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22)页,310.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bda7c9960c4e9f9591abae96da1382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巴蜀中学高2022届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西周制度下,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通过世代的婚姻关系结成亲戚。周天子常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这说明西周A.宗法制丰富内容而淡化等级B.对诸侯区别对待引起了动乱C.嫡长子继承是宗法制的核心D.
亲戚成为分封制的重要依托【答案】D【解析】【详解】分封制是周王室巩固统治的政治制度,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即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通过世代的婚姻关系结成亲戚,使得亲戚成为分封制的重要依托。故答案为D项。宗法制注重等级,不是淡化等级,排除A;材料对诸侯区别对待引起了动乱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
误;材料论证的是分封制的信息,不是宗法制,C错误。【点睛】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分派到地方的诸侯
也可对下分封,从而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通过分封,西周诸侯与王室之间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2.《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
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皇帝制【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公元前221年”和“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可以看出,材料评述的是秦朝统一后废除
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故答案为C项;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排除A项;三公九卿制和皇帝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不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首先应当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公元前221年”,确定考查的是秦朝的制度。然后根据“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
”分析得出,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秦朝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联系所学可知,秦朝是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据此确定正确答案。3.《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中记载: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阸塞(险要之地)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汉朝郡县的数量非常多B
.汉朝地域形势十分复杂C.汉武帝大力推行推恩令D.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大【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汉代郡牵制了诸侯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这说明王国问题得以解决,这得益于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推恩令。C正确,D排除;AB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故
选C。4.南朝时期,策试成为君主选官用人常用之制;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北朝后期,还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出A.北朝制度比南朝更加先进B.门阀世族势力的不断强化C.制度进化适
应社会发展需要D.科举制度产生是必然趋势【答案】C【解析】南北朝时社会也在发展变化,材料中选官制度的变化也正是由于社会发展变化而导致的,即材料反映了制度进化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南北朝时门阀世族势力是不断弱化的,选项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度的产生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5.唐明皇帝的一切诏、敕、制书,均需在政事堂会议研究讨论,然后决定是否颁布,而且下颁的诏敕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之
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就可以不执行。这不能反映唐朝A.宰相权力进一步扩大B.权力运行呈现制度化C.皇帝和大臣集体议政D.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唐朝实行
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宰相权力受限制,A符合题意;据材料“唐明皇帝的一切诏、敕、制书,均需在政事堂会议研究讨论,然后决定是否颁布,而且下颁的诏敕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就可以不执行”可知,权力运行呈现程序化、制度化,B不符题意;据
材料皇帝的诏书等需在政事堂会议研究讨论,然后决定是否颁布,这体现了皇帝和大臣集体议政,C不符题意;据材料唐明皇帝的一切诏、敕、制书,均需在政事堂会议研究讨论,然后决定是否颁布,而且下颁的诏敕需要宰相副署,否则就是违制等信息可知,皇权受到相权制约,
D错误。6.北宋一改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局面,经过近百年的“培植养护”,“政府又变成像样的读书人的政府”。这反映了北宋时期A.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尚B.推行变法新政成为社会潮流C.重视文化传统的养育和保护D.只有文人オ可以成为统治者【答案】A【解析】【详解】北
宋政府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政府又变成像样的读书人的政府“,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宋吸取五代十国时期武将擅权、夺权的教训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因此北宋时期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尚,故选A;变法改革是为了解决社会弊端,成为潮流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北宋重文轻
