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时作业(选修第二册)详解答案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7 页
  • 大小 205.134 KB
  • 2024-10-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选修第二册)详解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选修第二册)详解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选修第二册)详解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4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8.00 元
/ 5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中历史课时作业(选修第二册)详解答案.docx,共(57)页,205.13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4de7a2f69a3edd08dae3aace63ddd5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时作业(一)1.解析:根据题干“通过栽培植物也可以养活自己”可以判断出是原始农业,原始农业开始于1万年前,属于新石器时期,故B项符合题意,A项排除;C项,青铜器时代为商周时期,农业种植已有相当规模,排除;D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

业生产进入铁器时代,铁器的使用推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更加普遍,排除。答案:B2.解析:由材料“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可知原始人类渴了喝水,饿了采集野果,因为吃了腐烂的东西容易患病,于是神农氏教人播种五谷,

种植农作物,从而产生农业,故选A项;神农氏是古代的传说,“证实”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的出现而非人类文明的诞生,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原始社会,不能体现出阶级矛盾,排除D项。答案:A3.解析:考古发掘的遗迹遗物属于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故D项正确;远古神

话传说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存在虚构成分,不是主要的推断依据,排除A项;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无法体现农业革命发生的情况,排除B项;古代史籍记载是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不是推断的主要依据,排除C项。答案:D4.解析:近东首先

种植小麦、大麦,中美洲人率先种植玉米、豆子,中国最早培育稻米等,表明世界农耕起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故选A项;世界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与材料中农耕起源分布在世界多地不符,排除B项;没有比较信息,得不出古代亚洲农业“发达”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强调世界农耕起源多元,

而不是农业生产的封闭性(事物不具有开放性,拘束于事物内部),排除D项。答案:A5.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1万年前后农业耕作的出现是人类第一次伟大的经济革命,为人类定居生活和进入文明社会创造了物质条件,D项正确;采集渔猎、打制石器和人工取

火都算不上经济革命,A、B、C三项错误。答案:D6.解析:“五谷丰登”体现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的特点,“六畜兴旺”体现出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材料说明古代农业是以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结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不符合材料主旨,A项错误;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错误

;材料只是说明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结合特点,但不能说明种植与饲养技术成就非凡,D项错误。答案:B7.解析:据材料“以无坝引水为主的灌渠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灌溉区范围逐步扩大”,说明了我国水利事业不断发展,体现了我国自古就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故

选A项;“最古老的灌溉区”,在材料中缺乏依据,排除B项;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水利工程建设,排除C项;水利工程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命脉,排除D项。答案:A8.解析:根据材料“使得氏族出现了军事首长”可知,这是国家形成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导致私有制与

贫富分化出现,这样就产生了阶级,为调节阶级间的利益冲突,国家应运而生。因此国家形成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项;相对于生产力来说,私有制的发展并非根源,排除A项;世袭王权的萌发、国家的产生是上述现象影响的结果,排除B、D两项。答案:C9.解析:在长期

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逐渐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知识,学会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故选A项;人类从迁徙到定居形

成聚落是农业出现的影响,排除B项;C项也是农业的影响,排除;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出现,排除D项。答案:A10.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大约一万年前人类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人口增长,故选A项;根据所学可知,由于农

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原始社会时期的生存条件有所改善,故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食物种类较少,故丰富多样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原始农业出现后人类开始过定居生活,故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答案:A11.解析:依据材料,天文历法、数学,

灌溉工具,水利工程都是为了服务于农业生产,是农耕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故选D项;材料反映了世界早期文明区域中在天文历法、数学,灌溉工具,水利工程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主旨并非是天文历法的发展,排除A项;精耕细作指在有限土地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料来获得更大的收获,天

文历法、数学、灌溉等有利于精耕细作,但不能反映早期文明区域的农业生产已经是精耕细作了,排除B项;水利灌溉是早期文明区域取得的成就之一,但材料主旨并非反映水利灌溉,排除C项。答案:D12.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过程是: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铁犁牛耕。所以B是铁犁牛耕;由于远古农业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技术不先进,早期农业生产主要依靠集体劳作的方式,所以A是集体劳作,故选D项;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D13.解析:由材

料信息“纪念谷物女神”“设立地母节”“祈求来年的丰收”可知,古希腊重视农业生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女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与环境保护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女性的政治权利,故D项错误。答案:A14.解析:由材料可知,衣着原料的不

同,是由中国农桑结合和西方农牧并举的农业结构的不同导致的,故B项正确。答案:B15.解析:本题考查男子在劳动发展中的重大意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男子在生产对比关系中占据优越地位,是父系氏族社会代替母系氏族社会的

经济基础,故选C项。答案:C16.解析:由材料信息“食物结构在原始社会无差别或差别很小,进入阶级社会后,差别出现并不断被拉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人们的食物结构差别很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

类的食物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被拉大,故C项正确;“阶级压迫”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故B项错误;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生产食物的能力与材料主旨

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17.解析:依据材料中河南省出土“齿石镰、条型石铲”“出土了陶塑猪、羊等原始艺术品”“黄河流域8000年前人们的生活面貌”;甘肃临夏出土了“烧焦的粟粒”“出土大量石制、骨制、角制工具”“陶制纺轮56件”“家畜已能鉴别出猪、牛、羊三种”;河姆渡遗址中的

“稻穗纹陶盆(如图)”;由此可以总结出:原始农业出现早,分布于长江、黄河流域;生产工具种类多;农业种植为主,辅以家畜饲养;原始制陶、纺织技术出现;体现了南稻北粟的农作物分布特点。答案:社会生活状况:原始农业出现早,分布广(黄河和长江流域);体现了南稻北粟作物分布的特点;以石器为主,农具

种类多;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原始制陶、纺织技术出现;原始艺术出现,定居生活。(12分)18.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的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占重要地位,刀耕火种、撂荒耕

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回答。第(3)问,传统农业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答案:(1)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6分)(2)特点

: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6分)(3)典型形态:铁犁牛耕。突出特点:精耕细作的传统。(4分)课时作业(二)1.解析:玉米和马铃薯都产于美洲,在中国和欧洲的文献中有相关记载,说明是食物物种交流

的体现,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出农业产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状况而非绘图技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作物,不能体现出生产方式,排除D项。答案:C2.解析:由于经济和物质的交流,使亚欧的社会生活发生改变,故C项正确;材料讲述了18世纪亚欧人饮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新航路

开辟发生于15~16世纪,不是直接影响,故A项错误;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答案:C3.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胡椒因供应量大增,不再是贵族身份的象征,贵族开始追逐其他事物,如蔗糖、巧克力等,反

映了食物被赋予区分不同社会等级的功能,故选C项;商业革命促进了物种交流,且在新航路开辟前洲际物种交流就已然存在,排除A项;据材料信息可知,贵族通过食物标榜自己的身份,无法得出新航路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排除B项;欧洲贵族喜好美洲烟草,并不代表其全面接受了

美洲饮食文化,“全面”二字过于绝对,排除D项。答案:C4.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传入欧洲,对当地的饮食结构产生了影响,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故A项错误;导致这种转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新的农作物品种的传入

与种植而不是欧洲农业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饮食结构改变不能说明民众生活水平改善,故D项错误。答案:B5.解析: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但“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新航路开辟对亚、欧、美洲物种交流的影响,并非强调欧洲的殖民扩张活动,故B、D两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流变多,体现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故C项正确。答案:C6.解析:根据“徐光启亲自试种”“他积极试种南洋传入的甘薯”可知,徐

光启重视农业实验,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徐光启重视农业实验,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西方农业思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徐光启重视农业实验,而不是实地调查统计,排除C项。答案:D7.解析:农业商品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

动和优化配置。土豆、辣椒、玉米和马铃薯等高产作物都是经济作物,它们的引进刺激了它们走向市场,促进农业商品化发展,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生产工具的革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和朝贡体制,排除C、D两项。答案

:B8.解析:材料表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不同洲际间的物种交流,对当时欧洲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故B项正确;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不同洲际间的物种交流,A项错误;“商业革命”引起不同洲际间的物种交流,引发欧洲饮食结构变化,C项因果倒置,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物种交流对

欧洲饮食习惯的影响,没有涉及世界贸易的发展,排除D项。答案:B9.解析:材料“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说明新航路开辟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B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

合史实,排除;题干中并未体现推动社会近代化进程,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的新旧大陆之间并不存在优势互补,排除D项。答案:B10.解析:明代“种一收千,其利甚大”,清代以来,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

,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这里首先肯定了新物种的利润大,但后面内容则更多强调了对环境的破坏作用,表达了既要作物的高产,还得兼顾环境保护的意思,故选A项;材料只体现“番薯”“玉米”外来农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仅此一项无法推断中国与欧洲经济交流日益频

繁,排除B项;“明朝中期,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只能体现新物种的优秀,无法判断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排除C项;“清代以来,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体现了此时这两种作物种植面积广泛,但没有说明其用途,无法判断大众的食物构成,排除D项。

答案:A11.解析:材料中的看法反映了旧大陆禽畜传入美洲后的多元影响,体现了物种交流影响的复杂性,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答案:A12.解析:根据材料“供应巴拿马地区,甚至被运回西班牙”“被大量卖到巴巴多斯、里沃德岛、新英格兰等地”可知,

市场潜力推动小麦种植,故选A项;材料没有讨论小麦的特性,故排除B项;当时尚未进行工业革命,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欧洲生活方式的改变,故排除D项。答案:A13.解析:根据材料“西班牙在拉丁美洲以贵金属开发为核心”“粮食作物种植的不是玉米而是从欧洲引进的小麦”可知,西班牙在

拉丁美洲主要是开采贵金属,并且建立大庄园种植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的种植也取代了当地本来种植的玉米,这一举措造成了殖民地经济的畸形发展,故选A项;西班牙从拉丁美洲掠夺的黄金主要用于奢侈品的消费,没有促进本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排除B项;西班牙上述举措

的出发点是为了掠夺财富,封建性的大庄园经济也不是先进的生产方式,排除C项;西班牙上述举措使拉丁美洲对其形成了经济依附关系,其结果是导致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失衡,排除D项。答案:A14.解析:根据材料“玉米传入非洲”“非洲的人们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

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非洲人口的增长,从而有利于全球人口的增长,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玉米适应了非洲的气候环境,而不是影响了非洲的气候环境,A项排除;C项材料依据不足,排除;玉米成为可靠的食

物来源并不等于人们的饮食习惯被改变,D项排除。答案:B15.解析: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海外扩张导致了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故选C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洲际贸易的范围扩大,A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以欧洲为中心的世

界市场的形成,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种族交流和重新分布的问题,D项错误。答案:C16.解析: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从欧洲到亚洲、美洲、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草、可可、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后

来又传到其他地区;麦子、水稻、甘蔗、葡萄等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C项符合题意。答案:C17.解析:第(1)问据材料“德意志的腓特烈二世(普鲁士国王)甚至下达法令强迫农民种植这种作物,不然就‘削去农民的鼻子’”可得统治

者的推动;据材料“瑞典的约拿斯开始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普及种植这种高产作物”可得马铃薯是高产作物;据材料“在爱尔兰,每英亩地可以产出6吨左右的马铃薯,而燕麦等谷物则不到1吨。马铃薯比起其他农作物更易生长,收成明显也高多

了”可得容易生长,收成更多等原因。第(2)问据材料“马铃薯作为粮食一开始并不为食用燕麦等谷物的欧洲人所接受”可见它的种植必然会影响欧洲的饮食结构;据材料“1760年爱尔兰人口为150万人,1841年攀升至810万人”可

得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长;结合所学,马铃薯在欧洲的广泛种植,必然成为普遍的植物和粮食作物,其易种植性也必会促进更多土地的利用,所以必然会影响欧洲的生态环境。答案:(1)原因:马铃薯是高产作物;统治者的推动;容易生长

,收成更多。(6分)(2)影响:影响了欧洲的饮食结构;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长;影响了欧洲的生态环境。(6分)18.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知,辣椒传入中国以后,四川火锅、辣子鸡等美食,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辣椒传入前,川蜀地区的辛辣是以花椒、蒜、葱、芥末等辛

辣调料为主,且有以甜入食的习惯,辣椒传入后,以甜为主的习惯一去不复返,故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辣椒传入中国后,出现很多辣椒挂饰,说明辣椒的传入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与艺术发展。第(2)问,据材料二“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今斯里兰

卡),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可知,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开始了殖民扩张,17世纪是荷兰的“海上黄金时代”,荷兰人将咖啡种植到锡兰岛,后又通过海外贸易等方式

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拉丁美洲等地区,说明伴随着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和扩大,推动了咖啡种植范围扩大;据材料二“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

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可知,17世纪初出现第一家咖啡馆,后传入欧洲各个城市,并推广到北美,由此可知,咖啡馆在欧洲出现并推广到世界各地;据材料二“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可

知,咖啡馆成了人们重要的休闲、社交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伴随着咖啡的传播,咖啡文化也广泛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咖啡文化折射出世界经济的发展变迁。答案:(1)影响: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

的饮食习惯;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与艺术发展。(6分)(2)认识:伴随着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和扩大,推动了咖啡种植范围扩大,咖啡馆在欧洲出现并推广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影响

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咖啡文化折射出世界经济的发展变迁。(8分)课时作业(三)1.解析:从材料“在1850至1913年间”“联合收割机能自动地收割庄稼、打谷脱粒,甚至还能自动地将谷物塞进布袋以供应市场”中可以看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农业成为面向

市场生产的事业,故C项正确,A、D两项错误;B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展的是重工业。答案:C2.解析:根据表格可知,大型联合收割机数量变化不大且有所减少,而小型拖拉机迅速增长,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小型拖拉机数量增加,故选B项;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始于1953年,排

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方面,不是国有企业和市场经济,排除C、D两项。答案:B3.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这种“巨型稻—青蛙—泥鳅”新模式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水地资源,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是农业生产集约化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中基地只是一个试

点,并不能据此说明湖南省特色农业发展迅速,A项错误;“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该地农业生态新模式,并没有涉及农副产品的商业化程度,D项错误。答案:C4.解析:“国无九年之蓄曰不

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大意是:国家的物资储备,不够九年用就是不富足,不够六年用就会告急,不够三年用就不成为国家了。说明周代的统治者主张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家粮食储备的重要性,没有涉及百姓生活勤俭节约问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粮食储

备的重要性,没有涉及鼓励消费问题,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C项。答案:D5.解析:含嘉仓是用于储备粮食的,谷物冷却机也是储备粮食用的,二者的变迁表明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故选D项;材料不涉及谷物

生产,排除A、C两项;材料看不出食物种类变化,排除B项。答案:D6.解析:从材料“美国政府制定农产品储备计划,由农产品信贷公司负责实施联邦农产品锗备计划,农场主储备由政府提供低息贷款建造仓储设施”可知,其主要意图是通过仓储方式来减少市场上流通的农产品数量,进而稳定农产

品价格,故A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资源保护,B项错误;题干中的做法是减少市场供给,不是提高国内需求,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改变经济发展模式,D项错误。答案:A7.解析:材料表明各级政府支持冷链物流发展,体现了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故选C项

;材料看不出冷链行业的监管力度,排除A项;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是大型农场、养殖场,排除B项;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排除D项;答案:C8.解析: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不是农

业现代化的表现,故A项错误;日本因人多地少,使用的是小型农业机械,B项正确,C、D两项错误。答案:B9.解析:据材料“饥饿、贫穷、对领主特权和税负不满的法国人民在1789年的春天已经处在起义的边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经济方面的矛盾,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等级,故A项排除;材料主

旨并不是反映社会民生,而是强调经济问题,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并不是政治革命的视角,故D项排除。答案:C10.解析:材料说明了人口挨饿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出发,B项正确;缩小贫富国差距不符合材料主旨,A项错误

;控制人口和调整经济结构不是首要的解决途径,C、D两项错误。答案:B11.解析: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技术,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故选C项;A项中“战胜了”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中“解决了”表述太绝对,排除;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与世界“和平”关系不大,排除D

项。答案:C12.解析:根据材料中“网购生鲜产品”可知需要采用能够保鲜的物流,即冷链物流,故选A项;B、C、D三项与材料不符,均排除。答案:A13.解析:据材料“从19世纪末开始,沿线各国政府开始颁布法令限制捕捞鲟

鱼,1920年,各国政府完全禁止了捕捞鲟鱼,但这也未能阻止鲟鱼自1942年起绝迹于莱茵河流域”可知,19世纪末各国颁布法令限制捕捞鲟鱼,但也无法避免20世纪中期鲟鱼的绝迹,而19世纪末工业革命结束,工业化发展严重污染了流域环境,造成鲟鱼的生存环境恶化,最终绝迹,故选C项。答案:C14.

