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共(24)页,2.638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8fc29ec1c8d4e430595117b32eb268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保密★启用前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2024.01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
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1.缺氧条件下,脑
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增加,形成脑水肿;同时细胞质膜钠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堆积,继而水分聚积形成脑细胞肿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缺氧引起脑水肿时,重要的治疗措施是输入纯氧B.缺氧条件下,各部位氧气浓度的大小关系是
:血浆>组织液>脑细胞C.形成脑细胞肿胀时,整体上水的扩散路径为:脑细胞→组织液→血浆D.脑细胞不属于内环境成分,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答案】B【解析】【分析】环境各成分的交换关系为: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间物质双向交换,而
淋巴只能由组织液渗入,而回流至血浆,为单向的。【详解】A、脑缺氧引起脑水肿时,重要的治疗措施是输入混有少量二氧化碳的氧气,二氧化碳能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A错误;B、氧气的运输属于自由扩散,因此顺着氧气运输方
向,氧气浓度逐渐降低,因此缺氧条件下,各部位氧气浓度由高到低是:血浆>组织液>脑细胞,B正确;C、形成脑水肿时,脑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增多,因此水的扩散路径为:血浆→组织液,C错误;D、血管壁细胞是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一道具有选择通透性的屏障,脑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
间可以相互渗透,因此血管壁细胞和脑细胞都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错误。故选B。2.已知能够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称为阈电位(图1),心脏中的浦肯野细胞属于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速度快、幅度大),且具有自动节律性(没有稳定的静息电位,并可自动产生兴奋,如图2)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A.浦肯野细胞的快反应特性可能与少量Na+离子通道打开后,激活大量Na+离子通道打开有关B.自动节律性的产生可能与K+外流的增强和Na+内流的减弱有关C.浦肯野细胞的快反应特性有利于兴奋在心脏的快
速传导D.阈电位的高低会影响浦肯野细胞的快反应和自动节律性【答案】B【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详解】A、据图2曲线变化趋势,曲线先缓慢上升,后迅速上升,故浦肯野细胞的快反应特性可能与少量Na+离子通道打开后,激活大量Na+离子通道打开有关,A正确
;B、据图1曲线可知静息电位是-70,图2静息电位约是-65,所以自动节律性的产生可能与K+外流的减弱,导致静息电位更接近阈电位,容易产生兴奋,据图2曲线变化趋势,曲线先缓慢上升,后迅速上升,动作电位产生的速度快、幅度大,自动节律性的产生过程与Na+内流的增强有关,B错误;C、浦肯野细胞的
快反应动作电位产生的速度快、幅度大,有利于兴奋在心脏的快速传导,C正确;D、阈电位的高低会影响浦肯野细胞的快反应和自动节律性,阈电位低越容易产生快反应,D正确。故选B。3.1937年,科学家在实验中观察到:阻断实验动
物垂体与下丘脑之间的血液联系,可导致其生殖器官萎缩;若恢复垂体与下丘脑之间正常的血液联系,生殖器官的功能也恢复正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实验表明下丘脑分泌某种化学物质定向运输至垂体B.该实验表明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与垂体有关C.阻断垂体与下丘脑之间的血液联系,依据了
“加法原理”D.该实验仅涉及阻断前正常状态和阻断后萎缩状态的自身对照【答案】B【解析】【分析】1、下丘脑可以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释放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可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这属于分级调节;2、当性激素含量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这属于反馈调节。【详解】A、该实验
表明下丘脑和垂体之间可以通过血液联系,但没有证明该化学物质是定向运输至垂体的,A错误;B、该实验表明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受垂体的控制,即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与垂体有关,B正确;C、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而人
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阻断垂体与下丘脑之间的血液联系,依据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C错误;D、该实验不仅涉及了阻断前正常状态和阻断后萎缩状态是一组自身对照,还涉及了阻断后萎缩状态和回复后正常状态的一组自身对照,D错误
。故选B。4.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无机盐、尿素等物质形成尿液。与尿液形成和排出相关的部分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的刺激可能是饮水不足导致的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B.物质⑤可能是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C.若某患者没有产生尿意,但出现尿失禁,则该患者的①
可能受损D.当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受到抑制时,膀胱会缩小【答案】C【解析】【分析】(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浆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经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中,在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一个健康人每天大约形成150升原尿。(2)肾小管