武是基于现实经验的教训,而非出于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排除C;D项说法明显有误,北宋属于封建君主世袭,统治者是世袭产生,而非是只有文人才可以成为统治者,排除D。故选A。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
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宦官掌握决策权力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答案】D【解析】【详解】明初严禁宦官识字,明朝中后期培养宦官识字,这说明明朝以皇上为中心的中枢决策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故D项正确;A项错误,宦官不可能掌握决策
权力,故错误;限制宦官读书和强化宦官读书制度都是为了加强皇权,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不是内阁的职能变化,故C项错误。8.在古代雅典公民大会的主要议程包括对现任公职人员的考核,一个官员在一年内要经过十次这样的检查,如不合格,立即罢免。官员任期一年,期满后希望继续任职,则需要再次经过选举。这反映了
古代雅典A.全体公民行使城邦主权B.公民大会的权力缺乏制衡C.城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国家政策执行缺乏连续性【答案】A【解析】【详解】古代雅典公职人员在就任后要经历公民大会频繁的考核,而且连任也要经过再次选举,公民大会作为
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由全体公民组成,从而反映了雅典的全体公民在行使城邦主权,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对公民大会的制衡,但并不代表公民大会的权力缺乏制衡,排除B;城邦法律主要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奴隶处于被压迫地位,因此不可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
除C;对官员的频繁考核并不意味着国家的政策执行就没有连续性,排除D。故选A。9.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
当时雅典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答案】B【解析】由材料“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可知,当时雅典公民热衷于参政议政,B符合题意;A是
材料现象;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处于“黄金时期”,C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较强,而不是思想纷争,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的掌握。解答该题要求学生注意材料
时间信息“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的社会状况,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背景分析即可得出答案。10.伯里克利曾连续32年当选将军,其中14年连选连任首席将军,掌握国家政权。他善于通过诱导式的演讲引导公民大会通过自己的政策
建议。因此,同时代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徳评价雅典“表面上看实行的是民主政体,实际上是一个人统治的国家”。据此可知,伯里克利时代是A.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B.雅典民主政治运行严重失灵的时代C.个人专制独裁
统治的时代D.公民民主与精英政治相结合的时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善于通过诱导式的演讲引导公民大会通过自己的政策建议。”可以看出,其既强调民主的原则,又反映了伯里克利个人意志在国家政治中的体现,这说明这时期的雅典是公民民主与精英政治相结合的时代,故D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
的主旨,排除;雅典民主政治的运行很正常,并没有失灵,排除B;伯里克利时期实行的是民主政治,而不是专制,排除C项。11.与希腊诸城邦不同,罗马公民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安东尼努斯颁行了著名的“卡拉卡拉敕令”,规定凡是居住在罗马帝国范围
之内的自由人全部享有罗马公民权。这一敕令旨在A.扩张罗马帝国的统治范围B.适应民主制度的发展需要C.扩大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D.使罗马法形成完善的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公元212年的《卡拉卡拉敕令》是罗马万民法正式诞生的标志,其核心内容是“一切行省民尽为罗马公民”,给予被征
服地区的自由民以罗马公民权,其目的在于调节罗马公民与被占领地自由民之间的矛盾,以此扩大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秩序,故C项正确;“卡拉卡拉敕令”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扩大的结果,排除A项;罗马当时并未实行民主制度,排除B项;《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使罗马法形成完善的体系,排除D项。故选C
。12.在1649年1月27日宣判查理一世死刑的国王审判委员会会议上,愿意出席法庭的只占全体成员的一半(共135人,67人出席),而且费了好大力量才使他们一致同意。在判决书上同意签字的仅有52个人。这说明英国A.有制约王权的历史传统B.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激烈C.有尊重传
统的社会心理D.君主立宪制下王权受限【答案】C【解析】由于长期君主制的影响,人们对判处国王死刑难以接受,因此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英国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对王权的制约,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当时君主立宪制尚未确立,排除D项。13.1831年英国辉格
党领袖格雷出任首相后,提出了议会选举改革方案,但遭到下院否决。格雷获国王批准解散下院,并在新一轮大选中获胜。第二年议会通过改革方案,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席位。这表明此时英国A.国王拥有行政权B.责任内阁制还没有形成C.下议院形同虚设D.工业革命推动政治改革【
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英国通过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席位,这是工业革命不断发展的体现,反映出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着英国的政治改革,故D项正确;国王统而不治,排除A项;此时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排除B项;格雷获国王批准解散下院这是合法的程序,并不
