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3)页,3.765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278450ebc7e77b364b7652e58764f6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北京市第27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试卷高一地理班级姓名学号本试卷共11页,100分,考试用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作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第一部分一、选择题(以下每题只有一
个正确的选项,每题1.5分,共60分)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所示天体系统层次中的最低一级是()A.地
月系B.可观测宇宙C.银河系D.太阳系2.图中的天体M是与地球相邻的行星,它可能是()A.月球B.金星C.木星D.火星3.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②没有坚硬的地表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④体积和质量很小A.①②B.③④C
.①③D.②④4.某同学对宇宙环境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如下概括,其中符合事实的是()①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②日地平均距离约1.5千米③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④太阳系十分年轻,从形成至今的数百万年基本稳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1.A2.B3.C4.B【解析】【1题详解
】图中所示天体系统包括地月系和太阳系,其中最低一级的是地月系,A正确,BCD错误。故选A。2题详解】读图可知,M天体是地球轨道内侧的行星,因此可能是水星或金星,B正确;月球是地球的卫星,A错误;木星、火星是地球轨道外侧的行星,CD错误。故选B。【3题详解】地球上存在生
命的内部条件包括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的存在。M天体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水,因此没有生命存在,①符合题意;坚硬的地表不是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且水星和金星都有坚硬的地表,②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M天体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没有适宜的
温度和液态水的存在,因此没有生命存在,③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星、金星均为类地行星,体积和质量与地球相差不大,质量体积很小的说法错误,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4题详
解】由所学知识可知,①地球是太阳系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只是其中之一,①正确;②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干米,②错误;③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③正确;④太阳目前正处于稳定的成年时期,形成于数亿年前,④错误。B
正确,ACD选项错误。故B。【点睛】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照距太阳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能发电站通过多个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如左图所示)。右图为“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单位:kW-h/m2)
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哈尔滨B.上海C.重庆D.拉萨6.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A.误伤途经飞鸟B.干扰地球的磁场C.提升地表温度D.提高农作物产量【答案】5.D6.A【解析】【5题详解】读图可知,青藏高原位于我国太阳能资
源高值区,人口稀少,有大面积未利用土地,因此位于青藏高原之上的拉萨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D符合题意;重庆位于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因多云雨雾,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能并不丰富,不是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地方,排除C;哈尔滨和上海位于我国季风区,与拉萨相比,
云雨天气较多,太阳辐射能相对较少,不是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地方,排除AB。故选D。【6题详解】光热电站是依靠光能集聚产生的热能制造出蒸气,利用蒸气推动发电机运转,强光、高热能可能会误伤途经的飞鸟,A正确;太阳能光热电站利用太阳辐射能发电,不会干扰地球的磁场,B错误;太阳能电站
收集太阳辐射能发电,使得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不会提升地表温度,C错误;光热电站产品是电能,不能直接提高农作物产量,D错误。故选A。【点睛】中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有:太阳年辐射总量,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而且除西藏和新疆两个自治区外,基本上是南部
低于北部。太阳能的高值中心和低值中心都处在北纬22°~35°,其中青藏高原是高值中心,四川盆地是低值中心。7.北京时间2017年9月6日,太阳爆发了十多年来最大的耀斑。本次太阳耀斑爆发对地球的影响可能有的()①
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②水循环的动力增强③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④极地地区出现极光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和水循环动力的主要是太阳辐射,与耀斑爆发引起的太阳活动无关,①、②不符
合题意;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太阳释放出来的强烈射电和带电粒子流,这此物质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会引起电离层扰动,导致依靠电离层传播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③符合题意;耀斑爆发后太阳释放出来的高能带电粒子流被地球磁场引导高速冲进两极地区,在极地地区形成极光,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
,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读某同学制作的地球圈层结构模型图,完成下面小题。8.对各圈层位置的正确描述是()A.生物圈位于地壳内部B.地核位于莫霍面以上C.软流层位于岩石圈的内部D.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9.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A.岩石圈由厚度相
