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重庆市万州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docx,共(6)页,354.442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4fd2ea065d33dffdeefbcf85291524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万州二中高2020级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命题人:程红审题人:肖昌斌(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23个小题,一共46分。1.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现了男女合葬墓。其中1号墓,男性遗体放于墓穴正中,女性则在正穴扩出的一个小长方坑中。1、13、3
5号三座墓,随葬品的放置多数偏于男性一侧。由此反映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处于A.母系氏族社会研究B.奴隶制社会C.父系氏族社会D.早期国家形成时期2.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
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A.青铜铸造技术成熟B.形成礼乐制度C.氏族制度不复存在D.出现早期国家3.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古汉字中包含着丰富的社
会历史信息。下列甲骨文反映出的有关商朝政治状况的信息是A.商朝社会阶级压迫非常残酷B.商朝统治者很迷信C.商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商王权威大大超越了夏王4.商代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下图所示青铜器图纹可以反映商代商代青铜器父癸鼎上的蚕纹
A.冶铁业的进步B.甲骨文的成熟C.兴起了棉纺织业D.已经有了养蚕业5.全球华人都重视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这是因为A.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B.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C.孝宗敬祖的中华传统D.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6.下图为2014年2月发行的报纸,与其命名直接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A
.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宗法制7.阅读“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下图)图中的空白方框中应该填写A.天子B.诸侯C.士D.卿8.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出
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B.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C.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D.百家争鸣,各国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观念9.战国时期,士人“择木而栖”现
象非常普遍,卫国人商鞅先后在魏国、秦国任要职;齐国人邹衍成为燕昭王之师;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这种A.强化了“家国一体”的观念B.推动了百家争鸣的深入开展C.促进了诸侯国之间和平交往D.反映君主专制体制弊端严重
10.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政治制度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这一主张的核心思想是A.天下共主,众星捧月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大兴教化,圣贤治国D.分化事权,加强监督1
1.记听课笔记是历史学习的好习惯,小张在笔记本中记录了以下关键词:城门立木取信、建立县制、奖励军功等。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要内容是A.齐桓公首霸B.商鞅变法C.郡县制确立D.百家争鸣12.2002年6月,湖南省龙山县里耶战国——秦代古城一号井
出土的器物具有秦文化因素,也有强烈的楚文化特点,兵器中略见巴蜀文化的风格。这表明A.此现象出现于战国初期B.湖南在战国时已被秦国征服C.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D.楚文化仍是湖南地区的主要文化13.下列史料来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其中划线部分A.记录了秦朝
焚书事件B.批判了秦朝焚书的暴行C.为秦朝焚书进行辩护D.分析了秦朝焚书的影响14.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官员职能奉常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典客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皇室事务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少府皇室财政A.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
B.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15.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是指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B.焚书坑儒C.修筑长城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6.司马迁在《史记》设有《平准书》,主要记述“货
”的问题。班固在《汉书》中将之改为《食货志》,将“食”、“货”并提,认为“二者,生民之本”。此后,“食货”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代名词。这反映了两汉时期A.确立重农抑商政策B.史书体例得以创新C.封建经济初步发展D.经济学派成为显学17.如图是汉朝前往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主要交通线。当时这条交通线运
输最多的商品是A.白酒B.丝绸C.马匹D.瓷器18.如图是一副古代山东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刺史制B.分封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19.张仲景在《伤寒杂病沦》中谈道:“余宗族素多”遭受疾病“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对他触动很
大,由此他博采众长。立志拯救生灵干涂炭。这说明张仲景A.继承了道家回归自然的健康理念B.深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C.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必亡融为一体D.深受古代宗法制度的影响20.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A.经济重心南移B.农业生
产恢复C.民族交融加强D.社会分工扩大21.《三国志》关于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县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见下表,这说明《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奉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毛玠传》“奉天子以令不臣”《三国志诸葛亮传》“
挟天子以令诸侯”A.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B.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史实记载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D.史料包含了记录者自身的立场情感22.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
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赋税制度B.推行汉化政策C.加强集权D.整顿吏治23.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
代A.人们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迷信的思想D.重农抑商政策二、材料题,共54分。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
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选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
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材料二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
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
国为政之道》(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12分)2
5.秦自商鞅变法逐渐形成了小家庭制度,在中国古代家庭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摘自《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秦自商鞅变法后,确立了最小型
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而且,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上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的最基本形态。不仅劳动者,即在官僚、富庶人家亦普遍建立起个体小家庭。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其成员间亲属关系而论,多是以一对夫妻为核心,及其未成年或虽已成
年而未婚子女;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其对家庭制度发展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后秦国小家庭结构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
家庭制度形成的时代背景。(1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大概从公元200年到500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
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在中国的北方,大量的北方族群迁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材料二江南……自义
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摘自《宋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
学,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并分析江南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