能说明下议院形同虚设,排除C项。14.1972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尼克松的窃听丑闻,即“水门事件”爆发后,《华盛顿邮报》一直追踪报道;民主党候选人乔治·戈迈文声称水门事件是对美国民主与自由的践踏;国会也成立了特别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材料最能体现美国A.主权
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C.分权制衡原则D.联邦制原则【答案】C【解析】“《华盛顿邮报》一直追踪报道”和国会成立特别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体现的是总统权力受到其他力量的制约,最能体现美国的分权制衡原则。故答案为C项。A、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体
现出联邦制原则,排除D项。点睛:美国宪法所体现的分权与制衡原则包括两种类型的分权:①纵向的分权,即中央政府(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州政府)的权力划分。这种权力划分是通过联邦制来实现的。②横向的分权,即国家权力机构或州
权力机构内部的分权。这种权力划分是通过三权分立体制来实现的。15.据《纽约邮报》报道,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纽约州州长安德鲁科莫表示,纽约州目前面临大量呼吸机短缺,然而现在却陷入一场和其他各州以及美国联邦政府争抢呼吸机的竞标战,他还吐槽:“这就像是在eBay(美国购物网站)上与其他州一起竞拍”
。这表明美国A.政治体制弊端暴露B.分配制度严重不公C.工业生产能力低下D.市场竞标井然有序【答案】A【解析】【详解】纽约州之所以要和联邦政府以及其他州竞标争夺呼吸机是因为美国实行联邦制,该体制下中央和地方实行分权,中央并不实行统一的调配。竞标争夺呼吸机明显不利于抗击疫情,说明美国政治
体制的弊端暴露,故选A;各州和联邦政府都是竞标争夺呼吸机,不能说明分配不公,排除B;C项与美国实际情况不符,排除C;呼吸机是抗击疫情的重要物资,不应该通过市场化行为竞标调配,因此竞标井然有序的说法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D。故
选A。16.下表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部分修正案条款的主要内容。这些修正案的共同主旨是主要内容序号时间国会不得制定限制公民言论、出版自由,或剥夺公民和平集会和请愿的权利的法案1条1791年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4条1791年
无论何人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迫自证其罪;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被剥夺生命自由和财产5条1791年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和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14条1868年所有公民不得由于肤色、种族的区别或曾被强制劳役而受到选举权的限制15条1870年A
.彰显政治自由精神B.防止政治权力被滥用C.完善三权分立机制D.维护地方的自治权利【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的部分修正案都是在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和防止国会或州政府对公民权利的侵犯,这说明这些修正案的共同主旨在于保护公民权利,防止政治权力被滥用,故选B;
这些修正案都是为了保护公民权利,而非彰显政治自由,排除A;完善三权分立和维护地方自治均没有体现,排除CD。故选B。1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虽然存在种种不稳定因素,但在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因此,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在政局动荡不安的表象下,维持了资
产阶级相对稳定的统治。这主要是因为A.分权制衡机制的作用B.共和派力量十分强大C.法国政权结构非常稳定D.总统仅是形式上的元首【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体现了法国分权制衡机制的作用,故A项正确。法国共和制是“一票共和”,说明共和派力量并不
是十分强大,B错误;C项与材料“存在种种不稳定因素”不符,排除。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了总统极大的权力,D项错误。18.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
催化剂。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由于当时德国政体变革A.促进了德国工业化的发展B.削弱了宪政民意的基础C.严重妨碍了民主政治实施D.超越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答案】A【解析】【详解】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它促进了德意志地区的统一,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
德国工业化的发展,故选A;德意志的政体改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有利于先征民意的增强和民主政治的实施,排除BC;德意志的政体改革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没有超越时代发展的要求,排除D。故选A。19.《南京条约》签订后,当
时的土大夫对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防不胜防,现在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这反映了A.通商会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B.通商会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C.一口通商可以有效抵御侵略D.体制和观念方面存在着差异【答案】D【解析】【详解】中
国传统士大夫不认可对外通商,这反映了闭关锁国状态下的传统思想,说明当时的中国与英国在体制和观念方面都存在差异,故选D;通商有利于双方贸易,并不一定会破坏中古的贸易主权和司法主权,排除AB;一口通商也无法抵御外来侵略,排除C。故选D。20.下表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局部),表
中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反映了A.东南地区成为中外争夺焦点B.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人民起义C.洋务派奉行剿抚并用的方针D.清廷的本质决定其战争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清政府在防范外敌时投入的兵
