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9-2020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共(19)页,171.5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6808b131ca2a42ddb14924e9c70672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考试七年级生物试题注意事项:1.全卷选择题80分,非选择题20分,满分共100分,测试时间60分钟。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的位置上。所有题目必须在规定的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一、
单项选择题(本题有32小题,每小题2.5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要求。)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A.花瓣B.珊瑚C.生石花D.电脑病毒【答案】C【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区别生物和非生物,可结合生物的六大特
征来分析。【详解】生物具有以下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够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⑥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花瓣、珊瑚、电脑病毒都不具备上述任何一个特征,因此不属
于生物;生石花具有生长繁殖、需要营养等特征,属于生物。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的特征。解答时可以从生物的特征方面来切入。2.下列各项中,哪一项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枯叶蝶停在树干上,像一片枯叶B.森林附近地区降雨较多C.植树造林,可减少水土流失D.万物生长
靠太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枯叶蝶停在树干上,像一片枯叶,不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故该选项符合题意;森林附近地区降雨较多,是森林的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的湿度,使降水增多,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植树造林,森林的根系可以牢牢地抓住土壤,减少水土流失,2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万物生长靠太阳,体现了非生物因素阳光对生物的影响,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生物圈B.热带雨林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生物圈二号【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详解】A.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
A正确。B.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其主要特点是动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
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中生活着大量的绿色植物,它可以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但能转化太阳能而形成各种各样的有机物,而且靠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维系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净化了环境,使人类不断地获得新鲜
空气,因此,生物学家曾说,“森林是地球之肺”,它存在于生物圈中,所以不是最大的生态系统,B错误。C.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要少得多,群落的结构也不如前者复杂,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因此,种群和群落的结构
也常常发生剧烈变化,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高大乔木的生长需要较多的水,由于降雨稀少,乔木非常少见,那里的动物与草原上的生活相适应,大多数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草原上啮齿目动
物特别多,它们几乎都过着地下穴居的生活,和瞪羚、黄羊、高鼻羚羊、跳鼠、狐等善于奔跑的动物,都生活在草原上.它存在于生物圈中,所以不是最大的生态系统,C错误。D.“生物圈2号”建造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其命名是把地球视为“生物圈五号”而言的。“生物圈2号”是一个人工建造的模拟地球生态环境的全封闭
的实验场,也有人把它称为“微型地球”,或“火星殖民地原型”。这个占地1.3万平方米,8层楼高的的圆顶形密封钢架结构玻璃建筑物,是人们花费了近2亿美元和9年时3间建造起来的,它存在于生物圈中,所以不是最大的生态系统,D错误。【点睛】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
统。4.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下列哪项工作不是调查时应该做的()A.确定调查目的和对象B.选取样本抽样抽查C.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D.整理分析调查结果【答案】B【解析】【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对森林资源进行
清查、人口普查等都是调查;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一。【详解】调查是科学探究
常用的方法之一,人口普查是调查;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
统一。A确定调查目的和对象,C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D整理分析调查结果都是调查时应该做的,B选取样本抽样抽查不是调查时应该做的。故选:B。【点睛】理解掌握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5.在“藻类→草食鱼→肉食鱼→鲨鱼”食物链中,如果水质被有毒物质汞污染,那么体内汞含量最
多的生物是A.藻类B.草食鱼C.肉食鱼D.鲨鱼【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营养级越高生物(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富集),据此在“藻类→草食鱼→肉食鱼→鲨鱼”食物链中,如果水质被有毒物质汞污染,那么体内汞含量最多的生物是鲨鱼,最少的是藻类。考点: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6.以下不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是()4A.草履虫B.冠状病毒C.酵母菌D.向日葵【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在五类生
物中,植物、动物、细菌、真菌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只有病毒不是由细胞构成的进行解答。【详解】A.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故A不符合题意。B.冠状病毒属于病毒,病毒不是由细胞构成的,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的,故B符合题意。C.