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重吸收到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素形成尿液。每天排出的尿液大约1.5升。(3)尿的排出:尿首先通过输尿管到达膀胱,膀
胱具有暂时储存尿液的作用,当膀胱里的尿储存到一定量时,通过尿道排出尿液。(4)排尿的意义:排出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详解】A、饮水不足导致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错误;B、物质⑤可能是下丘脑合成
,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B错误;C、图中①表示信号传到大脑皮层,就会有尿意,大脑就会有意识的控制排尿,若患者的①受损,则患者没有产生尿意,出现尿失禁,C正确;D、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D错误。故选C。5.辅助性T细胞与巨噬细胞在
识别过程中,多种跨膜分子在接触部位会形成一种特殊膜结构,称为免疫突触。研究表明,只有形成免疫突触的辅助性T细胞才能活化并增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分化为成熟的B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B.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成辅助性T细胞后即具有活性C.形成免
疫突触的辅助性T细胞能够裂解靶细胞消灭抗原D.每个成熟辅助性T细胞只带有识别一种抗原的特异性受体【答案】D【解析】【分析】免疫细胞分为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T细胞(迁移到
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详解】A、T细胞和B细胞都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A错误;B、造血干细胞流入胸腺,分裂分化形成辅助性T细胞,接受到树突状细胞的信号刺激后才能被活化,B错误;C、能够裂解靶细胞的是细胞毒性T细胞,靶细胞裂解后,病原体暴露出
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C错误;D、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具有特异性,每个成熟的辅助性T细胞只带有识别一种抗原的特异性受体,D正确。故选D。6.下图是桥本氏甲状腺炎的致病机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通过药物抑制相应浆细胞的增殖可减轻病情B.该病患者血
浆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值低C.引起B细胞活化的两个信号是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D.该病是免疫系统自稳功能失调引起的自身免疫病【答案】D【解析】【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
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
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详解】A、结合图示推测,如果通过一定的药物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则可以影响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
,可改善、延缓和阻止病情进展作用,A错误;B、该患者甲状腺水平低于正常值,对垂体的负反馈调节作用弱,故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值高,B错误;C、引起B细胞活化的两个信号是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分子,进而引起体液免疫,该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增强该过程,C错误;D
、图中的该种免疫失调病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细胞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属于免疫系统自稳功能失调而导致的自身免疫病,D正确。故选D。7.图1表示水平放置幼苗根和茎的生长
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图2为生长素浓度与植物生长关系的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1中,曲线上的点a、b依次可对应根的远地侧和根的近地侧B.图1中,曲线上点c、d依次可对应茎的近地侧和茎的远地侧C.图2中,若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其远地侧生长素浓度的范围
是0~fD.图2中,若顶芽生长素浓度为g,则产生顶端优势时,侧芽生长素浓度大于b【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促进无子果实的形成等,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
敏感程度不同,根最为敏感,其次是芽,茎对生长素最不敏感。【详解】A、因为根对生长素敏感,生长素浓度越高,对根的生长抑制作用越强,所以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生长速度慢于远地侧,图1中曲线上的点a、b依次可对应根
的远地侧和根的近地侧,A正确;B、因为茎对生长素不敏感,在一定范围内生长素浓度越高,对茎的生长促进作用越强,所以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生长速度快于远地侧,曲线上的点c、d依次可对应茎的远地侧和茎的近地侧,B错误;C、因为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所以远地侧生长素浓度
应该小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因此图2中,若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其远地侧生长素浓度的范围是0~f,C正确;D、图为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导致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所以,产生顶端优势时,侧芽生长素浓度应该大于顶芽生长素浓度,且受到抑制,若
图2中顶芽生长素浓度为g,则产生顶端优势时,侧芽生长素浓度大于b,D正确。故选B。8.已知蚯蚓能缓解干旱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科学家研究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蚯蚓对番茄茎叶脱落酸(ABA)水平以及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的A.蚯蚓与番茄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B.该
实验的自变量为干旱胁迫程度C.高干旱胁迫条件下,蚯蚓能促进番茄植株合成ABA对抗干旱胁迫D.高干旱胁迫条件下,蚯蚓通过增加土壤含水量缓解干旱胁迫【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高干旱胁迫相比低干旱胁迫