力薄弱,而在镇压国内起义时却投入重兵,这与清政府封建君主专制的性质有关,因为它的首要目标是维持封建专制统治,所以清廷的本质决定了它的战争政策,故选D;表格内容反映的不是中外争夺焦点的问题,排除A;表格内容主要反映了清政府的对农民起义的镇压,没有反映中外势力的联合,排除B;表格内容不
能体现洋务派剿抚并用的方针,排除C。故选D。21.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宣战诏书。
山东巡抚袁世凯也声明一致。四川、山西、河南督抚也同意。这样,互保区域实际上包括了13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被追究。据此可知A.清政府赞同“东南互保”B.“东南互保”符合民意C
.地方实力派的离心倾向D.清政府统治已土崩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八国联军侵华使地方督抚实行“东南互保”而不是发兵勤王,这反映了晚清时期地方实力派的离心倾向,故选C;清政府事后没有追究不代表清政府赞同“东南互
保”,而是没有能力追究,排除A;“东南互保”不利于抵御外侮,并且削弱了中央集权,该做法并不符合民意,排除B;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是在1911年的武昌起义以后,排除D。故选C。22.新材料的发现始终是史学研究的动力。“丹东一号”沉船经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极有
可能是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战舰。它是A.致远舰B.定远舰C.靖远舰D.经远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
战舰是致远舰,A项正确;定远舰、靖远舰和经远舰的管带分别是刘步蟾、叶祖珪和林永生,BCD三项不符合题意。23.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交,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材料反映了,
科举的废除A.推动了传统社会的转型B.加快了民主革命的进程C.彻底改变了旧价值观念D.引发了学生运动的高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
的结构性变动”可知科举制的废除使大量读书人走向社会,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推动了传统社会的转型,排除A;大量读书人走向社会并不一定就是进行民主革命,排除B;C项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当时尚未出现大规模的学生运动,排除D。故选A。24.
1909年,广东省咨议局(清政府为预备立宪而设立的地方咨议机关)首次进行议员选举,广州府合格选民共1600余人,真正投了票的仅有399人。该府设85个投票所,其中有一投票所收到16票,算是较多的,有60处仅有一票。由此可知,当时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政治改
革缺乏群众基础C.广东割据势力日益强大D.预备立宪违背历史潮流【答案】B【解析】【详解】清末新政过程中,广州府合格的选民仅有1600人,真正投票的仅有400人,相比庞大的人口基础而言微不足道,说明当时的政治改革缺乏群众基础,故选B;1909年还处于清
政府统治时期,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说法不准确,排除A;投票人数少不代表广东割据势力强大,排除C;预备立宪提出进行政治改革,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但问题在于它并没有实行真正的改革,排除D。故选B。25.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B.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C.由中国
近代的社会性质决定D.受西方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想更多侧重的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主要和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有关,C正确;ABD不属于主要原因
,排除。故选C。26.如图为近代漫画家杜字所作,名为《贪食小犬,死不足惜》。漫画中左下方之手粗壮有カ,袖ロ有“抵制日货”字样;右上方之手细软无力,袖口有“政府”字样;鱼身上有“青岛”字样。该漫画A.批
判了巴黎和会不尊重中国的主权B.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C.讽刺了清政府出卖国家利益的嘴脸D.有利于促进群众的民族意识的觉醒【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一场毫不妥协的反帝爱国运动运动,其核心是爱国主义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抵制日货”、“政府”、“青岛”可以判断出是五四运动,反映的是群众的爱国热情,有利于群众的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D正确;A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是五四运动的影响,不能反映漫画带来的
影响,排除;当时的政府是北洋政府,C排除。故选D。27.1919年3月,北京大学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成立之初,讲演团的演讲话题以生活常识和启蒙性的教育居多。两个月后,其讲演的报告涉及到“国民”“国家”“青岛”
“爱国”“强权”等话题显著增加。这主要是因为A.马克思主义传到了中国B.受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C.民众民主意识显著增强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一场毫不妥协的反帝爱国运动,其口号有“誓死力
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其核心是爱国主义,因此B正确;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暴力革命改造社会,A排除;C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排除。故选B。28.1836年6月,在木工威廉洛维特的领导下
,伦敦工人协会发布了《人民宪章》,要求普选权,随后开展了“全国请愿书”签名活动,到1839年5月前,签名人数已超过129万。这说明A.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第一个战斗纲领B.工人运动有利于推动政治改革C.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的高涨D.早期工人运动以和平方式为主【答案】
B【解析】【详解】工人阶级通过签名活动争取普选权,并且征集到大量签名,这些活动有利于推动政治的改革和工人民主权利的扩大,故选B;第一国际组建于1864年,排除A;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排除C;早期工人运动以捣毁机器为特点,具有自发性,并不是以和平方式为主
,排除D。故选B。29.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B.马克
