小说常见的写作手法的能力。题干已经说这篇小说的写作手法是“以小见大”,即通过“小茅屋”揭示了丰富的意蕴,所以在分析时,要具结合文意体指出“小”表现在哪些方面,揭示的“大”的意蕴是什么。首先从小说在选材方面分析。“‘我们
是从远处来的,想借用你们家的竹楼住几天,行么?’她望了望缩在身后的女儿,犹豫地点了点头,返身抓了把枯松枝丢进火塘,把这寒伧的小楼照亮了”“第二天一早,妇人和战士们谈起这些日子边境上的事,也说到了家计的艰难。领头的战士把竹楼上上下下察看了一遍,同情地说:‘大妈,
晒台该修了,屋顶上的草也该换了!’中午时分,战士们砍来了竹子、树干,把旧晒台拆掉,七、八个人说说笑笑,天刚擦黑,新晒台就搭好了”,由此可见,小说选材瑶民让解放军住进小茅屋,解放军帮助瑶民翻修小茅屋,既体现了军民鱼水深情,又体现了民族的团结融合。“领头的战士把竹楼上上下下察看了一遍,同情地说:‘大
妈,晒台该修了,屋顶上的草也该换了!’中午时分,战士们砍来了竹子、树干,把旧晒台拆掉,七、八个人说说笑笑,天刚擦黑,新晒台就搭好了”“忙完了这事,何班长又笑眯眯地说:‘大妈,明天,我们帮你把屋顶也换一下。’这是真诚的许诺,她感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一个被人叫作指导员的年
轻人亲切地对她道,‘大妈,何班长很想念你呢!他临走前,还惦记着你家屋顶的草没有换。所以,我们来帮忙了。’她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多好的人呵!他竟把这事一直挂在心上”“战士们又为她家的竹楼忙开了。她什么也插不上手,只能感激地盘算着,该
带点什么好吃的给那个好心的何班长。临终前,他告诉冲上来的战士,说瑶家寨大妈家的屋顶还没换草。战后,连队派战士们来帮助大妈翻修房屋。她和女儿送走了盖房子的战士们。但她们时常望着远方的小路,等着何班长再来。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她执拗地相信,他一定会再来的”,由此可见,小茅屋是妇人和何
班长感情的连接点,围绕小茅屋,表现了何班长对瑶民的生活的关心,以及妇人对解放军,尤其是对何班长的思念,这就体现了小说赞美了好美的人性,美好的人情。综之,这篇小说没有选择炮火连天的激烈的战斗场面,而是选择瑶民同意解放军在
自己家里借住以及解放军帮助瑶民修晒台和屋顶的小事情来写,揭示军民之间深厚的鱼水情和民族见的大团结,赞颂了人情美、人性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楚王死,太子在齐质.。苏
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苏秦谓薛公曰:
“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得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
,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天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
”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谓楚王曰:“齐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挟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权王也。故臣能去太子。太子去,齐无辞,必不倍于王也。王因驰强齐而为交,齐说.,必听王。
然则是王去仇而得齐交也。”楚王大悦,曰:“请以国因。”谓太子曰:“夫剬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图之。”太子曰:“谨受命。”乃约车而暮去。苏秦使人请薛公曰:“夫劝留太子者苏
秦也,苏秦非诚以为君也,且以便楚也。苏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灭迹也。今劝太子者又苏秦也,而君弗知。臣窃为君疑之。”薛公大怒于苏秦。又使人谓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苏秦也;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又苏秦也;割地固约者又
苏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苏秦也。今人恶苏秦于薛公,以其为齐薄而为楚厚也。愿王之知之。”楚王曰:“谨受命。”因封苏秦为武贞君。(《战国策·齐策三》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
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B.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C
.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D.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
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质,文中是做人质的意思。古时被派往别国做人质的人,多为王子或诸侯之子。B.文中薛公是孟尝君。公,古代一种爵位,
西周时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C.“少其地”的“少”与《登泰山记》“道少半,越中岭”的“少”的意思相同。D.“齐说”的“说”为通假字,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说”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王死后
,苏秦发现可趁之机,便向薛公建议趁机要挟楚国以便得到一定的土地。B.起初薛公有些犹豫不决,而在苏染再次建议薛公早做决定后,便要求苏秦前往楚国。C.楚王闻太子“倍楚之割地”后大恐,便希望通过“益割地”让齐国兑现之前的承诺。D.打发太子离开齐国后,苏秦先让人在
薛公前诋毁自己,又让人到楚王面前为自己邀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2)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14.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苏秦游说成功的秘诀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案】10.