同的岩石组成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D.大气圈的组成物质分布均匀【答案】8.D9.B【解析】【8题详解】生物圈位于大气圈底部、水圈和地壳(岩石圈)上部;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以下;软流层位于上地
幔顶部、岩石圈以下;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D正确,ABC错误,故选D。【9题详解】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厚度不一定相同;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地壳是厚度不最大的地球圈层,地壳平均厚度为17km,地核厚度达3000km以上;大气圈的组成物质分
布不均匀,对流层密度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一直以来,科学家对地球内部情况的探知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读图“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图中①表示()A.地幔B.地壳C.地核D.软流层11.岩
石圈位于()A.①顶部B.②的全部C.①的全部和②顶部D.③外部12.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A.地壳B.上地幔软流层C.地核D.岩石圈【答案】10.B11.C12.B【解析】【10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①层位于第一个一级不连续面
(莫霍面)之上,应为地球内部圈层中最上面的地壳,地幔应是图中②层,地核应是图中③层,软流层位于图中②层上部,因此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11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地壳、地幔、地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故岩石圈
包括①的全部和②顶部,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12题详解】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一般至100km深时,温度便接近于地幔物质开始熔融的温度,这时在水和挥发性组分的参与下,开始产生选择性
熔融,逐渐形成固流体软流层,一般认为,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上地幔软流层,B符合题意,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地壳位于岩石圈上部,温度条件很难产生岩浆,排除A、D;地核位于2900千米以下的深处,其物质很难上升至接近地表或地
表,不是岩浆的发源地,排除D。故选B。【点睛】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一般至100km深时,温度便接近于地幔开始熔融的固相线温度,这时在水和挥发
性组分的参与下,开始产生选择性熔融,逐渐形成固流体软流层。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等厚度线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中“40”等厚度线大约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B.图中“52”等厚度线大约为我国地势第二级与第三级阶梯
交界处C.我国地壳厚度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由薄到厚的变化趋势D.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的地壳平均厚度由厚到薄14.下列剖面图中,能正确表示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的是A.B.C.D.【答案】13.D1
4.A【解析】【13题详解】根据图中地理位置可以判断,“40”等厚度线大致是第二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52”等厚度线是第一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我国地壳厚度大致是东部薄,西部厚,东北薄,西南厚;不同地形区厚薄不一样,青藏高原厚,东北平原薄,由此可以判断D项正确。【14题详解】图中
数据显示:青藏高原地壳平均厚度大于52km,内蒙古高原厚度次之,东北平原地壳平均厚度低于40km。图中“52”等厚度线大约为我国地势的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交界处。a外围等值线为42,而其两侧分别为42和44,根据“大于大的,小
于小的”这一判断规则,a处地壳厚度应小于42km;同理b处大于38km,故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图是A图。故选A。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要求各成员国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广泛宣
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积极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干洁空气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成分是()A.二氧化碳B.臭氧C.氧气D.氮气16.在地球大气的组成成分中,作为成云致雨必要条件的是()A.水汽和氧B.水汽和二氧化碳C.水汽和固体尘埃D.水汽和臭氧【答案】15.
D16.C【解析】【15题详解】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中,氮约占78%、氧约占21%、其他气体约占1%,因此干洁空气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成分是氮,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16题详解】在地球大气的组成成分中,作为成云致雨必要条件的是水汽和固体尘埃,其中固体尘埃
是水汽凝结的凝结核,C符合题意;氧、二氧化碳、臭氧对成云致雨没有直接影响,不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排除ABD。故选C。【点睛】大气主要由干洁大气、固体尘埃和水汽构成,其中干洁大气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主要成分有N2、O2、Ar、CO2等,氮气(N2)体积分数占比约为78%
,氧气(O2)占比约为21%,其他气体占比约为1%。奥地利探险家鲍母加特纳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罗斯韦尔地区,于当地时间2012年10月14日9时30分(西六区)乘氢气球到达距地面39044m后,从太空舱里跳下,于北京时间15日
凌晨2时12分03秒成功落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鲍姆加特纳跳出时的高度处于()A.对流层B.平流层C.电离层D.高层大气18.从跳出到落地,鲍姆加特纳经历大气温度变化是()A.逐渐降低B.逐渐升高C.先升高后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答案】17.B18.