条件时,脱落酸水平更高;在低干旱胁迫情况下,无蚯蚓时脱落酸水平更高,高干旱胁迫时相反。低干旱胁迫时,有蚯蚓情况下土壤含水量更高,而高干旱胁迫时,有蚯蚓、无蚯蚓情况下土壤含水量基本相同。【详解】A、蚯蚓可
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属于分解者,蚯蚓的存在对番茄有利,但两者之间不是互利共生,A错误;B、由题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干旱胁迫程度和有无蚯蚓,B错误;C、据图可知,高干旱胁迫条件下,有蚯蚓一组的ABA含量
较高,但两者的土壤含水量差异不大,据此推测蚯蚓能促进番茄植株合成ABA来对抗干旱胁迫,C正确;D、据图可知,低干旱胁迫下,有蚯蚓的一组土壤含水量高于无蚯蚓一组,说明低干旱胁迫条件下,蚯蚓通过增加土壤含水量来缓解干旱胁迫,D
错误。故选C。9.夜光藻是我国引发赤潮主要的藻类,它不进行光合作用,主要以盐藻(一种绿藻)为食,在适宜光照的密封条件下,共同培养夜光藻和盐藻一段时间,得到如图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培养4~8天内,盐藻密度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过大B.水体富营养化后,夜光藻容易爆发增长C
.夜光藻是影响盐藻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从图中可以看出夜光藻的食物来源不止一种【答案】A【解析】【分析】夜光藻是我国引发赤潮主要的藻类,它不进行光合作用,主要以盐藻为食,因此随着夜光藻数量增加,盐藻数量减少,但盐藻数量为0后,夜光
藻的数量能维持较高水平,说明夜光藻的食物来源不止一种。【详解】A、夜光藻不进行光合作用,主要以盐藻为食,因此4天后盐藻密度迅速下降是由于夜光藻的大量捕食,A错误;B、水体中N、P的含量大量增加,有利于藻类生长繁殖,故富营养化后,夜光藻容易爆发增长,B正确;C、由图可知,夜
光藻捕食盐藻,夜光藻属于盐藻的“天敌”,则在培养2~10天内,夜光藻数量增多可以导致盐藻数量下降,说明夜光藻是影响盐藻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D、夜光藻主要以盐藻为食,但盐藻数量快速减少后,夜光藻仍可维持种群数量在一定水平,可推测夜光藻的食物来源不止一种,D正确。故选A
。10.我国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土地沙漠化严重,生长的灌木大多根系发达,叶片蒸腾速率较低。为了研究该地域的群落演替过程,2023年5月科研人员在该地区某村庄选择4块不同年代弃耕的农田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弃耕年代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物种数量195
0年0株10株380株81970年0株46株290株121990年400株1800株30株152010年600株1900株32株18A.该盐碱地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的优势地位逐渐被草本代替B.调查结果表明弃耕时间越长的盐碱地物种丰富度越高C.该群落演替过程中影响植物优势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水分D.自然状态下这些群落最终会演替为森林阶段,属于次生演替【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1)群落内部因素(根本原因):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动力;种内和种间关系动态变化﹣催化剂;(2)外界环境因素(重要条件):
自然因素:火灾、洪水、严寒等;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①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封山育林等;②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滥砍滥伐、滥捕滥猎、填湖造地等。【详解】A、分析题表可知,该盐碱地群落演替到灌木阶段,因而在演替
过程中应是草本植物的优势逐渐被灌木取代,A错误;B、调查结果表明弃耕时间越短的盐碱地,物种丰富度越高,B错误;C、该群落演替过程中影响植物优势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水分,C正确;D、自然状态下这些群落最终会演替到哪个阶段,取决于气候条件,不一定会达到森林阶段,D错误。故选C。11.下列
有关生态学概念及理解的叙述,错误的是()A.画眉主要生活在林下层,这就是画眉的生态位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C.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D.我国科学家用CO2合成淀粉,有望在粮食需求与碳中和两方面降低全人类的生态足迹【答案】A【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太
阳能的总量.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详解】A、画眉主要生活在林下层,不代表这就是画眉的生态位,A错误;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B正确;C、生态系统的能量
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C正确;D、人工合成淀粉技术使有机物的合成所需的时间和空间成本大大降低,并且在合成有机物的同时消耗了CO2,有望降低人类在粮食消费量和CO2吸收量方面所需的生
态足迹,D正确。故选A。12.某研究小组对某退耕还草后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及兔所在食物链上的能量流动关系如图所示(字母表示能量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生态系统中兔的种群密度时,调查结果比实际值
偏大C.流向兔的能量a最少占紫花苜蓿同化量的10%D.兔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答案】B【解析】【分析】每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利用。【详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
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没有标出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B、对于此生态系统来说,可能有兔迁入此地使总兔量增大,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生态系统中兔的种群密度时,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B正确;C、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两个营养级
之间同化量的比值,通常是10%~20%,而不是两个物种之间,故流向兔的能量a占紫花苜蓿同化量的数值不一定是10%,C错误;D、兔粪便中的能量应为上一营养级苜蓿的同化量,不属于d,D错误。故选B。13.菏泽曹县万亩荷塘湿地生态系统既能涵养水源、保育生态
