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青岛市68中2021届高三11月期中考试检测生物试卷 【精准解析】.doc,共(25)页,1.289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4f8b2eefa38d8017e2eb9719fd7b48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青岛68中2020-2021学年度11月期中检测高三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人体血浆中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正常情况下血浆蛋白不能穿过毛细血管壁,因此组织液中不含蛋白质B.血浆中Ca2+含量过高,将导致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易产生抽搐现象C.血浆中的葡萄糖和K
+主要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红细胞D.HCO3-、HPO42-等离子与维持血浆的pH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的成分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渗透压。【详解】A、组织
液中含少量蛋白质,A错误;B、血浆中Ca2+含量过低会引起抽搐,B错误;C、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红细胞,C错误;D、HCO3-、HPO42-等离子与维持血浆的pH有关,可以维持pH的稳定,D正确
。故选D。2.内环境稳态是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实现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体内大多数激素的分泌受神经系统的控制,某些激素也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B.皮肤内的毛细血管、汗腺等与调节体温有直接关系C.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产生
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神经元由轴突和树突两部分构成,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
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可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详解】A、由上述分析可知,体内大多数激素的分泌受神经系统的控制,某些激素也能影响神经系统的
功能,A正确;B、汗腺和血管能够调节体温,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和排出的汗液增多,毛细血管舒张,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所以皮肤内的毛细血管、汗腺等与调节体温
有直接关系,B正确;C、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淋巴因子是T淋巴细胞分泌的,抗体是浆细胞分泌的,而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细胞分泌,C正确;D、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突起又分为轴突和树突,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D错误。故选D。3.在寒冷的冬天
,很多人选择晨跑来锻炼身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晨跑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细胞的有氧呼吸B.晨跑过程中血糖浓度降低,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C.晨跑者疲劳时还能坚持跑完,控制该行为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D.晨跑结束后,通过体液调
节可使呼吸、心率立即恢复正常【答案】A【解析】【分析】1、晨跑途中血糖大量消耗,但机体通过调节机制,胰岛A细胞细胞分泌的胰岛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血糖能快速达到补充。2、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进行运输相应的物质,发挥作用的速度较慢,持续时间
长。【详解】A、晨跑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细胞的有氧呼吸,A正确;B、胰岛B细胞不能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B错误;C、晨跑者疲劳时还能坚持跑完,这是在高级中枢控制下的行为,其中枢在大脑皮层,C错误;D、由于体液免疫发挥作用的时间比较慢,所以晨跑结束后,呼吸和心跳不会立即
恢复正常,D错误。故选A。4.抗利尿激素(ADH)也称为血管升压素,该激素可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ADH能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从而导致血压升高B.ADH由垂体合成并释放,通过血液运
输到靶细胞C.ADH通过增加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促进水的重吸收D.水分子逆相对含量梯度从A侧运输到B侧【答案】C【解析】【分析】水平衡的调节:1、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
重吸收作用增强。2、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详解】A、ADH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
血浆渗透压降低,A错误;B、ADH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垂体释放,通过体液运输至全身各处细胞,只作用于靶细胞,B错误;C、从图中看出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促进含有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向细胞膜运输,增加了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促进水的重吸收,C正确;
D、水分子从A侧到B侧是通过通道蛋白进行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进行,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水平衡调节相关问题,难点是C选项中分析图中ADH发挥作用的机理。5.大脑海马体某些区域在受到重复刺激后
可产生一种持续增强的突触效应,称为长时程增强作用,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长时程增强作用的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B.谷氨酸是一种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释放C.谷氨酸的释放实现了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D.N受体与A受体既可以识别谷氨酸,又可以运输离子
【答案】A【解析】【分析】长时程增强作用的作用机理:当突触前膜接受到刺激后,通过囊泡释放谷氨酸至突触间隙,谷氨酸与突触后膜的N受体结合后,通过一系列的反应使精氨酸生成NO,而NO作用于突触前膜的囊泡时期释放更多的递质,增强该反应;谷氨酸与突触后膜
的A受体后,促进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详解】A、由于该过程是一个持续增强的突触效应,所以调节机制是正反馈,NO作用于突触前膜的囊泡,使突触小体释放更多的递质,增强该反应,A错误;B、谷氨酸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囊泡,是一种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释放,B正确;C、谷氨
酸的释放实现了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C正确;D、从图中看出N受体与A受体既可以识别谷氨酸,又可以运输离子,N受体运输钙离子,A受体运输钠离子,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易错点是A选项中,需要结合题干分析出这是个增强反应的过程,属于正反馈,同时结合图中调节
