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湖北省武汉市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4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武汉专题】.docx,共(16)页,275.28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d4be4544c4d24bc9132877576dd295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六中2020届高三质量检测历史试题2020.04.05(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孟子曾对“伊尹以割烹要汤”“孔子于卫主痈疽(人名),于齐主侍人瘠环(人名)”等说法进行分析考证,认为这都是谣传而非
真实的历史,并列举相关事例来说明这些传言不可靠。这说明A.孟子注重对史料的考证B.光鲜的事迹才是真历史C.社会转型致使谣言盛行D.礼乐制度已经走向崩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孟子对具体史料的来源、真伪进行分析,有
意识地注重对史料的考证。A正确;BC两项说法过于片面,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2.周代通过分封,使姬姓周人的亲族迅速遍及天下,北起燕山,南至汉水,西起陕甘,东到齐鲁,到处都楔入了姬姓人群。这说明,分封A.
旨在抑制地方诸侯势力B.削弱了周王室统治力量C.萌发了宗族认同的意识D.奠定了地缘政治的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西周分封制突破了纯粹的血缘关系的界限,使分封制的主体实现了王族、功臣及先代贵族后代的有机结合,可见,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的基础。将姬姓周人楔入到各地人群中
,这必然会改变各地人群的血缘结构,从而奠定了地缘政治的基础,故D正确;周代分封形成了地方诸侯势力,而不是抑制了地方诸侯势力,排除A;通过分封使周王室的力量渗入全国各地,这是强化了周王室统治力量,排除B;宗族意识在夏商就已经出现
,排除C。故选D。3.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A.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B.有利于加强中
央集权C.彻底解决了察举制弊端D.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察举征辟制由地方官员举荐,而九品中正制中的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察举制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故A错误;“彻底解决了”说法绝对,故C错误;九品中正制适
应了地主豪强势力发展,故D说法错误。4.汉武帝元封五年,刺史“假印绶,有常治所”,由使臣性的监察官,变为常住性的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机构。这一变化A.扩大了刺史监察职权B.有利于提高监察效率C.废止了郡国并存制度D.便于了刺史惩处贪官【答案】B【解析】【详解】刺史由使臣性的巡察官
变为常住性的监察官,有利于刺史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地方政治,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监察,从而有利于提高监察效率,故B正确;材料只是说明了刺史监察形式的变化,不能说明职权扩大,排除A;西汉一直存在郡国并行制,排除C;汉代刺史只有监察权,而没有惩处权,排除D。故选B。5.宋代茶馆大多招雇“茶
博士”主持日常营业管理。“茶博士”精通烹茶技艺,是城市中职业化、专业化的技术雇工,为市民阶层中有特色的人群之一这表明宋代A.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B.茶在市民生活中占主导C.雇工制发展和商业繁荣D.市民生活观念发生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茶
博士”是由招雇而来,并且体现了市民阶层的特色发展,反映了宋朝出现雇工制度而且商业经济的发达。C正确;A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中后期,排除;B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6."下表是不同文献对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状况的
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长安地区物资严重缺乏B.江淮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C.扬州成为最富庶的城市D.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答案】D【解析】【详解】三则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物产丰富和经济的发达,说明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D正确;材料一虽体现了长安有很多南方物品
,但不能说明长安物资缺乏,排除A;材料二虽反映了江淮地区经济的发达,但不能说明江淮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排除B;材料三并没有反映扬州的富庶,而是江南地区成为京师的物资供应地,排除C。故选D。7.王守仁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据此可知,王守仁倡导A.良知在修养中的主动性B.用良知来支配人的行为C.对客观知识的学习D.发明本心安身立命【答案】B【解析】【详解】王守仁的
知行合一强调道德意识对道德实践的指导作用,即用良知支配人的行为。B正确;A项材料未涉及良知的主动性,排除;C项表述片面,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B。8.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极力驳斥“有公而无私”,指出“人道就是对人私利与欲望的满足,道德就存在于
人们的物质利益之中”。这一主张A.彻底否定了宋明理学B.旨在批判君主专制统治C.适应了工商业的发展D.开启了思想启蒙的先河【答案】C【解析】【详解】顾炎武对人私利与欲望的肯定,也就肯定了工商业经济下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从而也就适应了工商业的发展,故C
正确;顾炎武的观点虽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宋明理学“灭人欲”的思想,但并非是彻底的否定,排除A;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政治上的专制,不能说明目的是批判君主专制,排除B;顾炎武的主张虽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但不能定位为开启,排除D。故选C。9.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发出了改造国民