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试题难度较易。【17题详解】读材料可知,距地面39044m的高度处于大气层的平流层。故选B。【18题详解】对流层的温度由地面向高空降低,平流层的温度向高空升高;所以从跳出到落地,鲍姆
加特纳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故选D。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0-30千米的高空,它能有效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的19.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热层20.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A.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外层B.极光现象频发C.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降低D.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21.大型飞机多飞行在平流层的主要原因是该层()A.紫外线强烈,热量充足
B.反射无线电波,利于通信C.海拔低,含氧量高D.大气稳定,能见度高【答案】19.B20.C21.D【解析】【19题详解】根据大气层的垂直分层,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平流层,B正确。故选B。【20题详解】对流层是
大气最下面一层,故A错;极光出现在高层大气,故B错;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递减,故C对;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故D错。故选C。【21题详解】平流层下层气温低,上层气温高,气流稳定,天气晴朗,D正确。平流层紫外线强烈,热量充足,不是飞机飞行在平流层中的原因,A错误。高层大气中有电离层,反射无
线电短波,利于通信,B错误。对流层海拔低,含氧量高,C错误。故选D。【点睛】1、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
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3、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
利于卫星的运行。2020年11月5日白天,北京中南部地区出现霾天气。(雾霾:是雾和霾的结合物。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霾则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读图“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2.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
高的热量传递过程依次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3.图中序号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A.①—云层反射的大气辐射B.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C.③—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D.④—大气反射的地面辐射
24.图中表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A.①B.②C.③D.④25.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A.①B.②C.③D.④【答案】22.A23.B24.C25.D【解析】【22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主要来自于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透过大气,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向外散发地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升温,①②③正确,A正确,排除BCD。故选A。【23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被大气削弱
过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因此B正确,排除ACD。故选B。【24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对应图中③,C正确,排除ABD。故选C。【25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对近地面
大气具有保温作用的为大气逆辐射,对应④,D正确,排除ABC。故选D。【点睛】大气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三个过程。太阳辐射能传播到地面的过程中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散射,大部分通过可见光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地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
面大气。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偿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下图中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乙为我国宁夏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6.甲图中A.②的大部分被大气直接吸收B.③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C.④只出现在夜晚
,起保温作用D.⑤表示散失的长波辐射27.乙图中的塑料薄膜①能够阻挡地面反射太阳辐射而增温②阻挡地面辐射逸出,减小降温幅度③阻挡冷空气进入,减少内外热量交换④自身可释放热量进行保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26.D27.B【解析】【26题详解】读图分析,甲图中②是太阳
辐射,很少部分被大气直接吸收,A错。③是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B错。④昼夜都存在,主要表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C错。⑤表示大气散失的长波辐射,D对。故选D。【27题详解】乙图中的塑料薄膜不能够阻
挡地面反射太阳辐射,①错。能够阻挡地面辐射逸出,减小降温幅度,②对。能够阻挡冷空气进入,减少内外热量交换,③对。自身不能释放热量,④错。故选B。读“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模拟实验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28.白天砂石的温度最有可能是A.3
4℃B.23℃C.8℃D.17℃29.该模拟实验可以用于说明A.城市热岛效应B.海陆间水循环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暖流增温增湿【答案】28.A29.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学生要
掌握热力环流的有关知识,能够解释热力环流现象。【28题详解】从图中看主要是验证两种热容量不同的物体在白天和夜晚温度变化,砂石热容量小,白天增温快,温度高,应该高于白天水的温度23℃,所以选择A。【29题详解】实验主要是验证两种热容
量不同的物体增温和降温的差异,可以用来说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选择C。30.如图中,A、B、C、D四地位于同一纬度,其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A.AB.BC.CD.D【答案】D【解析】【详解】影响图中地区昼夜温差的主要因素是天气和下垫面性质。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