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C.巴黎公社起义在法国取得初步斗争的胜利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
使人类得到解放”都是带有马克思主义色彩的口号和主张,正义者同盟名称、口号和目的的变化说明这一组织由之前朴素的工人阶级组织成长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组织,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故选B;接
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属于表面现象,没有体现本质变化,排除A;1847年巴黎公社尚未爆发,排除C;正义者同盟名称、口号的变化无法说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排除D。故选B。30.罗宾.W.温克在《牛津欧洲史Ⅲ》中记载了1917年4月列宁在彼得
格勒火车站的演讲,“亲爱的同志们、战士们、海员们、工人们!我很高兴为俄国革命的胜利向你们致意……由你们完成的俄国革命已为此铺平了道路,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万岁!”该演讲认为俄国A.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成功B.革命任务需要发生重要转变C.革命胜利主要归功于农民斗争D.
革命胜利开创俄国历史新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由你们完成的俄国革命已为此铺平了道路,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可知二月革命结束了沙皇专制,并出现两个政权并立局面,《四月提纲》中列宁提出政权应实现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故B项符合题意
;十月革命尚未开始,社会主义革命尚未成功,排除A项;题干未强调革命胜利的归功,排除C项;此时社会主义革命尚未开始,并未开创俄国历史新局面,排除D项。故选B31.图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B.作者宣
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合理和准确解释的能力。难度中等。招贴画中蕴含的有效信息有“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联合起来打到军阀及一切帝国主义
”,“农工商学大联合”。袁世凯于1912-1916年执政,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成立于1924年,故A项错误。同样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与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成立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在中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主要靠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靠全国人
民自己的力量,但也争取国际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的援助,这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不可缺少的条件,故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不可能反对“一切帝国主义”故B项错误。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
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
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故D项正确。【考点定位】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32.原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朱德,最让人佩服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
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依我看,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这一仗”A.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B.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C.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D.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民国二十九年”可知,这是19
40年,涉及到的人物“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毛泽东、朱德”,由此可以判断这是国共合作背景下的一次战役。根据材料“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战役的百团大战,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选项A正确;选项B是武汉会战的影响,排除;台儿庄战役取
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排除C;选项D是淞沪会战的意义,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题干信息判断出这是百团大战,之后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33.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
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C.政协作为国家立法机关继续存在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中规定全国政协由之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机构改变为协助国家机关和密切联系群众的统一战线组织,由此反映了政协职能的变化,故选D;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排除A;19
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就标志着政协制度的初步建立,排除B;国家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排除C。故选D。34.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
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表明A.亟待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体系B.党内民主集中制需完善C.“依法治国”方针已写入宪法D.基层民主选举开始实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