解析:据材料“粽子、水饺、汤圆、八宝粥等食品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仍由祖辈、父辈钻进厨房亲手烹制。如今,它们大多也都穿上了‘外衣’有了法定技术标准并被摆上货架,让人们吃起来更简单、放心”可知,粽子、水饺、汤圆等食品由亲手烹饪到有了法定技术标准摆上

货架,说明现代科技进步让人们省去了亲手烹制之劳,也可以吃起来更简单、放心,故科技进步便利了民众生活,故选B项;据材料“粽子、水饺、汤圆、八宝粥等食品有了法定技术标准并被摆上货架,让人们吃起来更简单、放心”可知,粽子、水饺

等新食品有法定技术标准,让人们吃起来更简单、放心,故现代食物安全隐患较大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传统食品的销路如何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说明食物丰富的原因,排除D项。答案:B15.解析:从材料反映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少有肉类,以马铃薯为主,水果消费很少”,到20世纪

初“香蕉消费普及,罐头、冷冻肉大量增加”来看,两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人的家庭支出水平提高,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工人的工资水平高低,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加工食品和农业食品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D项,排除。答案:C16.解析:题干中

王武提出的主张是在畜牧养殖和水产养殖中,应优先发展水产养殖,通过对比可知,水产养殖业相对于畜牧养殖可以减少对粮食的依赖性,故B项正确;有的发达国家是优先发展畜牧养殖的,A项错误;优先发展水产养殖或畜牧养殖不是出于改变国人饮食习惯的

需要,C项错误;增加渔民和国家收入是次要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B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内容,据材料“英国农业部门在工业革命时期普遍采用机械,从而使农产品产量增加”得出农业机械化;据材料“三角贸易对英国食物供应贡献巨大”得出对外贸易、殖民掠夺。第二小问影响,“英

国农业部门在工业革命时期普遍采用机械,从而使农产品产量增加”得出增加粮食供应量;据材料“这些土地密集产品,缓解了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得出节约土地资源;据材料“咖啡、茶、糖等外来物产成为英国人喜爱的食物”得出改变食

物消费结构;据材料“英国根据比较优势来获取粮食,以便工业品有可靠稳定的销售市场”得出改变经济结构;据材料“但其粮食安全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得出对外贸易依赖性大。第(2)问据材料“英国等西方国家创造的现代工业技术体系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得出发展科技;据材料“更多的人加入到开发自

然资源的队伍中,结果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得出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据材料“三角贸易对英国食物供应贡献巨大”得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据材料“咖啡、茶、糖等外来物产成为英国人喜爱的食物”得出优化食物消

费结构;据材料“但其粮食安全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得出立足自给。答案:(1)方案内容:农业机械化;对外贸易;殖民掠夺。(任答2点,4分)影响:增加粮食供应量;节约土地资源;改变食物消费结构;改变经济结构;对

外贸易依赖性大。(6分)(2)启示:发展科技;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优化食物消费结构;立足自给。(4分)18.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均把粮食安全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地位”得出,提升粮食安全

到治国安邦的地位;据材料一“唐宋时期,形成了体系健全的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得出,建立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据材料一“积极主张发展粮食生产,重视粮食储备”得出,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据材料一“清乾隆皇帝对

建立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必要性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得出,建立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据材料一“一方面发挥政府在粮食流通中的干预作用;另一方面,还发挥自由贸易在调节粮食余缺方面的作用”得出,实行政府干预和自由贸易相结合的政策等。第(2)问紧扣

设问“近代以来”“欧美各国能实现粮食安全”,从政治、经济等角度来分析,据材料二“为资本家提供了雇佣劳动力,并将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得出,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据材料二“16世纪中期,土豆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

带到欧洲”得出,新航路开辟后,引进改良农作物品种;据材料二“1861年,美国拥有的收割机已超过10万台”得出,工业革命开始后,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据材料二“1842年,英国和德国兴建了制造过磷酸盐化肥的工厂”得出,大力建立化肥厂,支持农业生产等。第(3)

问据材料三“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粮食)赤字达47亿斤”得出,“一五”计划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激增,扩大了对商品粮的需求;据材料三“农民在土

改后生活改善,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了,有余粮也不急于出售”得出,土地改革后个体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据材料三“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使供销局势更显紧张”得出,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据材料三“一些私人粮商

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市场粮价大幅上涨,一些经济困难的城市居民已难以购得必需的口粮,造成人心惶惶”得出,部分商人囤积居奇趁机抢购粮食等。答案:(1)措施:提升粮食安全到治国安邦的地位;建立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全国统一的粮食市

场;实行政府干预和自由贸易相结合的政策等。(6分,任答对两点即可)(2)原因: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新航路开辟后,引进改良农作物品种;工业革命开始后,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大力建立化肥厂,支持农业生产等。(6分,

任答对两点即可)(3)背景:“一五”计划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激增,扩大了对商品粮的需求;土地改革后个体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部分商人囤积居奇趁机抢购粮食等。(6分,任答对两点即可)课时作业(四)1.解析:材料信息是,青铜铲

和青铜锄逐渐演变为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普遍接受青铜器具,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广泛使用青铜农具,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农用技术有了提高,故B项错误;D项错在“质的飞跃”,材料体现不出此说法,排除。

答案:C2.解析:依据材料中的“耕”“牛”常同时出现在人名中,可以佐证春秋时期出现牛耕,而无法佐证当时的牛耕是否使用铁犁。故选B项。答案:B3.解析:根据材料“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者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发明了筒车,唐代筒车

依靠水力运转,符合题意,故选A项;曹魏翻车依靠人力运转,不符合“随流转自速”,排除B项;耧车是播种工具,水排是冶铁工具,排除C、D两项。答案:A4.解析:从出土遗址“距今5500多年”可以判断是处于夏朝之前,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河北

省南杨庄遗址出土陶蚕蛹,体现不出蚕丝业的发源地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棉纺织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丝织业的经营类型问题,排除D项。答案:B5.解析:依据材料“冶作马排”可知马排是冶金工具;“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

因长流为水排”说明人排和水排都是在马排的基础上形成,都属于冶金工具,C项正确;材料中的工具都是冶炼工具,不是灌溉工具,A项错误;材料中的工具不是农耕和交通工具,B、D两项错误。答案:C6.解析:“《国语·齐语》载”反映了描述的内容是关于齐国的,“恶金(指铁)以铸锄夷斤斸(zhú),试

诸壤土”说明了铁农具的出现,故A项正确;材料中提及齐国的青铜、铁铸造业,但是没有提到其他诸侯国同行业的发展情况,无法对比,也就无法确认是否发达,B项错误;题目中看不出来“主要”且无法反映用青铜制作农具,C项错误

;题目没有涉及灌钢法,D项错误。答案:A7.解析:由材料“‘筒车’和‘水排’的出现,从其使用功能的共性”可知筒车是灌溉工具,水排是水力鼓风装置,二者的共性都体现了生产工具的进步,故选D项;水排不是灌溉

工具,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工具而非生产方式,排除B项;水排是冶金业成就,排除C项。答案:D8.解析:材料中男子耕种,女子从事家庭副业,体现出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形式,故B项正确;妇女地位在封建社会一直低下,故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经济模式,与土地兼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属于

典型的小农经济模式,故D项错误。答案:B9.解析:材料中的工具锛、凿、锯、锤都是金字旁,说明这些工具与金属有关,故选D项;据所学,社会经济的进步是这些工具出现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A项;据所学,铁犁牛耕是农业工具的进步,而材料是手工业工具,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据所学,政治改革主要是

为了富国强兵,不会直接推动工具的进步,排除C项。答案:D10.解析:从材料中看,胡兵战斗力不足的原因是“兵刃朴钝,弓弩不利”,由此可知胡兵武器质量差,这些武器多由钢铁制成,由此可知胡人冶铁技术落后,“今闻颇得汉巧”的意思是获

得汉人的技术,结合胡人冶铁技术落后,可知“汉巧”,是冶铁技术,故选D项;从材料中看,胡人兵器质量低下,冶铁技术落后,并没有体现军事谋略落后,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胡人武器落后,没有体现纺织技艺落后,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了胡人武器质量差导致战败,向汉人学习冶铁

技术,没有体现胡人学习农耕文化,排除C项。答案:D11.解析: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其中耕牛是主要畜力来源,因此中国古代历朝政府严禁杀牛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农业生产资料,故选C项;“阻断”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严禁杀牛不能塑造封建神权,排除B项;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

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政府严禁杀牛与维护生态平衡无关,排除D项。答案:C12.解析:“护工卒史恽……守令史谭主”表明

此为官营手工业,“素工昌……造工忠造”说明漆耳杯是众多工匠分工合作造成的,故选A项;田庄手工业是豪强地主控制经营的满足田庄自身需要的手工业形式,与“护工卒史恽……守令史谭主”不符,排除B项;“护工卒史恽…

…守令史谭主”表明此为官营手工业,而不是私营手工业,排除C项;家庭手工业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使用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答案:A13.解析:据材料“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

作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可知,农业生产与季节、天象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人们在长期的农业和畜牧业劳动中观察天象、总结出季节变化规律,形成了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天文历法知识

,例如二十四节气、年、月、日等时间长度概念,故选D项;早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般指逐渐开始定居生活、饮食方式的变化等,而材料强调的是在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劳动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历法观念,故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增加食物供应,但与材料观

点不符,排除B项;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增加了食品供应,有利于人口的增长,但是与材料所述观点不符,排除C项。答案:D14.解析:据材料“水能利物……俄宛转以风生”可知,唐代出现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故选B项;翻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

,与“水能利物,轮乃曲成”不符,排除A项;曲辕犁是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地,它的出现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排除C项;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在公元31年由杜诗创制,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答案:B15.解析:根据材料“总结了土壤改良的经验,同时对开辟肥源、合理施肥和注

重追肥等措施都有精辟见解;讲到了稻作中耘田和晒田的技术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讲的是宋代在农业上进行精心细致地耕作,注重生产率的提高,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体现了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模式,故选B项;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农业已超过北方,经济

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政府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讲的是宋代农业的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模式,并没有涉及中国农业科技在世界的地位,排除D项。答案:B16.解析:根据材料“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均可以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

作”,可见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庄园经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选A项;材料反映庄园经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不发达,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中世纪的西欧教会也占有土地,D项说法错误,排除。答案:A1

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元代实行匠籍制度……不允许从事私人生产”“明成化二十一年……这是双轨并行的办法”“清顺治二年下令废除匠籍”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匠制度改革等方面分析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致使官营手工业渐趋衰落”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

匠地位、民间手工业等方面来分析回答。答案:(1)趋势:官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匠制度的改革;官营手工业管理的弊端。(8分)(2)影响:提高了工匠的社会地位,减轻了工匠负担;促进了民间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

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官营手工业渐趋衰落。(6分)18.解析:第(1)问,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材料一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青铜礼器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是分封制

与宗法制的物质载体等。第(2)问,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要按照材料二分层次概括,例如,“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体现了历史悠久的特点,“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体现了铸造工艺水平高的特点。答案:(1)原因:青铜礼器是祭祀

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青铜礼器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物质载体;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的能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8分)(2)特点: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依照不同用途配制不同

配方)。(6分)课时作业(五)1.解析:题干中强调“是生产劳动工具本身,特别是生产当时已经采用的复杂的机械装置的工场……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这一产物,又生产出机器”说明手工工场对工业革命的促进作用,故选B项;A、C、D三项在材料中都未体现,均排除。答案:B2.解析:伴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厂制度对于工人的束缚日益加重,高度紧张的状态有助于工厂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故选C项;材料体现了制度对人的严苛要求,排除A项;社会就业水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城市化规模的扩大与工厂数量增加相关,与工厂制

度无关,排除D项。答案:C3.解析:材料所述的是工厂制度的产生,工厂是专门安放机器,从事生产劳动的地方,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的产生有利于机器的推广和普及,故选C项;A项“开始”说法不正确,排除;社会分工的细化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时期,B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C4.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洋务

民用企业中,开始按照股份公司的运作方式经营,说明洋务民用企业开始具备了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雏形,故D项正确;洋务民用企业管理权仍由官府控制,A项错误;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民用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民间资本在洋务民用

企业所占的比重,C项错误。答案:D5.解析:从表格信息可知,1750~1850年间,很多底层中等阶级和劳工阶级通过自己的奋斗转变成了工业资产阶级,这说明工业化带来了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开放性,故选A项;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有相当一部分工业家是由底层中等阶级和劳工阶级转变而来,这说明向上流动也是工业化社会的特点,B项错误;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就已经确立,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C项错误;题干主要强调的是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答案:A6.解析:抓住时间信息,再

从题干中“做一枚别针被分为18个单独的操作程序”的信息可知,工厂制度下分工更加精细,这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人的生产能力,故B、C两项错误,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仍是人工劳动,且瓦特改良蒸汽机是在18世纪80年代,A项错误。答案:D7.解析

:发昌机器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民族工业之一,材料中发昌机器厂在1869年已开始使用车床,说明其已经是近代化的企业,由于当时国内不可能生产车床,所以其生产所用车床是引进的,故选B项;材料并未涉及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封建势力,C项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答案:B8.解析:

据材料工业城市曼彻斯特、格拉斯哥的人口迎来爆炸式增长,反映出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故选A项;材料没有呈现农村人口,无法对比,排除B项;材料没有呈现乡村发展状况,排除C项;1832年,英国实行议会改革,排除D项。答案:A9.解析:“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等字眼意在强调实业救国思潮的确推

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方面的信息,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而非强调民族工业在甲午战后获得初步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个人努力程度不能“决定”民族工业发展状况,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C10.解析:依据题干“

1850年”可知,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完成,英国工业化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导致英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B项正确;城市人口的增加不能直接得出工厂制度的兴起,A项不正确;C、D两项均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答案:B11.解析:材料中“机械

工人混合工会”“全法工人联合会”“全德工人联合会”以及“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说明无产阶级的斗争从行业内联合到全国联合以及到国际联合,强调的是工人运动日益走向联合,故B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工人阶级联合的问题,并不是说工人运动需要科学

理论指导,排除A项;“国际工人协会”在英国的成立并不能说明英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心,排除C项;工人阶级开始觉醒是在三大工人运动时期,排除D项。答案:B12.解析:据材料“1850年前后,钟表成为英国社会各个阶级必备的生活用品”结合所学工业革命中工厂制度、新式交通工具的普及都对时间提出要求,故

选A项;材料“英国人时间概念被空前强化”说明是大众的需求,不是钟表制造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钟表普及,但不能说明生活质量提高,排除C项;英国的民主政治确立于1689年,与1850前后时间不符,排除D项。答案

:A13.解析:“19世纪晚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之时,中产阶级不再希望妇女外出工作,表明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导致了一批妇女外出工作,从而与原有家庭角色发生了冲突,侧面反映出家庭内部发生了分化,故选C项;工业革命促进了

妇女的解放,有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对家庭产生了巨大影响,A项错误;工业革命提高了家庭妇女的地位,B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妇女,与无产阶级妇女无关,D项错误。答案:C14.解析:材料反映了英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基

本情况。由于工业革命的展开,近代英国经济飞速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要求教育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故选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思想解放,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材料中并没有显示英国教育与其他国家教育比较的情况,排除D项。答案:A15.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中阳历历法体系、钟点时间日益在民众中普及,守时、时间就是金钱等观念在民众头脑中逐步建立,这归根于乡村工业的大发展,即乡村经济结构的变动,故C项正确;民众时间观念、生活习惯转变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故A、B两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民众观念的西方化,故D项错误。答案:C16.解析:根据图片及题干信息可知,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城市环境恶化,生态污染严重,疾病流行,故选C项;A项,化学工业污染严重的表述不能全面概括题干现象,排除;B项,题干信息未体现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排除

;D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的表述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答案:C17.解析: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工业革命还引起世界社会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得出工业革命使得人口集中,形成新的工业中心,推动了城市发展和扩大;由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厂体系的建立,大批的人涌入新的工业中心”得出工厂

收入相对更高,吸引了大批农村人口迁到城市;由材料“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有可能使城市生活变得较可忍受、较合意”得出城市的医疗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城市居住舒适度提升。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巨大

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而得到供养”得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经济发展;由材料“有可能使城市生活变得较可忍受、较合意”得出有利于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的提高;由材料“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有可能消

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城市人口已达4.15亿,占人类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得出推动了医疗水平和教育的发展等,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以及犯罪等消极影响。答案:原因:工业革命使得人口集中,形成新的工业中心,推动了城市发展和扩大;工厂收入相对更高,

吸引了大批农村人口迁到城市;城市的医疗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城市居住舒适度提升。(6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经济发展;有利于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医疗水平和教育的发展等。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以及犯罪等消极影响。(6分)18.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标志,据材料一“其实就是把

散在的工具汇集成机器,并把它装备到现代工厂之中从事大生产的进程”并结合所学可知,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水力纺纱厂,成为现代工厂的开端。第二小问发明,结合所学可知,“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的出现与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应用有关。第三小问影响,从积极、消极两个角度入手,据材料一“

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并结合所学可知,蒸汽机的应用实现了生产力的大飞跃,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结合所学得出烟囱过多使环境污染问题开始显现。第(2)问,据材料二表格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就业人口的变化作答。并结

合所学知识从“科学和技术的益处”概括推动变化的因素。答案:(1)标志:阿克莱特开办水力纺纱厂。(2分)发明:蒸汽机的发明。(2分)影响:实现了生产力的大飞跃,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但环境污染问题开始显现。(其他言之有理也可)(4分)(2)变化:总体而言,农业和工

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4分)因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2分)课时作业(六)1.解析:材料叙述的这种变化体现出的是全球紧密联系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原因是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故选B项;A项错误,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C项错误,电话和无线电技术还达不到

如此程度;D项主要体现的是文艺传播方面,不符合题意,故排除。答案:B2.解析:从材料“我国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相继投入商业运行”,可以判断出核事业发展的方向是和平利用核能,故C项正确,A、B、D都是

从军事国防角度分析,故错误。答案:C3.解析:从材料“如果我们不在数字、人工智能等所有领域打造自己的领军者,那么我们的选择将由其他人决定”可以看出,如果法国的科学技术没有领军者,那么对于法国的国家安全将会构成威胁,D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了科技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

没有体现出意识形态的特点和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推动力,更体现不出是唯一的推动力,排除B项;材料侧重的是科技对一国的影响,而非整个政治格局,排除C项。答案:D4.解析:材料的主

旨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它在某些方面可以代替人去完成一些工作,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故C项正确;“取代了”说法明显错误,因此A项错误;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的思维要求更高,因此B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答案:C5.解析:材料反映航天技术的发展促进我国

农业的发展,发挥了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我国航天技术的“亲民化”,并未突出世界领先地位,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比较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关系,故B项不符合题意;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

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材料无关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故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C6.解析:由材料“人类社会的劳作方式逐渐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大量的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人们越来越依靠技术革新来实现利润增长”可知人工智能适应了现代

高科技发展,自动化生产代替了传统的劳动岗位,促进人类社会的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故选A项;航空航天技术应用于宇宙空间,排除B项;深海探测技术有利于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排除C项;交通通信技术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排除D项。答案:A7.解析:材料

