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河南省中原名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考评(一)文综历史试题.doc,共(13)页,243.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2460e0ce16de9b59d36b8812a9331e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中原名校2019—2020学年下期质量考评一高三文科综合试题一、选择题1.现代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如图是商代甲骨卜辞和例字材料。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井田制度B.兽骨成为当时唯一的书写材料C.早期中国王权与神权相结合D.甲骨文是中国文字
形成的源头【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甲骨文中“田”字的造型可知商代已经出现井田制度,故选A;B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无法体现,排除。故选A。2.中国古人常用“膏腴”一词形容华美高贵的家族门第。少数民族王朝北魏沿袭魏、晋惯例,特别是在士族化风潮狂飙疾进的洛
阳时代(494年至534年),“膏腴”由约定俗成的习语变成阀阅等级制度中固定的一级。这一现象A.稳固了当时的统治秩序B.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C.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推动了多元文化的整合【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由约定俗成的习语变成阀阅等级制度
中固定的一级”等信息可知,在北魏时期,士族化风潮继续发展,社会分化继续存在并发展,这一现象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C项;随着阶层固化,士族与下层民众的矛盾日益激化,这不利于当时统治秩序的稳固,排A项;对社会阶层的划分与民族融合无
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北魏的这一做法并不是一项文化举措,不会推动多元文化的整合,排除D项。3.宋代时“坊市制”已经瓦解,商民们竞相开设商铺,各种“违章建筑”层出不穷,面对城市秩序混乱,宋朝政府专门设立“街道司”;为适应蓬勃发展起来的街市,
宋政府还在街道两旁测量距离,竖立“表木”;徽宗时正式征收“侵街房廊钱”。这说明宋朝A.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变化B.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C.为增加收入巧立名目收取杂税D.商业发展不再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宋代时‘坊市制’已经瓦解……宋朝政府专门设立
‘街道司’”“为适应蓬勃发展起来的街市,宋政府还在街道两旁测量距离”等信息可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变化,故选A;材料并未体现市在时间上的突破,排除B;材料中政府的做法是必要的城市管理措施,而不是巧立名目收取杂税,排除C;宋
代依然固守重衣抑商政策,商业的发展依然受到封建政府的限制,排除D。4.自西汉以来,君为臣纲被认为不可动摇。而黄宗羲却认为:“君臣的名分,是因为天下的缘故而有的,我如果没有治理天下的职责,那么我对于君主
来说就是路人。而我一旦为官,则为君之师友。”这主要反映出黄宗羲A.反对入世为官B.主张限制君主权力C.强调民主思想D.倡导新型君臣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自西汉以来,君为臣纲被认为不可动摇”“
黄宗羲却认为……为君之师友”可知,黄宗羲倡导建立新型的君臣关系,故选D;材料“我一旦为官,则为君之师友”即已说明黄宗羲并不反对入世为官,排除A;材料中黄宗羲重新定义了为官之道,却未说明君主权力应当受到限制,排
除B;材料未涉及对君主权力的限制,故其也无法体现民主的思想,排除C。5.下表是张洪云根据《实业部月刊》中的工业统计资料制作的一个数据表近代中国化学工业设立情况表(截止到1935年)表格中,近代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A.体现了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特点B.与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关系不大C.与
中国近代经济的波动状况基本一致D.受欧美列强资本输出的影响较大【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显示近代中国的基础化工发轫于甲午战争后,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发展高潮,这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波动状况(甲午战后初步发
展、一战期间快速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发展迅速)基本一致,故选C项;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材料只能反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即已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项说法错误,排除;一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再次卷入重来,但中国的化
学工业依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故材料不能简单得出化学工业发展受列强资本输出影响较大的结论,排除D。6.1920年,李大钊先生代表“少年中国学会”发言时说:“今日世界之潮流,极其显然,凡为一个团体,必须有其明确主义”他提出恳切希望,“要同工农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因为二十世纪的革
命,必定是滔滔滚滚的群众运动”。李大钊意在A.促进社会主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B.推动工农运动以配合北伐战争C.建立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革命政党D.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方向【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要同