,又丰富了旅游服务功能,被誉为“鲁西水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湿地群落由相同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B.湿地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发生改变,这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C.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越多,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D
.湿地旅游服务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C【解析】【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
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
值;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物种类的数量多少有关,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详解】A、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所以湿地中相同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群落,A正确;B、湿地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着气候的
季节性交替变化,群落呈现出不同的外貌,这就是群落的季相,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B正确;C、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种群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数量多不一定生物种类多,C错误;D、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
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等,所以湿地旅游服务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故选C。14.森林中健康的树木会分泌防御性化合物让白蚁敬而远之,这些树木死亡后,以白蚁为主力的食朽木生物就会在短时间内将之粉碎。白蚁有时也会进攻活着的树木,但这些树木大多是受
伤或者病弱的个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白蚁是森林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B.白蚁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其出生率和死亡率C.白蚁的存在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D.生产上可以提取防御性化合物对白蚁进行防治【答案】B【解析】的【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
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详解】A、白蚁食朽木属于分解者,白蚁有时也攻击活着的树木,属于消费者,A正确;B、白蚁年龄结构影响其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B错误;C、白蚁等消费者的存
在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正确;D、森林中健康的树木会分泌防御性化合物让白蚁敬而远之,生产上可以提取防御性化合物对白蚁进行防治,这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故选B。15.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同作用而引
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边缘效应在其性质上可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正效应表现出效应区比相邻生态系统具有更为优良的特性,如生产力提高、物种多样性增加等,负效应则表现相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都可
能形成边缘效应B.人类活动引起动物栖息地的碎片化对边缘效应的形成产生影响C.某物种的种群密度在负效应区可能会低于相邻生态系统D.效应区内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相邻生态系统都要高【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
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
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详解】A、边缘效应带的群落结构复杂,许多生物,特别是动物喜欢在植被镶嵌大的边缘栖息,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中都有边缘效应的反
映,A正确;B、引起边缘效应的生态因子包括物质、能量、信息、地域等方面,人类活动引起动物栖息地的碎片化造成地域等变化,将对边缘效应的形成产生影响,B正确;C、边缘效应往往会增加物种数量,但有些物种也会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而逃避交互区,这样就会降低某些物种的种群密度,C正确;
D、生态系统物种越多,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正效应区表现出比相邻生态系统具有更为优良的特性,物种多样性增加等,抵抗力稳定性比相邻生态系统高,负效应区反之,因此,效应区内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不一定比相邻生态系统高,D错误。故选
D。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错选得0分。16.坐骨神经是由多条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形成的混合神经。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存在差异,多根神
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叠加。图示为某小组剥离的脊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并连接灵敏电流计,a、b、c、d为实验处理位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电刺激a处后电表指针偏转4次,则说明刺激的是传入神经B.若一定范围内增大对c处的电刺激强度,
则电表指针偏转幅度可随之增大C.若剪断b处,电刺激a处后腓肠肌收缩,则剪断的是传出神经D.若电刺激d处导致腓肠肌收缩,则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答案】ABD【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弧只有保持结