反映了四次产业革命的影响,从图片可知随着产业革命的开展,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在不断提高,故A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工匠的经验总结,科学没有发挥最重要的作用,B项错误;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劳动者不是以体力支出为主,而是以

脑力、智力支出为主,劳动强度减弱,C项错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才开始普及信息化,D项错误。答案:A8.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美苏争霸对峙,中国为巩固国防,将科技发展战略定位于“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20世纪八十年代初,

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因此我国将科技发展战略定位于“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20世纪90年代,为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我国将科技发展战略定位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由此可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转移体

现了特定时期国家的需求,故选B项;A项只适合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需求,排除;意识形态是将国家制度、社会性质等作为交往的依据,材料中科技战略的转移未体现意识形态色彩,排除C项;服务民生即以人为本,保障人民权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材料

“优先发展军事、重化工业”不符,排除D项。答案:B9.解析:在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资助之下,学者们正式提出了人工智能概念,此后数十年,他们和IBM一道主宰了这个领域,这说明了资本和科技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科技的

发展主要源于社会需要,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人工智能成为新科技领域标杆,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到科技对世界的改变,故C项错误。答案:D10.解析:据材料中“《驿使图》”“电话”和“微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从依靠传统驿站通信,到

近代无线电通信,再到现代通信技术,这体现了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故选D项;绘画艺术,与材料中“电话、微信”不符,排除A项;《驿使图》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B项;电话、微信不一定是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答案:D11.解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司企业的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升,故选D项;材料没有反映经济

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计算机化的作用,与国际经济新秩序无关,排除B项;“取决于”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答案:D12.解析:由材料“互联网形成了一个‘扁平的世界平台’,使得每一个人能够以

个体的形式采取全球行动”可知,互联网有利于个人在信息技术下发挥作用,彰显个性,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网络环境下个体的平等,并未提及创造财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互联网的进步性而非局限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网络

推动个体的平等而非实现了平等,排除D项。答案:C13.解析:信息化超过了人们预期,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银行保证用户的账户资金安全,没有体现银行发挥信用主体作用,B项错误;材料“每秒就有1850余条这样的金融服务短信通

过银信通系统发送到用户手机中,保证用户的账户资金安全”,体现信息化方便了大众生活,C项正确;银行加快了信息化步伐,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答案:C14.解析:根据“制造枪杀案的两名凶手,平时就喜欢在网上‘冲浪’,并经常玩‘世界末日’等暴力电子游戏”可知,网络暴力、犯罪等内容对这次校园

枪杀案的凶手有重大影响,这说明网络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重视,故选D项;对未成年人上网搜索信息要客观看待,要有监管,但不是绝对禁止,排除A项;材料中社会犯罪的主要手段并不是网络,排除B项;诱导社会犯罪的因素众多,网络不是

元凶,只是其中之一,排除C项。答案:D15.解析:根据美国“肯定是第一梯队”,中国“将是第二梯队的龙头”,以及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打压可知,中美之间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激烈,大国之间的竞争终究是高新科技的竞争,故选C项;题干没有反映高科技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排

除A项;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冷战最终结束,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中美在世界高科技领域的博弈,不是国际经济新秩序,排除D项。答案:C16.解析:由材料信息“智能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和实体经济的融合不断加深”“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加快……数字经济不断壮大”可

知,信息技术推动了我国智能产业、实体经济、数字经济等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经营方式的巨大变革,故D项正确;虽然我国电子商务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仅由材料无法判断它是第三产业的主体,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故B项错

误;发达国家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故C项错误。答案:D17.解析:第(1)问,由材料“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建立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得出,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网络体系的发展推动了知识共享;由材料“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

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结合经济全球化趋势得出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由材料“一部手机即可全部解决”并结合所学得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快速增长。第(2)问,由材料“社会信息化带给人们便利的生活,如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

济等”“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得出,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使世界各国更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由材料“保障个人隐私变得越来越困难”“手机病毒让人防不胜防;它让网络成为良莠不齐的各种意见的汇集地”得出,影响个人信息和生命财产安全,传播不良信息;由材料“让许多国家的传统文化受到计算机语言以及英语的冲击”得出,使传统文化受到计算机语言及英语

的冲击;由社会信息化的积极、消极影响得出,“社会信息化”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正确对待,合理利用。答案:(1)背景: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网络体系的发展推动了知识共享;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

快速增长。(8分)(2)认识: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使世界各国更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影响个人信息和生命财产安全,传播不良信息;使传统文化受到计算机语言及英语的冲击;“社会信息化”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正

确对待,合理利用。(6分)18.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据题表材料,可以看出信息产业技术事业的发展历程,从世界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和中国信息技术事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对世界经济的主要影响等角度拟定不同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分析说明,最后进行总结。答案

:示例信息: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2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计算机的发明与改进,信息技术产业产生并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体上可分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

国信息技术产业再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我国主要引进西方先进信息技术成果,开始了我国信息技术的研究发展;第二阶段,1992年到2010年前后是经济发展的追赶期,这一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飞速发展,开始追上并超过世界主要国家;第三阶段,是向创新驱动转型的阶段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开始引领世界发展,华为5G技术领先世界发展水平。(10分)(其他信息亦可: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世界全球化进程;影响信息技术发展的因素;美苏争霸催生了信息技术;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中国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加速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信

息技术的发展对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等)课时作业(七)1.解析:“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对工商业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即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政府为商人们提供衣食,故选C项;A、B、D三项均是对工商食官的错误理解,排除。答案:C2

.解析:根据材料“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奴隶主国家设立了专门机构和管理市场的官员,质人掌管买卖双方订立的契约,处理与此有关的纠纷争讼,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排除C

项;材料没有涉及货币经济问题,排除D项。答案:B3.解析:根据唐朝长安城的商业分布图可以看出,唐代虽然存在坊市之分,但是在七世纪之后,部分餐饮店、娱乐场所以及手工业店等明显出现在了居住区,说明唐代后期的商业

活动呈现突破空间限制的趋势,D项正确;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判断唐代商业活动打破时间限制,排除A项;唐代的商业活动有固定的区域,这是政府规划的结果而非自然形成,而且题干涉及的是长安城商业分布,而非民间集市,排除B项;通过题干可知,商业区域在东西市较集中,说明当时的

商业活动依然受到政府的直接监管,C项排除。答案:D4.解析:根据材料“凡大食、暹罗等诸蕃并通货物”可知,宋代与大食(阿拉伯)等蕃交易,商品丰富,说明海外贸易繁荣兴盛,故选B项;宋代设置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专门机构市舶司,排除A项;“朝贡”贸易体制

指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宋朝时“朝贡”贸易已存在,排除C项;陆上丝绸之路是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答案:B5.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隋唐时期,长江流

域出现了许多的“市”,而且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商品种类繁多,由此可知,隋唐时期的城市经济功能增强,C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排除;商帮兴起于明清时期,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答案:C6.解析:根

据材料内容可知,在“开中制”下,应召商人把政府需要的粮食实物代为输送到边防卫所,然后换取贩盐专利执照,并在指定地区销售。这反映出晋商利用国家实行“开中制”并把山西作为“试点之区”的时机而勃兴,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开中制”政策对晋商

的影响,并没有涉及晋商的经营范围及其在长途贩运贸易中的作用,排除A、D两项;C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答案:B7.解析:古埃及商业的历史十分悠久,在金字塔壁画上,已经有了人们在市场上交换产品的场景。那时的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去从事贸

易活动,A项正确;B项“最早”说法错误;C项是古希腊商业发展的表现;D项不符合史实,故均排除。答案:A8.解析:古希腊城邦地理环境靠近海洋的特点,有利于形成海洋文明,即以海外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有利于进行海外殖

民活动,C项正确;希腊多山,不利于农业的发展,A项错误;直接有利于希腊民主制的普遍建立的是其小国寡民的状态,而非自然环境,B项错误;希腊多山地,城邦林立,不利于统一,D项错误。答案:C9.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丝绸和香料分别从中国和

亚洲东南部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可知,在汉代,东方的商品已经运到了西方,加强了东西方的相互交流,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汉朝的丝绸之路,C项符合题意;A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B、D两项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答案:C10.解析:由材料可知,公行负责供应外商所需中国出口货物,以及担保、缴纳关税

事宜,兼具照料和约束外商的责任,由此推断公行实际上是中外贸易中介,故选A项;由“兼具照料和约束外商的责任”可知,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公行不是制约外商的机构,排除C项;公行主要是负责对外贸易,外事机构主要负责政治事务,排除D项。答案:A11.解析:材料反映了唐朝使用的绢

帛到宋代已经消失,这是受商业贸易发展状况影响,实物交换退出历史舞台,故选D项;材料反映了北宋洛阳地区使用金银比重增加,这并不能说明当时金银开采数量增加,故A项错误;北宋洛阳地区使用铜钱比重增加,也不能说明政府铸币量迅速提高,B项错误;材料数据无法

体现当时纸币使用范围有限,C项错误。答案:D12.解析:题干说“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两张券合一方能兑现,这是一种防伪措施,可见以“交子”为代表的纸币注重防伪功能,故选D项。答案:D13.解析:据材料“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议

征商税,以及贾舶(商船)……征收‘引税’”可知明代放松海禁政策,允许出洋贸易,并对海外贸易收税,说明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故选C项;朝贡贸易是官方贸易,材料主旨是民间贸易,排除A项;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

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标志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排除B项;中国古代政府始终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维护专制主义政权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排除D项。答案:C14.解析:由材料可知,当时罗马的金融活动非常广泛,这从侧面反映出罗马的商贸活动活跃

,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推出罗马建立了完备的金融体系,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信贷信息,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罗马的金融活动是否受到法律保护,故排除D项。答案:B15.解析:根据材料“昔物”“原物”“他物”可知,在区分借与贷中,罗马法强调保护私

有财产,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没有涉及,均排除。答案:B16.解析:由材料可知,田主和租田人通过订立契约调整双方的土地租佃关系,说明在当时的一些经济活动中人们已经具有契约意识,故D项正确;唐初,全国依旧实行均田制,材料只能说明土地租佃现象出现

,不能说明土地租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更不能说明均田制被彻底废弃,故A、C两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在敦煌有土地租种现象,并未说明河西走廊农耕经济的起源和发展,B项错误。答案:D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徽商保持着聚族而居、立祠祭祖的习俗。族

长不仅是宗族的首领,又是商人组织的头目”可概括出,徽商以血缘为纽带,宗族化管理。由“有的从事长途贩运,有的落户异乡就地从事交易活动”可见,经营范围侧重于国内贸易。由材料“徽商吴鹏翔贩运川米沿江东下,恰逢汉阳灾荒,他低价抛售川米帮当地百姓渡过难关。徽商赚钱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输

资回乡办教育,让后代读书”可见奉行“儒道经营”。关于西欧商人的经营特点,由“越来越多的商人组成商业公司”可归纳为西欧商人公司化经营。由材料“尽量不要使你的钱成为死钱”“行动迅速是财富的母亲”可归纳为奉行牟利、实用的理念。由“建立国际市集和国际市场”可归

纳为经商范围侧重于国际贸易。第二小问,要从政治、经济、政策和文化等方面归纳。第(2)问如何看待徽商与西欧商人的社会作用,应遵循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则,应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看待两个商人群体的社会作用。关于徽商的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从积极(冲击抑商政策和世俗观念、推动商品流通和市镇繁荣、对国家稳定和赈灾济困起过重要作用、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和局限(未能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两方面思考作答。关于西欧商人的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促进经营方式的转变、推动新航路开辟、推动重商主义的形

成、促进文艺复兴产生、推动欧洲的社会转型等方面思考作答。答案:(1)特点:徽商以血缘为纽带,宗族化管理;奉行“儒道经营”(急公好义、赈灾济困);经营范围侧重于国内贸易。西欧商人公司化经营;奉行牟利、实用的理念;经商范围侧重于国际贸易。(4分)原因:中国宗法观念、儒

家思想影响深远,国家“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影响等。西欧商品经济发展,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古典文化的影响等。(4分)(2)看待:应该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看待两个商人群体的社会作用。(2分)明清徽商: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和世俗观念;推动了商品流通和市镇

繁荣;对国家稳定和赈灾济困起过重要作用;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但是,最终未能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4分)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商人:促进经营方式的转变;推动了新航路开辟;推动了重商主义的形成;促进文艺复兴等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冲击封建统治,推动了

欧洲的社会转型。(4分)18.解析:“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铜钱等。进口商品主要是香料、药材、犀象、珠玉等,这些商品未经加工或技术含量较少,在中国消费范围和消费量有限”可知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中国处于优势地位;根据材料“宋代时,中国海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海船的

地位,贸易活动远达东非沿岸”得出海外贸易范围广;根据材料“该时期港口众多,海外贸易规模空前扩大”得出宋代海外贸易空前发展;根据材料“明代前期二百年,朝贡贸易成为唯一合法的贸易,排斥民间贸易,海外贸易下降”得出明代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海外贸易下降。“原因”,从农耕经济发达、手

工业水平高、经济重心南移、航海技术提高、“海禁”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特点: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中国处于优势地位;海外贸易范围广;宋朝海外贸易空前发展;明朝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海外贸易下降。(6分)原因:中国古代农

耕经济发达,手工业水平高;宋朝经济重心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提高,指南针用于航海;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民间对外贸易。(6分)课时作业(八)1.解析:新航路开辟后,引起了商业革命,主要表现为传统商路中心的转移,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D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题

意;B项是新航路开辟之前的商路中心,故均排除。答案:D2.解析:根据材料“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及所学知识可知,资本输出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时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D项正确;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时

间在新航路开辟的时候,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从材料无法看出世界市场范围的扩大,排除B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间在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答案:D3.解析:从材料“英国在印度的统治都是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进行”可见,东印

度公司帮助政府,对外殖民统治,故A项符合题意;从材料“荷兰东印度公司也曾一度侵占了中国的澎湖和台湾”可见,东印度公司不是现代意义的跨国公司,故排除B项;西欧贸易兴盛的根源是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东印度公司只是起推动作用,故排除

C项;东印度公司的殖民扩张是对亚洲经济的掠夺,导致了亚洲的长期落后,表述错误,排除D项。答案:A4.解析:近代史中的两大罪恶贸易分别是鸦片贸易与奴隶贸易。在奴隶贸易中,奴隶本身是需要得到保护的。因此,奴隶的肉体没有被摧残,奴

隶的品格与思想没有被败坏。而鸦片却摧残了中国人的身体,腐蚀了中国人的品格,败坏了中国人的思想。从材料中“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不幸的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可以看出,鸦片贸易严重摧残人的身心健康。故选D项;奴隶贸易把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做奴隶,并

不人道,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D5.解析:根据材料“1524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成为了殖民大帝国,进行殖民掠夺获得了巨额的财富,故选C项;当时西班牙还是封建社会,尚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排除A项;西班牙成为世

界工厂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D项。答案:C6.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国际贸易额增加,国际分工日益明确,世界各国联系更加密切,世界大多数国家主动或被动地加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

形成,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世界市场中各国之间联系的密切而非发展的不平衡,排除B项;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前提是交通、通信工具的推广,排除D项。答案:A7.解析:股份公司、期货贸易、商品交易所和证券交易所是商品经济发

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故A项正确;这些商业组织只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一个因素,不能直接反映出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B项错误;C、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答案:A8.解析: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

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尼德兰的安特卫普、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纷纷出现交易所,近代世界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故选D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才基本形成,排除A项;材料涉及尼德兰、荷兰、英国,英国成为世界贸易

中心解释不通,排除B项;商品输出成为殖民扩张的手段是在工业革命后,排除C项。答案:D9.解析:材料时间是中世纪晚期,当时没有出现工业革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英国霸主地位,排除B项;商人之所以发放原材料收购产品,是因为当时市场需求扩大,故选C项;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与材料

时间不符,排除D项。答案:C10.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765年英国工业革命发生之后,其对外贸易额整体上升,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外贸发展,故D项正确;资本输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B项与题干中的外贸走势图不符,排除;工业革命之

后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外贸整体上升,排除C项。答案:D11.解析:依据材料信息“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可知蒸汽机为欧洲支配世界提供了条件,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

,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材料强调蒸汽机的运用对欧洲对外扩张的重要性,D项符合题意;A项属于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B、C两项材料未能体现,排除。答案:D12.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此时欧洲国内市场的消费地位提升,服装、化妆用品和家具向工人阶级的扩

散说明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提升,这明显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有关,故选D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国家已经不再是殖民掠夺阶段,排除A项;工业革命是扩大了贫富差距,而不是消除,排除B项;城市化进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C项。答案:D13.解析:

据1870年到1913年,英、美、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可知,1870年,英国一家的贸易额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一枝独秀,而1913年,英国、美国和德国处于相近水平,这说明了世界形成了多中心的世

界贸易格局,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英、美、德、法、俄等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数据,未与其他国家的数据作比较,未能体现其控制了世界贸易,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各国的贸易额愈加接近,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英、美、德、法、俄

等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没有涉及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不能体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D项。答案:C14.解析:题干提及明朝后期国库白银多,是“明朝白银最高年产量的5至8倍”,可知国库白银主要不是来自于矿藏开采

,结合所学可知,自明朝后期(1567年隆庆开关)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故选A项;“白银产量激增”题干未提及,且中国的白银矿藏少,排除B项;明朝时期,货币还有铜钱,排除C

项;明朝政府税制改革,即张居正改革是在1572~1582年,排除D项。答案:A15.解析:材料“资本构成情况”中官款、股本占重要地位,“礼和借款”来自民间,数量最小,可见该公司对内社会招股融资困难,故选D项;由资

本构成情况无法确定其是否为资本主义性质,排除A项;在该公司资本构成中,外资并不占多数,排除B项;民间设厂的限制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就已经放宽了,排除C项。答案:D16.解析:洋务运动在19世纪90年代已经结束,排除A项;民族工业产生在19世纪六七