性,再造新民的呼声。他所谓的新民人格便是近代意义上公民形象的雏形。梁启超的公民思想反映了当时我国A.公民素质极高B.民族危机深重C.民族工业迎来了黄金时期D.普遍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又处于变革的潮流之中,梁启超认为必须改善现存国民道德状况入手。B正确;
AD两项不符合当时社会现状,排除;C项发生在一战期间,排除。故选B。10.1907年,河南中州凭心煤矿公司拟续招股本以扩大规模,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该地藩司(地方行政部门)以银“二十万,即入该公司,俾资经营”
。由此推知,当时A.政府借机抑制民营企业规模B.清政府仍恪守传统经济政策C.近代民族企业发展步履艰难D.民族企业生存环境得到改善【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民营企业在融资困难的情况下,清朝地方政府人资给予支持,说明清政府对民族企业采取了扶植政策,从而可知当时民族企业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故D正确;材料中政府入资民族企业有利于民族企业扩大规模,而不是抑制民营企业的规模,排除A;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对民族企业实行扶植政策,而不是传统的抑制政策,排除B;材料反映了近代民族企业发展得到政府支持,而不是步履艰难,排除C。故选D。11.1919年
全国注册工厂数统计表(单位:家)上表可以说明当时中国A.工业分布不合理B.生产力水平落后C.帝国主义放松对华掠夺D.南方地区交通条件优越【答案】A【解析】【详解】从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南方沿海地区工厂数多余内陆地区,说明了中
国工业分布不合理。A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生产力水平,排除;C项此时列强已卷土重来,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12.1913年11月,《民权报》发表评论说:“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这一-评论折射出A.传统政治模式被颠覆B.政治斗争空前激烈C
.政治民主化基本实现D.民主观念深人人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现象说明辛亥革命后,国内政治环境空前宽松,政党政治空前活跃,反映了传统的封建政治模式被颠覆,故A正确;材料反映了政治环境的宽松,不能说
明政治斗争的激烈,排除B;政治环境宽松不等于政治民主化的实现,且辛亥革命后也没有实现政治民主化,排除C;民主观念深人人心体现为广大民众对民主观念的接受,但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排除D。故选A。13.抗战期间,共产党发动和武装民众形成的众多抗日根
据地,不仅破坏了日本“以战养战”的目的,而且钳制了近60%的日本陆军军力。其中“百团大战”历时3个多月,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给日本侵略者以极大震摄。这体现了中共抗战A.始终是抗日战场上的主力军B.得到了国民政府的大力支持C.是为了
配合国民党的正面战场D.加速了日本侵略者灭亡的步伐【答案】D【解析】【详解】中共领导的抗战给日本侵略者极大地震慑,加速了侵略者灭亡的步伐。D正确;A项始终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14.1929年4月,毛泽东给中共中央的信中指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
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是)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革命重心已转向农村B.毛泽东初步形成了新的革命思想C.“工农武装割据"得到全党认同D.中国革命摆脱了苏联道路的束缚【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农村斗争”“红色政权”“红军"包含了武装
斗争和根据地建设,这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毛泽东革命道路新思想的初步形成,故B正确;材料信息只体现了毛泽东个人的观点,而不能说明中国共产党革命重心的变化,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党内对“工农武装割据”的态度,不能说明得到全党认同,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
;当时党内的城市中心论仍存在,苏联道路的束缚仍然存在,排除D。故选B。15.如图是1957年的一幅漫画《给工人叔叔阿姨去庆祝》(画中字:“庆功队”“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该漫画反映了A.功劳只是工人阶级努力的结果B.群众改变落后而貌的愿望强烈C.庆功队中出现了急躁冒进思想D.我国
的工业化建设已宣告完成【答案】B【解析】【详解】群众敲锣打鼓送锦旗,反映了他们迫切希望依靠工业改变落后的经济面貌,B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一五计划未产生急躁冒进思想,排除;D项一五计划只是为工业化奠定
基础,排除。故选B。16.如图是1953年的宣传画《建政权,选好人》。这一作品反映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B.农民获得了平等选举权C.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推进D.基层民主政治日益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宣传画时间和“建政权,选好人
”信息以及宣传画中的内容反映出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说明国家正在积极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这是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故C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于1954年,排除A;宣传画反映的是农
民积极参与选举,而不是民主权利的平等,排除B;农民参与人大代表选举是在行使民主权利,与基层民主完善与否无关,排除D。故选C。17.在讨论是否远征西西里时,雅典政治家尼西阿斯从城邦整体考虑,劝阻公民大会出兵西西里。但在野心家亚西比德的蛊惑下最终通过出兵决议,却遭惨
败。面对失败的教训,公民大会本应总结教训,但是却把责任完全推到当初赞成远征的将领身上。材料反映了雅典公民大会A.内部矛盾尖锐B.滥用国家权力C.维护贵族利益D.缺乏理性分析【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雅典公民受到别有用心的演说
家的蛊惑,容易被感情左右,缺乏理性分析。D正确;A项意见不同不代表矛盾尖锐,排除;B项该事符合公民大会程序,没有滥用权力,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18.古代雅典陶片放逐法规定,只有公民在公民大会上所投票数达到六千以上,才能放逐该人,否则投票作废
。这一规定A.旨在避免执政者被放逐B.保证了公共权力的行使C.削弱了贵族对决策的干预D.强化了公民大会的权威【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对投票票数的规定有利于大多数公民行使投票权,这是对公民行使所拥有的公共权力
