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37)页,2.301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93182ba4286696523a72651d304846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成都七中高2022级高二上期1月学科素养测试生物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本卷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表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是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严重腹泻后,只喝水不补充盐会导致内环境中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D.运动员比赛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发生变化,说明内环境稳态遭到了破坏【答案】B【解析】【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
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A错误;B、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故细胞依赖于内环境的稳态,同时也参与了内环境稳态的
形成和维持,B正确;C、严重腹泻后,只喝水不补充盐,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错误;D、运动员进行比赛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发生变化,参与血糖调节,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这属于正常的血糖调节过程,D错误。故选B。
2.2017年,科学家研制了一个“人造子宫”来抚育早产的羊羔。“人造子宫”是一个充满电解质溶液的大塑料袋(见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人造子宫”内的电解质溶液即羊羔的内环境B.羊羔从电解质溶液中获得所需的营
养和O2C.该塑料袋内的电解质溶液必须具备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D.人造子宫能提供羊羔发育所需的各种条件,羊羔不依赖自身调节维持稳态【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的内环境处于稳定的状态,但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动态平衡;机体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使得机体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中;
但是机体维持稳定状态的能力是有效的,如果环境变化剧烈,身体的调节能力会受到影响,身体就会出现不适。【详解】A、内环境为细胞外液,人造子宫内溶液为羊羔的体外,A错误;B、羊羔需要从溶液中获取营养物质,由图可知氧气是由血氧交换系统获取,B错误;C、为了羊羔能
够健康成长,该塑料袋内的电解质溶液必须具备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C正确;D、人造子宫能提供羊羔发育所需的各种条件,但是也要依赖羊羔自身的调节才能实现稳态,D错误。故选C。3.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海鲜过敏可使血管通透性变大,血浆蛋白渗出,造成组织水肿B.内环境的稳
态就是指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C.内环境中葡萄糖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D.过氧化氢酶、细胞因子、受体、抗体、血浆蛋白都是内环境的成分【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海鲜过敏可使血管通透
性变大,血浆蛋白渗出,血浆渗透压减小,血浆中的水大量进入组织液中,造成组织水肿,A正确;B、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各种化学成分及其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温度和pH的相对稳定状态,B错误;C、葡萄糖氧化分解发生在细
胞内,而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C错误;D、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组成。过氧化氢酶存在细胞内、受体在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A。4.如图表示正常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其中A、B代表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B可表示泌尿系统,人
体的代谢废物还可通过皮肤排出体外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的渗透压升高,②增多C.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脑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脑细胞D.若该组织细胞是小肠上皮细胞,则血液流经该细胞后葡萄糖、尿素浓度都升高【答案】B【解析】【分析】1
、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2、分析题图:根据②→③→①是单箭头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详解】A、分析题图,根据②→③→①是单箭头可知
,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水分除了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还可通过皮肤的汗腺以出汗的形式排出体外,A正确;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血浆(①)渗透压降低,组织液(②)增多,引
起组织水肿,B错误;C、K+通过消化系统被吸收后进入A(循环系统),由①(血浆)进入②(组织液),最后进入脑细胞,C正确;D、若该组织细胞是小肠上皮细胞,小肠细胞的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包括血糖,所以血液流经小肠细胞后血糖浓度升高,并且血液会把小肠细胞的一些代谢废物带走,所以尿
素的浓度升高,D正确。故选B。5.某人因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去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急性喉炎,需注射头孢呋辛钠治疗。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钠期间及用药后1~2周内不能饮酒。头孢类分子可抑制乙醛脱氢酶活性,造成乙醛中毒,重者可致呼吸抑制、急性心衰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头
孢呋辛钠治疗时,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是血浆B.当病原体入侵时,机体通过负反馈调节,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C.乙醛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使通气量减少导致CO2积累,血浆pH显著下降D.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该过程酒精至少穿过4层生物膜【答案】D【解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A、肌肉注射和
静脉滴注头孢呋辛钠治疗时,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分别是组织液和血浆,A错误;B、当病原体入侵时,机体通过免疫调节,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错误;C、乙醛中毒引起通气量减少导致CO2积累,但通过调节可以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不会显著下降,C错误;D、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
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该过程酒精穿过两层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和两层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细胞膜,至少穿过4层生物膜,D正确。故选D。6.在神经纤维(图1)和突触结构(图2)的表面连接灵敏电流计,以a、b、c、d为刺激点(
a点与左右两个接点等距)。根据刺激时灵敏电流计的偏转情况,探究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及突触处的兴奋传递,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分别在a、b、c、d处给以足够强度的刺激,刺激d点时指针只偏转1次、其余都偏转2次B.若仅刺激图1中某个刺激点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需要改变刺激点或接点
位置C.两图均需要调整接点或刺激点位置,才能证明兴奋可以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D.刺激d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只偏转1次,即可证明突触传递的单向性【答案】B【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
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详解】A、刺激a点时兴奋同时到达电流计两极,电流计不偏转;刺激b、c两点指针偏转2次;由于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单向传递,刺激d,指针只偏转一次,A错
误;B、若仅刺激图1中某个刺激点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需要改变刺激点a或电极接点位置,观察到指针偏转两次,即可证明,B正确;C、图2的电流计两极接在突触两侧,无法证明兴奋可以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C错误;D、刺激c点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刺激
d点电流计指针只偏转1次,可证明突触传递的单向性,D错误。故选B。7.5-羟色胺(5-HT)是一种对生命活动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的兴奋性递质。如图为神经系统中5-羟色胺的释放及代谢过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5-羟色胺通过突触间隙自由扩散至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B.5-羟色胺通过
激活Na⁺通道,使Na⁺协助扩散进入突触后膜C.Maoa可以降解5-羟色胺,防止组织液中5-羟色胺含量过高,持续发挥作用D.抑郁症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SERT的活性来实现的【答案】A【解析】【分析】题意分析:5-HT是一种