酵母菌属于真菌,真菌是由细胞构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D.向日葵属于植物,植物是由细胞构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理解掌握生物的分类及类群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7.当目镜上标有10×,而物镜上标有10×时,
所被观察的物体被放大()A.10倍B.20倍C.100倍D.200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故这台显微镜能够放大100倍,即被观察的物体被放大100倍。考点:本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8.影
响水稻生长的非生物因素()A.水稻田间的杂草B.管理水稻的农民C.阳光D.水稻的害虫【答案】C【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了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详解】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
、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5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水稻田间的杂草、管理水稻的农民、水稻的害虫等属于影响水稻生活的生物因素;水稻进行光合作用需要阳光,阳光属于非生物因素。故选C。【点睛】理解掌握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9.下列构成食物链的是()A.阳光→草→羊→狼B.水稻→昆虫→青蛙C.狐→兔→草D.鹰→蛇→鼠【答案】B【解析】【分析】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食物链的正确写法:生产者开头,箭头指向消费者,不能有
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据此解答。【详解】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绿色植物)箭头指向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据此可判断:A、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不包括
非生物部分,错误。B、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正确。C、狐是动物属于消费者,食物链的起点不是生产者,且箭头指向不对,错误。D、没有生产者,也不符合吃与被吃的关系,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的理解,考查学生书写食物
链的能力。属于基础题。10.温暖多雨的三、四月是野生毒蘑菇——白毒伞生长的季节,下过雨的草丛中、树林里随处可见它的踪影。白毒伞在生态系统中属于()A.分解者B.消费者C.生产者D.劳动者【答案】A【解析】【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
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6(2)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绿色植物。(3)消费者主要是
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4)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详解】白毒伞是真菌靠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活,因此白毒伞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成分的作用。11.下列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属于实验法的是()A.使用望远镜观察野生天鹅的取食和孵卵B.使用
监控设备来直播大熊猫的分娩过程C.通过和黑猩猩交朋友来观察研究其行为D.利用特定的装置来研究蚂蚁之间的通讯【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法的概念和观察法的区别解答。【详解】使用望远镜观察野生天鹅的取食和孵卵属于观察法,未施加一定程度的外界影响,A错误。使用监
控设备来直播大熊猫的分娩过程属于观察法,未施加一定程度的外界影响,B错误。通过和黑猩猩交朋友来观察研究其行为属于观察法,未施加一定程度的外界影响,C错误。利用特定的装置来研究蚂蚁之间的通讯属于实验法,施
加一定程度的外界影响了,D正确。故选D。12.阳春三月,樱花、桃花、梨花等竞相绽放,人们难以区分。要辨别这些花的种类,下列未运用的科学方法是A.观察B.比较C.生物分类D.对照实验【答案】D【解析】要辨别这些花的种类,可采用观察法,明
确花的颜色,花瓣、萼片、雄蕊,雌蕊的数目等,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从而进行分类。可见该过程没有用是实验法。13.2011年,科学家在火星上首次发现有流动水的痕迹,并推测“火星可能存在生命”。以下有一条概述
,7可作为支持该推出的理论证据。请找出()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生物能进行呼吸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答案】A【解析】生物是指具有生命的物体,生物之所以区别于非生物是因为它具有非生物不具有的基本特征。生物的
特征主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011年,科学家在
火星上首次发现有流动水的痕迹,并推测“火星可能存在生命”。由于水是生物生活所必需的营养,因此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可作为支持该推出的理论证据。14.为配合垃圾分类工作,清华附中对每天产生垃圾的种类和数量进行摸底,
采用的科学方法是()A.推测法B.调查法C.比较法D.模型制作【答案】B【解析】【分析】推测是根据已知的事物,通过思维活动,对未知事物的真相提出一定的看法。比较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联系的某种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模型制作是按照一定比例,制作生
物的模型,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详解】推测是根据已知的事物,通过思维活动,对未知事物的真相提出一定的看法,比较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联系的某种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模型制作是按照一定比例,制作生物的模型
,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为配合垃圾分类工作,清华附中对每天产生垃圾的种类和数量进行摸底,采用的科学方法是调查法。故选B。【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15.生长在自然条件下的一棵木棉,影响它生存的生态因素
是()A.生物因素B.阳光、温度、水C.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D.非生物因素8【答案】C【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的是影响棉花生存的生态因素.解答时可以从环境特点和生物的关系方面来切入。【详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
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因此影响棉花生存的生态因素是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和棉田中的动物、杂草以及其它棉花等生物因素。故选C。【点睛】
理解掌握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16.在海洋深处,生存的植物种类非常少甚至没有,影响植物在此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空气B.阳光C.温度D.水【答案】B【解析】【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
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详解】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由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深处几乎没有光线,因此在海洋深处,生存的植物种类非常少甚至没有,影响植物在此分
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故选B。17.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B.雨露滋润禾苗壮C.草盛豆苗稀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答案】C【解析】【分析】环境中影
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9【详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表明
生物能影响环境,A错误。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B错误。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因素草对生物豆苗的影响,草与豆苗,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C正确。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错误。18.下表为某同
