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皖中名校联盟(合肥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4)页,378.479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7e4904f96da94eb75d8e7c9c61abb0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皖中名校联盟合肥八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检测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
卷”上答题无效。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1.石峁遗址,位于神木县高家堡镇东山之上,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文化遗址。遗址石城以长达10公里的石砌城垣为周界,内城、外城重重拱卫着核心区皇城台,遗
址面积逾400万平方米,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的遗迹。这说明石峁文化时期()A.早期国家已经诞生B.贫富差距不断加大C.社会经济长足发展D.阶级分化现象出现【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
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内城、外城重重拱卫着核心区皇城台”,“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可知,石峁文化时期已经出现公共权力,已经出现阶级分化,D项正确;结合所学,中国早期国家是从夏朝开始,而石
峁文化属于“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贫富差距问题,排除B项;在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社会经济不可能得到长足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2.有学者提出“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
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该学者认为西周的分封制()A.加强了中央集权B.完全打破血缘关系C.形成了等级秩序D.推动政治类型转变【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西周的封邦建国”“突破了以前纯
粹的血缘组织框架”,说明分封制推动血缘政治走向地缘政治,D项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形成高度集权的体制,排除A项;结合所学,分封制的特点是政治与血缘相结合,血缘关系并未被完全打破,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分封制打破了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但与材料主旨
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纷纷进行了变法运动,下表是部分改革措施。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浪潮()欧革名称改革部分内容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案其功而行赏,案其罪而行罚”。李悝变法“
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尽地力之教”。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A.意在维护新兴阶级利益B.践行重农抑商政策C.反映出富国强兵的需要D.体现法家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改革内容来看,无论是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奖惩制度,李悝的吸引人才和尽力耕作,还是商鞅的废除井田制和鼓励军功,都是为了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符合富国强兵的需要,C项正确;
管仲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排除A项;结合所学,重农抑商是商鞅最早提出,排除B项;结合所学,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居主导,排除D项。故选C项。4.下图为诸子百家示意图。由此可知先秦时期()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B.北方是中华文明发源地C.诸子思想融会贯通日益明
显D.思想家们关注社会现实【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子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变化,分别提出了自己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思路,说明他们关注社会现实,D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
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多样性,无法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文明的起源是在原始社会,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诸子百家存在融合贯通的现象,但无法体现发展趋势和过程,排除C项。故选D项。5.从1975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全国多处发掘出大量的
秦简,整理如下表所示(部分)。秦简的大量出土()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战国末年)四川青川郝家坪秦简(战国晚期)湖南龙山里耶秦简(秦朝)湖北江陵岳山秦简(秦朝初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秦朝)湖北龙岗简牍(秦朝末年)A.说明秦朝是封
建大一统国家B.反映小篆是秦朝官方文字C.提供了研究秦史的一手史料D.力证秦始皇是有名的暴君【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
)。据本题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得出主要结论:秦简记录的内容有助于我们了解秦的历史,秦简是出土文物,属于一手史料,C项正确;根据秦简的出土地区,无法判断秦朝的大一统状况,排除A项;结合所学,小篆是秦朝的官方文字,但材料没有反映秦简的书写状况
,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秦简的书写内容,不能证明秦始皇是有名的暴君,排除D项。故选C项。6.《左官律》是汉武帝时期制定的法律。汉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官吏违反规定私自到诸侯国任职,就构成左官罪,依《左官律》追究刑事责任。《左官律》的制定()A.发展了君主专制B.加强了集权统治C.剥夺了诸
侯权力D.完善了法律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官吏违反规定私自到诸侯国任职,就构成左官罪,依《左官律》追究刑事责任”,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采取措施,削弱王国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介绍的是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项;材料未设计对诸侯权力的处理问题,排除C项;“完善了”代表结果,汉武帝时期不可能达到,排除D项。故选B项。7.东汉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
益发展,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已经无能为力,大批自耕农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组成了私人家兵。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此现象()A.加剧社会动荡不安B.推动均田制度发展C.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减少政府财政收入【答案】A【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组成了私人家兵”,综合材料所述完整信息,这说