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上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详解】A、5-羟色胺通过突触间隙扩散至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而自由扩散是跨膜运输方式,A错误;B、5-羟色胺是兴奋性递质,因此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引起
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改变,引起Na+内流,进而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C、由图可知,Maoa可以降解5-羟色胺,防止突触间隙(即组织液)中5-羟色胺含量过高而持续起效,进而使神经调节表现出精准调节的特征,C正确;D、图中显示,S
ERT用于突触前膜回收5-羟色胺,因此抑郁症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SERT的活性进而增加了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含量来实现的,D正确。故选A。8.尼古丁是一种能使人高度成瘾的物质,其作用机理之一为作用于POMC神经元,使其
膜上钠离子通道打开,进而引起“饱腹感”神经元兴奋,使食欲下降。吸烟或使用烟草制品时,尼古丁会通过肺部迅速进入血液循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尼古丁与POMC神经元膜上钠离子通道结合,为钠离子内流供能B.有双重神经支配的器官上,交感神经的活动往往在兴奋状态时占据优势C.与不吸烟的人相比,吸烟者
的体重增加更容易D.尼古丁成瘾的机制可能是神经细胞膜上受体增多【答案】B【解析】【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
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详解】A、钠离子通过钠离子通道内流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不需
要能量,A错误;B、有双重神经支配的器官上,交感神经的活动往往在兴奋状态时占据优势,B正确;C、尼古丁可作用于POMC神经元,使其膜上钠离子通道打开,进而引起“饱腹感”神经元兴奋,使食欲下降,因此,与不吸烟的人相比,吸
烟者的体重更容易下降,C错误;D、尼古丁成瘾的机制可能是神经细胞膜上受体减少,D错误。故选B。9.湖南中医药大学的科研人员通过电针刺激合谷穴(FDI)和孔最穴(FCR)这两个穴位,检测刺激前后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波幅(如下图所示),从而观察刺
激两个穴位对躯干部竖脊肌皮质脊髓兴奋性的作用,旨在为临床腰背部疾患的针灸治疗提供新的选穴思路及科学证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动作电位的形成与神经纤维膜内外的Na+浓度差有关B.电针刺激强度越大,动作电位峰值越大C.C组图像可能是使用“假针”刺激(无效刺激)合谷穴的结果D.上述实验可以说
明,电针刺激合谷穴、孔最穴均可提高竖脊肌皮质脊髓的动作电位峰值【答案】B【解析】【分析】反射弧是反射的基本结构,适宜的刺激和完整的反射弧是发生反射的前提,完整的反射弧应该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
应器。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某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
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详解】A、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细胞膜外Na+经协助扩散内流引起,因此与神经纤维膜内外的Na+浓度差有关,A正确;B、电针刺激大于或等于刺激阈值时,电针刺激
引起动作电位发生,但动作电位峰值不变,B错误;C、C组图像表明,刺激前后动作电位峰值不变,因此可能是使用“假针”刺激(无效刺激)合谷穴的结果,C正确;D、据A、B组图分析,由A组图象和B组图象刺激前后峰值进行比较,刺激后的峰值比刺激前的峰值大,说明电针刺激合谷穴、孔最穴均可提高竖脊肌皮质脊髓
的动作电位峰值,D正确。故选B。10.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组成和人脑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人”的脑干和脊髓的中枢都不能发挥调控作用B.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效应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
经中枢D.语言、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短时记忆与新突触建立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
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脑干是呼吸中枢,脊髓是控制排尿反射等的低级中枢,“植物人”的大脑受损,脑干、脊髓的中枢仍能发挥调控作用,A错误;B、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
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正确;C、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产生视觉,C错误;D、语言、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长时记忆与新突触建立有关,D错误。故选B。11.人和高等动物胰液的分泌受神经--体液调节,进食可引起胰液大量分泌,过
程如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反映出胰腺细胞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有4种B.调节过程①和②引起胰腺分泌胰液均为非条件反射C.胃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比过程⑤迅速D.食物刺激,通过①③途径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的过程属于激素调节【答案】A【
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传出神经
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效应器,感觉神经末梢,或传入神经末梢组成感受器。最简单的反射弧也由两个神经元组成。【详解】A、图中反映出胰腺细胞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有4种,分别是胃泌素、神经递质、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受体,A正确;B、调节过程①引起胰腺分泌胰液均为非条件
反射,而②过程引起的分泌胰液为条件反射,B错误;C、胃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为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运输,所以比过程⑤神经调节要慢一些,C错误;D、食物刺激,通过①③途径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
节,此时胃窦是效应器的一部分,D错误。故选A。12.一位30岁男性患者,2天前因不洁饮食出现腹痛、腹泻,入院后被诊断为细菌性痢疾,部分检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生理指标测定值正常值腋下温度/℃38.936.0~37.4白细胞计数/(个·L⁻¹)13.5×10⁹(4~10)×1
0⁹血钠浓度/(mmol·L⁻¹)180140~160A.患者的体温为38.9℃,说明体内产热量大于散热量B.发病期间患者会因为腹泻出现脱水,丢失钠盐,因此血钠浓度升高C.发病期间患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体内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增加D.患者的体温
升高是由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答案】B【解析】【分析】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详解】A、患者的体温维持在38.9℃
时,说明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B、患者腹泻出现脱水,导致血钠浓度升高,B正确;C、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体内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C错误;D、由表中信息可知,患者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因此患者体温升高是由于细菌感染所导致的感染性发热,不是由体温调节
中枢功能障碍所致,D错误。故选B。13.为观察促甲状腺激素(TSH)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对小鼠行为的影响,某科研小组将正常小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B、C两组小鼠分
别注射等量的TSH溶液和TRH溶液;D组小鼠切除垂体后注射等量TRH溶液。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由于B、C两组小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均上升,两组小鼠活动能力增强B.若C、D两组小鼠出现相同的结果,原因可能是D组小鼠没有TRH受体C.影响垂体分泌TSH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TRH,两者对TSH的分泌
相抗衡D.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还需增加一组:切除垂体后注射等量的TSH溶液【答案】B【解析】【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
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少。【详解】A、小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而甲状腺激素具有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功能,因此,B、C两组小鼠活动能力增强,A正
确;B、C、D两组的自变量是垂体的有无,而TRH的靶器官是垂体,若C、D两组小鼠出现相同的结果,说明说明D组小鼠的垂体未被完全切除,仍能分泌TSH;或C组小鼠没有TRH受体,B错误;C、甲状腺激素对垂体是抑制作用,TRH对垂体是促进作用,因此两种激素之间通过相抗衡作用,共
同维持机体TSH含量的稳定,C正确;D、由于不能确定垂体与TSH之间关系,还需设计一组,即切除垂体后注射等量TSH溶液,D正确。故选B。14.人体通过多种调节机制保持体温和水盐的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寒冷环境下,冷觉感受器兴奋,位于大脑皮层的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冷觉B.炎热环
境下,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C.参与体温调节的传入神经中有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D.运动后大量出汗,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会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答案】D【解析】【分析】寒冷状态下,冷觉感受器感受寒冷,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一方面使得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或停止来减少散热,另一方面使得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以及通过体液调节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让代谢加强来增加产热。【详解】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大脑皮层产生冷