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可以看出,邓小平强调国家法律并不完善,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表明了当时亟待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体系,A项正确;材料与民主集中制无关,排除B项;C项是在1999年,排除;材料与基层民主选举无关,排除D项。35.1987年
,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A.两岸隔
绝状态的打破B.“九二共识”的达成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答案】A【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时间“1987年”。是年,台湾当局被迫允许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两岸长
期的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36.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
.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着重体现了美国通过黑人爵士乐演唱家来起到沟通的作用,让非洲人民了解到美国,对美国产生好感,结合时间信息“20
世纪50年代中期”可知这是美苏争霸的一种具体体现,美国此举是通过文化渗透来达到争夺中间地带的目的。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没有反映材料的内涵,美国此举不是为了内部问题,而是着重于外部问题;B选项错误,这一举动不是显示美国的经济
实力,因为这是一场文化交流;C选项错在当时的不结盟运动刚刚开展,而且不结盟运动是国家层面的关系,美国此举与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无关。【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格局的确立·美苏争霸【名师点睛】美苏争霸和多极化趋势发展是高考的长效热点问题,往
往会从材料中体现出美苏争霸的实质以及美苏争霸的影响。本道题关注的是美苏争霸的形式,两个国家是如何争霸世界的。除了我们熟悉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其实还有文化手段。本题就举了一例有关文化渗透争取中间地带的史实。美国后期将这种文化形式的渗透发展为和平演变,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一大原因之一。37
.20世纪70年代,面对石油价格的暴涨,苏联加大了对西方国家的石油出口,从1974年的不足4千万吨,到1979年的近7千万吨。1979年,石油出口额在苏联商品出口总额中的占比达到了34%.据此推断,当时石油出口A.有利于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取得优势B.解决了西方的石油危机C.
导致了苏联经济严重依赖西方国家D.增加了苏联的人均收入【答案】A【解析】【详解】苏联增加对西方国家的石油出口,有利于苏联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增强苏联在美苏争霸中的优势,A正确;苏联的做法不能解决西方的石油危机,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到苏联的石油出口,不能代表整个苏联
经济,排除C项;苏联的人均收入并不会因此而增加,排除D项。38.1990年5月,日本外务省《外交论坛》杂志刊登了当时外务省事务次官栗山尚一的文章《动荡的九十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文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
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最能表明日本的企图是A.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B.不愿意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C.与美欧进行经济军事的抗衡D.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格局【答案】A【解析
】【详解】根据“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可以看出,日本想借经济实力的增强,来加强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以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故A
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军事,排除C项;日本是为了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而不是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排除D项。39.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中
国政府提出了A.另起炉灶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史料解读.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中时间“1953年”可以直接排除C.D项(都是20世纪70年
代);而“一边倒”强调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与信息“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不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故选B。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0.冷战结束后,各种国际政治力墐承新分化组合,在此过程中,各国都把国家利益摆在対外关系的首位,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最佳位置、这说明A.国际政治力量对比
出现平衡B.需努力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C.各国争夺世界霸权斗争激烈D.美国综合国力优势已经丧失【答案】B【解析】【详解】冷战结束后各国都注重国家利益,并在国际格局中谋求新的最佳位置,这说明国际秩序发生变动,新的国际秩序正在形成中,应该努力构
建国际政治新秩序,故选B;两极格局结束,美国一家独大,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出现失衡,排除A;各国寻找最佳位置并不一定都是为了争夺霸权,排除C;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综合国力的优势并未消失,排除D。故选B。二、非选择题41.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材料一古代帝王正是从治国理政的实践中,认识到监察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预防和惩治权贵官僚的恣肆贪婪、削弱和牵制对中央政权不利的地方势力、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重大作用,因此高度重视监察的改革和完善,把御史台(后为都察院)