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且兴奋传导的方向为感受器→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感受器;2、分析题图:脊椎骨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末梢和腓肠肌构成效应器。【详解】A、电刺激a处后电表指针偏转4次,说明兴奋先沿着b向c传导一次(指针偏转两
次),又传导至脊椎骨中的神经中枢,进而从神经中枢沿着相关传出神经再次向c传导一次(指针又偏转两次),故a为传入神经,A正确;B、题干信息可知,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可叠加,故若一定范围内增大对c处的电刺激强度,
可能使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则电表指针偏转幅度可随之增大,B正确;C、传出神经受损,刺激传出神经之前的部位效应器无反应,所以若剪断b处,电刺激a处后腓肠肌收缩,则说明剪断的是传入神经,C错误;D、若电刺激d处导致腓肠肌收缩,由于兴奋在
突触处的传递为单向传递,所以兴奋不能到达坐骨神经,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D正确。故选ABD。17.研究发现,人体血糖平衡的维持需要多种激素及多个器官共同参与,其中GLP-1是小肠上皮中L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具有调节胰岛细胞分泌、抑制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
十二指肠的过程)、降低食欲等多种功能。GLP-1的部分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静脉注射或口服等量葡萄糖后血浆中激素N浓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1中M细胞为胰岛B细胞,激素N为胰岛素,靶细胞
不包括肌肉细胞B.图1中涉及到的信号分子只有GLP-1和激素NC.口服葡萄糖更有利于激素N含量增加与L细胞分泌的GLP-1有关D.激素N能从血浆中检测其含量,体现激素通过体液运输的特点【答案】CD【解析】【分析】体内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
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
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详解】A、血糖升高后需降血糖,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激素,因此M细胞为胰岛B细胞,激素N为胰岛素,胰岛素的靶细胞是全身细胞,A错误;B、图1中涉及到的信号分子除了GLP-1和激素N外,还有血糖浓度的变化,
B错误;C、与静脉注射相比,口服等量的葡萄糖还会刺激L细胞分泌GLP-1,它能促进M细胞(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的激素N(胰岛素),因此口服葡萄糖更有利于激素N含量增加与L细胞分泌的GLP-1有关,C正确;D、激素N分泌后通过血液运输,与靶细胞结合,调节细胞的
生命活动,因此能从血浆中检测其含量,体现激素通过体液运输的特点,D正确。故选CD。18.下图表示甲、乙两种群先后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t₁~t₂时甲种群增长速率逐渐降低的原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
甲、乙两种群存在捕食关系,乙为捕食者C.t₃前后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变D.乙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后,改变了甲种群丰富度【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可知:在0~t3时间段,甲种群的数量增长呈S型,乙种群迁入后,甲种群数量开
始波动,甲乙种群数量出现不同步的变化,说明乙捕食甲。【详解】A、t1~t2时,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甲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甲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A错误;B、t3时刻乙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甲、乙种群数量呈现不同步的在一
定范围内增减变化,表明乙捕食甲,二者为捕食关系,乙为捕食者,B正确;C、t3后乙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后,作为甲的天敌,使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小,C错误;D、丰富度是群落中种群数目的多少,乙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后,改变了群落的物种丰富度,D错误。故选B。19.某水乡小城,曾经是一派小桥、流水、人
家的怡人景象。几百年来,当地百姓在河流上游淘米洗菜,在下游洗澡洗衣,河水的水质一直保持良好。20世纪70年代由于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河道,导致水质持续恶化。21世纪初,人们利用生物、化学、物理等方
法成功治理该河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B.受污染后河水的水质持续恶化,这是生态系统进行负反馈调节的结果C.污染前的水质保持良好,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该河流成功治理后,生物种类不断增加,其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增强的【答案】BD【解
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弱。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详解】A、生
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A正确;B、受污染后河水的水质持续恶化,这是生态系统进行正反馈调节的结果,B错误;C、污染前的水质保持良好,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D、
该河流成功治理后,生物种类不断增加,其抵抗稳定性逐渐增强,D错误。故选BD。20.某生态学家研究了一块玉米田的能量流动情况,得到如下数据:①这块田共收割玉米约10000株,质量为6000kg,通过对玉米植株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计算,得出这些玉米共储存能量1.44×108kJ;②据估算,这些玉米在整
个生长过程中通过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为4.8×107kJ;③在整个生长季节,入射到这块玉米田的太阳能总量为8.5×109kJ。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8.5×109kJB.该玉米种群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为2.26%C.该玉米种群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44×107~2.