学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位置鼠妇光照温度湿度纸盒左边侧20只明亮15℃适宜纸盒右边侧20只阴暗30℃适宜A.左右两侧鼠妇的数量可以不同B.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
C.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D.左右两侧的湿度可以不同【答案】C【解析】【分析】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要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温度对鼠妇生
活的影响”这一实验过程中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温度,除温度不同外,其它条件如鼠妇的数量、湿度、光照等都相同。【详解】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一实验过程中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温度,除温度不同外,其它条件如鼠妇的数量、湿度、光照等都相同,因此对其修改
正确的是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故选C【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要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1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10B.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C.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D.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答案】A【解析】【分析】(1)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
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2)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
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详解】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
,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因此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不可以随意开发利用,A错误。B.“地球之肾”主要是指湿地生态系统,包括多种类型,珊瑚礁、
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都属于湿地,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湿地与
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B正确。C.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所以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C正确。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
和食物网流动的,D正确。【点睛】在一个生态系统中20.如图有几条食物链()11A.1B.2C.3D.4【答案】A【解析】【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
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详解】图中①树是生产者、②虫子和③食虫鸟是消费者,④是分解者。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不包括分解者,因此图中食物链是①树→②虫子→③食虫鸟。因此图
中只有一条食物链。故选:A。【点睛】理解掌握食物链的概念及书写形式是解题的关键。21.某小组将调查到的生物进行了分类,他们将鲫鱼、金鱼、水草、荷花、鸭子、蟹等生物归为一类,而将松、柏、蝇、玫瑰、麻雀归为一类。他们归类的依据是()A.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B.按
照生物的用途C.按照生物的数量D.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分类的依据很多,根据具体的例子灵活分类即可解题。【详解】由题中的叙述可知,鲫鱼、金鱼、水草、荷花、水鸭、蟹等生物都生活在水中,而松、柏、蝇、玫瑰、麻雀等生物都生活在陆地
上,可见它们的分类依据是生物的生活环境的不同。故选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生物的分类及分类单位。22.收看新闻联播时,首先看到转动的地球呈现绿、白、蓝三种色彩,它们分别是生物圈的A.岩石圈、大气圈、水圈B.大气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D.水圈、大气圈、岩石圈12【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
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详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绿色是地球上的植物
颜色,代表岩石圈,蓝色是海水的颜色,代表水圈,白色是大气在阳光下的白茫茫,代表大气圈。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圈的范围。掌握生物圈的范围是解题的关键。23.如图是显微镜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有放大作用的是()
A.①和②B.③和④C.①和③D.②和④【答案】C【解析】图中①是目镜,②是粗准焦螺旋,③是物镜,④是反光镜,显微镜放大的倍数是目镜和物镜的乘积,所以在图中与观察物像的放大倍数有关的结构是①目镜和③物镜,C正确。24.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如室内光线过弱,应()A.放大光圈,用平面镜B.放
大光圈,用凹面镜C.缩小光圈,用平面镜D.缩小光圈,用凹面镜【答案】B【解析】13【分析】反光镜有两个面:平面镜和凹面镜,需要较强光时用凹面镜反光,光线较弱时使用凹面镜,据此解答。【详解】显微镜的反光镜有两个面,一个是平面镜只能反光,不能聚光,一个是凹面镜既能反光又能聚光,使用显微镜
进行观察时光线较弱时使用较大的光圈和反光镜的凹面镜聚光,光线较强时使用较小的光圈和反光镜的平面镜反光。故选:B。【点睛】掌握学生使用显微镜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是解题的关键。25.下列关于显微镜的使用,叙述错误的是()
A.对光时,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B.在玻片上写的字母“p”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字母“b”C.显微镜放大50倍看到的细胞比放大200倍看到的细胞小而多D.观察时欲将视野左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应向左上方
移动玻片标本【答案】B【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成放大的、倒立的物像。视野中装片移动的方法:由于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立的像(相当于将物体水平旋转180后的图像),所以物像移动的方向与玻片标本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可以理解为:若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则物像位于哪一方,玻片标本就移向
哪一方。【详解】A.对光时要用低倍的物镜和较大光圈来对光,A正确。B.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所以载玻片上写的是字母p,则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d”,B错误。C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最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最多。显微镜放大50倍看到的细胞比放大200倍看到的细胞小而多,C正确。D.显微镜呈倒像,标本移动的
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观察时欲将视野左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应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D正确。【点睛】熟练掌握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及注意事项,显微镜的镜头及其放大倍数识记能力,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及应用是解题的关键。26.下面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的是()A.一个池塘B.一片水稻C.一群鸽
子D.一堆蘑菇14【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详解】A.一块池塘即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
因此属于生态系统,A符合题意。B.一片水稻,只是部分生产者,没有消费者、分解者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C.一群鸽子,只是部分消费者,没有生产者、分解者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