过程进行解答。6.剥离枪乌贼巨大神经,分别浸在不同浓度的盐水中,给予同等强度刺激,测得膜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三组实验中,100%生理盐水组为对照组B.外界溶液Na+浓度下降,动作电位幅度下降C.外界溶液Na+浓度下降,神经的静息电位升高D.外界溶液N
a+浓度下降,兴奋的传导速度可能减慢【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解】A、三组实验中,100%生理盐水组为对照组,A正确;B、动作电位的形成是Na+内流引起,所以外界溶液
Na+浓度下降,内流Na+减少,导致动作电位减小,幅度下降,B正确;C、神经的静息电位是由于K+外流引起,与Na+的浓度无关,C错误;D、外界溶液Na+浓度下降,动作电位减小,对邻近的未兴奋部位刺激减弱,形成局部电流的可能性降低,因此兴奋的传导速度可能减慢,D正确。故选C。【点睛
】本题重点是分析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进行答题。7.2019年初,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剑锋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发烧在机体清除病原体感染中的主要作用及其机制做出了全新阐述。研究发现当机体温度达到高热(38.5℃)及以上水平时,热
刺激会促使免疫细胞中的热休克蛋白90表达并转移到细胞膜上,该蛋白质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后会加速免疫细胞“运动”到感染部位发挥作用。该发现让人们对发热的作用及退热药的使用有了新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热休克蛋白90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并使免
疫细胞做出应答,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B.退热药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发挥作用C.该研究提示我们,在病人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让病人体温维持在38.5℃以上一段时间,然后再吃退烧药D.机体清除
外来病原体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细胞间直接接触(如精卵结合)、化学物质的传递(如激素的调节)和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的作用:①大脑皮层:调节机
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②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下丘脑:调节体温、水分和血糖平衡等;④脑干:维持呼吸等;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人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等。防卫是指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监控和清除是指机体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自身癌变细胞的能力。【详
解】A、热刺激会促使免疫细胞中的热休克蛋白90表达并转移到细胞膜上,该蛋白质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后会加速免疫细胞“运动”到感染部位发挥作用。热休克蛋白90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并使免疫细胞做出应答,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A正确。B、下丘脑调节体温、水分和血糖平衡等,因此退热药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发挥作用,B正确。C、由题干信息可知,在病人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让病人体温维持在38.5℃以上一段时间,然后再吃退烧,C正确。D、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是指机体清除体内衰老、死
亡或损伤的自身癌变细胞的能力,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免疫系统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分析题干提炼有效信息是解题关键。8.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
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B.缺氧时间是本实验的自变量,而刺
激时长属于无关变量C.缺氧处理20min时给细胞25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能记录到神经冲动D.缺氧时细胞内ATP逐渐减少影响跨膜转运离子,进而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答案】C【解析】【分析】静息电位是指细胞膜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
差。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详解】A、静息电位是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A正确;B、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
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缺氧时间是本实验的自变量,而刺激时长属于无关变量,B正确;C、缺氧处理20min时阈强度为35pA左右,给细胞25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C错误;D、缺氧时细胞呼吸减弱,产生的ATP减少,影响
跨膜转运离子(需要能量),进而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D正确。故选C。9.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需要在光的刺激下才能合成,在单侧光的刺激下才能表现出向光性B.赤霉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尖,细胞分裂
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二者都可以促进植物生长C.某些植物出现只开花不结果的现象是由于体内生长素合成不足导致的D.生长素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这表现出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答案】D【解析】【分析】1、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
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2、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3、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
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详解】A、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A错误;B、赤霉素主要是在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中合成,细胞分裂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尖,B错误;C、B元素与花粉管的萌发有关,缺乏的话花粉管就
不能萌发,这样花粉粒中的精子就无法到达胚珠与卵细胞、极核进行受精,所以某些植物出现只开花不结果的现象可能是缺B,C错误;D、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D正确。故选D。10.用蒸馏水和适宜浓度的甲、乙两
种生长调节物质,分别对3组高矮、粗细等生理状况一致的杨树幼苗进行喷涂处理,2个月后的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处理植株测定结果叶片测定结果株高(cm)茎叶干重(g/株)单叶面积(cm2)叶绿素含量(mg/cm2)蒸馏水55.385.6108.41.05甲68.2119.5120.