觉,A错误;B、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B错误;C、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C错误;D、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运动后大量出汗,Na⁺含量降低,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会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D正确。故选D。15.肾上腺素
有着强心、升压、提心率的作用,常被用于心脏骤停和过敏性休克的急救中。下列关于肾上腺素的分析,正确的是()A.与神经调节相比,肾上腺素参与的调节具有作用时间长、范围广的特点B.肾上腺素发挥作用时要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可重复利
用C.肾上腺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D.肾上腺素可催化细胞中糖类的氧化分解,增加细胞的产热【答案】A【解析】【分析】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除
激素外,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如组织胺、某些气体分子(NO、CO2等)以及一些代谢产物(如CO2)也能作为体液因子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详解】A、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具有作用范围
较广泛、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长等特点,A正确;B、肾上腺素发挥作用时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即失活;若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即被降解或回收,B错误;C、“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节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
髓质分泌的,受到神经调节控制,C错误;D、肾上腺素不具有催化功能,只是作为信息分子,D错误。故选A。16.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免疫系统是由骨髓、胸腺、淋巴结等免疫器官组成B.骨髓是某些免疫细胞产生、并
发育成熟的主要场所C.有溶菌酶参与的免疫就是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D.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属于免疫自稳功能【答案】B【解析】【分析】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骨髓、胸腺、脾、淋
巴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的各种抗体和细胞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共同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免疫调节的结构和物质基础。【详解】A、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和扁桃体等,免疫系统主
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B、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的场所,因此骨髓是某些免疫细胞产生、成熟的主要场所,B正确;C、体液中的溶菌酶参与的免疫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而唾液中的溶菌
酶参与的免疫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故并不是有溶菌酶参与的免疫就是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错误;D、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属于免疫监视功能,D错误。故选B。17.下图是人体被某寄生虫感染后,发生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m
为树突状细胞,能识别、吞噬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B.n为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接受和传递信息C.p为B细胞,其活化需两个信号的刺激和细胞因子的作用D.q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和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会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和记忆
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病毒侵入细胞后会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病毒侵入的靶细胞结合,使得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详解】A、m为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能识别、吞噬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A正确;B、n为辅助性T
细胞,能接受和传递信息、分泌细胞因子,起到增强免疫功能,B正确;C、p为B细胞,其活化需两个信号的刺激(第一个信号是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
用,C正确;D、q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不能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由B细胞分化),D错误。故选D。18.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
原因是()A.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B.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C.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D.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丙组骨髓被破坏【答案】A【解析】【分析】
1、B细胞和T细胞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但都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2、皮肤、黏膜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3、免疫系统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详解】参与体液免疫的淋巴细胞有T细胞和B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主要是T细胞,甲组仅有体液免疫,输入造血干细胞后,其细胞免疫功能也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正常,破坏的是胸腺;乙组输入造血干细胞后,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说明其胸腺正常,
缺少造血干细胞,被破坏的是骨髓;丙组输入造血干细胞后,特异性免疫功能仍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和胸腺都被破坏了,因此,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A正确。故选A。19.甲型流感病毒(HIN1)是一种RNA病毒。下
图是该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过程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和T细胞都能特异性地识别甲型流感病毒,将其消灭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图中的T细胞为辅助性性T细胞,被抗原刺激后能分裂、分化,并
分泌细胞因子C.该过程中,T细胞与吞噬细胞密切接触将导致吞噬细胞裂解释放病原体D.H1N1入侵人体后被彻底清除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答案】B【解析】【分析】当病原体(如病毒)入侵人体后,机体依赖于免疫系统实现对病原体的清除。人体有
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
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作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作特异性免疫。这三道防线是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实现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大
基本功能。图示所示过程是吞噬细胞将病原体摄取,加工处理呈递抗原给辅助性T细胞的过程。【详解】A、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识别是非特异性的,经过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后,会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所以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甲型流感病毒,A错误;B、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后,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正确;C、T细胞与吞噬细胞密切接触,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出有活性的细胞毒
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C错误;D、H1N1入侵人体后,通过细胞免疫裂解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参与清除H1N1,D错误。故选B。
20.新冠病毒胶体金检测法的原理如图所示。若样品中有新冠病毒,则样品中新冠病毒通过胶体金垫时与胶体金颗粒—抗体1偶联物(足够多)结合,形成抗原—抗体1复合物(无色),复合物继续向右扩散,通过T线时与固定于此的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2结合,形成双抗体复合物并被截留呈现红色带,