射的削弱作用弱,白天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夜晚气温低,昼夜温差大,而多云和阴雨天气相反,即阴雨天昼夜温差小。据此可知,图中四地,昼夜温差较大的是处于晴天的BD,排除AC。陆地比热容量小于海洋,陆地比海洋升温快、降温快,因此昼夜温差陆地大于海洋。据此可知,图中BD两地
,昼夜温差最大的是位于陆地的D。D正确,C错误。故选D。表示我国华北某地天气状况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日期白天最高气温夜晚最低气温天气11月2日19℃5℃晴11月3日17℃6℃霾—多云11月4日16℃9℃霾—雨31
.表中三天气温的日较差由小到大的排序是()A.2日→3日→4日B.2日→4日→3日C.3日→2日→4日D.4日→3日→2日32.11月2日,该地气温日变化的特点与原因分别是()A.大晴天,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弱,气
温高;夜晚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B.大晴天,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气温低;夜晚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高C.小多云,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气温高;夜晚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低D.小有霾,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气温低;夜晚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
温高【答案】31.D32.A【解析】【31题详解】根据表格中数据计算可知,11月2日、3日、4日的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分别为14℃、13℃、7℃,因此表中三天气温的日较差由小到大的排序是4日、3日、2日,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32题详解】读表可知
,11月2日的日较差在三天中最大,表明该地该日气温日变化大,排除CD;读表可知,与3日、4日相比,2日天气为晴,大气中云量和颗粒物少,因此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弱,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地面辐射强,气温高;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降温快,因此气温低,导致气温日变化
大,A符合题意,排除B。故选A。【点睛】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如一般多云的白天气温不高。散射:如白天、黎明、黄昏明亮的天空;晴
天天空呈蔚蓝色。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1)吸收保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能量截留在大气中。(2)补偿作用: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的能量损失,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下图为“地理课堂某自然地理过程模拟实验
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33.该模拟实验过程中,烟的运动轨迹是图A.①B.②C.③D.④34.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A.暖锋过境B.水循环C.热力环流D.大洋环流【答案】33.A34.C【解析】【33题详解】依据热力环流的原理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近地面热空气处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冰块处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空气在水平面上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故该图呈顺时针流动,B排除。CD不能形成环流,故选A。【34题详解】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热
力环流。C对,其余选项可排除。故选C。35.下图为南半球等压线分布示意图,风向正确的是()A.AB.BC.CD.D【答案】C【解析】【详解】读图可知,A风向和B风向大致由气压较低地区吹向气压较高地区,与风的原动力方
向不符,风向错误,AB错误;C风向与当地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当地等压线垂直,大致由南指向北)相比,明显左偏,符合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的特征,风向正确,C正确;D风向与当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南指向北)相比,明显右偏,不符
合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的特征,风向错误,D错误。故选C。36.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下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A.B.C.D.【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受热处气温高,气压低,气流上升。受冷处气温低,气压高,气
流下沉。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结合图示箭头方向,图A受热处气流应该上升,A错。图B裸地白天升温快,气流上升,B对。图C夜晚应该吹山风,谷地气温高,气流上升,C错。图D市区气温高,气流应该上升,D错。【点睛】热力环流原理,受热处气温高,气压低,气流上升。受冷处气温低,气压高
,气流下沉。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日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N地气压低于P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37.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A.M地B.N地C.P地D.Q地38.Q地风向为()A.东北风B.西北风C.偏东
风D.偏南风【答案】37.D38.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等压线图及天气系统。等压线越密集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图示四点中Q地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大。图中N地气压低于P地,P是一高气压中心,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图示北半球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Q地风向
是偏南风。【37题详解】等压线越密集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图示四点中Q地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大。选D正确。【38题详解】图中N地气压低于P地,P是一高气压中心,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图示北半球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