的保障,因而保证了公共权力的行使,故B正确;陶片放逐法主要针对有政治影响力的人,尤其是执政者,而不是为了让执政者避免被放逐,排除A;雅典公民大会的决策是集体决策,贵族不可能干预决策,排除C;虽然公民投票在公民大会上
进行,但对投票票数的规定与公民大会的权威无关,排除D。故选B。1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承认宗教信仰自由,对所有犹太人在居住、婚姻、择业、拥有不动产和选举权等方面的限制均被取消。被长期排斥在主流社会外的犹太人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积极适应现代社会,对德国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说明A.帝国宪法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B.外来移民权利得到了充分的保证C.犹太人在帝国中占据了主导地位D.德意志的民主与法治改革很彻底【答案】A【解析】【详解】德意志帝国宪法对所有犹太人在居住、择业等方面限制均取消,这就从根本上为德意志的发展提供了保障。A正确;B项材料只提到
犹太人的权利,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德意志帝国宪法保留了专制传统和军国主义色彩,排除。故选A。20.如图是不同时期威尼斯每年从亚历山大里亚(埃及地中海沿岸港口)进口香料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商业危机的爆发B.传统
商路被断绝C.美洲被发现开发D.商业革命的发生【答案】D【解析】【详解】图表信息反映了地中海贸易的衰落,这是由于欧亚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商业革命的发生,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故D正确;商业危机的爆发和传统商路被断绝都发生于新航路开辟前,而图表所示的16世
纪初已经开通了欧亚新航路,排除A、B;美洲的发现和开发导致了欧洲的价格革命,而不是商业革命,与图表现象无关,排除C。故选D。21.有学者认为,随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争中作用的发挥,加之受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影响,布尔什维克党逐渐将这些战时的非常措
施升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政策,这是对他们的严重束缚并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该学者旨在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B.能够向社会主义过渡C.应该进行适时的调整D.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答案】C【解析】【详解】学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争结束后,被升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政策,结果给布尔什
维克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由此可知,该学者旨在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该进行适时的调整,故C正确;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向社会主义过渡、建设社会主义都不是学者强调的主旨,故ABD错误。22.据统计,美国早期的总统很少使用对国会通过的法律草案的“否决权”,而到19世纪60年代以后,使用“否决权
”的次数明显增加,罗斯福总统竞用过631次。这种变化说明A.总统职权的滥用日益严重B.权力制衡体制遭到破坏C.国家干预扩展到政治领域D.国会对总统的制约较软弱【答案】D【解析】【详解】总统大量使用“否决权”使国会通过的法律草案无法成为法律,在一定程度上
使国会的立法权受阻,说明国会对总统的制约较弱,故D正确;对国会法律草案进行否决,是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不是职权的滥用,排除A;总统使用“否决权”体现了行政与立法之间的权力制约与平衡,不是权力制衡体制的破坏,排除B;国家干预形成于罗斯福新政时期,
而在此前并没有国家干预,更不会扩展到政治领域,排除C。故选D。23.1947年2月,英国政府给美国国务院发了一份电报,声称:“从4月起,英国不能再承受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负担。”这实际上等于向美国说,英国正准备撤离地中海,如果他们不去填补这个缺口,它就要被俄国人填补。据此可知A.英国挑唆是
美苏关系破裂的根源B.英国撤离地中海维护了地区和平C.美国政府被迫接受了英国的请求D.希土危机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实际上等于向美国说,英国正准备撤离地中海,如果他们不去填补这个缺口,它就要被俄国人填补”说明美国的介入导致了两极的直接对峙
。由此可知,希土危机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故D项正确;美苏关系破裂的根源是国家利益,故A错误;英国撤离地中海维护了地区和平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故B项错误;“被迫接受”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24.20世纪90年代,不仅世界
各国的关税税率出现了持续下降,而且前东欧各国家也相继融人到全球贸易体系之中。这一-现象表明A.贸易保护主义被放弃B.关贸总协定显现成效C.经济全球化发展加速D.世界市场统一体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世界各国降低关税税率和东欧国家加入全
球贸易体系,反映了世界各国联系加强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表明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加速,故C正确;材料信息并没有说明贸易保护主义被放弃,而且至今--些国家仍在推行贸易保护,排除A;关贸总协定主要针对参与国,东欧
国家并非此协定的参与国家,不能说明其成效,排除B;材料现象只能说明世界市场的扩大,而不是统一体的形成,且至今也没有形成统--体,排除D。故选C。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世纪亨利八世时期,英国议会相继通过了《至尊法案》、《取缔分歧意
见六条教法案》等重要法案,英国国教正式确立,建立起“没有教皇的天主教国家”。政府总计封闭男女修道院718所,遣散僧侣修女8000余人,国王凭空获利142万英镑。修道院曾拥有的向英格兰、威尔士各教区举荐2/5的圣职候选人
的权力也转归国王所有。礼拜堂和追思弥撒制度相继废除,遗赠物自然而然转归到了国王手中。公会兄弟会财产被没收,国王只给予公会成员一定的管理职责,没有所有权。——摘编自贺瑞《关于亨利八世时期的王权》材料二甲午战争的失败,深深刺痛了中国人因循守旧和麻木的神经,并在事实上直接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