A11.C12.B13.(1)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国,那么太子将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割地来使齐国支持自己。(2)凭借虚名做交易的人是太子,齐国人未必相信太子的许诺,但新楚王(割地)的功劳是明显的。14.①有谋划、胆识和
勇气;②有较强的论辩才能;③善于揣摩各方的想法,善于利用各方的关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我听说计谋泄露不会成功,遇事不决难以成名。如今阁下扣留太子,是为了得到下东国之地,如果不尽快行动,恐怕楚人会另有算计,阁下便会处于空有人质而身负不义之名的处境。“事”是“无功”
的主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D。“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是判断句,“者……也”表判断,一般在“者”后断开,排除B。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C.前句,意动用法,以……为少。句意:齐国嫌得到土地太小。后句,少于。句意: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含义不
同,判断错误。【的D.都是通假字,通“悦”,喜悦。前句句意:齐国很高兴。后句句意:朋友从很远的地方到访,是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呀。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便要求苏秦前往楚国”错,原文“臣请为君之楚,
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是苏秦主动要求。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亟”,尽快;“倍”,多出一倍;“奉己”,支持自己。(2)“以空名”,凭借虚名;“市”,做交易;“功”
,功劳。【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得成,则君无败矣”,为孟尝君谋划图谋楚国的下东国,并且主动要求去楚国游说,说明他有谋划、胆识和勇气。结合“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
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孟尝君犹豫,苏秦最终说服了他,可知他有较强的论辩才能。结合“谓楚王曰……因献下东国”“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谓太子曰
……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可知他善于揣摩各方的想法,善于利用各方的关系,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参考译文楚王死,太子还在齐国充当人质。苏秦就对担任齐相的孟尝君田文说:“阁下何不扣留楚太子,用
他与楚国交换下东国之地呢?”孟尝君说:“不能这样做,假如我扣留楚太子,而楚国另立新君,人质便失去了挟持的价值,反而落得不义之名。”苏秦说:“不对,楚国一旦另立新君,阁下可以趁机对新主说:‘如果楚能割下东国之地与齐,我就为大王杀掉太子,否则我将联合秦、韩、魏三国共拥太子为君。’这样下东国之地必能到
手。”苏秦对孟尝君说:“我听说计谋泄露不会成功,遇事不决难以成名。如今阁下扣留太子,是为了得到下东国之地,如果不尽快行动,恐怕楚人会另有算计,阁下便会处于空有人质而身负不义之名的处境。”孟尝君:“先生说得很对,但是我该怎么办?”苏秦回答说:“我愿
意为您出使楚国,游说它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一旦得地,阁下便成功了。”孟尝君说:“好”。苏秦对新立的楚王说:“齐人欲奉太子为王,我观察孟尝君图谋利用太子交换贵国的下东国之地。现今事势紧迫,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太子便
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换取齐人对自己的支持。”楚王赶紧恭敬的回答:“寡人一切遵照办!”于是献出下东国之地。苏秦对孟尝君说:“看楚王的样子,还可以多割占土地。”孟尝君问:“有何办法?”苏秦答道:“请让我把内情告诉太子,使他前来见您,您表示支持他,然后故意让楚王知道,
他自会割让更多的土地。”于是苏秦对楚太子说:“齐国拥立太子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却以土地贿赂齐国以扣留太子。齐国嫌得到土地太小,太子何不以更多倍数的土地许诺于齐呢?若能如此,齐人一定会支持您。太子说:“好主意。”就把比楚王割上的多出一倍的土地许诺给齐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甚是惊慌,便割让更多的土
地,还诚惶诚恐,害怕事情不能成功。苏秦又对楚王说:“齐人之所以胆敢多割楚地,是因为他们以太子相要挟。如今虽已得到土地,可仍然纠缠不休,这还是有太子作要挟的缘故。臣愿意设法赶走太子,太子一走,齐国再无人质,必然再不敢向大王索要土地。大王趁机与齐
达成一致协议,齐国必高兴,定然会接受大王的要求。这样一来,既消灭了令大王寝食难安的仇敌,又结交到了强大的齐国。”楚王听了十分高兴,说:“寡人以楚国托付给先生了。”于是苏秦再次拜见太子,说:“现今专制一国的是楚王,凭借虚名做交易的人是太子,齐国人未必相信太子