过量的抗体1继续向右扩散,与固定在C线的抗抗体1的抗体3形成复合物,也呈现红色带。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利用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检测病原体,属于免疫学应用中的免疫诊断B.若检测呈阳性,则T、C线都显色,共发生3种抗原与抗体特异性反应C.若检测呈阴性,则T、C线都不
显色,无抗原与抗体特异性反应发生D.若检测结果是T线显色,C线不显色,则可能是检测时间不充足【答案】C【解析】【分析】新冠病毒是RNA病毒,侵入机体后会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参与体液免疫的免疫细胞有B细胞
、APC、辅助性T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免疫细胞有细胞毒性T细胞、APC、辅助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本质是蛋白质,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详解】A、在新冠病毒胶体金检测法中,就是利用了新冠病毒作为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来进行检测的,A正确;B、抗体和抗原
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本试剂盒涉及3种抗体,即抗体1、抗体2、抗抗体1的抗体3,若出现阳性反应,则会发生3次抗原抗体反应,B正确;C、若检测呈阴性,说明样品中无新冠病毒,则抗体2不与相应抗体结合,T不显色,但
抗抗体1的抗体3会相应抗原,即抗体1结合,C显色,C错误;D、无论样品中是否含有新冠病毒,C线均显色,若检测结果是T线显色,C线不显色,则检测结果无效,可能是检测时间不充足,D正确。故选C。21.温特利用燕麦胚芽鞘和琼脂块进行
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图乙代表图甲③中胚芽鞘的弯曲角度(α)与琼脂块上放置胚芽鞘尖端的数目的变化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温特分离并鉴定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开辟了植物研究的新领域B.图乙实验的自变量为胚芽鞘弯曲角度,证明了尖端产生的化
学物质能够促进胚芽鞘生长C.图甲各组是否接受单侧光处理,不会影响实验现象D.若增加琼脂块上放置的尖端的数量,预测图乙曲线将逐渐下降【答案】C【解析】【分析】该实验验证的是放置过胚芽鞘的琼脂块对去除尖端的胚芽鞘的生长影响,①不放置琼脂,②放置琼脂块,③将琼脂块放置在胚芽鞘一侧,结果
①不生长,②直立生长,③向不含胚芽鞘的一侧生长,且在一定范围内,放置琼脂块越多,弯曲角度越大,说明弯曲生长和生长的含量有关。【详解】A、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而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由其他科学家发现的,A错误;B、图乙
实验的自变量为琼脂块上放置胚芽鞘尖端的数目,该实验证明了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不均匀分布会导致胚芽鞘弯曲生长,B错误;C、甲组去除尖端,由于尖端是感光部位,故图甲各组是否接受单侧光处理,不会影响实验现象,C正确;D、若增加琼脂块上放
置的尖端的数量,则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增加,考虑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图乙曲线可能上升,也可能逐渐下降,D错误。故选C。22.下图所示为黄化燕麦幼苗中生长素相对含量的分布情况,据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长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和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
响B.a点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是由b、c点对应的细胞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a点所致C.a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d点可能会抑制d点所对应的细胞的生长D.该幼苗在太空中水平生长的原因是没有受重力影响而横向运
输【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不能倒过来;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生长素浓度过高会起抑制作用。【详
解】A、生长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和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单侧光的照射,A正确;B、a点是芽尖分生区部位的细胞,生长素存在极性运输,产生的生长素会发生向b、c点等处运输现象,B错误;C、由于根对生长素较为敏感,故a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d点可能会抑制d点所对应的细胞的生长,C
正确;D、太空中由于处于失重状态下,故该状态下的植物体内的生长素不能进行横向运输,而出现水平生长,D正确。故选B。23.隐花色素(CRY1)是植物细胞中存在的一种能吸收蓝光的分子。为研究蓝光通过CRY1对植物下胚轴的生长产生的影响,研究人员用野生型、
突变体A(无法合成CRY1)、突变体B(CRY1过量表达)三种不同品种的拟南芥幼苗进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品种的拟南芥幼苗B.Y中的CRY1过量表达,导致蓝光的促进作用更强C.X是突变体A
,其无法合成CRY1,能接受蓝光的刺激D.植物可以通过光敏色素和CRY1接受光信号刺激【答案】D【解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蓝光强度的增加,野生型和Y下胚轴伸长生长受到抑制,X基本不受影响。【详解】【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除了不同品种的拟南芥幼苗,还有不同的蓝光强度,A错误;BC、随着光
照增强,野生型和Y的下胚轴伸长长度减小,且Y的下降程度更大,而X基本不变,说明X是突变体A(无法合成CRY1,不能接受蓝光的刺激),Y中的CRY1过量表达,导致蓝光的抑制作用更强,BC错误;D、植物可以通过光敏色素和CRY1接受光信号刺激,这是正确的生物学事实,D正确。故选D。24.以下关
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叙述错误的是()A.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B.生长素、赤霉素、乙烯利等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C.重力可通过改变平衡石的位置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
方向D.光照可以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答案】B【解析】【分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某种激素的含量会发生变化;同时,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例如,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
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二者协调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表现出协同作用。【详解】A、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二者协调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表现出协同作用,A正确;B、乙烯利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由植物
合成,不属于植物激素,B错误;C、“淀粉—平衡石假说”是被普遍承认的一种解释重力对植物生长调节的机制,该假说认为重力可通过改变平衡石的位置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C正确;D、在自然界中,种
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衰老,等等,都会受到光的调控。植物的向光性生长,实际上也是植物对光刺激的反应。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D正确。故选B。25.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A.棉
花植株的顶端优势现象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B.对生长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植物喷施生长素类似物能发挥作用C.某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D.矮壮素处理后,小麦植株矮小、节间短,说明矮壮素生理效应
与赤霉素的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
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详解】A、棉花植株的顶端优势现象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同时也与侧芽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更高有关,A正确;B、对生长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植物喷施生长素类似物能发挥作用,因为生长素类似物能弥补因为生长素缺乏导致的植物生长不良现象,B正确
;C、植物生长调节剂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一类是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但具有与植物激素类似的作用,即存在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但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C正确;D、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的增高,而矮壮素处理后,小麦植株矮小、节间的短,说明矮壮素的生理效应与赤霉素的相反,相抗衡,D错误。故选D。26.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只调查某树林内树上蝉的
数量,就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的种群密度的大小B.若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数量不一定持续下降C.放开三孩政策可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但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D.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某农田内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但结果与真
实值有差异【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结构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详解
】A、调查种群密度时,调查对象为所有生长阶段的个体,所以仅调查树上蝉的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种群密度的大小,A错误;B、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若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但迁入率大于迁
