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抒情方式+课件35张.pptx,共(35)页,450.81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96bb05140febc25d31df51bc327f2c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唐诗宋词专题复习诗歌抒情方式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表达技巧中抒情方式的类别及效果。2.学会鉴赏诗歌中的抒情方式。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指出下列诗句分别采用了什么抒情手法?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
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的《己亥杂诗》4、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
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用典抒情借物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情方式抒情
方式抒发作品情感/主旨的方法和技巧。间接抒情情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景结情、以景衬情情与物托物言志、托物寓理情与史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借典抒情情与事借事抒情、叙事抒情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
抒豪情壮志,直抒愤世嫉俗之情,直抒悲思愁绪,直抒欢快喜悦之情,直抒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中。借物抒情通过描写的某物来表明心迹以及对人生的态度、感悟。借事抒情用现实之事来抒发感情,多为叙事诗。借
古抒情借历史上的事件来抒发感情,或借古讽今,或怀古伤今。借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说明:间接抒情与表现手法有重合之处)直接抒情表现手法诗人在其诗歌中比较直观地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感情,诗句中有直接表明情感的字、词、句。术语:直抒胸臆语言风格:明快直白“长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一、直接抒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
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问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的修辞方法。答案直抒胸臆;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作者把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感情渗透到
叙述和描写之中,使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而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抒情方式。其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情本无形、无影、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到,不直接写,只好借助描写与这“情”有相似或相关点的景、物、人、事。因此,间接抒情可分为借
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人)抒情等。直接抒情表现手法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术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景结情、以景衬情)①借景抒情: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
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登高》1、情和景②情景交融:也是将情寓于景中,但字面都是景语,必须暗含情。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杨柳岸,晓风残月。”“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判定这种手法要注意三点:一是所写景物须为实景,如果写虚景,一般叫想象;二是当情景一致时才叫“借景抒情”,当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时,一般不叫“借景抒情”,而叫“乐景写哀”或“哀
景写乐”,或者干脆叫“反衬”;三是“借景抒情”虽有三种形式,那是专业视角,在平时的赏析、考试中统称“借景抒情”。(区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是因眼中所见景物引起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
发感情,就是先有“景”后有“情”,触“景”而生“情”。寓情于景是先有“情”,后有“景”,缘“情”而找“景”,因情生景,借相关的“景”来抒发感情,往往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无论是触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都是手段,都能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注意:以景结情(诗歌的构思立
意:写景诗句放在最后)➢③寓情于景。没有情语,只有景语,把感情完全融入景物描写中;句句写景,景景关情。➢例如严羽《江行》:“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诗歌颔联描写了雪“残
”、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没有一个直接写情感,但是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直接抒情表现手法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④触景生情: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锦瑟无
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⑤以景结情:是指诗歌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达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作用。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以景作结,既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又是诗歌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
◆它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即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句写景,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从而产生“此时无情胜有情”的艺术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
象含蓄、耐人咀嚼。⑤、以景结情以景结情的三重效果①景中蕴情,渲染气氛◆用来渲染气氛的景物特征明显,比如落日、寒鸦、风雨、夜月等景物常常出现在表现哀怨、悲愤、怅惘的情感作品的结尾。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写出了琵琶女精
彩的演奏让诗人和在场的所有人都陶醉其中,对音乐产生共鸣,诗人的心弦跟着琵琶女节奏在颤动,琵琶声戛然而止,但诗人的心弦却在继续演奏。“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景物描写为诗人情感的抒发提供了一个舞台,诗人被贬江州的心绪、清秋时节的感伤、友人即将离去的孤独、琵琶之声的