影响,Q地风向是偏南风。选D正确。“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古人总结的这一规律在今天正悄然改变。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某农场的温室大棚里,百香果长势喜人,阵阵果香扑面而来。温室大棚能透光、保温、保湿,在不适宜作物生长的季节和地区,提供生育期和增加产量。读下图该农场温室大棚示意图,完成
下面小题。39.热带的百香果能成功在该地种植,主要得益于温室大棚()A.增加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B.复合墙体增加棚内外空气交换C.保温膜增强了大气辐射强度D.保温膜阻挡了地面辐射散出40.高温易导致百香果叶片被灼伤,甚至生长停滞,正确的应对措施是()A中
午打开通风口,风从下通风口吹入B.中午打开通风口,风从上通风口吹入C.夜晚在大棚内灌水达到降温效果D.夜晚在大棚内灌水增强保温效果【答案】39.D40.A【解析】【39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内蒙古纬度高,昼夜温差大,夜间降温快;由材
料可知百香果作为热带水果易受低温冻害,保温膜可以阻挡地面长波辐射,减少了夜晚的热量损失,增加热量,D正确;温室大棚的复合墙体比一般墙体保温性能好,但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支撑塑料保温膜,B错误;大棚能透过太阳辐射,但不能增加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A错误;大气辐射强度与大气温度有关,保
温膜不能增强大气辐射强度,C错误;故选D。【40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棚内中午受太阳辐射升温,气压较低,气流上升,从上通风口吹出;棚外温度较棚内低,气压较高,由下通风口吹入,达到降温的效果,A正确、B错误;夜晚在大棚内灌水会增强保温效果,不会降温,又因内蒙古高温灼伤热带水果的情况应发生在中午,而
非夜晚,CD错误;故选A。【点睛】温室大棚保温原理:以短波辐射为主的太阳辐射通过温室采光材料进入温室后使室内地温和气温升高而转化为长波辐射,长波辐射又被温室覆盖材料阻隔在温室内,从两形成室内热量的积聚,使室内温度提高,这一过程称之为“温室效应”。温室正是利用“温室效应”,在作物不适
于露地生长的寒冷季节通过提高室内温度创造作物生长的适宜环境来达到作物反季节生产和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第二部分二、综合题(共40分)41.2022年12月4日和5日两天,北京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气温日变化与天气的关系,分别记录了当地不同时间点的温度值,并
绘制了右图“两日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左图“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下列问题。.(1)分别写出左图中字母所表示的辐射名称:a____b____c____(2)右图两条曲线中表示晴天时的气温曲线是____日。(3)右图中两天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____(清晨/上午正午/午后/傍晚),请运用大
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解释原因____。(4)在研究中,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还发现了5日夜间学校周边的农田出现了明显的霜冻现象。为减轻地面霜冻,有同学提议燃烧秸秆。你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答案】(1)①.太阳辐射②.地面辐射③.大气逆辐射(2)5(3)①.
午后②.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12时左右太阳辐射强度最大,13时左右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14时(午后)大气升温最高。(4)合理,燃烧秸秆可产生大量的浓烟,它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然后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使地面辐射热量损
失减少,降温减慢,减少霜冻造成的损失。【解析】【分析】本题以两日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大气受热过程图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4道题目,知识点涉及大气受热过程、昼夜温差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图中a由太阳射向地面,表示太阳辐射;b箭头由地面指向大气,表示地面辐射;c箭头由大气指向地面,表示大气逆辐射。【小问2详解】晴天时,白天,天空中云层少或无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
,气温比阴天时较低,气温日较差大,故5日为晴天。【小问3详解】阅读两日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可知,右图中两天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12时太阳高度最高,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
辐射强度最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升温,大约13时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大约14时(午后)大气升温最高。【小问4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燃烧秸秆使二氧化碳、水蒸气增加,增强了大气对于地面辐射的
吸收能力,提高大气温度,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增加,增加了大气逆辐射,提升了对于地面的保温作用,燃烧产生的碳粒等烟尘物质充当凝结核促进水汽凝结,水汽凝结会释放热量,提高温度,秸秆燃烧会释放热量,提高温度,减轻霜冻。42.北京某高一学生参加学校《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利用课余时间
写了一篇关于地球生命形成和发展的小短文。但文中有若干处叙述是错误或不合理的,请你从中选出5处,并将其填写在下列表格中。在太阳系的八颗恒星中,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天体。这与地球所处的安全的宇宙环境和自身的有利条件有密切关系。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正处于稳定的壮年期,太阳活动给地球提供
了稳定的光热。太阳系的八颗行星几乎都在同一平面上,以不同的公转方向,围绕太阳做周期运动。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因此,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很安全。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公转和自转周期适当,地球表面各地均匀地吸收太阳辐射,平均温度保持在15°左右,有利于生命活动,也有
利于气态水的存在。地球具有适中的质量和体积,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地球比没有大气的月球,昼夜温差大大增加。由此可见,地球具备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安全宇宙环境和温度、大气、
水的条件,有利于地球生物的形成和进化。1原文:____改正:____2原文:____改正:____3原文:____改正:____4原文:____改正:____5原文:____改正:____【答案】①.在太阳系的八颗恒星中②.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③.太阳活动给地球提供了稳定的光热④.