明世家豪族逐渐发展成为地方上的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A项正确;均田制度发展的前提是国家手中拥有一定量的土地,为缓解土地兼并而实行均田,这不是材料的核心,排除B项;割据势力的形成会加强社会矛盾,排除C项;土地兼并的加剧,使自耕农的数量大大减少,因而会导致国家的赋税收入
减少,但这仅是材料中部分信息产生的影响,未对材料中“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组成了私人家兵”进行解读,D选项表述片面,排除D项。故选A项。8.西汉创立察举制到东汉末年已不能保障所选人才的素质。东汉形成的世族是
一个重要力量,尽管曹丕主张“唯才是举”,但也还主要是从世族大姓里选拔,就出现了“九品中正制”这种带有明显妥协的选举制度。“九品中正制”的妥协()A.加剧社会阶层的固化B.使专制集权得到加强C.大大提高了官员素质D.扩大了国家统治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
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主要是从世族大姓里选拔”,结合所学,九品中正制实施的结果是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九品中正制是政府与
世家大族的妥协,削弱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据材料“主要是从世族大姓里选拔”,官员的素质无法保证,排除C项;结合所学,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科举制打破了这种局面,才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9.隋文帝开皇十二年京辅地区有衣食不给的现象,而此时国家是“库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
;十四年,“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满,竟不许赈给”。材料旨在说明隋朝()A.统治者穷奢极欲B.经济发展国力强盛C.政权灭亡的原因D.开通运河迫在眉睫【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隋文帝时期国家仓储储粮较多
,但是百姓却出现了“衣食不给”的现象,这说明隋朝统治者怜仓库而不惜百姓,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阶级矛盾,成为引起大规模的反隋农民起义的重要因素,因此材料信息可用于研究隋朝灭亡的原因,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统治者将仓库物资用于个人享受、任意挥霍,不能体现“穷奢极欲”,排除A项;材料中粮仓储粮多一定程度
上可反映出隋朝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加强对南方控制、便利南方物资北运等与开通运河紧迫性相关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0.唐太宗在位时,以三省之外的官员“参预朝政”,之后又在相位中添入“同平章事”等称号,位同三品。唐高宗
在位时下令废除尚书令一职,后期又以“北门学士”分宰相之权。唐宪宗时命翰林首席学士掌制诏印,拥有独立的行政机构,与帝相共商国家大事。这些措施的目的是()的A.实现朝廷权力再分配B.便于皇帝对朝政的全面控制C.提高中央决策的效率D.集思广益
以减少决策的失误【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皇帝通过朝廷权力的再分配分割宰相权力,以达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B项正确;“朝廷权力再分配”
是手段,目的在于便于君主把控朝政,加强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信息只是措施,无法体现中央决策的效率,排除C项;翰林院学士与宰相共商国家大事,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能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与以三省之外的官员“参预朝政”、以“北门学士”分宰相之权的主要目的无关,排除
D项。故选B项。11.下表是某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史料整理的信息。根据表中反映出的变化,他们可得出的合理推论是()户籍年代受田对象年龄(岁)史籍出处北魏时期15—70《魏书·食货志》北周时期18—59《隋书·食货志》隋朝初期21—5
9《隋书·食货志》唐朝中期25—55《唐会要》A.社会动荡导致民户逃亡B.百姓赋税压力明显增加C.经济政策亟待做出调整D.人身依附关系趋于松弛【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图表可知,在唐朝中期进行均田的对象年龄发生变化:最低年龄上调至25岁,最高年龄下调至55岁,这说明国家掌握的无主土地在减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均田制下,均田户数较少,受田户数比
例更低,实际应受田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要求。主要是因为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掌握的土地数量减少,出现无地可分的局面,导致均田制走向解体,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由此可知赋税制度亟待调整,C项正确;民
户逃亡会使无主土地增多,政府可授田的数量也会增多,而不是减少;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授田对象年龄的变化,未涉及具体的征税信息,无法得出百姓赋税压力增加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信息涉及的是北魏至唐均田制
的发展情况,不能反映出人身依附关系趋于松弛,排除D项。故选C项。12.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这反映出,唐代医学(
)A.重视健康的思想观念B.关注临床实践C.推动人文精神的萌发D.凸显伦理道德【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孙思邈在其著作中强调医生的高尚道德
,不计私利,凸显医德伦理观念,D项正确;该材料的主旨是对医生医德的要求,未涉及到唐代医学对健康的看法,排除A项;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关注唐代临床实践的特点,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萌发了早期人文精神。唐代医学具有浓厚的
人文关怀,但不是推动了人文精神的萌发,排除C项。故选D项。13.下表是熙宁九年(1076年),开封府界和西北五路保甲人数的统计情况。由此可推知,保甲法的推行()地名保甲人数训练人数受训者在总数中的比例河北东路1255079607676.5%河北西路1271
4010449282.1%河东路13563811519683.1%永兴军等路14576212046182.6%秦凤等路1264916395850.5%开封府界737187064295.8%总计73425657082577.7%A.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B.使兵农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C.缓解了“
三冗”局面D.改变军制实现了强兵的目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中表格信息反映了丁安石变法期间的军事措施之一——保甲法的推行概况,读表可知开封府界和西北五路保甲人数中受训者比例较高,对百姓进
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这一措施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A项正确;宋朝的保甲制具有兵民合一的特点,农民除了生产外还要进行军事训练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层农民的负担,排除B项。“三冗”指的是冗官、冗兵、冗费,材料未有涉及到官僚机
构的调整信息,排除C项;保甲制的推行有助于实现强兵目的,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4.金世宗多次将参与纂修《辽史》的史官召入宫中,“讲论古今及时政利害,或至夜半”。他还提倡实录史学,结合历史经验教训从开边政策、继承先祖传统、信任人臣等对继承人进行全面培养。据此可知,金世宗重视史学(