61.12乙43.890.488.21.13A.物质甲、乙的生理作用相反B.物质乙在影响株高方面与赤霉素具有拮抗作用C.物质乙可提高单个叶片的叶绿素总量D.物质乙对植物光合作用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答案】B【解析】【分析】从表格中看出,施
用蒸馏水作为对照,施用甲后,株高、茎叶干重、单位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增加,施用乙后,株高、单位叶面积降低,而叶绿素含量升高,茎叶干重增加程度减小。【详解】A、物质甲和乙都可以促进叶绿素含量增加,茎叶干重增加,A错误;B、赤霉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
植株长高,但物质乙抑制了植物的长高,二者有拮抗作用,B正确;C、物质乙可提高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但不是单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C错误;D、从表格中的茎叶干重这个指标看出,物质甲的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
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需要从表格中去分析数据,在C选项中需要抓住单个叶片这个信息。11.科学家通过化学方法处理萌动的拟南芥种子可获得大量突变体,探明了野生型拟南芥中乙烯的作用途径,其简图如下。据图分析,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R蛋白分布于内质网膜
上,是乙烯的受体,同时调节酶T的活性B.E蛋白被剪切后的产物可进人细胞核影响基因的表达C.无乙烯与R蛋白结合时,酶T有活性,使E蛋白磷酸化D.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也能出现无乙烯生理反应【答案】D【解析】【分析】从图示可知,在
有乙烯的条件下,酶T与R蛋白结合,乙烯也与R蛋白结合,使得E蛋白被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影响基因表达,有乙烯生理反应。在无乙烯的条件下,酶T与R蛋白结合,E蛋白被磷酸化,无乙烯生理反应。【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
R蛋白可以和乙烯结合,也可以和酶结合,R蛋白分布于内质网膜上,是乙烯的受体,同时调节酶T的活性,A正确;B、在有乙烯的存在下,E蛋白被剪切后的产物可进人细胞核影响基因的表达,有乙烯生理反应,B正确;C、从图中可以看出,无乙烯与R蛋白结合时,酶T有活性,使E蛋白磷酸化,C正确;D、无
乙烯条件下,酶T与R蛋白结合,使得E蛋白磷酸化,出现无乙烯生理反应,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不会出现无乙烯生理反应,D错误。故选D。12.下图1是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2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根据图1可
知,若t0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t2时其为2NB.根据图1可知,在t1→t2时间内,该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C.根据图2可知,春节前后,深圳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D.根据图2可知,③和④依次代表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1:图示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
时间变化的曲线.t0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t0-t1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加快;t1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速
率减慢;t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分析图2:图示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
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所以①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性别比例、④是年龄组成。【详解】A、根据图1可知,若t1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2,则t2时种群数量为K,若t1时种群数量为
N,则t2时其为2N,A错误;B、根据图1可知,在t1→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该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B正确;C、春节前后,深圳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C错误;D、根据图2可知,③和④依次代表性别比
例和年龄组成,D错误。故选B。13.某兴趣小组研究放牧对草场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该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B.调查物种丰富度时,不能对采集到的数据取平均值C.过度放牧会导致群落结构改变,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
值D.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能保证高寒草甸不发生演替【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分析,所统计的三个年份中,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该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均呈下降趋势,A正确;调查物种丰富度时,由于是有一种算一种,不能有漏统漏记的情况,所以对统计数据不存在取平均
值,B正确;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场的草被过度采食,而草原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过度的采食必然导致生态系统中其他消费者的食物来源欠缺而逐渐减少,进而整个群落结构变得更为简单,最严重的后果是草场逐渐沙漠化,所以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即间接价值)逐渐降低,C正确
;群落演替的发生不是因为某一因素的介入而停止,所以即使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在高寒草甸的群落同样也会发生群落演替,只是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与原来有差别而已,D错误。14.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科研人员对某地高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先后引入以藻类为食
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经过一段时间,基本实现了“水清”、“景美”、“鱼肥”的治理目标。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由于藻类大量繁殖,该富营养化水体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B.引种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无机
盐,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C.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D.这一成功案例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生物成分(生
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气候、能源、无机物、有机物)。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
关系叫做食物网,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详解】A、由于藻类大量繁殖,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生产效率大大降低,A错误;B、引种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无机盐,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与藻