工农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必定是滔滔滚滚的群众运动”可知,李大钊强调社会主义要和群众运动相结合,故选A;北伐战争发生于1926年,排除B;材料中李大钊只是强调了革命团体应当如何做的问题,没有说明要建立革命政党,排除C;新文化运动在1920年前就已有了新的发展方向,特
别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已经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故D项不会是李大钊说这番话的意图,排除。7.20世纪30年代,国共双方均加强了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国民党方面,左舜生等把辛亥革命纳入党史的编纂和研究。共产党方面,郭真等人的研究重在揭露帝国
主义对辛亥革命的干涉和利用辛亥革命进行侵略的罪行。这主要说明A.国共合作促进史学快速发展B.史学研究须政党支持C.社会环境决定史学研究方向D.史学研究具有政治性【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左舜生等把辛亥革命纳入党史的编纂和研究”“研究重在揭露帝国主义对辛亥革命的干涉和利用辛亥
革命进行侵略的罪行”可知,人们对历史的研究带有明显的政治性,国民党方面意在通过辛亥革命突出国民党正统地位,共产党方面意在通过辛亥革命来进行反侵略斗争,故选D;国共在研究辛亥革命的问题上,意图是不一样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其主观上并未想通过合作来共同促
进史学的发展,排除A;史学研究个人同样也可以进行,B项说法错误,排除;社会环境会影响史学的研究方向,但不是决定,C项说法错误,排除。8.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对中国实行禁运,美国要求产胶国禁止向中国出口橡胶。1952年9月,中国与锡兰签订了以“大米换橡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贸易协定。随后,其他亚洲
国家也先后同新中国进行贸易。这些现象A.得益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施B.适应了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C.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出现D.表明中国放弃了“一边倒”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美国要求产胶国禁止向中国出口橡胶”可知,以美国为首
的西方阵营对我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的政策,故以“大米换橡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贸易,有利于我国打破美国的经济封锁,适应了国内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故选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推动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出现的原因是二战,材料中的这些现象与与民族解
放运动高潮无关,故排除C;“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确定的三大外交方针之一,50年代初期的中国并未放弃这一外交方针,D选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9.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公民大会召开时,每个公民都可以登上讲台对国家的政策和所有公职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国家的一切重大决
定必须经过公民大会讨论表决后方能生效。这些举措A.体现了公民的基本权利B.提高了人民的参政热情C.保证了城邦的巩固统一D.确立了公民大会的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每个公民都可以登上讲台对国家的政策和所有公
职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一切重大决定必须经过公民大会讨论表决后方能生效”可知,伯里克利充分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故选A;伯里克利推行的措施激励的是公民的参政热情,而非“人民”,排除B;雅典城邦的这种直接民主并不能保证城邦的巩固统一,否则雅典何以衰落,故排除C;
公民大会地位在伯里克利之前就早已确立,故排除D。10.有观点认为“作为文艺复兴之精神原动力的人文主义思潮,实并未彻底抛弃基督教神学。相反,它在很大的程度上恰恰是人文主义者对基督教神学进行批判继承的产物”。据此推断,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A.是对基督教神学的继承和发展B.不能脱离宗
教土壤而独立存在C.根源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D.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完全对立起来【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意大利,资本主义还处于萌芽时期,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宗教的外衣,宣
传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故选B项;人文主义倡导人性反神性,和基督教神学有着本质的不同,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未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否则就不会借用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旗号来表达自己的主张,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基督教神
学与文艺复兴之间的密切关联,而非对立,排除D。11.1970~1978年英国社会福利支出增长率变化表(单位:%)由上表可知,英国A.经济状况制约政策实施B.逐步向非福利国家转型C.政府放弃对经济的干预D.社