出率时,该种群的数量不一定下降,B正确;C、放开三孩政策可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由于生男生女的概率基本一样,故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C正确;D、由于昆虫卵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而可用样方法调查某农田内某种昆虫卵的种群密度,且该方法只是种群密度估算
值,因此结果与真实值有差异,D正确。故选A。27.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五点取样和等距离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B.黑光灯诱捕法估算昆虫的种群密度利用了昆虫避光避高温的特性C.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
映D.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答案】B【解析】【分析】1、诱虫器是根据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暗、避高温的习性设计的;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统计小动物的方法是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
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详解】A、采用样方法统计种群数量时根据所选样地的形状采取五点取样或等距离取样法来选取样方,并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A正确;B、用黑
光灯诱捕法调查某种昆虫的种群密度利用的是昆虫的趋光避高温的特性,B错误;C、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估算值,C正确;D、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D正确。故选B。28.向某草原引入良种肉牛,自然放养,任其自然繁殖。下图表示种群增长速率随
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在t0~t2时间段内,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C.在t1~2时间段内,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D.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t0时,种
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t0-t1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加快;t1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减慢;t2时,种群数量增长
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详解】A、年龄结构能够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B、在t0~t2时间段内,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B错误;C、在t1~t2时间段内,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数量仍然呈上升趋势,C错误;D、种群
数量达到K值前,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正确。故选D。29.某研究小组对青海湖某水域小球藻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为了方便小球藻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B.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
续统计多天的数据C.小球藻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无需设置实验对照组D.取等量培养液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盖好盖玻片,稍待片刻后再计数【答案】D【解析】【分析】小球藻个体微小,不易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法进行计数。操作过程
中,应先盖上盖玻片,将藻液滴加到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详解】A、由于后期培养液中小球藻数量多,不易计数,因而为了便于计数先要进行稀释再计数,A正确;B、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避免出现误差,B
正确;C、该实验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来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因此本实验无需设置对照实验,但为了减少误差,需要做重复实验,C正确;D、使用血细胞计数板,需要先盖好盖玻片,再从计数室的边缘滴加培养液,稍等片刻后再计数,D错误。故选D。30.如图曲线是种群数量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下列
分析错误的是()A.草原马鹿的种群数量为a~c时,其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B.农田灭鼠宜控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b,并降低田鼠的环境容纳量C.捕捞后使大眼鲷的种群数量保持在b左右,可持续获得该鱼类资源D.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
量接近d时,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制约【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在b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在d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详解】A、草原马鹿的种群密度为a~c时,出
生率大于死亡率,其种群年龄结构可能是增长型,A正确;B、在b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应控制田鼠的种群密度小于b;当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农田灭鼠可降低其K值,可通过减少农田鼠的食物来源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B错误;C、捕捞后使大眼鲷的种群数量保持在b左右,此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大,可持续获得该鱼类资源,C正确;D、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接近d时,此时达到环境容纳量,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制约,D正确。故选B。3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我国北方的原野上,各种草本植
物在春夏时节种群密度较大,在秋冬时节则相反。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季节性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影响北方原野上草本植物种群数量季节性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阳光、温度和水分等B.北方原野上一些食肉动物的种群数量变
化也具有季节性特点C.由草本植物种群数量季节性变化可知,非生物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D.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枯”与“荣”不属于群落的季节性特点【答案】D【解析】【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
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详解】A、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变化,
因此,影响北方原野上草本植物种群数量季节性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阳光、温度和水分等,A正确;B、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植物的种群数量表现为季节性变化,因而可推测,北方原野上一些食肉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也具有季节性特点,B正确;C、由草本植物种群数量的
季节性变化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因而推测,非生物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C正确;D、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枯”与“荣”随着季节而改变,因而属于群落的季节性特点,D错误。故选D。32.水葫芦是一种环境适应性较强的外来入侵浮水草本植物,在某水域的过度繁殖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学后果。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A.水葫芦的引入会导致该水域的优势种被取代B.水葫芦的引入会导致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C.水葫芦和本地的水生植被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的D.研究水葫芦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它的出现频率和植株高度等【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是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①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②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详解】A、水葫芦引入后,该水域中的水葫芦过度繁殖,进而会导致该水域的优势种被取代,A正确;B、水葫芦
的引入会导致该群落的物种数量下降,造成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B正确;C、群落包括该区域的所有生物,因此水葫芦和本地的水生植被不构成生物群落,C错误;D、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D正确。故选C。33.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
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
的群落【答案】A【解析】【分析】题干分析,L玻璃缸不放螺,做空白对照,M中放入100只螺,则M中藻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为甲藻数量增加,乙藻和丙藻数量减少,甲藻成为优势物种。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随着时间的变化,甲藻数量减少,乙藻数量先