的地位,提升到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最高军事机关并列的位置。极端君主制的发展,促使监察机构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逐渐从一个品格不高,甚至没有独立衙门的监察机关,跃升为独立的、极具权成性的监察机构,职权不断扩大,以至于无
所不监,无所不察,保证了监察的整体、有序和监察效能的发挥。监察机构对权力的制衡作用,有利于约東官吏的不法行为,督促各级官吏恪尽取守,澄清吏治,提高政务效率。所以在清末“仿行宪政”进行官制改草时,明确肯定了以监察院制衡内阁,
最终保留了都察院的建制,只是裁撤了都察院的员额。——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材料二西方监察专员制度发端于1809年,是一个由宪法或立法杋关通过立法或国会决定的、由一个独立的高级官员负责的办事机构。监察专员制度的主要目标是改进公共行政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后因
保护人权、反腐败等需要,监察专员逐渐向地方政府、国际组织、公司以及非政府组织、大学扩展。监察专员制度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监察专资采取非司法方式解决行政机关与普通公民之间的行政争端;二是监察专员通过约東政府权力,弥补司法系统对行政权约束的不足;三是监察专
员通过为普通公民提供及时教济,保护公民的相关权利。监察专员制度逐渐与各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合流,成为各国加强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袁新华《西方监察专员制度对我国监察体制改革的启示》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
察机关发展的趋势,说明中国古代帝王重视完善监察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监察专员制度的主要功能。(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完善监察制度的认识。【答案】(1)趋势:不断发展;地位不断上升;为皇权服务。原因:维护社会稳定;防止官员擅权和贪污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2)功能:解决行政争端;完善法治机制;保护人权;(3)认识:监察体制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腐败;但因其所代表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其效能是有限的。【解析】【详解】(1)趋势:根据“认识到监察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可得出不断发展
;根据“逐渐从一个品格不高,甚至没有独立衙门的监察机关,跃升为独立的、极具权成性的监察机构,职权不断扩大”可得出地位不断上升;根据“古代帝王正是从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可得出为皇权服务。原因:根据“认识
到监察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预防和惩治权贵官僚的恣肆贪婪、削弱和牵制对中央政权不利的地方势力、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重大作用”可从维护社会稳定、防止官员擅权和贪污、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等角度概括。(2)功能:根据“一是监察专资采取非司法方式解
决行政机关与普通公民之间的行政争端”得出解决行政争端;根据“弥补司法系统对行政权约束的不足”可得出完善法治机制;根据“保护公民的相关权利”得出保护人权;(3)认识:根据所学可从监察体制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
执政,防止官员腐败;但因其所代表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其效能是有限的的角度概括。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内部不同群体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这既有自然地理的因素,但更多的体现为
主观构建的结果,是一种体制机制的成功。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机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要素,是综合作用的结果。——摘编自张健、万钰莹《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机制分析》依据材料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就
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答案】论题: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机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阐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机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这既有自然地理的
因素,但更多的体现为主观构建的结果,是一种体制机制的成功。具体表现在,政治上,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以家庭为单位的封闭性特征,与外界联系不强;文化上,儒家的传统伦理思想,有利于规范人的行为规范,培养人良好
的道德素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要素的综合作用,使中国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机制。【解析】【详解】论题: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机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阐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机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据材料“这既有自然地理的因素,但更
多的体现为主观构建的结果,是一种体制机制的成功。”可知,既有自然地理的因素,但更多的体现为主观构建的结果。结合所学可知,具体表现在,政治上,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据所学可知,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自给自足的特征,与外界
联系不强;据所学可知文化上,儒家的传统伦理思想中,重视道德教育,有利于规范人的行为规范,培养人良好的道德素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要素的综合作用,使中国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