会保障对象显著缩减【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出现“滞胀”,影响了政府的福利支出,故才有材料各项福利开支大体呈缩减的态势,故选A项;各项福利开支的缩减,是迫于无奈的现实,而非向非福利国家转型,排除B项;政府缩小福利开支,并不代表政府放弃了对经济的
干预,故C项错误,排除;支出的缩减有可能是福利额度的缩减,不一定是对象的减少,故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12.20世纪以来,许多欧美画家利用有关的视角因素,进行自由、形象的组接,注重感情的挥洒,从而表现相应的主题。这种作品A
.继承了古典主义的传统风范B.抒发了众画家对理想世界的追求C.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文艺特点D.突出了反传统及个人主义的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20世纪以来”“利用有关的视角因素,进行自由、形象的组接,注重感情的挥酒”体现的是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反传统和强调个人主
义是其基本特征,故选D项;A项指的是新古典主义美术,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指的是浪漫主义美术,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指的是现实主义美术,与材料无关,排除。二、非选择题13.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进入
近代以来,中西方都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820~1957年中国城市人口变化表——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材料二在西欧,英国的城市化最为成功也最为彻底,对农业的推动作用也最大。18世纪时,英国城市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20%。随着工业革命
展开,大批新兴的城市在西北部的偏僻地区拔地而起,英国掀起了城市化浪潮。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2%,1881年增至70%,1901年则高达80%。英国城市化和工业化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农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方式得到建立,农村日益融入城市的发展轨
道,在客观上为英国持续的城市化提供了坚实基础,从而实现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进入18世纪,英国贵族通过圈地运动将土地集中,实行规模化经营,同时积极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改良土壤,构筑防洪和排水工程。英国贵族还大力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鼓吹农业转型。通过这种农业革命,英国劳动生
产率大幅提高,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以释放,土地也得到了有效的集中和整备,这一切都为英国的城市化提供了充分的土壤。——摘编自姬超《西欧近代城市化的路径差异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趋势,并说明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化的不同之处,并说明英国近代城市化对中国崛起的启示。【答案】(1)趋势:1820至1843年,城市化基本停滞;鸦片战争后至1936年,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但速度较慢;1936
年1949年,城市化水平略有下降;新中国成立之初,城市化发展较快。原因:①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推动;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③1936
年后,日本全面侵华;1946年国共两党内战爆发;国民政府压榨,民族工业发展陷入绝境。④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快速恢复;“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2)不同:中国是在遭受侵略中城市化,英国是在对外侵略与工业革命中实现城市化;中国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率低,英国速度快,城市
化率高。启示: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以产业发展作为城市化的坚实基础;城乡协调发展,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解析】【详解】(1)趋势:由数据“6.5”和“6.6”可知,1820至1843年,城市化基本停滞;由数据“6.6”到“11.2”可知,鸦片战争后至1936年,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但速度较慢;
由数据“11.2”和“10.6”可知,1936年1949年,城市化水平略有下降;由数据“10.6”“15.4”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城市化发展较快。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按照阶段对其原因进行阐述。第一阶段可从自然经济的主导、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的实施等角度展开;第二阶段可从被迫开放、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政府推行的政策等角度展开;第三阶段可从战争的爆发、国民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压榨等角度展开;第四阶段可从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一五计划的实施等角度展开。(2)
不同:由材料“随着工业革命展开……英国掀起了城市化浪潮”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是在遭受侵略中城市化,而英国是在对外侵略与工业革命中实现城市化;由材料“占总人口的50.2%,1881年增至70%,1901年则高达80%”可知,中国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率低,而英国速度