类同为生产者,种间竞争),B正确;C、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鱼可以被人吃),C正确;D、先后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生态系统的结构被调整,这一成功案例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
态恢复的重要手段,D正确。故选A。15.图为某鱼塘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J·m-2·a-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鲈鱼所占营养级为第五、第六营养级B.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8.9%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1J·m
-2·a-1D.该图只包含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答案】B【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2)特
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3)能量传递效率:10%-20%。【详解】A、该食物网中鲈鱼占据第四和第五营养级,A错误
;B、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840+1483)÷(3780+4200)=28.9%,B正确;C、太阳鱼同化的能量去向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由图可知,只知道同化量和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得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错误;D、该
图包含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错误。故选B。二、选择题:16.模型建构是研究生物学问题常用的方法。模型X→A→Y中,A代表结构,X代表物质,Y代表A接受X后的变化或产物。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A.若A表示人的红细胞,X表示葡萄糖,则Y表示酒精和二氧化碳B.若A表示T
淋巴细胞,X表示抗原,则Y表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C.若A表示垂体,Y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的变化,则X可能是甲状腺激素D.若A表示适宜光照下的叶肉细胞,X表示H218O,则Y中的葡萄糖含18O【答案】CD【解析】【分析】光合作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在这两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直接需要光的称为光反
应,第二阶段不需要光直接参加,是二氧化碳转变为糖的反过程称为暗反应。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反应的场所位于类囊体膜,暗反应的场所在叶绿体基质。光反应的发生需要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色素、酶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植物两大重要的代谢反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差值称为净光合
作用。【详解】A、人的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若A表示人的红细胞,X表示葡萄糖,则Y表示乳酸,A错误;B、若A表示T淋巴细胞,X表示抗原,则Y表示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B错误;C、甲状腺激素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若A表示垂体,Y表示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的变化,则X可能是甲状腺激素,C正确;D、光合作用的葡萄糖中的O来自C18O2,若A表示适宜光照下的叶肉细胞,X表示H218O,H218O经过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会产生C18O2,则Y中的葡萄糖含18O,D正确。故选CD。【点睛】本题较综合,考查物质的产生及
作用机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归纳整理的习惯。17.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达到的种群最大数量B.从种群“J”型曲线可看出,曲线底部种群数量增长缓慢,随后种群数量增长越来越快C.生态系统中
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一定是平衡的D.群落中的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答案】AC【解析】【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包括J型和S型。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详解
】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会在K值上下波动,A错误;B、J型曲线增长速率越来越大,增长率不变,B正确;C、正在发展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出量大于输出量,C错误;D、群落中的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
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如蜜蜂跳舞,D正确。故选AC。18.为探究适宜环境下,固定容积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滴于盖玻片边缘的多余的培养液要用滤纸吸掉,否
则引起计数结果偏大B.生长旺盛期的培养液下层比上层酵母菌数量多C.涂布平板法计数可用接种等量无菌水组做对照D.涂布平板法统计的酵母菌数目会比实际值略大【答案】BD【解析】【分析】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
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详解】A、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滴于盖玻片边缘的多余的培养液要用滤纸吸掉,否则导致边角处残留较多,会引起计数结果偏大,A正确;B、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因此生长旺盛期
的培养液上层比下层酵母菌数量多,B错误;C、涂布平板法计数可用接种等量无菌水组做对照,以便排除其他因素造成的影响,C正确;D、由于酵母菌会相互重叠,因此涂布平板法统计的酵母菌数目会比实际值略小,D错误。故选B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相关实验。19.下列关于植物生长
调节剂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叙述,不符合实际的是()A.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促进其成熟B.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芹菜植株,可以明显提高其产量C.青鲜素可用于延长马铃薯、大蒜等贮藏期,其残留会损害人体健康D.水稻开花时若未能完成
正常受粉,可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以减少损失【答案】D【解析】【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
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4.脱落酸在根冠和菱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
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详解】A、乙烯利可促进果实成熟,A正确;B、赤霉素能促进植株长高,因此用一
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芹菜植株,使植株增高,可以明显提高其产量,B正确;C、青鲜素可用于延长马铃薯、大蒜等贮藏期,由于是人工合成的化工产品,其残留可能会损害人体健康,C正确;D、水稻是需要其种子的农作物,没有正常授粉就没有种子,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不能减少损失,D错误。故选D。20.