的许诺,但新楚王(割地)的功劳是明显的。一旦齐、楚交结,太子就有可能成为其中的牺牲品,请太子考虑这件事!”太子说:“听从你的建议。”于是整治车辆,乘马连夜逃去。这时苏秦又派人到孟尝君那里诋毁自己:“劝您扣留太子的是苏秦,苏秦并非一心替您打算,他实在是为楚国的利益奔忙。他惟恐阁下察觉此事,便
通过多割楚地的做法以掩饰形迹。这次劝太子连夜逃奔的也是苏秦,可您并不知晓,我私下里替您怀疑他的用心。”孟尝君对苏秦非常生气。苏秦又派人到楚王那里游说:“使孟尝君留太子的是苏秦,奉王而代立楚太子的也是苏秦,割地以达成协议的是苏秦,忠于大王而驱逐太
子的仍然是苏秦。现在有人在孟尝君那里大进苏秦的谗言,说他厚楚而薄齐,死心塌地为大王效劳,希望大王能知道些情况。”楚王说:“寡人知道了。”于是封苏秦为武贞君。(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别王长史王勃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正悲西候日,更动北粱篇。野色
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注:①北梁。语自《楚辞·九怀》:“绝北梁乡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
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C.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以寒雾、暮烟衬托离愁别绪,渲染了豪壮、沉雄的氛围。D.奉,侍奉;潸然
,流泪的样子。诗人知道自己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再相见,不禁泪流满面,悲从中来。16.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②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③对今后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
憾与伤感。【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C项,“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错误,“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前一句是近景描写,后一句是远景描写(也可认为两句都是远景描写,总之后一句不能是近景描写)。故选C。【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从诗歌标题来看,“秋日别王长史”,“别”说明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应该有离别时候的不舍。从诗歌的内容来看,首联“深恩重百年”意思是“您的情深恩重,令我终身难忘”,诗人用“百年”表明对朋友的感激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尾联“终知
难再奉,怀德自潸然”意思是“终归知道难以再挽留,想起你的恩德,我还是忍不住落下了泪水”,诗人始终知道他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在一起,心中感念长史对自己的恩德,不禁泪流满面。想到相见渺茫,诗人心中的悲伤又加重了许多,表现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以及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感伤。(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中直接抒发自己历经人生曲折后乐天知命感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密在《陈情表》的结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明自己的忠贞
之情。【答案】①.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②.举世非之而不加沮③.聊乘化以归尽④.乐夫天命复奚疑⑤.臣生当陨首⑥.死当结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誉”“聊”“奚”“陨”。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2年11月30日,在“T”字基本构型的中国空间站里,翘盼已久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亲人入驻“天宫”。“胜利会师”的两个航天员乘组,一起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里留下了一张足以_____①_____
的太空合影。此刻,身处太空的6位中国航天员,承载了所有浩瀚星空对中华儿女的向往,注解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可上九天揽月,也再次书写中国航天的进步足迹。如果将空间站建造历程比作是自信自立自强的旋律,那么航天员的一飞冲天,恰似在太空中_____②__