升后降,丙藻数量慢慢上升,据此答题。【详解】AB、结合两图可知,在放入螺之前,甲藻数量多,乙藻数量其次,丙藻数量较少,放入螺之后,甲藻的数量减少明显,乙藻其次,丙藻数量增加,说明螺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且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B错误;C、刚引入螺时,因为螺偏好
吃甲藻,甲藻数量下降,乙藻竞争压力减少导致其数量上升。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很可能是甲藻数量太少无法满足螺的食物需求,螺开始大量捕食乙藻而导致乙藻在峰值之后下降,C错误;D、群落是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甲、乙、丙藻只是该区
域的部分生物,不能构成群落,D错误。故选A。34.对于常见的生物群落,叙述正确的是()A.荒漠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如爬行动物体表覆盖鳞片、且以尿素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B.草原上降雨均匀,植物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动物常为穴居或快速奔跑类型C.森林生物群落中三
七、人参等阴生植物具有茎细长、细胞壁薄、叶绿体颗粒大等特点D.两个物种生态位重叠较多时,一定会因为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给对方带来伤害【答案】C【解析】【分析】①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荒漠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它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
分的环境。②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以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③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林下的阴生植物的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
,这类植物适应在弱光条件下生存。④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角色,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详解】A、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荒漠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如爬行动物体表覆盖鳞片,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
排泄含氮废物,而不是产生需要更多水才能溶解的尿素,A错误;B、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植物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B错误;C、森林生物群落中三七、人参等阴生植物的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
、呈深绿色,因此,这类植物适应在弱光条件下生存,C正确;D、两个物种生态位重叠较多时,物种之间的竞争较大,但不同物种可以通过减少生态位重叠来减弱竞争(例如活动的时间不同),因此不一定会因为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给对方带来伤害,D错误。故选C。35.在自然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
现象,而且有一定的规律,下列有关群落的演替正确的是()A.在群落发育晚期即群落稳定阶段,群落中的物种数保持不变B.冰川退化后土壤中的无机盐大量增加有利于群落发生初生演替C.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D.“野火烧不尽,春风
吹又生”描述的是次生演替,演替等于原有物种的恢复。【答案】B【解析】【分析】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进行的演
替;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砍伐后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详解】A、在群落发育晚期即群落稳定阶段,该群落中物种数相对稳定,处于动态平衡,并不
是不变,A错误;B、冰川泥上所发生的演替类型为初生演替,土壤中的无机盐大量增加有利于群落发生演替,B正确;C、人类活动会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C错误;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群落的次生演替,演替并非是原有物种的恢复,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代替的过程,D错误。故选B。36.我国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B.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C.小果白刺种群数量在K/
2时期长最快D.锁阳的叶退化是定向产生的适应环境的变异【答案】C【解析】【分析】S形曲线概念:自然界的种群在资源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增长,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坐标图,曲线大致呈S形。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将停止增长。环境阻力:环境阻力表示那些
阻碍种群不断增长的不利因素,可用J形增长曲线与S形增长曲线间所夹的部分表示,环境阻力随种群密度增大而增大,种群数量最小时环境阻力最小。【详解】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不属于捕食,应该是寄生,A错误;B、同一环境中,不同生物的环境容纳量往往不同,B错误;C、小果白刺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
,因为此时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D、锁阳的叶退化是适应环境的变异,但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故选C。37.“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重建,共建文明美好的家园。如图是某地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部分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
的是()A.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是阳光、水、营养物质等非生物成分和各种生物成分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该人工湿地的构建,充分运用了物质和能量循环再生、多级利用的原理D.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
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B【解析】【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①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②原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
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环境有关。水平结构:①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②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
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详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的能量,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
阳能,B正确;C、生态系统的能量不能循环,C错误;D、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故选B。38.下图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部分模型,模型中甲、乙两处的内容分别是()A.初级消费者
摄入、初级消费者粪便B.次级消费者同化、分解者利用C.次级消费者生长发育和繁殖、未被利用D.初级消费者生长发育和繁殖、分解者利用【答案】D【解析】【分析】某一个营养级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最高级营养级除外)、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和未
被利用。【详解】图中第一个方框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含有的能量;甲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所含能量减去因呼吸以热能散失之后而剩余的能量,该部分的能量最终将有两个去
向,一是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乙),二是被次级消费者摄入而流向第三营养级,因此模型中甲、乙两处的内容分别是初级消费者生长发育和繁殖、分解者利用,D符合题意。故选D。39.生态金字塔包括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绘制生物量金字塔需将各营养级制造的有机物量转换为相应的面积或体积B.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一般不会倒置,人工生态系统可能会倒置C.浮游植物个体小寿命短且不断被浮游动物捕食,二者构成的生物量金字塔总是倒置D.如果消费者的个体大而生产者的个体小,数量金字塔可能为上宽下窄型
【答案】B【解析】【分析】将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转换为相应面积(或体积)的图形,并将图形按照营养级的次序排列,即可绘制成能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出现上窄下宽的原因是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总是逐级递减。【详解】A、各
个营养级的生物量是指每个营养级所容纳的有机物总干重(即有机物的积累量),故绘制生物量金字塔需将各营养级容纳的有机物量转换为相应的面积或体积,A错误;B、根据能量流动特点分析,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一般
不会倒置,但人工生态系统例如池塘,存在能量的人工输入,故第一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可能会低于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使能量金字塔出现倒置现象,B正确;C、浮游植物个体小寿命短,且不断被浮游动物捕食,二者构成的生物量金字塔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会倒置,但不会永远倒置,C错误;D、