88×107kJD.如果将玉米秸秆还田,该生态系统能实现物质循环往复【答案】ACD【解析】【分析】能量流动是指太阳辐射能被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转化为化学能并被储藏在产品中,然后通过取食关系沿食物链被逐渐利用,最后通过分解者的作用,将有机物的能量释放于环境之中的能量动态的全过程。物质循环指生物圈里
任何物质或元素沿着一定路线从周围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回到周围环境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详解】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不是入射到这块玉米田的太阳能总量,而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若该玉米田没有其他生产者,流
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为玉米储存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1.44×108kJ+4.8×107kJ=1.92×108kJ,A错误;B、该玉米种群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为玉米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入射到这块玉米田的太阳能总量=1.92×108kJ÷8.5×1
09kJ=2.26%,B正确;C、该玉米种群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应为玉米种群同化量的10%~20%,即1.92×107kJ~3.84×107kJ,C错误;D、物质循环的范围是整个生物圈,即使将玉米秸秆还田,该生态系统也不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往复,比如CO2会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D
错误。故选ACD。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21.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其典型症状是机体局部出现不受控制的震颤。现认为其致病机理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引起,具体机理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中枢神经
系统包括_______。图中多巴胺能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其膜内的电位变化情况为_______,产生的多巴胺递质能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原因是_______。(2)①据图分析,帕金森病患者出现肌肉震颤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②根据分析,关于研发帕金森病的药物,其作用机理可行的是___
____(填标号)。A.促进多巴胺释放B.补充多巴胺类物质C.促进对乙酰胆碱降解D.促进乙酰胆碱释放(3)目前临床治疗帕金森病震颤最有效的药物是左旋多巴,其作用机理是显著改善机体脑内多巴胺含量,起到震颤麻痹作用。某研究者提出人参皂苷具有类似左旋多巴的作用,请利用以下材料和试剂设计实验思路及
预测结果。实验材料及试剂:生理状况基本相同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若干只、人参皂苷溶液、左旋多巴溶液、蒸馏水(注:实验试剂采用灌胃处理)。实验思路:①选取生理状况基本相同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三组;②_______;③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比较模型小鼠
脑内多巴胺含量多少。预测结果及结论:若模型小鼠的脑内多巴胺含量为甲=乙<丙,说明人参皂苷不具有类似左旋多巴的作用;若模型小鼠的脑内多巴胺含量为_______,说明人参皂苷具有类似左旋多巴相同的作用效果。【答案】21.①.脑和脊髓②.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③.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细胞膜上有多巴胺的受体22.
①.多巴胺释放少,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乙酰胆碱释放多,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作用增强②.ABC23.①.对甲、乙、丙组小鼠分别用等量蒸馏水、人参皂苷溶液、左旋多巴溶液进行灌胃处理②.甲<乙=丙【解析】【分析】据图可知,帕金森患者的多巴胺含量比正常人少,而乙酰胆碱含量比
正常人多。多巴胺和乙酰胆碱都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小问1详解】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其中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正常人多巴胺能神经元受到刺激时,会由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变为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其膜内的电位变化为由负电位变
为正电位。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细胞膜上有多巴胺的受体,所以多巴胺递质能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由于神经递质(多巴胺)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小问2详解】①据图分析,帕金森患者多巴胺释放少,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
弱,乙酰胆碱释放多,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作用增强,从而使脊髓运动神经元异常兴奋,出现肌肉震颤的症状;②抗帕金森病的药物的作用机理应是促进多巴胺释放和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可行的有:促进多巴胺释放;补充拟多巴胺类递质;促进对乙酰胆碱降解,抑制乙酰胆碱释放,ABC正确,D
错误。故选ABC。【小问3详解】实验应遵循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故应对甲、乙、丙组小鼠分别用等量蒸馏水、人参皂苷溶液、左旋多巴溶液进行灌胃处理。若人参皂苷不具有类似左旋多巴的作用,则不能改善机体脑内多巴胺含量,模型小鼠的脑内多巴胺