十年代,排除B项;根据题干中“封建地主官僚、买办和商人”是银行的投资者,这些金融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其投资设厂,可以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C项正确;投资经营银行的是中国封建官僚和商人,没有涉及外国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排除

D项。答案:C17.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17世纪初,荷兰商人紧随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扩张步伐,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先后创建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发展出近代的信贷、金融、簿记体系”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一可知阿姆斯特丹所处的时代

背景主要包括:阿姆斯特丹是欧洲近代早期商业资本的产物;阿姆斯特丹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阿姆斯特丹代表了17世纪荷兰的崛起。根据材料二可知近代上海的时代特征主要包括:近代上海是工业资本的产物;近代上海折射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特征;近代上海反映了近代中国国家民族的沉沦及近代化的艰难转

型。答案:(1)原因: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荷兰发达的造船业和庞大的商船队;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制度的创新(股份公司、金融制度),雄厚的商业资本;垄断波罗的海、地中海和大西洋、印度洋的贸易;阿姆斯特丹的地理位置优越。

(8分)(2)时代特征:阿姆斯特丹是欧洲近代早期商业资本的产物,而近代上海是工业资本的产物;阿姆斯特丹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而近代上海折射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特征;阿姆斯特丹代表了17世纪荷兰的崛起,而近代上

海反映了近代中国国家民族的沉沦及近代化的艰难转型。(8分)18.解析:地位:据图一的信息可知,这是哥伦布航行美洲,开辟了美洲新航路,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据图二信息可知,这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它是特权贸易公司,有利于英国对外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据图三信息可知,

瓦特的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标志,工业革命使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据图四信息可知,1879年的有轨电车,这是“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以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答案:地位:图一:新航路的开辟使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初具雏形。图二: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图三: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图四: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以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最终形成。课时作业(九)1.解析:材料实际上强调了斯大林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且从材料“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来看,应该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任何企业都没有自主权,也没有市场,而且斯大林时

期是完全的公有制,不可能有其他所有制形式存在,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答案:B2.解析:根据“构建三国货币之间的持久平衡”“《三国黄金协定》”可得出,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之下,英、法、美试图重建世界经济秩序,C项正确;三国并没有构建同盟,排除A项;材

料没有涉及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排除B项;当时还没有形成集团,排除D项。答案:C3.解析:财政赤字是指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从材料中信息可以看出,该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应当提高赤字,即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故C项正确;重商主义是工业革命发生前资本主义早期的

经济思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贸易,排除B项;提高赤字是要扩大财政支出,不是严控货币发行总量,排除D项。答案:C4.解析: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因此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较为严重

,A项正确;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在发展中充分考虑了本国国情,排除B项;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发展得益于当时经济秩序,排除C项;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打击和国内贫富差距无关,排除D项。答案:A5.解析: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是在1937年,

故A错误;赫鲁晓夫下台是在1964年,而且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的原因应该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故B项错误;1973年,勃列日涅夫改革,发展重工业,苏联经济迅速发展,使得苏联GDP增长率

高于世界,故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总统是在1985年,1978年苏联的总统是勃列日涅夫,故应排除D项。答案:C6.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国走上市场经济道路后,短短的5年时间,就基本上消除了伴随计划经济30年的普遍短缺现象。这表

明了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的强大起了促进作用,故C项正确;A项“彻底退出”,说法绝对,排除;计划经济体制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缺一不可,故D项错误。答案:C7.解析: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

界货币体系的建立,国际货币关系从无序到有序,故选A项。答案:A8.解析:题干材料体现出美国的目标集中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国际贸易进行了规范,B项正确;A、D两项都是着眼于世界货币体系,与“

国际贸易”不符;C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建立的军事组织,可排除。答案:B9.解析:根据材料“协助成员国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使其有信心利用此机会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可知,该组织具有调节成员

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职能,应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故选D项。答案:D10.解析:题干显示世界贸易发展中“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表明法制化、规范化的贸易体制急需建立,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关贸总协定的发展与美苏争霸无直接

关系,排除C项;D项“普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答案:B11.解析:由材料“1921年英国规定高额进口税。此后,法、德、意等国也提高了进口税率”“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与货币会议召开,英法力图左右国际经济秩序,未能得到美国响应”“1941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交‘战后

货币政策’;美国财政部顾问怀特受命考虑战后货币安排问题;《大西洋宪章》,英美两国提出促进国际经济合作问题”可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从自身利益出发,谋求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的话语权,故选B项;“已经建立”表述过于绝对,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协调机制会随着国家

政治经济实力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危机引发的国际局势,而非阐述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排除C项;“合理的”不符合资本主义国家掠夺、扩张的本质,排除D项。答案:B12.解析:“日本和西欧国家‘毕业’(达到一定

的人均收入水平)后,世界银行的业务完全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体现了它在服务落后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故选A项;“世界银行的业务完全集中于发展中国家”指的是它的服务方向,无法反映出它的决策者的属性,排除B项;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世界银行也开始向东欧国家和原苏联加盟共和国贷款”可见意识形态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影响,排除C项;“日本和西欧国家‘毕业’(达到一定的人均收入水平)后,世界银行的业务完全集中于发展中国家

”可见战后重建只是其中一个目的,其更多体现服务于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排除D项。答案:A13.解析:从材料信息看,20世纪70年代初,美元贬值加剧,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瓦解。之后,欧洲、日本纷纷发展自己的货币体系,这说明国际货币体系逐渐走向了多元化,故选B项;这一时期美国并未失去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区域经济合作占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仅涉及金融体系的变化,不能以此说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走向瓦解,故D项错误。答案:B14.解析:材料表明互联网金融会导致金融行业内部以及金融行业与其他行业

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金融行业内部混合经营的趋势更加明显,跨界发展的趋势将更加凸显,这表明金融体系向着综合化方向发展,故B项正确,排除C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导致货币需求下降,但材料对此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答案:B15.解析: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缔约方通过相互削减

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自由贸易,故选D项。答案:D16.解析:习近平在互联网大会上的致词体现出中国政府对待互联网的态度是积极的,故选C项;材料不能说明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水平,排除A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中国改革的重大成果,但是互联网在这一阶段不能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牵

引力,故B项错误;中国国力是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D项表述过于片面,排除。答案:C17.解析:第(1)问根据“不至于因黄金储备短缺而导致通货紧缩,这有利于防止经济衰退和失业”得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通货紧缩、经济衰退和失业;根据“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转

时期,危机和萧条比较轻微,繁荣和复苏却强劲有力”得出减轻了危机和萧条,有利于经济复苏和繁荣;根据所学得出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二战后美国黄金外汇储备占世界比重统计表看出,美国黄金储备比重由高到低,表明美国由世界经济霸主到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可知,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削弱,日本和欧共体的崛起,其他地区经济的发展,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影响:世界经济格

局的变化,冲击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答案:(1)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通货紧缩、经济衰退和失业;减轻了危机和萧条,有利于经济复苏和繁荣;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

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8分)(2)变化:黄金储备比重由高到低;美国由世界经济霸主到世界经济霸主地

位动摇。(4分)原因: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削弱;日本和欧共体的崛起,其他地区经济的发展。(4分)影响:冲击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2分)18.解析:首先拟定论题,表格选取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中三国的历史事件

,结合所学可知在经济大危机背景下美国遭到巨大打击,然后进行了罗斯福新政;而同一时期苏联逐渐形成的“斯大林模式”却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时期的中国一方面受到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进行了币制改革,另一方面也受到苏联的影响实行了统制经济

。因此,论题可从不同经济体制的影响借鉴、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等方面来拟定,也可以从经济大危机为突破,以各国应对危机为主题。其次进行论证,注意题目要求,必须是三国都有,还要相互关联。如以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为论题,可从经济大危机下美国美元贬值刺激出口、苏联引进技术和人才、南京国民政府实行

币制改革等三个方面来阐释。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或升华。答案:示例一各国经济体制相互影响或借鉴。(2分)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苏联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取得

了巨大成就。各国纷纷借鉴苏联成功的经验。美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摆脱经济危机。中国出现了苏联热,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10分)示例二世界经济联系加强。(2分)发生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冲击并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为摆脱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积极开拓国际市

场。苏联抓住机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人才、资金,促进了工业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为防止白银外流,实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行经济统制政策。(10分)示例三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2分)1929~19

33年经济危机给世界带来了灾难,同时也给各国提供了发展机遇。美国实施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苏联借机引进人才、先进技术,推动了工业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经济发展。(1

0分)课时作业(十)1.解析:由材料“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可知,原始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A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出农业与村落形成的关系,排除B项;C

项属于村落的功能,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材料并未涉及中国与外国原始村落规模的对比,排除D项。答案:A2.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村落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C项正确;A项为居住形式,排除;B项为村落中的建筑,排除;仓

廪是村落中的建筑而非村落的功能,D项将两者混为一谈,错误。答案:C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宋姓起源于宋国,宋国是西周时期殷商后裔的封国,位居今天的河南商丘,所以宋姓源于君主封地,答案选A项,B、C、D三种姓氏的

起源方式与宋姓无关。答案:A4.解析:根据材料“绍兴府城周围十多里范围内……十多处环城市镇”可知,市镇成为城市与乡村的连接点,故C项正确。答案:C5.解析:图为古代埃及民居,A项正确;B、C、D三项属

于古罗马建筑的特征,排除。答案:A6.解析:材料中“以敬爱堂为中心布局设计”体现出宗法秩序、伦理纲常,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答案:A7.解析:“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可见民主政治影响

了城市的布局,同时城市的这种布局也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实施,二者形成了互动效应,C项正确;A、B两项说法都错误,均排除;D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答案:C8.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集镇逐渐形成,D项中包含了A、B、C三项,表述更为全面,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都有涉及,与

集镇都有关系,但是都比较片面,故均排除。答案:D9.解析:根据材料“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可知,农业的发展对集镇的兴起有促进作用;根据材料“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可知

,农业的现状对集镇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选D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在集镇发展中的作用,排除A项;集镇与集镇之间的关系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答案:D10.解析:材料信息“经济水平,都超过了一般州

县”“不用配备一套完整的国家行政系统”说明宋代集镇的经济功能增强,故选B项,排除A项;C、D两项与集镇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答案:B11.解析:棉布、丝绸业、瓷器等反映新兴工商业市镇专业化明显,故选B项;草市开始成为地方

商业中心是在唐朝时期,排除A项;明清时期农业占经济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市镇的分工,没有反映规模大小,排除D项。答案:B12.解析:题目中的“城”就是政府办公和人民居住的场所,“市”指商品交易场所。“城区

即市区”就是说居住区和商业区不再分开了,这种情况出现只能是宋朝以后,宋朝的市打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故选C项,排除A、B两项,D项虽也属于“城区即市区”,但不是较早期的情况,排除。答案:C13.解析:据材料唐代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

,从东西平衡到南北平衡,体现了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C项正确;辽阔疆域有效管理得益于有力的地方控制,排除A项;两京制体现陪都补充都城职能,而非疏散都城职能,排除B项;大运河修建于隋朝,排除D项。答案:C14.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丰盛的祭品,其

中大多是当地的农产品,这反映出古埃及农业的繁盛,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祭品大多源于农业生产,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古埃及的宗教信仰,B项排除;物质基础包括很多方面,丰富的祭品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不能仅由祭品丰富就推断出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C项排除。答案:D15.解析:“家长作为全家核心”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皆低于正房”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尊卑,故B项正确;A、C两项是对“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

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的总结而非原因,均可排除;D项是关于使用材料和设计结构的说明,与原因无关,排除。答案:B16.解析:由材料可知,古希腊人的务农生活体系影响了其居住模式,古希腊的庭院式住宅具有浓厚的园林气息,且其结构布局比较规整,这体现了农业文明的特点,故B项

正确;材料不涉及古希腊庭院式建筑与政治体制的关系,故排除A项;廊柱的材质由材料得不出来,故排除C项;“神学观念”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答案:B17.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信息“着重于创造静止的形体美”“是一系列运动

中的‘境界’”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因是聚族而居……也正是徽商文化的产物”可得出徽州古民居的布局特点。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称其为亦贾亦儒,贾而好儒,咸近士风”等信息,从徽商发展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归纳回答特质。答案:(1)不同:西方着

重于创造静止的形体美;中国着重于创造不断变化的场景。(6分)(2)特点: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民宅与园林结合;体现儒家封建礼制思想和徽商文化。特质:贾而好儒;社会责任意识;诚实守信。(其他角度亦可)(8分)18.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

解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加以说明可以得出信息。答案:示例信息:第一组的图1,近代北京四合院比较封闭;图2,近代北京市民的主要生产运输工具是板车,同时也受到了欧洲近代化影响,有了单车。第二组的图3,近代欧洲民居比较开阔;图4,近代欧洲民居有了整洁的

街道,使用了电灯和汽车。(8分)说明:中国长期封建理念与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直接影响了民居建筑风格。近代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近代化程度较高的欧洲,其居民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4分)课时作业(十一)1.解析: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工业革命完成。工业革命的完成,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故选C项。答案:C2.解析:根据题干中所提及的时间点“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可知题干所述现象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

次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故选B项;工业革命之后,社会贫富分化现象严重,而不是缩小,排除A项;垄断组织主要出现在大企业中,而题干所述现象不属于大企业,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英国人民的消费情况,排

除D项。答案:B3.解析:由材料“城市化的开始却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可知,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带有半殖民地色彩,D项正确;由材料“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可知,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是在列强的入侵刺激下发展而来的,排除A项;据材料并结合

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城市化得以开始,即在某种程度上自然经济阻碍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排除B项;C项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答案:D4.解析:含有统计数据的图表题目是考查经济史的重要题型,可以单个表格出现,也可以是有一定时间和空

间跨度的多张表格;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柱状图或饼状图的形式;题目的设计要立足于图表中的数据,但要注意的是“功夫不在表中,而在表外”,即要注重于教材知识的衔接以及认识的深化。表格反映英国的城市化程度最高,中国的最低,东西方差距大,

但这只是现象,要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别,主要是工业革命之后,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因此答案为B。答案:B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的时间是1853年,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

命还未开始,排除A、C两项;畜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的动力,排除D项;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成果的是蒸汽。故选B项。答案:B6.解析:由材料可以得出,20世纪以来,工人们能够消费得起食物和除住房以外的东西了。工人们的预算中也包括了更多的衣服和贵重商品的开销,甚至可以去进行休闲消费了,说明

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大众消费社会兴起,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反映的是工人的消费情况,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C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工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是奢侈盛行,D不正确。答案:A7.解析:根据材料“从电杆电线的安装,路轨的铺设,到挪移水管等诸多事项无不受阻

”可知,城市设施建设的阻碍重重,建设艰难,故选A项;材料“北京电车公司第二届董事会报告”,涉及的是公司的经济行为,没有涉及政府管理行为,也没有涉及城市社会问题,排除B、C两项;材料没有提到“西方科技快速传播”的信息,排除D项。答案:A8.解析:从材料中的“50年代住

草房,70年代住瓦房,80年代住楼房,90年代住洋房”明显可以看出,农村居住条件逐渐得到改善,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出农村民居装修水平超越城市,也看不出城乡社会生活趋于一致和农村之间的地区差异日趋缩小,排除A、B、C三项。答案:D9.解析:由材

料“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可知公共汽车的广告认为交通工具的进步发展,有助于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并未提及制度的变革,排除A项;材料体现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摒弃传统运输方式,排除D项。答案:C10.