___,代表着无数航天人迈向星辰大海征途的志气骨气底气。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是实干成就梦想的时代。正因为祖国的强大,我们才能“心有凌云志,手可摘星辰”。神舟十五号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更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中国空间站将迈进长期运营阶段,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为科学家探索
宇宙奥秘提供_____③_____的太空科学平台。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走过30年辉煌历程之际,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矗立浩瀚太空,“三步走”的梦想蓝图即将化为现实,中国航天员如愿在九天高歌。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理由坚信,在浩瀚的太空,必将留下更多、更远的中国
人探索、利用太空的光辉足迹。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为材料内容拟写一个标题,不得超过15字。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修改,可适度增删个别字词。【答案】18.①载入史册②引吭高歌③得天独厚19.示例一:筑梦,追梦,圆梦示例二:中国航天30年辉煌历
程20.承载了所有中华儿女对浩瀚星空的向往,注解了中华民族可上九天揽月的豪情,也再次描下中国航天的进步足迹。【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由语境可知,此处是形容这张“太空合影”很珍贵,有着重
要地位,故可填“载入史册”之意的成语。载入史册: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名声永留史册。第二空,根据“航天员的一飞冲天”可知,此处表达的应是对航空科技迅猛发展的激动、喜悦之情,且结合前文的“旋律”可知,第二空应与“歌唱”有关,故应
填“引吭高歌”之意的成语。引吭高歌:放开喉咙高声歌唱。第三空,根据语境可知,此处指平台的建设为宇航员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故应填“得天独厚”之意的成语。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新闻标题必须简洁、准确、醒目,即要用简明的语
言概括出所报道的主要内容,点明其意义并富有吸引力。根据材料的整体内容,找到文本中心对象为“中国航天”,文中主要是介绍中国航天的发展,因此,可紧扣“30年”的变化发展来拟写标题,确定答案为“中国航天30年辉
煌历程”。也可以根据中国航天30年的发展历程,按照“航天梦”实现的过程来进一步提炼题目为“筑梦,追梦,圆梦”。【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语病有三:(1)“所有浩瀚星空对中华儿女的向往”主客倒置,应改为“所有中华儿女对浩瀚星空的向往”;(
2)“注解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可上九天揽月”结构混乱,中心词位置不当,根据上下文,应改为“注解了中华民族可上九天揽月的豪情”;(3)“书写……足迹”搭配不当,应改为“描下(留下)……足迹”等词。(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冬不穿
白,夏不穿黑”,这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你知道它包含的科学道理吗?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①。这
说明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色。那么,②,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只有被物体反射的光线,才能看到。某种物体具有什么样的颜色,在我们看来,它就
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白色的东西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线,因此看起来就是白色的;而黑色的东西却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线,没有光线反射回来,所以看起来就是黑色的了。太阳不仅给人们送来光明,③。对于辐射热来说,黑色也是只吸收,不反射,而白色正好相反。因此,夏天人们都喜欢穿浅色衣服,像白
色、灰色、浅蓝、淡黄等,这些颜色能把大量的光线和辐射热反射掉,使人感到凉爽;冬季穿黑色和深蓝色的衣服最好,它们能够大量地吸收光和辐射热,人自然就感到暖和了。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
简要说明。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①原句列举“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等具体的颜色和物体,使表达更加具体可感。②原句使用多个短
句,句式活泼灵动,节奏明快有力,改句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22.①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②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③而且还送来了大量的辐射热【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各种物体都具