太阳辐射给地球提供了稳定的光热⑤.以不同的公转方向⑥.公转方向相同⑦.也有利于气态水的存在⑧.也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⑨.昼夜温差大大增加⑩.昼夜温差较小【解析】【分析】本题以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为材料,设置1道题目,知识点涉及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
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详解】太阳系由太阳、行星、矮行星和卫星等组成,只有一个恒星,所以“在太阳系的八颗恒星中”改成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地表温度,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所以“太阳活动给地球提供了稳定的光热”改成太阳辐射给地球提供
了稳定的光热;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所以“以不同的公转方向”改为公转方向相同;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液态水存在,所以“也有利于气态水的存在”改为也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较厚的大气层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
有保温作用,能够减小温差,所以“昼夜温差大大增加”改成昼夜温差较小。43.左图为某城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单位:℃)分布图,右图为该城市热岛环流模式示意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观察左图,该城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是____,形成这种分布特点的主要
原因有____(双项选择题)。A.市区人口集中、建筑物密集B.市区地势高、降水量少C.郊区空气质量差、太阳辐射弱D.郊区绿地面积大、人口密度小(2)根据右图所示的信息,近地面的气流方向是从____。(3)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你认为该城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选在图右中①、②两地中的_
___地,理由是____。(4)该城市要把大气污染严重的某大型企业从市区迁出。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你认为最适合该企业的新厂址应选在右图的①、②两地中的____地。在该处建设新厂的利、弊分别是:利____;弊____【答案
】(1)①.从市区向郊区递减②.AD(2)郊区流向市区(3)①.①②.净化流入城市的气流(4)①.②②.避免工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市区。③.对当地的环境产生了污染。【解析】【分析】本题目以某城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城市热岛
环流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从图中气温数值信息可以看出,多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是由市区向郊区递减。市区温度较高,即城市热岛效应较强,原因主要从城市排放的各类废热多考虑,且市
区人口集中、建筑物密集,不易通风散热。郊区绿地面积大,绿地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强,加之人口密度小,所以气温相对较低,AD正确。市区和郊区的地势差异不大,B错。郊区的空气质量总体要好于市区,C错。故选AD。【小问2详解】城市热,城市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气温较低,则郊区形成下沉气流,
近地面形成高压,所以近地面气流方向由郊区吹向城市。。【小问3详解】①处造林能改善吹向城市的大气质量,此处森林的环境效益主要是体现对吹向城市的大气的改善,净化流入城市的气流,而②地在城郊环流之外,对城市的环境改善不大。【小问4详解】大气污染企业应布局在城郊环流下沉距离之外,这样布局主
要考虑减少污染企业对城市的大气污染,故适宜布局在②地。这样布局最大的好处是避免工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市区,但排放的污染物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污染。44.读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1)描述图中二氧化
碳体积分数的变化特点。(2)指出图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的主要原因。(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简述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答案】(1)二氧化碳体积分数逐渐上升(增加);1740~1940年期间,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上升(增加)速度较慢;1940~2010年期间,二氧化碳体积分数
上升(增加)的速度加快。(2)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化;人为原因: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雨林、森林等植被的大量破坏。(3)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增温加快(全球气候变暖)。【解析】【分析】本题以二氧化碳体积分
数的变化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评价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随时间的推移,全球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整体是在逐渐增加过程中,其中,在
1970年到1940年期间,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整体变化速度较慢;1940年之后,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上升速度加快,呈现出先慢后快的变化特征。【小问2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二氧化碳体积分数逐渐增多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全球处于温暖期,全
球气候整体在变暖,因此,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人为原因主要在于大量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同时,雨林,森林等植被遭受破坏,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减弱,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小问3详解】结合所学知识,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能够吸收更多的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温度升高,而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温度返还给地面,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因此大气的保温效果会增强,使全球气候变暖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