解析:从题干中“现代工商业集中的地区均呈现‘都会化’现象”的信息可知,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近代城市蓬勃发展,故选B项;A、C两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题干主旨没有涉及工商业发展的原因,而是在谈工商业发展的影响,D项错误。答案:B11.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9世纪以

来,中国城市出现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结合所学可知,其原因是受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影响,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没有涉及。答案:C12.解析: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信息可知,随着曼彻斯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财产犯罪猛增,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综上可知,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与社会问题并行,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C13.解析:恩格斯所著《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揭示英国工人阶级的道德面貌问题时用了“道德堕落”“道德沦丧”“道德败坏”“完全失去了道德感”等词语,结合所学

,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英国工人阶级道德缺失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导致价值观念变迁,D项正确;经济基础决定思想意识,A、C两项不属于经济基础,不属于英国工人阶级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排除;城市化运动发展迅速与英国工人阶级道德缺失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答案:D1

4.解析:材料反映了由于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化兴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大规模的开展,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土地资源的匮乏均属于城市基础建设向地下延伸的具体的原因而非最主要原因,所以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答案:A15.解析:从材料中的“足不出门

,立刻使你将各种事情很顺利的办妥”“处处可以享受迅速便利舒适的利益,而且可以节省劳力、时间、金钱”中可以看出,电话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故答案为A项;电话在19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D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答案

:A16.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教育的发展。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一系列近代图书馆的设立具有较强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利于普及教育,扩大教育范围,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增强国民素质,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因此B项正确;A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发生

于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国立图书馆和省立图书馆都是清政府设立的,其宗旨不是宣传共和主义;D项错误,科举制度的废除是190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也与图书馆的设立没有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项。答案:B17.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发展特点,从《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分为18世纪上半期、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等几个阶段分析。第二小问经济因素,结合所学可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三次产业革命的推动

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兴起原因,据材料二“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结合所学从经济、政治方面回答。第二小问进程缓慢原因,结合所学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性质、城市化起步晚、工农业生产水平低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第(3)问,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可知,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发展阶段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答案:(1)发展特点:18世纪上半期发展缓慢

;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迅速;20世纪30年代达到较高水平,此后较为平稳发展。(4分)经济因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次产业革命的进行(或工业化进程的推动)。(2分)(2)兴起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开埠通商

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4分)进程缓慢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制约;城市化起步晚;工农业生产水平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4分)(3)评价:城市化是

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能够为工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推动经济发展;但城市化的发展应和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会带来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可持续发展。(4分)18.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英

国公园建设热潮形成的特点及原因,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特点”一问,从材料“英国皇家委员会经调查后,认为应进行大规模的公共空间建设”“议会通过了《私人法令》”“由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1845年,柴郡切斯特市获得议会法令

,建设公园与娱乐用地;1846年,曼彻斯特也获得此项权利”“在全国上下达成共识”中可以概括出来。“历史背景”一问,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工业革命后社会环境状况等方面来分析。答案:特点: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视和主

导;以法令的形式推动;由个别城市到全国推广;全国上下的支持。(6分)背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实力增强;政治民主进程不断发展;人们对日常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剧了城市环境恶化,危害到人们的健康。(6分)课时作业(十二)1.解析:驰道为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至前220年修筑的,以

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交通要道,它是皇帝的专用车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国道”。驰道的修建东连燕、齐,南达吴、楚,加强了全国的交通联系,促进了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秦朝实行郡县制,已不存在诸侯国,A项错误;秦灭六国,完成了统一,驰道有利于巩固统治

而不是有效扩展了统治疆域,B项错误;建立起垂直管理体系是指郡县制,不是修建驰道,C项错误。答案:D2.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古代远航利用了自然地理知识,这反映出国人利用自然的认知水平较高,C项正确;材料没有将中国的自然科技水平与世界其他地

区作比较,也没有将中国综合国力与西方作比较,排除A、B两项;D项不符合史实。答案:C3.解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A项错误;“丝国”因中国很早即向西方输出蚕丝而得名,B项正确;清朝只特许广州一口统一经营对外贸易,C项错误;唐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

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不具有全球化意义,D项错误。答案:B4.解析:根据材料中“公家运漕,私行商旅”“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及材料提供的地点可以判断其评价的是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故B项正确;驰道是秦始皇时期修筑的;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开通的;海

上陶瓷之路兴盛是唐宋时期,故排除A、C、D三项。答案:B5.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驿站传递的文件是政府书信,且对文件的具体传递情况有具体的规定,这有利于政令畅通,故选C项;强化了中央集权是对材料的过度

解读,排除A项;材料中有具体、对应的惩罚措施,违反规定只是按要求处罚,排除B项;政府行政效率涉及方面较多,“大为提高”夸大了材料中邮驿制度相关规定的作用,排除D项。答案:C6.解析:A项“东汉”错误,排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B项错误;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C项夸大了丝绸之路的作用,排除;D项与史实相符,正确。答案:D7.解析:由材料中“汽声”“马路”可知,此种交通工具是汽车,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新式交通工具,20世纪初传入中国,故D项正确;汽车由德国人最早发明,排除A项;汽车不是

公共交通工具,而是私人交通工具,排除B项;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标志不是汽车的传入,排除C项。答案:D8.解析:从材料“郑和像、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中可以分析出,发行邮票意在纪念郑和下西洋的创举,故C项正确;其它三项都不能反映材料全部信息,排除。答案:C9.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元朝在凡有人居

住之地都设置了驿站,往来世界,就像在自己国内一样,说明元朝与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和驿路畅通,这有利于大都的对外交往,故B项正确;A项错在行省制度在国内“外”推广,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关系,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丝绸之路,D项错误。答案:B10.解析:从隋朝运

河以洛阳为中心到元朝弃洛阳,直取大都连至杭州,体现出两朝都城的变化,故C项正确;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是宋代后,与隋朝运河开凿时间不符,A项错误;B项不是隋朝和元朝运河开凿的原因,排除;运河开凿促进南北经济交流,而不是农耕文明的对外发展,D项错误

。答案:C11.解析:19世纪70年代正值洋务运动创办民用企业期间,这一时期湖北轮船航运业出现英国太古洋行、怡和洋行、美国旗昌洋行与轮船招商局汉口分局四足鼎立的局面,说明洋务运动略有成效,也意味着湖北的交通逐步走向近代化,D项正确;这里

的湖北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A项;B项中的“率先”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涉及的外资航运公司不一定代表了政府,而且当时是四足鼎立,因此不能说明帝国主义激烈争夺航运权,排除C项。答案:D12.解析:依据表格中“邮政开始用汽车取代马拉邮车”“上海、汉口邮

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说明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显示是民族经济发展的结果,A项错误;“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用词绝对,当时城镇乡村也有涉及,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

的信息,C项错误。答案:D13.解析:1666年,为了避开海盗威胁和西班牙关税,连通大西洋和地中海,国王路易十四授权皮埃尔·保罗·德里凯在法国南部修建了米迪运河,故选A项;伊利运河是美国在东北部地区修建的一

条运河,它通过哈得逊河将北美五大湖与纽约市连接起来,排除B项;苏伊士运河1869年修筑通航,在埃及贯通苏伊士地峡,沟通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航线,排除C项;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国家巴拿马,横穿巴拿马地峡,连接了太平洋和大西洋,1914年开始通航,排除D项。答案:

A14.解析:从题意可知,交通堵塞出现的原因是货物运输量的提升,结合此时期重要历史事件可知,商品运输增多与工业革命的进行使生产力极大提高、市场贸易扩大有关,因此D选项正确;A、C两项错误,交通堵塞并非是各国提高关税和征收高额租税

导致货物流通受阻,相反各国积极改善陆路交通;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可知,拿破仑战争并未影响港口贸易,同时港口贸易是与欧洲以外其他地区进行的贸易活动,与欧洲内部运输量增多没有关系。答案:D15.解析:铁路、轮船等都是工业革命的成果,是引起运河衰落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列强在华修筑铁路是运河

衰落的一个原因,但非主要原因,A项错误;运河河道年久失修和西方列强的武装侵略与材料无关,也不是造成材料中现象的原因,C、D两项错误。答案:B16.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铁和高架铁路是为了减少占地,避免城市拥挤而设计的,这表明城市的发展推动了铁路交通技术的创新,

故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无法体现“城市交通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排除C项;新型交通对城市化的影响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答案:B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得出国内干线发达;根据“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

道”得出政治军事性强;根据“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得出南方水路便利。第二小问“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统一、交通基础、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趋势”根据“英国把建立公路网和运河网作为改造交通运

输体系的重点……又把重点转移到建立铁路网和近代化海洋运输网上来”得出从建立公路网、运河网到建立铁路网、近代化海洋运输网(交通近代化);根据“构成了全球性的近代化交通运输网”等得出从建立国内交通网到构建全球交通

运输网(交通全球化)。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配合英国的工业化进程、满足英国殖民扩张的需求、加强世界的联系、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冲击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秩序等角度总结回答。答案:(1)特点:国内干线发达;政治军事性强;南方水路便利。原因:国家统

一强盛;前代的交通基础;江南经济发展的需要。(6分)(2)趋势:从建立公路网、运河网到建立铁路网、近代化海洋运输网(交通近代化);从建立国内交通网到构建全球交通运输网(交通全球化)。影响:配合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满足了英国殖民扩张的需求;加强了世

界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冲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秩序,客观上促进了其社会的文明进步。(8分)18.解析:本题要求学生围绕交通运输自拟论题,从材料中看,材料反映了历史上交通工具进步与交通的发展,学

生可以从交通工具进步的原因或交通工具进步带来的影响这两个方面拟定论题。从交通工具进步的原因角度可以提出:科技进步推动了交通工具的进步。学生可以再结合科技进步推动交通进步的史实进行论证,例如:马镫的发明,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火车、轮船等先进交通工具,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人类带

来了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第三次科技革命让人类拥有了宇宙飞船,人类的足迹可以进入太空。从交通工具变化的影响可以提出: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人类的联系更加紧密。学生再结合交通工具加紧人类联系的史实进行论证,例如:随着马镫的发明,丝绸

之路得到发展。随着航海和造船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航路开辟。随着蒸汽机和轮船的发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飞机、电报的使用,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加紧了世界

各地的联系,航天事业的发展也加紧了世界各国的合作。答案:示例一工具的改进推动了交通事业的发展。(2分)1500年以前,运输物品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陆路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水路主要是船,交通运输效率相对较

低。1500年以后,由于造船技术的改进和航行技术的提高,加之全球航线的开辟,全球联系加强,世界日益连为一体。工业革命以后,火车和轮船的发明,极大地提升了交通的速度和效率,现代交通事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20世纪初期以后,随着飞机的发明以及不断改进,航空事业迅猛发展

,世界各地的交流更加便捷。(10分)示例二交通运输的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观念。(2分)1500年以前,世界各地的人们相对孤立,各地的联系以陆路和水路交通为主,人们局限于以陆地为中心的生存圈,生活节奏较慢,活动区域较小。1500年以后,由于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全球航线的开辟,全球

联系加强,世界日益连为一体,人类的活动区域开始以世界为舞台。工业革命以后,火车和轮船的发明,铁路的发明应用以及运河和海运的畅通,世界各地的联系大大加强,商品交流大大加强,欧美的近代思想和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各地,人们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发生巨大变化。20世纪初期以后,飞机发明并不断改进,空中航线逐渐开

通并不断开拓,航空事业迅猛发展,世界各地的交流更加便捷。(10分)课时作业(十三)1.解析:根据材料“福特的创新是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可知福特在流水线上的

创新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适应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劳动力的严重短缺,排除A项;根据材料“福特的创新是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可知福特式“创新”是适应汽车等行业集中规模化生产的需要,与电力技术的广泛运用没有直接关

系,排除B项;标准化生产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而材料描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生产场景,排除D项。答案:C2.解析:由表中可以看出1901年、190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三个时间点汽车业工人人数由1773人到12430人再到5万多人,呈

直线上升趋势,说明德国无产阶级力量上升;德国汽车的年产量由884辆到5547辆再到2万辆,也呈直线上升趋势,说明工业化生产能力增强。综上,可知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故A项正确;仅仅就汽车产业来看,无法得出德国正在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的结论,排除B项;政府全面干预经济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轻重工业的比例问题,排除D项。答案:A3.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了封锁禁运等措施,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不仅开辟了通往苏联的航线,还通过与苏联民航总局

签订联运合同,开通了通往东欧各国的首都、欧洲其他城市和南北美洲国家等的航线,这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对外航空交通的封锁,故选D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在1956年,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技术人才培养,故排除B项;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就已经有

了民用航空线,故排除C项。答案:D4.解析:据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得出该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这适应了城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的要求,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科学转化为生产力,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大众传媒的变迁,故C项错误;旧的交通工具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故D项错误。答案:A5.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莱特兄弟通过实验得到了科学数据,然后在科学数据的基础之上才研制出了飞机,反映出科学是技术发展的基础,

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资本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莱特兄弟不断地进行科学试验,能够看出实验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但选项中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飞机制造出来不是靠经验的总结,而是不断进行试验的结果,排除C项。答案:D6.解析:根据材料“于1908年推出第一辆农民也买得起的平民汽车”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生产力的发展使汽车的成本降低,农民也能买得起汽车,所以工业革命改变了交通方式,C项符合题意。机器生产助长奢侈风气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项排除。乡村日益喧嚣拥挤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项排除。工厂制度的确立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

D项排除。答案:C7.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调整是在1961年,排除A。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对中国航运垄断局面,排除B项;“跃进号”远洋货轮下水,证明了我国轮船制造业取得了重大突破,C项正确;中共八大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

探索,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明方向,排除D项。答案:C8.解析:根据材料“推行生产流水线……福特汽车也迅速得到普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科技的进步,福特汽车公司的汽车实现了量产,汽车生产量增大,价格降低,这使汽车迅速得到普及,这表明科技进步促进了汽车产业的发展,故选A

项;材料没有体现汽车的设计情况,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科技进步对汽车产业的影响,没有体现美国政府的作用,排除C项;垄断组织对产品生产的控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答案:A9.解析:表格中时间是“1978~1988年

”,显示了改革开放以后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客运量都大幅度上升,这说明改革开放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发展,故A项正确;表格中交通方式在改革开放前已经存在,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城市化的发展,C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答案:A10.解析:据材料可知,1949年到201

8年,陆海空交通工具的数量剧增,说明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C项正确;由材料不能得出交通运输服务体系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说明的是交通运输工具数量的增多,而不是强调“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B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

关。答案:C11.解析:20世纪后半叶,在资本主义国家,私人对高速铁路的投入大,但利润低、收益增长缓慢,因此私人不愿出资修建高速铁路,加之资本主义国家也难以有效集中和调动社会资本投资铁路,故此后未再出现新的建设高潮。相比较而言,我国实行的是

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推动铁路交通产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由材料推不出来,排除。20世纪后半叶,西方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排除D项。答案:B12.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500~

1960年伴随着三次产业革命发生和发展,产生了汽船、火车及各式飞机等不同交通工具,其运输速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C项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不同交通工具交通运输速度的变化,没有涉及物质需求和

社会变革,A、B两项错误;科学技术在三次产业革命中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而不是科学技术与生产逐渐实现了结合,D项错误。答案:C13.解析:由材料“从投料到下水,只用了八十八天时间……日本……花了四个月零九天”可知,建造速度比船舶工业发达的日本还要快,体现了

人民建设的积极性和实现现代化的愿望,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盲目性,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制造技术领先世界,也不能体现自动化水平,故排除C、D两项。答案:B14.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从材料“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可以看出,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

出现给社会消费观念和社会风气带来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汽车已经走进普通百姓家庭,排除A项;单从汽车一种交通工具不能显示交通全面实现现代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奢侈风气盛行,D错误。答案:C15.解析:一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上海等大中

城市相继拓展市区街道,主要是由于公共汽车及汽车运输事业的日益发展,C项正确;人力车成为近代城镇重要的交通工具与“大中城市”相继“拓展市区街道”不符,A项错误;自行车出现在大街小巷并不需要“拓展市区街道”,B项错误;地铁建设和运行的

需要与“拓展市区街道”不符,D项错误。答案:C16.解析:材料与城市环境的恶化无关,排除A项;B项“必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在城区与郊区早出晚归,必须依赖快捷的交通工具,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汽车逐

渐普及,城乡交通设施日益完善,因此出现了“他们白天在市区工厂上班,晚上回郊区住所休息”这一变化,C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交通工具的更新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答案:C17.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1956年,国会通过的联邦资助公路法案公布

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工程——建立全国州际和国防高速公路系统……大力支持该法案”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汽车工业的发展、统一市场发展的需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借鉴德国的经验、联邦政府的支持、加强国防的需要、冷战的影响以及政策法律的延续性等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

二“投资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外各类经济实体等。投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转变为中央地方联合投资、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公路建设投资规模

不断扩大”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起步时间及成就、投资主体、形式及规模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形成全国高速公路网。世界银行对此做出评价:在构建现代化高标准的国家公路网、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促进社会团结方面,中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经济发展、方

便人们生活、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推动改革开放进程、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即可。答案:(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美国国内统一市场发展的需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借鉴德国经验;联邦政府的支持;加强国防的需要;冷战的影响;政策法律的延续性。(8分)(2)特点:起步晚;发展快,成就巨大;投资主体多元;投资形式多样。(4分)意义: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大方便了人们生活;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

的发展;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发展。(6分)18.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这标志着航空工业的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军事)航空工业实现第一次大发展”“美国飞机工业在规模和

实力上均达到第一”“把苏联远远地甩在后面”“英、法、德等几个航空大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创立、发展、转型和竞争等方面归纳其特点。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一中提供的时间及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

据材料“中国自行设计制造出第一款喷气式飞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客机C919成功首飞”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飞机制造业在起步、发展,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

地位、科技水平、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分析即可。答案:(1)特点:飞机制造业体现了科技结合;两次世界大战为飞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机遇;美国的飞机制造业实力最强;二战后飞机制造业经历了从军用到民用的转型;飞机制造业曾是美苏冷战竞争的组成部分;航空制

造业的资本和生产日益社会化,出现了跨国公司。(6分)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产生,一战、二战期间得到发展,美苏冷战时期转型,当今世界全球化加快时期,竞争与合作进一步加强。(2分)(2)不同:中国航空制造业起步晚;从仿制、自行设计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得到国

家的大力支持;中国的飞机制造业经历了落后、发展到领先世界,从国外引进技术、参与国际合作到服务国际市场。(6分)意义: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更新换代,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2分)课时作业(十四)1.解析:根据材料“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有1亿人死

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可知欧洲疾病传入美洲,造成土著居民大量死亡,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故选A项;工业革命后,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人口分布,排除C项;根据材料“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有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

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可知欧洲疾病传入美洲,造成土著居民大量死亡,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排除D项。答案:A2.解析:根据材料“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可知这些著作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

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并指出瘟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临床表现相似、发病与气候有关等特点,反映了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故选A项;材料反映《吕氏春秋·季春纪》和《黄帝内经》的主张,未涉及政府对疫情的政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吕氏春秋·季春纪》和《黄帝内经》的医学主张对世界

其他国家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众对其的看法,排除D项。答案:A3.解析:根据材料“在1349年席卷欧洲的黑死病后,封建地主发现过去的耕种方式、土地所有权方式已经无法再继续下去了……天主教信仰也遭受重创,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被点燃”可知这次欧洲瘟疫推动欧洲经济、

思想领域的变革,一定程度促进了社会转型,故选B项;欧洲瘟疫造成劳动力短缺,排除A项;根据材料“天主教信仰也遭受重创,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被点燃”可知这次欧洲瘟疫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复兴,并非“产生”,排除C项;根据材料“天主

教信仰也遭受重创”可知这次欧洲瘟疫冲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并非“推翻”,排除D项。答案:B4.解析:由材料“亚历山大染疾身亡,他建立的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可知亚历山大因疫病而亡,直接导致帝国的瓦解,说明疫病一定程度上影响历史发展进程,故选D项;亚

历山大之后的政权和亚历山大建立的帝国在社会制度方面具有一致性,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出政治制度的调整,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疫病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未提及生产关系,排除C项。答案:D5.解析:由材料“宜……疏浚河道,毋使积污……毋使饮浊”可知,古人重视沟渠的通畅及治理,故C项正确;A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强调对河流的治理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虽提到人口稠密易导致疫病流行,但并非材料主旨,D项错误。答案:C6.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人口问题。在当时条件下,疫病多少主要和人口密度有关,南方经济未完全开发,相对疫病频率低;