优美……无法描述的情感都融进这唯美的诗句之中。◆在怀古类的诗词之中,结尾的景物描写可以用来渲染气氛,有暗含对比,抒发古今兴亡之感。王勃在《滕王阁诗》中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槛外长江空自流”两句诗就用古今长存的景物进行对比,来抒发人生的短暂,盛
况难在之情。李白在《越中览古》中用“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结尾②景缘于人,凸显风骨◆有些诗篇的尾句或尾联的景物描写烘托出人物的英雄气概,进而表现出诗人的对英雄的赞美及自身的感慨。比如王维的《观猎》中的“千里暮云平”描绘出暮云笼罩、千里无云的辽阔背景,一方面烘托
出将军的骁勇英姿,饱含着诗人的赞美,同时也表现出诗人渴望疆场杀敌、期盼建功立业的情怀。◆还有的诗作通过结尾的景来表现人物的情趣和精神风貌。韦应物在《休日访人不遇》中以“门对寒流雪满山”描写之景作结,不仅写出了友人的高雅与超然,更表达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
向往。③以具体景,抒抽象情◆诗人在诗作之中经常运用具体可感的景象来抒发抽象的情感。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仇恨,极为贴切形象。再如贺铸的《青玉案》结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闲愁的无头无绪、无边无际、
无休无止尽显眼前。间接抒情⑥、以景衬情(正衬)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登高杜甫风急天
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间接抒情(反衬)绝句二首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薇》间接抒情一、
写景的句子常和常用的描写手法相联系(如感官形声色、视角的变换、点面结合、动静结合等)二、要关注修饰词,来抓住景物的特点。要注意的地方三、要记住一些传统的意象的内涵。(如酒、月、子规等)间接抒情➢诗人借自然
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色彩。诗人塑造具体的诗歌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品格、情操、志向、理想)。《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
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2、情和物①术语:托物言志间接抒情➢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色彩。诗人塑造具体的诗歌形象来抒发自己的
感情(品格、情操、志向、理想)。《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情和物②术语:托物寓理间接抒情一、注意物象的特点,作者在描摹的
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物与志的“契合点”。二、深入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要注意的地方三、要记住一些常用的物象的内涵。间接抒情➢作者瞻仰古迹,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或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马嵬(其二)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
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3、情和史①术语:借古讽今间接抒情➢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色彩。诗人塑造具体的诗歌形
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品格、情操、志向、理想)。《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②术语:借古抒怀间接抒情一、要结合注释,理解并掌
握有关的史实,再去分析作者的用意。二、此类诗词还会和用典、虚实结合、对比、抑扬等其它手法一起用。要注意的地方间接抒情➢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典故包括古代的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古代诗文中的句子
等。(化用诗句也是用典,这点比较容易忽略。)➢③术语:用典➢➢用典和引用化用前人诗句两种。➢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人用典故,往往是借古喻今,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
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①用典张翰莼鲈之思乐于归隐休说,耻于归隐许汜求田问舍钻营私利羞见,为国忘私刘备雄才大略才气,渴望建功桓温木犹如此时光流逝可惜,时不我待《锦瑟》《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间接抒情“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化用陆游的“杨柳不遮春
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化用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②化用诗句的典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化用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间接抒情一、找出诗中所用的典故,明确典故
本身的意义。二、分析作者借典故所要抒发的感慨。要注意的地方答题技法抒情手法设问方式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方式抒情?2.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有何效果?审题题干中有“抒情”“表达方式”字样。答题模式1.明手法。正确指出所用表达方式。2.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是怎样
运用这种手法的。3.析效果。分析表达效果。应用体验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有人认为“红叶青山”的描写展示了一幅色彩艳丽的画面,这
似乎与送别的气氛不大协调。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试加鉴赏。答案:不同意。诗歌以乐景写哀情,明丽的景物是对别离伤感之情的有力反衬,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景色越美,越显出离别后的愁闷。白话诗歌唱完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在急
急地东流。当暮色降临,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而这时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个人的身影独自离开了那西楼。答题范式明手法(用术语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析效果(写了什么景,营造了怎样的氛
围,烘托了怎样的心理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例:曹操的《观沧海》①用了“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②借大海汹涌澎湃、辽阔壮美、吞吐日月的景象,③抒发自己宏伟远大的政治抱负。情景交融,含蓄委婉。1.某诗(或某句)运用了的手法,2.描绘了景象,营造了(渲染了)意境(
气氛),3.表达了(烘托了)情感(心理),达到了表达效果。答题套路记住口诀含情字眼情直露,景事物典间接抒。冷暖哀乐正反衬,景情显隐借触寓。对写想象曲笔妙,以景结情余味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