)A.保证了政治稳定运行B.表明政权封建化加强C.基于治国理政的选择D.颠覆了传统的史学观念【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据材料信息“他还提倡实录史学,结合历史经验教训从开边政策、继承先祖
传统、信任人臣等对继承人进行全面培养。”可知,金世宗重视史学人才,将历史经验教训活用于继承人培养,其对史学的重视是基于金世宗治国理政的选择,C项正确;金世宗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确实有利于政权运行和维护统治,但
是“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结合材料信息“结合历史经验教训从开边政策、继承先祖传统、信任人臣等对继承人进行全面培养”可知,金世宗重视史学有利于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但未涉及金朝政权建设的措施,无法反映出政权封建化的加强,排除B项;材料中的金世宗重视史学体现了以史为鉴的史
学价值和观念,并非颠覆了传统的史学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15.元代中书省跨太行山东西,将太行山这道界定东西的山脉包容在一省之内;河南江北行省包括淮河南北,将淮河这道南北方的界限包容在一省之中;江西与湖广两省均从长江流域跨越南岭,将长江、珠江两大江
河分水岭包容其内。这一做法()A.旨腴瘠搭配以协调地区经济差异B.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边疆治理的在C.体现“犬牙交错”因俗而治的特点D.对防范地方割据具有重要意义【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元代的行省区划
打破了自然地理界限,这一做法打破了山川形便原则,以“犬牙交错”的方式将不同地理单元组合为同一行政区划。“犬牙交错”确定行政区界限的目的在于将天险消融在同一行政区内,且利用地理单元之间的空间关系制约天下,抑制割据
,这对弭除地方割据具有重要意义,D项正确。行省制度“犬牙交错”划界原则有利于协调地区经济差异,但这不是行省区划的根本目的,其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中书省,河南江北行省不是边疆地
区,排除B项;行省区划体现出“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因俗而治”通常指的是根据地方习俗或民族特点来治理,但题干中并未提及元朝根据地方或民族习俗来设置行省,无法体现出因俗而治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16.据史料记载,宋代印书作坊有雕工、刻工、印匠、装裱匠、作头及把总,一些大印书作坊还有
编辑人员、印刷人员、销售人员,形成了“日辑月刊,以冀速销”的出版业雏形。这反映了宋代印刷业()A.区域分工明显B.专业分工细密C.规模水平领先D.雇佣劳动普及【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宋代印书作坊有雕工、刻工、印匠、装裱匠、作头及把总,一些大的印书作坊还有编辑人员、印刷人员、销售人员”可知,宋代印刷业内部形成了细密的专业分工,B项正确;材料表涉及到印刷业区域发展情况,排除A项;题干
信息反映的是宋代印刷业内部专业分工的状况无法提取出印刷业发展规模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信息涉及到了人员的分工,但是没有体现出人员的来源以及印刷业的生产关系情况,不能说明雇佣劳动普及,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
列要求。材料一有专家提出,汉朝开创了中国古代外交的两种新类型:第一、与当时的外国、而且现在仍为外国的国家的外交。第二、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外交。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更上第一个高潮。从公元一世纪开始,伴随着季候风认识的发现和传播,推动了
汉代海上交通的发展。汉武帝时期,开的辟了印度半岛以东的航线。公元一世纪后,海上丝绸之路摆脱了印度次太陆的中转,可直接到达西方。在中国,公元一世纪时正是西汉王朝结束,开始进入东汉王朝时期。而其时的罗马,也正当由共和制转变为帝国时期。由于
这两个强大国家经济的繁荣和兴盛,彼此间需要加强交往和联系。——摘编自卢清林《两汉外交实践初探》材料二在世界几大区域文明当中,东亚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文明区域。这个地区以中国为代表,其文明连续的不间断地发展,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与外交等多方面的建树,
在世界各文明国家中所少见。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中国的世界秩序》一书中说:“这个地区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例如汉语表意文字系统、儒家关于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经典教义、科举制度,以及中国皇朝的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等等。”在同
一书中他还指出:“中国人往往认为,外交关系就是向外示范中国国内体现于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相同原则。因此,中国的外交关系也像中国社会一样,是等级制的和不平等的。久而久之,便在东亚形成一个大致相当于欧洲国际秩序的中
外关系网络”。——摘编自陈奉林《古代东亚外交圈的形成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对外交往出现高潮的主要原因;并举例说明汉朝开创的中国古代外交的两种新类型。(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亚外交圈的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认识。【答案】(1)主要原因: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航海知识的进步、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封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两汉与其他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共同需要、统治者重视。举例:
第一种:汉代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与罗马帝国建立联系。第二种:西汉初年与匈奴通过“和亲”政策取得暂时的和平局面。(2)特点:通过文明不间断地交流形成并扩展;以中华文化为主导;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外交圈的范围不断扩大;外交过程具有不平等性;外交圈的实质是一个中外关系网络。(3
)认识: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铸就了睦邻友好的优秀传统:对外交往中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必须要坚持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等等。(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均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原因类、特点类题。时空是两汉(中国)。原因:据材料一“由于这两个强大国家经济的繁荣和兴盛,彼此间
需要加强交往和联系”可得出“两汉与其他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共同需要、统治者重视”;“伴随着季候风认识的发现和传播,推动了汉代海上交通的发展”可得出“航海知识的进步、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汉武帝时期,开辟了印度半岛以东的航线”可得
出“丝绸之路的开通”。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类型:据材料一“第一、与当时的外国、而且现在仍为外国的国家的外交”可得出“汉代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与罗马帝国建立联系”;“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外交”可得出“西汉初年与匈奴通过“和亲”政策