北方经济开发程度高,人口密度高,疫病次数自然较高,所以正确选项为C项;西汉时期南方开发晚,统治相对薄弱,发展程度远不及北方,故可排除A、D两项;同时期,北方(主要指中原地区)也相对稳定,故B项可排除。答

案:C7.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温病学说的提出是因为明清时期传染病流行,说明医学理论的发展受到社会需求推动,C项正确;明清时期我国的科技主要处于总结性阶段,并未有理论性的重大突破,A项错误;材料反映医药学家仅仅是创立了温病学说,并未认识到传染病本质,B项错误;材料

没有涉及医药学研究推动了人口增长,而是强调社会需求推动医药学理论发展,D项排除。答案:C8.解析:材料“清末福州传教士医生雅丹金接受官方赠匾”“西来扁鹊”说明西医技术得到清朝官方肯定,故C项正确;明朝时西方医学已开始传入中国,A项错误;由“官方赠匾”并不能断定民间是否接受,故排除B项;由材料无

法得出沿海民众容易接受西学,D项错误。答案:C9.解析:由“纷纷捐资筹建西式医院”“大量中医人士也学习西医”可知,中国的西医人才和实践得以发展,B项正确;西医传入中国是因为“感于西医的功效”,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对中医的攻击,C项与信息不符;中国人办医院学

西医不是西方侵略的产物,而是主动学习,D项错误。答案:B10.解析:从发现微生物的存在到“微生物致病论”再到对微生物感染的治疗,反映了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不断加深,也说明微生物学的发展在继承中有创新,故选B项;微生物学的发展源于生产

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个阶层的参与只是起促进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提及的均为个人的贡献,无法体现各国政府的合作,排除C项;对科技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而非经济水平,二者不能划等号,排除D项。答案:B11.解析:依据材料“汉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已有‘本草待诏’的职位”“元始五年(公

元5年)曾‘征求……本草等教授者来京师’”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正确。答案:C12.解析:根据题干中“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可以

知道,现代科研人员从古代医学典籍吸取有益经验推进科学研究,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中国医学一直重视总结实践经验,排除B项;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项目并不意味着中医被世界认可,排除C项;中国古代科技

重视经验总结而非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排除D项。答案:A13.解析:由材料“五脏六腑之气血分流四肢也”和“实验方法证实了血液的循环运动”,可知前者重感性和经验,后者重科学实验,故选C项;中医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科

技的代表,具有重实用的特点,而西方医学则具有重理论的特点,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古代中国医学与近代西方医学的关系,排除B项;中医治根和西医治表只是牵强附会之言,排除D项。答案:C14.解析:“洛克菲勒基金会着手创办北京协和医学院”有利于西方医学在中国的

传播,故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中北京协和医学院作用的夸大性解读,排除;C、D两项与材料没有必然因果关系,排除。答案:A15.解析:根据题干时间“1912年”和材料“中西医的论争长达10多年”可知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文

化的传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加剧,中西医之争就是其中一个方面,说明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故选A项;B项错误,科学精神若深入人心就没有中西医长达10年的论争了,排除;材料的落脚点在中西医之争而不是教育问题,排除C项;D项中官民立场与“民间有关中西医的论争

长达10多年”不符,排除。答案:A16.解析:根据晚清时期《点石斋画报》刊登的《西医治病》的注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中国人对西医作用和影响的认可,说明“西学东渐”已有所发展,D项正确;中医中药渐趋衰弱材料中未

体现,一个看病的画面无法证实西医西药“广泛”传播,这幅画体现的不是报刊的“商业”功能,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D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古代中医的特征,据材料一“认为人与自然失调产生病因”可知认为病因源于人与自然的失调;据

材料一“其名著《千金方》30卷记载800多个药方近千种植物药,形成中医‘号脉问诊,按方抓药’的基本治疗方式”可知以植物药为主,采用“号脉问诊,按方抓药”的治疗方式;据材料二“在国家卫生部中专设中医司,先后将20多万中医从业者安置到各类医院,开办中医进修学院”可知国家力量推动其发展。第

二小问中西医差异的原因,据所学知识,中医植根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当中,从思想、经济、政治方面回答;据材料二“17世纪”“18世纪”可知近代西医受科学理性思想影响;据材料二“机械化生产的显微镜、听诊器、血压计、电动体腔镜、化学验血剂、手术操作台等不断出现,战争频繁使阿司匹林、盘尼西林等

化合药大量使用”可知植根于工业文明;频繁战争的影响。第(2)问,据材料二“在国家卫生部中专设中医司,先后将20多万中医从业者安置到各类医院,开办中医进修学院”可知构建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医疗事业;据材料二“

培养了数百万名‘赤脚医生’,深入广大农村为群众治病”可知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巩固人民政权;据材料二“1955年,北京中医研究院成立,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开发中成药”可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答案:(1)特征:认为病因源于人与自

然的失调;以植物药为主,采用“号脉问诊,按方抓药”的治疗方式;国家力量推动其发展。(4分)原因:古代:中医受道家、儒家思想影响;植根于农耕文明;封建政府的重视。近代:西医受科学理性思想影响;植根于工业文明;频繁战争的影响。(6分)(2)意义:构建国家医疗卫生体系,

发展医疗事业;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巩固人民政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6分)18.解析:首先,阅读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两个观点。如根据“1928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意外发现青霉菌可以抑制引发气管炎、伤口化脓等各种炎症的葡萄球菌。因无法量产,

未受重视而搁浅”,可以提炼出观点一“经济危机中的医疗技术难以应用”;如根据“美国制药公司发现了批量生产青霉素的方法,并应用于临床”“盘尼西林被认为是二战时期26项技术革新中最重要的发明”,可以提炼出观点二“战争催发了盘尼西林的应用”;如根据“完全改变了人类与传染病之

间生死搏斗的历史,挽救了数以千百万计的生命”,可以提炼出观点三“盘尼西林的应用提升了人类抵抗疾病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国第一个卫生防疫机构——中防处研制出第一批国产青霉素。”可以提炼出观点四“政府推动了医药的发展”。其次,根据自己提炼的观点,结合材料和相关所学知识中

影响盘尼西林生产的要素,以及盘尼西林的应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据充分。最后,可以结合提炼的观点,分别作出总结。答案:观点一:经济危机中的医疗技术难以应用。论述:1929~1933年资

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各国忙于应付危机。在医疗卫生上的重视度和投入力度远远不够,英国科学家弗莱明的发明未引起政府足够的重视。直到十多年后的1943年,青霉素才得以真正问世并造福人类。所以,社会环境影响并制约着新技术的

应用。(6分)观点二:战争催发了盘尼西林的应用。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给交战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争中大量的伤员由于医疗技术的落后无法救治而死亡,美国率先进行了盘尼西林的临床应用,大批感染的伤员得到医治,挽救数以万计的生命,是人类

抗击病菌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所以,战争催发了新技术的应用。(6分)观点三:盘尼西林的应用提升了人类抵抗疾病的能力。论述:二战中,美国率先进行盘尼西林的批量生产和应用,挽救了大批的感染伤员,降低了士兵的死亡率。随后作为盟国的核心,美国将此项技术援助给其他盟国,盘尼西林的作用得到极

大发挥,救治更多的伤员。所以,二战后,此项技术在世界范围传播,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抵抗疾病的能力。(6分)观点四:政府推动了医药的发展。论述:1928年,青霉菌被发现,英国政府忙于应对经济危机,没有对此项技术重视。二战中,美国政府将此技术应用到临床并批量生

产,降低各种因感染病菌而死亡的风险。二战中,中国政府疾病防疫机构——中防处进行新药盘尼西林的研制和生产,并在抗战中应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更加重视人民的卫生健康和疾病防控,医药领域发展迅速。所以,政府对医药技术的

应用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6分)(从材料中任意提出两个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论据有力均可)课时作业(十五)1.解析:依据材料“教皇公开宣布准许将处斩过的犯人尸体转交给医学院以供解剖”并结合所学可

知,人文主义者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发掘传播,打破了基督教对人体解剖的禁忌,而人体解剖的合法化促进了外科手术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文精神对医学的推动作用,“医学演进违背了人文精神”不符合材料主旨,A项错误;教皇

的行为是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不能体现出医学教育与神学的逐步融合,C项错误;教皇允许人体解剖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医学的发展,但“近代医学发展源于教会支持”的说法夸大教会的作用,D项错误。答案:B2.解析:根

据材料“医疗服务实行……两级服务制”“分布于各个社区……的高素质医护队伍”“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屡经修改”可知,英国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医疗服务体系,未涉及医疗保障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大众的卫生意识,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英国医

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但未提到立法手段的推动作用,C项错误。答案:D3.解析:根据题意,我国所有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5%,说明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正在逐步地建立和完善,故选D项。答案:D4.解析: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增长,得益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医疗科技手段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医学技术促进了人们的健康,故选A项。答案:A5.解析:材料所述俾斯麦政府通过法令措施,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阶级社会统

治阶级所采取的措施出发点都在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故选B项。答案:B6.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2年创作的这幅宣传画主要内容是宣传“防疫”知识,有利于民众提高和普及卫生观念,故A项正确;宣传画式群众动员方式在1952年之前已有,排除B项;该作品没有体现现代主义美术的风格,排除C项;197

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着美国孤立政策的破产,排除D项。答案:A7.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缓和社会矛盾,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颁布了包括医疗保险服务、失业救济、养老和教育等法案,确保大多数人的最低生

活需要和社会需要。这些法案的实施说明西方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日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体系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

矛盾,故选B项。答案:B8.解析:“赤脚医生”的出现,缓解了农村缺少医生的情况,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故选B项;A、C、D三项均不是对“赤脚医生”涌现的合理解释,排除。答案:B9.解析:图中中印两国人均预期寿命都在上升,从材料来源看

,印度1947年独立,中国1949年独立,可以说中印人均寿命的提升和国家独立有关,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国人均寿命一直在上升,没有曲折,故A项错误;从图中看,迅速上升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70年代后人均寿命是持续平稳上升,排除C项;图中20世纪

四五十年代中印两国是有重合的,“一直”说法过于绝对,D项错误。答案:B10.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净化饮用水,科学处理垃圾、粪便与污水等许多做法在城市中推广开来,并影响到乡村,B项正确;2

0世纪六七十年代,绿色军装是青年人最推崇的服装,排除A项;重视农村基本医疗保障、扩大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属于国家行为,不属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排除C、D两项。答案:B11.解析:由以上数据可知,医疗服务的提供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大,C项正确,排除A项;材

料不涉及药品供应体系问题,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特别针对社区医疗服务问题,排除D项。答案:C12.解析:据题干可知,英国针对大城市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的情况,加强城市公共卫生建设,有助于为城市人口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因而对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有一定作用,故A项

错误;B选项是题意的准确表达,故B项正确;题干反映伴随着工业化,英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强与完善,并没有直接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英国修建下水道,改进供水系统,但并不能说明英国长期缺失排水供水系统的建设,故D项错误。答案:B13.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19世纪西北欧死亡率降低、欧洲人口增长的原因是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基本的医学知识得以普及并深入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同人口的增减关系不大,B项排除;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同材料中人口增减关系不大,C项排

除;工业革命向全球拓展不会导致西北欧死亡率降低和欧洲人口的增长,D项排除。答案:A14.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动员了普通民众,说明当时的爱国卫生运动影响了国人的日常行为,故A项正确;医疗体系早已建立,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弥合

城乡的发展差距,故C项错误;材料对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直接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A15.解析:近年来,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的“网络直报系统”,大大缩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平均报告时间,能够快速检测数百种病原体等,体现了先进科技助推公共卫

生事业发展,A项正确;“国家十分重视公共卫生预报系统”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系统“世界领先”,C项错误;“公共卫生事件推动相关系统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排除。答案:A16.解

析:现代社会对精神卫生越来越重视,“世界精神卫生日”的发起即是其具体表现,它的发起是推动全民重视精神卫生的重要方式,故选B项;A、C两项由材料得不出来,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答案:B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由“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全

民健康服务法案”“只要是英国居民或是在英国居住一年以上的外籍人士,在生病后都会由政府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政府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基础医疗和医院医疗两级服务制”“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屡经修改”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为所需者提供免费

医疗”“高昂的医疗费用”并结合所学可从缓和社会矛盾、社会稳定与发展、加大国家财政负担、打消人们工作积极性等角度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特征,多样性:据材料二,由“我国仅有九个妇幼保健院和11个专科防治所”“

1949年11月,在卫生部内设立了专管卫生防疫的公共卫生局”“新中国非常注重卫生政策和卫生体制的本土化创新”可得专科防治、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卫生政策和卫生体制的本土化创新;层次性:据材料二,由“在城市医疗保障制度不断

建立完善、爱国卫生运动有序开展的背景下,政府开始关注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问题”可得先推动城市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后进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探索。第二小问成因,据材料二,由“威胁着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是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各种地

方病”可得地方病众多,死亡率较高;由“1951年向苏联学习建立了城市职工医疗保障体系”可得对苏联的借鉴;由“面对资本稀缺、人才匮乏的约束条件”可得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卫生保障制度落后或几乎没有;由“1965年,毛泽东作出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可

得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据所学,还可回答疆域辽阔、人口基数大、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的城乡差别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等。答案:(1)特点:立法手段推动;覆盖面广(惠及大众);种类多;政府高度重视;政策不断调整和

完善。(4分)影响: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加大了国家财政负担。(2分)(2)多样性:专科防治;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卫生政策和卫生体制的本土化创新。(2分)层次性:先推动城市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后进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探索

。(2分)成因:疆域辽阔,地方病众多,死亡率较高;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卫生保障制度落后或几乎没有;工业化中优先发展重工业过程出现的城乡差别;政府的高度重视;人口基数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苏联的借鉴。(6分)18.解

析: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医院试点方案与国企改革‘放权让利’有一定相似性”“进一步扩大医院财务管理自主权”“卫生部从官方层面认可了承包制的做法”“在坚持全民所有制基础上参照两权分离原则,以承包合同的形式确定国家、医院的责权利关系”等信息归纳;第二小问特点:据材

料“医院试点方案与国企改革‘放权让利’有一定相似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第一份明确提出医院经济的文件”“卫生部从官方层面认可了承包制的做法”“《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修改稿)》”“建议实行

价格改革,对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按不包括工资的成本收费,增加的开支由地方财政和企业单位负担;对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收费标准可以保持不变”“进一步扩大医院财务管理自主权,调动医院职工积极性”“将‘打破大锅饭’的改革意向

写入了正式文件,特别指出‘奖金发放要克服平均主义’”等信息归纳。答案:措施:①放权让利(扩大自主权);②双轨制。(6分)特点:仿效国企改革,政府主导,立法保障,内容详尽、广泛,注意民生,逐渐完善。(6分)

阶段检测卷(一)食物的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1.解析:“宀”本意为房屋,“豕”指猪,“豕居之圈曰家”,说明是定居生活,肉食可通过驯养动物获得,故D项正确;家庭饲养业并非畜牧业,排除A、C两项;B项从材料中无法体

现,排除。答案:D2.解析:材料表明随着农耕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进而出现阶级、文字,这体现了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B项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A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答案:B3.解析:

通过观察商代甲骨文中的“高”字,由土台上建造房子,土台下挖地窖的图像,可以得出当时人们已经开始懂得储存粮食,D项正确;早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我国先民就已经开始建筑房屋并过上了定居生活,A项错误;商代属

于奴隶社会,社会各阶层并非共享财产,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商代“已实现居者有其屋且宽敞”,C项错误。答案:D4.解析:由材料和所学可知,编撰农书、开凿运河都与农业发展有关,这说明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

有涉及楔形文字的相关内容,B项排除;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知C项结论,排除;材料没有比较古代各地的农业发展情况,因此D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答案:A5.解析:材料信息主要是反映了随着生产力发展,种植经济取代

狩猎采集经济,开始了真正的农业经济,故A项正确。答案:A6.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徐光启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后又推广甘薯种植。《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历代经验,吸收最新实践成果,而且充分汲取西方农学科技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

技实验,体现了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A项正确;B、C、D三项都属于它的内容,但是不符合农业科技试验,排除。答案:A7.解析:凤梨、马铃薯等原产地是美洲,17世纪即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于欧洲的书籍中,反映了地理大发现推动洲际物种交流,故选B项;A、C、D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答案:B8.解析:燧

人氏“教民钻木取火”是人类支配自然的开端;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是英雄人物与神的斗争,二者都是以人为主,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故D项正确;中国古代神话是自然经济的产物,故A项错误;二者都是有神论的体现,故B项错误;神话传说不可能引发社会制度的变革,故C项排除。答案:D9.解析:根据材料“原本用

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对传统的农业结构有所突破,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A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坚守抑商观念,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区域经济的相关信息,D项错误。答案

:C10.解析:据材料“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可知,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D项正确;“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仅符合材料的部分内容,无法

涵盖材料全部内容,排除A、B两项;“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不仅是文化的交流,还是殖民侵略,排除C项。答案:D11.解析:由材料可知,不同国情下产生了不同模式的现代农业类型,A项

正确;“唯一”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农业机械化水平主要由科技水平所决定,排除C项;人地矛盾只是影响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因素之一,排除D项。答案:A12.解析:依据材料“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达1149.02

千克”的信息和所学可知,超级水稻为世界粮食产量的提高、解决人类生存问题作出重大贡献,D项正确;杂交水稻主要是解决人类生存的问题,不是推动人口增长的因素,A项错误;农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

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不符合材料主旨,B项错误;超级水稻并不能完全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C项错误。答案:D13.解析:工业革命提供了便利的储备工具和运输工具,食物储备技术得到发展,故选B项;A、C、D三项均不是美国食