研究发现T细胞表面的PD-1和癌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后,T细胞的活性会受到抑制,使其无法识别癌细胞,导致癌细胞的免疫逃逸。来那度胺是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临床用于肿瘤的治疗。研究人员利用HepG2细胞(一种肝癌细胞)对来那度胺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相关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HepG2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可能受到损伤,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B.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机体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发挥免疫防卫功能C.HepG2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其细胞中可能发生多个基因突变D.来那度胺可能减少了PD-1
和PD-L1的结合进而增强了T细胞的活性【答案】ACD【解析】【分析】HepG2细胞是一种肝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该细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机体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发挥免疫监控和清除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癌细
胞表面抗原表达量降低,无法被免疫细胞识别,从而实现免疫逃逸。【详解】A、HepG2细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A正确;B、体内出现癌细胞时,机体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发挥免疫监控和清除作用,B错误;C、HepG2细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多个基因突
变,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扩散,C正确;D、根据题干信息“T细胞表面的PD-1和癌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后,T细胞的活性会受到抑制”,来那度胺是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所以可能减少了PD-1和PD-L1的结合进而增强了T细胞的活性,D正确。故选AC
D。三、非选择题:21.UCP1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种H+转运蛋白,能消除线粒体内膜两侧的H+浓度梯度,使H+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较多转化为热能,UCP1基因主要在褐色脂肪组织中表达。人体长期暴露于冷环境下,可出现一系列的适应性反应,其中骨骼肌战栗程度和UCP1总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下
列问题。(1)在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_________以降低热量散失,此机制不足以维持体温恒定时,机体最初会通过________增加产热以补充热量的散失。(2)随着冷暴露时间的延长,骨骼肌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能够引起机体发生战栗的环境温度_______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3)UCP1转运H+的方式是_________。机体为适应寒冷环境,其产热途径发生的转变为_________。【答案】(1).汗腺分泌减少,皮肤毛细血管
收缩(2).骨骼肌战栗(3).减弱(4).降低(5).协助扩散(6).由骨骼肌战栗转变为褐色脂肪组织中脂肪的氧化分解【解析】【分析】从图中分析随着冷暴露时间的延长,骨骼肌的战栗程度降低,而UCP1的含量不断增加。在寒冷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机体通过皮
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骨骼肌和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量,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多,增强细胞代谢等过程维持体温恒定。【详解】(1)在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汗腺分泌减少,皮肤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散热;此机制不足以维持体温恒定时,机体最初会通过骨
骼肌战栗增加产热以补充热量的散失。(2)从图中看出,随着冷暴露时间的延长,冷暴露组骨骼肌电位幅度减小,说明进入细胞内的Na+减少,即骨骼肌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减弱,细胞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降低,能够引起机体发生战栗的
环境温度降低。(3)根据题干信息“UCP1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种H+转运蛋白,能消除线粒体内膜两侧的H+浓度梯度”,所以UCP1转运H+是从高浓度至低浓度运输,其方式是协助扩散;从图2看出,随着冷暴露天数的延长,UCP1的含量不断增加,而UCP1基因主要在褐色脂肪组织中表达,所以推测
为了适应寒冷环境,机体产热途径由骨骼肌战栗转变为褐色脂肪组织中脂肪的氧化分解。【点睛】本题重要信息“UCP1基因主要在褐色脂肪组织中表达”,说明随着冷暴露天数的延长,脂肪细胞在分解供能。22.图为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请回答:(1)图甲说明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图中的激素和递质的生理效应体现了细胞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2)由图甲可知:
神经末梢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能使T细胞活性下降,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3)图乙为过敏反应示意图。医学上进行脱敏治疗:将主要抗原物质制成一定浓度的浸出液,以注射、含服等方法输入病人体内,促使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达到免疫耐受。脱敏治疗的方法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图乙中抗体与正常人体内抗体的分布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神经-体液(激素)-免疫(2).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传递)(3).(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细胞)(4).淋巴因子分泌量减少,影响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5).特异性免疫(6).正常人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图乙中(过敏反应)的抗体吸附在(某些)上皮细胞的表面【解析】【分析】分析图甲可知,免疫细胞分泌免疫活性物质可受两
方面的信息分子调节,一是某种激素与免疫细胞的受体结合;二是神经递质与免疫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分析图乙可知,过敏反应中抗体由浆细胞分泌后,结合在某些细胞表面,当过敏原再次侵入机体内与这些吸附在细胞表面上的抗体
发生特异性结合,就会释放一些异常物质如组织胺等,从而引起过敏症状。【详解】(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图中的激素和递质通过与相应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发挥生理效应,这体现了细胞膜有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传递)的功能。(2)由图甲可知:神经末梢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
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细胞,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而浆细胞是由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B细胞的增殖分化需要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若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使T细胞活性下降,则淋巴因子分泌量减少,影响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进而引起机体生
成抗体的能力降低。(3)脱敏治疗:将主要抗原物质制成一定浓度的浸出液,以注射、含服等方法输入病人体内,促使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达到免疫耐受。因为抗体是体液免疫中产生的,而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因此脱敏治疗的方法属于特异性免疫。图乙中抗体与正
常人体内抗体的分布的区别是:正常人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图乙中(过敏反应)的抗体吸附在(某些)上皮细胞的表面。【点睛】体液免疫中的抗体和过敏反应中的抗体的比较:项目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不同点分布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
液吸附在皮肤、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和某些细胞的表面反应时机第一次接触到抗原第二次以上接触过敏原反应结果消灭抗原引发过敏反应作用对象抗原过敏原相同点都来源浆细胞,化学本质都属于蛋白质.23.科研人员在黑暗环境中培养水平放置的豌豆种子,获得图1所示豌豆幼苗,研究生长
素(IAA)对植物背地(向上)生长的影响。(1)豌豆幼苗中合成IAA的主要部位主要是幼苗的______________。(2)实验一:科研人员切取幼苗的AB段(上胚轴),分别提取P侧和D侧细胞的所有mRNA,与被IAA诱导表达的PsIAA基因的探针进行__________杂
交,目的是通过检测P侧和D侧PsIAA基因的_________水平,来检测_________。检测发现P侧的IAA浓度较高,推测该侧细胞的__________生长较快,导致上胚轴向上弯曲,表现出背地性。(3)实验二:科研人员将若干幼苗分为两组,每一组切取AB段
并纵剖为P侧和D侧两部分,将其中一组B端插入含有14C—IAA溶液的试管中,另一组A端插入,6h后分别测定两组不接触14C—IAA溶液一端的14C—IAA相对浓度,结果如图2。A端插入和B端插入结果相比较,说
明__________,并且_________侧运输能力较强。【答案】(1).幼嫩的芽、叶(2).核酸(或“DNA—RNA”)(3).转录(4).IAA(生长素)的含量(5).伸长(6).IAA(生长素)极性运输强于非极性运输
(7).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将生物学问题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相联系,着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对新知识的获取和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据图分析:感受光刺激和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豌豆幼苗尖端的芽和叶。实验一需要
认真阅读题干并获取信息,再结合题意作答;实验二需要认真观察图2,再结合实验步骤可得出结论:IAA(生长素)极性运输强于非极性运输,并且P侧运输能力较强。(1)豌豆幼苗中合成IAA的主要部位主要是幼苗的幼嫩的芽、叶。(2)根据题意,可利用基因探针和mRNA进行核酸分子杂交,以检测相
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如果有杂交现象,说明PsIAA基因已经转录,进而可以判断生长素的含量;生长素的作用机制是促进细胞的伸长。因此,P侧的IAA浓度较高,可推测该侧细胞的伸长生长较快。(3)AB段的A端为形态学上端,B端为形态学下端。分析实验结果可知,A端插入时,B端14C-
IAA浓度高于B端插入时A端的14C-IAA浓度,说明生长素极性运输强于非极性运输,单独对照A端插入的P侧和D侧的幼苗的14C-IAA浓度,可推知P侧的运输能力较强。24.生物兴趣小组对某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进行了调查,并绘制碳循环过程示意
图。回答相关问题:(1)物质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流动,据图分析,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_________。(2)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农作物通过过程①_________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固定在农作物体内。土壤碳库中的有机物由分解者通过过程②_________转变成无机物