取得暂时的和平局面”;【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二“其文明连续的不间断地发展,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与外交等多方面的建树”可得出“通过文明不间断地交流形成并扩展”;“这个地区深受
中国文化影响”可得出“以中华文化为主导”;“中国的外交关系也像中国社会一样,是等级制的和不平等的”可得出“外交过程具有不平等性”;“在东亚形成一个大致相当于欧洲国际秩序的中外关系网络”可得出“外交圈的实质是一个中外关系
网络”;据所学知识可知,“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外交圈的范围不断扩大”。【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铸就了睦邻友好的优秀传统:对外交往中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必须要坚持对外开放,兼收并
蓄”。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
人口的1/8。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
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答案】(1)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中原汉人
友量南迁: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2)促进南方开发,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推动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为隋唐统一与繁荣奠定集础;促进中华文明的丰富发展;有利于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
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一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可知,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中原汉人大量南迁;根据材料二“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得出迁徙规模大;根据材料二“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得出参与人
口多。【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重要意义:根据材料二“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得出推动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二“它也对社会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结合所学可知,魏
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促进南方开发,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为隋唐统一与繁荣奠定集础,促进中华文明的丰富发展,有利于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宋变革”是历史学界广泛讨论的问题,有学者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对唐宋社会变革的观点:一、
唐宋之际确实发生了一场较为深刻的社会变革。由唐中叶开始的社会发展变化,到宋代几乎完全定型,呈现出不同于过去的社会新面貌。二、唐宋社会变革不是一种社会制度取代另一种社会制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它不是
以突变的形式出现,而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渐进过程。三、唐宋社会变革前㕉经历了两三百年之久,大致开始于中唐前后,基本完成于北宋前期,可简要地表述为唐宋之际。𣇉、这场社会变革的性质无疑属于封建社会内部的变
革,并标志着宋代进入了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的展的新阶段。——摘编自张邦炜何玉红刁培俊《两宋历史的多角度探讨——访张邦炜教授》从材料中选取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论题:唐宋之际社会诸多方
面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革,呈现出新面貌。论述:经济上,随着唐中期两税法的推行,政府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宋代不抑兼并,土地私有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民与地主通过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人身束缚,商业
上,宋代坊市制和时间限制被打破,纸币出现,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娱乐功能大大增强。政治上,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人政坛,不少人官居福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社会上,门第观念淡化,出现“取士不
问家世,婚姻不问阅阅”的社会风尚。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文化上,程朱理学形成,儒学得到复兴,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市民阶层的发展,以宋词、
话本为代表的文学世俗化趋势明显。由此可见,唐宋之际,政治了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发生了全方位的、整体性的新变化,这是封建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活跃引起了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领域的一系列变化,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
题,时空是唐宋之际的中国。论题:根据材料“唐宋之际确实发生了一场较为深刻的社会变革。由唐中叶开始的社会发展变化,到宋代几乎完全定型,呈现出不同于过去的社会新面貌。”可提出论题:唐宋之际社会诸多方面发生了
较为深刻的变革,呈现出新面貌。论述: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结合具体史实,论证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如:经济上,随着唐中期两税法的推行,政府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宋代不抑兼并,土地私有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民与
地主通过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人身束缚。商业上,坊市制和时间限制被打破,纸币出现,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上,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步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社会
上,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社会风尚。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成为普遍现象。文化上,程朱理学形成,儒学得到复兴,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最后对论证进行总结,得出:总而言之,唐宋之际,政治了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发生了全方位的、整体性的新变化,这是封建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活跃引起了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领域的
一系列变化,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