物储备技术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故排除。答案:B14.解析:与传统的水产养殖相比,“渔光一体”模式下,水上发电、水下养殖,有利于实现养殖和发电的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C项正确;“渔光一体”模式并不能“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A项错误;“渔光一体”模式与提高水产品的“质量”无关,B项错

误;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可以减轻但不能解决我国的雾霾问题,D项错误。答案:C15.解析:从图片中“非法添加剂”进入百姓餐桌中的食品可知,反映了食品安全问题突出,故选D项;A、B、C三项与漫画现象无关。答案:D16.解

析:从题干中可看出我国既注重化肥技术的使用,同时也看到了化肥使用量过高的问题,提出2020年化肥使用零增长的目标,体现了对农业化肥技术和食物安全的统筹兼顾,故C项正确;题干中强调的是中国化肥使用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区

别,不是步其后尘,A项错误;题干中的数据说明了我国使用化肥过多的现实,不能说明我国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后来居上,B项错误;题干中主张有限制地使用化肥,并没有涉及发展绿色农业的内容,D项错误。答案:C17.解析:第(1)

问据材料有粮食类、果蔬类、经济类作物、禽畜类物种可知种类多;据材料“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可知范围广;据材料“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

蔗等”可知以食物为主;据材料“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可知双向交流。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并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史实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据材料“仅以这些地

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可知中国人地矛盾突出;据材料“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可知高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积极与消极两个角度作答,据材料“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

地,一变为农田”可知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据材料“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可知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的增长;据材料“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可知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

食供应总量;结合所学明清时期经济的史实可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可知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据材料“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可知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

。答案:(1)特点:种类多:粮食类、果蔬类、经济作物类、畜禽类;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以食物为主:粮食类、果蔬类、经济类、水果类、畜禽类;双向交流:既有美洲物种的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6分)(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中国人地矛盾突出;高

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积极影响: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消极影响: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8分)18.解析:首先,阅读表格材料,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人类食

物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根据14世纪欧洲“食物主要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到16世纪欧洲、亚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可以提炼出观点“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其次,根据自己提炼的观点,结合世界史新航路的开辟等相关所学知识,

说明“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据充分。比如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孤立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如14世纪欧洲的食物主

要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也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如16世纪的欧洲和亚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最后,可以根据自己提炼的观点,结合上述原因的分析,作出“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

,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这一总结。答案:示例一观点: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2分)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

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可见,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10分)示例二观点:食品生产工业化趋势明显。(2分)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处于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文明阶段,农牧业提供的初级

农产品是主要生活资料,人类饮食依赖于传统农牧业和手工生产。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逐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传统农牧业也经历了近代转型,经过工业加工的食品日益普及并受到人们的喜爱。可见,工业革命推动了食

品工业生产的发展。(10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如:人类食品由偏重产量和美味到注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由一国重视到多国联动协调;人类饮食逐渐向追求卫生、营养和便捷发展;粮食危机逐渐引起全球重视。)19.解析:(1)由材料一“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

”得出延长食物保质期;由材料一“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得出便于食品的运输;由材料一“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得出丰富人民的生活;结合冷冻产品的消极影响得出出现食物的生物安全问题。(2)由材料二“因特网显示出世界不仅向全球化、也朝美国化迈进了一大步”得出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交流与联系,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使世界出现“美国化”倾向;由材料二“在那些有机会有办法接触计算机新技术的国家和不能接触新技术的国家之间,划开了一条鸿沟”得出导致世界各国和各国内部的贫富差距扩大。(3)由材料一“速冻加工、冷冻设备

、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材料二“因特网使用者几乎半数在美国,英语则成为其统治语言”得出科技进步不仅影响人类社会生活,也改变世界格局,其影响是全方位的;由材料二“一种数字分隔出现在各国内和全世界富国和穷国之

间”得出科技进步不仅给人类带来更加便利的美好生活,也会带来消极影响,其影响是多方面的。答案:(1)影响:延长食物保质期;便于食品的运输;丰富人民的生活;但也会出现食物的生物安全问题。(4分)(2)影响:密切了世界各地的交流与联系,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

展;使世界出现“美国化”倾向,并导致世界各国和各国内部的贫富差距扩大。(6分)(3)认识:科技进步不仅影响人类社会生活,也改变世界格局,其影响是全方位的;科技进步不仅给人类带来更加便利的美好生活,也会带来消极

影响,其影响是多方面的。(4分)20.解析:本题主要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分阶段论述19世纪罐头食品的兴起和发展过程。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可分为19世纪初、19世纪中期两个阶段。19世纪初期兴起主要涉及殖民

战争、技术发展等原因。19世纪中期主要涉及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技术进步等原因。最后再做小结,得出罐头食品的出现是工业化和全球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表述时注意把握阶段线索,阐明不同时期兴起发展的

原因、表现即可。答案:示例19世纪初,在殖民扩张和战争中,为满足军队需要,借助生物技术,出现了罐头食品,工艺不断更新。(3分)19世纪中期,机器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推动罐头食品的市场逐渐从军队扩展到民间,世界各地的食材丰富了罐头食品的

种类,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需要。交通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为产品运输和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19世纪罐头食品在欧美的兴起和发展,是工业化和全球化的产物,是食品贮藏史上的一次飞跃,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为人类的饮食提供了便利和实惠。(9分)阶段检

测卷(二)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二单元)1.解析:材料中“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这一数字不能反映出商代“农业先进”这一结论,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是青铜冶炼的鼎盛时期,出土的文物“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数量庞大,故B项正确;材料中武器有“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未体现“多样”,故C

项错误;材料中只有“出土青铜礼器40件”能说明“重视礼仪”,但材料还有乐器、生产工具、兵器等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B2.解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耦犁的出现是西汉时期,耕耙耱技术的出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铁犁牛耕”阶段的耕作工具,故答案为

D项;石斧是原始农业时期的工具,耒耜是夏商时期的工具,排除含有①或③的A、B、C三项。答案:D3.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汉代田庄能够进行农业、手工业等多种生产,说明田庄经济基本能够自给自足,故D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农民受剥削的信息,故A项错误;

题干中未涉及田庄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题干未涉及手工业者的劳动强度,故C项错误。答案:D4.解析:图中有林地、牧场、耕地、磨坊等,可知庄园农业、手工业都有发展,且自成体系,可得出具有自然经济特征,B项符合题意;图片显示西欧庄园的经营规模并不是较小,而是比较大,A项错误;图片中林地、牧

场、耕地、磨坊等可知生产并不是单一化,C项错误;图片中不能体现出西欧庄园宗族色彩非常浓厚,D错误。答案:B5.解析:蒸汽机的发明,是生产技术史的一次飞跃,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火车机车、蒸汽船相继问世,故选B项;

水力纺纱机以水为动力,不属于动力技术革新,排除A项;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技术革新,排除C项;电动机的发明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技术革新,排除D项。答案:B6.解析:“但是工厂的选址却受到了水源的限制,只能够建在靠河的地方,并且离城镇很远”

由此可见,自然力作动力的缺陷明显,需要新的动力来源,故选A项;“英国人阿克莱特在德文特河上的克罗姆福特建立了近代的第一家水力纺纱厂”这个举措不需要科学理念的重大突破,只是经验知识的积累即可,排除B项;“但是工厂的选址却受到了水源的限制,只能够建在靠河的地

方,并且离城镇很远”体现的是水力的弊端,没有进入蒸汽时代,排除C项;“只能够建在靠河的地方,并且离城镇很远”如果以水力作动力,将不利于城市的发展,排除D项。答案:A7.解析:19世纪50~70年代正是工业革命开始阶段,这一阶段存在大

量手工工场,是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的,B项正确;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积累了技术,促进了工业革命发展进程,排除A项;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不是自然经济抵制的结果,排除C项;工场手工业不属于工业化模式,排除D项。答案:B8.解析:《工厂法》的相关规定维护学徒利益,而且有相关的

处罚措施,说明英国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D项正确;题干内容不属于国家经济政策内容,而且这一时期正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时期,排除A项;法律规定的内容不一定能全部贯彻执行,因此不能保证工人权益得到有效保障,B项排除;题干只列举了对学徒的保障,不能代

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排除C项。答案:D9.解析:“主人公夜以继日地工作,已经产生幻觉,把别人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甚至将自己卷入流水线的皮带里”讽刺了当时的工厂里,工人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环境对人的摧残越来越严重,故选C项;“主人公夜以继日地工作,已经产生幻觉,把别人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

甚至将自己卷入流水线的皮带里”这是对当时工人环境的一种讽刺和揭露,因为他们都不是自愿的,而是迫于无奈,排除A项;“讲述了美国大萧条时期,主人公夜以继日地工作”说明大危机时,工作机会变少,工人不得不拼命工作来确保机会,排除B项;“193

6年,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体现了30年代美国电影的发展,说明精神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排除D项。答案:C10.解析:材料中“单调的纯净”可知并非对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故A项错误;材料中“为空气增加了一

种可靠性和营养”可知并非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故B项错误;材料中“遮天蔽日的烟雾”和“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可知并非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故C项错误;材料中“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说明是工业革命,面对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环境污染,仍然让你似乎能感觉到

肺在咀嚼它,这样鲜明的反差,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为到来的工业文明欢呼,故D项正确。答案:D11.解析:本题考查新科技革命的影响。科技创新驱动传统经济发展,一些国家都制定了自己的计划,体现了现代科技进步加剧了全球竞争,故选D项;“取代”说法错误,传统经济依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仅列举

了部分国家,无从体现“世界各国”,排除B项;材料也体现不了国家干预政策已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答案:D12.解析: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出现了“民之投资于实业者若骛”的局面,即民间投资设厂热潮出现,故选A项;19世纪末

实业救国思潮就已兴起,“开始”与“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不符,排除B项;投资设厂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加速了反清革命的爆发,排除C项;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D项。答案:A13.解析:“机器人

”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表现,人工智能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故选D项。答案:D14.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信息革命在德国“工业4.0”进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德国利用信息技术来发展工业生产,没有涉及全球经济的复苏问题,也体现不出挖掘其经济潜能的特征,A、C两项排除;

德国已经构建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且材料不涉及工业体系的问题,D项排除。答案:B15.解析:“中国互联网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及其投资或控股的公司,几乎掌管了中国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切”,说明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人们

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故选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错在“完全改变”;材料和进一步加剧贫富分化无关,C项错误;材料和全球科技合作也没有关系,D项错误。答案:A16.解析: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在空间技术领域竞赛,美国由落后到迎头赶超,说明国家间科技竞争政治化色彩浓重

,故选C项;苏联人造卫星领先美国后,美国奋起直追,最终超越苏联,排除A项;1957年,苏联在空间技术上领先美国,并不能说明美国科技全面落后,1969年,阿波罗登月,美国彻底站在了空间技术的最高点,排除B项;材料反映美苏在科技领域争霸

,但不能说美苏争霸集中在科技领域,更多的是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排除D项。答案:C17.解析:第(1)问,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可以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封建化改革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等方面来回答。第(2

)问,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依靠男耕女织,实现自给自足”“将自己封闭在一个与世无争的狭小空间里”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第(3)问,中国古代统治者扶植小农经济的主要政策,可以根

据材料中的“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来回答。其目的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答案:(1)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封建化改革;社会生产力的进步。(4分)(2)特点:以

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耕织结合或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生产目的狭隘;封闭、分散、孤立;占有小块土地、规模小;精耕细作;具有脆弱性、落后性等。(6分)(3)主要政策:鼓励垦荒、重农抑商。目的: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巩固封建统治。(4分)18.

解析:(1)第一小问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由材料一信息“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作答。(2)据材料二信息“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向郊区扩散”回答即可。答案:(1)原因:大规

模工业生产的需要。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车;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10分)(2)普及前:由农村向城市移动(向煤铁生产地区移动)。普及后:由城市向郊区移动。(4分)19.解析:据材

料“1500~1800年欧洲居民1万以上的城市数量”可知,1500~1800年欧洲居民l万以上城市数量增长较快,其中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较为明显。结合题目要求,既可以总体分析欧洲城市发展状况,也可以选择一个国家城市化发展表现提出论题,根据论题,结合其发展

原因进行论述,通过表格的时间可以看出欧洲城市数量的变化与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殖民扩张等方面的史实进行阐述。最后进行总结,呼应论题。答案:示例论题:18世纪后半期,英国城市化进程迅速。(2分)论述:18世纪后半期,英国1万人以上的城市增加了一倍多,城市化迅速发展,成为欧洲

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国家。这一现象的出现与英国社会经济变化和对外殖民扩张密不可分。这一时期,英国圈地运动仍快速推进,大量农民脱离农业生产,而这正适应了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于是,大量农民进入工厂成为城市居民。这一时期,英国成为

世界上最大殖民国家,拥有最广阔的海外市场,掠夺了巨额财富,这又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进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总之,以工业革命为核心的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推动了18世纪后半期英国城市化的发展。(10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20.解析:本题考查网络技术与人际关系。结合材料提供的两幅图片,围绕“网络技术与人际关系”,可提炼出两个论题:一是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有利于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交流;二是互联网的发展拉开了人与人之

间的距离。结合史实阐述时必须从多角度着手,史实必须准确。答案:示例一论题: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从而打破常规的空间与时间的界限,有利于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交流。(2分)阐述:互联网作为崭新的信息技术,信息量庞

大,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速度快捷,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具有开放性,人人都可以自由参与,资源共享。在并不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可以方便地找到在局部的现实世界中不易觅得的好友,可以与众多千万里之遥的知音天天聚会畅谈,增加了更多人之间从陌生到变为朋友的可能性。即使亲人、友人之间

相隔遥远,也能通过网络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便于感情的交流与升华。(10分)示例二论题:互联网的发展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2分)阐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脑、手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很多人沉浸于网络空间,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

交往。在家看手机、玩电脑、缺少与家人的沟通;在外与朋友聚会时各自拿着手机低头看,也缺少与朋友的交流,从而使亲情、友情变得淡化。另外,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往往会出现虚假购物、网络欺骗、不良信息泛滥等,造成人与人之间失去信任,增加了孤独、抑郁等负面因素,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10分)阶段

检测卷(三)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和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三、四单元)1.解析:唐朝设有“官街鼓”,表明唐朝开市和闭市的时间受到了官府的严格监管,宋朝废除“官街鼓”,表明宋代开市和闭市的时间没有受到官府的监管,因此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城

市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选B项;街鼓是规定开市和闭市的工具,与社会治安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都城人口进行对比,排除C项;宋废街鼓是城市管理相对宽松的表现,排除D项。答案:B2.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古希腊与黑海、地中海周围地区都有频繁的贸易往

来,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奴隶”可知,A项错误;仅从材料信息无法推知C项结论;黑海地区输出的谷物出自古希腊殖民地而不是古希腊本土,排除D项。答案:B3.解析:从李充的随船货物可以了解到“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故D项正确;从材料中可知李充是在官方“公凭”下才去的日本,“公凭”是市舶司发

给经营海外贸易商人的凭证,说明商贸活动受到官府的监管,A项错误;材料中的描述仅是中国商人与日本贸易,无法体现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朝贡”贸易,C项与材料无关。答案:D4.解析:明初,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而海外国家要来中国贸易,则需以朝贡的

形式,故选A项;“十三行”设立于清朝,与材料中“明太祖”不符,排除B项;行会是指我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中的工商业组织,与材料中“海外贸易”不符,排除C项;私人贸易的说法与材料中“由官方控制和垄断”不符,排除D项。答案:A5.解析

:由材料中从“金融元素”发展到“信用票据”“信用货币”的变化得知是信用体系的变化,由材料“商业发达城市”“交子”“会子”等可以得知是在商业领域,因而这一变化是商业信用体系发展,故选C项;“信用票据”“信用货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南北方经济比较,排除B

项;唐宋时期统治者仍固守重农抑商政策,而且商业信用体系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是政策产物,排除D项。答案:C6.解析:古埃及人转让重要财产都要订立契约以证明财产所有权,这说明古埃及时期商业契约已经出现,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契约的出现,不能说明商业经营领域的扩大,排除A项;材料强调商业契

约已经出现,不涉及商业管理制度完备,排除B项;商业契约出现不代表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排除C项。答案:D7.解析:根据材料“武装商船”“铜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印度公司拥有国家给予的种种特权,可以自行铸币

、拥有武装,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是西欧国家进行殖民掠夺的工具,故选C项;A、B、D三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答案:C8.解析: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国通商银行的放款比例倾向于国内工商业,这有利于推动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只是说

明投资比例变化,无法看出放款额增加,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看出中国通商银行与洋商拒绝合作,排除B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时间是清朝末年,排除C项。答案:D9.解析:据材料“肯定了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

‘必要补充部分’,要求公有制企业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可知对农村经济和公有制企业的政策改变,体现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出现了变化,故选C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

面展开,排除A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新局面刚刚出现,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农村责任制,排除D项。答案:C10.解析:由材料可知,村落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生产劳作的地方,而且村落设有围墙和大门,具有防

御功能,宗族族长使得村落有了一定的组织性,这有利于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村落选址注重自然地理环境,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从材料看不出村落是一个完善的社会组织系统,D项排除。答案:C11.解析:依据材料,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和传

统行政中心城市经济功能的叠加,使同一区域内部和不同区域间的城市,以经济为纽带形成更为紧密的关系,由此可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区域性市场网络逐步形成,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非手工业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资本

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与材料所述内容无关,排除B项;地区间长途贩运业有利于促进各地之间的联系,但开始兴起的表述有误,排除D项。答案:C12.解析:根据材料“瓷都”“天下窑器所聚”“列市受廛,延袤十三里许,烟火逾十万家”可知景德镇制瓷业兴旺发达,景德镇因

瓷器生产的集中化和专业化而发展成大市镇,表明明清时期出现具有特色产业的市镇,故选B项;“千街错绣”“灯火连昼”形容市场的繁荣,仅是材料的表面现象,并未反映本质问题,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制瓷业生产关系状况,且制瓷业生产关系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景德镇