如果消费者的个体小而生产者的个体大,数量金字塔可能为上宽下窄型,D错误。故选B。40.“稻田养鱼”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养殖模式。该模式利用稻田水面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鱼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
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B.鱼吃杂草,杂草同化能量中的10%~20%流入鱼体内C.稻田中鱼的数量增长受食物和生存空间等因素的限制D.该模式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地方【答案】C【解析】【分析
】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农业生态工程中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能减少化肥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详解】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A错误;B、10%~20%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是两种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错误;C、自然界中的环境是有限的,稻田中鱼的数量增长受食物和生存空间等因素的限制,C正确;D、该模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故选C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41.下图1表示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引起骨骼肌收缩的部分过程。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ACh)作用于
A(受体兼Na+通道),通道打开,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兴奋传导到B(另一种受体)时,C(Ca2+通道)打开,肌质网中Ca2+释放,引起肌肉收缩。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______(结构)部分。骨骼肌细胞产生动作电
位时,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为______。(2)当Ach作用于A时,在骨骼肌细胞内______(填“能”或者“不能”)检测到Ach,骨骼肌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______。神经—骨骼肌接头上存在分解Ach的胆碱酯酶,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
抑制作用,可推测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会出现______症状。(3)神经细胞外的Ca2+对Na+的内流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称为膜屏障作用,该机制能使神经细胞保持正常的兴奋性。为验证膜屏障作用,研究小组首先用含有Ca2+、Na+等的培养液培养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对坐
骨神经施加一定刺激,获得膜电位变化的模型(图2)。然后降低培养液中Ca2+的浓度,其他条件不变,重复实验。a、图2曲线的获得,应采取图3中______(填“I”或“II”)所示的连接方式。b、为达到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中,研究小组还需要测定______。c、重复实验获得的膜电位变化图像的峰值会
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答案】(1)①.效应器②.由正变为负(2)①.不能②.化学信号→电信号③.肌肉持续收缩(肌肉痉挛)(3)①.II②.膜内Na+含量的变化③.升高【解析】【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小问1详解】产生兴奋时,细胞膜
外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效应器部分。【小问2详解】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降解或者回收进细胞。Ach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没有进入细胞内,即Ach作用于A(突触后膜)时,没有进入
细胞内,因此在骨骼肌细胞内不能检测到Ach;骨骼肌膜相当于突触后膜,接受递质的信号后,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神经——骨骼肌接头上存在分解Ach的胆碱酯酶,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则有机磷农药中毒后,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则胆碱酯酶不能分解乙酰胆碱,导致乙酰胆碱持
续结合在突触后膜上,出现肌肉持续收缩(肌肉痉挛)的现象。【小问3详解】a、降低培养液中Ca2+的浓度,其他条件不变,重复实验。图2曲线检测的是膜内外的电位差,因此,图2曲线的获得,应采取图3中Ⅱ所示的连接方式。b、动作
电位的产生与钠离子内流有关,故为达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中,研究小组还需要测定膜内Na+含量的变化,这样可以得出更有说服力的数据。c、神经细胞外的Ca2+对Na+的内流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重复实验时,降低了培养液中Ca2
+的浓度,使更多的Na+内流,动作电位的峰值会升高。42.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作用部分机理。请分析回答与胰岛素和糖尿病的相关问题:(1)胰高血糖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____,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激素间的关系为____关系。(2)胰岛素分泌量可通过抽血检测,原
因是____。糖尿病患者1(产生抗体①),患者2(产生抗体②)和正常人胰岛素分泌量从多到少依次是____。(3)人体组织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有多种类型(包括G1、G2、G3、G4等),研究表明,G3分布于脑内神经元细胞膜上,G4主要存在脂肪细
胞膜上,推测____(G3/G4)类型受体与葡萄糖的亲和力大,原因是____。(4)为研究胰岛A细胞缺失对移植胰岛功能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相关实验。研究表明,分离纯化的胰岛B细胞在培养液中只能短期存活,而与胰岛A细胞混合培养时存活
时间明显延长。有人提出,该现象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引起的,试简要写出验证该假设的实验思路:____。【答案】(1)①.肝脏②.相抗衡(2)①.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②.糖尿病患者2正常人糖尿病患者1(3)①.G3②.脑内神经元消耗能量更
多(4)将分离纯化的胰岛B细胞均分两组,分别用等量生理盐水和适宜浓度胰高血糖素处理,观察胰岛B细胞存活时间【解析】【分析】1、血糖调节过程: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促进血
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这样既增加了血糖的去向,又减少了血糖的来源,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
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2、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稍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
素分泌增多,另外葡萄糖可直接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抗体①能破坏葡萄糖受体,使胰岛B细胞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减少胰岛素的分
泌;抗体②能破坏组织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但不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小问1详解】胰高血糖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葡糖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
与胰岛素激素间的关系为相抗衡的关系。【小问2详解】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然后经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组织细胞,故胰岛素分泌量可通过抽血检测;分析题图可知,抗体①能破坏葡萄糖受体,抑制胰岛素分泌,抗体②能破坏组织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但不能影响胰岛素的分
泌,则糖尿病患者1(产生抗体①),患者2(产生抗体②)和正常人胰岛素分泌量从多到少依次是:糖尿病患者2、正常人、糖尿病患者1。【小问3详解】根据题干信息:G3分布于脑内神经元细胞膜上,G4主要存在脂肪细胞膜上,而与脂肪细胞相比,脑内神经元消耗能量更
多,推测G3类型受体与葡萄糖的亲和力比G4类型受体大。【小问4详解】题干信息:分离纯化的胰岛B细胞在体外培养只能短期存活,而与胰岛A细胞混合培养则胰岛B细胞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有人提出该现象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引起的。若
要证明这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引起的,则需要将分离纯化的胰岛B细胞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用等量的生理盐水和适宜浓度胰高血糖素处理,观察胰岛B细胞的存活时间。43.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科学家卡塔琳·考里科和德鲁·韦斯曼,以表彰他们在mRNA疫
苗研究上的突破性贡献。下图是某mRNA疫苗作用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mRNA疫苗要装入双层磷脂分子形成的球形脂质体中再注射,目的是防止mRNA在内环境中被降解和______。(2)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需要两次信号刺激,
一是抗原的直接刺激,二是______。抗体的作用是______。(3)根据图示,mRNA疫苗在细胞内表达出病毒S蛋白后,要经______水解产生抗原肽,抗原肽与镶嵌在内质网膜上的______结合,最终呈递到细胞表面,诱导特异性免疫。(4)结合图示,从特异性免疫类型的角度
分析,与传统灭活病毒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相比,mRNA疫苗的优势是______。【答案】(1)帮助mRNA进入靶细胞(2)①.辅助性Т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В细胞结合②.与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
细胞的黏附(3)①.蛋白酶体②.MHCI(4)mRNA疫苗能同时诱导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而传统疫苗一般只能诱导产生体液免疫【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