含量及其行为能力为甲=乙<丙;若人参皂苷具有类似左旋多巴的作用,则二者均能改善机体脑内多巴胺含量,模型小鼠的脑内多巴胺含量及其行为能力为甲<乙=丙。22.长期过度紧张、焦虑等刺激会导致黑色素细胞和毛囊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引起白发、脱发,其调节机制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
题:(1)过度紧张、焦虑可通过两条途径调节黑色素细胞干细胞的增殖、分化。途径②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经途径①、②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NE)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2)正常情况下,肾上腺糖皮质激
素(GC)能不断合成,但内环境中GC的含量却能保持相对稳定,原因是:方面是_______;另方面是_______。(3)已知NE能使黑色素细胞干细胞异常增殖分化,引发干细胞耗竭,黑色素细胞减少;Gas6蛋白能够促进毛囊细胞干细胞正常增殖分化。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一个在过度紧张、焦虑等
刺激情况下,预防白发和脱发的可行性方案_______。【答案】(1)①.神经-体液调节②.神经递质③.激素(2)①.GC含量升高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相应的调节激素释放减少②.GC作为激素在起作用后会失活(3)通过抑制
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对黑色素细胞干细胞的作用)来预防白发、通过促进毛乳头细胞中Gas6表达(或注射Gas6)预防脱发【解析】【分析】题图分析,过度紧张焦虑刺激下丘脑分泌相应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相应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其分泌糖
皮质激素抑制成纤维细胞,通过一系列途经最终分化出的毛囊细胞减少。与此同时,过度紧张焦虑会刺激脑和脊髓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分泌去甲肾上腺素或传出神经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黑色素细胞干细胞,使其异常增殖
分化,最终黑色素细胞减少。【小问1详解】途径②表示过度紧张焦虑会刺激脑和脊髓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黑色素细胞干细胞,故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该途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或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途径①是神经调节,分去甲肾上腺素
是由神经细胞产生的,属于神经递质,而途径②是神经-体液调节,去甲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属于激素;【小问2详解】由题图信息分析可知,下丘脑在受到刺激后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能刺激垂体合成和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当血液中糖皮质激素含量增高时,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减少;另一方面,肾上腺皮质激素作为激素起作用后会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小问3详解】由题意可知,过度紧张、焦
虑应激下白发、脱发与去甲肾上腺素和Gas6有关,为预防过度紧张、焦虑应激下白发、脱发,可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对黑色素细胞干细胞的作用)来预防白发、通过促进毛乳头细胞中Gas6表达(或注射G
as6)预防脱发。23.油菜素内酯被称为第六类植物激素,能促进茎、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种子萌发等。(1)盐胁迫会抑制玉米种子的萌发,科学家为此研究了油菜素内酯对盐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其中第l组为空白对照组,第2~6组是在180mmol⋅L-
1的NaCl胁迫下进行的实验。由图可知,油菜素内酯可以_______(填“加剧”或“缓解”)这种盐胁迫效应。该实验结果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油菜素内酯对盐胁迫下的玉米种子的萌发具有低浓度促进、高
浓度抑制现象,判断依据是_______。(2)为研究油菜素内酯(BL)和生长素(IAA)对植物侧根形成是否有协同效应,研究者进行了如下实验:在不含BL、含有lnmol/LBL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IAA,培养拟南芥
8天,统计侧根数目,结果如图所示。①根据实验结果可知,油菜素内酯和生长素对植物侧根形成有协同效应,判断依据是_______。②据此结果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出生长素促进拟南芥侧根形成的最适浓度,原因是_______。【答案】(1)①.缓解②.不能③.3~6组添
加油菜素内酯的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均高于第2组(2)①.在不同浓度的IAA添加组中,加入BL培养拟南芥侧根形成率都高于不加BL时②.不能③.无法判断IAA浓度大于50nmol/L时对拟南芥侧根形成的影响【解析】【分析】由表可知
,本题中油菜素内酯的浓度和盐胁迫为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是发芽率;油菜素内脂浓度为0时对应的组别,也就是1和2都为对照组。【小问1详解】2~4组的数据分析可知,随着油菜素内酯浓度升高,发芽率提高,说明油菜素内酯可以缓解由于盐胁迫而抑制的种子萌发;第
2~6组是在180mmo1·L-的NaCl胁迫下进行的实验,2组不添加油菜素内酯,3-6组加油菜素内酯的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均高于第2组,因此不能说明油菜素内酯对盐胁迫下的米种子的萌发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现象。【小问2详解】①根据实验结果可知,油菜素内酯和生长素对植物侧根形成有协同效应
,判断依据是在不同浓度的IAA添加组中,加入BL培养拟南芥侧根形成率都高于不加BL时;②据此结果不能判断出生长素促进拟南芥侧根形成的最适浓度,原因是无法判断IAA浓度大于50nmol/L时对拟南芥侧根形成的影响。24.某科研小组对温带稀树草原生态系统的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进行
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能够直接影响图中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种群数量特征是_____