民族认识的突变。甲午战争不仅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更重要的是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同时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摘编自孙军《试论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材料三1931年到1945年间中国人民在反抗日本帝国主
义侵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是空前的、也是高度自觉的。此前,帝国主义在中国建租界,中国的关税司法自主权受到破坏,但是人们还没产生强烈的仇恨感,也没有立即将其驱逐出境的行动,对国家主权完整的认识还不深刻。但是
,日本帝国主义破坏的不仅仅是主权的完整,而是在掠夺中华民族生存的根基——领土。民族危亡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于民族国家的强烈认同,并且奋力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同时,中国在反对法西斯主义的国际舞台上,通过全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
主义的斗争,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地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摘编自宋黎明《中华民族认同与全民抗战》(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及其对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
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意识在甲午战争之后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发展。(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国家意识的认识。【答案】(1)内容:通过议会立法的方式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建立民族教会;确立王权至尊(
或加强中央集权);通过没收教产,增强国王经济实力。作用:使英国获得了民族独立,促进了英国人民对国家的认识,强化了民族认同感,民族意识大大增强。(2)甲午战争之后:民族观由麻木不仁发展到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中国的政治精英意识到建设现
代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各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抗战时期: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成为全民共识;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地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3)提升民族国家意识是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
团结的方式;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现代化建设以及实现民族的复兴。【解析】【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英国议会相继通过了《至尊法案》、《取缔分歧意见六条教法案》等重要法案,英国国教正式确立,建立起‘没
有教皇的天主教国家’”可归纳出通过议会立法的方式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建立民族教会和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政府总计封闭男女修道院718所,遣散僧侣修女8000余人,国王凭空获利142万英镑”可归纳出通过没收教产,增强
国王经济实力。作用:结合材料和英国国教改革的影响可知作用需要从冲击天主教的统治、使英国获得了民族独立、强化了民族认同感、加强中央集权及推动民族国家的出现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甲午战争后:根据材料“甲午战争不仅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可归纳出民族意识的普
遍觉醒;根据材料“更重要的是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同时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可归纳出中国的政治精英意识到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开始掀起救亡图存运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民族危亡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于民族国家的强烈认
同,并且奋力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可归纳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成为全民共识;根据材料“通过全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斗争,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地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可归纳出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地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尖锐化,中国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3)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对民族国家意识的认识需要从提升民族国家意识是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团结的方式、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现代化建设以及实现民族的复兴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6.阅读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把历史看作一门艺术,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看法,在中西古典史学中,史学被认为是一门叙事之学,属于艺术的一部分。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史学被纳入了科学的范围之内,史学匆匆告别了艺术的家庭,一头钻进了科学怀抱。人们坚信历史是一门
科学,是一门不折不扣的科学,希望像研究自然界一样来研究人类行为。这样,当人们坚信“历史学是一门科学,不多也不少”的同时,有一些人又重新捡起了历史学也是一门艺术的话题。或者至少可以说,历史既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谓科学是求真的一面,艺