制瓷业发达,并未反映瓷器的外销情况,排除D项。答案:B13.解析:材料中“皇城被划为14个消防区”“全巿共有3400个士兵充任消防员,负责防火和救火”等信息反映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城市的职能也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专门的消防机构和消防人员,C项正确;坊市制度被打破与材料的主旨不符合,排除A

项;出现了专门的消防机构与消防人员,更多的是因为城市职能的发展,排除B项;宋朝政府的管控有所放松,排除D项。答案:C14.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富人和穷人住着几乎相同的房子,反映当时雅典公民社会观念平等;而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则反映了雅典公民具有城邦至上的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没

有涉及雅典经济发展的信息,且当时雅典商品经济繁荣,排除A项;材料体现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而不是贫富差别不大,排除C项;材料强调雅典公民具有城邦至上的意识,而不是人文思想盛行,排除D项。答案:B15.解析:由材料可知,印第安人的房屋总体呈封闭状,要通过梯子由屋顶的入口进入,内部还有数不清的

梯子,门窗是在和平时期增加的,这说明其房屋设计注重防御功能,故C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印第安人的土坯房总体呈封闭状,不利于通风散热,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神学观念对房屋结构的影响,排除B项;这种平面屋顶的土坯结构房屋防雨效果较差,排除D项。答案:C16.解析:材料中显

示美国的大城市中煤气照明公司有多家,而农村或者小城镇却没有如此的现象,说明城市化的规模有利于新技术推广,故C项正确;A项中环境保护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是利用煤气照明,不涉及电,排除B项;D项中“发展迟缓”错误。答案:C17.解析:第(

1)问,据材料信息“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第(2)问,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

,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答案:(1)原因:商业发展

的结果;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结果。(4分)(2)表现: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10分)18.解析:在作答本题目时,按照题干的要求,我们首先对这三

幅图进行信息的提取,然后我们根据信息判断出这三幅图分别属于哪个时期,并说出根据。答案:图一:欧洲殖民者将廉价工业品运往非洲,然后从非洲掠夺黑人贩卖到美洲做奴隶,再将美洲的金银、原料运回到欧洲。这与新航路开辟后15~16世纪的黑奴贸易相符。因在美洲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美洲印第安人锐减,为开发

美洲而兴起黑奴贸易。这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且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故图一为新航路开辟后15~16世纪的黑奴贸易。(4分)图二:英国殖民者将在印度种植的鸦片走私到中国,然后从中国进口茶、丝等原料、半成

品,再将工业品出口到印度和中国。这与19世纪前中期的贸易状况相符。此时英国殖民者将在印度种植的鸦片走私到中国,以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故图二为19世纪前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鸦片贸易。(4分)图三:欧洲殖民者从美洲掠夺金银,引进玉米、甘薯等作

物,然后以金银换取亚洲的丝绸、香料,而美洲的玉米、甘薯也传入中国。这与新航路开辟初期的状况相符。此时美洲被发现,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欧洲的商品在亚洲缺乏竞争力,故用白银购买亚洲商品,白银流入亚洲。故图三为新航路开辟初期的三角贸易。(4分)19.解析:第(1)问,不

同:依据材料一信息“为政府提供有保障的贷款,保证军费开支;而政府允许其成立英格兰银行,并赋予其多种特权……发挥着政府银行的职能。……这些商人成为专职的银行家,他们的商铺变为地方银行……这些银行家解决了工业化之初企业家的融资难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英格兰银行在政府的批准下建立;与政府紧密合作

,享受特权;业务对象主要是政府,支持政府财政。英国地方银行由私人建立,属私人银行;随着工业革命而逐渐发展起来;服务于工业化的需求。第(2)问,评述:依据材料二信息“打破了外商银行把持中国金融的局面。通商银行在北京、烟台、重庆、香港等处设立分行,业务涉及

洋行、中国商号和钱庄、少数近代企业,盛极一时,通商银行的酝酿筹设以及初期运作,成为中国新式银行业和相应制度构建的先声。1900年,北京分行被八国联军焚毁,业务随之萎缩。民国时期被四大家族控制,受总体经济环境和战争影响,40年代通商银行已有名无实”并结合所学知识从

有利于抵制外国资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顺应了抵御外侮、实现国家富强的愿望;奠定了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基础;服务于近代工商业,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以及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通商银行难以得到充分、持久的发展等角度回答。答案:(1)不同:英格兰银行

在政府的批准下建立;与政府紧密合作,享受特权;业务对象主要是政府,支持政府财政。英国地方银行由私人建立,属私人银行;随着工业革命而逐渐发展起来;服务于工业化的需求。(2)评述:在外资银行控制中国财政经济

的形势下,通商银行的建立有利于抵制外国资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顺应了抵御外侮、实现国家富强的愿望;通商银行奠定了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基础(开启了金融业的近代化);通商银行服务于近代工商业,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通商银

行难以得到充分、持久的发展。20.解析:本题以《上海市中心区域道路系统图》为切入点,考察近代上海市道路规划设计理念中反映的时空观念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首先根据材料内容提取信息,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上海被设立为特别市。1929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为建造新上海市,打破上海公共租界与上海法租

界垄断城市中心的局面,制定了‘大上海计划’”可知,1928年,国民政府发动二次北伐,1928年底,张学良改旗易帜,宣告东三省服从国民政府统治,至此,国民政府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南京政府开始建造新上海市,为摆脱帝国主义对上海的控制,制

定了“大上海计划”,该计划包含城市道路、政府大楼、公共设施等内容,其中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是其中的关键内容;其次对上海道路规划理念进行合理解释,上海市道路区域规划设计理念中既有“三民五权、世界大同”的政治主张,其道路名称中又

包含了建设美好中国的期待,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人民对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期盼,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和政治追求;“大上海计划”是在综合参考西方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理念,“市中

心区域道路系统计划以如同一个‘中’字的行政区域为中心,其正西、正东、正北、正南四个方向开辟四条主干道”,即包含了传统中国人的理念追求,又方便了人们出行,体现出城市建设明显的近代化色彩;据材料“拟定中的市中心区域道路系统计划以如同一

个‘中’字的行政区域为中心,其正西、正东、正北、正南四个方向开辟四条主干道……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三民五权、世界大同’的政治主张”可知,“三民五权、世界大同”体现的是“三民主义”、“五权分治”、“世界大同”的政治主张,体现了

孙中山的政治理想,实现民族革命,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实现民族独立;据材料“同时规定路名以‘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九个字其中一字为首,第2字为象征国家和平兴盛的赞美字。例如现在还保留的:国定路、市光路、政立路”可知,道路名称设计中第一个字是“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九个字中的一个,体现了对民国

政权有认同,第二个字象征了国家和平兴盛的赞美,体现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向往;“大上海计划”因日军侵略被迫停工多次,淞沪会战后,日军占领上海,该计划被迫停止,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重新启动该计划,反映了人们渴望建设美好国家的愿望没有改变,“大上海计划”对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影响

了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建设和发展,也为后来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答案:信息:1928年底,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摆脱帝国主义对上海的控制,制定了“大上海计划”,上海市中心道路系统的规划设计是这一计划的关键要素。(2分)阐释:设计理念

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和政治追求。该设计中西结合,关注人们出行的方便和交通的顺畅,体现出城市建设明显的近代化色彩。贯彻了孙中山“三民主义”和“世界大同”的思想,反映了人们渴望摆脱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强烈愿望。道路的命名则体现了对政权的认同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向往。(8分)尽管该

计划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遭到了破坏,但中国人民渴望建设美好国家的愿望没有改变,也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经验,对后来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分)(其他阐释,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阶段检测卷(四)交通与社会

变迁和医疗与公共卫生(第五、六单元)1.解析:秦直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阻止和防范北方匈奴的侵扰,令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用两年时间修筑了南起陕西林光宫,北至今内蒙古包头九原郡的一条南北长达700多公里的军事通道,秦

直道是由咸阳通往北境阴山间最捷近的道路,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因此直道起到的作用是加强了北部地区的边防,A项符合题意;直道修建和讨伐岭南及控制西南夷无关,B、C两项排除;郡县制的设置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A2.解析:材料提到,“古典文明”时期的中国汉朝、古希腊、古罗

马帝国,都投入很多资源开辟道路、修建桥梁、改善交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统治者进行交通建设的主要着眼点是行政与军事方面,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控制本国广阔的疆域,与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不符合,排除A项;促进各地文化的交流,与政治军事相

比不是主要目的,C项排除;经济贸易也不是主要目的,D项排除。答案:B3.解析:由“郑和下西洋”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A项正确;郑和没有到达欧美,

排除B项;郑和远航是宣扬国威的和平外交活动,排除C、D两项。答案:A4.解析:依据材料,1874年,李鸿章上奏朝廷《筹议海防折》,指出南北洋七省,必须联为一气,方能呼应联通,特别是有军情时,有火车和铁路,能够一日数百里,统帅方不至于误事,这说明李鸿章请修建铁路的主要理

由是军事方面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反映开设铁路,不误军情,有师夷长技之虑,但并非以夷制夷,排除A项;材料反映李鸿章请修铁路是因为军情瞬息万变,主要是军事方面的考虑,未涉及要填补空白,求强求富,排除B项;效法西方,发展交通是李鸿章的主张,并非修建铁路的原因,排除C项。答案:

D5.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全球交通有了很大发展,贸易额显著增加,说明全球的联系加强,故选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国同时开展说法正确,但从表格中无法得出这个结论,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日益制度化是在二战后,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主要加大对亚非拉国家的侵略力度,排除D项。答案:A6.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依据材料“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可得出这一交

通工具是自行车,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故B项正确;自行车又称脚踏车,并没有采取机械牵引,故A项错误;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应该是航运业、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报道了“西人每

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并不能证明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B7.解析:据材料“秦国曾对外来入城宾客乘坐的马车用火燎来防止病菌的传播……秦代设立了‘疠迁所’,作为专门用来安置麻风患者的机构”体现了中国古代已经

建立了疾病应对机制,故选C项;据材料“防止病菌的传播……麻风患者……染易三人以上”可知材料主旨是疫病,疾病扩大了范围,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出现疫病后的处理措施,不是预警,排除B项;D项夸大了影响,排除。答案:C8.解析:南北朝时期出现用以隔离患病之人的

“六疾馆”,南宋地方官员为防范水灾引发疠疫,兴工清理沟渠等,说明了中国古代已出现从公共卫生角度对疫病防和治,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国“最早”出现了专门机构来隔离病人,A项错误;疫情导致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医药学具有丰

富的临床诊疗的经验,D项错误。答案:B9.解析:依据材料,唐朝时期医学成就主要有宰相长孙无忌等人主持修订的《新修本草》,唐玄宗时期敕令各郡县长官精选《开元广济方》,唐德宗时期制定《贞元集要广利方》,颁行州县,这说明在唐代医学发展中政府发挥了积极作用,故选B项;《黄帝内经》是中医学

的奠基之作,唐代理论化医学萌芽说法错误,排除A项;唐政府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但并未得到系统总结,排除C项;唐代注重医学知识的普及但并非已经普及,排除D项。答案:B10.解析:材料中对乱扔垃圾的人处以“黥”“杖六十”,而乱扔垃圾容易导致疫病流行,因此材料体

现了古代统治者注重以法律手段维护环境卫生,防范疫病流行,C正确;秦朝并不是实行的“外儒内法”,排除A项;B与题无关,排除;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答案:C11.解析:宋代政府在发生疫情时,主动帮助疫区和灾民,这说明宋代政府有较为强烈的爱民意识,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D项正确;题干未涉及社会救

助系统和社会保障,排除A、B项;题干中只能体现出政府的行为,不能证明当时社会流行民本思想,排除C项。答案:D12.解析:科学近代化,不仅指科学发现和科学成果,更是指科学研究方法。近代科学是实验科学、理论科学,王清任的医学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

特点,C项正确;材料体现实验和观察,A项排除;材料未能体现受到西方影响,B项排除;经世致用是为学求务实、以济世安民为己任,D项排除。答案:C13.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康熙身患疟疾,被传教士治好,康熙把金鸡纳等药物推荐给皇子和近臣使用,说明西药逐步影响中国,故B项正确

;仅以一个事例不能得出西药比中药更科学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中西医交流频繁,排除C项;西药不是侵华工具,排除D项。答案:B14.解析:根据“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主张“仁”,说明古代中国医术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故选A;中国古代医术以

“仁”为行医准则,并不能说明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排除B项;中国古代医术以“仁”为行医准则,并非教化病人,排除C项;“仁”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国古代医术以“仁”为行医准则,值得肯定,D表述错误。答案:A15.解析:据材料“

政府独未尝有所举动耳”“请我政府赶即采取积极办法”可知,北洋政府对疫情风险认识不足,控制不力,故选A项;“此疫(华北蒙绥鼠疫)传播全国乃意中事耳”表明这种推断明显不符合实际,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百姓对鼠疫的态度,排除C项;外交团认为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因为疫情蔓延会危及其利益,而非关

心民众健康,排除D项。答案:A16.解析:报纸介绍卫生保健知识,设立卫生防疫委员会,通过《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可知,陕甘宁边区对卫生防疫工作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故选B项;卫生防疫有预防的效果,并不意味着边区疫病泛滥,排除

A项;近代卫生体系在探索过程中,不是更加成熟,排除C项;卫生医疗防疫方面的建设,不能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壮大,排除D项。答案:B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根据法律,由教区的住户每年义务工作6天,或提

供代理人服务。1663年,议会通过了第一个收费公路法案,即在某些道路上征收通行税的法令,此项税收款必须专用于道路工程”得出住户义务工作或提供代理人服务;征收通行税;据材料一“进入18世纪以后,道路管理方式逐渐按商业化的方式运作,由信托公司负责道路的经营管理和维修养护。

在1760~1774年间,议会通过了不下于452项有关道路建筑及其保养的法令”得出实行商业化运作;逐步加强相关法律法令的制定。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提高运输能力,促进市场拓展,加快资金、技术、劳动力的流动方面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技术三个方面进行

回答。第(3)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府和国家立法在交通运输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交通运输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关系方面回答。答案:(1)措施:住户义务工作或提供代理人服务;征收通行税;商业化运作;逐步加

强相关法律法令的制定。(4分)影响:提高了商品运输能力;促进国内消费市场的拓展;加快了劳动力、资本、技术的流动。(3分)(2)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议会立法的保障;股份制提供了资金支持;经济发展的需要。(4分)(3)认识:政府应在交通运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立法的手段能有力促进交通发展;交通运输

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3分)18.解析:根据材料“工业革命通过提供必需的机械和技术……如果没有从海岸导向内地的道路……运河……铁路和电报……汽船……农业机械……连发枪,荒野原是不可能被征服的”并结合所学从工业革命后交通工具革新对欧洲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英国

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方式进行分析阐述即可。答案:论题:火车、轮船等的发明与使用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转型。(2分)阐述:火车、轮船等高效运输工具的出现,带动了冶铁业、采矿业、机械制造业等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工业化、城

市化进程发展,密切了英国城乡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扩大了英国的国内市场,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促进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交通工具的进步也间接壮大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推动了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火车、轮船等运输工具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推动了平等意识的形成,同时方便了人们的出行。(8分)结论:综上所述,交通工具革新与进步,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有利于英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变。(2分)19.解析:首先,结合材料对题干“瘟疫与人类发展”进行分

析理解,根据材料“在14世纪的100年中,黑死病在欧洲共夺去了2400多万欧洲人的生命”“黑死病给世界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欧洲乃至世界各国从此非常注意对传染病的防治,国际上通常称其为‘第一次卫生革命’”可知,材料强调

瘟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尤其突出其积极作用。其次,围绕“瘟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这一观点,结合材料中欧洲黑死病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进行阐述即可。答案:解读:通过地图我们可以看出,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迅速传播

,范围不断扩大,遍及整个欧洲;黑死病造成了欧洲人口迅速减少,劳动力短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不安;欧洲各国为了应对瘟疫,制定法律禁止集会,防止疫情扩散;加强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动了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的

发展;同时也使欧洲人们的信仰出现危机,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生创造了条件。瘟疫与人类并存,时常出现;人类要发展就必须战胜瘟疫;面对瘟疫,除了制定法律法规外,还要加大资金投入与国际合作,开发疫苗,共同战胜瘟疫;同时人类还要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12分

)20.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含义,结合所学可知,疫病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第二小问说明,据材料“作者通过揭示各种疫病循环的模式对过去和当代历史的影响,将疫病史纳入历史诠释的范畴。

他认为传染病乃是‘影响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得出《瘟疫与人》把传染病作为“影响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纳入历史诠释的范畴。第(2)问第一小问史实:据材料“阐述了1200年~1500年间

世界各地遭受的疫病”结合所学得出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黑死病肆虐欧洲,猖獗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第二小问关系,据材料“史前时代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与传染病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得出瘟疫产生于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据材料“这暗示着在

交换物资的同时,传染病也一并交换”结合所学得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增加了演变为全球性瘟疫的可能性;据材料“阐述了1200年~1500年间世界各地遭受的疫病”“随着天花接种的发明推广……传染病”结合所学得出瘟疫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给

人类政治、经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但客观上促进了医学与公共卫生的进步;据材料“但疾病与人类的竞争依然存在,直到今天,而且还将会和人类长久共存”并结合所学得出人类已经和病毒进行了几千年的斗争,但依然面临很大挑战,病毒甚至会与人类长久

共存。答案:(1)含义:强烈致病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2分)说明:《瘟疫与人》把传染病作为“影响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纳入历史诠释的范畴。(4分)(2)史实:欧洲鼠疫大流行黑死病肆虐欧洲。(2分)关系:瘟疫产生于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随着

人类文明的发展,增加了演变为全球性瘟疫的可能性;瘟疫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给人类政治、经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但客观上促进了医学与公共卫生的进步;人类已经和病毒进行了几千年的斗争,但依然面临很大挑战,病毒甚至会与人类长久共存。(6分)D-12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