快,城市化率高。启示:由材料“随着工业革命展开……英国掀起了城市化浪潮”“农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方式得到建立……在客观上为英国持续的城市化提供了坚实基础”可得出的启示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以产业发展作为城市化的坚
实基础;由材料“农村日益融入城市的发展轨道”“通过这种农业革命,英国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可得出启示是要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和资本、人口、生产要素自由化不仅驱动基本政治单位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且个
体、次国家、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主体普遍大规模崛起,原先约束基本政治单位的主权制度或者说“国际治理”能否有效应对全新的政治经济格局仍难以定论。与此同时,一大批非传统议题纷纷出现,例如气候环境变化、自然灾害、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这些
议题越来越在同一系统内活动,全球体系出现。——摘编自汤伟《全球治理的新变化:从国际体系向全球体系的过渡》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的所学知识,围绕“全球治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示例论题: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建立。论述:20世
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权主义政策,加上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世界各个国家间的联系不断紧密。但与此同时,例如气候环境变化、自然灾害、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给全世界经济带来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全球体系出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
念出现,我们只有携起手来,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体系的互动,有利于人类面对共同挑战,有利于世界文明间的互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信息,归纳、
概括以及论证、说明问题的能力。此题是开放性试题,正确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紧扣材料信息,归纳、概括并提炼出一个观点(论题),此部分答案不唯一。材料中涉及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出现了一些传统因素和非传统议
题。出现的这些非传统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治理。从而总结出论题,如: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建立。第二,紧扣材料信息,回忆、再现所学对所提炼的观点(论题)进行表态,再结合教材经济全球化的
知识展开论证和说明,如:20世纪70年代,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增强。苏联解体后,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在多极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自然灾害不断、全球气候变暖,恐怖主义和金融危机出现,这些需要全球治
理,世界各国之间加强合作。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第三,末尾要附上总结性的语言(小结),以升华所提炼出的观点(论题)。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加紧搜刮。各级官吏胥役皆视钱粮征收为利薮,形成了一个庞大
的浮收中饱集团。又因银贵钱贱,完纳钱粮须以米易钱,以钱折银,加上田赋负担的不均,农民苦不堪言。左宗棠对龚、林、魏等早期改革派人物极为敬仰。他说:“道光朝讲经世之学者,推默深与定庵(龚自珍与魏源)。”左宗棠认为,钱粮的“致弊之原”在于“官
吏之浮收与银价之翔贺”。为此他将“钱漕宿弊大加厘剔,严禁吏胥衿棍扰索把持”。1864年,他还奏请将绍兴、宁波等附属地区的“向来流摊各款逐细清查,分别裁减”。他指出:“向来州县收漕一切陋规极为繁杂”,应予“分别裁革”。他也
提到:“孟子论治,以经界不正、井田不均、谷禄不平为深忧者,因此,他坚决主张“大小户一律完纳”“绅民一律均收”。在钱粮问题上,我们仍可清晰地窥见,左宗棠对当时严重的财政经济问题的深深思索。——摘编自徐卫岗《咸同时期左宗棠的钱粮改革思想》(1)根据材料,概括左
宗棠钱粮改革的主要思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左宗棠钱粮改革的原因。【答案】(1)主要思想:去除浮收;裁减摊捐;裁革陋规;平均赋税。(2)原因:克服财政危机、维护封建统治(或缓和阶级矛盾);
吏治腐败;原有税收制度不合理;早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影响;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左宗棠的个人原因。【解析】【详解】(1)主要思想:由材料“左宗棠认为,钱粮的‘致弊之原’在于‘官吏之浮收与银价之翔贺’”可归纳为去除浮收;由材料“向来流摊各款逐细清查,分别裁减”可归纳为裁减摊捐;由材料“
‘向来州县收漕一切陋规极为繁杂’,应予‘分别裁革’”可归纳为裁革陋规;由材料“主张‘大小户一律完纳’‘绅民一律均收’”可归纳为平均赋税。(2)原因:由材料“左宗棠对当时严重的财政经济问题的深深思索”可知,其目的是为了克服财政危机、维护封建统治;由材料“各级官吏胥役皆视钱粮征收为利
薮,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浮收中饱集团”可知,其目的是为了整治吏治腐败;由材料“完纳钱粮须以米易钱,以钱折银,加上田赋负担的不均”可知,其目的是想要改变原有不合理的税收制度;由材料“对龚、林、魏等早期改革派人物极为敬仰”“道光朝讲经世之学者,推默深与定庵”可知,其思想的形成还受到了早期地主
