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联考 历史试题答案.pdf,共(1)页,80.396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9ea2f03d1acbbffc7ca06cd6384435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联考卷答案1——5.CBBCD6——10.ABCCB11——15.BACAB16——20.BBBBD21——25.CDDBC26.【答案】(1)创新: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
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6分)(2)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原因:适应抗战需要,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8分)(3)背景: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
利;当时环境不具备召开全国人大的条件。(5分)特点: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代行人大职能。(5分)27.【答案】答案(1)过渡时期:国家基本制度的建构建立和保障社会主义新秩序,即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为根本价值;以建立和巩固社会发展新秩序为根本职能;以发动
和推进所有制变革为关键环节;以运用国家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出任务;以清除遗留封建残余势力为主要任务。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分)(2)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国家管理制度,激发了社会活力;夯实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更好地为
人民服务;促进了国家治理方式的创新,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6分)28【答案】(12分)观点1: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方法。隋唐统治者创立科举制的目的是录用更多有才学的读书人为中央所用,打破贵
族世袭的局面,从而笼络了许多有才学的读书人。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考试范围仅限于四书五经,规定考生只能按指定观点作答,并且文体分为八个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观点,造成读书人为中试,成天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
而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只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因此说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方法。观点2:隋唐科举制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制度。论述: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高低,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科举考试,考试
合格,方可做官。以致唐朝初年出现了许多科举出身的名相房玄龄、孔颖达等,因此,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观点3:明清科举制僵化了。论述: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陷入僵化,
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即考生必须按按指定观点作答,并且文体分为八个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观点。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成天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只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从而思想渐被狭
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观点4:制度必须与时俱进。论述:科举制创立初,考试内容较多,而且形式多样,考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确实使中央政府笼络了许多人才,造就了许多科举
出身的贤相。但到了明清时期,采取八股取士,其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观点由朝廷指定,并且文体统一,考生不能自由作答,造成科举制度日益僵化,到了清末,科举制度因为其不能适应对近代人才的需求而被废除,因此说,制
度必须与时俱进,才会具有活力,不断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