__。(2)甲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_______形增长,曲线上_______点时,甲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3)乙种群在t1时年龄结构为_______。若t3之后乙种群的曲线一直保持水平,则最可能会导致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填“增强”、“减弱”
或“不变”)。根据图中数据,推测甲、乙种群不存在捕食关系的理由是_______。(4)大型肉食动物的叫声和气味使小型动物不安甚至逃离,其中包含的信息类型有_______,这种现象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
_。【答案】(1)①.种群密度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①.J②.b(3)①.衰退型②.减弱③.t3时刻后种群甲的Nt+1/Nt等于1,种群数量基本稳定,而种群乙的Nt+1/Nt大于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不符合捕食关系数量变化规律(4)①.物理信息、化学信息②.能够调节生
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解析】【分析】Nt+1/Nt比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比值等于1,种群数量稳定,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小问1详解】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够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小问2详解】种群甲在0~t1
时间段Nt+1/Nt的值大于1且为一定值,即λ大于1,此时种样甲是“J”型增长,在b点前,Nt+1/Nt的值大于1,甲种群数量一直增长,b点时,甲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小问3详解】在0~t1时间段,种群乙Nt+1/Nt的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减少,因此该时间段种群乙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若
t3之后乙种群的曲线一直保持水平,则乙种群将呈“J”型增长,其他种群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可能会导致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减弱;若甲、乙种群存在捕食关系,则其数量变化会相互制约,乙种群不会呈“J”型增长,甲种群数
量也不会一直不变,故二者不存在捕食关系。【小问4详解】大型肉食动物的叫声和气味包含了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这种现象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25.为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和增殖养护渔业
资源,生态学家发展了新的.渔业生产方式—海洋牧场。海洋牧场采用人工方法向天然水域投放鱼、虾、贝、藻等水生生物的幼体(或卵等).以实现增殖放流,还在海底投放多个人工鱼礁,为鱼类“建造房子”。礁体进入水中3个月后,就会在礁体上生长出海藻和浮游生物,鱼、虾、贝等生物也很快入住,慢慢地
就形成了“水下森林”。回答下列问题:(1)海洋牧场中海带与马尾藻之间存在_______关系。“水下森林”的形成,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进行。从群落的重要特征分析,与传统网箱养鱼相比,海洋牧场_______。(
2)海洋牧场中的大型藻类因对光照强度的需求不同分布在不同的海水深度,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结构,从而能为鱼虾等动物提供_______。水产资源越来越丰富,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这体现生态工程的_______原理。(3)生态学家对改善前自然条件下该生态系统
各营养级的能量(单位:×104kJ⋅hm-2⋅a-1)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营养级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传递给分解者传递给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能量甲74.569.57.0a45.5乙bC1.03.54.5丙d2
.5微量无f甲是该生态系统的第____营养级,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表格中c代表的数值为_______,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保留1位小数)。【答案】25.①.种间竞争②.速度和方向③.物种组成更多26.①.垂直②.栖息空间和食物
条件③.整体性27.①.一②.1.44×106kJhm-2·a-1(或144×104kJ·hm-2·a-1)③.13④.15.9%【解析】【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的入率和迁出
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2、种间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
):如:免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3、群落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小问1详解】海洋牧场中浮游藻类与大型藻类之间的关系为种间竞争;“水下森林”的形
成,说明人类活动影响群落的演替,即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海洋牧场生物种类更多、物种丰富度更大、物种丰富度更高;【小问2详解】垂直结构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海洋牧场中的藻类因对光照强
度的需求不同分布在不同的海水深度,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中藻类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许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水产资源越来越丰富,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这种模式同时考虑了生态和经济,体现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小问3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