术是求美的一面。——王少卿《历史是科学,还是艺术——一个世纪的论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历史是一门艺术还是科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一:历史是一门艺术。早期的史学如史诗、神话、传说,含有大量的虚构成分和艺术加工。中国自古就有“
文史不分家”的说法,表明文学对史学影响之巨。例如《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因此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人们通过史料不可能完全复原历史的原貌,其认识的特殊性决定了历史必须借助艺术处理。例如司马迁没有亲赴鸿门宴现场,但整
个场面的描写却绘声绘色,扣人心弦,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史学的主要价值在于教育、借鉴价值,这大大助长了史学艺术化的倾向。例如春秋笔法,即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
观看法。综上所述,史学是一门叙事之学,离不开文字的表述,文字的表述方式即是一门艺术。示例二:历史是一门科学。史学贵在求真,强调客观地叙述历史,与崇尚虚构、想象的文学艺术明显不同。西方史学家希罗多德为撰《历史》一书,曾花费十年时间到处游历,为的
是搜集可信的第一手资料。秉笔直书是中国古代史官所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中国史学文化中最重要的道德价值与优良传统(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史学强调史料实证,在研究过程中遵循一套科学方法,具有科学性质。傅斯年提倡“史学就是史料学”“没有史料就没有史学”,
历史研究要求大量的第一手史料,要求史料扎实准确,并客观叙述历史;历史学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究,类似于自然科学对自然规律的探究,具有科学性质,如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人类社会规律的探讨。历史学贵在求真,其根本任务是透过历史现象,寻求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历史
学是一门科学。示例三:历史学的内容是科学的,其表现形式是艺术的。就学科个性而言,历史学是科学而非艺术,与自然科学一样,历史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学贵在求真,历史学的根本任
务是透过历史现象,寻求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类似于自然科学对自然规律的探究,具有科学性质。同时,艺术对史学编纂、史学描述有巨大作用。历史学离不开文字的表述,文字的表述方式即是一门艺术,史学在对个别事物的描述上离不开形象思维,即艺术思维方式,如描写战争场面,刻画人物心理等;依据大量
的第一手资料,做出符合历史实际的描述。在肯定史学科学性的前提下,承认艺术对史学编纂、史学描述的巨大作用。这里,史学的艺术倾向显然是以不损害史学的科学性为先决条件的,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既具有科学价值又具有感人艺术魅力的作品【解析】【详解】根据题
干信息可以“历史是一门艺术”进行立论,从史学著作的文学表达、史学价值的艺术化进行阐述;也可以“历史是一门科学”进行立论,从史实秉笔直书精神、史料实证价值、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究进行分析阐述;亦可综合历史的艺术与科学性从历
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以及史学编纂与表达的艺术价值进行阐述。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建立起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保险费用全部由企业负担,并由企业直接支付给职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企业作为经
济实体实行独立核算、参与竞争,这一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尤其是在离退休职工占比差别很大的新老企业之间。为此,从1984年开始,江苏泰州、广东东莞和辽宁黑山等少数市县政府自发设立退休费用统筹管理委员会,负
责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向企业统——征收职工退休费用,并统一管理、统一调剂。这些尝试实施效果较好,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和肯定。到1992年底,全国95%以上的市县参与实施,并且有福建、四川、北京、上海等十一省市实行了全省范围的养老保险统一管理。这些
改革举措对企业职工和社会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摘编自贺耀敏等《六十年国事纪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90年代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90年代企业职
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影响。【答案】(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由“企业保险”到社会统筹(由企业负担到政府主导);由地方自发试点到中央肯定推广;由市县统筹到省级统筹(或社会统筹范围不断扩大)。(2)提高了企业职工工作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稳定;减轻企业负担,増强企业活力,促进经济
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解析】【详解】(1)特点:由材料“从1984年开始,江苏泰州、广东东莞和辽宁黑山等少数市县政府自发设立退休费用统筹管理委员会……到1992年底,全国95%以上的市县参与实施”可归纳为逐步推行,渐进改
革;由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建立起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保险费用全部由企业负担……少数市县政府自发设立退休费用统筹管理委员会……全国95%以上的市县参与实施”可归纳为由企业负担到政府主导;由材料“江苏
泰州、广东东莞和辽宁黑山等少数市县政府自发设立退休费用统筹管理委员会……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和肯定……全国95%以上的市县参与实施,”可归纳为由地方自发试点到中央肯定推广;由材料“全国95%以上的市县参与实施,并且有福建、四川、北京、上海等十一省市实行了全
省范围的养老保险统一管理”可归纳为由市县统筹到省级统筹(或社会统筹范围不断扩大)。(2)影响:结合所学可从个人、企业、政府、社会等四个角度展开论述。从个人角度,提高了企业职工工作积极性;从企业角度,减轻企业负担,増强企业活力;从政府角度,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发展;从社
会角度,有利于社会稳定。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