D一堆蘑菇,只有部分分解者,没有生产者、消费者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点睛】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27.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甲、乙、丙三者中能量最多的是乙.这些生物构成了一条食
物链,正确的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甲→丙→乙【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中数量从
多到少依次是乙、丙、甲,因此,“这些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正确的是乙→丙→甲。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28.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是()15A.人B.绿色植物C.高楼大厦D.动物【答案】A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地球上全部的生物及其环境,生态系统有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类。【详解】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
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重要支配作用,植物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城市生态系统由少量的植物(生产者),人、少量的动物(消费者),分解者以及生活环境组成。需要从外部购进大量的食物,可见A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掌
握生态系统的类型,重点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即可作答。29.读清代诗人袁枚的优美诗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体会到其中包含的生物特征是A.生物能进行呼吸B.生物有变异的特性C.生物都能繁殖D.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答案】C【解析】生物具有以下特
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有遗传变异的特性。诗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体会到其中
包含的生物特征是生物都能繁殖,C正确。30.“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适于播种和移栽植物,这说明()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影响环境C.生物适应环境D.环境适应生物【答案】A【解析】【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
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16【详解】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中国明代介绍栽培植物的著作《群芳谱》中有记载:“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适于播种与移栽植物,这体现了非
生物因素水分对生物的影响,即环境影响生物。故选A。【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31.“蝗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捕食关系,但不构成食物链,根本原因是A.无生产者B.无分解者C.无能量流动动D.无物质循环【答案】A【解析】“蝗螂捕蝉,黄雀
在后”描述的是螳螂、蝉和黄雀之间的捕食关系,这三者都是消费者,食物链应该包括生产者,故不能构成食物链。故选A。32.显微镜下观察到洋葱根尖不同分裂阶段的细胞后,要使看到的物像更清晰,可略微转动()A.反光镜B.遮光器C.细准焦螺旋D.粗准焦螺旋【答案】C【解析】【分析】
使用高倍镜观察切片时,通过转动粗准焦螺旋已找到物像,要使观察到的物像更清晰,应该再调节细准焦螺旋。【详解】反光镜一般是在对光时使用,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之分,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反光镜只能调节光线的强弱,故此A选项错误。转动转换器的作用是调换物镜,使物镜对准通光孔,
而不是使观察到的物像更清晰,如果此时转动转换器,放大倍数发生变化,物像大小也随之改变,可能影响观察,故B选项错误。观察过程中如果已找到物像,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这样会使观察到的物像更清晰,故C选项正确。在使用高倍镜观察切片时,如果已找到物像,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就可能
看不到物像了,故D选项错误。【点睛】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每空2分,共20分)1733.在探究光照会不会影响鼠妇的生活时,请
据实验回答:提出问题:_____?作出假设:光会(或不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制订计划:以_____为变量,设计_____实验(光照与黑暗)。实施计划:做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得出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
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表达和交流。注意事项:不能只用一只鼠妇做实验,是因为_____。要进行重复实验,最后的统计结果要取多次测得结果的_____值。【答案】(1).光照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2).光(照)(3).对照(4).存在偶然性(5).平均值【解析】【分析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详解】提出问题:通过捕捉鼠妇
时,仔细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可知,鼠妇大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根据鼠妇的生活环境,可知鼠妇喜欢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于是可提出问题: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制定计划:本小题设计的是一组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
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本探究实验是以光照为实验变量,来设计的一组对照实验。注意事项:如果只用一只鼠妇做实验,那么实验误差非常大,很容易出现偶然性,因此,应该用十只鼠妇来做实验。为了减小
实验的误差,要多次重复实验,最后的统计结果应该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点睛】理解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过程和单一变量原则及对照原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34.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18(1)从生态系统的成
分看,草属于_____,兔、鼠、鹰等动物属于_____。(2)该图共有_____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构成_____。(3)如果该环境中鹰大量减少,短时间内蛇的数量将会_____。【答案】(1).生产者(2).消费者(3).5(
4).食物网(5).增加【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人和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2)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
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详解】(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
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因此在此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生产者,兔、鼠、鹰属于消费者。(2)食物链的数法是:从生产者开始,沿着箭头走到最高消费者(也就
是说再往后没有箭头了为止),逐条逐条的数,看有多少种走法(注意最高消费者不一定是一个)。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题中的食物链有:①草→兔→鹰;②草→兔→狐;③草→鼠→狐;④草→鼠→鹰;⑤草→鼠→蛇→鹰;共5条。食物链彼此交错,
形成的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3)由食物链草→鼠→蛇→鹰可知,鹰吃蛇,若该环境中鹰大量减少,蛇会因失去天敌的控制而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增加。19【点睛】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功能,食物链的概念及书写形式,生态系统具有一
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等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