重新被植物利用。(3)碳元素在大气碳库、植物碳库和土壤碳库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人类活动_________(填“加速”或“减缓”)了碳循环的进程。(4)有同学认为生态系统物质是循环利用的,无需不断向农田中施加肥料。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观点?_____
__,请给出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种子和有机肥中含有的能量(2).光合作用(3).分解作用(呼吸作用)(4).CO2
(5).加速(6).不同意(7).农产品源源不断自农田生态系统中输出,其中的元素不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不断的施加肥料,这与物质循环不矛盾【解析】【分析】图中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人类活动(呼吸、种子、有机肥)对农
田生态系统、大气碳库有影响。①是光合作用,②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是呼吸作用。【详解】(1)从图中看出输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有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种子和有机肥中含有的能量。(2)过程①是光合作用;过程②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3)碳元素在
大气碳库、植物碳库和土壤碳库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人类作为消费者可以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以人类活动加速了碳循环的过程。(4)由于农产品源源不断自农田生态系统中输出,其中的元素不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不断的
施加肥料,这与物质循环不矛盾,所以不同意该同学观点。【点睛】本题重点考查了物质循环的知识,考生结合图解和教材知识的讲解进行解答。25.红耳龟原产美洲,作为宠物引入我国。由于宠物弃养和放生行为,红耳龟野外种群数量逐渐增大,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为
研究红耳龟入侵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科研人员对当地红耳龟的种群数量和食性进行了调查。请回答下列问题:(1)红耳龟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其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________过程中散失,一部分可用于
________。(2)红耳龟的_______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其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直接因素。调查描述、解释和预测红耳龟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常需要建立_____模型。(3)研究人员调查了该地区龟鳖类的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下表所示。红耳龟乌龟
中华花龟中华鳖蛇鳄龟数目(只)14820841调查结果发现,目前该地区龟鳖类的优势种是_________。由于红耳龟的入侵,导致当地的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这种变化过程称为________。(4)为研究红耳龟的食性,研究人员解剖了红耳龟和本地
龟类--中华花龟,统计它们胃内残余食物种类及出现次数,发现中华花龟胃内仅有久雨花科、苋科和鱼类三种食物。红耳龟的残余食物统计结果如图所示。①红耳龟与中华花龟的种间关系属于______,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②红
耳龟入侵后,得以迅速繁殖,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红耳龟的捕食行为还可能会引起本地的鱼类、贝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下降,严重时会使当地的物种________降低,影响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答案】(1).呼吸作用(2).自身的
生长、发育和繁殖(3).出生率和死亡率(4).数学(5).红耳龟(6).群落演替(7).竞争(8).红耳龟和中华花龟均可以久雨花科、苋科和鱼类为食(9).当地物种中缺少天敌的制约,食物和生存空间较充足(10
).丰富度(种类)(11).自我调节【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这个限
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3、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的最基本特征,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常用数学模型。4、常见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和寄生。【详
解】(1)红耳龟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其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消耗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2)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用数学模型。(3)据表分析可知,红耳龟的数量占绝对优势,故该地区龟鳖
类的优势种是红耳龟。由于红耳龟的入侵,导致当地的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这种变化过程称为群落演替。(4)①依据红耳龟和中华花龟都会以久雨花科、苋科和鱼类三种生物为食可知,红耳龟与中华花龟为竞争关系;②由于缺少天敌的制约,食物和生存空间较充足,红耳龟入侵后会迅速繁殖;③红耳龟
属于外来物种,大量捕食该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物种,可以使当地生物多样性锐减,物种的丰富度降低,影响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种群密度、种间关系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题目相对简单,主要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