有各自的色彩”,列举了“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等具体的颜色和物体,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具有画面感,使表达更加具体可感。原句“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使用多个短句,句式活泼灵动,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改句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后面“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色”可知,这里应该是讲那些艳丽的颜色在黑夜就消失了,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第二空,前面讲“在阳光的照射下,物体
才呈现出颜色”,后面是对“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的反问,此处是表条件,也就是在同样光源的照射下,后面是问句,可以加上“为什么”,所以应该填写“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第三空,前面讲太阳给人们送来光明,而且有关联词“不仅”,此处需要用关联词“还”“而且”等;后面讲“辐射热”,此处主要讲太阳也带
来了热辐射等,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而且还送来了大量的辐射热”。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因为当生存中自己的努力遭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为不治之症和难以消解的忧愁所烦恼时大自然就是最后的避难所。——
叔本华我们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习近平读了以上文字,我们可知,大自然对净化心灵有着重要意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
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所选的名言切合时代热门话题,聚焦关键词“大自然”“净化心灵”。庄子的话强调天地具有伟大的美但却无法用言语表达
,我们可以去发现大自然的伟大美;叔本华的话强调了人生的困难在所难免,因此我们需要大自然,要回归自然的怀抱,来思考人生,以抚慰心灵;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强调我们需思考自然之道,顺应自然,万物共生。在写作任务中,本题引导考生注重大自然和心灵的关系,结合时代特点和自我成长,要体现出中国青
年的深刻认识、真诚思考和个性化表达。写作时,考生在展开思考时,不可忽视材料中三句名言,需综合考量,深入分析,展现出中国青年全面性和辩证性的思考。本道题审题、立意相对容易,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丰富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来支撑观点,丰富内容。(1)理论素材如:
①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③我不是不爱人类,而是更爱大自然。——拜伦④到广阔的天地中去,聆听大自然的教诲。——布赖恩特⑤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⑥探究自然奥秘都
能使人避免沉迷于肤浅的娱乐,并平息激情引起的骚动,用一种最值得灵魂沉思的对象来充实灵魂,给灵魂提供一种有益的养料。——卢梭(2)事实素材如:①双腿残疾的史铁生,绝望之时,走进了地坛,学会与地坛对话,与时间对话,与生命对话。他发现,这片野地荒芜却并不衰败,稍
纵即逝的露水,也能拥有自己的重量;被时间侵蚀得苍黑的古柏在风中依旧镇静地屹立;片片木叶在生命陨落之际也能在风中飘摇起舞。这些微不足道的生命在岁月的长河中活得坦荡而潇洒,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韧性。史铁生开始进入了他生命中的另一个世界,里面有对人生的种种深邃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②博
物学家艾玛•米切尔是一位自然主义的践行者。她曾饱受抑郁症的折磨长达25年,后来她决定从城市搬到了农庄,她穿着舒适的鞋子行走在丛林的小路上,沉浸于大自然的怀抱。在后来记录这一切的《大自然治好了我的抑郁症》一书中,艾玛分享了自己一年的林间生活,详细记载了大
自然是如何神奇地影响了她的情绪,以及背后的科学变化,呼唤出我们内心对枝叶、虫子和鸟类等事物本能的回应。有了大自然的陪伴,仿佛一切繁琐复杂的事务都将归于简单,形成秩序,治愈了心灵。③最近,日本流行一种“森林浴”。“森林浴”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和普及的,指的是在树林中待着,
让身心沐浴在自然氛围里。在日本,有48个官方指定的“森林浴”步道,四分之一的日本人都接受过这种疗法。上百万人正采用这种沉浸在植物中的自我治疗方式来缓解身体和精神疾病。在日本,当人们感觉不舒服时,就会去森林中待上一段时间,和植物密切相处,这就像英国人去药店买家庭常备药布洛芬一样寻常。立意:1.亲近大
自然,净化你我心灵。2.享受大美自然,心灵得以洗涤。3.发现自然之美,回归自然怀抱。4.顺应自然,回归初心。5.养身养心,万物共生。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