,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
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2、细胞
免疫:病原体侵入靶细胞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这一变化信号,之后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他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
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小问1详解】mRNA疫苗要装入双层磷脂分子形成的球形脂质体中再注射,一是可以防止mRNA在内环境中被降解,二是脂质体可以和细胞膜融合,帮助mRNA进入靶细胞。【小问2详解】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
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抗体的作用是与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小问3详解】根据
图示,mRNA疫苗在细胞内表达出病毒S蛋白后,要经蛋白酶体水解产生抗原肽,抗原肽与镶嵌在内质网膜上的MHCI结合,最终呈递到细胞表面,诱导特异性免疫。【小问4详解】传统灭活病毒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一般都只能诱导体液免疫(抗原肽不能侵入人体细胞内,仅内环境中发挥抗原作用),而mRNA疫苗在人体细
胞内表达,可同时诱导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44.油菜素内酯(BL)被称为第六类植物激素,其能促进芽、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促进花粉管生长、种子萌发等。盐胁迫会抑制玉米种子的萌发,科学家为此研究了外源油菜素内酯对盐胁迫下玉米
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图甲所示,其中第1组为空白对照组,第2~6组是在180mmol·L-1的NaCl胁迫下进行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在细胞分裂方面,油菜素内酯与______(答出2种激素)具有协同作用,而与______(答出1种激素)相拮抗。(2)盐胁迫会抑制玉米种子
的萌发,从第1~3组可知,油菜素内酯可以______(填“加剧”或“缓解”)这种效应。(3)为探究光照、油菜素内酯在根生长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分别设置光暗、BL和蒸馏水处理组,观察、统计水稻根的不对称生长情况,结果如图乙,则实验组的处理是______。光照和BL都能促进根不
对称生长,但BL的促进作用______,依据是______。在(4)为研究吲哚乙酸(IAA)与脱落酸(ABA)的运输特点,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IAA和ABA开展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③块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______(填“是”
或“不是”)极性运输。若先用某种抑制剂(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处理茎尖切段,再重复上述实验,结果琼脂块①和②中放射性强度相近,该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答案】(1)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②.脱落酸(2)缓解(3)
①.光照+蒸馏水②.更强③.与实验组处理相比,黑暗+BL处理组根的不对称生长率更高(4)①.不是②.抑制剂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解析】【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由图甲可知,本题中油菜素内酯的浓度和盐胁迫为实验的
自变量,因变量是发芽率;油菜素内脂浓度为0时对应的组别,也就是1和2都为对照组。【小问1详解】在细胞分裂方面,油菜素内酯能促进分裂,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也能促进细胞分裂,与油菜素内酯具有协同作用,而脱落酸能抑制分裂,与油菜素内酯相抗衡。【小问2详解】1~3组的数据分析可知,随着油菜
素内酯浓度开高,发芽率提高,说明油茶素内酯可以缓解由于盐胁迫而抑制的种子萌发。【小问3详解】分析题图,以黑暗+蒸馏水处理组为参考,与光照+蒸馏水处理相比,黑暗+BL处理组根的不对称生长率更高,因此BL的促进作用更强。【小问4详
解】若③④中均出现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既可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也可倒过来运输,不是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若先用某种抑制剂(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处理茎尖切段,再重复上述实验,由于该抑制剂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而琼脂块1中不出现生长素,
说明生长素不能运输,可能是抑制剂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所致。45.生物入侵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入侵物种一般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繁殖能力,而且在入侵地缺乏天敌,故而生长迅速,导致本地物种衰退甚至消失。请回答下列问题:(1)入侵物种爆发时,种群增长曲线
往往呈“J”型增长,若入侵物种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x倍,则种群增长率为______。从环境因素考虑,入侵物种呈“J”型增长的原因有______。(2)若入侵物种是杂草,则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中,属于______层。入侵早前
期,群落内杂草种类没有出现明显改变,此时生物群落______(填“发生了”或“未发生”)演替,原因是______。(3)人们发现,入侵物种“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浙江遇到了对手,其是浙江湖羊非常好的饲料。①“加拿大一枝黄花”和湖羊的种间关系是______。②要调查湖羊的种
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原因是______。【答案】(1)①.x-1②.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2)①.草本②.未发生③.生物群落类型没有发生改变(3)①.捕食②.标记重捕法③.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解析】【分析】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
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小问1详解】增长率是单位时间内新增加量与初始值的比值,第二年是第一年的x倍,种
群增长率=(第二年的种群数量-第一年的种群数量)÷第一年的种群数量100%。因为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x倍,假设第一年的数量为N,则第二年的数量为xN。种群增长率=(xN-N)÷N100%=(x-1)100%。入侵
物种出现“J”型增长的环境原因是食物充足、空间充裕、没有敌害。【小问2详解】杂草在群落的垂直结构中属于草本层,由于入侵的早前期,没有改变当地群落的群落类型,所以,群落没有发生演替。【小问3详解】①“加拿大一枝黄花”
是湖羊非常好的饲料,说明湖羊以“加拿大一枝黄花”为食,两者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②调查动物常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因为羊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46.某小型湖泊中存在如下图甲所示的营养结构,图乙表示不同体长露斯塔野鲮鱼的食性相对值,图丙表示绿藻和蓝细菌对水体中N、P
吸收量及其体内藻毒素含量。请回答:(1)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露斯塔野鲮鱼位于第______营养级。(2)科研小组对罗氏沼虾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cm-2·a-1)。由表中结果分析可知,罗氏沼
虾同化量为______kJ·cm-2·a-1。罗氏沼虾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除去传递给露斯塔野鲮鱼的能量外,还可能的去路是______。摄入食物中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57.627.07
.523.1(3)同样增重2kg,体长为2.8cm的露斯塔野鲮鱼至少需要藻类的量是体长为4.2cm的露斯塔野鲮鱼的______倍。(4)若该湖泊受到富含P的生活用水的污染,请你结合图乙和图丙,尝试提出生态治污的方案______。【答案】(1)①.绿藻、蓝藻②.二、
三(2)①.30.6②.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3)1.5(4)选择绿藻吸收P元素,放植食性较高鱼类,即体长大于4.2cm的露斯塔野鲮鱼控制藻类的数量【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绿藻、蓝藻是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的食物,罗氏沼虾又是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所
以露斯塔野鲮鱼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图乙表示不同体长露斯塔野鲮鱼的食性相对值;图丙表示绿藻和蓝藻对水体中N元素、P元素吸收量及其体内藻毒素含量。【小问1详解】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绿藻、蓝藻,在图甲所示的食物链中,藻类和水草属于第一营养级,沼虾属于第二营养级,露斯
塔野鲮鱼以沼虾为食时位于第三营养级,露斯塔野鲮鱼以绿藻、蓝藻为食时位于第二营养级,露斯塔野鲮鱼位于第二、三营养级。【小问2详解】罗氏沼虾同化量=摄入食物中的能量一粪便中的能量=57.6-27=30.6kJ/(kJ·cm-2·a-1
)。罗氏虾用于生长、发的育和繁殖的能量,除去传递给露斯塔野鲮鱼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其余的能量未被利用。【小问3详解】由表格可知,体长为2.8cm的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来源为植食性:肉食性=1:1,则增重2kg,至少需要藻类(传递效率为20%)1÷20%
+1÷20%÷20%=30kg。体长为4.2cm的露斯塔野鲮鱼增重2kg至少需要藻类的量为2×3/4÷20%+2×1/4÷20%÷20%=20kg。故同样增重2kg体长为2.8cm的露斯塔野鲮鱼至少需要藻类的量是体长为4.2cm的露斯塔野鲮鱼的1.5倍。【小问4详解】根据图丙的调查结果:两种
藻类去除水体中的P元素能力相同,但蓝藻(蓝细菌)中藻毒素量远高于绿藻,会对罗氏虾和露斯塔野鲮鱼造成危害,因此可以选择绿藻吸收P元素,藻类大量繁殖也会破坏环境,所以放植食性较高的鱼类,即体长大于4.2cm的露斯塔野鲮鱼控制藻类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