阶级改革派和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最后,结合所学可知,任何思想的形成必然离不开个人因素。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945年,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人们看到了核武器可怕的威力。20世纪60年代,随着苏联和美国加紧进行核试验,完善核武器,世界上反对核扩散的舆论
日益强烈。美苏为了保住他们的核优势,乘机推动签订关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谈判,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于1968年7月1日分别在华盛顿、莫斯科、伦敦开放签字,当时有59个国家签约加入。19
70年3月5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正式生效,有效期25年。该条约的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规定,只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可以拥有核武器,同样是主权国家,而其他的
国家却被剥夺了发展核武器的权利。——摘编自黄莉娜《析(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签订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影响。【答案】(1)原因:核武器危害巨大;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的高涨;
美、苏达成妥协;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联合国的推动。(2)影响: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对非核武器缔约国存在一定的歧视;有利于减少核武器扩散,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危险;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解析】【详解】(1)原因:由材料“人们看到了核武器可怕的威力”可归纳
为核武器危害巨大;由材料“世界上反对核扩散的舆论日益强烈”可归纳为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的高涨;由材料“美苏为了保住他们的核优势……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可归纳为美、苏达成妥协;由材料“当时有59个国家签约
加入”可知,其得益于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在维护和平的问题上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影响:由材料“只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可以拥有核武器,同样是主权国家,而其他的国家却被剥夺了发展核武器的
权利”可知,这一条约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且对非核武器缔约国存在一定的歧视;由材料“该条约的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可知,这一条约有利于减少核武器扩散,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危险,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
锡(今江苏无锡)人,东晋时期著名的画家,出身于江南的土著士族家庭。顾恺之的仕途并不顺利,但颇有名气,其主要成就是他的绘画艺术。他是至今能够见到画迹的我国最早著名画家。在继承和发展先人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他一扫古拙呆滞的画法,用自己的画笔
开拓了周瞻完美、生动活泼的一代新风。顾恺之也是我国第一个画学理论家。他主张画家“必贵观于明识”,要把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活灵活现地去刻画它们。他还认为画家功夫不到家,“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他还特别讲究画面的布
置,《画云台山记》即是他作云台山图前,研究云台山图布置的一篇计划文章。他把骨法、气势、神情、韵味作为作画及鉴赏的标准,四者之中,尤推神情。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实践对后世影响极大。——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顾恺之绘画理论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顾恺
之艺术成就取得的原因。【答案】(1)内容:主张画家必须有见识,有修养,主张以形写神;画家要掌握熟练的技术;要求画家注重精密构思;提出了神情等鉴赏标准。(2)原因:江南经济的发展;士族的家庭出身;个人的努力;继承和发展前人的艺术成果。【解析】【详解】(1)内容:由材料
“主张画家‘必贵观于明识’,要把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活灵活现地去刻画它们”可归纳为主张画家必须有见识,有修养,主张以形写神;由材料“画家功夫不到家,‘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可归纳为主张画家要掌握熟练的技术;由材料“还特别讲究画面的布置”可归纳为要求画家注重精密构思;由材料“
把骨法、气势、神情、韵味作为作画及鉴赏的标准,四者之中,尤推神情”可归纳为提出了神情等鉴赏标准。(2)原因:由材料“出身于江南的土著士族家庭”可知,士族的家庭出身为其巨大艺术成就的取得奠定基础;由材料“在继承和发展先人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可知,继承和发展前人的艺术成果是其取得巨大艺
术成就的前提;再结合所学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展开分析,客观层面主要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当时江南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这是其取得巨大艺术成就的物质基础,主观方面则离不开个人的努力。